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博士生导师与研究方向的介绍(图书馆学专业)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1,文件大小:463.3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博士生导师与研究方向的介绍 图书馆学专业(专业代码:120501) 研究方向1:数字知识系统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数字知识系统包括数字出版系统、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普系统、数 宇文化系统等以数字知识内容为基础和核心的内容创作、发布、收集、应用和保存体系,支持网络 化数字化条件下的内容创作、知识组织、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数据挖掘、应用与再创作、长期保 护等,并日益嵌入教学、科研、文化乃至管理的应用场景与流程之中,支持网络化智能化的知识服 务 数字知识系统的缘起之一是数宇图书馆系统,但现在的数字知识系统已经覆盖各种类型的知识 资源和知识密集型机枃、行业和应用,聚焦于对各类原生或衍生数字内容和数字知识体系的发现、 创造、组织、描述、检索、集成、分析、利用、保存和管理与评价等共性挑战,并逐步包括对多重 异构数宇知识系统的关联融汇,逐步包括基于海量分布教宇内容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构建,逐步包括 嵌入科研、教育、文化与管理等过程的知识利用与知识创造。 鉴于此,本研究方向将密切跟踪国内外数字知识环境和各类数字知识系统的发展,侧重于数字 知识系统的形态与结枃、数字知识对象的创造与组织、数字内容的发现与分析、个性化嵌入式数字 知识服务、各类应用环境与流程中的数字知识支持系统、数宇知识资源长期保存、数字知识系统的 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尤其将结合我国科技、教育和文化领域数字知识服务的实 际需要,对数字内容与服务的标准规范、知识组织与构建机制、开放与集成系统结构、知识发现与 知识融汇技术、数宇知识环境与知识应用攴撑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试验。 本方向的专业考试课程包括: 《数字知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侧重考察各类数字知识系统的发展趋势、基本形态、重点范 例、重大建设与管理实践,以及知识对象创造与组织、数字知识服务、面向知识应用环境与应用流 程的数字知识支持服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数字知识系统的技术与系统》:侧重检验数宇知识系统在支持对象创造、描述与组织、发现 与集成、挖掘与分析、系统结构等方面的具体技术、方法和典型系统 指导老师:张晓林,男,博士,研究员。1992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图书馆学博士 学位,2000-2001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1984年到2001年在四川大学 任教,教授,信息管理系主任和管理学院副院长,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曾担任中 国科学院囯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曾担任国际图联 管理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毅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原 《图书情报现代技术》)主编,《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英文刊)主编,独立和 合作出版专业学术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或教学奖3项。 张晓林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宇图书馆技术与系统、数字对象与元数据技术、知识组织与 知识构建技术、知识发现与情报分析技术、开放集成系统技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等。 研究方向2: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系统 1、指导老师:吴振新,女,1968年出生。1987-1991年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 士,2004-200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1991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2005 年英国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及国家数字资源保存中心(DCC)高级访问学者。近年来,先后参与国 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科院、科技部、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目前正在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课题包括:科技部“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项目,中国 科学院全院分布式大数据汇聚及质量控制中心项目,中国科学院全院分布式资源保存中心及备份系

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博士生导师与研究方向的介绍 图书馆学专业(专业代码:120501) 研究方向 1:数字知识系统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数字知识系统包括数字出版系统、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普系统、数 字文化系统等以数字知识内容为基础和核心的内容创作、发布、收集、应用和保存体系,支持网络 化数字化条件下的内容创作、知识组织、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数据挖掘、应用与再创作、长期保 护等,并日益嵌入教学、科研、文化乃至管理的应用场景与流程之中,支持网络化智能化的知识服 务。 数字知识系统的缘起之一是数字图书馆系统,但现在的数字知识系统已经覆盖各种类型的知识 资源和知识密集型机构、行业和应用,聚焦于对各类原生或衍生数字内容和数字知识体系的发现、 创造、组织、描述、检索、集成、分析、利用、保存和管理与评价等共性挑战,并逐步包括对多重 异构数字知识系统的关联融汇,逐步包括基于海量分布数字内容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构建,逐步包括 嵌入科研、教育、文化与管理等过程的知识利用与知识创造。 鉴于此,本研究方向将密切跟踪国内外数字知识环境和各类数字知识系统的发展,侧重于数字 知识系统的形态与结构、数字知识对象的创造与组织、数字内容的发现与分析、个性化嵌入式数字 知识服务、各类应用环境与流程中的数字知识支持系统、数字知识资源长期保存、数字知识系统的 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尤其将结合我国科技、教育和文化领域数字知识服务的实 际需要,对数字内容与服务的标准规范、知识组织与构建机制、开放与集成系统结构、知识发现与 知识融汇技术、数字知识环境与知识应用支撑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试验。 本方向的专业考试课程包括: 《数字知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侧重考察各类数字知识系统的发展趋势、基本形态、重点范 例、重大建设与管理实践,以及知识对象创造与组织、数字知识服务、面向知识应用环境与应用流 程的数字知识支持服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数字知识系统的技术与系统》:侧重检验数字知识系统在支持对象创造、描述与组织、发现 与集成、挖掘与分析、系统结构等方面的具体技术、方法和典型系统。 指导老师:张晓林,男,博士,研究员。1992 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图书馆学博士 学位,2000-2001 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1984 年到 2001 年在四川大学 任教,教授,信息管理系主任和管理学院副院长,2001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曾担任中 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曾担任国际图联 管理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原 《图书情报现代技术》)主编,《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英文刊)主编,独立和 合作出版专业学术著作 5 部,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或教学奖 3 项。 张晓林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系统、数字对象与元数据技术、知识组织与 知识构建技术、知识发现与情报分析技术、开放集成系统技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等。 研究方向 2: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系统 1、指导老师:吴振新,女,1968 年出生。1987-1991 年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 士,2004-2008 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1991 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2005 年英国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及国家数字资源保存中心(DCC)高级访问学者。近年来,先后参与国 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科院、科技部、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目前正在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课题包括:科技部“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项目,中国 科学院全院分布式大数据汇聚及质量控制中心项目,中国科学院全院分布式资源保存中心及备份系

