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四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四市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60分。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考题40分, 延时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 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费解,解数蔓延,顺蔓摸瓜商贾,余勇可贾 B.钽匙,锁钮强迫,强人所难赳住,古赳钟声 C.梦魇,笑靥市侩,脍炙人口木讷,方枘圆凿 D.嗔目,缜密信笺,明修栈道叱咤,姹紫嫣红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这部小说主人公是作者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塑造的,虽然祖父是一个普通士兵,但他那种 临危授命、视死如归的精神使他成为家乡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利用所谓“西藏问题“分裂中国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梦呓,为此导演制造的各种事端 不过是杯水车薪式的闹剧 C.张艺谋执导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独特,气势磅礴,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动容。外 电评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卓尔不群,美不胜收 D.徐祥先前在网上承诺要带九千元去灾区并领养两名孤儿,今年2月份他兑现了承诺,他 这种一言九鼎的行为,令人敬佩 3.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提炼出李毅中部长提到的控烟措施的四个主要短语。(4分)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昨日表示,暂时不会上调烟草税,并回应了对烟草局控烟不力的指责。 对于近期是否会上调烟草税,李毅中予以否认。他解释,和西方国家比,中国的烟草税可能 还有些差距,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对于控烟人士认为烟草局未努力控烟,李毅中表示,尽 了很大努力,每年卷烟数量在控制,焦油含量也从每支近30毫克降低到12.8毫克,同时 对禁烟和控烟做了很多宣传,比如烟盒包装都有“吸烟有害健康″标志,公众场所的禁烟 控烟也在扩大范围。但李毅中亦坦言,距离社会和媒体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A.某校实施“振兴阅读”行动计划后。发现一些学生热衷于“网上阅读”。为此。学校举行 了“网上阅读”利与弊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反方。请根据正方辩词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 写出你方的辩词。(5分)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网上阅读可以让我们在丰富的信息中快速搜索测览所 需的信息,可以及时下栽所需的资料,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与书本阅 读相比,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 苏北四市 2009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 四市联考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费解,解数 蔓延,顺蔓摸瓜 商贾,余勇可贾 B.钥匙,锁钥 强迫,强人所难 刹住,古刹钟声 C.梦魇,笑靥 市侩,脍炙人口 木讷,方枘圆凿 D.嗔目,缜密 信笺,明修栈道 叱咤,姹紫嫣红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这部小说主人公是作者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塑造的,虽然祖父是一个普通士兵,但他那种 临危授命、视死如归的精神使他成为家乡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B.利用所谓“西藏问题“分裂中国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梦呓,为此导演制造的各种事端 不过是杯水车薪式的闹剧。 C.张艺谋执导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独特,气势磅礴,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动容。外 电评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卓尔不群,美不胜收。 D.徐祥先前在网上承诺要带九千元去灾区并领养两名孤儿,今年 2 月份他兑现了承诺,他 这种一言九鼎的行为,令人敬佩。 3.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提炼出李毅中部长提到的控烟措施的四个主要短语。(4 分)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昨日表示,暂时不会上调烟草税,并回应了对烟草局控烟不力的指责。 对于近期是否会上调烟草税,李毅中予以否认。他解释,和西方国家比,中国的烟草税可能 还有些差距,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对于控烟人士认为烟草局未努力控烟,李毅中表示,尽 了很大努力,每年卷烟数量在控制,焦油含量也从每支近 30 毫克降低到 12.8 毫克,同时, 对禁烟和控烟做了很多宣传,比如烟盒包装都有“吸烟有害健康"标志,公众场所的禁烟、 控烟也在扩大范围。但李毅中亦坦言,距离社会和媒体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 4.某校实施“振兴阅读”行动计划后。发现一些学生热衷于“网上阅读”。为此。学校举行 了“网上阅读”利与弊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反方。请根据正方辩词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 写出你方的辩词。(5 分)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网上阅读可以让我们在丰富的信息中快速搜索测览所 需的信息,可以及时下栽所需的资料,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与书本阅 读相比,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 ▲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 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 而营筑之。