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要想骨骼健康,就得补钙”,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很多人也把补钙,应 该作为_一生的计划,殊不知,一味地补钙并不代表可以让骨骼吸收钙、留住钙 ②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 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依然有旺盛的生 命力。 ③在香港,旺角弥敦道27号全线恢复行车。不过入夜后,在弥敦道附近的豉油 街与西洋菜南街交界,再有大批示威者_,警员到场维持秩序 A、贯串颠扑不破聚积B、贯穿牢不可破聚积 C、贯穿颠扑不破聚集D、贯串牢不可破聚集 1.【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査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E 【解析】贯穿:除了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之外,还指“连贯、 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用于 较抽象的事物。“一生”是具体事物,所以用“贯穿”;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 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 确,无法驳倒推翻。“很多道理”应用“颠扑不破”:“聚积”一般多用于具体 事物,职粮食用品、钱物货物、图书杂志等。“聚集”,侧重强调的是由分散而 集合在一处,一般指人或事。所以第三处应用“聚集”。故选“C” 2.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曲径通幽芳草香B.细草香闲小洞幽 C.锦屏春短碧纱暗D.晚凉天净月华开 2.【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此题考査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 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可先分析能与 疏松”相对的词,从“词性一致”的角度分析,只有“晚凉”对不相对,故排 除D两项:再看“影落”这个词性,只有“通幽”不相对,故排除A两项;再从 “平仄相对”的角度分析,“空坛静”音为“平平仄”,须对“仄仄平”,“碧 纱暗”音为“仄平仄”,A项“小洞幽”为对“仄仄平”,故可排除C 3.下列选段中是侄儿写给叔叔的信中,不得体的地方是() 今日得老叔(甲)之信,喜极。此信之前,获叔所赠《梦学真诠》一书,收到后 已惠存(乙),暇日一定研读。如有所得,当以奉闻(丙)。叔近读何书?亦乞 见示(丁)。 A.甲B.乙C.丙D.丁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此题考査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査谦敬辞的用法,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对方及他人。本题中的“乙 处的“惠存”意思是“敬辞”,是请保存,多用于送别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 所提的上款
江苏南京市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想骨骼健康,就得补钙”,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很多人也把补钙,应 该作为 一生的计划,殊不知,一味地补钙并不代表可以让骨骼吸收钙、留住钙。 ②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 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 ,依然有旺盛的生 命力。 ③在香港,旺角弥敦道 27 号全线恢复行车。不过入夜后,在弥敦道附近的豉油 街与西洋菜南街交界,再有大批示威者 ,警员到场维持秩序。 A、贯串 颠扑不破 聚积 B、贯穿 牢不可破 聚积 C、贯穿 颠扑不破 聚集 D、贯串 牢不可破 聚集 1.【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 E。 【解析】贯穿:除了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之外,还指“连贯、 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用于 较抽象的事物。“一生”是具体事物,所以用“贯穿”;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 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 确,无法驳倒推翻。“很多道理”应用“颠扑不破” ;“聚积”一般多用于具体 事物,职粮食用品、钱物货物、图书杂志等。“聚集”,侧重强调的是由分散而 集合在一处,一般指人或事。所以第三处应用“聚集”。故选“C”。 2. 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 A. 曲径通幽芳草香 B. 细草香闲小洞幽 C. 锦屏春短碧纱暗 D. 晚凉天净月华开 2.【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 E。 【试题解析】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 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可先分析能与 “疏松”相对的词,从“词性一致”的角度分析,只有“晚凉”对不相对,故排 除 D 两项;再看“影落”这个词性,只有“通幽”不相对,故排除 A 两项;再从 “平仄相对”的角度分析,“空坛静”音为“平平仄”,须对“仄仄平”,“碧 纱暗” 音为“仄平仄”,A 项“小洞幽”为 对“仄仄平”,故可排除 C。 3.下列选段中是侄儿写给叔叔的信中,不得体的地方是( ) 今日得老叔(甲)之信,喜极。此信之前,获叔所赠《梦学真诠》一书,收到后 已惠存(乙),暇日一定研读。如有所得,当以奉闻(丙)。叔近读何书?亦乞 见示(丁)。 A.甲 B.乙 C.丙 D.丁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 E。 【试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谦敬辞的用法,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对方及他人。本题中的“乙” 处的“惠存”意思是“敬辞”,是请保存,多用于送别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 所提的上款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形象,责任重大,由于这种理念的盛行,使得中国城市经历 了一场残酷的规划性破坏。 ①把本来鲜活的一个城市整体解构并简单化了 ②最致命的是那种功能性分区的规划理念成了一时的潮流 ③一方面泯灭了城市丰富厚重的历史人文记忆,一方面把城市生活变得单调 ④可惜我们很少能做出巴黎、老北京那样高明的规划 ⑤就是按照使用功能把城市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娱乐区等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 4.【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此题考査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语句排序可以按照组合的原则,可以发现遵④跟其中的任何一句都 无法组合,也就是④不是排在第一句,就是排在最后一句,这样可以排除A、B 选项;另外还可遵循一个逻辑原则,即是“先言其物而后可言也”,比如②句中 首次提到“功能性规划分区”,那么才有后文对“功能性规划分区”的描述,所 以①③⑤应在②后,这样就可以排除C选项;排除法,即选D项 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做事要脚踏实地方能成功 B.要学会突破自我,迎接挑战 C.要灵活变通,不要生搬硬套 D成功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5.【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图表转述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本题中的漫画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嘴衔石头的乌鸦,一个是 插着吸管的杯子,综合图片的信息应该是乌鸦无视吸管,凭着经验,还是把石头 投进杯子里准备喝水。故此选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 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 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 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 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 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 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 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 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 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 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 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 际,天下大乱,途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形象,责任重大, 由于这种理念的盛行,使得中国城市经历 了一场残酷的规划性破坏。 ①把本来鲜活的一个城市整体解构并简单化了 ②最致命的是那种功能性分区的规划理念成了一时的潮流 ③一方面泯灭了城市丰富厚重的历史人文记忆,一方面把城市生活变得单调 ④可惜我们很少能做出巴黎、老北京那样高明的规划。 ⑤就是按照使用功能把城市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娱乐区等等 A. ①②④⑤③ B. ①④⑤③②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②⑤①③ 4.【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 E。 【试题解析】语句排序可以按照组合的原则,可以发现遵④跟其中的任何一句都 无法组合,也就是④不是排在第一句,就是排在最后一句,这样可以排除 A、B 选项;另外还可遵循一个逻辑原则,即是“先言其物而后可言也”,比如②句中 首次提到“功能性规划分区”,那么才有后文对“功能性规划分区”的描述,所 以①③⑤应在②后,这样就可以排除 C 选项;排除法,即选 D 项。 5. 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 分)( ) A. 做事要脚踏实地方能成功 B. 要学会突破自我,迎接挑战 C.要灵活变通,不要生搬硬套 D.成功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5.【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图表转述能力,能力层级为 E。 