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4科普文章阅读 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解读】2008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首次将科普文章阅读列入实用阅读部分,其 题型、分值都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同,且放在同一题位上 科普文章阅读的考查同“传记阅读”部分 【考点透析】 、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二是科学技术 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 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 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昆虫记》。 科普文的类别 (一)科学小品 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 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 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泙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 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 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 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 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 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 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 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仔细阅读二、七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 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 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3)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已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 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 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3.科学小品的形式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 24:科普文章阅读 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解读】2008 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首次将科普文章阅读列入实用阅读部分, 其 题型、分值都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同,且放在同一题位上。 科普文章阅读的考查同“传记阅读”部分。 【考点透析】 一、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 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 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 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昆虫记》。 二、科普文的类别 (一)科学小品 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 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 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1) 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 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 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 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 300 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 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2) 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 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 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 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仔细阅读二、七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 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 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3) 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 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 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3. 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 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 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 (1)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 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 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 读者 (2)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 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 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3)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 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 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 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 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3)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 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 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 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 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 可读性更强。 (二)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 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 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 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 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阅读部分, 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1.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 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 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 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 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 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 (1) 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 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 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 读者。 (2) 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 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 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3)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 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 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 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 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3)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 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 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 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 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 可读性更强。 (二)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 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 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 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 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阅读部分, 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1.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 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 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 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2)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 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 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2.介绍性说明文基本结构 (1)总分式 包括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 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 总结说明对象。 3.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 等,多用这种顺序 (2)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 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方法 (1)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2)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3)列数字, 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 (4)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5)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 的目的。 (6)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7)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三、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 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 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硏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 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