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嫂诉于官,甲 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亿召甲出乳医示之,冤遂辨。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 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 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 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 执吏以闻。诏付台①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迭钦若。亿穷治之,盖植 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钦若,诏释不问。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 逾年 知益州。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予民, 民坐是不饥。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数千顷。维、茂州地接羌夷,蕃部岁至永康官场鬻马, 亿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角厮啰与赵元昊相攻,来献捷。朝廷议加角厮啰节制。亿日:“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谕 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议遂寝。元昊岁遺人至京师,出入民间无他禁, 亿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外虽若烦扰,实羁防之。 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 谕亿。亿日:“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 遂除户部、参知政事。会忻州大震,谏官韩琦言宰相王随非辅弼才,又言亿子综为群牧判官, 不当自请以兄纲代之。遂与宰相皆罢。卒,赠太子太保,谥惠宪。 亿性方重,治家严饬,最燕居,未尝有情客。见素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宋史·列传第七十四》),有删节) 注:①台:御史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亿不赋民而营筑之赋:征税 B.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贷:借款 C.遂除户部、参知政事除:授官 D.亿性方重,治家严伤 饬:谨慎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韩亿“有才干”的一组是13分) ①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②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③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④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⑤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⑥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洋州恶霸李甲,为霸占家产而逼嫂改嫁,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还贿赂官吏拷打 其嫂,欲使其屈从。韩亿明察秋毫,使十多年的冤案得以明断 B.通过审查吴植的衙吏,朝廷发现了吴植贿赂一事,王钦若见事情不可掩盖,就主动 请罪,而吴植为推脱罪责,反诬陷衙吏错把他问候亲近人的话说给了王钦若。 C.有一年益州大早,韩亿打破惯例,拿出多于往年几倍的官粮先救济老百姓,益州的 百姓因此没有遭受饥荒。他又疏通江道,使几千顷的民田得到了灌溉。 D.范仲淹向皇上献《百官图》,指责宰相吕夷简选拔官员不公,并暗地里推荐韩亿。皇 上告诉了韩亿,韩亿说自己从做官以来,从来没有为官职结交托请别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3分)
2 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 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 而营筑之。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嫂诉于官,甲 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亿召甲出乳医示之,冤遂辨。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 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 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 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 执吏以闻。诏付台①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迭钦若。亿穷治之,盖植 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钦若,诏释不问。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 逾年。 知益州。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予民, 民坐是不饥。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数千顷。维、茂州地接羌夷,蕃部岁至永康官场鬻马, 亿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角厮啰与赵元昊相攻,来献捷。朝廷议加角厮啰节制。亿日:“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谕 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议遂寝。元昊岁遣人至京师,出入民间无他禁, 亿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外虽若烦扰,实羁防之。 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 谕亿。亿日:“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 遂除户部、参知政事。会忻州大震,谏官韩琦言宰相王随非辅弼才,又言亿子综为群牧判官, 不当自请以兄纲代之。遂与宰相皆罢。卒,赠太子太保,谥惠宪。 亿性方重,治家严饬,最燕居,未尝有情客。