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2013广东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 【2007年广东高考】【新闻访谈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921题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 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罗兰 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 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 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 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 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 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 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 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 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 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即使孩子不能 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 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 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 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 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 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 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 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 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 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2007-2013 广东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 【2007 年广东高考】【新闻访谈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9—21 题。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 1934 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 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 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罗兰 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 5 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 到我 17 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 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 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 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 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 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 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 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 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即使孩子不能 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 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 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 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 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 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 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 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 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 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4分) 20.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5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 生、演变”?(6分) 【参考答案】 19、(4分)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访谈文本的特征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答案: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1)被访者的基本情况:(2)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3)怎样 成为一个艺术家。 20、(5分)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和评价被访者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答案: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做到能摒弃世俗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有 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才可以称为艺术家 21、(6分)本题考査考生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深邃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究文本中的 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答案: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 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容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 求融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与再创造 【2008年广东高考】【科普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 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 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 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 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 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 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 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 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 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一—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 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 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 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 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 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4 分) 20.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5 分)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 生、演变”? (6 分) 【参考答案】 19、(4 分)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访谈文本的特征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答案: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1)被访者的基本情况;(2)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3)怎样 成为一个艺术家。 20、(5 分)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和评价被访者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答案: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做到能摒弃世俗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有 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才可以称为艺术家。 21、(6 分)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深邃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究文本中的 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答案: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 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容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 求融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与再创造。 【2008 年广东高考】【科普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 DNA 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 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 30 亿年前这个行星渐 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 DNA,只不过是那 第一个 DNA 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 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 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 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 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 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 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 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 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 DNA 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 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 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 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 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 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 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 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 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 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 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 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 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 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 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 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 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 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 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9、【答案】“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 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 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20、【答案】“惨淡经营”拟人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 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 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 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 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21、【答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 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 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 DNA 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 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 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 DNA 分子从一开始就 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 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 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 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 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 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 DNA 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 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 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 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 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 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 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 分)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 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 分)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9、【答案】“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 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 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20、【答案】“惨淡经营”拟人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 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 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 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 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21、【答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 DNA 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 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 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
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 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 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2009年广东高考】【人物传记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 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 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晩淸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 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 币,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 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 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 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 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 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 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 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 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 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 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 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 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 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 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 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岀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 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 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 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 钉鞋也要检査,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 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 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 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 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 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
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 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 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2009 年广东高考】【人物传记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 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 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 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 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 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 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 (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 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 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 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 年 7 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 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 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 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 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 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 呀”11 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 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 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 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 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 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 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 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 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 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 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 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 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 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 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
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 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 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19.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20.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 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9.【参考答案】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②举例 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b. 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 突。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 止境 20.【参考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②治学态度:严谨认 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21【参考答案】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②体现了传 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 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 【2010年广东高考】【科普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科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 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 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 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 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 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
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 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 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⒚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 分) ⒛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 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 分)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 分) 【参考答案】 ⒚【参考答案】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②举例: 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b. 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 突。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 止境。 ⒛【参考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②治学态度:严谨认 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21【参考答案】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②体现了传 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 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 【2010 年广东高考】【科普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大举措。2006 年 1 月 1 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5 年 11 月 7 日在国际科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 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 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 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 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 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
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 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有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 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 兰在幽谷无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 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 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续别人用。 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 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就能源说,何苦呢,照就用我不更 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 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 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 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 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 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 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方法来管?用法律。 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 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 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 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 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 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 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 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 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 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 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 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分) 0.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5分) 21.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参考答案】 19①处运用了拟人,将阳光、风、生物人格化,形象地说明了这些新能源的不自由。②处 运用了反问,说明人类对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的认识有限,发人深思。③处运用了排比
