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此乃 绝妙的境界,花影扶苏,淡云拂地,月光绰绰。而苏轼的《水龙吟》也具此类风 韵: 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朦朦胧胧,迷离忧愁,自有独特的美感 雾里看花,乃中国美学的一种境界,它构成了中国含蓄美学的另一种表 现形式。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的传达,产生优雅流畅的美感;雾敛寒江在于从 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从而创造一个回荡的空间,展示丰富的艺术内容 雾里看花,则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有着相似的 内涵,但却略有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谢榛谓作诗“妙在含糊”,董其昌谓作画“正如隔帘看花,意在远近之 间”;恽南田曰“山水要迷离”……这些论述均意在说明,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 晰直露更妙的美感 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郭熙以平远、高远和深远为画之三远法。郭 熙稍后的韩拙又提出三远说:“郭氏曰: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 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 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 韩拙眼中,迷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山水境界。阔远,弥望的是无边的山 色,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故可说,韩氏“三远”突 出了迷远的地位,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 唐宋山水画就有很多重迷远的例子,如李思训善画云雾飘渺之态,《历 代名画记》说他:“其画山水树石,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 李成更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苏辙谓其:“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二米(米芾、米友仁)将迷远之景推向极致,他们所创造的“云山墨戏”,就是 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 中国画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推崇南宗,其中二米的风格就 被当做南宗画的代表之一。在董其昌等人看来,二米的“云山墨戏”做的是一种 “宇宙的游戏”,它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 的意味。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如同一个梦中的世界。全幅画以淡淡的水墨染 出,轻云出没有无间,雾气飘渺,树木唯留恍惚的影,山只存若隐若现的轮廓 园林艺术中也如此,园林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也 无法在山前看一片梦幻,但中国许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了飘渺的云,为了迷离 的雨,为那山前的暮霭,为那萧寺的岚气设计的,看看他们为园景的命名就知道 他们的用意。如“浮翠阁”“远香堂”“涵碧山房”“寄啸山庄”等,景皆实, 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虚意构思使园林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十讲) 1.下列有关“中国含蓄美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苏轼的《水 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等所描绘出的朦胧迷离的景象,就具 有含蓄美的特征
吉林省白城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南宋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此乃一 绝妙的境界,花影扶苏,淡云拂地,月光绰绰。而苏轼的《水龙吟》也具此类风 韵:“……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朦朦胧胧,迷离忧愁,自有独特的美感。 雾里看花,乃中国美学的一种境界,它构成了中国含蓄美学的另一种表 现形式。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的传达,产生优雅流畅的美感;雾敛寒江在于从 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从而创造一个回荡的空间,展示丰富的艺术内容; 雾里看花,则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有着相似的 内涵,但却略有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谢榛谓作诗“妙在含糊”,董其昌谓作画“正如隔帘看花,意在远近之 间”;恽南田曰“山水要迷离”……这些论述均意在说明,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 晰直露更妙的美感。 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郭熙以平远、高远和深远为画之三远法。郭 熙稍后的韩拙又提出三远说:“郭氏曰: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 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 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 韩拙眼中,迷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山水境界。阔远,弥望的是无边的山 色,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故可说,韩氏“三远”突 出了迷远的地位,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 唐宋山水画就有很多重迷远的例子,如李思训善画云雾飘渺之态,《历 代名画记》说他:“其画山水树石,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 李成更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苏辙谓其:“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二米(米芾、米友仁)将迷远之景推向极致,他们所创造的“云山墨戏”,就是 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 中国画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推崇南宗,其中二米的风格就 被当做南宗画的代表之一。在董其昌等人看来,二米的“云山墨戏”做的是一种 “宇宙的游戏”,它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 的意味。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如同一个梦中的世界。全幅画以淡淡的水墨染 出,轻云出没有无间,雾气飘渺,树木唯留恍惚的影,山只存若隐若现的轮廓。 园林艺术中也如此,园林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也 无法在山前看一片梦幻,但中国许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了飘渺的云,为了迷离 的雨,为那山前的暮霭,为那萧寺的岚气设计的,看看他们为园景的命名就知道 他们的用意。如“浮翠阁”“远香堂”“涵碧山房”“寄啸山庄”等,景皆实, 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虚意构思使园林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十讲) 1.下列有关“中国含蓄美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苏轼的《水 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等所描绘出的朦胧迷离的景象,就具 有含蓄美的特征