见素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宋史·列传第七十四》),有删节) 注:①台:御史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亿不赋民而营筑之 赋:征税 B.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 贷:借款 C.遂除户部、参知政事 除:授官 D.亿性方重,治家严饬 饬:谨慎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韩亿“有才干”的一组是 13 分) ①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 ②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③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 ④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⑤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 ⑥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洋州恶霸李甲,为霸占家产而逼嫂改嫁,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还贿赂官吏拷打 其嫂,欲使其屈从。韩亿明察秋毫,使十多年的冤案得以明断。 B.通过审查吴植的衙吏,朝廷发现了吴植贿赂一事,王钦若见事情不可掩盖,就主动 请罪,而吴植为推脱罪责,反诬陷衙吏错把他问候亲近人的话说给了王钦若。 C.有一年益州大早,韩亿打破惯例,拿出多于往年几倍的官粮先救济老百姓,益州的 百姓因此没有遭受饥荒。他又疏通江道,使几千顷的民田得到了灌溉。 D.范仲淹向皇上献《百官图》,指责宰相吕夷简选拔官员不公,并暗地里推荐韩亿。皇 上告诉了韩亿,韩亿说自己从做官以来,从来没有为官职结交托请别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3 分)
(2)亿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3分) (3)今不能谕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4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版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悵,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既:一种茶具。②香:指焚香时所起到烟细。 (1)词人在“少日“与“老去”的不同生命阶段,面对同样的春天却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内心 感受,请对此分别加以说明。(6分) (2)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庙堂之高蝴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3),清请沙白马飞 (苏轼《赤壁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欲治其国者,▲ ;欲齐其家者 (《大学》)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旧燕 张中行 ①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关的,可爱的。如果只许选一种,以期情能专注,我必选 燕”。 ②我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五问,东西厢 房各三间,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问两旁砌柴灶,这一间前部有门,有意思的是前部 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 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 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 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 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 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 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 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 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 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 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 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
3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l 一 14 题。 旧 燕 张中行 ①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关的,可爱的。如果只许选一种,以期情能专注,我必选 “燕”。 ②我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五问,东西厢 房各三间,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问两旁砌柴灶,这一间前部有门,有意思的是前部 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 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 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 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 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 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 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 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 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 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 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 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
