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恳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 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 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乐于此 无所事事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 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 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三,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 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如廷斥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 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 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 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 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 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 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乐于此 无所事事 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 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 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三, 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 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如廷斥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四,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 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 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五,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 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 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俯身散马蹄 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强本而 则天不能贫 足以荣汝身 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 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 成以其小,劣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注:例句中斜体字为活用词 文言虚词“所以”与“所以 题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古有之,未之思耳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B.其巧百倍于常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帝以问先生:“可动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此马氏所以不对也。行过夷门,见候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讲解:答为A。“之”:①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该代词宾语前置:②助词,“何…之有”这 个固定格式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于”都是介词,表示比较: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 这个句子中省略了后面的代词宾语:D项中的“所以”都是“原因” 所以”都是2004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规定考查的文言虚词,而“以”从1994年以来的考试中每年都 出现。命题者居然选择“所以”,可见用心良苦。考生对“所以”却并不真正理解。借此笔者将“所”以”“所以 的用法作详细说明 虚词“所”的用法: 《说文》:“所,伐木声也。”在古汉语中,实词“所”可用作名词、代词、量词、数词:虚词“所”可用作助 词、连词。无论是实词“所”还是虚词“所”,都是假借字。作为助词和连词的“所”,其用例均见于先秦。助 词“所”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连词“所”多见于《尚书》《左传》《论语》等先秦著作中。 助词 所”与动词(或者与“介词+动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当“所”与它们相结合的时候 必须放在他们的前面。一般把“"所”字与其后面的动词(或者“介词+动词”)总括起来称“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 “所”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可以表示与动作行为相关联的各个方面,诸如人、事、物 处所等。“所”字结构可按“(所)动词+的+名词'这样一种格式来对译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处所、时间以 及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或涉及的对象等 例: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连词 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等。“所”的这种用法多用于誓辞句。这种用法在中
俯身散马蹄 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足以荣汝身 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 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 成以其小,劣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注:例句中斜体字为活用词 文言虚词“所”“以”与“所以” 题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古有之,未之思耳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B.其巧百倍于常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帝以问先生:“可动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行过夷门,见候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讲解:答为 A。“之”:①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该代词宾语前置;②助词,“何……之有”这 个固定格式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 项的“于”都是介词,表示比较;C 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拿”, 这个句子中省略了后面的代词宾语;D 项中的“所以”都是“……原因”。 “所”“以”都是 2004 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规定考查的文言虚词,而“以”从 1994 年以来的考试中每年都 出现。命题者居然选择“所以”,可见用心良苦。考生对“所以”却并不真正理解。借此笔者将“所”“以”“所以” 的用法作详细说明。 虚词“所”的用法: 《说文》:“所,伐木声也。”在古汉语中,实词“所”可用作名词、代词、量词、数词;虚词“所”可用作助 词、连词。无论是实词“所”还是虚词“所”,都是假借字。作为助词和连词的“所”,其用例均见于先秦。助 词“所”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连词“所”多见于《尚书》《左传》《论语》等先秦著作中。 助词 “所”与动词(或者与“介词+动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当“所”与它们相结合的时候, 必须放在他们的前面。一般把“所”字与其后面的动词(或者“介词+动词”)总括起来称“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 一、“所”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可以表示与动作行为相关联的各个方面,诸如人、事、物、 处所等。“所”字结构可按“(所)动词+的+名词”这样一种格式来对译。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二、“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处所、时间以 及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或涉及的对象等。 例: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连词 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等。“所”的这种用法多用于誓辞句。这种用法在中
学课本中未见。 例: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虚词“以”的用法: 《说文》:“以,用也。”由此引申为介词诸义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与文言中。“以”又可用作连词、代词、 副词、助词、语气词,是假借字。连词用例已见先秦,后沿用与文言中,其中有的用法(“.以 以后”等)一直沿用至今。代词、副词、助词、语气词的用例,多见于先秦两汉古籍以及后世的仿古著作之 中 介词 介绍动作实施时的工具、凭借、身份、计数单位等。“以”及其宾语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动词后。可译 为“用凭借按照根据”等。 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二、介绍动作施行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例: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三、介绍动作施行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同”等,或不译出 例:若舍郑以(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四、介绍动作施行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例: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五、“以”的宾语经常在“以”前,如果“以”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曷”“胡ˆ谁”等,或宾语是代词“是”,多在“以 前,也有在后的。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不出现 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 一、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可译为“和而又等。 例: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二、连接前后两项,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可译为“去来用来”等 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締,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勾践灭吴》) 连接前后两项,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可译为“使得”以致” 例:不宜妄自菲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连接前后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可译为“因为”。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五、连接状语和谓语主要成分。可译为“地”,或不译出 例: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六、用于上、下、来、往、南、北等词前,表示范围、时间等。可仍译作“以”,或根据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代词 一、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样 例: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吕氏春秋·知化》) 二、用在介词“于”后询问处所。可译为哪里”。 例: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礼记·檀弓下》) 副词 表示程度之甚。可译为“太” 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 二、表示动作已经实施,情况已经出现。可译为“已经