【试题解析】本题中的漫画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嘴衔石头的乌鸦,一个是 插着吸管的杯子,综合图片的信息应该是乌鸦无视吸管,凭着经验,还是把石头 投进杯子里准备喝水。故此选 C。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 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 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 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 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 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 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 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 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 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 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 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 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 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 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魏压其冲冲:要塞B.其弊果安在哉果:到底 C.寸攘尺取攘:通“壤”,土壤D.诛灭略尽略:全,皆 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夺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剑阁峥嵘而崔嵬 B.以绝天下之望微以自文于君亲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独死于杨素之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C连词,趁着/于是;D 介词,在/对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 (2)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 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 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第(1)句中的“所以”“甚密如此”“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2) 句中的“莫之救”“则”“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分)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 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 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 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④以术留天下 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C 【解题思路】①指的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⑥指的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 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 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 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 B.其弊果安在哉 果:到底 C.寸攘尺取 攘:通“壤” ,土壤 D.诛灭略尽 略:全,皆 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夺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 B. 以绝天下之望 微以自文于君亲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 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A 连词,表并列 B 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 C 连词,趁着/于是; D 介词,在/对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 分) (2) 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4 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 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 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第⑴句中的“所以”“ 甚密如此”“ 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⑵ 句中的“莫之救”“ 则”“ 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 分)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 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 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 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 分)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④以术留天下 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C 【解题思路】①指的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⑥指的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 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却凭借不过千里山西之地艰 难地夺得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举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基 本上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平稳,实行的政策宽松 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C 【解题思路】是隋文帝死在杨素的手中。 3.文言断句。(断6处)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 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答案】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5)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 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解析】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 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 再次振兴。 【参考译文】 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 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 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 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 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 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 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 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 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 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 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 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 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 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 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 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 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 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 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 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 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 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却凭借不过千里山西之地艰 难地夺得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举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基 本上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平稳,实行的政策宽松。 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C 【解题思路】是隋文帝死在杨素的手中。 3.文言断句。