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 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 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 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 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 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 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 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今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 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 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 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⑥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房屋倒塌,现在是 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呢?但愿仍是 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 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选自张中行散文集《旧燕》有删改) 11.从全文看,作者描绘了燕子的哪几种生活情形?(5分) 12.第④节作者详细描写了燕巢的形状试分析其用意。(6分)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14作者说“羲鼻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另一类内的小题 (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①阿Q伸手去摩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 脚……”阿Q的答复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②说“和尚动得”,不免有诬蔑之嫌,且不去管它。但这句话实在警辟,它简洁而又活 脱脱地勾出了一些人的一种心理和处事原则。本来并不认为“动”得有理,但既然有人先动 了,那么我也来动一动,便是理直气壮,至少无可非议的了。“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能 化非为是.变无理为有理,既有助鼓起自己“动"的勇气,又可以充当抵御责难的挡箭牌, 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这一原则便被一些人广为采用 ③但这种处事原则,通常只施之于弱于己者阿Q只把它应用于小尼姑。当年列强的“门 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也只加之于贫弱的中国。此外,有时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 物。近六十年前杭州乡下人纷纷去挖雷峰塔的砖。便是一例。 ④不幸的是,旧社会的这种分泌物至今仍然顽强地附着在某些人们的身上。现在,缺少 自卫能力的弱小者已经很少(因为有人民的政权保护着)而公物却旧见其多起来,而这公物在
4 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 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 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 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 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 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 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 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今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 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 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 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⑥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房屋倒塌,现在是 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呢?但愿仍是 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 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选自张中行散文集《旧燕》有删改) 六、现代文阅读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另一类内的小题。 (15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①阿 Q 伸手去摩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 脚……”阿 Q 的答复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②说“和尚动得”,不免有诬蔑之嫌,且不去管它。但这句话实在警辟,它简洁而又活 脱脱地勾出了一些人的一种心理和处事原则。本来并不认为“动”得有理,但既然有人先动 了,那么我也来动一动,便是理直气壮,至少无可非议的了。“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能 化非为是.变无理为有理,既有助鼓起自己“动"的勇气,又可以充当抵御责难的挡箭牌, 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这一原则便被一些人广为采用。 ③但这种处事原则,通常只施之于弱于己者。阿 Q 只把它应用于小尼姑。当年列强的“门 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也只加之于贫弱的中国。此外,有时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 物。近六十年前杭州乡下人纷纷去挖雷峰塔的砖。便是一例。 ④不幸的是,旧社会的这种分泌物至今仍然顽强地附着在某些人们的身上。现在,缺少 自卫能力的弱小者已经很少(因为有人民的政权保护着)而公物却旧见其多起来,而这公物在