学课本中未见。 例: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虚词“以”的用法: 《说文》:“以,用也。”由此引申为介词诸义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与文言中。“以”又可用作连词、代词、 副词、助词、语气词,是假借字。连词用例已见先秦,后沿用与文言中,其中有的用法(“……以上”“…… 以后”等)一直沿用至今。代词、副词、助词、语气词的用例,多见于先秦两汉古籍以及后世的仿古著作之 中。 介词 一、介绍动作实施时的工具、凭借、身份、计数单位等。“以”及其宾语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动词后。可译 为“用”“凭借”“按照”“根据”等。 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二、介绍动作施行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例: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三、介绍动作施行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同”等,或不译出。 例:若舍郑以(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四、介绍动作施行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例: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五、“以”的宾语经常在“以”前,如果“以”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曷”“胡”“谁”等,或宾语是代词“是”,多在“以” 前,也有在后的。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不出现。 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 一、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可译为“和”“而又”等。 例: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二、连接前后两项,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可译为“去”“来”“用来”等。 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勾践灭吴》) 三、连接前后两项,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可译为“使得”“以致”。 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连接前后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可译为“因为”。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五、连接状语和谓语主要成分。可译为“地”,或不译出。 例: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六、用于上、下、来、往、南、北等词前,表示范围、时间等。可仍译作“以”,或根据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代词 一、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样”。 例: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吕氏春秋•知化》) 二、用在介词“于”后询问处所。可译为“哪里”。 例: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礼记•檀弓下》) 副词 一、表示程度之甚。可译为“太”。 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 二、表示动作已经实施,情况已经出现。可译为“已经
例: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四》 表示仅限。可译为“只 例: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助词 用于意义相近的两个动词之前,表示相近的两种动作行为相继出现,或同时出现。可根据上下文义灵活译 例: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邶风·谷风》)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叙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出 例: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楚策四》) 复合虚词“所以”的用法: 本是介宾结构,由介词“以”和代词“所”构成。由于“所以”这个介宾结构经常固定使用,并且在句中的位置 和意义都有所发展变化,于是凝固为一个复合虚词。 连词 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前后两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或仍作“所以”。这种用法 在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很少见 例:①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译:但在这些作家所遗留下来的作 品中,却没有见到五言诗,因此,李陵的《与苏武诗歌》、班婕妤的《怨诗》,就不免为后人所怀疑。(《文 心雕龙·明诗》 [辨析]连词“所以”与“所+以+动词”中的“所以”是有区别的。连词“所以”后面连接的是句子:而“所+以+动 词”中的“所以”,其作用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属于“所+介词+动词”的结构)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属于“所+介词+动词”的结构) 在近几期《考试报》中,关于“所”以”的用法及例子较多,在此不给练习。请考生仔细完成有关“所以”的 练习。下面句子中都有“所以”,你能解释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吗? 1.晏子避席对曰:“娄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晏子故事两篇》) 2.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过 秦论》) 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 乐也。(《兰亭集序》) 6.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9.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 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 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 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林黛玉进贾府》) 10.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 讨贼耶?合当斩之。”(《失街亭》)参考答案:
例: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四》) 三、表示仅限。可译为“只”。 例: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助词 用于意义相近的两个动词之前,表示相近的两种动作行为相继出现,或同时出现。可根据上下文义灵活译 出。 例: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邶风•谷风》)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叙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出。 例: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楚策四》) 复合虚词“所以”的用法: 本是介宾结构,由介词“以”和代词“所”构成。由于“所以”这个介宾结构经常固定使用,并且在句中的位置 和意义都有所发展变化,于是凝固为一个复合虚词。 连词 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前后两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或仍作“所以”。这种用法 在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很少见。 例:①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译:但在这些作家所遗留下来的作 品中,却没有见到五言诗,因此,李陵的《与苏武诗歌》、班婕妤的《怨诗》,就不免为后人所怀疑。(《文 心雕龙•明诗》 [辨析]连词“所以”与“所+以+动词”中的“所以”是有区别的。连词“所以”后面连接的是句子;而“所+以+动 词”中的“所以”,其作用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属于“所+介词+动词”的结构)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属于“所+介词+动词”的结构) 在近几期《考试报》中,关于“所”“以”的用法及例子较多,在此不给练习。请考生仔细完成有关“所以”的 练习。下面句子中都有“所以”,你能解释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吗? 1.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晏子故事两篇》) 2.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过 秦论》) 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 乐也。(《兰亭集序》) 6.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9.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 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 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 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林黛玉进贾府》) 10.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 讨贼耶?合当斩之。”(《失街亭》)参考答案:
1.“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2.“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3.“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4.“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5.“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6.“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7.“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8.“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9.复合虚词,连词。因此,所以 10.“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 古典诗词中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这是难点一。 赏者本人应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这是其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从全诗来看,诗中描写了明月、清泉,也描写了浣纱女归来时的喧哗和渔舟在莲塘中穿梭的情景,为什 么首句却要说是“空山”?“空山”是着重写自己的眼前所见,还是着重于内心的感受? 答 2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 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 (社会理想)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 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难买相 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 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遺奷臣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杨玉环、赵飞 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2.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案:1.主和派(佞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 2.“愁指抗金愿望不能实现的愁闷情绪。“闲愁最苦ˆ表现了他满怀抗金热情却得不到任用,空闲之愁最使 他苦闷惆怅。 错解分析:1题答案概括不当,关键是未能体会到诗句的内涵。 方法技巧:一、体会词句的隐含意义。如“玉环飞燕皆尘土”,以杨玉环、赵飞燕的结局喻主和派及奸佞小 人的可耻下场。二、联系作者(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及作者众多词作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与评价 锦囊妙计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问题
1.“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2.“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3.“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4.“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5.“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6.“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7.“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8.“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9.复合虚词,连词。因此,所以 10.“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 古典诗词中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这是难点一。鉴 赏者本人应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这是其二。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从全诗来看,诗中描写了明月、清泉,也描写了浣纱女归来时的喧哗和渔舟在莲塘中穿梭的情景,为什 么首句却要说是“空山”?“空山”是着重写自己的眼前所见,还是着重于内心的感受? 答: 2.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 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 (社会理想)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 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难买相 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 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 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杨玉环、赵飞 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 2.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 答案:1.主和派(佞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 2.“愁”指抗金愿望不能实现的愁闷情绪。“闲愁最苦”表现了他满怀抗金热情却得不到任用,空闲之愁最使 他苦闷惆怅。 错解分析:1 题答案概括不当,关键是未能体会到诗句的内涵。 方法技巧:一、体会词句的隐含意义。如“玉环飞燕皆尘土”,以杨玉环、赵飞燕的结局喻主和派及奸佞小 人的可耻下场。二、联系作者(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及作者众多词作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与评价。 ●锦囊妙计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问题:
每首诗词都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一种意境,然后来表现诗人的感情, 传达诗人的思想。这既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也是我们阅读分析鉴赏时绝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由于时代所限,有些古典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甚至还有消极反动之处,对这些我们 都应该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三、对诗、词、曲思想内容的评价,还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 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四、另外,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 名称特点 山水诗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 田园诗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咏物诗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在写法上最突 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 怀古诗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地 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 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但也有不同凡响的送别佳句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边塞诗这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 歼灭难点训练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鉴赏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完成诗后各题。</P<P 咏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 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3.请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4试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一、每首诗词都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一种意境,然后来表现诗人的感情, 传达诗人的思想。这既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也是我们阅读分析鉴赏时绝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由于时代所限,有些古典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甚至还有消极反动之处,对这些我们 都应该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三、对诗、词、曲思想内容的评价,还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 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四、另外,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 名称 特点 山水诗 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 田园诗 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咏物诗 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在写法上最突 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 怀古诗 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地 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送别诗 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 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但也有不同凡响的送别佳句。 行旅诗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边塞诗 这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 ●歼灭难点训练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 梅 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鉴赏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完成诗后各题。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 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 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3.请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答: 4.