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2018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时量:120分班级: 姓名: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古代姓氏浅谈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 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 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 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 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 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 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 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 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 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 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 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娃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 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 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 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 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 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 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 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 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 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 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 娃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 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 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姓氏浅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 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 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 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 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吉林省汪清县 2018 届高三 9 月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 分 时量:120 分 班级: 姓 名: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古代姓氏浅谈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 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 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 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 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 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 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 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 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 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 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 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娃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 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 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 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 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 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 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 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 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 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 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 娃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 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 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 摘 编 自 张 淑 一 《 古 代 姓 氏 浅 谈》)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 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 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 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 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 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 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 们的氏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 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 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大概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 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 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 而先前同样的氏未必是同一个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炊烟的味道 余继聪 ①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炊烟的味道,就是 家的味道 ②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③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我总是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 欣赏村庄 ④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离开一座城市,我总 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 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 的手 ⑤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守住一缕香 喷喷温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⑥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业也寥寥无 几,没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机会。记得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 连绵的酷夏,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戏玩膩了,不知谁出了个 主意,何不趁着下雨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百应。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瞭望 坐在屋里发呆,我们几个毛孩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 谁不小心“扑腾”一声把黄瓜掉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 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腿就跑。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上布满 了泥水。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哪是我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来。于是我们带 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⑦从十六岁开始,我离家到更远的城里读书,就离我所熟悉的炊烟越来越远了。上大学的时 候,尽管庞大的食堂里有几十种菜,只有角落里那位大妈常摆的一小盆腊肉最受我的青睐, 它久经炊烟熏炙,自然有了炊烟的味道。吃着腊肉,我可以暂时忘记孤独,会想到炊烟,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 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 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 们的氏。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 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 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大概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 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 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 而先前同样的氏未必是同一个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炊烟的味道 余继聪 ①“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炊烟的味道,就是 家的味道。 ②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③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我总是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 欣赏村庄。 ④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离开一座城市,我总 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 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 的手。 ⑤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守住一缕香 喷喷温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⑥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业也寥寥无 几,没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机会。记得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 连绵的酷夏,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戏玩腻了,不知谁出了个 主意,何不趁着下雨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百应。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瞭望, 坐在屋里发呆,我们几个毛孩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 谁不小心“扑腾”一声把黄瓜掉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 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腿就跑。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上布满 了泥水。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哪是我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来。于是我们带 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⑦从十六岁开始,我离家到更远的城里读书,就离我所熟悉的炊烟越来越远了。上大学的时 候,尽管庞大的食堂里有几十种菜,只有角落里那位大妈常摆的一小盆腊肉最受我的青睐, 它久经炊烟熏炙,自然有了炊烟的味道。吃着腊肉,我可以暂时忘记孤独,会想到炊烟,想
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 ⑧工作后,一个人孤零零生活在这冷冷的城市,我常常会怀念小时候扶着灶头,一边添柴, 边煮腊肉的日子。腊肉香,炊烟也香,我知道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觉。那时家里有时烧辣 椒秆、烤烟秆,烟常常熏得我眼睛生疼,鼻涕涟涟。于是,每隔一段我都得回家一趟,否则 我就会无心做事。那是因为我离炊烟、离村庄、离家、离母亲太久了。我急切地赶回村庄 随着村庄和一缕缕炊烟越来越近,浑身就有一种温暖踏实的味道。我一踏进家门,母亲就会 急急地去拾柴,生火,为我做饭,尽管我一再表示自己吃碗开水泡饭就行了,但她仍旧会急 急地到地里去拔蒜苗,因为她知道我爱吃腊肉炒蒜苗。 ⑨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天涯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故园炊烟梦里萦,心 乡有此影!也许,在各种清洁、高效能源走入了千家万户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对炊烟有什么 感情,但我对炊烟的情感依然如故,万分牵挂。炊烟是乡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 唤儿女的回音,炊烟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的一部分。 ⑩如今我的笔下,炊烟依然是天下苍生的一根命脉,血液一样写在土地上。行书叫温暖、楷 书则叫骨架一样凝重的古训,明明暗暗,昭示千秋万代。没有炊烟,我魂魄里总有种漂泊无 依的感觉。在故乡的袅袅炊烟里,做个黄粱梦,也美在心头! (摘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中国三峡出版社,有删改) 4.下列对“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这句话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守住炊烟,就是守住幸福。 B.炊烟里有童趣、童真的美好味道,更有对故乡朋友深沉的怀念 C.炊烟里有饭菜的香甜的味道,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城市饮食的不习惯。 D.炊烟里有故乡温暖踏实的味道。 E.炊烟里有老母亲浓浓的关爱之情 5.文章题目是“炊烟的味道”,第六节却花大量笔墨写童年趣事,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分) 答: 6.这篇文章的 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5分) 答 (三)实用类 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 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 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 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 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 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 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 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 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 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
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 ⑧工作后,一个人孤零零生活在这冷冷的城市,我常常会怀念小时候扶着灶头,一边添柴, 一边煮腊肉的日子。腊肉香,炊烟也香,我知道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觉。那时家里有时烧辣 椒秆、烤烟秆,烟常常熏得我眼睛生疼,鼻涕涟涟。于是,每隔一段我都得回家一趟,否则 我就会无心做事。那是因为我离炊烟、离村庄、离家、离母亲太久了。我急切地赶回村庄, 随着村庄和一缕缕炊烟越来越近,浑身就有一种温暖踏实的味道。我一踏进家门,母亲就会 急急地去拾柴,生火,为我做饭,尽管我一再表示自己吃碗开水泡饭就行了,但她仍旧会急 急地到地里去拔蒜苗,因为她知道我爱吃腊肉炒蒜苗。 ⑨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天涯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故园炊烟梦里萦,心 乡有此影!也许,在各种清洁、高效能源走入了千家万户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对炊烟有什么 感情,但我对炊烟的情感依然如故,万分牵挂。炊烟是乡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 唤儿女的回音,炊烟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的一部分。 ⑩如今我的笔下,炊烟依然是天下苍生的一根命脉,血液一样写在土地上。行书叫温暖、楷 书则叫骨架一样凝重的古训,明明暗暗,昭示千秋万代。没有炊烟,我魂魄里总有种漂泊无 依的感觉。在故乡的袅袅炊烟里,做个黄粱梦,也美在心头! (摘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中国三峡出版社,有删改) 4. 下列对“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这句话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 .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守住炊烟,就是守住幸福。 B. 炊烟里有童趣、童真的美好味道,更有对故乡朋友深沉的怀念。 C. 炊烟里有饭菜的香甜的味道,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城市饮食的不习惯。 D. 炊烟里有故乡温暖踏实的味道。 E .炊烟里有老母亲浓浓的关爱之情。 5. 文章题目是“炊烟的味道”,第六节却花大量笔墨写童年趣事,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 分) 答: 6. 这篇文章的 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5 分) 答: (三)实用类 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 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 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 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 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 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 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 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 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 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 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
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 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 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 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 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 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 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 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 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 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 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 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 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 水到渠成 7.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 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B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等多 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理学科各有所侧重显得很正常 C.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 育,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D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 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 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8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4分) 9作者为什么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理的?请简要说明。(4分) 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 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 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 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