些人的心目中却又似乎与无主之物难以区别,于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一原则的 施用范围,便越来越广泛。看见别人在那里用公款走吃大喝,我至少也得小吃小喝一番。你 多占了三问房,我堡也来多占三闻,如果没有你那么大的能耐,便多占一间也行。既然你开 得后门,我有什么开不得?…于是,对于种种不正之风,尽管颇为不满,却又往往不免多 少沾点边。然而,虽然沾了点边,却仍然心安理得,因为有“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原 则在 ⑤“扣尚动得,我动不得?”是一种泯灭良知的麻醉剂,一种自我欺騙的借口,一种向 邪恶看齐的哲学。这样一种心理或处事原刘,如果在社会上弥漫开来,不但扶正祛邪难以实 现,而且会形成一种破坏力量。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今天某些厂矿 设备遭到哄抢。某些森林被滥砍乱伐。不过是小焉者。其大焉者则是是非观念的淡漠以至混 淆,人们的灵魂受到污染和销蚀 ⑥在“和尚”动手的面前,可以有三种态度:出面制止,不许他动,这是革命者和先进 分子:他动我不动,不失为洁身自好的正直之士:你动我也动,便属于无赖甚至可恶了。这 里没有硝烟炮火,但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场考验。 ⑦“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固然要不得,应该受到谴责,但有这种想法的人毕竞不是 首恶。我们应该首先斥责、制止、惩处那些先动手并且在那里大动特动的“和尚”。否则 不但有欠公允,而且可能于事无补 ⑧至于有的人,本身就是一位大“和尚”,却也在那大嚷大叫,批什么“和尚动得,我 动不得?"的,更应该加以揭露,还他一个本相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句阿Q的“名言″穿针引线,结构全篇,这不仅使 全文结构严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幽默感。 B.因为“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处事原则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在今天这 原则的施用范围等便越来越广泛 C.“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这一例证意在揭示“和尚动得,我动 不得?”这种处事原则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物。 D.作者将动手的和尚分为“大和尚”和“小和尚”,并尖锐地揭示其恶劣行径,这样的 分析不仅精到透辟、淋漓痛快,而且情趣盎然。 16.第④段中画线的语句对论述文章的中心有怎样的作用?(6分) 1我们应当怎样過止“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现象?请依据文意分条概括。(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中国之行的泰戈尔和他的忘年交徐志摩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应邀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中国,游历讲学。在这个他认为是他 前世生活过的地方,他与他的忘年交徐志摩完成了他们的人生约会 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裕之家,他从小天资聪颖,十四岁开始写诗,1913 年成为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集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画家和社会活 动家于一身。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令人瞩目的。对于当时年轻 的徐志摩来说,大他二十六岁的泰戈尔是他一生崇拜的偶像。他与泰戈尔可以说是性灵相通 的朋友,这样的一种缘分也许与他们对“爱”的追求的一致和相同的性格分不开。“爱”是 徐志摩创作的源泉。也是泰戈尔的人生哲学,这个“爱”是“博爱",是爱别人、爱生命。此
5 一些人的心目中却又似乎与无主之物难以区别,于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一原则的 施用范围,便越来越广泛。看见别人在那里用公款走吃大喝,我至少也得小吃小喝一番。你 多占了三问房,我堡也来多占三闻,如果没有你那么大的能耐,便多占一间也行。既然你开 得后门,我有什么开不得?……于是,对于种种不正之风,尽管颇为不满,却又往往不免多 少沾点边。然而,虽然沾了点边,却仍然心安理得,因为有“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原 则在。 ⑤“扣尚动得,我动不得?”是一种泯灭良知的麻醉剂,一种自我欺骗的借口,一种向 邪恶看齐的哲学。这样一种心理或处事原刘,如果在社会上弥漫开来,不但扶正祛邪难以实 现,而且会形成一种破坏力量。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今天某些厂矿 设备遭到哄抢。某些森林被滥砍乱伐。不过是小焉者。其大焉者则是是非观念的淡漠以至混 淆,人们的灵魂受到污染和销蚀。 ⑥在“和尚”动手的面前,可以有三种态度:出面制止,不许他动,这是革命者和先进 分子;他动我不动,不失为洁身自好的正直之士;你动我也动,便属于无赖甚至可恶了。这 里没有硝烟炮火,但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场考验。 ⑦“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固然要不得,应该受到谴责,但有这种想法的人毕竟不是 首恶。我们应该首先斥责、制止、惩处那些先动手并且在那里大动特动的“和尚”。否则, 不但有欠公允,而且可能于事无补。 ⑧至于有的人,本身就是一位大“和尚”,却也在那大嚷大叫,批什么“和尚动得,我 动不得?"的,更应该加以揭露,还他一个本相。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句阿 Q 的“名言"穿针引线,结构全篇,这不仅使 全文结构严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幽默感。 B.因为“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处事原则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在今天这一 原则的施用范围等便越来越广泛。 C.“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这一例证意在揭示“和尚动得,我动 不得?”这种处事原则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物。 D.作者将动手的和尚分为“大和尚”和“小和尚”,并尖锐地揭示其恶劣行径,这样的 分析不仅精到透辟、淋漓痛快,而且情趣盎然。 16.第④段中画线的语句对论述文章的中心有怎样的作用?(6 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一 17 题。 中国之行的泰戈尔和他的忘年交徐志摩 1924 年 4 月 12 日,泰戈尔应邀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中国,游历讲学。在这个他认为是他 前世生活过的地方,他与他的忘年交徐志摩完成了他们的人生约会。 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裕之家,他从小天资聪颖,十四岁开始写诗,1913 年成为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集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画家和社会活 动家于一身。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令人瞩目的。对于当时年轻 的徐志摩来说,大他二十六岁的泰戈尔是他一生崇拜的偶像。他与泰戈尔可以说是性灵相通 的朋友,这样的一种缘分也许与他们对“爱”的追求的一致和相同的性格分不开。“爱”是 徐志摩创作的源泉。也是泰戈尔的人生哲学,这个“爱"是“博爱",是爱别人、爱生命。此
