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一文言文阅读(一) 第七部分:文言文阅读 【200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煕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 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髙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 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 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 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 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 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 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 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 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 北边 11.【解析】选B“和”读he,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査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 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 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 “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 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
2004---2013 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一) 第七部分:文言文阅读 【200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放 鹤 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 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 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 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 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 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 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 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 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 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 北边 11.【解析】选 B “和”读 hè,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 120 个,除“和”与 “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 168 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 “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 B 错.对文言实词词 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
12.【解析】选A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其”,分 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 的连词,D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 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3.【解析】选C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 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 “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 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4.【解析】选D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 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 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 西不应进入试卷。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译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译 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 踩着白石头。 【200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记旧本韩王后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 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 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12.【解析】选 A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 项:“其”,分 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 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 的连词,D 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 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3.【解析】选 C A 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 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 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 “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 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 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4.【解析】选 D 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 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 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 西不应进入试卷。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译 文: ⑵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译 文: ⑶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 踩着白石头。 译 文: 【200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 一 14 题。 记旧本韩王后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 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 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 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土,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 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 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 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 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 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 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 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 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 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 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 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 物而尤惜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缪:通“谬”,谬误 解析】选C。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怪” 应为“奇怪”之意,解析为“责怪、责备”都不符合语境和心境。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 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 沉没弃废之时 【解析】选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先分析 例句中“之”的用法:用在主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再看选项, A中“之”是作动词宾语,代词,指代弊筐中所贮藏的故书;B中“之”为结构 助词,的;C中“之”作代词,这些,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中的“之”同。D中“之”同例句,用在主谓之间,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 词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 之用哉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 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 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 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 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 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 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 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 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 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 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 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 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 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 物而尤惜之。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 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 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缪:通“谬”,谬误 【解析】选 C。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怪” 应为“奇怪”之意,解析为“责怪、责备”都不符合语境和心境。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 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 沉没弃废之时 【解析】选 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先分析 例句中“之”的用法:用在主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再看选项, A 中“之”是作动词宾语,代词,指代弊筐中所贮藏的故书;B 中“之”为结构 助词,的;C 中“之”作代词,这些,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中的“之”同。D 中“之”同例句,用在主谓之间,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 词。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 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 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 之用哉
