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6年初审通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 改宣子骤諫公 矣之不共宾而晋 入手诸觀靈 将左则每共公 四库全书 之莫其使辟不 改氏 之故「婦「丸君 稽 繼而人也厚 也半 過膈周 四 熊墙 口蓄 蹯從 成矣甫N五 臺上一 不之哪 所繼而见之人 ③人办“社
致 同学们 ZHI TONGXUEMEN 亲爱的同学们: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你们已经顺利完成了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 务,一定有不少收获。现在,将要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阶段——选 修课的学习。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 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探索研究,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 间。对于雄心满怀的同学们来说,这些选修课程力求能促进你们各自特长 和个性的形成,适应你们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你们未来学习和就 业的需要。 我们提供给大家的选修课程是丰富多样的。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深 入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外国诗歌散文、中国小 说、外国小说、中外戏剧名著、影视名作,涵泳这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 将极大地拓展你们的语文视野,使你们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 能力都得到提高;阅读中外传记作品,将拉近你们与仁人志士的距离,启 迪智慧;学习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辨、中国文化经典的深沉哲思,将引领你 们走近先贤圣人,领略这些思想家的风采;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 章写作与修改,将把你们带到一个奇妙的汉语世界,让你们进一步体会汉语
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民俗文化,将使你们对语文与 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 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选修课程冋样指向这一目 标。和必修课程比起来,选修课的学习应当更要求打开思路,发展个性,更加 需要主动地学习。这套教科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资源,一个平台,大家完全不 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 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并为你们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祝同学们愉快地踏上新的语文学习之旅!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 2006年6月
目录 第一单元门四问 …………(1) 相关读物 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8) 读《经典常谈》……… ……………叶圣陶(10)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14) 经典原文 1《论语》十则… ………(15) 2《老子》五章………………………(16) 相关读物 孟子见粱惠王 《孟子》(17) 箧… ……《庄子》(17) 大视野 论中国文 梁漱溟(21)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24) 经典原文 潘灵公不君 ,,,,,来 《左传》(25) 相关读物 直书 …………刘知几(26) 大视野 样研究中国历史……………… 翦伯赞(30)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34) 经典原文 1《大学》节选…………………………………(35)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36) 大视野 院士谈做人 ………………………(40) 第五单元佛理禅 …(42) 经典原文 5《坛经》两则 …(43)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44) 大视野 诗与禅(节选) ……袁行霈(舡)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经典原文 6求谏………… 吴兢(50 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 黄宗羲(51) 大视野 海瑞骂皇帝………………… 吴晗(55)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57 经典原文 7《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58) 相关读物 童心说 ……李贽(59) 大视野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63)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 经典原文 8(天工开物》两则… 宋应(66)
相关读物 麻叶涧天…… ………徐霞客(68) 大视野 科学素养,你具备吗? 李将辉(71)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 ……(75) 经典原文 9《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76)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章学诚(77) 大视野 鲁迅论读书…… …王瑶(80)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 寞 ……(84) 经典原文 10《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85) 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王国维(87) 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8 大视野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张岱年(91)
门 间 选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卷帙浩繁,构成了 座博大、高深的文化殿堂。面对这座神圣的思想宝库,我们怎样才能升堂入室,领略祖 先的智慧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文化典籍的基本情况。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 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诗》《书》《礼》《易》和《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 以前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宋朝时有了 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 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修书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和提但,”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 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所谓“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 《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 史》《明史》等,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这些史书沿用了《史 记》开创的纪传体例,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 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
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 三通”—《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等。 另外,还有一些史学理论方面的典籍也有很大影响,如唐代刘知几的《史通》。 子部则是更大的一个部类,先秦时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的经典以 外,各家也都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 都属于子部。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有儒家 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 道家等14类。可以说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几乎都包括在其中了。 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应该是集部,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 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但也不全属于文学作品。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 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都是别集。梁萧统编的《文选》则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梁初一百三十 余家的作品七百余篇,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宋时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另 外,《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虽然四部分类法的涵盖面很广,但并不能包括中国文化的全部典籍,例如本书所选的 《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工农业各种科技成就的著作,很难纳入子部的哪一个门类中。 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文化典籍,任何人一生都难以读完,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阅读 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著作。那么,哪些是最基本的?1920年,胡适开列出了《中学国 故丛书》,列举出了包括《诗经》《战国策》《马致远作品集》等在内的31种古籍供中学生 阅读。1923年,他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出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 共190种。梁启超指责胡的书目“挂漏太多”,“博而寡要”,为此,他开出了含有10种⑧ 图书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并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成了④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共包括国学图书20余种。此外,梁启超、顾颉刚、林语堂等也 开过类似的书目。如今,时过境迁,这些书目也许已不太符合现在的社会状况与中学生的 文化背景,因此,大家选读的书目也必然会有所调整。但最基本的经典是不会改变的,它 门四问 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这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中国文化经典不但数量多,产生的时间跨度也很长。从先秦到晚清,中国社会的政 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变化,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经典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思想风 貌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当时,周天子的力量逐渐衰落,五霸兴 替,七雄并峙,战乱频繁,兼并盛行,西周时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在这样一个动荡 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在历史舞台上驰骋自己的聪明才智,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3 难,各种主张和学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 有儒、墨、名、法、阴阳、道德、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论语》《老子》《孟子》 《庄子》等则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悠久漫长,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 历史著作,如《尚书》《春秋》《左传》等,它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而《史记》 《汉书》的相继出现,则与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密不可分,它们以纪传体通史的宏大规 模和皇朝史的格局,确立了以后持续约两千年的“正史”规范。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联 系,史学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和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都 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们不仅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 发意义。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左传》上说:“夫礼,所以整民也。”也就是把“礼”作为治理 人民的方式。因此,礼书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的《礼记》就是其中影 响最大的一部,它具体而细致地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无论对国家的治理还是民众的道 德修养与规范,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佛教传人中国的确切时间,现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但至迟在两汉之际,有关 修 佛教的记载、传说已频频出现于典籍中。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一经传入,就开始了中 国化的过程。有的佛经在译为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成为中 国文化的一部分,本书所选《百喻经》就是一个代表。同时,中国佛教徒在继承与发展佛 文教思想的过程中,也编写了不少书籍。相传为唐代僧人慧能所述、法海集记的《坛经》就 化经典研读 是这样一本享有崇高地位的佛教经典。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627-649)又是 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太平盛世?过去的历史学家都非常感兴趣, 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就是对这一“盛世”治国经验的总结,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 化的经典作品。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 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学家强化了对所谓“天 理”即社会道德体系的哲学思考,为宋以后的社会稳定,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朱熹是最 著名的理学家之一,他的《朱子语类》也是理学的代表性著作。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截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