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6年初审通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文 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 人点有“社
致 同学们 TONGXUEMEN 亲爱的同学们: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你们已经顺利完成了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 务,一定有不少收获。现在,将要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阶段—选 修课的学习。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 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探索研究,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 间。对于雄心满怀的同学们来说,这些选修课程力求能促进你们各自特长 和个性的形成,适应你们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你们未来学习和就 业的需要。 我们提供给大家的选修课程是丰富多样的。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深 入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现代诗歌散文、外国诗歌散文、中国小说、外 国小说、中外戏剧名著、影视名作,涵泳这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将极 。大地拓展你们的语文视野,使你们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都得到提高;阅读中外传记作品,将拉近你们与仁人志士的距离,启迪智 慧;学习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中国文化经典的深沉晢思,将引领你们走 近先贤圣人,领略这些思想家的风采;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 写作与修改,将把你们带到一个奇妙的汉语世界,让你们进一步体会汉语 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民俗文化,将使你们对语文与 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 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选修课程同样指向 这一目标。和必修课程比起来,选修课的学习应当更加开放思路,发展个 性,更加需要主动地学习。这套教科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资源,一个平台, 大家完全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 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这样, 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并为你们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 发展奠定基础。 祝你愉快地踏上新的语文学习之旅!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 2006年6月
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的一门选修课程。民俗文化,似乎离我们很遥 远,其实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并代代传承,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生活。语文是反映生活的, 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我们学习语文,同时也能学习民俗文化。学习这门课程 就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读所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力求对中华民 族的一些重要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有更加亲切的感受,更加深入的理解,同 时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可归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指衣食 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指 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 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可见,民俗文化囊括了民 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本课程从学习语文出发,从浩如烟海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择了七个专 题进行探究,它们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 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 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当然首先要为语文的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提高。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而要 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课本是按照这样几个板块来设置 的:导言、课文、梳理探究、相关链接。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简短的导言,让我 们对专题中涉及的民俗现象有一个初步了解;接着便是对与民俗相关的作品阅 读,这既是为了直观而生动有趣地引出本专题的民俗现象,更是为了提高语文 素养;“梳理探究”引导同学们参与探究讨论一些民俗活动;“相关链接”则提 供了更多的民俗资料。在学习中要注意几部分内容的密切配合,当然重点还是
作品阅读和梳理探究。需要提醒的是,每单元的“梳理探究”设计了二至三项 活动,不必全部完成,可以独立或分小组有选择地进行。 同学们,我们期待着本书能给你带来新奇和惊喜,更希望它像一把钥匙 能打开一扇大门,使你由此步入民俗文化的殿堂,体验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内 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当今世界文化日益 呈现“和而不同”的趋势,我们在接受这种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应当保持我们 的民族文化之根。因为我们坚信,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本课程的学习, 若能激发你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同时具有更高的语文能力,我们将会感到无 比欣慰
旬 第一单元 …………(1) 北京的春节(老舍)………………(1) 过节和观灯(沈从文) ·,·,,,·,,,,,,,, 虎丘记(袁宏道) ………………7) 梳理探究……… (8) 相关链接 …(9) 第二单元 …(14) 更衣记(张爱玲)………………………(14) 老北京的四合院(邓云乡)…………………(17) 姑苏菜艺(陆文夫)……… ………(21) 梳理探究…………………(24) 相关链接…… ,,,,,,,,,, …25) 第三单元………………………………………………(31) 短文两篇………………………………(31) 柳敬亭说书(张岱) (31) 李龙眠画罗汉记(黄淳耀)………………(32) 职业(汪曾祺) ……………(33) 冥屋(茅盾) …………(35) 梳理探究…………36) 相关链接 (37)
第四单元…… (42) 故乡的婚礼(琦君)…………(42) 山那面人家(周立波)……………………(44) 红与白(金克剑)…………………(48) 梳理探究 …………(53) 相关链接……………………………………………………(54) 第五单元……………………………………………(58) 短文六则…… …4(58) 倒屣相迎…………………………………………………(58) 乘车戴笠……… ……………………(58) 嗟来之食……………………………………(59) 不为五斗米折腰……………………(59) 程门立雪…………………………………………(59) 圯上老人 ………………………………………(59) 礼貌词语(陈松岑)…………………(60) “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姚荣涛) ,来 ………(63) 梳理探究…………………………(65) 相关链接…………………………………………… ……(66) 第六单元…………………………………………………………(71) 短文两篇 …(71) 西门豹治邺(褚少孙)……………………………………(71) 越巫(方孝孺)………………………………………(72) 妈祖(郭风)… ……………………(73) 捉鬼(巴金)…………………………………………………………(75) 梳理探究 …………(79) 相关链接…………………………………………………(80) 第七单元………………………………………………………(86) 神话四则………………………………(86) 女娲补天…………………………… (86) 禹治水………………………………………………………(87) 刑天舞干戚… ………………(87) 羿射十日………………(87)
传说二则…… …(87) 干将莫邪…(87 叶限 …(88) 歌谣六首………… (89) 击壤歌… …(89) 上邪…………………………(89) 西洲曲…………(90) 长干曲……………(90) 菩萨蛮……………………(90) 凤阳花鼓………………… …(90) 梳理探究…………90 相关链接……
第一单元 2 提起传统节日,我们就仿佛看到欢天喜地的忙碌情景和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听到一 声声道喜和祝福,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亲友的深情。可以说,过传统节日是我们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意和斑斓色彩。可是,你想过没有,我们中 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到底有什么特色?它们表达着怎样的生活愿望?积淀着怎样的文化 底色? 下面几篇文章,将会激活你关于传统节日的感受和体验。你和你的亲友是怎样过春 节、中秋节的?你观看过花灯吗?你贴过春联吗?参加这些活动,你有哪些体验?阅读这 几篇作品后,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这几篇作品或幽默风趣,或灵动洒脱,或意境深远。你更喜欢哪一篇?不妨做一些评 析和比较。 第 北京的春节① 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 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 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 待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 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 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②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 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①选自《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略有改动。②高醋〕指质量上好的醋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 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 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 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 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 2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 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 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 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 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 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 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 中国民俗文化 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 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 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 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 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 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 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 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 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 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②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 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 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 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 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 开始风光起来,小孩儿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 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③,据说还有赛 题 ①(蜜供)北京特有的一种点心 ②(元旦)这里指农历正月初 ③(老年间)很久以前。北京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