【解析】选C。此题考查古今异义。A中“斯文”,文中意为“这些文章” 今义为“文化”“文人”“温文尔雅”;B中“上下”,在文中意为“决定”, 今意为“左右”,用于数量词后表示概数;D中“势利”,文中意为“权势、利 益”,今意为指那些以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做法和态度;C中“磨灭”古今 皆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消失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 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 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 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 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 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 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 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 本身“深厚而雄博” 【解析】选D。“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错,从“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 相与作为古文……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可知。 四、(21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分析:本句为陈述句、省略句,需译出其实词意、虚词意、句式和语气来 以达到信达雅的目标。重点是省略的介词“于”和宾语“之”的补出和翻译。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分析:本句为议论句。重点是古今异义词“学者”“至于”的理解翻译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分析:本句也为议论句。重点词有“特”。 附记旧本韩文后(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 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叫李彦辅。我长大 成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他家墙壁中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贮藏着一些 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 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 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 很是可爱。 这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以杨忆、刘筠的作品为标准的“时文”,能 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来夸耀当时,未曾有说起韩愈 的文章的。我也是刚刚才考中进士,在礼部以诗赋为职业。十七岁时,参加州试, 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
【解析】选 C。此题考查古今异义。A 中“斯文”,文中意为“这些文章”, 今义为“文化”“文人”“温文尔雅”;B 中“上下”,在文中意为“决定”, 今意为“左右”,用于数量词后表示概数;D 中“势利”,文中意为“权势、利 益”,今意为指那些以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做法和态度;C 中“磨灭”古今 皆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消失。 1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 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 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 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 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 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 尊,天下所共传”。 D. 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 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 本身“深厚而雄博”。 【解析】选 D。 “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错,从“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 相与作为古文 ……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可知。 四、(21 分)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分析:本句为陈述句、省略句,需译出其实词意、虚词意、句式和语气来, 以达到信达雅的目标。重点是省略的介词“于”和宾语“之”的补出和翻译。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分析:本句为议论句。重点是古今异义词“学者”“至于”的理解翻译。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分 析:本句也为议论句。重点词有“特”。 附 记旧本韩文后(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 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叫李彦辅。我长大 成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他家墙壁中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贮藏着一些 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 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 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 很是可爱。 这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以杨忆、刘筠的作品为标准的“时文”,能 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来夸耀当时,未曾有说起韩愈 的文章的。我也是刚刚才考中进士,在礼部以诗赋为职业。十七岁时,参加州试, 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
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说 及韩愈之文,而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学习它们,只是时常一个人在心中默念着,认 为正好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如果取得俸禄了,就要尽力于韩愈的 这些文章,以便实现自己的夙愿。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及第,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 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修补连缀它。又向别人 家索取所拥有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地趋向于 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 不学了,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啊!道,本来有流行很远却在眼前被限止,也有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 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欢或厌恶它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 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成为千世万代学习效法的师表。韩愈的 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视。这又不止是喜好 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也许是它时间久了意义更显明,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 虽然暂时被埋没,但最终会永远光耀下去,那“道”也是这样。 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被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它 们不能足够用来追逐时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好处,在这时去学习它,我所做 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为官,晋进 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退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已定下了, 而所学习的应该这样啊。 《昌黎先生集》本来是从蜀地印行的,文字刻画比现在流行的版本要精致 多了,但脱字错误的地方很多。三十年来,只要听说别人有较好的版本,我一定 会求取来校正我收藏的版本。它最后的版本不完整,现在也不再补齐,是重新有 所增加的原故。我家里藏书上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过去的东西。啊,韩 愈文章所讲的道理,是千秋万代所一起尊重的,天下人共同传布且拥有的啊!我 对于这本集子,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200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湖南文征》序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 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 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 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 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 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 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 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 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 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 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 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 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 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
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说 及韩愈之文,而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学习它们,只是时常一个人在心中默念着,认 为正好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如果取得俸禄了,就要尽力于韩愈的 这些文章,以便实现自己的夙愿。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及第,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 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修补连缀它。又向别人 家索取所拥有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地趋向于 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 不学了,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啊!道,本来有流行很远却在眼前被限止,也有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 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欢或厌恶它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 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成为千世万代学习效法的师表。韩愈的 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视。这又不止是喜好 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也许是它时间久了意义更显明,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 虽然暂时被埋没,但最终会永远光耀下去,那“道”也是这样。 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被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它 们不能足够用来追逐时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好处,在这时去学习它,我所做 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为官,晋进 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退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已定下了, 而所学习的应该这样啊。 《昌黎先生集》本来是从蜀地印行的,文字刻画比现在流行的版本要精致 多了,但脱字错误的地方很多。三十年来,只要听说别人有较好的版本,我一定 会求取来校正我收藏的版本。它最后的版本不完整,现在也不再补齐,是重新有 所增加的原故。我家里藏书上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过去的东西。啊,韩 愈文章所讲的道理,是千秋万代所一起尊重的,天下人共同传布且拥有的啊!我 对于这本集子,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200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 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 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 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 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 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 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 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 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 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 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 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 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 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
