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12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作文要尽量言简意赅(gαi),不要拖泥带水,长篇累椟。 暑假中,孩子们大都辗转于各种培训班,却无遐在阳光下挥汗如雨,在草地上惬(qie 意玩耍 C.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梦想是在砥砺奋进中实现的,广大青年应该立鸿鹄(h)志,做奋 斗者。 D.孝妇河湿地公园里,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ji白)比,水平如镜的湖面掩映在绿树浓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具体语境中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査多音字、形声字、难读 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 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意字、形近字、易错字的读音、字 形。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A项,其中“椟”与“牍”既是同音字,又是形近字 但二者的意思完全不同,“椟”是“木柜、木匣”之意,而“牍”是“古时写字用的木片”, 长篇累椟”的意思是指“文章冗长”,所以根据语境,这里应用“牍”,故A项错误。B 项,根据语境,“无遐”的意思应该是“没有空闲的时间去做某事”,但“遐”字的意思应 是“远”,用在此不妥,此处应是表达“空闲时间”的“暇”字才准确,所以B项错误。C 项,正确。D项,“鱗次栉比”的“栉”应读“zhi”,此为难读易错字,所以D项错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稳定的竞技状态,快递小哥雷海音夺得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 年度总决赛的冠军,令人叹为观止。 B.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中国书法承载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任重道远。 C.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将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也 应未雨绸缪,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淄博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12分)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写作文要尽量言简意赅.(gāi),不要拖泥带水,长篇累椟。 B.暑假中,孩子们大都辗转于各种培训班,却无遐在阳光下挥汗如雨,在草地上惬.(qiè) 意玩耍。 C.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梦想是在砥砺奋进中实现的,广大青年应该立鸿鹄.(hú)志,做奋 斗者。 D.孝妇河湿地公园里,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jié)比,水平如镜的湖面掩映在绿树浓阴 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读 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 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意字、形近字、易错字的读音、字 形。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A项,其中“椟”与“牍”既是同音字,又是形近字, 但二者的意思完全不同,“椟”是“木柜、木匣”之意,而“牍”是“古时写字用的木片”, “长篇累椟”的意思是指“文章冗长”,所以根据语境,这里应用“牍”,故A项错误。B 项,根据语境,“无遐”的意思应该是“没有空闲的时间去做某事”,但“遐”字的意思应 是“远”,用在此不妥,此处应是表达“空闲时间”的“暇”字才准确,所以B项错误。C 项,正确。D项,“鳞次栉比”的“栉”应读“zhì”,此为难读易错字,所以D项错误。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稳定的竞技状态,快递小哥雷海音夺得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 年度总决赛的冠军,令人叹为观止 ....。 B.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中国书法承载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任重道远 ....。 C.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将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也 应未雨绸缪 ....,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D.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 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句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结合语境辨析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种题型,前提是对成语的理解,只有 事先理解了它,才能知其义,明其用。另外,还要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同时还要关 注是否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妥、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 语境,等等。本题,A项,“叹为观止”的意思是“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 最初是用来形容表演的,后来也用来形容自然景色、人造物等。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某一行 为,说是某某演员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但不能用于形容某人本身,用在这里形容雷海为以快 递小哥的身份夺冠,不太妥帖,适合此语境的成语应该是“肃然起敬”或“惊叹不已”,故 A错。B项,“任重道远”的意思是“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用来形容 中国书法的发展前景,恰当。