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 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微博世 界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一名微博用 户发布的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 与评论,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 另外,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 关注度继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 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 往往数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在现实世界 中,当A与B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的“粉丝” 群体与B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 B的“粉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粉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 而言必然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 位用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 非如此。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 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 微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 崇拜、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 了。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 好奇而己。 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 自己“粉丝”的攻击。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 倾向。微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包 括“关注”对象,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 而言,“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既然“粉丝”带有“迷 恋”的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对偶像的不足、过失 视而不见并加以袒护。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 有的用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 言行,进而做出快速的指责。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 对“粉丝”的理解多了一层含义。换言之,从微博“粉丝”开始,某个“粉丝” 群体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同一阵营,而开始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分化 (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 1.下列对于微博“粉丝”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 得博主得到一种“明星”般的体验,也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
河北石家庄市 2013 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 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微博世 界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一名微博用 户发布的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 与评论,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 另外,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 关注度继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 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 往往数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在现实世界 中,当 A 与 B 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 的“粉丝” 群体与 B 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 B 的“粉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粉 丝”。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 而言必然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 一位用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 非如此。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 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 微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 崇拜、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 一了。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 好奇而已。 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 自己“粉丝”的攻击。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 倾向。微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包 括“关注”对象,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 而言,“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既然“粉丝”带有“迷 恋”的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对偶像的不足、过失 视而不见并加以袒护。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 有的用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 言行,进而做出快速的指责。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 对“粉丝”的理解多了一层含义。换言之,从微博“粉丝”开始,某个“粉丝” 群体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同一阵营,而开始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分化。 (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 1.下列对于微博“粉丝”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 得博主得到一种“明星”般的体验,也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
B.微博“粉丝”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有的人甚至只是为了对某博主进行 攻击,才成为他的“粉丝”,这与“粉丝”一词所带的“迷恋”义是相悖的。 C.微博“粉丝”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 关系的其他博主的“粉丝”。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 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 丝”仅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 不同。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定是 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 有“粉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 C.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微博世界中, 他们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D.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一般不会指责、攻击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盲 目崇拜;而微博“粉丝”,却很有可能站到偶像的对立面,对偶像进行攻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 天然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 信息 B.微博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 公众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 度 C.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想要了解明星的一举一动,常常寄希望于大众媒 体的新闻报道。但到了微博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微博与明星进行“近距离接 触 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快速作出指责,主观 上是恶意的,他们对该关注对象不再“迷恋”,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 极端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钱乙,字仲阳。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 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 从吕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稍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元嗣,为之收葬行 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子仪 国公,病瘰癡①,国医未能治。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 进黄土汤而愈。