平方米就蕴藏着 1 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 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有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 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 兰在幽谷无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 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 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续别人用。 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 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就能源说,何苦呢,照就用我不更 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 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 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 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 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 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 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方法来管?用法律。 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 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 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 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 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 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 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 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 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 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 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 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 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 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 分) 20.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5 分) 21.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6 分) 【参考答案】 19.①处运用了拟人,将阳光、风、生物人格化,形象地说明了这些新能源的不自由。②处 运用了反问,说明人类对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的认识有限,发人深思。③处运用了排比
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的观念上因循守旧,增强了说服力。 20参考:①照应上文,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现代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②引出下文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 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③充实文章的内 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21①含义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推广新能源,来为自然争自由,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利 用自然,让自然的自由发展和人类的自由发展互为条件。②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 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的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 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 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 阳光的自由 【2011年广东高考】【传记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梁宗岱①先生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 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 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 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 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 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 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 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 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 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 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 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 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 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 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 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 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劝大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 斯如。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 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一一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 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 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 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的观念上因循守旧,增强了说服力。 20.参考:①照应上文,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现代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②引出下文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 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③充实文章的内 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21.①含义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推广新能源,来为自然争自由,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利 用自然,让自然的自由发展和人类的自由发展互为条件。②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 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的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 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 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 阳光的自由。 【2011 年广东高考】【传记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梁宗岱①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 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 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 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 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 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 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 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 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 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 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 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 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 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 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 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 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劝大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 斯如。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 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 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 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 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 于此。实际上,他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 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硏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 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 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 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 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一一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注]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②孙唐:德国体育家。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19.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 述效果。(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 20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答案】 19.(1)夸张(夸大)。突出了他走路速度之快 (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梁宗岱在辩论时全身心投入的样子。 【考点】本题考査“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 析综合) 【解析】本题实际考察的是修辞手法,大纲要求的修辞手法应该了然于胸,用时才不会捉襟 见肘。夸张是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可以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其妙处在于不是真实而写出真实的感受。比喻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 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法,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化深奥为浅显,更能揭 示事物本质以及更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与立场。 20.【答案】 ①有激情(热情):②执着(求真、好胜);③直率(真挚);④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考点】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析】本文选取了梁宗岱的几个思想切面重点围绕文学、翻译工作来塑造传主形象。在筛 选时,我们可以就一个段落进行一个概括,一段一事是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的结构特点,我 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做题,那么就可以快速入题,不至于面对大篇幅的材料而乱了阵脚。 21.【答案】 ①梁宗岱活得有滋有味。他爱锻炼,爱辩论,爱文学,兴趣广泛,热爱人生,生活充满激情 这会让人觉得活着是美好的,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 ②梁宗岱从不灰心失望,他每天都变现得高高兴兴,总能在生活中看到光明和希望,无忧无 虑,乐观自信,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 【考点】本题考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2012年广东高考】【访谈类】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 于此。实际上,他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 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 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 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 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 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注] 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 ②孙唐:德国体育家。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19.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 述效果。(4 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 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 分) 20.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 分)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 分) 【答案】 19.(1)夸张(夸大)。突出了他走路速度之快。 (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梁宗岱在辩论时全身心投入的样子。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 析综合) 【解析】本题实际考察的是修辞手法,大纲要求的修辞手法应该了然于胸,用时才不会捉襟 见肘。夸张是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可以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其妙处在于不是真实而写出真实的感受。比喻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 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法,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化深奥为浅显,更能揭 示事物本质以及更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与立场。 20.【答案】 ①有激情(热情);②执着(求真、好胜);③直率(真挚);④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解析】本文选取了梁宗岱的几个思想切面重点围绕文学、翻译工作来塑造传主形象。在筛 选时,我们可以就一个段落进行一个概括,一段一事是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的结构特点,我 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做题,那么就可以快速入题,不至于面对大篇幅的材料而乱了阵脚。 21.【答案】 ①梁宗岱活得有滋有味。他爱锻炼,爱辩论,爱文学,兴趣广泛,热爱人生,生活充满激情, 这会让人觉得活着是美好的,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 ②梁宗岱从不灰心失望,他每天都变现得高高兴兴,总能在生活中看到光明和希望,无忧无 虑,乐观自信,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 【考点】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2012 年广东高考】【访谈类】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 25 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
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 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 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间—一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 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绍德: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 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 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 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 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 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 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 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 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 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 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 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 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 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 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 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 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 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 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 损害学者。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 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当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 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着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 学着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 “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 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 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 ——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 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绍德: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 世纪 50 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 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 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 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 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 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 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 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 “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 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 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 20 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 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 20 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 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 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 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 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 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 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 损害学者。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 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当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 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着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 学着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 “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 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 年 9 月 11 日第 17、18 版,有删改)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分) 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4分)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19.【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 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 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 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 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 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20.【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 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 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 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 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21.【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 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 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 于教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题的答案有一定 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2013年广东高考】【科普类】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 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 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 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 《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 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 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 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 分) 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4 分)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 分) 19.【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 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 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 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 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 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20.【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 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 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 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 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21.【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 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 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 于教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题的答案有一定 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2013 年广东高考】【科普类】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 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 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 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 《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 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 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 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