C项“未雨绸缪”的意思是“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 外的事发生”符合语境。D项中“振聋发聩”的意思是“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用来形容习近平熟记的诗句作用,恰当。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孟子有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B.中国桥、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港:墨子“传信”、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天 眼”探空……,新变化新成就值得浓墨重彩地宣扬。 C.现在的孩子在听什么音乐?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还是《雪绒花》《孤独的牧 羊人》,以及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呢?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 这是不足取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标点符号 的基本用法要熟记于胸,如引号的作用一般有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 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 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省略号的作用一般有①表示列举的省略: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③重 复的词句的省略:④表示思维的跳跃性:⑤表示语意未尽(话没有说完)等。B项中“传信” “发威”都是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所以用引号,而“组网”没有特殊含义,不能加引号:省 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后面不用再加逗号
D.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 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句具有振聋发聩 ....的力量。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结合语境辨析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种题型,前提是对成语的理解,只有 事先理解了它,才能知其义,明其用。另外,还要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同时还要关 注是否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妥、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 语境,等等。本题,A 项,“叹为观止”的意思是“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 最初是用来形容表演的,后来也用来形容自然景色、人造物等。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某一行 为,说是某某演员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但不能用于形容某人本身,用在这里形容雷海为以快 递小哥的身份夺冠,不太妥帖,适合此语境的成语应该是“肃然起敬”或“惊叹不已”,故 A 错。B 项,“任重道远”的意思是“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用来形容 中国书法的发展前景,恰当。C 项“未雨绸缪”的意思是“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 外的事发生”符合语境。D 项中“振聋发聩”的意思是“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用来形容习近平熟记的诗句作用,恰当。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孟子有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B.中国桥、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港;墨子“传信”、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天 眼”探空……,新变化新成就值得浓墨重彩地宣扬。 C.现在的孩子在听什么音乐?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还是《雪绒花》《孤独的牧 羊人》,以及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呢?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 这是不足取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标点符号 的基本用法要熟记于胸,如引号的作用一般有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 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 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省略号的作用一般有①表示列举的省略;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③重 复的词句的省略;④表示思维的跳跃性;⑤表示语意未尽(话没有说完)等。B项中“传信” “发威”都是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所以用引号,而“组网”没有特殊含义,不能加引号;省 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后面不用再加逗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 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让该片屡屡赢 得纪录电影的市场记录 C.“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 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D.稷下学宫创立于2300年前,历经前后六代上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院之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识能力。