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前景 (聂国卿、李志青) 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诞生 早期的环境经济思想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 2258 第二节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微观环境经济学分析. 、宏观环境经济分析. 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前景.…
- 1 - 第一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前景 (聂国卿、李志青) 第一节 环境经济学的诞生...................................................................................2 一、早期的环境经济思想..............................................................................2 二、环境经济学的产生..................................................................................5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8 一、微观环境经济学分析..............................................................................8 二、宏观环境经济分析................................................................................ 11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前景.........................................................................13
第一章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前景 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 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广泛吸收了环境科学、物理学、生 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营养,是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特别是环境科学相互交叉、渗 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拓展了环境科学的内容, 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学分析视角;另一方面也使经济学在更为现 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增强了其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这对 于人类摆脱环境危机、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具有重大 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章将对环境经济学的源流及发展进行概要分析。 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诞生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历史虽然很短,但是环境问题 被纳入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却可一直可以追溯至古典经济学的形成时期。古典经 济学所分析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围绕着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产出率进 行研究。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奠基者威廉一配第(W. Petty)就已认识到自然条 件对财富的制约,提出了著名的“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的论断 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分不开 的。马尔萨斯、李嘉图、穆勒是最早对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学思考的先驱者。 、早期的环境经济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社会发展仍以农业为主,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刚 刚开始,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尚不明显,因此环境问题并未成为影响社会 发展的主要问题,自然也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关注的重点。亚当·斯密( Smith) 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古典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而这位古典经济学的鼻祖却忽视了环
- 2 - 第一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前景 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 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广泛吸收了环境科学、物理学、生 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营养,是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特别是环境科学相互交叉、渗 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拓展了环境科学的内容, 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学分析视角;另一方面也使经济学在更为现 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增强了其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这对 于人类摆脱环境危机、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具有重大 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章将对环境经济学的源流及发展进行概要分析。 第一节 环境经济学的诞生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历史虽然很短,但是环境问题 被纳入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却可一直可以追溯至古典经济学的形成时期。古典经 济学所分析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围绕着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产出率进 行研究。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奠基者威廉-配第(W.Petty)就已认识到自然条 件对财富的制约,提出了著名的“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的论断。 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分不开 的。马尔萨斯、李嘉图、穆勒是最早对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学思考的先驱者。 一、早期的环境经济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社会发展仍以农业为主,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刚 刚开始,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尚不明显,因此环境问题并未成为影响社会 发展的主要问题,自然也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关注的重点。亚当·斯密(Smith) 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古典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而这位古典经济学的鼻祖却忽视了环