B.在作者看来,曲径通幽、雾敛寒江与雾里看花构成了中国含蓄美的三种形式, 其中“雾里看花”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同中有异,不过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 的哲学思想内涵。 C.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为表现形式,雾敛寒江重在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 张力,雾里看花借助迷离恍惚而产生独特的美感,三者在表达朦胧的美感上异曲 同工 D.苏州园林建造中,在有限的实景基础上,建造者从“浮翠阁”“远香堂”这 样的园景命名等角度使之具有虚意,这样就在园林的虚意构思中使人们丰富的想 象空间得以拓展。 2.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中,谢榛、董其昌、恽南田等人,均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但对绘画 艺术美得理解上,他们眼中的含蓄美具有一致性:迷离微茫比清晰直露更具美感 B.郭熙与韩拙均对绘画中“远”的画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由郭氏 到韩氏“三远”的山水画法的转变,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 觉 C.“二米”将山水的迷远之境推向了极致,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就体现“云 山墨戏”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的艺术特征,这种画风为董其昌等画家所 推崇。 D.李思训的绘画以善画云雾飘渺之态见长,李成的绘画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 被后世视为唐宋山水画看重迷远的例证,《历代名画记》与苏辙对他们的绘画成 就的评价都很高。 3.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句描述的景象与 选文中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蒙娜丽莎的微笑 【俄罗斯】诺里斯塔夫 女孩说,我叫蒙娜丽莎。凯莉便笑了,有种想要接近女孩的冲动。 凯莉是一名画家,去拉马拉本是看望男友,却没想到刚踏上这片土地便遇到这样 个女孩,傻傻地朝着你笑,但那张脸上却有很多疤痕,显然与真正的“蒙娜丽 莎”扯不上半点关系。 “蒙娜丽莎,你家住在哪呀?”凯莉蹲下身子问道。可女孩却不说话了,一双眼 大概是被大风刮久了,红通通浸着泪水,勉强才吐出三个字:“杜米斯。 杜米斯经常出现在国内各大报刊上,那是这个地区最大的一座难民营。凯莉的脑 海瞬间出现一幅图画:眼前的女孩躺在一堵烂墙下,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 只苍蝇停在她的脸上,但她却一动不动
B.在作者看来,曲径通幽、雾敛寒江与雾里看花构成了中国含蓄美的三种形式, 其中“雾里看花”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同中有异,不过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 的哲学思想内涵。 C.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为表现形式,雾敛寒江重在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 张力,雾里看花借助迷离恍惚而产生独特的美感,三者在表达朦胧的美感上异曲 同工。 D.苏州园林建造中,在有限的实景基础上,建造者从“浮翠阁”“远香堂”这 样的园景命名等角度使之具有虚意,这样就在园林的虚意构思中使人们丰富的想 象空间得以拓展。 2.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选文中,谢榛、董其昌、恽南田等人,均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但对绘画 艺术美得理解上,他们眼中的含蓄美具有一致性:迷离微茫比清晰直露更具美感。 B.郭熙与韩拙均对绘画中“远”的画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由郭氏“三远” 到韩氏“三远”的山水画法的转变,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 觉。 C.“二米”将山水的迷远之境推向了极致,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就体现“云 山墨戏” 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的艺术特征,这种画风为董其昌等画家所 推崇。 D.李思训的绘画以善画云雾飘渺之态见长,李成的绘画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 被后世视为唐宋山水画看重迷远的例证,《历代名画记》与苏辙对他们的绘画成 就的评价都很高。 3.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句描述的景象与 选文中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 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蒙娜丽莎的微笑 【俄罗斯】诺里斯塔夫 女孩说,我叫蒙娜丽莎。凯莉便笑了,有种想要接近女孩的冲动。 凯莉是一名画家,去拉马拉本是看望男友,却没想到刚踏上这片土地便遇到这样 一个女孩,傻傻地朝着你笑,但那张脸上却有很多疤痕,显然与真正的“蒙娜丽 莎”扯不上半点关系。 “蒙娜丽莎,你家住在哪呀?”凯莉蹲下身子问道。可女孩却不说话了,一双眼 大概是被大风刮久了,红通通浸着泪水,勉强才吐出三个字:“杜米斯。” 杜米斯经常出现在国内各大报刊上,那是这个地区最大的一座难民营。凯莉的脑 海瞬间出现一幅图画:眼前的女孩躺在一堵烂墙下,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 一只苍蝇停在她的脸上,但她却一动不动
女孩一定饿了,凯莉把包里所有的压缩饼干都拿出来,塞在对方手里,想了想, 又把脖子上的围巾取下,紧紧地裹在女孩身上,然后满意地点点头,看着女孩幸 福的样子,忍不住当场拿出画架,刷刷几笔,一幅凯莉版《蒙娜丽莎的微笑》便 完成了 “这是我来拉马拉的第一幅作品。”凯莉在男友面前炫耀,但男友却不置可否 不断叮嘱她要小心,拉马拉城的小孩比大人更危险。凯莉认真地点点头,毕竟男 友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但第二天,凯莉便改变了看法,因为在比瑞德街头, 她再次看到了蒙娜丽莎,她捧着那条围巾,就像捧着圣物一样,看到凯莉便奔过 来说:“真主保佑你。”接着便把围巾交还给凯莉。 蒙娜丽莎很丑,但却是一个特别的女孩,望着前面飞奔的背影,凯莉再次陷入沉 思,第二幅微笑图瞬间在脑海里成形。这就是收获,一个画家最想要的便是这种 灵感。她就地创作,完成以后,随手把围巾套在脖子上,却突然觉得脖颈一阵刺 痛 8)被一滴鲜血染红了的围巾里,竟然包裹着一个尖利的铜钉。太可恶了,早就在 报纸上看过报道,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这个世界,常常把沾满自己血液的钉子放 在路边的凳子上,很多行人都平白无辜受害。没想到这样的悲剧竟然降临到自己 头上,而且对方还以怨报德,太可恨了。 这世界疯了,连小孩都干这种勾当。凯莉气愤地说:“不就是杜米斯吗?我偏偏 就是要过去把她找出来,蒙娜丽莎,没想到连微笑都是假的。 杜米斯的管理者是个英国人,名叫普雷第,听了凯莉的投诉后,先是一阵惊愕, 接着便对身边的人说,把蒙娜丽莎叫过来,太不像话了 可是,蒙娜丽莎没有来,有人向普雷第报告,蒙娜丽莎宁愿不吃饭,死死抓着宿 营广场的栏杆不肯过来,手都快抓断了。