常考的病句形式主要有搭配不当,前后矛盾,否定多余, 缺少成分,句式杂糅,表意不明、语义重复等情况。A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让”,使 句子缺乏主语,故去掉“让”:B项,缺少成分,“让该片屡屡刷新纪录电影的市场纪录” 缺少主语,应添加“观众持续的观影热情”:C项正确:D项,成分多余,去掉“上下”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寓言一般比较短小,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卖油翁》就是一则耐人寻 味的寓言故事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 赋、比、兴手法,《关雎》为其首篇。 C.古汉语中,山之北、江河之南为“阴”,山之南、江河之北为“阳”。《愚公移山》中 的“汉阴”和“河阳”,就指汉水南岸和黄河北岸,我省的蒙阴县则位于蒙山之北。 D.凡尔纳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 惊险,书中很多独具特色的幻想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对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A项中“《卖油翁》就是一则耐人寻味 的寓言故事”表述不准确,《卖油翁》是一则生动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耐人寻味的道 理,但它不是寓言。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张老师,真抱歉,路上堵车了,让您恭候了这么久! B.谢谢您对令尊的牵挂,我回家一定转告您对他的问候 C.感谢惠顾我们书店,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 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让该片屡屡赢 得纪录电影的市场记录。 C.“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 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D.稷下学宫创立于2300年前,历经前后六代上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院之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识能力。常考的病句形式主要有搭配不当,前后矛盾,否定多余, 缺少成分,句式杂糅,表意不明、语义重复等情况。A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让”,使 句子缺乏主语,故去掉“让”;B项,缺少成分,“让该片屡屡刷新纪录电影的市场纪录” 缺少主语,应添加“观众持续的观影热情”;C项正确;D项,成分多余,去掉“上下”。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寓言一般比较短小,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卖油翁》就是一则耐人寻 味的寓言故事。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 赋、比、兴手法,《关雎》为其首篇。 C.古汉语中,山之北、江河之南为“阴”,山之南、江河之北为“阳”。《愚公移山》中 的“汉阴”和“河阳”,就指汉水南岸和黄河北岸,我省的蒙阴县则位于蒙山之北。 D.凡尔纳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 惊险,书中很多独具特色的幻想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A项中“《卖油翁》就是一则耐人寻味 的寓言故事”表述不准确,《卖油翁》是一则生动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耐人寻味的道 理,但它不是寓言。 6.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张老师,真抱歉,路上堵车了,让您恭候了这么久! B.谢谢您对令尊的牵挂,我回家一定转告您对他的问候。 C.感谢惠顾我们书店,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D.如果你们有学习需求,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吝赐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对语言表达的辨析能力。“表达得体”,是指根据不同的语境、对象、场 合,选择恰当的词语,依其谦敬、语体、感情色彩等,恰当地表情达意。语言得体,一般涉 及“谦敬功能词”,“谦称、敬称”,“有谦敬色彩的固定词语”、“语体色彩”等,以及 避免歧义等。A项,“恭候”一词是是敬辞,表示恭敬地等候。一般用于自己对他人说的话。 这里用来形容老师“等候”学生,不得体。B项,“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称呼自己 的父亲一般用谦称,即“家君”“家父”。D项,“不吝赐教”的意思是“是不吝惜自己的 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是敬称,这里老师应该用谦辞比较合理,所以 此项也不得体。只有C项中的敬辞“惠顾”用得符合语境,得体,所以正确。 第Ⅱ卷(共108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2分) 7.默写填空。(7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 翁亭记》)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4)流水不语,却传情启智。孔子立于川上,面对奔腾不息的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感叹;乘舟远渡津门的李白在低头的一瞬间被流水触发了乡思,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面对一江流水思接千载,发出 的咏叹 【答案】(1)云归而岩穴暝(2)曲径通幽处(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仍怜故 乡水万里送行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解析】本题考査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题平时要注意准确地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千 古的名句,能够正确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即可。(1)一(3)句为记忆型默写,(1) 句要注意“暝”字的写法,不要误写为“冥”。(2)句要注意“曲”“幽”字的写法,不 要误写为“屈”“悠”:(3)句要注意“庇”“俱”“颜”等字的写法,不要误写为“避” “具”“言”。(4)句为理解性默写。抓住“乘舟远渡津门”“登京口北固亭”等关键字 眼以及作者的名字,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些诗的名字,然后再结合语境,特别是“流水不语