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斯密认为分工和资本积累足以克服土地稀缺程度提高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 消极影响,因为资本积累的增加可以增加被雇佣的劳动者人数而避免人口过剩。 而分工的发展则可以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从而引起报酬递 增,这就能抵消由于土地稀缺产生的报酬递减。按照斯密的说法,“对工资劳动 者的需求必随一国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 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术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 密,198)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当然不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严格的经济学分 析,也不可能产生环境经济学这一门学科。 尽管如此,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仍然足以奠定现代经济学,包 括环境经济学的基础,这在本书的其余部分将得到详细说明。 题中之意1.1 看不见的手 斯密在《国富论》(1776)对“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进行了著名 的论述 由于每个人仅仅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投资企业,因此他总是设法将 资金投入到其产品可能具有最大价值,或者能够换来最大量的金钱或 其他物品的企业中。于是每个人都力图将其资金投入到国内的企业, 也正因为如此,古典经济学家的先驱者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也就更显得难能 可贵了,虽然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关于环境问题的思想还显得有点简 单与朴素,既没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根源,也没有提出解决环境与增 长冲突的经济途径,但是他们的思想对现代环境经济学的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关于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的争论就有着上述古典 先驱者思想的影子。因此,了解这些早期环境经济思想的萌芽对于我们更深刻地
- 3 - 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斯密认为分工和资本积累足以克服土地稀缺程度提高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 消极影响,因为资本积累的增加可以增加被雇佣的劳动者人数而避免人口过剩。 而分工的发展则可以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从而引起报酬递 增,这就能抵消由于土地稀缺产生的报酬递减。按照斯密的说法,“对工资劳动 者的需求必随一国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 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术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 密,1988)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当然不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严格的经济学分 析,也不可能产生环境经济学这一门学科。 尽管如此,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仍然足以奠定现代经济学,包 括环境经济学的基础,这在本书的其余部分将得到详细说明。 也正因为如此,古典经济学家的先驱者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也就更显得难能 可贵了,虽然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关于环境问题的思想还显得有点简 单与朴素,既没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根源,也没有提出解决环境与增 长冲突的经济途径,但是他们的思想对现代环境经济学的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关于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的争论就有着上述古典 先驱者思想的影子。因此,了解这些早期环境经济思想的萌芽对于我们更深刻地 题中之意 1.1 看不见的手 斯密在《国富论》(1776)对“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进行了著名 的论述: 由于每个人仅仅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投资企业,因此他总是设法将 资金投入到其产品可能具有最大价值,或者能够换来最大量的金钱或 其他物品的企业中。于是每个人都力图将其资金投入到国内的企业, 并引导该企业生产最大价值的产品;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 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是有意增进公共 福利,也不知道究竟能增进多少……其实这种情形和其他很多情形一 样,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达到并不是每个人有意追求的目 标……。 通过追逐个人的利益,他更经常地是增进了社会的利益,其效果 要比他真正想增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好。 ——(斯密,1776)
理解环境经济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也是大有裨益的 马尔萨斯( Malthus)的观点在其撰写的《人口原理》(1798)一书中作了系 统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人口增长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却以算术级数增加 的假说。他认为,由于人口增长率与土地生产力的不平衡,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 增长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人 类不能主动节制生育的话,那么抑制人口增长的途径就只有通过贫困、饥饿、瘟 疫、战争等手段来解决。马尔萨斯的核心思想是,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是以人口和 收入的指数增长为基础的,而资源的供给却只能以线性形式增长,甚至零增长。 无论人口和收入的增长率有多低,任何以指数形式增长的需求都会超过任何以固 定的或线性增长的供给。因此,资源的稀缺是绝对的,它不会因技术进步和社会 发展而改变。马尔萨斯的这一思想也被称为“绝对稀缺论”。其理论虽然忽略了 技术进步在提高资源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低估了人类社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 它表明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人 类将面临灾难性后果,这一思想给后人敲响了保护环境资源的警钟。不管其理论 观点有多么偏激,它留给后人在环境思考方面的启迪却是十分深刻的 李嘉图( Ricardo)也认识到了人口对生活资料的压力,他在《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中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不 断增加,在土地数量固定的情况下将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是人们将不得不耕种肥 力和位置愈来愈差的土地;二是在原有土地上不断追加投资,并会因此而产生土 地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李嘉图的思想建立在萨伊定律、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以及 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的基础之上,但对其又有所发展。他认为,资本积累遵循萨 伊定律向从事生产的工业投资,投资增加了,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人口也 会增加,这会导致对食物需求的增加,这样,相对肥沃的优等地所生产出来的农 产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而不得不耕作相对劣等的贫瘠土地。随着土地稀缺 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中的报酬递减趋势会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将会 逐渐放慢,直至进入人口与经济增长都处于停滞的社会静止状态。 李嘉图与马尔萨斯一样,对人类社会在自然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前景持悲 观态度。但与马氏不同的是,李嘉图认为并不存在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而只存 在生产率较高的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并且他也认识到了技术进步在促进生产增
- 4 - 理解环境经济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也是大有裨益的。 马尔萨斯(Malthus)的观点在其撰写的《人口原理》(1798)一书中作了系 统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人口增长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却以算术级数增加 的假说。他认为,由于人口增长率与土地生产力的不平衡,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 增长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人 类不能主动节制生育的话,那么抑制人口增长的途径就只有通过贫困、饥饿、瘟 疫、战争等手段来解决。马尔萨斯的核心思想是,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是以人口和 收入的指数增长为基础的,而资源的供给却只能以线性形式增长,甚至零增长。 无论人口和收入的增长率有多低,任何以指数形式增长的需求都会超过任何以固 定的或线性增长的供给。因此,资源的稀缺是绝对的,它不会因技术进步和社会 发展而改变。马尔萨斯的这一思想也被称为“绝对稀缺论”。其理论虽然忽略了 技术进步在提高资源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低估了人类社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 它表明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人 类将面临灾难性后果,这一思想给后人敲响了保护环境资源的警钟。