试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5.“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完成诗后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人写送别,常表露出一种愁苦、无奈,或凄凉伤感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情怀?请从“景”与“情”两方面给予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你喜欢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吗?请简要评析其中的深刻含 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两题。 月上瓜洲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8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9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 析 答: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参考)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 桃园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2.(参考)从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说,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从侧面反映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表现了自己的 人格美。从人的活动来说,这是以人和而望政通,在全诗的意境中体现了王维的社会理想。 [这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全诗在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歼灭难点训练 1.(参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参考)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一、二两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 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把物、我联系在 起,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内心凄恻的感情。五、六两句,纯用比喻,表现了自己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 受压制。七、八两句,表明自己品性高洁,被诬陷入狱,但无人来替自己雪冤,这也是对贪赃的辩白。] 4.(参考)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 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5(参考)为国杀敌的爱国思想和昂扬的战斗精神。[诗句中的“百夫长”为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这是一个只管 理一百人的小官。诗人以“宁为.胜作…”的句式,比较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从诗句所反映的思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5.“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阅读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完成诗后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人写送别,常表露出一种愁苦、无奈,或凄凉伤感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情怀?请从“景”与“情”两方面给予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你喜欢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吗?请简要评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8~9 两题。 月上瓜洲 张 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8.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 9.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 析。 答: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 (参考)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 桃园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2. (参考)从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说,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从侧面反映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表现了自己的 人格美。从人的活动来说,这是以人和而望政通,在全诗的意境中体现了王维的社会理想。 [这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全诗在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歼灭难点训练 1. (参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 (参考)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一、二两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 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把物、我联系在一 起,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内心凄恻的感情。五、六两句,纯用比喻,表现了自己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 受压制。七、八两句,表明自己品性高洁,被诬陷入狱,但无人来替自己雪冤,这也是对贪赃的辩白。] 4. (参考)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 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5.(参考)为国杀敌的爱国思想和昂扬的战斗精神。[诗句中的“百夫长”为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这是一个只管 理一百人的小官。诗人以“宁为……胜作……”的句式,比较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从诗句所反映的思
想来讲,是爱国思想的表现:从情感的表露来看,是激昂的。] 6(参考)诗人描绘的是一幅初春雨后的清新景象,一个“新”字给送别带上了爽朗豪迈的氛围。最后点出送别 之意,却丝毫没有悲伤、凄凉之情,在惜别中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7(参考)结尾两句诗很富于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景物总要积极向上 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8(参考)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 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9.(参考⑩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 情 鉴赏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此项的难点在于考生要完全依据自己的鉴赏能力对作品进行鉴赏性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答案 [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做题。 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此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列举,并简要说明。 答 2请赏析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案例探 [案例](★★★★)(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 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知识依托:有关古典诗歌知识,能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答案:1.BE 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 显得更加高远 错解分析:未选B,“迥临飞鸟上”并非讲“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注释中有关内容应引起注意,这
想来讲,是爱国思想的表现;从情感的表露来看,是激昂的。] 6.(参考)诗人描绘的是一幅初春雨后的清新景象,一个“新”字给送别带上了爽朗豪迈的氛围。最后点出送别 之意,却丝毫没有悲伤、凄凉之情,在惜别中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7.(参考)结尾两句诗很富于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景物总要积极向上, 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8. (参考)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 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9. (参考)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 情。 鉴赏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此项的难点在于考生要完全依据自己的鉴赏能力对作品进行鉴赏性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答案。 ●难点磁场 [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做题。 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此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列举,并简要说明。 答: 2.请赏析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答: ●案例探究 [案例](★★★★)(2002 年北京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2 题。 登鹳雀楼 畅 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 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评价。能力层级为 E 级。 知识依托:有关古典诗歌知识,能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答案:1.BE 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 显得更加高远。 错解分析:未选 B,“迥临飞鸟上”并非讲“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注释中有关内容应引起注意,这