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乙对曰:“以土胜水, 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天子悦其对,擢太医 丞,赐紫衣金鱼。自是戚里责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其论医,诸老 宿莫能持难。俄以病免。晢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B.微博“粉丝”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有的人甚至只是为了对某博主进行 攻击,才成为他的“粉丝”,这与“粉丝”一词所带的“迷恋”义是相悖的。 C.微博“粉丝”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 关系的其他博主的“粉丝”。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 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 丝”仅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 不同。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定是。 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 有“粉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 C.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微博世界中, 他们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D.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一般不会指责、攻击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盲 目崇拜;而微博“粉丝”,却很有可能站到偶像的对立面,对偶像进行攻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 天然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 信息。 B.微博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 公众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 度。 C.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想要了解明星的一举一动,常常寄希望于大众媒 体的新闻报道。但到了微博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微博与明星进行“近距离接 触”。 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快速作出指责,主观 上是恶意的,他们对该关注对象不再“迷恋”,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 极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钱乙,字仲阳。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 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 从吕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稍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元嗣,为之收葬行 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子仪 国公,病瘈瘲①,国医未能治。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 进黄土汤而愈。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乙对曰:“以土胜水, 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天子悦其对,擢太医 丞,赐紫衣金鱼。自是戚里责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其论医,诸老 宿莫能持难。俄以病免。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 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 移之,使病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 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厮 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 如无疾者。 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于书无不窥, 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 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末 年挛痹浸剧,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自诊之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 享年八十二,终于家 (《宋史·钱乙传》 【注】①瘼瘢( zi zhong):病症名。筋脉痉挛,即抽搐、抽风。②斷 zh烛):挖。③度越纵舍:古代军事用语。比喻临床治病,灵活辨证施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哀其孤,收养为子 哀:同情。 B.逮士底之家 逮:以及 C.阅月而尽 阅:察看 D.末年挛痹浸剧 浸:渐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钱乙在治病方面颇有效验的一组是(3 分) ①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 ②入进黄土汤而愈 ③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 ④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⑤自以意治之,辄愈 ⑥退而考之,皆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乙事亲至孝。对生父,他往返寻找数次,最终将其寻回并养老送终。 对养父,生时侍奉如同生父,死时为其安葬,按年节祭奠。又为养父嫁出孤女, 使其终身有托 B.钱乙不肯居功。他向神宗皇帝阐述“黄土汤”治愈皇子疾病的医理时, 指出自己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治疗皇子的病症,是因为众国医的治疗已有成效, 子接近痊愈 C.钱乙医术髙超。晚年他想出将病症转移到双脚来保全生命的奇招。他自 制药液服用,使左侧手足出现挛缩症状,又派人挖来茯苓服用。此后身虽偏瘫, 却气壮骨坚。 D.钱乙辩证施治。他治病时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某一流派。他不固执守旧, 而是根据病症灵活治疗,最终也符合古法。对《本草》一书,他也能辨明正误, 指出缺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2)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 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 移之,使病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 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斸 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 如无疾者。 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于书无不窥, 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 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末 年挛痹浸剧,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自诊之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 享年八十二,终于家。 (《宋史·钱乙传》) 【注】①瘈瘲(zì zhòng):病症名。筋脉痉挛,即抽搐、抽风。②斸 (zhú 烛):挖。③度越纵舍:古代军事用语。比喻临床治病,灵活辨证施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哀其孤,收养为子 哀:同情。 B.逮士庶之家 逮:以及。 C.阅月而尽 阅:察看。 D.末年挛痹浸剧 浸:渐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钱乙在治病方面颇有效验的一组是(3 分) ①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 ②入进黄土汤而愈 ③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 ④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⑤自以意治之,辄愈 ⑥退而考之,皆 中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钱乙事亲至孝。对生父,他往返寻找数次,最终将其寻回并养老送终。 对养父,生时侍奉如同生父,死时为其安葬,按年节祭奠。又为养父嫁出孤女, 使其终身有托。 B.钱乙不肯居功。他向神宗皇帝阐述“黄土汤”治愈皇子疾病的医理时, 指出自己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治疗皇子的病症,是因为众国医的治疗已有成效,皇 子接近痊愈。 C.钱乙医术高超。晚年他想出将病症转移到双脚来保全生命的奇招。他自 制药液服用,使左侧手足出现挛缩症状,又派人挖来茯苓服用。此后身虽偏瘫, 却气壮骨坚。 D.钱乙辩证施治。他治病时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某一流派。他不固执守旧, 而是根据病症灵活治疗,最终也符合古法。对《本草》一书,他也能辨明正误, 指出缺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2)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问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令无往还? [注]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 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8.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9.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 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 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月息者 也。