凯莉彻底被激怒了,她对普雷第说,既 然她不愿来,我就过去,倒要看看,小小年纪到底是受谁指使干这种丧心病狂的 事 在广场,当凯莉站在蒙娜丽莎面前,结果却并没有按着原来的计划走下去,蒙娜 丽莎显然刚刚垂死地挣扎过,脸上毫无血色,但看到凯莉,却一下子兴奋起来: “求你,以真主的名义,请您亲手把那颗铜钉交给我吧!”到了这个时候,她还 在提要求,凯莉带着愤慨与不屑,问:“凭什么?” 接下来,凯莉简直无法理解,蒙娜丽莎竟然弱弱地说:“我想有个妈妈。”还好, 有普雷第在,这位谙熟拉马拉文化的慈善服务者解释,在这个地区,铜钉代表母 爱,你把铜钉交到她手里,就代表着你对她女儿一般的爱。接着,普雷第还指着 铜钉上面的字母“M”说,看,这就是证明。 蒙娜丽莎所做的一切,当然不是为了真的要凯莉做母亲,而是想让杜米斯难民营 的其他孩子看到凯莉送她铜钉的情景,哪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这些年来,大 多数孩子都被远方来的白人资助甚至收养了,但蒙娜丽莎却因太丑而变得愈发孤 单 她太需要我们的爱了,凯莉拿着手里的第三幅画对男友说:“《蒙娜丽莎的微笑》 也抵不过她的真情。”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凯莉听说女孩叫蒙娜丽莎时,她笑了,但这笑中并没有嘲笑和鄙夷,表达 的是善意和亲切,这使女孩对她很信任 B.女孩之所以给自己起名叫蒙娜丽莎,是因为她的脸上有很多伤痕,但她想让 自己像
女孩一定饿了,凯莉把包里所有的压缩饼干都拿出来,塞在对方手里,想了想, 又把脖子上的围巾取下,紧紧地裹在女孩身上,然后满意地点点头,看着女孩幸 福的样子,忍不住当场拿出画架,刷刷几笔,一幅凯莉版《蒙娜丽莎的微笑》便 完成了。 “这是我来拉马拉的第一幅作品。”凯莉在男友面前炫耀,但男友却不置可否, 不断叮嘱她要小心,拉马拉城的小孩比大人更危险。凯莉认真地点点头,毕竟男 友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但第二天,凯莉便改变了看法,因为在比瑞德街头, 她再次看到了蒙娜丽莎,她捧着那条围巾,就像捧着圣物一样,看到凯莉便奔过 来说:“真主保佑你。”接着便把围巾交还给凯莉。 蒙娜丽莎很丑,但却是一个特别的女孩,望着前面飞奔的背影,凯莉再次陷入沉 思,第二幅微笑图瞬间在脑海里成形。这就是收获,一个画家最想要的便是这种 灵感。她就地创作,完成以后,随手把围巾套在脖子上,却突然觉得脖颈一阵刺 痛。 ⑻被一滴鲜血染红了的围巾里,竟然包裹着一个尖利的铜钉。太可恶了,早就在 报纸上看过报道,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这个世界,常常把沾满自己血液的钉子放 在路边的凳子上,很多行人都平白无辜受害。没想到这样的悲剧竟然降临到自己 头上,而且对方还以怨报德,太可恨了。 这世界疯了,连小孩都干这种勾当。凯莉气愤地说:“不就是杜米斯吗?我偏偏 就是要过去把她找出来,蒙娜丽莎,没想到连微笑都是假的。” 杜米斯的管理者是个英国人,名叫普雷第,听了凯莉的投诉后,先是一阵惊愕, 接着便对身边的人说,把蒙娜丽莎叫过来,太不像话了。 可是,蒙娜丽莎没有来,有人向普雷第报告,蒙娜丽莎宁愿不吃饭,死死抓着宿 营广场的栏杆不肯过来,手都快抓断了。凯莉彻底被激怒了,她对普雷第说,既 然她不愿来,我就过去,倒要看看,小小年纪到底是受谁指使干这种丧心病狂的 事。 在广场,当凯莉站在蒙娜丽莎面前,结果却并没有按着原来的计划走下去,蒙娜 丽莎显然刚刚垂死地挣扎过,脸上毫无血色,但看到凯莉,却一下子兴奋起来: “求你,以真主的名义,请您亲手把那颗铜钉交给我吧!”到了这个时候,她还 在提要求,凯莉带着愤慨与不屑,问:“凭什么?” 接下来,凯莉简直无法理解,蒙娜丽莎竟然弱弱地说:“我想有个妈妈。”还好, 有普雷第在,这位谙熟拉马拉文化的慈善服务者解释,在这个地区,铜钉代表母 爱,你把铜钉交到她手里,就代表着你对她女儿一般的爱。接着,普雷第还指着 铜钉上面的字母“M”说,看,这就是证明。 蒙娜丽莎所做的一切,当然不是为了真的要凯莉做母亲,而是想让杜米斯难民营 的其他孩子看到凯莉送她铜钉的情景,哪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这些年来,大 多数孩子都被远方来的白人资助甚至收养了,但蒙娜丽莎却因太丑而变得愈发孤 单。 她太需要我们的爱了,凯莉拿着手里的第三幅画对男友说:“《蒙娜丽莎的微笑》 也抵不过她的真情。”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当凯莉听说女孩叫蒙娜丽莎时,她笑了,但这笑中并没有嘲笑和鄙夷,表达 的是善意和亲切,这使女孩对她很信任。 B. 女孩之所以给自己起名叫蒙娜丽莎,是因为她的脸上有很多伤痕,但她想让 自己像
蒙娜丽莎一样漂亮,表现了她对美的追求。 C.文章第(8)段插叙报纸上的相关报道,目的在于说明当时凯莉的愤怒,为下文 揭示真相作铺垫,同时与下文的真相形成对比。 D.小说中写到蒙娜丽莎将图钉放到凯莉的围巾里,想借此引起凯莉的注意。蒙 娜丽莎这样做只是想在孩子们面前夸耀自己 5.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小说描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5 分)) 6.小说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 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 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 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 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 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一一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 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 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 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 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 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 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髙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 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 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 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 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 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的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 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 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 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 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 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蒙娜丽莎一样漂亮,表现了她对美的追求。 C. 文章第⑻段插叙报纸上的相关报道,目的在于说明当时凯莉的愤怒,为下文 揭示真相作铺垫,同时与下文的真相形成对比。 D. 小说中写到蒙娜丽莎将图钉放到凯莉的围巾里,想借此引起凯莉的注意。蒙 娜丽莎这样做只是想在孩子们面前夸耀自己。 5. 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小说描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5 分)) 6. 