不管其理论 观点有多么偏激,它留给后人在环境思考方面的启迪却是十分深刻的。 李嘉图(Ricardo)也认识到了人口对生活资料的压力,他在《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中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不 断增加,在土地数量固定的情况下将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是人们将不得不耕种肥 力和位置愈来愈差的土地;二是在原有土地上不断追加投资,并会因此而产生土 地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李嘉图的思想建立在萨伊定律、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以及 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的基础之上,但对其又有所发展。他认为,资本积累遵循萨 伊定律向从事生产的工业投资,投资增加了,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人口也 会增加,这会导致对食物需求的增加,这样,相对肥沃的优等地所生产出来的农 产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而不得不耕作相对劣等的贫瘠土地。随着土地稀缺 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中的报酬递减趋势会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将会 逐渐放慢,直至进入人口与经济增长都处于停滞的社会静止状态。 李嘉图与马尔萨斯一样,对人类社会在自然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前景持悲 观态度。但与马氏不同的是,李嘉图认为并不存在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而只存 在生产率较高的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并且他也认识到了技术进步在促进生产增
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实际上承认了技术与稀缺土地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可 替代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嘉图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马尔萨斯进了一步,其 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技术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冲突之间的作用。相对 于马尔萨斯的理论,李嘉图的思想被称为“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Mi11)继承并拓展了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关于资源稀缺的观点,认为劳 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是任何社会生产都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 原理,人口增长率几乎是无限的,因此人口并不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但资本 和土地的稀缺却构成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双重约束。而且穆勒将稀缺的概念延伸 到更为广义的环境,第一次探讨了关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承受界 限问题,从晢学的高度提出了建立“静态经济”的概念。他认为自然环境、人口 和财富都应该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并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 水平,以防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的大量消失。“静态经济”的思想将环境保 护及其影响的时间维度拓展到了更为长远的未来,暗示了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 过了自然所允许的限度,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失衡。这一思想表明穆勒对环境问题 的认识比马尔萨斯与李嘉图又要深入了一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马尔萨斯和 李嘉图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所持的悲观态度不同,穆勒对人类未来的前景是充 满乐观的。他所倡导的静态经济实际上是资本、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都处于零 增长的一种平衡状态。他认为这种状态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进步趋于停滞,因为 在这种状态下,精神文明以及道德水平的进步会和以往任何时候有着同样的机 会,并且会比以往有更大可能地提高“生活”的质量 二、环境经济学的产生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大 规模的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 强烈愿望,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表现出了空前的增长热潮。 虽然在极短的时期内,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在工业化、城市 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对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的消耗,引发了深重的环境
- 5 - 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实际上承认了技术与稀缺土地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可 替代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嘉图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马尔萨斯进了一步,其 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技术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冲突之间的作用。相对 于马尔萨斯的理论,李嘉图的思想被称为“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Mill)继承并拓展了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关于资源稀缺的观点,认为劳 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是任何社会生产都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 原理,人口增长率几乎是无限的,因此人口并不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但资本 和土地的稀缺却构成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双重约束。而且穆勒将稀缺的概念延伸 到更为广义的环境,第一次探讨了关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承受界 限问题,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建立“静态经济”的概念。他认为自然环境、人口 和财富都应该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并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 水平,以防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的大量消失。“静态经济”的思想将环境保 护及其影响的时间维度拓展到了更为长远的未来,暗示了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 过了自然所允许的限度,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失衡。这一思想表明穆勒对环境问题 的认识比马尔萨斯与李嘉图又要深入了一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马尔萨斯和 李嘉图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所持的悲观态度不同,穆勒对人类未来的前景是充 满乐观的。他所倡导的静态经济实际上是资本、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都处于零 增长的一种平衡状态。他认为这种状态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进步趋于停滞,因为 在这种状态下,精神文明以及道德水平的进步会和以往任何时候有着同样的机 会,并且会比以往有更大可能地提高“生活”的质量。 二、环境经济学的产生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大 规模的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 强烈愿望,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表现出了空前的增长热潮。 虽然在极短的时期内,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在工业化、城市 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对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的消耗,引发了深重的环境