(庄子《逍遥游》) (3)去来江口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乡村英文 乡村纪事之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 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她二话没说,满口 答应,当下把自家柴垛移开,把落叶和鸡粪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她还兴 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 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她不知因何事上火,第二天一天早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 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 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帖,还是发了 轿子?这不是你的地方,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 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 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没……没什么人得罪你 吧?”“谁得罪了,谁知道!”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华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两三个帮手,一担担地把稻 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 糠拌饭么?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问。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令无往还? [注]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 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8.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 分) 9.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 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 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 也。 (庄子《逍遥游》) (3)去来江口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 。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2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乡村英文 ——乡村纪事之一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 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她二话没说,满口 答应,当下把自家柴垛移开,把落叶和鸡粪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她还兴 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 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她不知因何事上火,第二天一天早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 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 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帖,还是发了 轿子?这不是你的地方,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 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 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没……没什么人得罪你 吧?”“谁得罪了,谁知道!”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华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两三个帮手,一担担地把稻 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 糠拌饭么?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后来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玉梅开始不说,实 在气不过,才道出心中悲愤。原来她早上见天气不错,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 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呵,却发现谷堆上画有暗号,是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 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走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 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也 太小看人了!我玉梅别说有吃有穿,就算穷。就算贱,就算讨饭,也不会稀罕你 几粒谷吧?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 然诬她写洋字码,为何不说她写了蝌蚪文呢?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 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 两家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一旦它们悄悄越界,必有来自敌方 的石决,砸得越界者惊逃四散。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怎么也说不通,只 能摇头叹气。 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 票。她以前一直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 摆自己有钱,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戳她的痛处吗?……·往 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恍然大悟,反正什么事都往心里堵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 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 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鳖虫,大概是 爬过谷堆、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 脸。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 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去撒谷喂鸡,见邻家的鸡过来了,也 不会再次厉声驱赶,让两窝鸡快快活活地啄在一起。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 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 厂的火灾中已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 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自行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一一是用一个女人的 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玉梅骂鸡骂狗的一段话,言语犀利、流畅,表现出她的能说 会道,显示出她的泼辣性格,为其后她与金花争吵并获胜做了铺垫。 B.本文刻画玉梅的形象,是通过她的行为渐次向读者展示:先是言语辱 骂,再到驱赶对方的鸡鸭,进而写她对过去的交往事件产生谬想。 C.从玉梅“捂住嘴”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她的醒悟和吃惊,而“冒出一张 大红脸”则表现出她为自己误解金花并做出错事而惭愧、内疚的感情
帮手中的一位,后来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玉梅开始不说,实 在气不过,才道出心中悲愤。原来她早上见天气不错,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 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呵,却发现谷堆上画有暗号,是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 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走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 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也 太小看人了!我玉梅别说有吃有穿,就算穷。就算贱,就算讨饭,也不会稀罕你 几粒谷吧?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 然诬她写洋字码,为何不说她写了蝌蚪文呢?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 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 两家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一旦它们悄悄越界,必有来自敌方 的石决,砸得越界者惊逃四散。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怎么也说不通,只 能摇头叹气。 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 票。她以前一直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 摆自己有钱,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戳她的痛处吗?……往 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恍然大悟,反正什么事都往心里堵。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 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 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鳖虫,大概是 爬过谷堆、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 脸。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 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去撒谷喂鸡,见邻家的鸡过来了,也 不会再次厉声驱赶,让两窝鸡快快活活地啄在一起。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 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 厂的火灾中已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 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自行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 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写玉梅骂鸡骂狗的一段话,言语犀利、流畅,表现出她的能说 会道,显示出她的泼辣性格,为其后她与金花争吵并获胜做了铺垫。 B.本文刻画玉梅的形象,是通过她的行为渐次向读者展示:先是言语辱 骂,再到驱赶对方的鸡鸭,进而写她对过去的交往事件产生谬想。 C.从玉梅“捂住嘴”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她的醒悟和吃惊,而“冒出一张 大红脸”则表现出她为自己误解金花并做出错事而惭愧、内疚的感情
