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 xx882014课程名称 电路 适用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先修课程 总学时 64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0 学时学分数4 一、课程简介 电路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是所有强电专业和 弱电专业的必修课。电路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和电路的 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本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电路课程 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 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习电子与电气信息类的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 电路知识。因此,本课程在整个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 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电路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知电阻、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受控电压源、受控电流源、电容、电感、 耦合电感、理想运算放大器、理想变压器等元件的定义、性质及代安关系,透彻理解基 尔霍夫定律。 2.掌握常用的电路等效变换方法。 3.能正确列写电路的回路电流方程、结点电压方程,并对电路进行计算。 4.能正确使用电路定理。 5掌握电路的时域、频城、复频域分析方法。 6.了解线性二端口的开路参数、短路参数、混合参数和传输参数 能力目标: 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 1
1 《电路》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 xx882014 课程名称 电路 适用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先修课程 总学时 64 其中理论 64 学时,实验 0 学时 学分数 4 一、课程简介 电路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是所有强电专业和 弱电专业的必修课。电路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和电路的 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本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电路课程 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 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习电子与电气信息类的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 电路知识。因此,本课程在整个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 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电路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1. 熟知电阻、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受控电压源、受控电流源、电容、电感、 耦合电感、理想运算放大器、理想变压器等元件的定义、性质及伏安关系,透彻理解基 尔霍夫定律。 2. 掌握常用的电路等效变换方法。 3.能正确列写电路的回路电流方程、结点电压方程,并对电路进行计算。 4.能正确使用电路定理。 5.掌握电路的时域、频域、复频域分析方法。 6.了解线性二端口的开路参数、短路参数、混合参数和传输参数。 能力目标: 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
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 习电子与电气信息类的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有兴趣且有志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的大学一年级学生。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棋块 知识点 学时 了解:1、课程定位: 绪论 2、课程理论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简史: 3、电路理论的应用。 2 电路模型和 了解:1、电路模型的概念: 电路定律 2、电路模型基本组成元件: 理解:1、电路模型与实际电路的区别; 2、电压与电流的定义: 3、参考方向的特点: 4、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 了解:1、电功率和能量的定义; 2、电路基本组成元件及其特征: 3、电阻元件的定义。 理解:1、吸收功率和发出功率的条件: 2、欧姆定律: 3、电阻的功率特性。 掌握:1、电阻电路的化简。 了解:1、电压源、电流源的定义: 2、受控电源的定义、分类。 理解:1、理想电源的特性: 2、受控电源的特性、: 3、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
2 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 习电子与电气信息类的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有兴趣且有志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的大学一年级学生。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模块 知识点 学时 1 绪论 了解:1、课程定位; 2、课程理论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简史; 3、电路理论的应用。 2 2 电路模 型和 电路定律 了解:1、电路模型的概念; 2、电路模型基本组成元件; 理解:1、电路模型与实际电路的区别; 2、电压与电流的定义; 3、参考方向的特点; 4、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 2 了解:1、电功率和能量的定义; 2、电路基本组成元件及其特征; 3、电阻元件的定义。 理解:1、吸收功率和发出功率的条件; 2、欧姆定律; 3、电阻的功率特性。 掌握:1、电阻电路的化简。 2 了解:1、电压源、电流源的定义; 2、受控电源的定义、分类。 理解:1、理想电源的特性; 2、受控电源的特性、; 3、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 4