统建设,科技部“语义智能搜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曾经主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 项目“数宇资源长期保存服务系统”,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际重要科研机构网络信息保存 以及“集成化可视化知识检索服务平台建设”,“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面向外文 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示范”之课题五等。主要关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含Web Archive)、大数据质量控制及大教据管理、知识技术与知识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 研究方向介绍:数宇资源的组织、管理、长期保存以及重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数据和信 息的爆炸,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的增长和累积,大数据的岀现引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 业发展、智慧和战略层面的巨大改变,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再利用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 教据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基础资源。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存储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 这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及专业化保存管理,从中分析和挖掘岀有价值的信息,并进一步通 过“管理和加工”行为实现数据的“增值” 本方向将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图 书馆环境中对于数字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管理、长期保存以及再利用硏究,側重数字资源长 期保存与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3:数字出版与传播研究 在学术交流系统中,科技期刊(学术期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期刊不仅是信息 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重要要素,是科学文化与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期刊的功能和角色已经从单一的编辑岀版职能向上延伸到支撑科学前沿的把握与追踪,向下延伸到 参与学术质量与科研成果的评价。在数宇化网络化环境下,在新的科研范式的转换中,科学研究对 科技期刊将更加依赖,科技期刊也正在从传统出版向新型岀版转变,期刊出版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结 合更加紧密,并不断催生数宇出版、集群出版、开放岀版、数据出版、富媒体出版、语义出版等新 的出版模式,期刊的质量控制能力、出版能力、传播能力、影响力更加重要。这些变化都带来了前 所未有新的研究问题需要解决,对期刊编辑岀版传播过程的变革需求更加强烈,对期刊编辑岀版人 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期刊出版与传播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新的任务。 初景利: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85)、北京大学(1988)、中 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曾在辽宁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12年,2000年9月到中国科学院文 献情报中心,曾任教育与研究发展部主任、学科咨询服务部主任。2004年4月-9月赴美国 Seton hall 大学作访问学者。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跟踪国内外前沿研究进展,致力于网 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目前主要从事学科服务、图书馆服务评价、开放获取、编辑出版 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著作6部,代表作 《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复合图书馆理论与方法》(上 海交大岀版社,200年)、《图书馆服务转型与战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在国内外学术 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兼国际图联(∏HA)“信息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图书 馆学会国外文献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 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秘书长、华南师大客座教授,《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建设》、《图书 馆学刊》、《图书馆报》编委。 研究方向4:网络信息服务研究 服务是图书馆立馆之本、发展之基、创新源泉。信息载体、信息技术、信息环境的变化将带来 用户科研模式的变化,带来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变化,也将从根本上影响图书馆服务范式从到馆服务 到网络服务、嵌入式服务、泛在服务、知识服务的重大转变。这样一种转变,需要图书馆的服务真 正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从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智能化的服务出发,将信息和服务与用 户的科研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面向问题的解决,更好地为用户的科学研究和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强

2 统建设,科技部“语义智能搜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曾经主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 项目“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服务系统”,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际重要科研机构网络信息保存” 以及“集成化可视化知识检索服务平台建设”,“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面向外文 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示范”之课题五等。主要关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含 Web Archive)、大数据质量控制及大数据管理、知识技术与知识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研究方向介绍:数字资源的组织、管理、长期保存以及重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数据和信 息的爆炸,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的增长和累积,大数据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 业发展、智慧和战略层面的巨大改变,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再利用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 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基础资源。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存储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 这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及专业化保存管理,从中分析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一步通 过“管理和加工”行为实现数据的“增值”。 本方向将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图 书馆环境中对于数字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管理、长期保存以及再利用研究,侧重数字资源长 期保存与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 3:数字出版与传播研究 在学术交流系统中,科技期刊(学术期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期刊不仅是信息 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重要要素,是科学文化与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期刊的功能和角色已经从单一的编辑出版职能向上延伸到支撑科学前沿的把握与追踪,向下延伸到 参与学术质量与科研成果的评价。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在新的科研范式的转换中,科学研究对 科技期刊将更加依赖,科技期刊也正在从传统出版向新型出版转变,期刊出版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结 合更加紧密,并不断催生数字出版、集群出版、开放出版、数据出版、富媒体出版、语义出版等新 的出版模式,期刊的质量控制能力、出版能力、传播能力、影响力更加重要。这些变化都带来了前 所未有新的研究问题需要解决,对期刊编辑出版传播过程的变革需求更加强烈,对期刊编辑出版人 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期刊出版与传播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新的任务。 初景利: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85)、北京大学(1988)、中 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曾在辽宁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 12 年,2000 年 9 月到中国科学院文 献情报中心,曾任教育与研究发展部主任、学科咨询服务部主任。2004 年 4 月-9 月赴美国 Seton Hall 大学作访问学者。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跟踪国内外前沿研究进展,致力于网 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目前主要从事学科服务、图书馆服务评价、开放获取、编辑出版 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著作 6 部,代表作 《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复合图书馆理论与方法》(上 海交大出版社,2009 年)、《图书馆服务转型与战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在国内外学术 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兼国际图联(IFLA)“信息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图书 馆学会国外文献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 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秘书长、华南师大客座教授,《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建设》、《图书 馆学刊》、《图书馆报》编委。 研究方向 4:网络信息服务研究 服务是图书馆立馆之本、发展之基、创新源泉。信息载体、信息技术、信息环境的变化将带来 用户科研模式的变化,带来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变化,也将从根本上影响图书馆服务范式从到馆服务 到网络服务、嵌入式服务、泛在服务、知识服务的重大转变。这样一种转变,需要图书馆的服务真 正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从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智能化的服务出发,将信息和服务与用 户的科研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面向问题的解决,更好地为用户的科学研究和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强

有力的信息支撑。本方向将培养研究生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研究与实践的能力,把握国际图书馆界网 络信息服务理论与实践前沿进展,关注本领域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地探求未知,从用户 需求出发,面向网络信息服务的创新,寻找当前文献信息服务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系统而深 入的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挖掘用户潜在的信息需 求,解析用户信息行为,改善信息服务机制,提升用户的信息能力,打造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知 识服务为内容、以服务创新为目标的新型服务模式与机制 指导老师:初景利: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 院大学教授,《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85)、北京大学 (198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曾在辽宁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12年,2000年9月到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曾任教育与研究发展部主任、学科咨询服务部主任。2004年4月-9月赴 美国 Seton hall大学作访问学者。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跟踪国内外前沿硏究进 展,致力于网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目前主要从事学科服务、图书馆服务评价、开放获 取、编辑岀版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硏究课题。岀版著作 6部,代表作《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复合图书馆理 论与方法》(上海交大出版社,2009年)、《图书馆服务转型与战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兼国际图联(IA)“信息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 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外文献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秘书长、华南师大客座教授,《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建 设》、《图书馆学刊》、《图书馆报》编委。 指导老师:杨志萍,女,硕士,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国家留学 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四川省髙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英国 World Patent Information”期刊编委成员;四川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四川省侨联常委、成都市武 侯区第六届人民代表等。曾作为访问学者和院高级研究学者身份,赴美国 Seton hal.学图书馆和英 国 SUSSEX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学习交流。长期致力于围绕图书情报学为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技术 创新发展提供知识服务开展研究,包括学科服务、精准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环境建设、 知识服务方法与模式、信息素养和科学传播等。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硏究课题。 在相关学科核心期刊、优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国内外会议论文近百余篇。曾获有四川省科技进 步三等奖(2002)、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本研究方向将注重调硏和分析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科研用户行为和需求,并结合新技术新方法 等,研究新科硏环境下的知识服务创新服务方法、路径、模式和机制;硏究在协冋创新、融通发展 方面,学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创新发展路径和创新服务体系;研究融入科研用户创新发展和产 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环境建设、知识产权服务、数据管理等;研究网络字和社交媒体环境下,学 术图书馆在提升用户多元素养方面的方法、路径和服务模式研究 研究方向5: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综合的、经典的学科,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内外公私藏 文献的开放和影印岀版,以及目录平台、图像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古典文献学 之研究方法、手段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文献量的暴增和开放对我们提出了更加苛刻 的学术要求,也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研究前景。由于具备了这些新的条件和环境,对传统文献的再 整理和开发利用,对新发现之史料的条辨成为了必然。特别是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功能日益强大 对传统目录的重新编排、查重、分类、检索、异地链接成为了现实;高清图像传输,使版本的比对、 鉴定更加可靠;亦使辑佚、校勘等愈来愈全面、详细、快速、准确。中国古典文献学必须继承发扬 传统,同时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 罗琳: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硏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图书馆专家