小说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 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 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 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 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 世纪 30 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 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 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 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 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 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 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 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 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 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 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 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 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 30 余载始得译完莎翁 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的第一部剧作是在 26 岁,青年的 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 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 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 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 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 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 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 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 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 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 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 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 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 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 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 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 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緊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 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 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 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 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 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 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 然材猛过人。景祐元年,礼院奏用冬至日册后,沔奏:“丧未祥禪而行嘉礼,非 制也。”李安世上书指切朝政,被劾。沔奏:“加罪安世,恐杜天下言者,请勿 治。”黜知衡山县。道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所在皆著能迹。时宰相吕夷
他在 1935 年 23 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 和《英文四部词典》。从 1936 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 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 1944 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 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 1954 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 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 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 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 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01 月 16 日) 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 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 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 分)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 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 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 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 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 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 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 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 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 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 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 然材猛过人。景祐元年,礼院奏用冬至日册后,沔奏:“丧未祥禫而行嘉礼,非 制也。”李安世上书指切朝政,被劾。沔奏:“加罪安世,恐杜天下言者,请勿 治。”黜知衡山县。道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所在皆著能迹。时宰相吕夷
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 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十政事寝废。又以张士 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 为自固之 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已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 简还,自大名①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 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居两月,迁礼部 郎中,知庆州。元吴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曰:“乘危伐丧,非中 国体。”三司所给特支,物恶而估高,军士有语,优人因戏及之,命斩之徇。明 日,给特支,士无敢欢者。迁枢密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至,以母丧罢。服除, 为陕西都转运使。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曰:“臣虽 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 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南事诚如沔所料。”英宗即位,迁户部 帝与执政议守边者,难其人,欧阳修奏:“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十卒,招抚蕃夷 恩信最著。今虽七十,心力不衰,中间曾以罪废,然宜弃瑕忘过。”遂又以为观 文殿学士、知庆州,徙延州,道卒。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 色,故中间坐废。 (节选自《宋史·孙沔传》) 注:①大名:吕夷简曾在大名为官,在此代指吕夷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 /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B.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 /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C.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 /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D.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 /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的第 二、三名依次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B.礼部,古代官署,掌管祭祀、典礼、外宾、科举取士、学校接待等事务,为 官员办理丁忧守制手续也归礼部管辖。礼部的最高长官是礼部尚书 C.三司,又称三公。常见的解释,一指司空、司徒、司马,二指太傅、太保、 太师。而宋朝的三司指盐铁、度支和户部。 D.服除,意思是脱掉丧服,即守丧期满。根据传统孝道观念,官员遭逢父母去 世,一般都要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沔睿智清醒,善于审时度势。他上书指出吕夷简主动申请罢相的真实意图 任秦州长官时又提醒皇帝岭南一带敌人气焰正盛,战局危急 B.孙沔恪守道义,不乘敌军之危。西夏国君元昊死去,这本是攻打西夏的良机, 可是孙沔认为,在敌国举办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是不合大国风范的。 C.孙沔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上谏。他曾上奏反对在举丧期间册封皇后,并为李 安世上书说情,请求赦免,结果李安世还是被贬为衡山县知县
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 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 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 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 简还,自大名①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 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居两月,迁礼部 郎中,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曰: “乘危伐丧,非中 国体。”三司所给特支,物恶而估高,军士有语,优人因戏及之,命斩之徇。明 日,给特支,士无敢欢者。迁枢密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至,以母丧罢。服除, 为陕西都转运使。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曰:“臣虽 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 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南事诚如沔所料。”英宗即位,迁户部。 帝与执政议守边者,难其人,欧阳修奏:“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 恩信最著。今虽七十,心力不衰,中间曾以罪废,然宜弃瑕忘过。”遂又以为观 文殿学士、知庆州,徙延州,道卒。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 色,故中间坐废。 (节选自《宋史•孙沔传》) 注:①大名:吕夷简曾在大名为官,在此代指吕夷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 /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B.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 /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C.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 /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D.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 /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的第 一、二、三名依次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B.礼部,古代官署,掌管祭祀、典礼、外宾、科举取士、学校接待等事务,为 官员办理丁忧守制手续也归礼部管辖。礼部的最高长官是礼部尚书。 C.三司,又称三公。常见的解释,一指司空、司徒、司马,二指太傅、太保、 太师。而宋朝的三司指盐铁、度支和户部。 D.服除,意思是脱掉丧服,即守丧期满。根据传统孝道观念,官员遭逢父母去 世,一般都要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沔睿智清醒,善于审时度势。他上书指出吕夷简主动申请罢相的真实意图; 任秦州长官 时又提醒皇帝岭南一带敌人气焰正盛,战局危急。 B.孙沔恪守道义,不乘敌军之危。西夏国君元昊死去,这本是攻打西夏的良机, 可是孙沔认为,在敌国举办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是不合大国风范的。 C.孙沔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上谏。他曾上奏反对在举丧期间册封皇后,并为李 安世上书说情,请求赦免,结果李安世还是被贬为衡山县知县