(断 6 处)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 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答案】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5)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 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解析】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 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 再次振兴。 【参考译文】 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 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 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 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 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 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 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 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 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 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 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 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 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 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 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 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 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 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 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 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 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 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 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 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 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金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朝刘仲尹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晩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古今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1)请简要分析“楼宇沉沉翠几重”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答 10.(1)【试题答案】通过描写楼宇层叠深邃,树木重重围绕的空寂幽深的景象 (1)为女主人公的活动提供背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1)为下文女主人公 凝愁聚恨的情感作铺垫。(1)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词的结构作用,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首句在全词中的作用一般有:①开篇点题,交代写作的某种信息②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 调。联系本词首句写景句“楼宇沉沉翠几重”一一作答即可。 (2)请简要赏析词作最后两句的妙处。(3分) 【试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 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1分),让断肠之人更加断 肠,(1分),含蓄隽永。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炼句,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赏析句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 鉴赏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结构等所有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手法、 炼字、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着手,本句从修辞角度来说是拟人,衬托 主人公的心情,余韵悠长 (3)有人说这首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4 分答 (3)【试题答案】①开篇“沉楼重翠”明写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实 际上是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愁。(1分)②“梧桐”句,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 之景,落叶梧桐不仅没有排解他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深一层,伤秋之愁 (1分)③“川光带晚”句,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傍晚时分虹垂雨的美 丽景象,乐景衬哀情,引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愁。(2分)④“树影”句主人公 目光落在近处看到巢中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她形单只影的孤独,层层递 进。(1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査评价古诗词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虽是写 愁,但无一“愁”字,就是“一词领全篇”,结合上片的每一句具体分析其背后 隐藏的愁苦之情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 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 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 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 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金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朝刘仲尹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古今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1)请简要分析“楼宇沉沉翠几重”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 分) 答: 10.(1)【试题答案】通过描写楼宇层叠深邃,树木重重围绕的空寂幽深的景象 (1)为女主人公的活动提供背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1)为下文女主人公 凝愁聚恨的情感作铺垫。(1)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词的结构作用,能力层级为 D。 【试题解析】首句在全词中的作用一般有:①开篇点题,交代写作的某种信息②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 调。联系本词首句写景句“楼宇沉沉翠几重”一一作答即可。 (2)请简要赏析词作最后两句的妙处。 (3 分) 答: 【试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1 分)写出了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 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1 分),让断肠之人更加断 肠,(1 分),含蓄隽永。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炼句,能力层级为 D。 【试题解析】赏析句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 鉴赏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结构等所有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手法、 炼字、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着手,本句从修辞角度来说是拟人,衬托 主人公的心情,余韵悠长。 (3)有人说这首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4 分) 答: (3)【试题答案】①开篇“沉楼重翠”明写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实 际上是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愁。(1 分)②“梧桐”句,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 之景,落叶梧桐不仅没有排解他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深一层,伤秋之愁。 (1 分)③“川光带晚”句,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傍晚时分虹垂雨的美 丽景象,乐景衬哀情,引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愁。(2 分)④“树影”句主人公 目光落在近处看到巢中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她形单只影的孤独,层层递 进。(1 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诗词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 D。 【试题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虽是写 愁,但无一“愁”字,就是“一词领全篇”,结合上片的每一句具体分析其背后 隐藏的愁苦之情