3 有力的信息支撑。本方向将培养研究生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研究与实践的能力,把握国际图书馆界网 络信息服务理论与实践前沿进展,关注本领域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地探求未知,从用户 需求出发,面向网络信息服务的创新,寻找当前文献信息服务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系统而深 入的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挖掘用户潜在的信息需 求,解析用户信息行为,改善信息服务机制,提升用户的信息能力,打造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知 识服务为内容、以服务创新为目标的新型服务模式与机制。 指导老师:初景利: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 院大学教授,《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85)、北京大学 (198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曾在辽宁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 12 年,2000 年 9 月到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曾任教育与研究发展部主任、学科咨询服务部主任。2004 年 4 月-9 月赴 美国 Seton Hall 大学作访问学者。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跟踪国内外前沿研究进 展,致力于网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目前主要从事学科服务、图书馆服务评价、开放获 取、编辑出版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著作 6 部,代表作《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复合图书馆理 论与方法》(上海交大出版社,2009 年)、《图书馆服务转型与战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兼国际图联(IFLA)“信息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 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外文献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秘书长、华南师大客座教授,《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建 设》、《图书馆学刊》、《图书馆报》编委。 指导老师:杨志萍,女,硕士,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国家留学 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四川省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英国 “World Patent Information”期刊编委成员;四川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四川省侨联常委、成都市武 侯区第六届人民代表等。曾作为访问学者和院高级研究学者身份,赴美国 Seton Hall 大学图书馆和英 国 SUSSEX 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学习交流。长期致力于围绕图书情报学为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技术 创新发展提供知识服务开展研究,包括学科服务、精准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环境建设、 知识服务方法与模式、信息素养和科学传播等。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 在相关学科核心期刊、优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国内外会议论文近百余篇。曾获有四川省科技进 步三等奖(2002)、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本研究方向将注重调研和分析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科研用户行为和需求,并结合新技术新方法 等,研究新科研环境下的知识服务创新服务方法、路径、模式和机制;研究在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方面,学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创新发展路径和创新服务体系;研究融入科研用户创新发展和产 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环境建设、知识产权服务、数据管理等;研究网络数字和社交媒体环境下,学 术图书馆在提升用户多元素养方面的方法、路径和服务模式研究。 研究方向 5: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综合的、经典的学科,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内外公私藏 文献的开放和影印出版,以及目录平台、图像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古典文献学 之研究方法、手段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文献量的暴增和开放对我们提出了更加苛刻 的学术要求,也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研究前景。由于具备了这些新的条件和环境,对传统文献的再 整理和开发利用,对新发现之史料的条辨成为了必然。特别是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功能日益强大, 对传统目录的重新编排、查重、分类、检索、异地链接成为了现实;高清图像传输,使版本的比对、 鉴定更加可靠;亦使辑佚、校勘等愈来愈全面、详细、快速、准确。中国古典文献学必须继承发扬 传统,同时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 罗琳: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图书馆专家

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全国古籍保 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古文献工作,主持整理出版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 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目室主任、《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目部主任、《四库未收书辑刊》主编、 《四库提要著录丛书》总策划及执行主编、《四库全书底本丛书》主编,承担了此五部丛书的目录 遴选、文献征访、一万余种古籍的版本鉴定及著录工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古籍目录网络 数据库”及“中国科学院古籍联合数据库”课题负责人;主持“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汉文) 古籍普查平台”研发工作。1994年11月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10月获“中 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情报学专业(专业代码:120502) 研究方向1:情报理论方法与应用 指导老师:刘细文,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 心学位委员会主席。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年11月-2005年1月,英国曼切 斯特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PREST)访问学者。目前担任:国际图书馆联合会(ILA)理论与方 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13-),曾任科技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05-2012);中国图书馆 学会副秘书长,专业图书馆学会秘书长;国家文献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T℃46)副秘书长;《图书 情报工作》编委。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讲《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方法》(2003-)、《现代情 报理论与方法前沿讲座》(2010-2012)课程。曾经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 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大学2004、200、2013年优秀课程奖。长期从事战略情报、科技政策、 文献情报发展战略与规划,信息政策、竞争情报和技术竟争情报等硏究,有丰富的战略情报研究、 竟争情报研究和宏观决策信息服务经验。参与承担过国家高技术计划发展战略硏究、优先领域选择 与政策研究、科技绩效评估、竟争情报与技术竟争情报研究、文献信息服务著作权问题硏究等国家 与部级研究项目,发表论文ω0余篇,参与专著4部,译著1部。主要研究领域:情报学基础理论、 科技战略情报服务、技术竞争情报服务、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在科技政策中的应用、产业技术竟 争分析、技术价值评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 产业技术情报研究是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产业技术价值 评估、产业技术竟争态势分析、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服务于产业技术战略管理。产业技术情报 研究是产业发展战略、技术竟争情报研究和技术创新管理的交叉,涉及了情报学、信息分析、竟争 情报、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技术战略管理、科技管理、创新管理、产业技术评估、产业竞争战 略、技术风险管理等众多学科领域,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 新政策的基础,是开展技术战略和创新管理的重要支撑。本研究方向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与将技术 情报研究与产业战略管理密切结合,研究重点方向涉及的主要领域有:技术价值评估、技术风险评 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产业技术竞争态势、技术转移转化与风险投资、专利技术发展战略、技术 保密与知识产权管理、产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管理等。 2、指导老师:谭宗颖,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科学观察》期 刊编委,《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等期刊的审稿专家。多年从事 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科技竞争力研究、学科发展战略/情报研究、科硏杋构竞争态势研究,以及 基于各种文献载体(Web、数据库等)的情报硏究方法与分析技术的硏究与实践。现任中国科学院 学部咨询情报研究中心负责人。主持和参加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等的项目和课题 40余项,如:“中国与美日德法英五国科技的比较研究”、“国际科技竞争力研究”(系列)、“决 策支持系统全球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创新团队”、“中科院学部学术引领”(系列研究、“中科院学部 决策咨询研究”(系列、“重要国际科研机枃发展态势分析”、“21世纪科技发展前沿走势硏究ˉ “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总论 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纳米科学”、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学科布局科学前沿的国际比较硏究”、“我国及中科院