外,他们的性格与气质也极其相似:他们在二十四岁前对于诗的兴味并不浓,相反,却都做 着政治家的.梦。两个人仿佛都能够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与此相互吸引,相见恨晚。 而他们的交往,也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徐志摩得知泰戈尔要来华访问之后,欣喜若狂,热情似火。他一方面频繁地与泰戈尔通 信,商榷来华事宜:一方面在报刊上遥势宣传泰戈尔,先后发表了《泰戈尔来华》、《泰山日 出》等四篇文章,宣扬他“伟大的人格、热烈的爱情、超越的思想和小孩子一般的纯洁精神”。 努力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欢迎气氛。在写给秦戈尔的信中他还就即将伴随泰戈尔并担任他的翻 译一事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已答应了讲学社在你逗留中国期间充任你的旅伴和翻 译。我认为这是一个莫大的殊荣。虽然自知力薄能渺,但我却因有幸获此良机,得以随世上 位伟大无比的人物而难禁内心的欢欣雀跃。” 泰戈尔终于如期莅临。他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来到北京。在北京,泰戈尔度过了他 六十三岁的生日,还接受了粱启超的赠名——竺震旦。竺即天竺,是古印度的别称:震旦是 中国的别称。这也恰好可以表达泰戈尔热爱中国、希望中印友谊长存的真实感情。4月26 日,泰戈尔在京的最后几天,徐志摩陪他游览了法源寺。法源寺是北京名刹之一,以满园丁 香负有盛名。自清代开始,常有诗人相聚于此举行“丁香大会”。徐志摩此次陪同泰戈尔前 来观赏丁香花,继续了这个传统的雅事。徐志摩诗兴大发,在树下通宵做诗。 泰戈尔还在上海、北京等地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 了他深奥的政治、晢学观点。泰戈尔的演讲内容丰富且诗意纵横,要翻译精确是相当困难的。 然而,对精通英语且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来说,翻译起来游刃有余。他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 在泰戈尔访华的三个月时间中,他和徐志摩形影不离,常以诗画互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泰戈尔还为徐志摩起了个印度名字“苏萨玛”,意为“月亮宝石”,徐志摩则称泰戈尔为“老 戈爹 泰戈尔访华结束后,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并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泰戈尔回 到印度.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在中国的讲话》,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朋友苏萨 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 1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戈尔1861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他的伟大的人格,热烈的爱情,超越的思想和纯 洁的精神,深深地吸引着徐志摩。 B.泰戈尔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他甚至认为自己前世在中国生活过。三个月的中国之行, 更加深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 C.泰戈尔在文学、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均有不凡建树,诗歌创作成就更是世界瞩目,这 与他从小就热爱诗歌是分不开的。 D.泰戈尔在中国讲学期间,不仅游览了北京名刹法源寺,还在上海等地用英语发表了内容 丰富、诗意盎然的演讲。 16.从文中看.徐志摩和泰戈尔成为忘年交,有哪些原因?(6分) 17泰戈尔的“中国之行”受到徐志摩的哪些周到照料?请依据文意分条概括。(6分) 七、作文(70分) 18.请以“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 外,他们的性格与气质也极其相似:他们在二十四岁前对于诗的兴味并不浓,相反,却都做 着政治家的.梦。两个人仿佛都能够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与此相互吸引,相见恨晚。 而他们的交往,也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徐志摩得知泰戈尔要来华访问之后,欣喜若狂,热情似火。他一方面频繁地与泰戈尔通 信,商榷来华事宜;一方面在报刊上遥势宣传泰戈尔,先后发表了《泰戈尔来华》、《泰山日 出》等四篇文章,宣扬他“伟大的人格、热烈的爱情、超越的思想和小孩子一般的纯洁精神”。 努力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欢迎气氛。在写给秦戈尔的信中他还就即将伴随泰戈尔并担任他的翻 译一事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已答应了讲学社在你逗留中国期间充任你的旅伴和翻 译。我认为这是一个莫大的殊荣。虽然自知力薄能渺,但我却因有幸获此良机,得以随世上 一位伟大无比的人物而难禁内心的欢欣雀跃。” 泰戈尔终于如期莅临。他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来到北京。在北京,泰戈尔度过了他 六十三岁的生日,还接受了粱启超的赠名——竺震旦。竺即天竺,是古印度的别称;震旦是 中国的别称。这也恰好可以表达泰戈尔热爱中国、希望中印友谊长存的真实感情。 4 月 26 日,泰戈尔在京的最后几天,徐志摩陪他游览了法源寺。法源寺是北京名刹之一,以满园丁 香负有盛名。自清代开始,常有诗人相聚于此举行“丁香大会”。徐志摩此次陪同泰戈尔前 来观赏丁香花,继续了这个传统的雅事。徐志摩诗兴大发,在树下通宵做诗。 泰戈尔还在上海、北京等地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 了他深奥的政治、哲学观点。泰戈尔的演讲内容丰富且诗意纵横,要翻译精确是相当困难的。 然而,对精通英语且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来说,翻译起来游刃有余。他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 在泰戈尔访华的三个月时间中,他和徐志摩形影不离,常以诗画互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泰戈尔还为徐志摩起了个印度名字“苏萨玛”,意为“月亮宝石”,徐志摩则称泰戈尔为“老 戈爹。 