山东省日照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共77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陶渊明一一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 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 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 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 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 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 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 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 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 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 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 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 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 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 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
1 山东省日照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 12 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阅读题,共 77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 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 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 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 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 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 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 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 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 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 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 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 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 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 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
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 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 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 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 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 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 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 节操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 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 学思考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作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 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 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 扭曲 B.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 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 度外 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 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 2
2 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 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 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 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 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 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 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 节操。 B.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 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 学思考。 C. 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作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 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D. 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 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 扭曲。 B. 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 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 度外。 C.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 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 恼
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 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 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 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 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 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 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 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 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 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 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 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 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 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 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 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
3 D.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 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 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 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 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 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 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 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 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 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 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 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 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 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 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 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 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 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
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 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 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 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 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 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 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 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 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 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 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 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 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 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4 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 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 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 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 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 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 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 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 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 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 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 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 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 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 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 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 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 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 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 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起初,“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 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B.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 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 的道理 C.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 恨 D.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 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5、请概括小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7、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哪些 生活道理?(6分) 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
5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 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 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 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 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 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 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B.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 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 的道理。 C.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 恨。 D.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 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5、请概括小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 分)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 分) 7、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哪些 生活道理?(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1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 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 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 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 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 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 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 ben cha,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 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 舒亶、何正臣摭(zhi,摘取)其表语,并媒蘖(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所为诗以为 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 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 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 驾,居昌化。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建中靖国元年,卒 于常州,年六十六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 得为轼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属文日数千言属:连缀,写作
6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 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 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 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 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 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 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běn chā,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 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 舒亶、何正臣摭(zhí ,摘取)其表语,并媒蘖(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所为诗以为 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 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 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 驾,居昌化。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建中靖国元年,卒 于常州,年六十六。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 得为轼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 等到 B.属文日数千言 属:连缀,写作
C.使者发币于官吏 币:金钱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全:保 9、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 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 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 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D.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 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成年即己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庄子》,产生共鸣。 C.欧阳修见了苏轼的考场文章和求见信,大为赞赏。 D.“黄州一惠州一琼州”的苦难曲折的经历,反倒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 11、翻译下面的句子。(16分) (1)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5分)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5分)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妤材料。据《孔子 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7 C.使者发币于官吏 币:金钱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全:保 全 9、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 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 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 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D.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 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成年即已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庄子》,产生共鸣。 C.欧阳修见了苏轼的考场文章和求见信,大为赞赏。 D.“黄州—惠州—琼州”的苦难曲折的经历,反倒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 11、翻译下面的句子。(16 分) (1)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5 分)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5 分)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 分)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 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2、这首诗中的桐树具有怎么样的特点?(4分) 13、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白居易《琵琶行》)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苏轼《赤壁赋》)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5)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6)去来江口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 第II卷(表达7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 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B.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D.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 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8 12、这首诗中的桐树具有怎么样的特点?(4 分) 13、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 (白居易《琵琶行》)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 。 (苏轼《赤壁赋》)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 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 。 (白居易《琵琶行》) (5)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 (6)去来江口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 。 第 II 卷(表达 73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 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_______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 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 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 C.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 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 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 ①它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 ②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③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 ④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 ⑤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和影响 ⑥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 A.⑤⑥③④①②B.⑤⑥③④②①C.③⑤⑥④①②D.③⑤⑥②①④ 18、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不超过30个字。(5分) 材料:据史料记栽,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 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 1935年1月,中国政府组成的水陆地区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中 黄岩岛以斯卡巴罗礁之名,并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1947年10月,中国 政府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将斯卡巴罗礁改为民主礁,列在中沙群岛范 围内。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将黄岩岛作为 标准名称,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 中国历代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为中国领土。黄岩岛一直不间断地在中国 广东省、海南省的管辖下 结论:中国对黄岩岛拥有领土主权的依据是 六、写作(60分)
9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 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 加强安全宣传,提 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 B 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 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 ①它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 ②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③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 ④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 ⑤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和影响 ⑥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 A.⑤⑥③④①② B. ⑤⑥③④②① C. ③⑤⑥④①② D. ③⑤⑥②①④ 18、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不超过 30 个字。(5 分) 材料:据史料记栽,1279 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 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 1935 年 1 月,中国政府组成的水陆地区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 132 个岛礁沙滩中, 黄岩岛以斯卡巴罗礁之名,并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1947 年 10 月,中国 政府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将斯卡巴罗礁改为民主礁,列在中沙群岛范 围内。1983 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将黄岩岛作为 标准名称,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 中国历代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为中国领土。黄岩岛一直不间断地在中国 广东省、海南省的管辖下。 结论:中国对黄岩岛拥有领土主权的依据是 六、写作(60 分)
19、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2、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增广贤文》 3、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记叙文:④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0 19、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2、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记叙文;④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