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仅20世纪50-60年代的“八 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死亡。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与农 业社会时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严 重削弱了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能力,给人类未来的发展蒙上 了一层阴影。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保意识 空前髙涨,环境运动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也加入到宣 传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62年女生物学家卡逊(R. Carson) 写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轰动。该书描绘了一副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 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永远失去“明媚的春天”。该书的问世,对公众的环境 意识施加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前景的关注。与此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从20世纪50年代起, 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 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 大的进展。 题中之意12 环境保护——人类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将经济发展视为一向永远持续的目标,不断 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而各国的企业和政府都将工业生产总值和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视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并且为此展开了激烈的 竞争。因此,到20世纪20年代,为防止大气污染而成立的英国牛顿 委员会仍在一份报告节中指出:“烟尘,是繁荣的象征。”,无视环境恶 化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保护环境而实施的政策和研发,不过只是和平 经济繁荣时期的“有限活动”,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或者战争,它们就会
- 6 - 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仅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八 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死亡。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与农 业社会时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严 重削弱了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能力,给人类未来的发展蒙上 了一层阴影。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保意识 空前高涨,环境运动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也加入到宣 传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 1962 年女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 写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轰动。该书描绘了一副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 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永远失去“明媚的春天”。该书的问世,对公众的环境 意识施加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前景的关注。与此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 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 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 大的进展。 题中之意 1.2 环境保护——人类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将经济发展视为一向永远持续的目标,不断 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而各国的企业和政府都将工业生产总值和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视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并且为此展开了激烈的 竞争。因此,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为防止大气污染而成立的英国牛顿 委员会仍在一份报告书中指出:“烟尘,是繁荣的象征。”,无视环境恶 化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保护环境而实施的政策和研发,不过只是和平 经济繁荣时期的“有限活动”,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或者战争,它们就会 首当其冲,遭到搁置的命运。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在这 一高速成长时期中,资本虽然迅速积累,但却没有人考虑过防止环境 恶化。在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和消费的日常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分析 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探讨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 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课题。同时发现传统经济理论对环境问题 认识存在两大失误。一是低估了环境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广泛影响。仅仅 把外部性当作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偶然、个别的现象,而忽视了在大规模开发 与利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外部性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这一事实,因而产生了 严重的环境后果。二是传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GN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指 标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不仅使 环境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 域 在严峻的环境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这意味 着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客观条件正在逐步成熟,随着大 量的有关环境经济研究成果如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期刊、教科书等 的迅猛增加,环境经济学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并且随着环境现实的 发展变化与人们对环境问题经济学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得以迅速发展。其发展轨迹 沿着两个方向交替地向前推进,一是微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深入,二是宏观环 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拓展