泰戈尔访华结束后,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并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泰戈尔回 到印度.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在中国的讲话》,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朋友苏萨 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 1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泰戈尔 1861 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他的伟大的人格,热烈的爱情,超越的思想和纯 洁的精神,深深地吸引着徐志摩。 B.泰戈尔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他甚至认为自己前世在中国生活过。三个月的中国之行, 更加深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 C.泰戈尔在文学、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均有不凡建树,诗歌创作成就更是世界瞩目,这 与他从小就热爱诗歌是分不开的。 D.泰戈尔在中国讲学期间,不仅游览了北京名刹法源寺,还在上海等地用英语发表了内容 丰富、诗意盎然的演讲。 16.从文中看.徐志摩和泰戈尔成为忘年交,有哪些原因?(6 分) 七、作文(70 分) 18.请以“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宇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加考题 2009·3·31 注意事项: 1.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考题40分,延时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炯,华阴人。显庆六年举神童,授校书郎。后为婺州盈川令。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 矫饰,呼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 是驴耳。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炯博学善文,炯尝谓:“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 说曰:“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耻王后,信然;愧卢前,谦也.” 19.用斜线()给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六处)(6分) 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 皮还是驴耳 20.“耻王后,愧卢前”中“王”“卢”分别指的是“初唐四杰”中哪两位诗人?(2分) 21.根据文意,推测“麒麟楦”的含义。(2分) 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倍感伤心,不禁感怀身世,于暮春时节扫起落花,埋在土里, 称为花冢,写下了充满抑塞不平之气的《葬花吟》。 B.《凤鳳涅樂》中凤凰的自焚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 发与燃烧;气吞日月的“天狗”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一个形象。 C.鲁迅的《狂人日记》正文以白话体展示“狂人”的13则日记,前面却设计了一段 文言体的序文,从而形成“我”与“余”的双重视角。这是《狂人日记》在结构形 式上的一大创新 D.《雷雨》中,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蘩漪把真相全部说出,四风受不了刺激,冲 进花园后触电身亡,周萍前去救她,也触电而死。一对年轻的恋人就这样结束了他 们不幸的爱情。 高三语文加考试题第1页(共2页)
7
E《老人与海》运用多种叙述角度,在直叙桑提亚哥与马林鱼、鲨鱼的搏斗过程中, 不断插叙他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眼前事物的感慨,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 引人入 23.简答题(10分) (1)《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三个最为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彝陵之战、赤壁之战, 请简述彝陵之战的情节。(5分) (2)《哈姆畬特》中哈姆畬特为了证实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是不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 特意安排了一场“戏中戏”来试探。请简述“戏中戏”的情节。(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近一年多来,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便一直成为整个社会争议不决的热点。从学生全 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分科,文理兼修,培养“全才”,无疑更好。但问题是,三年高中 学期是不会改变的,不分科,则意味着学生课业要增加,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数量多了 质量势必要下降,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更为不利。况且,高中生一般在高二上学期分科学习 分完科后,非高考科目便不再开设相关课程,有更充足的时间备战高考。再者说来,学生 到了高中,即使不分科,他们也已经有了偏科的倾向,不如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爱 好特长,何必把他们不喜欢的东西硬塞给他们呢? 但分科,确实会如有些人担心的那样,培养出大量偏科人才来。但仔细想想,从古到 今,世界上的所有人才哪一个不都是“专才”而非“通才”?放眼高校,哪一个学校又不 分院系,不分专业?如此看来,分科是大势所趋,是时代湖流;而不分科,是理想,却不 现实。合宜之策,不是盲目取消文理分科,而是应该让学科分得更科学合理。“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不管分给孩子啥样的课,一定要让他们学之有用,而且能学精学深, 学成专才、人才。千万不能培养出机械呆板,死背书目,一旦变通便立马不适应的“高分 低能”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想出人头地,实际上不需门门精,只需精一门, 这个道理恐怕大家都不难懂吧? 24.(1)请概述作者不赞成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原因。(9分) (2)请你根据本文作者的观点,针对目前现状,阐述应对文理分科的做法。(6分) 命题:王义刚陈谊胡兆全宋明镜 高三语文加考试题第2页(共2页)