D.本文多处使用伏笔的手法,金花在玉梅骂后的回应、事后不承认暗号 曾给玉梅买车票和戏票等情节都巧妙预示了金花的悲剧结局 E.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情节跌宕起伏,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 映了人与人之间因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矛盾这一社会现象 (2)小说中的玉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乡村英文”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结尾描写金花女儿骑着红色自行车飞驰大笑的情景,有人评价 说“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作品陈述 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悼夏丐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 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 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 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 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 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后来我扶老携幼,仓皇出奔,辗转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各地 夏先生始终住在上海。初年还常通信。自从夏先生被敌人捉去监禁了一回之后, 我就不敢写信给他,免得使他受累。胜利一到,我写了一封长信给他。见他回信 的笔迹依旧遒劲挺秀,我很高兴。字是精神的象征,足证夏先生精神依旧。当时 以为马上可以再见了,岂知交通与生活日益困难,使我不能早归;终于在胜利后 八个半月的今日,在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说是“抱恨终天”的事 夏先生之死,使“文坛少了一位老将”,“青年失了一位导师”,这些话 定有许多人说,用不着我再讲,我现在只就我们的师弟情缘上表示哀悼之情。 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不过表 面上一位做尚,一位是居士而己 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 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 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 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 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 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 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 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 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 学生的心悦诚服。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 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 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 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
D.本文多处使用伏笔的手法,金花在玉梅骂后的回应、事后不承认暗号、 曾给玉梅买车票和戏票等情节都巧妙预示了金花的悲剧结局。 E.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情节跌宕起伏,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 映了人与人之间因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矛盾这一社会现象。 (2)小说中的玉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乡村英文”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的结尾描写金花女儿骑着红色自行车飞驰大笑的情景,有人评价 说“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作品陈述 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悼夏丐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 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 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 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 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 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后来我扶老携幼,仓皇出奔,辗转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各地。 夏先生始终住在上海。初年还常通信。自从夏先生被敌人捉去监禁了一回之后, 我就不敢写信给他,免得使他受累。胜利一到,我写了一封长信给他。见他回信 的笔迹依旧遒劲挺秀,我很高兴。字是精神的象征,足证夏先生精神依旧。当时 以为马上可以再见了,岂知交通与生活日益困难,使我不能早归;终于在胜利后 八个半月的今日,在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说是“抱恨终天”的事! 夏先生之死,使“文坛少了一位老将”,“青年失了一位导师”,这些话一 定有许多人说,用不着我再讲,我现在只就我们的师弟情缘上表示哀悼之情。 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不过表 面上一位做尚,一位是居士而已。 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 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 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 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 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 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 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 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 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 学生的心悦诚服。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 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 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 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
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 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 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 “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 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 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 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 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 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 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 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 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 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 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 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 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 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 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 在感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 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 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 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我师范毕业后,就赴日本。从日本回来就同夏先生共事,当教师,当编辑, 我遭母丧后辞职闲居,直至逃难。但其间与书店关系仍多,常到上海与夏先生相 晤。故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 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 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 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 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 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 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 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 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 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 又忧友,忧校,优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 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 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 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 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