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 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 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 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 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5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 陈简策 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 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9.【解析】选C间:偶尔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 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0.【解析】选B。A介词:;助词。B均为介词,用。C表承接;表并列。D介 词:连词。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 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 言情韵者所祖 11.【解析】选D。只是用这个例子说明了湖南出人才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 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 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 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 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12【解析】选D。客观原因错误,这应该是主观因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3)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 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 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 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 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5 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 陈简策 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 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9.【解析】选 C 间:偶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 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0.【解析】选 B 。A 介词;助词。B 均为介词,用。C 表承接;表并列。D 介 词;连词。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 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 言情韵者所祖 11.【解析】选 D 。只是用这个例子说明了湖南出人才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 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 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 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 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12 【解析】选 D 。客观原因错误,这应该是主观因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每小题 3 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 译文,(3)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译文]:我的朋友湘潭的罗研生,把他所编写的《湖南文征》一百九十卷给我看, 嘱咐我为它写序。国藩非常的浅陋,牙齿又日益的衰败,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 事? 我私下听说古代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标准的。《易》、《书》、《诗》 《仪礼》、《春秋》这些经书,他们的体例形势语言,竞没有一个宇沿袭。就是 周朝秦朝的诸予散文,也各自有自己的体例。拿着这个衡量那个,画与金玉和花 卉草木是不同类的东西,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的。后来的人本来不会写文章,勉强 获取古人所造来墓写仿照他,于是有相合的地方也有背离的地方,于是用标准无 标准命名它们。假若人们 不等待摹写仿照,那么人们各自在已具有了自然形成于心的文章,大概有两种情 况:说理,抒情。这个方面每个人都本来就具有。就我所知道的道理,用笔写成 书流传于世,抒发我喜爱憎恶悲伤高兴的情感,就拿缀辞来表达它,就像剖开肝 肺陈列成书简书册。这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文章。性情敦实憨厚者i模仿能做这 件事。而那些意思的澡浅用笔的好与坏,就相差十万百千的距离而没有尽头。在 群经之外,诸予百家著述文字,大概有略微的胜利。凭借道理胜出的人,多阐发 幽深极端的语言,但是它的弊端在于猛烈而失去内里;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 缠绵悱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丈 人秀士,大多意思不简单行文,词藻多华丽的语言。就是议论大的政事,考证大 的礼仪,也每次都用排比句连缀成文,偶尔有美好的语言,经过唐代也没有改 变 湖南这个地方,北边靠着大江,南边迫近五岭,西边连接着黔蜀,大批的树苗被 革除,大概也因为是山国荒芜僻静的低垂的地方吧。然而周朝的末年,屈原从这 儿出现,《离骚》中的文章成为后代抒发情的鼻祖。到了来世,周于又在这个地 方出现,创作了《太极图说》、《通书》,成为后世说理文的鼻祖。两个贤能的 人,都没有继承前人的传统,创立了成就高的好文。往上,和《诗经》、《周易》 相同的气势,往下百代的人才都不能超出他们的范围。何况湖南后起沾染了流传 下来的气势呢?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 大概十分之四;而且骈体也很有文采,不说标准而标准没有紊乱。只有考据的文 章搜集的很少。前代哲人倡导的不固定,后代人羡慕的也少。研究罗研生的学作, 考核《说文》来彻底推求透辟肯定的解诂。注释《禹贡》来明晰地理情况,本来 就是要深入明白考据家的学说。而且论只是崇尚体例要点,不崇尚广泛的引用, 获取别人的长处而不要沉溺于他们偏颇的地方,这就像君子下棋选择方法的道理 样啊 【200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 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迁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耀①也?”宓子曰:“君不知贱 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矅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 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 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 矅,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 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 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
[译文]:我的朋友湘潭的罗研生,把他所编写的《湖南文征》一百九十卷给我看, 嘱咐我为它写序。国藩非常的浅陋,牙齿又日益的衰败,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 事? 我私下听说古代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标准的。《易》、《书》、《诗》、 《仪礼》、《春秋》这些经书,他们的体例形势语言,竞没有一个宇沿袭。就是 周朝秦朝的诸予散文,也各自有自己的体例。拿着这个衡量那个,画与金玉和花 卉草木是不同类的东西,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的。后来的人本来不会写文章,勉强 获取古人所造来摹写仿照他,于是有相合的地方也有背离的地方,于是用标准无 标准命名它们。假若人们 不等待摹写仿照,那么人们各自在已具有了自然形成于心的文章,大概有两种情 况:说理,抒情。这个方面每个人都本来就具有。就我所知道的道理,用笔写成 书流传于世,抒发我喜爱憎恶悲伤高兴的情感,就拿缀辞来表达它,就像剖开肝 肺陈列成书简书册。这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文章。性情敦实憨厚者 i 模仿能做这 件事。而那些意思的澡浅用笔的好与坏,就相差十万百千的距离而没有尽头。在 群经之外,诸予百家著述文字,大概有略微的胜利。凭借道理胜出的人,多阐发 幽深极端的语言,但是它的弊端在于猛烈而失去内里;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 缠绵悱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丈 人秀士,大多意思不简单行文,词藻多华丽的语言。就是议论大的政事,考证大 的礼仪,也每次都用排比句连缀成文,偶尔有美好的语言,经过唐代也没有改 变…… 湖南这个地方,北边靠着大江,南边迫近五岭,西边连接着黔蜀,大批的树苗被 革除,大概也因为是山国荒芜僻静的低垂的地方吧。然而周朝的末年,屈原从这 儿出现,《离骚》中的文章成为后代抒发情的鼻祖。到了来世,周于又在这个地 方出现,创作了《太极图说》、《通书》,成为后世说理文的鼻祖。两个贤能的 人,都没有继承前人的传统,创立了成就高的好文。往上,和《诗经》、《周易》 相同的气势,往下百代的人才都不能超出他们的范围。何况湖南后起沾染了流传 下来的气势呢?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 大概十分之四;而且骈体也很有文采,不说标准而标准没有紊乱。只有考据的文 章搜集的很少。前代哲人倡导的不固定,后代人羡慕的也少。研究罗研生的学作, 考核《说文》来彻底推求透辟肯定的解诂。注释《禹贡》来明晰地理情况,本来 就是要深入明白考据家的学说。而且论只是崇尚体例要点,不崇尚广泛的引用, 获取别人的长处而不要沉溺于他们偏颇的地方,这就像君子下棋选择方法的道理 一样啊! 【200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 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①也?”宓子曰:“君不知贱 不肖, 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 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 术而御之, 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 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 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 晋, 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
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 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 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 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 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 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 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 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B.其身体则可体:实 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度 衡量 【解析】选C。C项语句中的“倡”为形声字,从人,昌声,本义为唱歌的艺 人,有引申义为“歌唱”,将命题多给词义“倡导”放到语境中是说不过去的。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B.人主览其文而 忘有用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臣师射 稽之讴又贤于癸故燕王欲结于君 【解析】选A。A项“之”的意义用法相同,都作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 C、D项容易判别,难在B项。C项“则”一表顺承,一表转折,D项“于”一表 比较,一作介词“与”。B项都表指代,但具体指代不同,一指代“言”,一人 称指代自己(“我”)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 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 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 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 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解析】选B。B项形式上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只要正确理解“人 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及下文“故”所带的句子,就能判定此非“治国有‘术’的 表现”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 题3分) (1)身虽瘁耀,犹未有益 译文: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 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 之言, 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 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 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 者不倦。