(2)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 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 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2.介绍性说明文基本结构 (1)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 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 总结说明对象。 3.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 等,多用这种顺序。 (2)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 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方法 (1)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2)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3)列数字, 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 (4)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5)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 的目的。 (6)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7)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三、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 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 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 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
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 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二)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 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 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枹 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 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 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 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 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 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 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 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 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 题思路,确定答案。 1.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 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 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 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 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 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2.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 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 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 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 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 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3.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 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南粤高考直杪 【粤题精讲】 【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 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
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 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二)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 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 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 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 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 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 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 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 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 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 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 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 题思路,确定答案。 1.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 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 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 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 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 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2.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 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 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 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 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 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3.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 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一.【2008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 DNA 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 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 30 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
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 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 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 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竞,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 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 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 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一一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 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 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 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 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 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 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 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 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 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 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 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 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 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 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 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 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 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 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 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 【答案】“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 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 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解析】考査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 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 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 DNA,只不过是那第一 个 DNA 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 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 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 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 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 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 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 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 DNA 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 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 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 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 DNA 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 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 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 DNA 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 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 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 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 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 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 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 DNA 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 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 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 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 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 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 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 分) 【答案】“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 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 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解析】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 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 分)
【答案】“惨淡经营”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 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 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 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 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 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 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 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 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 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粤考趋势】科普类阅读在2008年广东高考中出现了,但由于其实用性大,语言通俗易 懂,反映的问题与社会、人们关系密切,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科普类阅读再次出现 仍然是可能的,所以备考中要读多些科普类文章,还可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应考方法盘点 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如:(华附2007—2008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三,“考点对应直练”训练一)第1题:请 简要概括建设海 底观测平台的意义 【分析】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方向,看问的是什么;然后 要在原文中找准答题的区间,即答案在原文的哪几段中;最后,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提取有效 信息(关键词句)组合答案 【技法】筛选并整合科普文的信息要求考生从科普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 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抓住科普文中的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 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 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 的语句: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 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如:(2008年广东卷,见粤题精讲)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子 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 特色。 【分析】本题将“语言特色”和“文体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很有创意,能力层 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 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 《绝妙的错误》一文,为了科学地介绍有关DNA的知识,当然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 引用确凿的事实、具体的教字和某些科学术语来说明问题,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基调是平实 的,质朴的,严密的,表述主要使用说明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科普文就要排斥文艺手法的 运用。恰恰相反,“质而无文,行之不远”,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地传播,更容易为读者
【答案】“惨淡经营”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 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 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 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 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答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 DNA 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 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 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 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 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 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粤考趋势】科普类阅读在 2008 年广东高考中出现了,但由于其实用性大,语言通俗易 懂,反映的问题与社会、人们关系密切,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科普类阅读再次出现 仍然是可能的,所以备考中要读多些科普类文章,还可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应考方法盘点 一、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如:(华附 2007—2008 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三,“考点对应直练”训练一) 第 1 题:请 简要概括建设海 底观测平台的意义。 【分析】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方向,看问的是什么;然后, 要在原文中找准答题的区间,即答案在原文的哪几段中;最后,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提取有效 信息(关键词句)组合答案。 【技法】筛选并整合科普文的信息要求考生从科普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 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抓住科普文中的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 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 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 的语句;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 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如:(2008 年广东卷,见粤题精讲)第 20 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子 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 特色。 【分析】本题将“语言特色”和“文体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很有创意,能力层 级 C。 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 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 《绝妙的错误》一文,为了科学地介绍有关 DNA 的知识,当然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 引用确凿的事实、具体的数字和某些科学术语来说明问题,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基调是平实 的,质朴的,严密的,表述主要使用说明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科普文就要排斥文艺手法的 运用。恰恰相反,“质而无文,行之不远”,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地传播,更容易为读者
所接受,科普作家在不“以文害质”,即不影响科学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文艺手法也格 外青睐。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了牛动的描写,在科学的介绍里交织进形象化的语言,这是《绝 妙的错误》一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它以“绝妙的错误”为题,艺术的气息就十 分浓郁。它既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诗意盎然,给人一种醒目的美感,含孕着令人必 读的诱惑力。“慘惨淡经营”中的“惨淡”是苦费心思的意思,“经营”指筹划,该成语常用 于指创业的艰辛,用在文中就形象地写出了DNA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白搭”是方言,是没有用,白费劲的意思,在这里就很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DNA 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玩意儿”其中一个意思是小摆设、玩具,或有趣的事物 也泛指东西,“玩意儿”一词极富口语化的特色,能让读者在轻松诙谐中开始思考到DNA 发展过程中的绝妙的错误,充满了趣味。让进: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这里运用拟 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 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 解答本题时,必须注意满足题目提出的要求。本题主要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分析” 是“语言特色”。下面一例答案,显然就没有满足题目的要求: “白搭”一词把人类要设计出DNA是完全不可能的意思诙谐有趣地表达了出来。“惨淡 经营”一词,把第一个DNA生长、繁衍过程的艰辛与漫长准确表达了出来。在这两个答案 中,对“白搭”、“惨淡经营”的意思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明确回答“语言特色” 准确的答案见“粤题精讲”。 【技法】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也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由于展现的科学内 容需要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须严谨准确。这不仅体现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 确,合乎语法习惯,而且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毫无歧义。如对绝 对冷度和超低温所下的定义,就很科学严谨;而人类目前还没有达到绝对零度时,作者说: “人们在实验室里,已获得和绝对零度只差1/500000℃的超低温!”运用数据,既显得严 谨求实,又展现了难以达到的遗憾。再如“奇妙的现象”的2~3段中描述的大量现象,是 在“零下190多摄氏度”的“液态空气”中看见的,离开了这个条件,就谈不上科学性;而 说到惰性气体氦的“超流”,作者说“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正确地解释这种现象”,从 时间(目前)上加以限定,既是客观事实,将科学的解释寄托于将来,十分严谨 但是,语言的严谨性并不代表着一定要板着面孔说话,科普文章重在普及。介绍某 现象,解说它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是为了让没有拥有这一知识的人更方便地获取相关知识 语言生动可以帮助读者克服心理障碍,在自然轻松中获取相关知识。如本文第一部分,为了 说明逐渐引入绝对零度,就提到了冰雪、南北极、月亮的背面、海王星等的温度,并将高温 和低温对比说明冷的极限;第二部分中铅的“听话”和氦的“爬”,则是运用拟人手法展现 超低温下的奇妙现象的:“没有电阻的导线”更是举例说明种种金属、合金的超导现象;“诱 人的幻想”中金鱼的复活,“摆动着它那轻纱般的尾巴,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更生动形象, 令人神往。 结构上,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科普文章强调科学性,首先就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思 维的严密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准确,也表现在写作的条理和整个文章的布局安排上。结 构的合理性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 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 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解答“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类题型,注意:梳理清文章的层次,看文章写了 哪几层意思(要善于借助标志性的词或过渡句):找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将其加以概括。 般来说,科普文章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或以时间为序(本文是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 序,或按总分的顺序解说