【诗歌赏析】:《鹧鸪天·楼宇沉沉翠几重》是金朝刘仲尹的作品。碧云如恨, 也就是恨如碧云,这云「一片西飞一片东」才惹人恨。至於云有没有可能朝两个 不同方向飞,是有趣的话题,在词人眼中,碧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 西,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 参照江苏卷第10题命制,所选诗歌需经典且有意蕴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阿房宫赋》) (3)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4) 闻道有先后,。(韩愈《师说》) (5)总角之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6),草色要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从今若许闲乘月,。(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1)善假于物也(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而御六气之辩(4) 术业有专攻(5)言笑晏晏(6)天街小雨润如酥(7)水中藻荇交横(8) 拄杖无时夜叩门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 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 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 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 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 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了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 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诗歌赏析】:《鹧鸪天·楼宇沉沉翠几重》是金朝刘仲尹的作品。碧云如恨, 也就是恨如碧云,这云「一片西飞一片东」才惹人恨。至於云有没有可能朝两个 不同方向飞,是有趣的话题,在词人眼中,碧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 西,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 参照江苏卷第 10 题命制,所选诗歌需经典且有意蕴。 四、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4) 闻道有先后, 。(韩愈《师说》) (5)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6) ,草色要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1)善假于物也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而御六气之辩 (4) 术业有专攻 (5)言笑晏晏(6)天街小雨润如酥 (7) 水中藻荇交横 (8) 拄杖无时夜叩门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 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 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 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 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 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了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 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 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一一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 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 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 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 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吶。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 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 的。”“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 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 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 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 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1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家庭氛围的特点。(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案】生活平凡琐碎、互相关心、对于生命老去的淡淡的忧伤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 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 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 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 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 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吶。”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 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 的。”“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 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 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 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 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 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1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家庭氛围的特点。(4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案】生活平凡琐碎、互相关心、对于生命老去的淡淡的忧伤
【解题思路】家庭氛围的特点可以从人物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去世的父亲、健忘的母亲和安静的女儿,主要事件是点心 的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梳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即可得出答案。 1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女儿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答案】第一处写女儿微笑着听着父母的争吵,表达了她对这种极具生活气息 的家庭氛围的喜爱;第二处的“欲言又止”写出了女儿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忧。 【解题思路】两个句子都是女儿的细节描写,需要放到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体 会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体会时需注意两个关键词:第一句“无意”是指她 她觉得父母谁输谁赢无关紧要,她很享受这种浓浓的家庭气息。第二句“欲言又 止”是因为告诉父母实情,害怕引起父母对自己身体的担心什么,而是为老太太 接到的信不一定是好消息而担忧、歉疚。 4)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物象的作用。体会这句话的含意,需要透过表层 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天气,还暗示人物的心理 状态、小城的人文气氛。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①第一次,由红梅哪支先开花的争论,引发父亲对人生命短暂的感慨,并为下文 买点心争论作铺垫。②第二次,写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是为了证实父亲 的感慨,并写出女儿对红梅依旧,父亲不在的感伤“子孙万代”就是他曾经收藏 的那一对。③两处内容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解题思路】体会重要物象作用,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 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物象,可能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等,分析作用时应从主 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15.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品叙述舒缓” 是表达上的特点,“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指情节的淡化。这些特点对小说内容的 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揭示、抒情表达上 【答案】有助于刻画小说中女儿的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也有助于 表现家庭惯常的生活状态,平凡而琐碎;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 格,表达对这种美好的生活点滴的追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角度独特,描写了令人厌烦的生活场景,与生编硬造的“工业品”小说 不同。对读者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B.本文语言质朴,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人物塑造以心理为主, 通过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C.从艺术手法上看,开头就有景物描写,结尾点名是女儿的在回忆和追念,手 法新颖,别具匠心 D.