D.如果你们有学习需求,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吝赐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表达的辨析能力。“表达得体”,是指根据不同的语境、对象、场 合,选择恰当的词语,依其谦敬、语体、感情色彩等,恰当地表情达意。语言得体,一般涉 及“谦敬功能词”,“谦称、敬称”,“有谦敬色彩的固定词语”、“语体色彩”等,以及 避免歧义等。A 项,“恭候”一词是是敬辞,表示恭敬地等候。一般用于自己对他人说的话。 这里用来形容老师“等候”学生,不得体。B 项,“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称呼自己 的父亲一般用谦称,即“家君”“家父”。D 项,“不吝赐教”的意思是“是不吝惜自己的 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是敬称,这里老师应该用谦辞比较合理,所以 此项也不得体。只有 C 项中的敬辞“惠顾”用得符合语境,得体,所以正确。 第Ⅱ卷(共108分) 二、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2分) 7. 默写填空。(7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 翁亭记》) (2)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4)流水不语,却传情启智。孔子立于川上,面对奔腾不息的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的 感叹; 乘舟远 渡津门 的李 白在低 头的一 瞬间被 流水 触发了 乡思, “ ,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面对一江流水思接千载,发出 “ ? 。 ” 的咏叹。 【答案】(1)云归而岩穴暝 (2)曲径通幽处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仍怜故 乡水 万里送行舟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题平时要注意准确地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千 古的名句,能够正确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即可。(1)—(3)句为记忆型默写,(1) 句要注意“暝”字的写法,不要误写为“冥”。(2)句要注意“曲”“幽”字的写法,不 要误写为“屈”“悠”;(3)句要注意“庇”“俱”“颜”等字的写法,不要误写为“避” “具”“言”。(4)句为理解性默写。抓住“乘舟远渡津门”“登京口北固亭”等关键字 眼以及作者的名字,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些诗的名字,然后再结合语境,特别是“流水不语
却传情启智”这一主旨句,寻找所选诗歌中借水抒发情感的句子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注意“怜”“悠悠”“滚滚”等字 的正确书写即可得到分数。 8.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3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是一首望月坏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 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 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 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 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水调歌头》一词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 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中词人用“我欲”“又恐”“何 似”几个词语,写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 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 旷达的作风。而B项中的“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的说法是错误的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细柳(节选) 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或以其飘枭可爱,戏呼之“细柳”云。柳少慧,解文字。而 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但有问名者,必求一亲窥其人。阅人甚多,俱言未可,而年十
却传情启智”这一主旨句,寻找所选诗歌中借水抒发情感的句子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注意“怜”“悠悠”“滚滚”等字 的正确书写即可得到分数 。 8. 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3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是一首望月坏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 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 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 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 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水调歌头》一词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 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中词人用“我欲”“又恐”“何 似”几个词语,写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 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 旷达的作风。而B项中的“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的说法是错误的。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细柳(节选) 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或以其飘枭可爱,戏呼之“细柳”云。柳少慧,解文字。而 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阅人甚多,俱言未可,而年十