所接受,科普作家在不“以文害质”,即不影响科学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文艺手法也格 外青睐。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了生动的描写,在科学的介绍里交织进形象化的语言,这是《绝 妙的错误》一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它以“绝妙的错误”为题,艺术的气息就十 分浓郁。它既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诗意盎然,给人一种醒目的美感,含孕着令人必 读的诱惑力。“惨淡经营”中的“惨淡”是苦费心思的意思,“经营”指筹划,该成语常用 于指创业的艰辛,用在文中就形象地写出了 DNA 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白搭”是方言,是没有用,白费劲的意思,在这里就很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 DNA 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玩意儿”其中一个意思是小摆设、玩具,或有趣的事物, 也泛指东西,“玩意儿”一词极富口语化的特色,能让读者在轻松诙谐中开始思考到 DNA 发展过程中的绝妙的错误,充满了趣味。让进: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这里运用拟 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 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 解答本题时,必须注意满足题目提出的要求。本题主要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分析”, 二是“语言特色”。下面一例答案,显然就没有满足题目的要求: “白搭”一词把人类要设计出 DNA 是完全不可能的意思诙谐有趣地表达了出来。“惨淡 经营”一词,把第一个 DNA 生长、繁衍过程的艰辛与漫长准确表达了出来。 在这两个答案 中,对“白搭”、“惨淡经营”的意思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明确回答“语言特色”。 准确的答案见“粤题精讲”。 【技法】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也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由于展现的科学内 容需要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须严谨准确。这不仅体现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 确,合乎语法习惯,而且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毫无歧义。如对绝 对冷度和超低温所下的定义,就很科学严谨;而人类目前还没有达到绝对零度时,作者说: “人们在实验室里,已获得和绝对零度只差 1/5000000℃的超低温!”运用数据,既显得严 谨求实,又展现了难以达到的遗憾。再如“奇妙的现象”的 2~3 段中描述的大量现象,是 在“零下 190 多摄氏度”的“液态空气”中看见的,离开了这个条件,就谈不上科学性;而 说到惰性气体氦的“超流”,作者说“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正确地解释这种现象”,从 时间(目前)上加以限定,既是客观事实,将科学的解释寄托于将来,十分严谨。 但是,语言的严谨性并不代表着一定要板着面孔说话,科普文章重在普及。介绍某 一现象,解说它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是为了让没有拥有这一知识的人更方便地获取相关知识, 语言生动可以帮助读者克服心理障碍,在自然轻松中获取相关知识。如本文第一部分,为了 说明逐渐引入绝对零度,就提到了冰雪、南北极、月亮的背面、海王星等的温度,并将高温 和低温对比说明冷的极限;第二部分中铅的“听话”和氦的“爬”,则是运用拟人手法展现 超低温下的奇妙现象的;“没有电阻的导线”更是举例说明种种金属、合金的超导现象;“诱 人的幻想”中金鱼的复活,“摆动着它那轻纱般的尾巴,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更生动形象, 令人神往。 结构上,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科普文章强调科学性,首先就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思 维的严密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准确,也表现在写作的条理和整个文章的布局安排上。结 构的合理性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 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 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解答“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类题型,注意:梳理清文章的层次,看文章写了 哪几层意思(要善于借助标志性的词或过渡句);找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将其加以概括。一 般来说,科普文章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或以时间为序(本文是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 序,或按总分的顺序解说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见上文第2点) 二、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如:(2008年广东卷,见粤题精讲)第21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请结合全文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能力层级D。设问的虽然是标题,但由于 这标题不但是全文内容的总括,也体现了作者对DNA的评价(“绝妙的”)。同时,本题同时 也考査了分析综合能力,因为要准确回答本题,主要是依靠梳理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 内容来完成,但我们仍将它作为D级来分析 首先,标题为什么用“错误”一词?从文章第七自然段可知,“错误”指的是DNA分子 的“不稳定性”。正是DNA分子的这种不稳定性,引发了DM的一次次变异,推动了地球物 种的不断进化。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由于在生物学上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采指称这种“进 化的推动力”,因此只好用“错误”一词。 再者,是“绝妙”,这是文章的中心词。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就是 围绕着“绝妙”来行文的。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一再指出,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 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也难以设计出这种“错 误”,因此,这种“错误”称得上是“绝妙”的“错误” 基于以上的原因,作者便以“绝妙的错误”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中心思想),并表达了作 者对DNA分子这种天生的奇迹的赞美(评价)。 就本题而言,题目以一个标题为设题点,考查了考生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对文章中 心内容的概括,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态度、评价。切人点具体而小,但考查内容却丰富 而有一定的思考深度。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科普文也不另外。读者 可以评价它是否激发人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可以评价科普文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 的影响,或者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影响等等。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见“分析综合”的第2点) 三、探究(见“传记”阅读部分) 佫考简料清 考点对应直 专题三十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 (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 (华附2007-2008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海底装上“眼睛 一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 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 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 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见上文第 2 点) 二、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如:(2008 年广东卷,见粤题精讲)第 21 题: 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请结合全文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能力层级 D。设问的虽然是标题,但由于 这标题不但是全文内容的总括,也体现了作者对 DNA 的评价(“绝妙的”)。同时,本题同时 也考查了分析综合能力,因为要准确回答本题,主要是依靠梳理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 内容来完成,但我们仍将它作为 D 级来分析。 首先,标题为什么用“错误”一词?从文章第七自然段可知,“错误”指的是 DNA 分子 的“不稳定性”。正是 DNA 分子的这种不稳定性,引发了 DNA 的一次次变异,推动了地球物 种的不断进化。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由于在生物学上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采指称这种“进 化的推动力”,因此只好用“错误”一词。 再者,是“绝妙”,这是文章的中心词。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就是 围绕着“绝妙”来行文的。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一再指出,DNA 的这种“错误”在产生 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也难以设计出这种“错 误”,因此,这种“错误”称得上是“绝妙”的“错误”。 基于以上的原因,作者便以“绝妙的错误”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中心思想),并表达了作 者对 DNA 分子这种天生的奇迹的赞美(评价)。 就本题而言,题目以一个标题为设题点,考查了考生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对文章中 心内容的概括,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态度、评价。切人点具体而小,但考查内容却丰富 而有一定的思考深度。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科普文也不另外。读者 可以评价它是否激发人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可以评价科普文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 的影响,或者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影响等等。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见 “分析综合”的第 2 点) 三、探究(见“传记”阅读部分) 备考简料清点 无 考点对应直练 专题三十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一 (时间:30 分钟,满分:30 分) 一.(华附 2007—2008 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 海 底 装 上 “ 眼 睛 ”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 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 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 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