是“一座三层楼”,诗中用了夸张的写法。另一方面,“高出尘世间”也不属于“真实客观地描写。未选E,E 项“抒发诗人壮志豪情”不当。赏析这首诗的情感,主要应抓住“高出尘世间”这一句,诗人通过登高远 望,抒发了超俗脱尘、奋发向上的精神。 方法技巧:关于比较赏析,可抓住两个方面:一、景象描写:畅当诗开篇写楼的高峻。“迥”显其高远,“临 显居高临下之势,“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写登楼远眺的四周景象,比较一般:王之涣诗景象壮阔,视 野无穷。二、思想内涵:畅当诗以自己视觉的居高临下,表现了自己孤傲洒脱的情怀,也写出远离人世尘 俗的意象。诗人在进士及第之后,仕途多坎坷,而他又为人高傲,胸有大志,不甘寂寞,可以说,这首诗 是诗人自身情怀的真实流露。王之涣诗,则在平常的写景之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并给人以奋发向上的 激情 锦囊妙计 古典诗词写作技法简析 特点例句简析 景与情①即景抒情②寓情于景③虚设景象①(略)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①即由“景”生“情”。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②诗人怀着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这种景象 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③诗人以自己的感情为出发点,虚设出一种切合自己心境的景象 托物言志陆游《卜算子·咏梅》即借描写其他事物,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品格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王维《鸟鸣涧》诗词在描写中常采用动静结合,或以动显静的方式,给人以独特的美 议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些诗主要给人以启迪,或者一首诗就是讲一个道理,一首诗就 是一个深刻哲理的形象化解说。 细节描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人观察细致,抓住了别人未曾留意的一些细节,以其真切、 细致,为人称道。 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诗眼只是一字、一词,但却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也是一首诗词整 术境界的一个部分。 修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描写雪景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夸张·描写柏树高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拟人·描写春雨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拟人·描写景象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1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按”: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 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欣赏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一座三层楼”,诗中用了夸张的写法。另一方面,“高出尘世间”也不属于“真实客观”地描写。未选 E,E 项“抒发诗人……壮志豪情”不当。赏析这首诗的情感,主要应抓住“高出尘世间”这一句,诗人通过登高远 望,抒发了超俗脱尘、奋发向上的精神。 方法技巧:关于比较赏析,可抓住两个方面:一、景象描写:畅当诗开篇写楼的高峻。“迥”显其高远,“临” 显居高临下之势,“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写登楼远眺的四周景象,比较一般;王之涣诗景象壮阔,视 野无穷。二、思想内涵:畅当诗以自己视觉的居高临下,表现了自己孤傲洒脱的情怀,也写出远离人世尘 俗的意象。诗人在进士及第之后,仕途多坎坷,而他又为人高傲,胸有大志,不甘寂寞,可以说,这首诗 是诗人自身情怀的真实流露。王之涣诗,则在平常的写景之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并给人以奋发向上的 激情。 ●锦囊妙计 古典诗词写作技法简析 特点 例句 简析 景与情①即景抒情②寓情于景③虚设景象 ①(略)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 ①即由“景”生“情”。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②诗人怀着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这种景象 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③诗人以自己的感情为出发点,虚设出一种切合自己心境的景象。 托物言志 陆游《卜算子•咏梅》 即借描写其他事物,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品格。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王维《鸟鸣涧》 诗词在描写中常采用动静结合,或以动显静的方式,给人以独特的美 感。 议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些诗主要给人以启迪,或者一首诗就是讲一个道理,一首诗就 是一个深刻哲理的形象化解说。 细节描写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诗人观察细致,抓住了别人未曾留意的一些细节,以其真切、 细致,为人称道。 诗眼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诗眼只是一字、一词,但却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也是一首诗词整体艺 术境界的一个部分。 修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描写雪景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夸张•描写柏树高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拟人•描写春雨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拟人•描写景象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1.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按”;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 “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 (★★★★)欣赏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现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 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6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7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8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本诗用什么样的方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9试从色彩、动静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展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答:附:参考答案 1.(参考)对比:出征前的慷慨誓师场面与战死疆场的壮烈场面对比,河边“骨”与梦里“人”的对比。借代:貂 锦,代指精锐部队:春闺,代指春闺中人。婉曲:以汉喻唐。 2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悲剧 效果。 歼灭难点训练 1、(参考)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 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2.(参考)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细节描写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写人的心 理活动,“行人临发又开封”则是一个有高度典型性的细节,也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这个生动的细节使 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 3.(参考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远在他乡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参考)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扬与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5.(参考)颌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 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战,英勇杀敌
答: (★★★★)阅读现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 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6.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答: 7.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答: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8.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本诗用什么样的方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9.试从色彩、动静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展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答: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 (参考)对比:出征前的慷慨誓师场面与战死疆场的壮烈场面对比,河边“骨”与梦里“人”的对比。借代:貂 锦,代指精锐部队;春闺,代指春闺中人。婉曲:以汉喻唐。 2.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悲剧 效果。 歼灭难点训练 1.(参考)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 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2. (参考)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细节描写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写人的心 理活动,“行人临发又开封”则是一个有高度典型性的细节,也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这个生动的细节使 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 3. (参考)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远在他乡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 (参考)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扬与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5. (参考)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 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战,英勇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