8
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D(A项“贾”都读g。B项“强”都读qian9。C项“市侩/脍炙人口”都读kudi。D项 chen/zhen、jian/ zhan、 zha/ch) 2.A(A“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B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 的柴,比喻无济于事。不合语境,应用“螳臂挡车”。C“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 人,用于人,这里用错对象。D“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这里不合 语境,可改为“一诺千金”) 3.控制卷烟数量、降低减少焦油含量、大力宣传控烟、扩大控烟范围(每点1分) 4.(5分)示例:“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 息的影响,网上阅读不方便及时勾画重要语句,不能及时写上自己的随感,不利于阅读能 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中学生还是要坚守“书本阅读”。(要针对正方辩词展开, 观点、结论各1分;理由3分,每点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B(贷:本义是“宽恕”,此处是“宽限”之意) 6.C(③是益州旧例;⑥是表现韩亿的爱心,不是“有才千”) 7.B(不是主动请罪,而是见事已败露,就主动把衙吏抓起来上报,以此想洗脱自己) 8.(1)有人诬陷韩亿的儿子韩纲受人请托接受了别人的金子(贿赂),韩亿请求自己断案审 查这件事。(“请求”译出被动意思得1分,“狱”1分,“按”1分) (2)韩亿彻底追查了这件事,原来是吴植因生病害怕被罢职(于是向王钦若行贿),(只 是没想到)金子没送到而事情已经暴露。(“治”1分,“废”1分,语意1分) (3)现在不能告谕他们使他们解除仇恨,却(竟然)趁机加封他,这不是用来安抚控制 四方的办法。(“谕”1分,“乃”1分,“绥”1分,判断句1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9.(1)(6分)“少日”,春天来临,词人要“插花”、“走马”、“醉千钟”纵情狂欢,(1分) 感觉生命像浓酒一样让人陶醉,其乐无穷。(2分)“老去”,春天来临,词人呆在小房子里 烧香、喝茶,消磨时光,(1分)内心感受像病酒一样痛苦难奈。(2分) (2)(4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 夕阳中相遇,(1分)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1分)想像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箫鼓追随春社近(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5)先齐其家,先修其身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11.(5分)①燕子与人们和平相处;②燕子与人结邻,却不能像先前那样安定;③燕子 不再与人共处。(前两点分别2分,第三点1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与第③节所描写的燕巢形成对比,(2分)借以说明燕巢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高三语文答案第1页(共2页)
9
发生了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已经有了隔阂,(2分)表现了作者对“羲皇上的境界” 的一种怀念。(2分) 13.(6分)(1)为能再与燕子为邻感到高兴,为燕子能否还会如往日一样如期归巢而担忧, 期盼能与燕子和谐共处。(3分) (2)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对命运多舛的无奈和伤感,对旧居及往日生活的怀念。(3分) 14.(6分)羲皇上追求的是指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克己谅人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 (2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 变。(2分) 能够协调: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更高水平的和谐的过程,这与羲皇上的生活 追求并不矛盾。只要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能实现羲皇上 和现代化的协调。(2分) 难以协调:羲皇上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过去,现代化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人们的生活方 式也必然会改变,两者自然难以协调。(2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考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15.C(这一例证意在揭示这种不正之风的社会破坏力。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16.这些语句从现实的角度揭示了“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不正之风施用范围 愈加广泛的现象,(2分)对当前一些人侵吞公物,化公为私的丑恶灵魂作了“动态”的心 理刻画,(2分)同时又为下文深刻揭示这种处世原则的实质、危害等提供了坚实的论证基 础。(2分) 17.(1)做革命者和先进分子,谴责、制止“动手者”,不许他动;(2)斥责、制止、 惩处那些先动手并且在那里大动特动的首恶者;(3)提髙警惕,揭露那些掩耳盗铃、贼喊 捉贼的腐朽分子的真相,以警醒人们。(三条,每条2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乙、实用类文本 15.C(“他从小就热爱诗歌”错误,泰戈尔在24岁以前对诗的兴味并不浓。见原文第二 自然段 16.(1)彼此都能够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相互吸引。(2分) (2)他们在对“爱”的追求上是一致的,“爱”既是徐志摩的创作源泉,也是泰戈尔的人 生哲学。(2分) (3)他们具有极为相似的性格和气质:他们在24岁以前对于诗的兴味并不浓,而是都做 着政治家的梦。(2分) 17.(1)在泰戈尔访华前与之频繁通信,商榷来华事宜,并在报刊上为其造势宣传(2分) (2)在泰戈尔访华期间全程陪同,照料周到,并为他的演讲做了出色的翻译(2分) (3)在泰戈尔访华期间常以诗画互赠,进行文学交流,结下深厚情谊,并使泰戈尔对中 国人民有了更深的认识(或:对中国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2分) 七、作文(70分) 参照第二次调研考试和08江苏高考评分标准 高三语文答案第2页(共2页)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