九矣。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 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 委禽焉。既醮,夫妇甚得。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始学为文。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谯诃不改,而顽冥如 故。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 与僮仆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授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数曰, 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面壁,置不闻。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残秋向尽,休无 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 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积数月,乞食 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 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曰:“既知悔, 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女不听。邻妪 怂恿之,始纳焉。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 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④醮(jio):嫁。⑤谯诃:责备呵斥。⑥宥(you):宽恕 ⑦游泮:进县学,成为秀才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3处)(2分) 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答案】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一般是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 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给他穿上破衣服,叫他去放猪。回家就让他自 己拿个碗,和那些仆人们一起去吃饭”所以,这句话有四层意思,根据要求断三处,按照意 思“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断开即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未尝言人臧否( ②辄亡去从牧儿遨( ③数日,苦之( ④哀求邻媪往白母( 【答案】①好坏②逃跑,逃学③对…感到苦④禀报告诉对……说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 课内积累,首先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
九矣。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 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 委禽③焉。既醮④,夫妇甚得。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始学为文。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 故。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 与僮仆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数日, 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面壁,置不闻。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残秋向尽,休无 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 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积数月,乞食 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 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曰:“既知悔, 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女不听。邻妪 怂恿之,始纳焉。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勤身锐虑, 大异往昔,三年游泮⑦。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 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④醮(jiào):嫁。⑤谯诃:责备呵斥。⑥宥(yòu):宽恕。 ⑦游泮:进县学,成为秀才。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3处)(2分) 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答案】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一般是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 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给他穿上破衣服,叫他去放猪。回家就让他自 己拿个碗,和那些仆人们一起去吃饭”所以,这句话有四层意思,根据要求断三处,按照意 思“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断开即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未尝言人臧否.. ( ) ②辄亡.去从牧儿遨( ) ③数日,苦.之 ( ) ④哀求邻媪往白.母( ) 【答案】①好坏 ②逃跑,逃学 ③对……感到苦 ④禀报 告诉 对……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 课内积累,首先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