4 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全国古籍保 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古文献工作,主持整理出版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 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目室主任、《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目部主任、《四库未收书辑刊》主编、 《四库提要著录丛书》总策划及执行主编、《四库全书底本丛书》主编,承担了此五部丛书的目录 遴选、文献征访、一万余种古籍的版本鉴定及著录工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古籍目录网络 数据库”及“中国科学院古籍联合数据库”课题负责人;主持“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汉文) 古籍普查平台”研发工作。1994 年 11 月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 年 10 月获“中 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情报学专业(专业代码:120502) 研究方向 1:情报理论方法与应用 指导老师:刘细文,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 心学位委员会主席。1989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 年 11 月-2005 年 1 月,英国曼切 斯特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PREST)访问学者。目前担任:国际图书馆联合会(IFLA)理论与方 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13-),曾任科技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05-2012);中国图书馆 学会副秘书长,专业图书馆学会秘书长;国家文献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TC46)副秘书长;《图书 情报工作》编委。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讲《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方法》(2003-)、《现代情 报理论与方法前沿讲座》(2010-2012)课程。曾经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北京市科技进 步二等奖 1 项,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4、2009、2013 年优秀课程奖。长期从事战略情报、科技政策、 文献情报发展战略与规划,信息政策、竞争情报和技术竞争情报等研究,有丰富的战略情报研究、 竞争情报研究和宏观决策信息服务经验。参与承担过国家高技术计划发展战略研究、优先领域选择 与政策研究、科技绩效评估、竞争情报与技术竞争情报研究、文献信息服务著作权问题研究等国家 与部级研究项目,发表论文 60 余篇,参与专著 4 部,译著 1 部。主要研究领域:情报学基础理论、 科技战略情报服务、技术竞争情报服务、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在科技政策中的应用、产业技术竞 争分析、技术价值评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 产业技术情报研究是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产业技术价值 评估、产业技术竞争态势分析、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服务于产业技术战略管理。产业技术情报 研究是产业发展战略、技术竞争情报研究和技术创新管理的交叉,涉及了情报学、信息分析、竞争 情报、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技术战略管理、科技管理、创新管理、产业技术评估、产业竞争战 略、技术风险管理等众多学科领域,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 新政策的基础,是开展技术战略和创新管理的重要支撑。本研究方向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与将技术 情报研究与产业战略管理密切结合,研究重点方向涉及的主要领域有:技术价值评估、技术风险评 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产业技术竞争态势、技术转移转化与风险投资、专利技术发展战略、技术 保密与知识产权管理、产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管理等。 2、指导老师:谭宗颖,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科学观察》期 刊编委,《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等期刊的审稿专家。多年从事 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科技竞争力研究、学科发展战略/情报研究、科研机构竞争态势研究,以及 基于各种文献载体(Web、数据库等)的情报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现任中国科学院 学部咨询情报研究中心负责人。主持和参加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等的项目和课题 40 余项,如:“中国与美日德法英五国科技的比较研究”、“国际科技竞争力研究”(系列)、“决 策支持系统全球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创新团队”、“中科院学部学术引领”(系列)研究、“中科院学部 决策咨询研究”(系列)、“重要国际科研机构发展态势分析”、“21 世纪科技发展前沿走势研究”、 “2011-202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总论”,“2011-202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纳米科学”、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学科布局科学前沿的国际比较研究”、“我国及中科院

物理数学优先发展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影响力分析”、“基础科学学科发展与管理研究”、“国 研究机构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国外国立科硏机构的科技布局与政策研究”、“中科院与中国 基础科学领域发展态势分析”、“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科学院-所情分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展规划(973)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863攻关项目的知识产权”研究、“863纳米材料 专项”及“十一五”战略研究、“未来5-10年纳米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纳米科技研发国际发展 各国对NBLC的战略选择与竞争态势分析”等。作为执行负责人和副组长公开出版专著4 部,发表文章40余篇、撰写研究报告π0余篇(本)。曾荣获中囯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中 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创新服务优秀个人奖;荣获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 荣誉证书。 本研究方向注重情报硏究理论与实践,在多年从事面向国家和中科院战略决策的情报硏究与实 践中,主要形成了国际科技比较研究与学科发展战略/情报硏究方向。国际科技比较研究涉及对当代 科技发展特点和趋势的监测与分析,对国家/机构科技水平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国际科技 比较研究因科技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凸显了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其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大有发展 的空间。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科技发展趋势研究;国际科技竟争力研究,科研机构发展态势分析(竞 争与合作);学科发展战略硏究;面向战略决策的战略情报硏究方法与技术:研发相应的监测与分 析平台,定量科研分析(科学计量与专利分析),探索数据挖掘方法与技术 3、指导老师:张志强:男,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 馆长、成都中心馆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获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学士、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硏究生院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第四届专家咨询组学术秘书,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 CNC-IGBP)常委,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委员会( CNC-IHDP)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生态经济学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担任《地球科学进展》( 刊)常务副主编,《图书与情报》(双月刊)副主编。 长期从事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经济 学与区域发展、科技情报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 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生态经济学与生态建设研究。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和期刊领域引 进优秀人才计划”,开展生态经济学与区域发展研究。200-2002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W)环境学 院地理系、2005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农业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开 展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合作硏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囯家科技攴撑计划项目专题;中科 院“西部之光”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科院规划与战略研究项目;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项目专题等省部级项目 20多项;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过中科院“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 科技攻关专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30多项省 部级研究项目。 公开岀版专著(编著)12部、翻译岀版译著7部。在《科学通报》、《中国科学D一地球科学》 《自然杂志》、《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地理学报》、《地学前缘》、《中国软科 学》、《 oum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等国内公开报刊以及国际刊物《 cological Economics》 《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l Economics》、《 i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 Pakist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独立和合作发表200多篇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专 业研究论文。在《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现代情报技术》、《图书与 情报》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上独立和合作发表情报学图书馆学方面的论文30多篇。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 奖2项,三等奖2向);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奖三

5 物理数学优先发展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影响力分析”、“基础科学学科发展与管理研究”、“国 立研究机构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国外国立科研机构的科技布局与政策研究”、“中科院与中国 基础科学领域发展态势分析”、“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科学院--所情分析”、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展规划(973)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863 攻关项目的知识产权”研究、“863 纳米材料 专项”及“十一五”战略研究、“未来 5-10 年纳米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纳米科技研发国际发展 趋势”、“各国对 NBIC 的战略选择与竞争态势分析”等。作为执行负责人和副组长公开出版专著 4 部,发表文章 40 余篇、撰写研究报告 70 余篇(本)。曾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中 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创新服务优秀个人奖;荣获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 荣誉证书。 本研究方向注重情报研究理论与实践,在多年从事面向国家和中科院战略决策的情报研究与实 践中,主要形成了国际科技比较研究与学科发展战略/情报研究方向。国际科技比较研究涉及对当代 科技发展特点和趋势的监测与分析,对国家/机构科技水平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国际科技 比较研究因科技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凸显了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其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大有发展 的空间。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科技发展趋势研究;国际科技竞争力研究,科研机构发展态势分析(竞 争与合作);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面向战略决策的战略情报研究方法与技术:研发相应的监测与分 析平台,定量科研分析(科学计量与专利分析),探索数据挖掘方法与技术。 3、指导老师:张志强:男,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 馆长、成都中心馆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获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学士、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 年获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第四届专家咨询组学术秘书,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GBP)常委,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HDP)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生态经济学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担任《地球科学进展》(月 刊)常务副主编,《图书与情报》(双月刊)副主编。 长期从事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经济 学与区域发展、科技情报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8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 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生态经济学与生态建设研究。2001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和期刊领域引 进优秀人才计划”,开展生态经济学与区域发展研究。2001-2002 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W)环境学 院地理系、2005 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农业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开 展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中科 院“西部之光”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科院规划与战略研究项目;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项目专题等省部级项目 20 多项;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过中科院“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 科技攻关专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 30 多项省 部级研究项目。 公开出版专著(编著)12 部、翻译出版译著 7 部。在《科学通报》、《中国科学 D—地球科学》、 《自然杂志》、《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地理学报》、《地学前缘》、《中国软科 学》、《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等国内公开报刊以及国际刊物《Ecological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l Economics》、《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Pakist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独立和合作发表 200 多篇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专 业研究论文。在《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现代情报技术》、《图书与 情报》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上独立和合作发表情报学图书馆学方面的论文 30 多篇。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15 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 5 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 奖 2 项,三等奖 2 向);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7 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4 项,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奖三