掌握:1、基尔霍夫定律。 电阻电路的了解:1、电阻电路的概念 等效变换 2、电路等效变换的概念: 3、电阻的Y形联结和△形联结的形式。 理解:1、电路等效变换的条件: 2、电阻的串联、并联特性 学握:1、等效电阻的求解: 2、Y形联结和△形联结等效变换。 了解:1、电压源串联、并联特性: 2、电流源串联、并联特性: 3、实际电源模型: 4、输入电阻的定义。 理解:1、理想电源与其他电路元件串并联的特 点: 2、实际电源等效互换条件: 3、输入电阻的计算方法。 掌握:1、在实际电路中,实际电源的互换 2、输入电阻的计算。 电阻电路的了解:1、电路的图的概念: 4 一般分析 2、支路电流法的定义 理解:1、KCL、KVL独立方程数的确定: 2、支路电流法的由来。 掌握:1、KCL、KWL独立方程的列写: 2、支路电流法方程的列写。 了解:1、回路电流法的定义: 4 2、结点电压法的定义。 理解:1、回路电流法的由来: 2、回路电流法与支路电流法的区别: 3、结点电压法的由来
3 掌握:1、基尔霍夫定律。 3 电阻电 路的 等效变换 了解:1、电阻电路的概念; 2、电路等效变换的概念; 3、电阻的 Y 形联结和 形联结的形式。 理解:1、电路等效变换的条件; 2、电阻的串联、并联特性。 掌握:1、等效电阻的求解; 2、Y 形联结和 形联结等效变换。 4 了解:1、电压源串联、并联特性; 2、电流源串联、并联特性; 3、实际电源模型; 4、输入电阻的定义。 理解:1、理想电源与其他电路元件串并联的特 点; 2、实际电源等效互换条件; 3、输入电阻的计算方法。 掌握:1、在实际电路中,实际电源的互换; 2、输入电阻的计算。 4 4 电阻电 路的 一般分析 了解:1、电路的图的概念; 2、支路电流法的定义 理解:1、KCL、KVL 独立方程数的确定; 2、支路电流法的由来。 掌握:1、KCL、KVL 独立方程的列写; 2、支路电流法方程的列写。 4 了解:1、回路电流法的定义; 2、结点电压法的定义。 理解:1、回路电流法的由来; 2、回路电流法与支路电流法的区别; 3、结点电压法的由来。 4
掌握:1、回路电流法的应用: 2、结点电压法的应用 电路定理 理解:1、叠加定理的内容: 4 2、替代定理的内容: 3、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内容。 掌握:1、叠加定理的应用: 2、替代定理的应用: 3、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应用: 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 6 储能元件 了解:1、电容的定义: 4 2、电感的定义。 理解:1、电容的伏安特性: 2、电感的伏安特性 掌握:1、电容的串联、并联特性: 2、电感的串联、并联特性 3、电容、电感的功率特性 ·阶电路和 了解:1、动态方程、初始条件的概念: 4 二阶电路的 2、零输入响应的概念: 时域分析 3、零状态响应的概念: 4、全响应的概念。 理解:1、判断初始条件: 2、零输入响应的求解: 3、零状态响应的求解 4、全响应与零输入和零状态响应的关 系。 掌握:1、零输入响应的求解: 2、零状态响应的求解: 3、全响应的求解。 了解:1、阶跃响应的概念: 4
4 掌握:1、回路电流法的应用; 2、结点电压法的应用。 5 电路定理 理解:1、叠加定理的内容; 2、替代定理的内容; 3、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内容。 掌握:1、叠加定理的应用; 2、替代定理的应用; 3、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应用; 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 4 6 储能元件 了解:1、电容的定义; 2、电感的定义。 理解:1、电容的伏安特性; 2、电感的伏安特性。 掌握:1、电容的串联、并联特性; 2、电感的串联、并联特性 3、电容、电感的功率特性。 4 7 一阶电 路和 二阶电 路的 时域分析 了解:1、动态方程、初始条件的概念; 2、零输入响应的概念; 3、零状态响应的概念; 4、全响应的概念。 理解:1、判断初始条件; 2、零输入响应的求解; 3、零状态响应的求解 4、全响应与零输入和零状态响应的关 系。 掌握:1、零输入响应的求解; 2、零状态响应的求解; 3、全响应的求解。 4 了解:1、阶跃响应的概念; 4
2、冲激响应的概念。 理解:1、二阶电路方程的列写: 2、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特性 3、二阶电路零状态响应的特性。 掌握:1、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求解: 2、二阶电路零状态响应的求解 3、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阶跃响应的求 解。 4、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冲激响应的求 解。 8 相量法 了解:1、复数的概念及其结构形式: 4 2、正弦量的定义。 理解:1、相量法的基础: 2、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正弦稳态电了解:1、阻抗、导纳的定义: 2 路的分析 理解:1、电路相量图的画法: 2、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掌握:1、由普通电路向正弦稳态电路的转换: 2、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求解。 了解:1、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 4 义: 2、复功率的定义。 理解:1、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 义的关系: 2、复功率的特性。 掌握:1、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 义的计算: 2、复功率的计算。 10 含有耦合电了解:1、互感的概念:
5 2、冲激响应的概念。 理解:1、二阶电路方程的列写; 2、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特性; 3、二阶电路零状态响应的特性。 掌握:1、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求解; 2、二阶电路零状态响应的求解; 3、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阶跃响应的求 解。 4、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冲激响应的求 解。 8 相量法 了解:1、复数的概念及其结构形式; 2、正弦量的定义。 理解:1、相量法的基础; 2、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4 9 正弦稳 态电 路的分析 了解:1、阻抗、导纳的定义; 理解:1、电路相量图的画法; 2、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掌握:1、由普通电路向正弦稳态电路的转换; 2、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求解。 2 了解:1、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 义; 2、复功率的定义。 理解:1、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 义的关系; 2、复功率的特性。 掌握:1、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 义的计算; 2、复功率的计算。 4 10 含有耦 合电 了解:1、互感的概念; 4
感的电路 2、变压器的定义。 理解:1、互感耦合电路的去耦 2、耦合电感的功率特性 3、变压器的特性。 掌握:1、含有耦合电感的计算: 2、耦合电感功率的计算: 3、变压器的计算。 11 电路的频率 了解:1、频率响应的概念: 4 响应 2、谐振的定义: 3、幅频特性曲线的定义。 理解:1、网络函数的定义: 2、RLC串联、并联电路的谐振条件: 3、LC串联、并联电路的频率响应。 4、波特图的定义 掌握:1、LC串联、并联电路的谐振特性: 2、RLC串联、并联电路的频率响应计算: 3、波特图的绘制。 12 三相电路 了解:1、三相电源、三相负载的概念: 4 2、线(相)电流、线(相)电压的概念 3、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理解:1、三相电源、三相负载的结构和连接方 式: 2、线(相)电流、线(相)电压的特性 掌握:1、线(相)电流、线(相)电压的计算 2、三相电路的计算方法: 3、三相电路的功率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6
6 感的电路 2、变压器的定义。 理解:1、互感耦合电路的去耦; 2、耦合电感的功率特性; 3、变压器的特性。 掌握:1、含有耦合电感的计算; 2、耦合电感功率的计算; 3、变压器的计算。 11 电路的 频率 响应 了解:1、频率响应的概念; 2、谐振的定义; 3、幅频特性曲线的定义。 理解:1、网络函数的定义; 2、RLC 串联、并联电路的谐振条件; 3、RLC 串联、并联电路的频率响应。 4、波特图的定义 掌握:1、RLC 串联、并联电路的谐振特性; 2、RLC 串联、并联电路的频率响应计算; 3、波特图的绘制。 4 12 三相电路 了解:1、三相电源、三相负载的概念; 2、线(相)电流、线(相)电压的概念; 3、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理解:1、三相电源、三相负载的结构和连接方 式; 2、线(相)电流、线(相)电压的特性。 掌握:1、线(相)电流、线(相)电压的计算; 2、三相电路的计算方法; 3、三相电路的功率的计算。 4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讨论、视频教学、分组讨论、现场参观等方法和手 段。 六、学生学习成效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成效的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建议按如下考核方式进行。 考核环节构成 占总成绩 评分依据 (均为100分制) 的比重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试卷 60 课堂讨论 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次数以及准确率 20 作业 课堂作业 10 考勒 现场考勒 10 七、选用教材 [1] 邱关源主编, 《电路》(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八、参考资料 [1]周宝编, 《电路分析基础》,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2] 李渐荪编, 《电路分析基础》,高教出版社,1993 [3]王定中等编, 《电路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大纲起草人: 梁庶来 大纲审核人: 李铭华 大纲批准人: 谢四莲 日期:2016年7月15日
7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讨论、视频教学、分组讨论、现场参观等方法和手 段。 六、学生学习成效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成效的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建议按如下考核方式进行。 七、选用教材 [1] 邱关源主编, 《电路》(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5 月 八、参考资料 [1] 周宝编, 《电路分析基础》,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2] 李瀚荪编, 《电路分析基础》, 高教出版社, 1993 [3] 王定中等编, 《电路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大纲起草人: 梁庶来 大纲审核人: 李铭华 大纲批准人: 谢四莲 日期:2016 年 7 月 15 日 考核环节构成 (均为 100 分制) 评分依据 占总成绩 的比重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试卷 60 课堂讨论 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次数以及准确率 20 作业 课堂作业 10 考勤 现场考勤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