王闻, 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 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 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 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 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 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 衡量 【解析】选 C 。 C 项语句中的“倡”为形声字,从人,昌声,本义为唱歌的艺 人,有引申义为“歌唱”,将命题多给词义“倡导”放到语境中是说不过去的。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 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 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解析】选 A 。A 项“之”的意义用法相同,都作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 C、D 项容易判别,难在 B 项。C 项“则”一表顺承,一表转折,D 项“于”一表 比较,一作介词“与”。B 项都表指代,但具体指代不同,一指代“言”,一人 称指代自己(“我”)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 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 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 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 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 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解析】选 B 。 B 项形式上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只要正确理解“人 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及下文“故”所带的句子,就能判定此非“治国有‘术’的 表现”。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每小 题 3 分)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 系上下文作答。(3分) 答:指墨子“若辩其辞” 【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 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 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 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 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 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 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 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 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3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 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 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 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 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及公佐峡川,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 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 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 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 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i):监狱.。②箦(z白):竹席:。O3鞠(j):审讯 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 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 身持:约束 【解析】选C公坚不回 回:反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 系上下文作答。(3 分) 答:指墨子“若辩其辞” 【2008 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lO~14 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 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 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 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 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 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 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 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 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3 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 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 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 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 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及公佐峡川,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 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 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 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 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 2001 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 :监狱.。②箦(zé):竹席:。○3 鞠(jū):审讯。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 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 也” 素:一向,平素 C 公坚不回 回:返回 D 亦以是持其 身 持:约束 【解析】选 C 公坚不回 回:反悔 1l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 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 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 D 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怠
【解析】选C代词,他们的A前一个为:所以。后一个为:趁机B。前一个 为:因。后为一个为:用。D前一个为:随,介词。后一个为:和,连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 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 席,以便在牢中国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 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 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解析】选B不能说“民风不正”,原文无此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 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14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意,说明“惟公不及” 的原因。 答:(1)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2)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颍有意同他 保持距离。(3)欧阳颍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升迁,不是靠晋公提拔。 【2009】三.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单 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 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 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 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为变 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斂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 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 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轅、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 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 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 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 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 飲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 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 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 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
【解析】选 C 代词,他们的 A 前一个为:所以。后一个为:趁机 B。前一个 为:因。后为一个为:用。D 前一个为:随,介词。后一个为:和,连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 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 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 席,以便在牢中国得安然舒适。 C 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 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 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 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解析】选 B 不能说“民风不正”,原文无此意。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每小题 3 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 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14 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意,说明“惟公不及” 的原因。 答:(1)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2)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颍有意同他 保持距离。(3)欧阳颍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升迁,不是靠晋公提拔。 【2009】三.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9 分,简单 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 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 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 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为变 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 ,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 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 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 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 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 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 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 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 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 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 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