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 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 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 “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 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 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 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 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 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 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 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 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 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 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 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 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 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 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 在感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 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 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 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我师范毕业后,就赴日本。从日本回来就同夏先生共事,当教师,当编辑。 我遭母丧后辞职闲居,直至逃难。但其间与书店关系仍多,常到上海与夏先生相 晤。故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 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 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 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 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 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 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 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 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 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 又忧友,忧校,优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 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 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 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 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
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 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 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 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担忧。那么,八年来水深火 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夏先生增添了几十万解的忧愁!忧能伤人,夏先生之死, 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 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 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 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 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儿件往事,语言平实,情 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 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 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 “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 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 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 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 “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印度,一种名叫“基伍”的中国手机相当“牛”,其明星代言的广 告贴得俯拾皆是,其年销量也居各种名牌手机之首。 B.不管完成这项工作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我们都要适可而止,不为已 甚,不然就会累坏身体,还会影响今后的工作。 C.虽然被推举出来对这种教学方法做出评论,但我没有高深的理论修养, 所以只能姑妄言之,敬请各位专家指教。 D.他工作十分积极,总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但这段时间他病情加重 实在不宜过度劳累,而应在家休养生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 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 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 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担忧。那么,八年来水深火 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夏先生增添了几十万解的忧愁!忧能伤人,夏先生之死, 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 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 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 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 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1946 年 5 月 1 日于重庆客寓。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儿件往事,语言平实,情 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 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 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 “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 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 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3)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 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 分) (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 “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印度,一种名叫“基伍”的中国手机相当“牛”,其明星代言的广 告贴得俯拾皆是,其年销量也居各种名牌手机之首。 B.不管完成这项工作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我们都要适可而止,不为已 甚,不然就会累坏身体,还会影响今后的工作。 C.虽然被推举出来对这种教学方法做出评论,但我没有高深的理论修养, 所以只能姑妄言之,敬请各位专家指教。 D.他工作十分积极,总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但这段时间他病情加重, 实在不宜过度劳累,而应在家休养生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在我国城市交通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吃人马路”及坍塌桥梁的出 现呈不断走高的趋势,避免这类事故一再出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B.中国航空母舰“辽宁号”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任务的当天,51岁的 起降训练总指挥罗阳突发急病死亡,医院判断其死因是心源性猝死造成的。 C.七十多岁的王正铨对韩旧骑马舞走红很是诧异,因为在他的记忆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骑马舞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且要好看得多。 D.