D.孙沔政绩突岀,办事能力很强。他所管辖治理的地方都能够有很好的政绩 在他七十髙龄的时候,欧阳修还向皇帝推荐了孙沔出任边境守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 位非己不可。 (2)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宣州送裘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 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 景象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 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 之情。 E.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髙飞,踌躇满志,春风 得意。 5.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与《短歌行》 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都是作者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映射现实,描绘国家的耻辱随着时 间的流逝而渐渐被人们淡忘的两句: (3)《离骚》中屈原多次表达自己追求“美政”理想的坚定态度,如“虽九死 其犹未悔”,以及“ (4)《离骚》中诉说自己委屈心志、压抑情感、忍受谴责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孙沔政绩突出,办事能力很强。他所管辖治理的地方都能够有很好的政绩; 在他七十高龄的时候,欧阳修还向皇帝推荐了孙沔出任边境守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 位非己不可。 (2)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 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 图”。 B.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 景象。 C.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 心境。 D.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 之情。 E.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 得意。 15.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与《短歌行》 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都是作者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映射现实,描绘国家的耻辱随着时 间的流逝而渐渐被人们淡忘的两句: “ , 。” (3)《离骚》中屈原多次表达自己追求“美政”理想的坚定态度,如“虽九死 其犹未悔”,以及“ 。” (4)《离骚》中诉说自己委屈心志、压抑情感、忍受谴责的诗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 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 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不少省市片面追求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两门相对却不相往来、以邻为壑的邻里相 处之道早已引发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 ⑤国家人社部最近出台了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这一政策在大众自主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就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 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 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记者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里正在展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红色记忆, 吟唱着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乐曲。 B.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其大 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 C.基于量子信息技术推动科学和社会取得革命性进步的巨大前景这一依据,专 家认为,“量子技术在21世纪的重要性可与20世纪的曼哈顿计划相比,可能像 曼哈顿计划造出原子弹那样改变世界的格局”。 D.日前开播的美国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监制认为,“过去5年,习 近平主席的政策视野充分体现了继承与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新的里程 碑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 言 ①诗歌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 ②或描绘动人的场 景,或抒发美好的情感 ③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④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 的美 ⑤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⑥华丽词藻的组合不 定是诗 A.①⑤④②③⑥B.②③⑥①⑤④C.③⑥①⑤②④D.②⑤③④①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著作等“心”比著作等“身”更为重要。著作等“身 具 有可统计性;而著作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无法计算。“著 作等身”一般是对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赞颂,确实有许多著名学者以著书立说的 丰硕成果令人敬仰。但是,②,而学问是主宰著作的灵魂,因此,衡量 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名声,_③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 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 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不少省市片面追求 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两门相对却不相往来、以邻为壑的邻里相 处之道早已引发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 ⑤国家人社部最近出台了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这一政策在大众自主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就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 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 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记者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里正在展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主题展”,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红色记忆, 吟唱着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乐曲。 B.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其大 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 C.