平台,那末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 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 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 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 海洋的平均水深3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月亮和火星表面 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 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 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 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 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 19世纪晩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 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 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 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 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 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 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 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 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 就是海底观测系统 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 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1.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4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2.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5分) 【此题考査概括中心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根据文义,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 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6分) 【此题考査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 三点:探究F】 1.参考答案:将深海大洋置于在类的监测视域之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
平台,那末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 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 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 要等到 20 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 海洋的平均水深 3800 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月亮和火星表面。 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 17 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 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 20 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 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 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 19 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 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 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 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 温度图来。20 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 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 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 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 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 就是海底观测系统。 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 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1.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4 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 C】 2.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5 分) 【此题考查概括中心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 C】 3.根据文义,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 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 (6 分) 【此题考查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 三点:探究 F】 一.1.参考答案:将深海大洋置于在类的监测视域之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
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海底观测平台是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使人们换一个角度 观察地球。(每一点2分)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方向,看问的是什么;然后,要在原文中找准 答题的区间,即答案在原文的哪几段中:最后,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句) 组合答案 2.参考答案:第一阶段: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主要通过航海从船上获得;第二阶段:人类 通过简单的工具测量海洋:第三阶段:遥感遥测技术出现后,人类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加 强了对海洋的认识。第四阶段:海底观测系统的建成,人们可以从海底看海面。 方法点拨:答此类题,要注意两个重要的方法,第一,梳理清文章的层次,看文章写了 哪几层意思(要善于借助标志性的词或过渡句):第二,找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将其加以概 括。一般来说,科普文章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或以时间为序(本文是以时间为序),或以 空间为序,或按总分的顺序解说。 3.答案示例:能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因为长 期以来,人们不断探求海洋的秘密,已经对海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出现遥测 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后,人们不仅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 而且能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另外,人类有“上天”探求 月球的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因为,相对而言,“入地”不比“上天” 难。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小论文意识,即答题要有理有据,简明、 连贯、条理清晰;第二,既要联系文本,又要联系社会现实;第三,要有自己的观点,态度 二、阅读下面一则科技文,按要求完成4-6题 南美恐龙化石的发现 南美大陆,也是一个出产恐龙化石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每年大约可发现 10个恐龙种类,而在南美的阿根廷,每年都可以找到1-2种的恐龙。近年来,那里新发现 的恐龙化石更令古生物学界震惊 以前,在南美大陆也曾找到过恐龙,但人们认为在中生代时,恐龙的领地被北半球的劳 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海洋隔开了。这些地区的恐龙从距今约1亿8千万年前的 侏罗纪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发展,所以演化出一些畸变的古怪种类。但现在,这一看法正在改 在阿根廷南部的一个叫做帕塔哥尼亚( Patagonia)的小镇,找到了一些被命名为巨龙的 恐龙骨骼化石,这种与霸王龙十分相似的恐龙生着巨大而锋利的牙齿,但与霸王龙的牙齿相 比,这种恐龙的大牙显得脆而易碎,如果用它在骨头上咬出洞的话,就会像刮脸刀那样被折 断,所以,古生物学者们认为它的作用应是撕肉,刮肉和放血。后来,在南美大陆上,这种 巨龙成为霸王龙的有力对手,也成为白垩纪时的霸王 90年代初期,一位叫赫瑞狄娅的小姑娘在牧羊时偶然发现了一根巨型骨头,闻讯赶到 的古生物学家们用了整整7年时间,才挖掘出部分骨骼化石一一那是一种真正的巨兽中的巨 兽!估计它生前的体重可达到100吨,它极有可能是地球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最重的陆地生 物,属于食草类恐龙 无论这种巨大的蜥脚亚目恐龙所发生的是进化还是退化,在北美洲,它们只生活到侏罗 纪未期。这类恐龙被体型远远小于它们的禽龙类恐龙(如鸭嘴龙和角龙)排挤掉了。理由很可 能在于这种蜥脚亚目恐龙的咀嚼能力远远比禽龙类的差,一些鸭嘴中的牙齿可多达1200枚。 但是,在南美洲,蜥脚亚目恐龙却一直生活到白垩纪未期,包括特征鲜明的“阿根廷龙” 但迄今为止生物学者们无法认清它们在南美大陆成功的奥秘
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海底观测平台是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使人们换一个角度 观察地球。(每一点 2 分)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方向,看问的是什么;然后,要在原文中找准 答题的区间,即答案在原文的哪几段中;最后,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句) 组合答案。 2.参考答案:第一阶段: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主要通过航海从船上获得;第二阶段:人类 通过简单的工具测量海洋;第三阶段:遥感遥测技术出现后,人类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加 强了对海洋的认识。第四阶段:海底观测系统的建成,人们可以从海底看海面。 方法点拨:答此类题,要注意两个重要的方法,第一,梳理清文章的层次,看文章写了 哪几层意思(要善于借助标志性的词或过渡句);第二,找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将其加以概 括。一般来说,科普文章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或以时间为序(本文是以时间为序),或以 空间为序,或按总分的顺序解说。 3.答案示例:能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因为长 期以来,人们不断探求海洋的秘密,已经对海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 20 世纪出现遥测 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后,人们不仅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 而且能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另外,人类有“上天”探求 月球的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因为,相对而言,“入地”不比 “上天” 难。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小论文意识,即答题要有理有据,简明、 连贯、条理清晰;第二,既要联系文本,又要联系社会现实;第三,要有自己的观点,态度 鲜明。 二、阅读下面一则科技文,按要求完成 4—6 题 南美恐龙化石的发现 南美大陆,也是一个出产恐龙化石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每年大约可发现 10 个恐龙种类,而在南美的阿根廷,每年都可以找到 1-2 种的恐龙。近年来,那里新发现 的恐龙化石更令古生物学界震惊。 以前,在南美大陆也曾找到过恐龙,但人们认为在中生代时,恐龙的领地被北半球的劳 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海洋隔开了。这些地区的恐龙从距今约 1 亿 8 千万年前的 侏罗纪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发展,所以演化出一些畸变的古怪种类。但现在,这一看法正在改 变。 在阿根廷南部的一个叫做帕塔哥尼亚 (Patagonia)的小镇,找到了一些被命名为巨龙的 恐龙骨骼化石,这种与霸王龙十分相似的恐龙生着巨大而锋利的牙齿,但与霸王龙的牙齿相 比,这种恐龙的大牙显得脆而易碎,如果用它在骨头上咬出洞的话,就会像刮脸刀那样被折 断,所以,古生物学者们认为它的作用应是撕肉,刮肉和放血。后来,在南美大陆上,这种 巨龙成为霸王龙的有力对手,也成为白垩纪时的霸王。 90 年代初期,一位叫赫瑞狄娅的小姑娘在牧羊时偶然发现了一根巨型骨头,闻讯赶到 的古生物学家们用了整整 7 年时间,才挖掘出部分骨骼化石——那是一种真正的巨兽中的巨 兽!估计它生前的体重可达到 100 吨,它极有可能是地球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最重的陆地生 物,属于食草类恐龙。 无论这种巨大的蜥脚亚目恐龙所发生的是进化还是退化,在北美洲,它们只生活到侏罗 纪未期。这类恐龙被体型远远小于它们的禽龙类恐龙(如鸭嘴龙和角龙)排挤掉了。理由很可 能在于这种蜥脚亚目恐龙的咀嚼能力远远比禽龙类的差,一些鸭嘴中的牙齿可多达 1200 枚。 但是,在南美洲,蜥脚亚目恐龙却一直生活到白垩纪未期,包括特征鲜明的“阿根廷龙”, 但迄今为止生物学者们无法认清它们在南美大陆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