语的准确意思。如第①题中的“臧否”,可联系《出师表》一文中“陟罚臧否”中的“臧否”, 不难判断出是“好坏”的意思。第②题中“亡”可借助《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可判断为“逃跑”,再结合语境,理解为“逃学”:第③题中“苦”,可联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苦其心志”中的“苦”,但此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作“对……感 到苦”:第④题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好哀求邻居老妇人去和母亲说,“白”译作“禀报” “告诉”“对……说”都可以。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其飘枭可爱/今以蒋氏观之 B.福不堪其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便更若衣/曾不若孀妻弱子 D.不然,早复去/父利其然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A项中“或以其飘枭可爱”中的“以” 是连词“因为”,“今以蒋氏观之”的“以”是介词“凭,依照”:B项中“福不堪其苦” 中的“其”是指示代词“这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其”是代词“余人的” C项中的“便更若衣”的“若”是代词“你”,“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若”是动词“如” D项中“不然,早复去”与“父利其然也”的“然”都是代词“这样”的意思。所以应该选 择D项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细柳”不是文中细柳娘的本名,而是因其身姿婀娜被戏称为“细柳” B.细柳追求婚姻自主,但终因无合适人选只好听命于父母 C.长福不愿读书,被细柳打发去跟仆人一起劳作,吃穿用度和仆人一样。 D.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以至于乡里乡 亲有诸多非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辨析正误。D项中“细柳对继子长 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的理解是片面的,细柳管教长福,采 取了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让继子长福读书成才立业。所以D项的理解是片面的,不正 确的
语的准确意思。如第①题中的“臧否”,可联系《出师表》一文中“陟罚臧否”中的“臧否”, 不难判断出是“好坏”的意思。第②题中“亡”可借助《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可判断为“逃跑”,再结合语境,理解为“逃学”;第③题中“苦”,可联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苦其心志”中的“苦”,但此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作“对……感 到苦”;第 ④ 题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好哀求邻居老妇人去和母亲说,“白”译作“禀报” “ 告诉”“ 对……说”都可以。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其飘枭可爱/今以.蒋氏观之 B.福不堪其.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便更若.衣/曾不若.孀妻弱子 D.不然.,早复去/父利其然.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A项中“或以其飘枭可爱”中的“以” 是连词“因为”,“ 今以蒋氏观之”的“以”是介词“凭,依照”;B项中“福不堪其苦” 中的“其”是指示代词“这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中的“其”是代词“余人的”; C项中的“便更若衣”的“若”是代词“你”,“ 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若”是动词“如”; D项中“不然,早复去”与“父利其然也”的“然”都是代词“这样”的意思。所以应该选 择D项。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细柳”不是文中细柳娘的本名,而是因其身姿婀娜被戏称为“细柳”。 B.细柳追求婚姻自主,但终因无合适人选只好听命于父母。 C.长福不愿读书,被细柳打发去跟仆人一起劳作,吃穿用度和仆人一样。 D.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以至于乡里乡 亲有诸多非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辨析正误。 D项中“细柳对继子长 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的理解是片面的,细柳管教长福,采 取了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让继子长福读书成才立业。所以D项的理解是片面的,不正 确的
(5)长福的成长经历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请从下面选出最适宜的一项()(2分 A.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此题,不仅要对选文的主旨和内容有所把 握,还要对选择项的四句话有所理解。本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聪慧美丽又教子有方的母亲形 象。细柳之家,靠着细柳的勤俭持家,也算是殷实之家,养一个长福未尝不可,但是溺爱不 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细柳深知没有丈夫后教育儿子的责任,她为长福做长远打算,采取以退 为进的策略,不顾及相邻对她的误解,咬牙让长福在尝尽生活的艰辛后,自主自愿地来读书, 可谓用心良苦,这样的爱子之路,才是真爱,所以,从长福的经历来看,我们得到的启示应 该跟教育子女有关。而选项BCD是讲求学之路、远大报复的,与问题不相符。故答案选A。 【参考译文】 细柳姑娘,是中原一个读书人的女儿。因为她的细腰柔软可爱,有人便半开玩笑地称呼她“细 柳”。细柳从小很聪明,善解文字,喜欢读相观的书籍。但她平素沉默寡言,从不评论别人 好坏:只是有来求婚的,她必定要亲自暗中相看。看了很多求婚的人,都没相中,而她的年 龄已经十九岁了。父母生气地对她说:“若天下始终找不到中意的男人,你还想梳着丫髻当 辈子老闺女吗?”细柳说:“我本想以人力胜天:可看了这么久没见有合适的男人,这也 是我命该如此。从今往后,完全听凭父母作主。”当时有个姓高的书生,是个出身于官宦世 家的知名人士,听说了细柳的好名声,就和她订了亲。结婚以后,夫妇二人感情很好。高生 的前妻死时留下一个儿子,小名叫长福,如今已经五岁,细柳抚养他很周到 长福到了十岁那年,才开始学习作文。父亲死了以后,他娇惯懒惰得不肯读书,经常逃学出 去跟着放牧的孩子玩耍。细柳责骂他不改,仍然愚顽如故。细柳对他无可奈何,就喊他过来 告诉他说:“既然你不愿意读书,何必再勉强你呢?只是穷人家没有闲饭养活闲人,可换下 你的衣裳来,去和僮仆们一块干活。不然的话,就用鞭子抽你,不要后悔!”于是给他穿上 破衣服,叫他去放猪。回家就让他自己拿个碗,和那些仆人们一起去吃饭。过了几天,长福 吃不了这个苦,哭着跪到堂下,表示愿意再去读书。细柳回过脸去朝着墙,置之不理。长福 不得已,只好拿着鞭子哭着出了门。秋天最后的几天将要过去,长福还光着个膀子没有衣服, 打着赤脚没有鞋穿,冷雨淋湿了,他缩着头顶活像个要饭的乞丐。村里人见了都可怜他,那