基于量子信息技术推动科学和社会取得革命性进步的巨大前景这一依据,专 家认为,“量子技术在 21 世纪的重要性可与 20 世纪的曼哈顿计划相比,可能像 曼哈顿计划造出原子弹那样改变世界的格局”。 D.日前开播的美国纪录片《中国:习 近 平 时代》监制认为,“过去 5 年,习 近 平 主席的政策视野充分体现了继承与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新的里程 碑。”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 言, 。 , 。 , , 。 ① 诗歌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 ② 或描绘动人的场 景,或抒发美好的情感 ③ 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 ④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 的美 ⑤ 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⑥ 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 定是诗 A. ①⑤④②③⑥ B. ②③⑥①⑤④ C. ③⑥①⑤②④ D. ②⑤③④①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著作等“心”比著作等“身”更为重要。著作等“身”, ① ,具 有可统计性;而著作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无法计算。“著 作等身”一般是对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赞颂,确实有许多著名学者以著书立说的 丰硕成果令人敬仰。但是, ② ,而学问是主宰著作的灵魂,因此,衡量一 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名声, ③
2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据新华社杭州2月22日电(记者余靖静)珍稀古籍文澜阁《四库全书》影 印竹版今天在杭州文澜阁开印,已被预订掉三四十套。 据悉,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由杭州出版社与浙江图书馆合作整理出版, 投入经费约2800万元,其中民资占80%以上。杭州出版社总编辑徐海荣表示, 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将于2007年3月“出炉”,首印500套,每套约1700 册,定价42万元。 此次文澜阁《四库全书》重印受到浙江商人及海外华商的青睐。一位在开印现场 的华商说:“我起码要带10套去欧洲,让欧洲不仅知道中国文化,也亲眼看看 我们的‘国宝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教育 改革的不断深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专家根据教学 实践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阅读的习惯;二是勤 于动笔的习惯;三是善于思考的习惯;四是与人交流的习惯 请根据材料,选择你体会最深的一个方面,联系实际,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 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B(B项“不过为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有误,对应的原 文第二节中说“雾里看花,则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与西方美学中的 朦胧美有着相似的内涵,但却略有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把原 文中的“它”换为“西方的朦胧美”,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2.c(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谢榛谓作诗“妙在含糊’,董其昌谓作画 正如隔帘看花,意在远近之间’;恽南田曰“山水要迷离”…这些论述均 意在说明,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可推知选项“但对绘画 艺术美的理解上”错误。B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五段“故可说,韩式‘三远’突
2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4 分) 据新华社杭州 2 月 22 日电(记者余靖静)珍稀古籍文澜阁《四库全书》影 印竹版今天在杭州文澜阁开印,已被预订掉三四十套。 据悉,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由杭州出版社与浙江图书馆合作整理出版, 投入经费约 2800 万元,其中民资占 80%以上。杭州出版社总编辑徐海荣表示, 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将于 2007 年 3 月“出炉”,首印 500 套,每套约 1700 册,定价 42 万元。 此次文澜阁《四库全书》重印受到浙江商人及海外华商的青睐。一位在开印现场 的华商说:“我起码要带 10 套去欧洲,让欧洲不仅知道中国文化,也亲眼看看 我们的‘国宝’。” 四、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教育 改革的不断深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专家根据教学 实践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阅读的习惯;二是勤 于动笔的习惯;三是善于思考的习惯;四是与人交流的习惯。 请根据材料,选择你体会最深的一个方面,联系实际,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 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B( B 项“不过为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有误,对应的原 文第二节中说“雾里看花,则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与西方美学中的 朦胧美有着相似的内涵,但却略有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把原 文中的“它”换为“西方的朦胧美”,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2.C( A 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 谢榛谓作诗‘妙在含糊’,董其昌谓作画 ‘正如隔帘看花,意在远近之间’;恽南田曰“山水要迷离”……这些论述均 意在说明,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可推知选项“但对绘画 艺术美的理解上”错误。B 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五段“故可说,韩式‘三远’突