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1998年被授予第三届“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2004年当选为第八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 年;2004年入选甘肃省“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006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 授予“‘西部之光’优秀学者”称号。200年3月获得“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突出贡献奖”。2009 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才。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应用情报学研究的理论与定性定量方法,依托现代信息分析技术手段和工具平台,主要围绕地 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开展地球科学学科情报硏究与资源环境科学科技战略情报研究,重点 开展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学科发展前沿进展与热点硏究领域、囯际重要组织科技发 展规划与战略、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及其实施战略、资源环境科技战略与政策、国际科研机构的竟争 力与发展态势比较分析、学科布局与优先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体制与杋制、国际机构资源环境科学 研究合作行为、资源环境科学发展趋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学科情 报研究和发展预测情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我国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科技规划、科技战略管理、战 略与对策措施等方面的决策咨询战略研究。也开展生态经济学、区域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方面的研 究。同时,开展科技情报活动的规律、情报硏究的理论与方法、知识管理等方面硏究。 4、指导老师:方曙: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执行 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 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四川 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审读 专家,《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杂志编委,《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杂志审稿专家。 1993年12月至1997年1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情报研究生院进修学习与工作。 长期致力于科技情报研究、信息咨询、编辑岀版、信息平台建设、图书馆情报学研究和科研管理等 工作,曾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40余项,近年来多次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会议(国际科学计量 学与信息计量学(ISSI)学术年会、国际科技指标会议和全球技术挖掘国际会议、图书情报学定性与 定量分析方法国际会议(QQM)等),并在会上作学术交流报告,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 学术论文17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3部,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 四川省晢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情报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创新,是国际研究前沿和热点,涉及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与融合,对提 升战略情报、学科情报和竞争情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意义。对情报 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和实践进行创新研究,特点是借助欻理统计分析方法、经济计量理论和科学计 量方法等,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来系统探讨情报研究需求中的情报计量分析新的有效方法、 指标与模型;冋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手段,实现新的理论与模型的实际应用。重点研究对象 涉及战略情报、学科情报、竞争情报和专利信息分析等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通过模型和教据实证研 究、指标分析,在宏观层面对国家、区域或杋枃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态势、战略 决策与管理和科技对经济的貢献等进行分析与评价;在微观层面,通过数据分析和结合其它模型与 方法,揭示学科发展趋势、核心关键技术、技术发展轨迹、机构竞争能力、研发效率和国际合作程 度等 5、指导老师:钟永恒,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湖北省图 书馆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信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担任《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境》杂志副主编。曾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作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学科化服务、情报研究、产业技术分析、数据库及知识服务平台建 设方面的研究。参与或主持过国家部委、中科院、湖北省武汉市等科研项目30余项,如囯家能源局

6 等奖 1 项,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 1998 年被授予第三届“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 2004 年当选为第八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 年;2004 年入选甘肃省“55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006 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 授予“‘西部之光’优秀学者”称号。2009 年 3 月获得“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突出贡献奖”。2009 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才。2009 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应用情报学研究的理论与定性定量方法,依托现代信息分析技术手段和工具平台,主要围绕地 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开展地球科学学科情报研究与资源环境科学科技战略情报研究,重点 开展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学科发展前沿进展与热点研究领域、国际重要组织科技发 展规划与战略、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及其实施战略、资源环境科技战略与政策、国际科研机构的竞争 力与发展态势比较分析、学科布局与优先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国际机构资源环境科学 研究合作行为、资源环境科学发展趋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学科情 报研究和发展预测情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我国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科技规划、科技战略管理、战 略与对策措施等方面的决策咨询战略研究。也开展生态经济学、区域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方面的研 究。同时,开展科技情报活动的规律、情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知识管理等方面研究。 4、指导老师:方曙: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执行 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 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四川 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审读 专家,《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杂志编委,《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杂志审稿专家。 1993 年 12 月至 1997 年 1 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情报研究生院进修学习与工作。 长期致力于科技情报研究、信息咨询、编辑出版、信息平台建设、图书馆情报学研究和科研管理等 工作,曾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 40 余项,近年来多次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会议(国际科学计量 学与信息计量学(ISSI)学术年会、国际科技指标会议和全球技术挖掘国际会议、图书情报学定性与 定量分析方法国际会议(QQML)等),并在会上作学术交流报告,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 学术论文 170 余篇,公开出版专著 3 部,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情报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创新,是国际研究前沿和热点,涉及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与融合,对提 升战略情报、学科情报和竞争情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意义。对情报 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和实践进行创新研究,特点是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经济计量理论和科学计 量方法等,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来系统探讨情报研究需求中的情报计量分析新的有效方法、 指标与模型;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手段,实现新的理论与模型的实际应用。重点研究对象 涉及战略情报、学科情报、竞争情报和专利信息分析等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通过模型和数据实证研 究、指标分析,在宏观层面对国家、区域或机构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态势、战略 决策与管理和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等进行分析与评价;在微观层面,通过数据分析和结合其它模型与 方法,揭示学科发展趋势、核心关键技术、技术发展轨迹、机构竞争能力、研发效率和国际合作程 度等。 5、指导老师:钟永恒,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湖北省图 书馆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信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担任《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境》杂志副主编。曾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作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学科化服务、情报研究、产业技术分析、数据库及知识服务平台建 设方面的研究。参与或主持过国家部委、中科院、湖北省武汉市等科研项目 30 余项,如国家能源局

“国家西部缺水地区能源开发利用前景与规划”,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 战略情报硏究”,湖北省武汉市相关项目“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平台建设”、“湖北省科技信 息共享平台建设”、“湖北省基础科学规划”、“湖北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研 究”、“湖北省激光产业规划“、“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产业技术分析”,“中国产业经济数据 库”等。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专著6部。 产业技术分析对于产业规划、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产业技术分 析是基于产业技术发展的动态过程,对影响技术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判断产业技术发展纟 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评估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为准确进行研发投资决策和市场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产业技术分析涉及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企业竞争、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相关环节。本方向侧重 于竞争情报学理论及方法研究,探索产业技术分析理论及方法体系建立及其应用。探索情报学基本 理论和方法在产业技术分析领域的相关知识管理、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应用,如相关信息资源建设 与集成管理、评价指标与分析模型枃建、数据库及服务平台建设、分析报告与咨询服务等等。 6、指导老师:魏凤:女,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目前是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第四届 委员。主要从事政策、标准、专利等信息管理、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工作。2005 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领域优秀人才择优支持项目。目前 是中科院内刊《标准化信息监测快报》执行主编、中科院先导专项项目成果《页岩气科技监测快报》 执行主编等。近年来承担并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欧国际合作项目(NZEC)、国家 发改委CDM清洁机制基金项目、中科院标准情报硏究项目、中科院頁岩气先导专项情报攴撑子课 題、中科院油气资源路线图专项等多个项目的情报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 60余篇。联系邮箱: weir(amail. whlib.ac.cn。 研究方向介绍(标准情报研究和低碳技术情报研究) 随着国际竟争的日渐加剧,标准在克服国际技术壁垒、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 国际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标准情报的研究,可以了解和掌握全球的产业发展状况、创 新状况,对国家和产业的技术发展优势和重点作出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为国家战略发展和规划布局 提供参考建议。因此,标准情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及区域标准化政策、规划与发展战略硏究、 标准流计量方法研究、标准体系发展和更新数值模型研究、标准体系结构及完善性硏究、关键标准 技术研究、并且以先进的情报研究方法和技术为支撑,服务于国家和中科院、地区、行业、企业的 科技创新、技术转化、成果推广、产业发展布局、标准化发展战略等等。 研究方向2:科学计量学与应用 1、指导老师:杨立英,女,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情报部副研究员,情报学专业博士 学位,现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会科学计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科学计量与科学评价 研究,探索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挖掘隐含在定量数据内部的信息,提供满足科硏管理和决策所需的战 略情报服务。已主持完成来自科技部基础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囯科学院的多项文献计量项 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密切关注本领域前沿研究理念和方法技术,并与国际知名文献计量学家建 立了稳定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研究成果发表在本领域的国际期刊上,并多次在国际科学计量学会 (ISSI)会议作发言。目前正在主持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学科发 展态势评估(自然科学基金委)、《世界科学中的中囯》(科技部基础司)等研究项目 随着近十多年大规模科学文献数据库的普及、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可视化技术的引入, 科学计量方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已经延伸到科研管理的不同层面和方面:评价世界、国家、机构科 技发展概况;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微观结枃、规律及运行杋制,可以 为相关领域科技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可信程度较高的定量分析依据,被认为是情报学领域最有发