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 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 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 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 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 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 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 30 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 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 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 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 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 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 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 水到渠成。 7.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 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B.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等多 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理学科各有所侧重显得很正常。 C.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 育,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D.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 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E.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 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8.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4 分) 9. 作 者 为什 么说 “ 取消 高 中阶 段 的文 理分 科 ,应 当 慎行 ” ?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理的?请简要说明。(4 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 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 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 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
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 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 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 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 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 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 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仅又往慰劳众军 B.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厍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C.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卒夕厍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D.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厍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伩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 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 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 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 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5分) 译文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 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 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 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 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 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 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 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B.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C.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D.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 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 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 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 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5 分) 译文: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 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 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 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 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5.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 写(5分) 16.(1)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 学习的认识。 (2)在苏轼的《赤壁赋》中“( )”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 复始的辩证关系 (3)《江城予·密州出猎》中写出打猎阵容豪壮的两句是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多年来,父亲为了撑起这个家,(),尽心尽力照顾着多病的母 亲和年幼的我们。而今他已风烛残年,但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是一位高大的父亲 (2)为了顺利完成硕士论文答辩,他争分夺秒,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可谓(),最终, 他的答辩赢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 (3)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发展生 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 A.夙兴夜寐宵衣旰食韦编三绝B韦编三绝夙兴夜寐宵衣旰食 C.夙兴夜寐韦编三绝宵衣旰食D韦编三绝宵衣旰食夙兴夜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 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B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 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 C.有一部分家长自己省吃俭片,供孩子吃喝玩乐。正是因为这种过分的溺爱,才造成很多学 生缺乏自制力、生活上互相攀比、奢侈浪赞的后果 D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凡符合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左右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 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各地的“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 ②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者的腐败使然 ③,人们又叫“豆腐渣”工程为“腐败”工程。④根治“豆腐渣”工程,⑤ 要严格质量管理,⑥要在反腐败上下功夫 ①②③④⑤⑥ A尽管但因此/不仅还 B虽然但是那么从而既又 C尽管但那么/不仅还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 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 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 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5.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 写(5 分) 16.(1)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 学习的认识。 (2)在苏轼的《赤壁赋》中“( ) ,( )”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 复始的辩证关系。 (3)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出打猎阵容豪壮的两句是( ),( )。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 1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多年来,父亲为了撑起这个家,( ),尽心尽力照顾着多病的母 亲和年幼的我们。而今他已风烛残年,但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是一位高大的父亲。 (2)为了顺利完成硕士论文答辩,他争分夺 秒,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可谓( ),最终, 他的答辩赢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 (3)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 ),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发展生 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 A.夙兴夜寐 宵衣旰食韦编三绝 B.韦编三绝 夙兴夜寐宵衣旰食 C.夙兴夜寐 韦编三绝宵衣旰食 D.韦编三绝 宵衣旰食夙兴夜寐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 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B.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 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 C.有一部分家长自己省吃俭片,供孩子吃喝玩乐。正是因为这种过分的溺爱,才造成很多学 生缺乏自制力、生活上互相攀比、奢侈浪赞的后果。 D.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凡符合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 10 年左右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 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9.填 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____各地的“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____②____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者的腐败使然,____ ③____,人们又叫“豆腐渣”工程为“腐败”工程。____④____根治“豆腐渣”工程,____⑤____ 要严格质量管理,____⑥____要在反腐败上下功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尽管 但 因此 / 不仅 还 B 虽然 但是 那么 从而 既 又 C 尽管 但 那么 / 不仅 还
D虽然但是因此进而既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其风险种类多多,①,独生子女的失去就意味着 完整、稳定的三角形家庭结构的缺损和瓦解,幸福生活的崩溃和毁灭,痛苦生活的开始和延 续。对失独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外部生活的翻天覆地,②。绝大多数的失独者患有 自闭、焦虑、失眠、失忆、精神错乱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进而③,不少人还得了绝 症①②③ 21仔细阅读漫画然后回答问题。(5分) (1)请描述漫画的画面容2分 (2)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幅漫 后 的 受 分 答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人生就像是一场棋,对手则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有的人能预想十几步、乃至几十步之外, 早便做好安排;有的人只能看到几步之外,甚至走一步,算一步。 棋子总是越下越少,人生总是愈来愈短,于是早时落错了子,后来都要加倍苦恼地应付,而 棋子一个个地丢了,愈是剩下的少,便愈得小心的下。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语文考试答案 《古代姓氏浅谈》阅读答案 1D(“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说法错误,原文为“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血缘 联系了”。) 2C(“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说法错,今人之所以将周文王等三人的称谓弄错,是因 为不了解先秦的姓氏应用规则。) 3.B(“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原文无据。) 《炊烟的味道》答案: 4. BC 5.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就是幸福温暖的味道:(1分)写童年的趣事,突出了童年 的快乐(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6.不是。文章有怀旧的情绪,但并非全文的主旨;(1)城市太现代了,也太冰冷,需要那 缕炊烟温暖心灵。作者笔下的“炊烟ˆ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者思乡爱家、歌颂 母爱的情怀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答案: 7解析:A项,原文是“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 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E项,说法绝对,原文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
D 虽然 但是 因此 进而 既 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其风险种类多多,____①____,独生子女的失去就意味着 完整、稳定的三角形家庭结构的缺损和瓦解,幸福生活的崩溃和毁灭,痛苦生活的开始和延 续。对失独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外部生活的翻天覆地,____②____。绝大多数的失独者患有 自闭、焦虑、失眠、失忆、精神错乱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进而____③____,不少人还得了绝 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仔细阅读漫画,然后回答问题。(5 分) (1) 请 描 述 漫 画 的 画 面 容 。 ( 2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幅漫 画 后 的 感 受 。 ( 3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人生就像是一场棋,对手则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有的人能预想十几步、乃至几十步之外,早 早便做好安排;有的人只能看到几步之外,甚至走一步,算一步。 棋子总是越下越少,人生总是愈来愈短,于是早时落错了子,后来都要加倍苦恼地应付,而 棋子一个个地丢了,愈是剩下的少,便愈得小心的下。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语文考试答案 《古代姓氏浅谈》阅读答案 1.D(“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说法错误,原文为“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血缘 联系了”。) 2.C(“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说法错,今人之所以将周文王等三人的称谓弄错,是因 为不了解先秦的姓氏应用规则。) 3.B(“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原文无据。) 《炊烟的味道》答案: 4. BC 5. 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就是幸福温暖的味道;(1 分)写童年的趣事,突出了童年 的快乐(1 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6. 不是。文章有怀旧的情绪,但并非全文的主旨;(1)城市太现代了,也太冰冷,需要那一 缕炊烟温暖心灵。作者笔下的“炊烟”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者思乡爱家、歌颂 母爱的情怀。 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答案: 7.解析:A 项,原文是“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 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E 项,说法绝对,原文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
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答案:AE 8答案:①利于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的均衡,利于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②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③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广的学科知识。④有利于提高中华 民族的整体素质。 9答案:(1)①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还没有丰富起来:高中教育阶段实 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还不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②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 的教育整体改革还没有逐步完成。(2)①教育社会学的角度。②人的智能发展角度。③现实 的区域性差异的教育情况。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利于大学的专 业学习。 文言文答案; 解析:选A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 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11.解析:选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12解析:选B“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是文 帝曾经做的梦,并不是事实 13.参考答案:(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 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得分点:“稍”决”平”各1分,句意2分) (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 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得分点:“益”论”任”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 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候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他在淮渚 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 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 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 (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 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 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 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 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 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次 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 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 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 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 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 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 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 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 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 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