(5)长福的成长经历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请从下面选出最适宜的一项( )(2分) A.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此题,不仅要对选文的主旨和内容有所把 握,还要对选择项的四句话有所理解。本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聪慧美丽又教子有方的母亲形 象。细柳之家,靠着细柳的勤俭持家,也算是殷实之家,养一个长福未尝不可,但是溺爱不 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细柳深知没有丈夫后教育儿子的责任,她为长福做长远打算,采取以退 为进的策略,不顾及相邻对她的误解,咬牙让长福在尝尽生活的艰辛后,自主自愿地来读书, 可谓用心良苦,这样的爱子之路,才是真爱,所以,从长福的经历来看,我们得到的启示应 该跟教育子女有关。而选项BCD是讲求学之路、远大报复的,与问题不相符。故答案选A。 【参考译文】 细柳姑娘,是中原一个读书人的女儿。因为她的细腰柔软可爱,有人便半开玩笑地称呼她“细 柳”。细柳从小很聪明,善解文字,喜欢读相观的书籍。但她平素沉默寡言,从不评论别人 好坏;只是有来求婚的,她必定要亲自暗中相看。看了很多求婚的人,都没相中,而她的年 龄已经十九岁了。父母生气地对她说:“若天下始终找不到中意的男人,你还想梳着丫髻当 一辈子老闺女吗?”细柳说:“我本想以人力胜天;可看了这么久没见有合适的男人,这也 是我命该如此。从今往后,完全听凭父母作主。”当时有个姓高的书生,是个出身于官宦世 家的知名人士,听说了细柳的好名声,就和她订了亲。结婚以后,夫妇二人感情很好。高生 的前妻死时留下一个儿子,小名叫长福,如今已经五岁,细柳抚养他很周到。 长福到了十岁那年,才开始学习作文。父亲死了以后,他娇惯懒惰得不肯读书,经常逃学出 去跟着放牧的孩子玩耍。细柳责骂他不改,仍然愚顽如故。细柳对他无可奈何,就喊他过来 告诉他说:“既然你不愿意读书,何必再勉强你呢?只是穷人家没有闲饭养活闲人,可换下 你的衣裳来,去和僮仆们一块干活。不然的话,就用鞭子抽你,不要后悔!”于是给他穿上 破衣服,叫他去放猪。回家就让他自己拿个碗,和那些仆人们一起去吃饭。过了几天,长福 吃不了这个苦,哭着跪到堂下,表示愿意再去读书。细柳回过脸去朝着墙,置之不理。长福 不得已,只好拿着鞭子哭着出了门。秋天最后的几天将要过去,长福还光着个膀子没有衣服, 打着赤脚没有鞋穿,冷雨淋湿了,他缩着头顶活像个要饭的乞丐。村里人见了都可怜他,那
些续娶后妻的人,都以细柳娘子为戒,很多人都对她的做法不满,议论纷纷。细柳对此也渐 渐听说了,但却漠然置之,不往心里去。长福实在受不了这个罪,便丢下猪逃走了。细柳也 不去追问。过了几个月,长福没处讨饭了,才面容憔悴地回了家;但又不敢急着进门,只好 哀求邻居老妇人去和母亲说。细柳说:“他若能受得了一百棍子打,可以来见我:不然的话, 他还是早一点离去。”长福听了这话,骤然进门,痛哭流涕表示愿受棍打。细柳问道:“你 今天知道悔改了?”长福说:“我悔改了。”细柳说:“既然知道悔改,就不必打了,可以 老老实实地去放猪,要再犯了决不饶你!”长福大哭着说:“我愿意挨一百棍子打,请母亲 再叫我去读书吧。”细柳不听。邻居老妇人在一边劝解,最后才答应了长福读书的请求。给 他洗了头换上衣服,让他和弟弟一同学习。长福自此发奋勤学,与以前大不相同,三年就考 中了秀才 、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12分) 萤(节选) 法布尔 ①众所周知,萤火虫的身上带有一盏灯。它会在自己的身上点燃这盏灯,在黑夜中照耀 自己行进的路程,这就是它成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雌萤那个发光的器官,长在它身体最后三节。前两节的每一节下面都会发光,形成宽 宽的节形。而位于第三节的发光部位比前两节要小得多,只有两个小小的点,发出的光亮可 以从背面透射出来,因而在这个小昆虫的上下面都可以看得见光。 ③雄萤则不一样,与雌萤相比,它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且只能在下面发光。 ④我曾经在显微镜下,观察过这两条发光带:在萤的皮上,有一种白颜色的涂料,形成 很细很细的粒形物质一一光就是发源于这里。在这些物质的附近,分布着一种非常奇特的器 官,它们都有短干,上面还生长着很多细枝。这种枝干散布在发光物体上面,有时还深入其 中 ⑤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世界上有一些物质,当它和空气相混合 以后,立即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还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 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萤能发 光,便是这种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 质,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萤的呼吸器官的 细细的小管提供的。至于那种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