出了迷远的地位,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可以推知选项 “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说法错误。D项“《历代名画记》 与苏辙对他们的绘画成就的评价都很高”,“都很高”错。对应信息在文章第 六段“如李思训善画云雾飘渺之态,《历代名画记》说他:“其画山水树石 笔格道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李成更以 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苏辙谓其:“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3.D(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是“朦朦胧胧,迷离优愁,自有独特的美感”“迷 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 论自觉”“唐宋山水画就有很多重迷远的例子”“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 出玲珑。虚意构思使园林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可看出强调的是朦胧 美,一种“迷远”之境。) 4.C。(A项,表述不全面,女孩信任凯莉的原因除了善意和亲切的笑之外还 有凯莉给女孩压缩饼干,并给她裹上围巾的暖心举动。B项,女孩给自己起名字 的推测无中生有。D项,女孩送铜钉给凯莉,目的是渴望得到母爱,想通过凯莉 来看自己,使周围的孩子们羨慕自己有“妈妈”,而不是为了显摆夸耀。) 5.(1)一开始被蒙娜丽莎的质朴所吸引,想要接近她;后来收到蒙娜丽莎围巾 很感动;围上围巾被铜钉扎伤,很愤恨;最后知道真相,由衷赞美。(2)小说 通过写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变化,侧面烘托了蒙娜丽莎纯朴真诚的形象,使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 6.(1)《蒙娜丽莎的徽笑》是达·芬奇的经典名画,以此为题,设置悬念,引 人入胜(2)暗示小说的线索、情节,“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画家为小女孩的三 次画像,它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也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3)隐喻了 小说的主题,它象征着小女孩懂得感恩、渴望爱和尊重的真诚的心,寄寓作者 对小女孩命运的同情和对她品质的赞美。 7.C(“翻译成就的伟大他人难以比拟”,理解错误) 8.CE(A“令人室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B“影响了 翻译的质量”“白璧微瑕”评价不当。D水平超过任何莎剧,无依据 9.①满怀热情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②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 译,坚定执着。⑧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精益求精。④在只有两 本工具书的条件下,不惧困难,完成译作。(每点2分,答出3点即得满分。 10.D。"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已不可拆分,故排除B、C“取笑多士”表达完 整的意思,不可拆分,故排除A 11.B.为官员办理丁忧守制手续属吏部 12.C(“李安世还是被贬为衡山知县”错误,被贬的是孙沔) 13.(1)大概吕夷简不推举贤能的人来为国家做长远的打算,只推荐不如自己 的人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计策,是想让陛下知道宰相的位子非他不可。(2)孙 沔从前驻守环庆,供养训练士兵,招安异族,恩德信义最突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补任赵州司理参军。性格放纵狂妄,不 遵守士节礼义,但是才能与凶猛的性格超过一般人。景祐元年,礼院上奏在冬 至日这一天册封皇后,孙沔上奏说:“丧礼还没有举行完,就举行婚礼,这不 合乎规制。”李安世上书指责朝廷,被弹劾,孙沔上奏:“如果加罪于李安世 恐怕会拒绝天下上书言事的人,请不要治他的罪”(孙沔)被贬为衡山知县。 他在路上上述谈论时政大事,第二次被贬为永州监酒。他治理的地方都有很好
出了迷远的地位,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可以推知选项 “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说法错误。D 项“《历代名画记》 与苏辙对他们的绘画成就的评价都很高”,“都很高”错。对应信息在文章第 六段“如李思训善画云雾飘渺之态,《历代名画记》说他:‘其画山水树石, 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李成更以 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苏辙谓其:‘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3.D(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是“朦朦胧胧,迷离忧愁,自有独特的美感”“迷 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 论自觉”“唐宋山水画就有很多重迷远的例子”“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 出玲珑。虚意构思使园林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可看出强调的是朦胧 美,一种“迷远”之境。) 4. C 。(A 项,表述不全面,女孩信任凯莉的原因除了善意和亲切的笑之外还 有凯莉给女孩压缩饼干,并给她裹上围巾的暖心举动。B 项,女孩给自己起名字 的推测无中生有。D 项,女孩送铜钉给凯莉,目的是渴望得到母爱,想通过凯莉 来看自己,使周围的孩子们羡慕自己有“妈妈”,而不是为了显摆夸耀。) 5.(1)一开始被蒙娜丽莎的质朴所吸引,想要接近她;后来收到蒙娜丽莎围巾 很感动;围上围巾被铜钉扎伤,很愤恨;最后知道真相,由衷赞美。(2)小说 通过写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变化,侧面烘托了蒙娜丽莎纯朴真诚的形象,使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 6.(1)《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达·芬奇的经典名画,以此为题,设置悬念,引 人入胜(2)暗示小说的线索、情节,“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画家为小女孩的三 次画像,它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也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3)隐喻了 小说的主题,它象征着小女孩懂得感恩、渴望爱和尊重的真诚的心,寄寓作者 对小女孩命运的同情和对她品质的赞美。 7.C (“翻译成就的伟大他人难以比拟”,理解错误) 8.CE(A“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B“影响了 翻译的质量”“白璧微瑕”评价不当。D 水平超过任何莎剧,无依据) 9.①满怀热情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②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 译,坚定执着。③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精益求精。④在只有两 本工具书的条件下,不惧困难,完成译作。(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得满分。) 10. D。"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不可拆分,故排除 B、C。“取笑多士”表达完 整的意思,不可拆分,故排除A。 11.B.为官员办理丁忧守制手续属吏部 12.C(“李安世还是被贬为衡山知县”错误,被贬的是孙沔) 13.(1)大概吕夷简不推举贤能的人来为国家做长远的打算,只推荐不如自己 的人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计策,是想让陛下知道宰相的位子非他不可。(2)孙 沔从前驻守环庆,供养训练士兵,招安异族,恩德信义最突。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补任赵州司理参军。性格放纵狂妄,不 遵守士节礼义,但是才能与凶猛的性格超过一般人。景祐元年,礼院上奏在冬 至日这一天册封皇后,孙沔上奏说:“丧礼还没有举行完,就举行婚礼,这不 合乎规制。”李安世上书指责朝廷,被弹劾,孙沔上奏:“如果加罪于李安世, 恐怕会拒绝天下上书言事的人,请不要治他的罪”(孙沔)被贬为衡山知县。 他在路上上述谈论时政大事,第二次被贬为永州监酒。他治理的地方都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