7 “国家西部缺水地区能源开发利用前景与规划”,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 战略情报研究”,湖北省武汉市相关项目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平台建设”、“湖北省科技信 息共享平台建设”、“湖北省基础科学规划”、“湖北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研 究”、“湖北省激光产业规划“、“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产业技术分析”,“中国产业经济数据 库”等。发表论文 60 余篇;参与专著 6 部。 产业技术分析对于产业规划、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产业技术分 析是基于产业技术发展的动态过程,对影响技术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判断产业技术发展的 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评估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为准确进行研发投资决策和市场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产业技术分析涉及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企业竞争、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相关环节。 本方向侧重 于竞争情报学理论及方法研究,探索产业技术分析理论及方法体系建立及其应用。探索情报学基本 理论和方法在产业技术分析领域的相关知识管理、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应用,如相关信息资源建设 与集成管理、评价指标与分析模型构建、数据库及服务平台建设、分析报告与咨询服务等等。 6、指导老师:魏凤:女,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目前是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第四届 委员。主要从事政策、标准、专利等信息管理、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工作。2005 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1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领域优秀人才择优支持项目。目前 是中科院内刊《标准化信息监测快报》执行主编、中科院先导专项项目成果《页岩气科技监测快报》 执行主编等。近年来承担并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欧国际合作项目(NZEC)、国家 发改委 CDM 清洁机制基金项目、中科院标准情报研究项目、中科院页岩气先导专项情报支撑子课 题、中科院油气资源路线图专项等多个项目的情报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 60 余篇。联系邮箱:weif@mail.whlib.ac.cn。 研究方向介绍(标准情报研究和低碳技术情报研究)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渐加剧,标准在克服国际技术壁垒、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 国际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标准情报的研究,可以了解和掌握全球的产业发展状况、创 新状况,对国家和产业的技术发展优势和重点作出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为国家战略发展和规划布局 提供参考建议。因此,标准情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及区域标准化政策、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 标准流计量方法研究、标准体系发展和更新数值模型研究、标准体系结构及完善性研究、关键标准 技术研究、并且以先进的情报研究方法和技术为支撑,服务于国家和中科院、地区、行业、企业的 科技创新、技术转化、成果推广、产业发展布局、标准化发展战略等等。 研究方向 2:科学计量学与应用 1、指导老师:杨立英,女,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情报部副研究员,情报学专业博士 学位,现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会科学计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科学计量与科学评价 研究,探索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挖掘隐含在定量数据内部的信息,提供满足科研管理和决策所需的战 略情报服务。已主持完成来自科技部基础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的多项文献计量项 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密切关注本领域前沿研究理念和方法技术,并与国际知名文献计量学家建 立了稳定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研究成果发表在本领域的国际期刊上,并多次在国际科学计量学会 (ISSI)会议作发言。目前正在主持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学科发 展态势评估(自然科学基金委)、《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科技部基础司)等研究项目。 随着近十多年大规模科学文献数据库的普及、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可视化技术的引入, 科学计量方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已经延伸到科研管理的不同层面和方面:评价世界、国家、机构科 技发展概况;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微观结构、规律及运行机制,可以 为相关领域科技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可信程度较高的定量分析依据,被认为是情报学领域最有发

展前景和潜力的子领域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领域描述和机构评价方面的科学计量理论与方法硏究,注重在扎实掌握、分 析科学活动机制、规律、特点的基础上,以大型文献数据库为主要依托,充分运用各种类型的计量 数据,研究科研管理活动中亟待解决的若干实践问题。 2、指导老师:袁军鹏,男,19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学院,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 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获博 士学位;2007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岀站。现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 报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情报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科学学与 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兼 职研究员,清华大学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他是《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期刊 编委,ICEE2014、ICAT2E2017等国际会议 PC member,是 Scientometric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Intemational Jou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国际期刊和《科研管理》、《情报学 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等国内期刊的审稿专家。曾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 会委员,情报方法研究中心、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 建设办公室秘书处负责人,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 袁军鹏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计量学、科技政策、数据挖掘等。目前,他主要从事科技人才评 价、科技论文与科技教据关联挖掘、科研诚信管理政策、科技数据管理政策、科技文本政策挖掘等 的研究工作。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文论文中的中国作者姓名消歧研究》(经费59万)、 中国博士后基金《基于数据挖掘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硏究》(经费5万)、国家安全部、科学技术 部《科研诚信立法工作》、中国科学院一三五《科学文献与科学数据的开放链接服务》、中国科学 技术信息研究所重点工作、中信所预研基金等项目,参与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60余项科硏项目。目 前他已经在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6篇被SCI收录,19篇被EI 或者CPCI(ISTP)收录,出版专著、教材30部。 研究方向3:知识产权情报研究 1、指导老师:赵亚娟,女,博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 专家,国家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情报研究与分析实践,开展服务于科 技管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作为课题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承 担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专项任 务、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导航等项目,在面向重大项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服务领域具备实 战经验,并在“技术功效”分析、知识产权风险揭示、研发热点与空白点探测、技术垄断程度分析 关键技术发展脉络硏究、专利引文分析、科学-技术关联性硏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务性研探索。 带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产权情报分析团队,围绕服务院重大项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 进行了持续的方法研究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并汋中科院相关硏究所学科情报专员系统讲授专 利分析课程,服务中科院整体知识产权信息分析能力的提升。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1本。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要素 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及时进行知识产权预警、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灵活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开展自 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对相关国家专利制度的深入了解、 对专利信息的有效检索、深度分析和合理解读成为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工作的有效切入点,在此 基础上知己知彼、掌握全局才能有效服务我国科技决策和研发创新 本研究方向在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兼具法律信息、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的 专利文献为工作切入点,开展服务机构研发决策及重大项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围绕重大