些续娶后妻的人,都以细柳娘子为戒,很多人都对她的做法不满,议论纷纷。细柳对此也渐 渐听说了,但却漠然置之,不往心里去。长福实在受不了这个罪,便丢下猪逃走了。细柳也 不去追问。过了几个月,长福没处讨饭了,才面容憔悴地回了家;但又不敢急着进门,只好 哀求邻居老妇人去和母亲说。细柳说:“他若能受得了一百棍子打,可以来见我;不然的话, 他还是早一点离去。”长福听了这话,骤然进门,痛哭流涕表示愿受棍打。细柳问道:“你 今天知道悔改了?”长福说:“我悔改了。”细柳说:“既然知道悔改,就不必打了,可以 老老实实地去放猪,要再犯了决不饶你!”长福大哭着说:“我愿意挨一百棍子打,请母亲 再叫我去读书吧。”细柳不听。邻居老妇人在一边劝解,最后才答应了长福读书的请求。给 他洗了头换上衣服,让他和弟弟一同学习。长福自此发奋勤学,与以前大不相同,三年就考 中了秀才。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12分) 萤(节选) 法布尔 ①众所周知,萤火虫的身上带有一盏灯。它会在自己的身上点燃这盏灯,在黑夜中照耀 自己行进的路程,这就是它成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雌萤那个发光的器官,长在它身体最后三节。前两节的每一节下面都会发光,形成宽 宽的节形。而位于第三节的发光部位比前两节要小得多,只有两个小小的点,发出的光亮可 以从背面透射出来,因而在这个小昆虫的上下面都可以看得见光。 ③雄萤则不一样,与雌萤相比,它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且只能在下面发光。 ④我曾经在显微镜下,观察过这两条发光带:在萤的皮上,有一种白颜色的涂料,形成 很细很细的粒形物质——光就是发源于这里。在这些物质的附近,分布着一种非常奇特的器 官,它们都有短干,上面还生长着很多细枝。这种枝干散布在发光物体上面,有时还深入其 中。 ⑤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世界上有一些物质,当它和空气相混合 以后,立即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还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 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萤能发 光,便是这种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 质,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萤的呼吸器官的 细细的小管提供的。至于那种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
⑥萤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完全有能力调节它随身携带的亮光。也就是说,它可以随意地 将自己身上的光放大一些,或者是调暗一些,或者是干脆熄灭它 ⑦那么,这个聪明的小动物,究竞是怎样行动才达到它调节自身光亮的目的呢?经过观 察我了解到,如果萤身上的细管里面流入的空气量增加了,那么它发出来的光亮度就会变得 更强一些;要是哪天萤不高兴了,把气管里面的空气的输送停止下来,那光的亮度自然就会 变得很微弱,甚至是熄灭了。 ⑧每次当我想要捕捉那些十分幼稚可爱的小动物的时候,它们总是爱和我玩捉迷藏。就 在刚才,我明明清清楚楚地看见它在草丛里发光,并且飞旋着,但只要我的脚步稍微有一点 儿不经意,发出一点儿声响,或者是不小心触动了旁边的一些枝条,那个光亮立刻就会消失 掉 ⑨然而,雌萤的光带,即便是受到了极大的惊扰,也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比如,把 一个雌萤放在一个铁笼子里,空气可以流通。然后,我们在铁笼子旁边放上一枪。面对这样 暴烈的声音,萤似乎什么也没有听到,或是听到了,也置之不理,它的光亮依然如故。于是, 我又换一种方法试探,取一个树枝,再把冷水洒到它们身上。但是,这种种方法都失败了 各种刺激居然都不奏效,没有一盏灯会熄灭,顶多是把光亮稍微停一下。然后,我又拿了我 的一个烟斗,往铁笼子里吹进一阵烟去。这一吹,那光亮停止的时间长久了一些。还有一些 竟然停熄掉了。但即刻之间便又点着了。等到烟雾全部散去,那光亮便又像刚才一样明亮了 假如把它们拿在手掌上,然后轻轻地一捏。只要你捏得不是特别的重,那么,它们的光亮并 不会减少很多。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全体熄灭光亮。 10.下面理解,符合原文内容和表达的一项是(3分) A.雌萤和雄萤的发光器官一样,都长在身体的最后三节。 B.萤的亮光是靠连着呼吸器官的细管里流入的空气量来调节的。 C.写“萤总爱和我捉迷藏”是为了说明萤调皮可爱的特点。 D.外界的干扰完全不影响雌萤的发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概括与表达的辨析。解答此题需要逐项内容从文本中找出有关 句子,然后仔细斟酌核对,看意思是否发生变化,哪怕是一字之差也不能放过。因为本题是 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只要阅读②③段即可知道雌萤和雄萤的发光器官不一样,“雌 萤那个发光的器官,长在它身体最后三节……发出的光亮可以从背面透射出来”,而“雄萤 则不一样,它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且只能在下面发光”,故概括不正确:C项
⑥萤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完全有能力调节它随身携带的亮光。也就是说,它可以随意地 将自己身上的光放大一些,或者是调暗一些,或者是干脆熄灭它。 ⑦那么,这个聪明的小动物,究竞是怎样行动才达到它调节自身光亮的目的呢?经过观 察我了解到,如果萤身上的细管里面流入的空气量增加了,那么它发出来的光亮度就会变得 更强一些;要是哪天萤不高兴了,把气管里面的空气的输送停止下来,那光的亮度自然就会 变得很微弱,甚至是熄灭了。 ⑧每次当我想要捕捉那些十分幼稚可爱的小动物的时候,它们总是爱和我玩捉迷藏。就 在刚才,我明明清清楚楚地看见它在草丛里发光,并且飞旋着,但只要我的脚步稍微有一点 儿不经意,发出一点儿声响,或者是不小心触动了旁边的一些枝条,那个光亮立刻就会消失 掉。 ⑨然而,雌萤的光带,即便是受到了极大的惊扰,也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比如,把 一个雌萤放在一个铁笼子里,空气可以流通。然后,我们在铁笼子旁边放上一枪。面对这样 暴烈的声音,萤似乎什么也没有听到,或是听到了,也置之不理,它的光亮依然如故。于是, 我又换一种方法试探,取一个树枝,再把冷水洒到它们身上。但是,这种种方法都失败了, 各种刺激居然都不奏效,没有一盏灯会熄灭,顶多是把光亮稍微停一下。然后,我又拿了我 的一个烟斗,往铁笼子里吹进一阵烟去。这一吹,那光亮停止的时间长久了一些。还有一些 竟然停熄掉了。但即刻之间便又点着了。等到烟雾全部散去,那光亮便又像刚才一样明亮了。 假如把它们拿在手掌上,然后轻轻地一捏。只要你捏得不是特别的重,那么,它们的光亮并 不会减少很多。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全体熄灭光亮。 10.下面理解,符合原文内容和表达的一项是(3分) A.雌萤和雄萤的发光器官一样,都长在身体的最后三节。 B.萤的亮光是靠连着呼吸器官的细管里流入的空气量来调节的。 C.写“萤总爱和我捉迷藏”是为了说明萤调皮可爱的特点。 D.外界的干扰完全不影响雌萤的发光。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概括与表达的辨析。解答此题需要逐项内容从文本中找出有关 句子,然后仔细斟酌核对,看意思是否发生变化,哪怕是一字之差也不能放过。因为本题是 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只要阅读②③段即可知道雌萤和雄萤的发光器官不一样,“雌 萤那个发光的器官,长在它身体最后三节……发出的光亮可以从背面透射出来”,而“雄萤 则不一样,它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且只能在下面发光”,故概括不正确;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