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的家庭日常生活,告诉我们岁月使青春红颜变得白发苍苍, 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 E.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作者笔下水到渠成,没有刻意渲染, 但读者还是感觉到了傲雪红梅一样的浓浓深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査考生对小说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解题思路】家庭氛围的特点可以从人物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去世的父亲、健忘的母亲和安静的女儿,主要事件是点心 的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梳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即可得出答案。 13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女儿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4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答案】 第一处写女儿微笑着听着父母的争吵,表达了她对这种极具生活气息 的家庭氛围的喜爱;第二处的“欲言又止”写出了女儿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忧。 【解题思路】两个句子都是女儿的细节描写,需要放到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体 会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体会时需注意两个关键词:第一句“无意”是指她 她觉得父母谁输谁赢无关紧要,她很享受这种浓浓的家庭气息。第二句“欲言又 止”是因为告诉父母实情,害怕引起父母对自己身体的担心什么,而是为老太太 接到的信不一定是好消息而担忧、歉疚。 14)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6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物象的作用。体会这句话的含意,需要透过表层 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天气,还暗示人物的心理 状态、小城的人文气氛。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①第一次,由红梅哪支先开花的争论,引发父亲对人生命短暂的感慨,并为下文 买点心争论作铺垫。②第二次,写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是为了证实父亲 的感慨,并写出女儿对红梅依旧,父亲不在的感伤“子孙万代”就是他曾经收藏 的那一对。③两处内容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解题思路】体会重要物象作用,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 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物象,可能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等,分析作用时应从主 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15.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品叙述舒缓” 是表达上的特点,“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指情节的淡化。这些特点对小说内容的 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揭示、抒情表达上。 【答案】 有助于刻画小说中女儿的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也有助于 表现家庭惯常的生活状态,平凡而琐碎;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 格,表达对这种美好的生活点滴的追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角度独特,描写了令人厌烦的生活场景,与生编硬造的“工业品”小说 不同。对读者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B.本文语言质朴,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人物塑造以心理为主, 通过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C.从艺术手法上看,开头就有景物描写,结尾点名是女儿的在回忆和追念,手 法新颖,别具匠心。 D.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的家庭日常生活,告诉我们岁月使青春红颜变得白发苍苍, 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 E.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作者笔下水到渠成,没有刻意渲染, 但读者还是感觉到了傲雪红梅一样的浓浓深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CE [解析]答C项3分;答E项2分;解析:A项,“令人厌烦”不符合文章内容: B项,“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D项,“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 渐被遗忘”错误。回答本题首先要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 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只有理清小说的结 构线索,才能准确概括小说的情节。其次要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看故事的起因 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小说是怎样围绕主要矛盾冲突叙述故事 的。最后还要留心人物性格的变化。分析概括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 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因此,在把握情节时,要随时注 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答题时要认真分析选 项,切忌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节选)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 ‘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日: 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 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 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 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 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 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 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 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 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 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 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 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一一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 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 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 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 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 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 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 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 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 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 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诗里所咏的光是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 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
【答案】CE [解析] 答 C 项 3 分;答 E 项 2 分;解析:A 项,“令人厌烦”不符合文章内容; B 项,“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D 项,“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 渐被遗忘”错误。回答本题首先要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 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只有理清小说的结 构线索,才能准确概括小说的情节。其次要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看故事的起因、 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小说是怎样围绕主要矛盾冲突叙述故事 的。最后还要留心人物性格的变化。分析概括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 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因此,在把握情节时,要随时注 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答题时要认真分析选 项,切忌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8 题。