- 7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分析 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探讨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 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课题。同时发现传统经济理论对环境问题 认识存在两大失误。一是低估了环境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广泛影响。仅仅 把外部性当作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偶然、个别的现象,而忽视了在大规模开发 与利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外部性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这一事实,因而产生了 严重的环境后果。二是传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 GNP 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指 标的作用,而忽略了 GNP 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不仅使 环境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 域。 在严峻的环境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这意味 着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客观条件正在逐步成熟,随着大 量的有关环境经济研究成果如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期刊、教科书等 的迅猛增加,环境经济学终于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形成,并且随着环境现实的 发展变化与人们对环境问题经济学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得以迅速发展。其发展轨迹 沿着两个方向交替地向前推进,一是微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深入,二是宏观环 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拓展
第二节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微观环境经济学分析 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内探讨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治理 途径以及与环境治理相关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与环境价值评估技术等内容。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环境资源配置上的市 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产生的政府失灵。最初对市场失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 理论上。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 的不一致现象,有负外部性与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 情况,而后者则是指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情况。一般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 由于环境负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厂向外排放废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虽然损害了周 围地区居民的利益,却往往并没有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而是将其直接转嫁给 社会。这样一来,工厂就没有动机减少废气排放,从而造成空气的过度污染。图 1简单描述了这一情形。图中P代表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MPC代表厂商生产的 边际私人成本,MSC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厂商并没有考虑污染排 放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因此边际私人成本要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厂商按照利润最 大化原则生产时将会生产q单位的产量,此时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 但如果按照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生产,厂商只应该生产q*水平产量,此时社会边 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收益一致.显然,由于厂商没有考虑生产的负外部性,生产水 平超过了社会最优生产水平,从而产生过度污染
- 8 -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一、微观环境经济学分析 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内探讨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治理 途径以及与环境治理相关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与环境价值评估技术等内容。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环境资源配置上的市 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产生的政府失灵。最初对市场失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 理论上。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 的不一致现象,有负外部性与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 情况,而后者则是指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情况。一般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 由于环境负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厂向外排放废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虽然损害了周 围地区居民的利益,却往往并没有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而是将其直接转嫁给 社会。这样一来,工厂就没有动机减少废气排放,从而造成空气的过度污染。图 1 简单描述了这一情形。图中 P 代表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MPC 代表厂商生产的 边际私人成本, MSC 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厂商并没有考虑污染排 放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因此边际私人成本要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厂商按照利润最 大化原则生产时将会生产 q 单位的产量,此时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 但如果按照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生产,厂商只应该生产 q*水平产量,此时社会边 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收益一致.显然,由于厂商没有考虑生产的负外部性,生产水 平超过了社会最优生产水平,从而产生过度污染
运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环境恶化的原理是来源于庇古( Pigou)的思想。庇古 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分析,只是当初环境问题尚 不突出,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罢了。不仅如此,庇古还提出了纠正外部 性的办法一一对引起外部性的活动征税或补贴(后者适用于正外部性行为)。庇古 税也因此成为环境经济学家们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开出的最早的经济药方。看起 来,外部性理论已经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比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们就有了新的 发现,这一发现源于科斯( Coase)1960年《社会成本》一文的发表。由科斯等人 创立的产权理论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 按照产权理论,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是由于市场缺陷而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 的不明确所致。哈丁( Hardin,1968)关于“公地悲剧”的研究最能说明这一点 其大意是,在中世纪英格兰的一些农村地区,有供社区成员放牧的公地。当时做 出这项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细分存在困难,二是牲畜的食草 范围难以控制。然而,社区成员为了从公地上获取最大利益,竞相增加牲畜头数, 结果导致公地上出现过度放牧现象,进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毁灭的悲剧。经济 学们以公地悲剧为例说明如果没有排他性产权安排,必然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 开发利用。因此,产权学派开出的治理环境药方是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然后让 市场来决定环境资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不论产权 界定给谁,市场都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效果。产权理论并不是对外部性理论的