“无人监考考场”内,同学们正安静地答题,对于他们来说,正在作 答的不仅是一张关乎诚信的品格答卷,更是一份衡量知识与能力的答卷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 惟有杜甫 人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 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 ①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④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 ⑤从而打动与感染众多的读者 ⑥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 道有深刻的理解 A.⑥④②③⑤① B.④③⑤②①⑥C.⑥③⑤④②①D ④②①⑥③⑤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近日,23岁的大学四年级女生王月成了石家庄市乃至全国的名人一一她 在石市九中街路两侧脱了皮的树上和一些残破的电线杆上,创作了一些惟妙惟肖 的美术作品。因为她的“树洞画”,石家庄九中街已经成了一个“景点”,每天 来此欣赏“树洞画”的市民络绎不绝。她的“树洞画”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在全国 引起关注,各大门户网站、主流媒体均转载报道。 假如你是“感动省城人物”的推选委员,请为“用小爱温暖冬天”的王 月写一段推荐词。(80字左右) 17.请仿照给出的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句意连贯,句式一致, 修辞一致。(6分) 循环往复的四季,寄寓着大自然不一样的感情。春风送暖,给大地披上 新绿,那是风对大地的抚 慰 冬雪带寒,给大地捎来洁白,那是雪对大地的爱恋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的一生大概只有两万多天。你是要生活两万多天,还是只生活一天而 重复两万多次呢? 根据文字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A.在我国城市交通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吃人马路”及坍塌桥梁的出 现呈不断走高的趋势,避免这类事故一再出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B.中国航空母舰“辽宁号”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任务的当天,51 岁的 起降训练总指挥罗阳突发急病死亡,医院判断其死因是心源性猝死造成的。 C.七十多岁的王正铨对韩旧骑马舞走红很是诧异,因为在他的记忆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骑马舞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且要好看得多。 D.“无人监考考场”内,同学们正安静地答题,对于他们来说,正在作 答的不仅是一张关乎诚信的品格答卷,更是一份衡量知识与能力的答卷。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 惟有杜甫一 人。 , 。 。 , ,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 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 ①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②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④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 ⑤从而打动与感染众多的读者 ⑥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 道有深刻的理解 A.⑥④②③⑤① B.④③⑤②①⑥ C.⑥③⑤④②① D. ④②①⑥③⑤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 分) 近日,23 岁的大学四年级女生王月成了石家庄市乃至全国的名人——她 在石市九中街路两侧脱了皮的树上和一些残破的电线杆上,创作了一些惟妙惟肖 的美术作品。因为她的“树洞画”,石家庄九中街已经成了一个“景点”,每天 来此欣赏“树洞画”的市民络绎不绝。她的“树洞画”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在全国 引起关注,各大门户网站、主流媒体均转载报道。 假如你是“感动省城人物”的推选委员,请为“用小爱温暖冬天”的王 月写一段推荐词。(80 字左右) 17.请仿照给出的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句意连贯,句式一致, 修辞一致。(6 分) 循环往复的四季,寄寓着大自然不一样的感情。春风送暖,给大地披上 新绿,那是风对大地的抚 慰; , , ; , , ;冬雪带寒,给大地捎来洁白,那是雪对大地的爱恋。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人的一生大概只有两万多天。你是要生活两万多天,还是只生活一天而 重复两万多次呢? 根据文字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2013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一模语文试题答案(A卷) 1.A(答非所问,“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之义本文没有涉及。) 2.C(“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绝对化,原文是“往往是泾渭分明 3.D(“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理解不当。微薄的“粉丝”有 时不是单纯的迷恋,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所以无所谓两个极端。) 4.C(阅:历经。) 5.D(③介绍钱乙受欢迎的情况,不是直接表现;④介绍钱乙在医学理 论方面的成就;⑥表现钱乙多识物理。) 6.B(理解错误。“我能移之,使病在末”是将疾病转移到四肢,而不 仅是“双脚”。) (1)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钱乙号啕哭泣,请求 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殁:死;迹:搜寻 凡:总共。三词各1分,“以家世”句式1分,句意1分。共5分。) (2)(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伤叹道:“这就是 (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 (藏:脏器,脏腑;其:表推测,大概;已:停止,完结。三词各1分,“此所 谓……”的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共5分) 8.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 风气相悖。(1分)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分)③这两句直接抒发 感情(1分),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1分);与尾联相呼 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分)。(只写“总起”没有分 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9.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 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 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 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 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绕船月明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 (错一字该空即不得分。共6分。) (1)CB(C3分,B2分,E1分。A项中“与金花争吵并获胜”错,她们并 没有吵,只是互相暗骂,玉梅也无所谓获胜。D项“给玉梅买车票和戏票”这个 情节不是暗示,这几个情节也不能预示金花的悲剧结局。E项“语言朴实无华” 不准确。) (②)①热心助人。给金花借坪晒谷、移柴垛、腾空大堂屋等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 2013 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一模语文试题答案(A 卷) 1.A(答非所问,“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之义本文没有涉及。) 2.C(“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绝对化,原文是“往往是泾渭分明 的”) 3.D(“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理解不当。微薄的“粉丝”有 时不是单纯的迷恋,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所以无所谓两个极端。) 4.C(阅:历经。) 5.D(③介绍钱乙受欢迎的情况,不是直接表现;④介绍钱乙在医学理 论方面的成就;⑥表现钱乙多识物理。) 6.B(理解错误。“我能移之,使病在末”是将疾病转移到四肢,而不 仅是“双脚”。) 7. (1)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钱乙号啕哭泣,请求 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殁:死;迹:搜寻; 凡:总共。三词各 1 分,“以家世”句式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 (2)(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伤叹道:“这就是 (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 (藏:脏器,脏腑;其:表推测,大概;已:停止,完结。三词各 1 分,“此所 谓……”的判断句式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 8.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 风气相悖。(1 分)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 分)③这两句直接抒发 感情(1 分),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1 分);与尾联相呼 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 分)。(只写“总起”没有分 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9.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 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 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 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 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10.(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绕船月明江水寒 梦啼妆泪红阑干 (错一字该空即不得分。共 6 分。) 11. (1)C B(C 3 分,B2 分,E1 分。A 项中“与金花争吵并获胜”错,她们并 没有吵,只是互相暗骂,玉梅也无所谓获胜。D 项“给玉梅买车票和戏票”这个 情节不是暗示,这几个情节也不能预示金花的悲剧结局。E 项“语言朴实无华” 不准确。) (2)①热心助人。给金花借坪晒谷、移柴垛、腾空大堂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