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节选)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 ‘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日: ‘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 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 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 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 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 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 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 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 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 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 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 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 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 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 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 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 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 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 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 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 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 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 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 诗里所咏的光是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 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
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 射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 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 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6.联系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诗与画有什么关系。(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概括理解的能力。 【答案】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画;好的画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诗,好的诗 具有画所写的形态;画和诗是有分界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不能 相代;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 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就要先分析文章思路,分好层次,找到每一层对应的点, 文章1、2自然段用苏轼评价王维的一段话“诗中有画,但诗不全是画”;接着 引用宋朝文人晁以道证明诗画的离合同异,文章最后明确提出诗画是有界限的是 不能替代的。 17.联系文章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命题意图】考查重要文段作用题 【答案】举例,用光可以在诗中先后活跃,在画中只能用空间暗示先后活跃的变 化的例子(2分)和下文诗的境界华美却赶不上油画光彩夺目的例子构成对比(2 分)证明了诗与画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各自的表现力和表现 范围。(2分),有说服力 【解题思路】大体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主要是赏析 文字写了什么,可以表达什么样的观点。结构上关注和上下文的关系,表达上看 看是何种论证方法。 18.请分析本文第五段的行文思路。(6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査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案】先由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引出美人的意态难画,但可以通过诗来 呈现的观点;接着举达·芬奇《蒙娜丽莎》的例子来证明诗的意境是千古如新, 最后写虽然达·芬奇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但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 【解题思路】主要先从所提供的句子或段落本身入手,找出其提供的信息,然后 从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找出与之契合的地方,从而证明作者巧妙的匠 心。分析全段发现作者主要就是为了引出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的观点。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很多诗是难以在画面上画出来的,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 B.晁以道认为“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证明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C.作者认为,诗画其实是相互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的。 D.文章在分析诗和画的分界中,引领我们寻找对美的发现与感悟,学会艺术欣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答案】 [解析]B项中,“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截然不同”不对,晁以道这 句话也不是证明这个观点,他是为了是论述诗画的离合异同。 2.联系文章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命题意图】考查重要文段作用题
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 射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 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 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16.联系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诗与画有什么关系。(6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概括理解的能力。 【答案】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画;好的画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诗,好的诗 具有画所写的形态;画和诗是有分界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不能 相代;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 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就要先分析文章思路,分好层次,找到每一层对应的点, 文章 1、2 自然段用苏轼评价王维的一段话“诗中有画,但诗不全是画”;接着 引用宋朝文人晁以道证明诗画的离合同异,文章最后明确提出诗画是有界限的是 不能替代的。 17.联系文章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6 分) 【命题意图】考查重要文段作用题 【答案】举例,用光可以在诗中先后活跃,在画中只能用空间暗示先后活跃的变 化的例子(2 分)和下文诗的境界华美却赶不上油画光彩夺目的例子构成对比(2 分)证明了诗与画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各自的表现力和表现 范围。(2 分),有说服力。 【解题思路】大体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主要是赏析 文字写了什么,可以表达什么样的观点。结构上关注和上下文的关系,表达上看 看是何种论证方法。 18.请分析本文第五段的行文思路。(6 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案】先由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引出美人的意态难画,但可以通过诗来 呈现的观点;接着举达·芬奇《蒙娜丽莎》的例子来证明诗的意境是千古如新, 最后写虽然达·芬奇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但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 【解题思路】主要先从所提供的句子或段落本身入手,找出其提供的信息,然后 从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找出与之契合的地方,从而证明作者巧妙的匠 心。分析全段发现作者主要就是为了引出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的观点。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很多诗是难以在画面上画出来的,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 B. 晁以道认为“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证明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C.作者认为,诗画其实是相互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的。 D.文章在分析诗和画的分界中,引领我们寻找对美的发现与感悟,学会艺术欣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答案】B [解析]B 项中,“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截然不同”不对,晁以道这 句话也不是证明这个观点,他是为了是论述诗画的离合异同。 2.联系文章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6 分) 【命题意图】考查重要文段作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