- 9 - 运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环境恶化的原理是来源于庇古(Pigou)的思想。庇古 在 1920 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分析,只是当初环境问题尚 不突出,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罢了。不仅如此,庇古还提出了纠正外部 性的办法——对引起外部性的活动征税或补贴(后者适用于正外部性行为)。庇古 税也因此成为环境经济学家们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开出的最早的经济药方。看起 来,外部性理论已经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比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们就有了新的 发现,这一发现源于科斯(Coase)1960 年《社会成本》一文的发表。由科斯等人 创立的产权理论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 按照产权理论,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是由于市场缺陷而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 的不明确所致。哈丁(Hardin,1968)关于“公地悲剧”的研究最能说明这一点。 其大意是,在中世纪英格兰的一些农村地区,有供社区成员放牧的公地。当时做 出这项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细分存在困难,二是牲畜的食草 范围难以控制。然而,社区成员为了从公地上获取最大利益,竞相增加牲畜头数, 结果导致公地上出现过度放牧现象,进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毁灭的悲剧。经济 学们以公地悲剧为例说明如果没有排他性产权安排,必然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 开发利用。因此,产权学派开出的治理环境药方是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然后让 市场来决定环境资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不论产权 界定给谁,市场都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效果。产权理论并不是对外部性理论的 C P Q MSC MPC q* q 0 图 1
替代,而是进一步丰富了经济学家们对环境问题的解释。 在这两种理论的指导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征税、排污权交 易等各种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由于环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与治理 收益两个方面,因此,费用效益分析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来进 行环境政策分析。环境经济学家认为,环境治理的目标并不是环境质量越髙越好, 因为随着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进一步改善环境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相应地环 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则会越来越小,因此,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最优环境 质量目标应是在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水平上。环境经济学家们 进一步发现,不同环境政策手段的效率与成本是不一样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 实现既定环境目标也是环境经济学要硏究的重要内容。与费用效益分析密切相关 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因为环境资源本身是非市场交易产品,其价值 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动表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市场对环境资源配置才会失灵 所以,为了给环境资源“定价”,一系列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如意愿调査法、旅行 成本法、享乐价格法、生产函数法等也成了环境经济学不断探索的新领域 与此同时,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为人们探讨环境问题提供了又一个新的理 论武器。以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 Buchanan)为代表的公共选择 学派重新审视了政府的性质与作用,将“经济人”概念进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 人或国家代理人身份参与政治或公共选择的人们的行为中,即承认政府追求的也 是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政府也有失灵的情况。公共选择学派的这一理 论同样被环境经济学家们应用于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岀政府失灵也是环境问题 产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没有纠正现行环境市场价 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二是一部分经济政策甚至人为地扭曲了市场价格如不适当 的资源补贴价格政策。当然,指出政府失灵也并不是完全否认政府在环境管理中 的作用,甚至排除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干预。环境经济学家的观点是,解决政府失 灵的关键还是在于提髙决策当局对环境问题的正确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 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当然,这也有赖于经济学家们提岀更好的理论解释和解决问 题的办法
- 10 - 替代,而是进一步丰富了经济学家们对环境问题的解释。 在这两种理论的指导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征税、排污权交 易等各种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由于环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与治理 收益两个方面,因此,费用效益分析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来进 行环境政策分析。环境经济学家认为,环境治理的目标并不是环境质量越高越好, 因为随着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进一步改善环境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相应地环 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则会越来越小,因此,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最优环境 质量目标应是在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水平上。环境经济学家们 进一步发现,不同环境政策手段的效率与成本是不一样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 实现既定环境目标也是环境经济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与费用效益分析密切相关 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因为环境资源本身是非市场交易产品,其价值 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动表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市场对环境资源配置才会失灵。 所以,为了给环境资源“定价”,一系列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如意愿调查法、旅行 成本法、享乐价格法、生产函数法等也成了环境经济学不断探索的新领域。 与此同时,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为人们探讨环境问题提供了又一个新的理 论武器。以 198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Buchanan)为代表的公共选择 学派重新审视了政府的性质与作用,将“经济人”概念进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 人或国家代理人身份参与政治或公共选择的人们的行为中,即承认政府追求的也 是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政府也有失灵的情况。公共选择学派的这一理 论同样被环境经济学家们应用于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政府失灵也是环境问题 产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没有纠正现行环境市场价 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二是一部分经济政策甚至人为地扭曲了市场价格如不适当 的资源补贴价格政策。当然,指出政府失灵也并不是完全否认政府在环境管理中 的作用,甚至排除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干预。环境经济学家的观点是,解决政府失 灵的关键还是在于提高决策当局对环境问题的正确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 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当然,这也有赖于经济学家们提出更好的理论解释和解决问 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