8 展前景和潜力的子领域。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领域描述和机构评价方面的科学计量理论与方法研究,注重在扎实掌握、分 析科学活动机制、规律、特点的基础上,以大型文献数据库为主要依托,充分运用各种类型的计量 数据,研究科研管理活动中亟待解决的若干实践问题。 2、指导老师:袁军鹏,男,1996 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学院,获学士学位;1999 年毕 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2005 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获博 士学位;2007 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 报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情报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科学学与 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兼 职研究员,清华大学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他是《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期刊 编委,ICEE2014、ICAT2E 2017 等国际会议 PC member,是 Scientometric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Scribeguild Journ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Knowledge-Based Systems 等国际期刊和《科研管理》、《情报学 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等国内期刊的审稿专家。曾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 会委员,情报方法研究中心、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 建设办公室秘书处负责人,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 袁军鹏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计量学、科技政策、数据挖掘等。目前,他主要从事科技人才评 价、科技论文与科技数据关联挖掘、科研诚信管理政策、科技数据管理政策、科技文本政策挖掘等 的研究工作。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文论文中的中国作者姓名消歧研究》(经费 59 万)、 中国博士后基金《基于数据挖掘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经费 5 万)、国家安全部、科学技术 部《科研诚信立法工作》、中国科学院一三五《科学文献与科学数据的开放链接服务》、中国科学 技术信息研究所重点工作、中信所预研基金等项目,参与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 60 余项科研项目。目 前他已经在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其中 6 篇被 SCI 收录,19 篇被 EI 或者 CPCI(ISTP)收录,出版专著、教材 30 部。 研究方向 3:知识产权情报研究 1、指导老师:赵亚娟,女,博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 专家,国家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情报研究与分析实践,开展服务于科 技管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作为课题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承 担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专项任 务、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导航等项目,在面向重大项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服务领域具备实 战经验,并在“技术-功效”分析、知识产权风险揭示、研发热点与空白点探测、技术垄断程度分析、 关键技术发展脉络研究、专利引文分析、科学-技术关联性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务性研探索。 带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产权情报分析团队,围绕服务院重大项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 进行了持续的方法研究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并为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学科情报专员系统讲授专 利分析课程,服务中科院整体知识产权信息分析能力的提升。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 1 本。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要素。 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及时进行知识产权预警、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灵活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开展自 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对相关国家专利制度的深入了解、 对专利信息的有效检索、深度分析和合理解读成为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工作的有效切入点,在此 基础上知己知彼、掌握全局才能有效服务我国科技决策和研发创新。 本研究方向在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兼具法律信息、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的 专利文献为工作切入点,开展服务机构研发决策及重大项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围绕重大

项目立项前、实施中、结题后各阶段的知识产权信息支撑需求,探索面向实际问题的专利分析思路 和方法、研究揭示技术发展、技术演化、技术关联、技术竟争、技术转化等问题的方案和流程,在 此过程中,开展方法研究、思路探索和服务实践。欢迎具有理工科背景、能够开发编程、对知识产 权感兴趣的学生报考 2、指导老师:张娴,女,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战略情报部副 主任、知识产权研究咨询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机构)执行主任,入选首批全国专 利信息师资人才、四川省直机关无党派人士人才、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知识产 权局专家库、成都市知识产权智库专家库、成都市科技评估专家库,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专员。长 期从事面向科技创新与管理决策的专利计量分析及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专利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 研究,知识产权战略情报研究。先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战略研究”(2005-2006)0、“中 国科学院十二五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研究制定”(2010-2011)、“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SIS)计 划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建设方案”制定(2014)、《中国科学院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奖励办法(试 行)》修订(2014)、《中国科学院“十三五”知识产权运营方略》研究咨询(2017)、《中国科 学院科技促进发展报告》编写(2017-2019)、《中国科学院科技成釆转化年度报告》编写(2016-2018) 等相关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中国科学院、地方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下达或委托的 项目课题30余项。近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执行负责人,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 院知识产权专项、中国科学院SIS计划择优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人才项目、国家知识产 权局企业专利信息利用能力建设试点项目、四川省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项目、福建省知识产权智库项 目、四川省软科学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Ⅰ、SSCⅠ、ISTP收录4篇,合作出版专著1 部。主持或参与完成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专利预警、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等研究分析报告30余项。 研究方向:面向科技创新管理决策需求,致力于围绕创新价值链的专利计量分析及评价方法与 应用研究、专利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知识产权战略情报研究,旨在从专利信息视角,研究技 术创新活动特征,为创新绩效评估、创新管理实践问题解决提供决策攴撑。研究内容主要基于情报 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结合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凭藉现代情报分析研究的技术、工具和 平台,重点针对专利信息中蕴涵的技术、法律和经济情报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包括:专利分 析评价研究、专利技术演化研究、专利引文分析、专利组合分析、专利竞争情报分析、专利布局研 究、专利风险预警杋制硏究、专利情报组织模式硏究、专利创新杋制硏究、专利战略硏究等内容 研究方向4:知识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 1、指导老师:张智雄:男,博士,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国际图 书馆联合会(LA)科学和技术图书馆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IC389 副主任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 会知识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信息与 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互操作分委员会③SAC/IC4/SC4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科 技图书文献中心(NSL)网络工作组副组长,《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数字图书馆论坛》、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DIS)编委。199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1996 年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获管理学博士学 位,2003-2004年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heffield)计算机系学习研 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网络科技信息监测、知识技术、文本挖掘、信息抽取、可视分析、数字长 期保存技术等方面。出版专著一部,发表研究论文一百多篇,译著三部,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 项目三十余项。主持过的主要国家级项目有:科技知识组织体系共享服务平台建设(2011BAH10B0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示范” 之课题三);基于语言网络的文本主题中心度计算方法研究(107504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 宇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圓oσIα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数字信息资源

9 项目立项前、实施中、结题后各阶段的知识产权信息支撑需求,探索面向实际问题的专利分析思路 和方法、研究揭示技术发展、技术演化、技术关联、技术竞争、技术转化等问题的方案和流程,在 此过程中,开展方法研究、思路探索和服务实践。欢迎具有理工科背景、能够开发编程、对知识产 权感兴趣的学生报考。 2、指导老师:张娴,女,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战略情报部副 主任、知识产权研究咨询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机构)执行主任,入选首批全国专 利信息师资人才、四川省直机关无党派人士人才、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知识产 权局专家库、成都市知识产权智库专家库、成都市科技评估专家库,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专员。长 期从事面向科技创新与管理决策的专利计量分析及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专利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 研究,知识产权战略情报研究。先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战略研究”(2005-2006)、“中 国科学院十二五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研究制定”(2010-2011)、“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STS)计 划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建设方案”制定(2014)、《中国科学院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奖励办法(试 行)》修订(2014)、《中国科学院“十三五”知识产权运营方略》研究咨询(2017)、《中国科 学院科技促进发展报告》编写(2017-2019)、《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编写(2016-2018) 等相关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中国科学院、地方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下达或委托的 项目课题 30 余项。近 5 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执行负责人,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 院知识产权专项、中国科学院 STS 计划择优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人才项目、国家知识产 权局企业专利信息利用能力建设试点项目、四川省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项目、福建省知识产权智库项 目、四川省软科学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被 SCI、SSCI、ISTP 收录 4 篇,合作出版专著 1 部。主持或参与完成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专利预警、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等研究分析报告 30 余项。 研究方向:面向科技创新管理决策需求,致力于围绕创新价值链的专利计量分析及评价方法与 应用研究、专利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知识产权战略情报研究,旨在从专利信息视角,研究技 术创新活动特征,为创新绩效评估、创新管理实践问题解决提供决策支撑。研究内容主要基于情报 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结合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凭藉现代情报分析研究的技术、工具和 平台,重点针对专利信息中蕴涵的技术、法律和经济情报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包括:专利分 析评价研究、专利技术演化研究、专利引文分析、专利组合分析、专利竞争情报分析、专利布局研 究、专利风险预警机制研究、专利情报组织模式研究、专利创新机制研究、专利战略研究等内容。 研究方向 4:知识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 1、指导老师:张智雄:男,博士,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国际图 书馆联合会(IFLA) 科学和技术图书馆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9) 副主任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 会知识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信息与 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互操作分委员会(SAC/TC4/SC4)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科 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网络工作组副组长,《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数字图书馆论坛》、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DIS)编委。1993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1996 年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 年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获管理学博士学 位,2003-2004 年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计算机系学习研 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网络科技信息监测、知识技术、文本挖掘、信息抽取、可视分析、数字长 期保存技术等方面。出版专著一部,发表研究论文一百多篇,译著三部,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 项目三十余项。主持过的主要国家级项目有:科技知识组织体系共享服务平台建设(2011BAH10B0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示范” 之课题三);基于语言网络的文本主题中心度计算方法研究(6107504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 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的研究与实践(09FTQ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数字信息资源