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答案:AE 8.答案:①利于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的均衡,利于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②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③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广的学科知识。④有利于提高中华 民族的整体素质。 9.答案:(1)①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还没有丰富起来;高中教育阶段实 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还不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②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 的教育整体改革还没有逐步完成。(2)①教育社会学的角度。②人的智能发展角度。③现实 的区域性差异的教育情况。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利于大学的专 业学习。 文言文答案; 10.解析:选 A 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 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11.解析:选 A “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12.解析:选 B “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是文 帝曾经做的梦,并不是事实。 13.参考答案:(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 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得分点:“稍”“决”“平”各 1 分,句意 2 分) (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 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得分点:“益”“论”“任”各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 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候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他在淮渚 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 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 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 (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 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 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 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 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 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次 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 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 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 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 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 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 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 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 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 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
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诗歌答案: 4CE(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 的漂泊愁苦”错)15.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异:但本诗中,尽 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 鲲鹏之志,(2分)而《登高》则更側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 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分) 成语:【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成语的运用。主要看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使用范围、适合语境等 等。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形容勤劳。韦编三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 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 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 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 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 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 现象 18.【答案】B(A,搭配不当,应删去“和未来发展”。C,“过分的”与“溺爱”语义重复,属成 分赘余与“造成”相搭配的宾语中心语没有。D,“满”与“左右”矛盾,应删去“左右”。) 19答案:A解析:第③空前后是因果关系,由此可以排除带有“那么”的B、C两项。“严 格的质量管理”和“反腐败”之间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 20答案:①其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独生子女的死亡②还有内心世界的动荡不已③患上 了严重的生理疾病 解析:文段的话题是关于失独家庭的痛苦。第①处,前面说“其风险种类多多”,后面应讲具 体的风险,而从后面的文字可以知道,最大的风险是失去独生子女;第②处,前面说“不仅仅 是外部生活的翻天覆地”,这是递进关系的句子,后面的句子中应有关联词“还”,前面是“外 部生活”,后面应是“内心世界”;第③处,前面说“患有自闭、焦虑、失眠、失忆、精神错乱 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进而”一词说明后面应是更严重的疾病,再依据后面的句子可以知道, 应是严重的生理疾病 21.解析:回答此题关键是联想到社会实际。漫画的画面内容是一位母亲和一个孩子描述时 注意写出他们的表情。谈感受不要离开漫画内容不要展开太多,一两句话表明自己的看法即 可。答案(1)漫画的一边站着一位怒气冲冲的母亲,她正在训斥儿子,喊叫道:“买这平板电 脑给你学习用,不是叫你用来玩游戏的!”另一边的孩子满脸惊慌,手中的电脑上写着“游戏”二 字。(2)现代科技产品有利有弊用它学习方便用它玩游戏更方便。家长望子成龙可惜方 法不当,孩子不理解大人的良苦用心
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诗歌答案: 14.CE(C 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 项“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 的漂泊愁苦”错) 15.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 分)异:但本诗中,尽 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 鲲鹏之志,(2 分)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 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 分) 成语:【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主要看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使用范围、适合语境等 等。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形容勤劳。韦编三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 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 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 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 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 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 现象。 18.【答案】B(A,搭配不当,应删去“和未来发展”。C,“过分的”与“溺爱”语义重复,属成 分赘余;与“造成”相搭配的宾语中心语没有。D,“满”与“左右”矛盾,应删去“左右”。) 19.答案:A 解析:第③空前后是因果关系,由此可以排除带有“那么”的 B、C 两项。“严 格的质量管理”和“反腐败”之间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 B、D 两项。 20.答案:①其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独生子女的死亡 ②还有内心世界的 动荡不已 ③患上 了严重的生理疾病 解析:文段的话题是关于失独家庭的痛苦。第①处,前面说“其风险种类多多”,后面应讲具 体的风险,而从后面的文字可以知道,最大的风险是失去独生子女;第②处,前面说“不仅仅 是外部生活的翻天覆地”,这是递进关系的句子,后面的句子中应有关联词“还”,前面是“外 部生活”,后面应是“内心世界”;第③处,前面说“患有自闭、焦虑、失眠、失忆、精神错乱 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进而”一词说明后面应是更严重的疾病,再依据后面的句子可以知道, 应是严重的生理疾病。 21. 解析:回答此题,关键是联想到社会实际。漫画的画面内容是一位母亲和一个孩子,描述时 注意写出他们的表情。谈感受不要离开漫画内容,不要展开太多,一两句话表明自己的看法即 可。 答案:(1)漫画的一边站着一位怒气冲冲的母亲,她正在训斥儿子,喊叫道:“买这平板电 脑给你学习用,不是叫你用来玩游戏的!”另一边的孩子满脸惊慌,手中的电脑上写着“游戏”二 字。 (2)现代科技产品有利有弊,用它学习方便,用它玩游戏更方便。家长望子成龙,可惜方 法不当,孩子不理解大人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