中实现知识抽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⑩5BIQ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基于海量信息分析 的科技评价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及子课题“网络科技信息监测与评价”(2006BAHO3BO5,“十 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副组长及子课题负责人) 面对着海量分布的数字信息资源,如何推动这些数字信息资源从“Dat “ Information”到 Intelligenceˇ和“ Solution”的转換,日益成为当前信息系统硏究和开发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 题。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利用新兴的知识技术(文本分析、知识抽取、知识发现、数据挖掘等),对 海量的数字科研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和分析,使情报硏究人员、战略科学家、科硏工作者、图书馆用 户能够及时从这些数宇科研信息资源中发现和了解新的知识,提高数字科研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 具体而言本研究方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利用“知识抽取”来解决非结构化文本处理。 针对数字科研信息资源多为非结枃化资源的特点,致力于利用“知识抽取技术”来处理教字科硏信 息资源,将非结构化文本转换成为可计算的知识对象。(2)积极将文本挖掘、语义标注、机器学习、 可视分析、网络分析等新技术方法和传统的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相结合,推动 Computational Informatics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致力于利用计算技术手段分析和描绘学科领域的结构关系和演化进 程。(3)积极探索科技信息监测、分析和预警的技术方法。致力于通过科技信息监测分析技术方法 的研究和突破,来实现对科技领域的全景分析、新内容识别、热点发现、特色探测、变迁追踪、趋 势预测和机会发现 2、指导老师:刘会洲,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 绿色过程与工程实验室主任,绿色分离工程和环境生物技术创新团队的首席。973首席(2007年-2017 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7年),中 组部“万人计划”(2013年)。兼任《化学通报》副主编,《数据智能》共同主编和化工学报副主 编以及国际期刊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编委。已获得的奖励和荣誉称号包括:国家技术发 明二等奖1项(201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和二等奖(2010 年)各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07年),首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称号(1997 年)。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主要从事微乳相界面与结构,发展绿色分离方法,研 究新型高效分离技术,近年来主要开展生化产品分离及多金属复杂体系的分离与纯化。提出了微乳 相萃取分离的新机制,并对三相萃取新工艺及纳微结构界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主持与承担国 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自然科学化工装备研制等研究课题。在 本领域一流期刊 AIChE J、 Langmuir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他人引用超过8000次, 译著2本,合著专著6本,包括《微乳相萃取技术及应用》(2005,科学出版社),获授权中国发 明专利100余项,至今已有10余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研究方向5:文本理解与知识挖掘 指导老师:乐小虬,男博士,206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邊感应用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 中心知识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员、语义技术与知识挖掘团队P。带领团队研发了” innoFinder DPaper”、“c划通”、“移动文献服务平台(Ap)”等应用软件。承担了多项国家/部级科 研项目,主要在研项目:领域主题研究问题及线索发现硏究、领域主题发展脉絡挖掘及应用示范、 学部咨询评议领域学术认知与论据发现服务、领域硏究论文中数值对象挖掘等 从语义理解的角度自动分析科技文献、深度挖掘领域专题情报是情报分析迈向智能化进程中的 难点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方向重点研究科技文献内容理解与自动分析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及 应用,为文献情报智能化处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及攴撑工具。主要硏究内容包括文本语义理解与 情报分析、领域知识对象识别、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文本自动生成等。 代表性学术论文:基于空间语义角色的自然语言空间概念提取;网络科技信息中爆发主题探测 理论方法研究(研究报告);基于wMD语义相似度的 TextRank改进算法识别论文核心主题句研究;

10 中实现知识抽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05BTQ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基于海量信息分析 的科技评价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及子课题“网络科技信息监测与评价”(2006BAH03B05,“十 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副组长及子课题负责人)。 面对着海量分布的数字信息资源,如何推动这些数字信息资源从“Data”、“Information”到 “Intelligence”和“Solution”的转换,日益成为当前信息系统研究和开发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 题。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利用新兴的知识技术(文本分析、知识抽取、知识发现、数据挖掘等),对 海量的数字科研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和分析,使情报研究人员、战略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图书馆用 户能够及时从这些数字科研信息资源中发现和了解新的知识,提高数字科研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 具体而言本研究方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利用“知识抽取”来解决非结构化文本处理。 针对数字科研信息资源多为非结构化资源的特点,致力于利用“知识抽取技术”来处理数字科研信 息资源,将非结构化文本转换成为可计算的知识对象。(2)积极将文本挖掘、语义标注、机器学习、 可视分析、网络分析等新技术方法和传统的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相结合,推动 Computational Informatics 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致力于利用计算技术手段分析和描绘学科领域的结构关系和演化进 程。(3)积极探索科技信息监测、分析和预警的技术方法。致力于通过科技信息监测分析技术方法 的研究和突破,来实现对科技领域的全景分析、新内容识别、热点发现、特色探测、变迁追踪、趋 势预测和机会发现。 2、指导老师:刘会洲,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 绿色过程与工程实验室主任,绿色分离工程和环境生物技术创新团队的首席。973 首席(2007 年-2017 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 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7 年),中 组部“万人计划”(2013 年)。兼任《化学通报》副主编,《数据智能》共同主编和化工学报副主 编以及国际期刊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编委。已获得的奖励和荣誉称号包括:国家技术发 明二等奖 1 项(2014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 年)和二等奖(2010 年)各 1 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 项(2007 年),首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称号(1997 年)。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主要从事微乳相界面与结构,发展绿色分离方法,研 究新型高效分离技术,近年来主要开展生化产品分离及多金属复杂体系的分离与纯化。提出了微乳 相萃取分离的新机制,并对三相萃取新工艺及纳微结构界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主持与承担国 家 973 项目、国家 863 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自然科学化工装备研制等研究课题。在 本领域一流期刊 AIChE J、Langmuir 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80 余篇,他人引用超过 8000 次, 译著 2 本,合著专著 6 本,包括《微乳相萃取技术及应用》(2005,科学出版社),获授权中国发 明专利 100 余项,至今已有 10 余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研究方向 5:文本理解与知识挖掘 指导老师:乐小虬,男,博士,2006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 中心知识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员、语义技术与知识挖掘团队 PI。带领团队研发了”innoFinder”、 “DPaper” 、 “e 划通”、 “移动文献服务平台(App)”等应用软件。承担了多项国家/部级科 研项目,主要在研项目:领域主题研究问题及线索发现研究、领域主题发展脉络挖掘及应用示范、 学部咨询评议领域学术认知与论据发现服务、领域研究论文中数值对象挖掘等。 从语义理解的角度自动分析科技文献、深度挖掘领域专题情报是情报分析迈向智能化进程中的 难点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方向重点研究科技文献内容理解与自动分析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及 应用,为文献情报智能化处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及支撑工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文本语义理解与 情报分析、领域知识对象识别、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文本自动生成等。 代表性学术论文:基于空间语义角色的自然语言空间概念提取;网络科技信息中爆发主题探测 理论方法研究(研究报告);基于 WMD 语义相似度的 TextRank 改进算法识别论文核心主题句研究;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