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题 语文 2013.4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浑浊/蛰伏 锋镝/贬谪 首创/创举 B.园圃/逮捕 烘托/哄骗 记载/超载 C.安静/绥靖 渎职/木椟 量具/胆 量 D.疏浚/逡巡 稍息/口哨 卡壳/关卡 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如何反腐无疑是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在很多发达国家,当你方唱罢我 登场时,如何反腐成为了执政者及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韩国也不例外。每当政 府换届的时候,新上台的总统都不遗余力地推进反腐败,承诺杜绝腐败。不过令 人惋惜的是,这些反腐大多都无疾而终。 A.炙手可热B.你方唱罢我登场C.不遗余力D.无疾而终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媒体报道,在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的终南山中,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 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B.根据此前几所深度参与了铁路改革方案制定的研究机构的思路,铁道部政企 分开后还将继续拆分,有机构建议中国铁路总公司横向切割为运营、投资、建设 三大公司。 C.记者昨日从交警部门获悉知道,广州市“限外”措施一旦经过听证正式出台 外地车擅闯“禁区”,将被处以200元、扣3分的处罚 D.演而优则导的周星驰最近执导的电影在内地大受欢迎,目前他接受有线娱乐 新闻台《电影蒙太奇》访问,分享了他成为“十亿票房导演”的感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和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 茶过程的美好意 境 ①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②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③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④各国的饮茶习惯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⑤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⑥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 貌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①③⑥⑤④ C.③①⑤②④⑥ D.②③①⑤④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韶关市 2013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题 语 文 2013.4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浑浊/蛰伏 锋镝/贬谪 首创/创举 B.园圃/逮捕 烘托/哄骗 记载/超载 C.安静/绥靖 渎职/木椟 量具/胆 量 D.疏浚/逡巡 稍息/口哨 卡壳/关卡 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如何反腐无疑是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在很多发达国家,当你方唱罢我 登场时,如何反腐成为了执政者及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韩国也不例外。每当政 府换届的时候,新上台的总统都不遗余力地推进反腐败,承诺杜绝腐败。不过令 人惋惜的是,这些反腐大多都无疾而终。 A.炙手可热 B.你方唱罢我登场 C.不遗余力 D.无疾而终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媒体报道,在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的终南山中,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 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B.根据此前几所深度参与了铁路改革方案制定的研究机构的思路,铁道部政企 分开后还将继续拆分,有机构建议中国铁路总公司横向切割为运营、投资、建设 三大公司。 C.记者昨日从交警部门获悉知道,广州市“限外”措施一旦经过听证正式出台, 外地车擅闯“禁区”,将被处以 200 元、扣 3 分的处罚。 D.演而优则导的周星驰最近执导的电影在内地大受欢迎,目前他接受有线娱乐 新闻台《电影蒙太奇》访问,分享了他成为“十亿票房导演”的感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和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 茶过程的美好意 境。 ①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②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③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④各国的饮茶习惯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⑤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⑥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 貌。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①③⑥⑤④ C.③①⑤②④⑥ D.②③①⑤④⑥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胶州柳西川,法内史之主计仆也。年四十余,生一子,溺爱甚至。纵任之,惟恐 拂。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无何,子病,翁故蓄善骡,子曰:“骡肥可 啖,杀啖我,我病可愈。”柳谋杀蹇劣者。子闻之,大怒骂,疾益甚。柳惧,杀 骡以进,子乃喜。然尝一脔,便弃去。病卒不减,寻死,柳悼叹欲绝。 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登岱。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怪似柳子。比至, 果是。下骡遍揖,各道寒暄。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但问:“在此何作? 答云:“亦无甚事,东西奔驰而已。”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柳子拱手 曰:“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上骡遂去。众既归寓,亦谓其未 必即来。厌旦俟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众曰:“尊大人日切思慕, 何不一归省侍?”子讶问:“言者何亼?”众以柳对。子神色俱变,久之曰:“彼 既见思,请归传语: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言讫,别去。 众归,以情致翁。翁大哭,如期而往,自以其故告主人。主人止之,曰:“曩见 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以我卜之,殆不可见。”柳啼泣不信。主人曰 “我非阻君,神鬼无常,恐遭不善。如必欲见,请伏椟中,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柳如其言。既而子来,问曰:“柳某来否?”主人曰:“无。”子盛气骂曰:“老 畜产那便不来!”主人惊曰:“何骂父?”答曰:“彼是我何父!初与义为客侣, 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资,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言已出门,曰: “便宜他!”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主人呼之出,狼狈而 归 异史氏曰:“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荡费殆尽,尚不忘于夜台, 怨毒之于人甚矣!” (《聊斋志异·柳氏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便问逆旅主人姓名 旅舍,客舍 B.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 询问,追问 C.趋进笑言 催促 D.曩见公子,情神冷落 先前,从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厌旦俟之 久之曰 B.杀骡以进 众以柳对 C.一人乘骡驶行而来 既而子来 D.柳如其言 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7.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3分) A.言者何人 B.何不一归省侍 C.彼是我何父 D.在此何作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西川四十余岁,生了个儿子,溺爱异常。言无不从,儿子生病,要把家中 那头肥骡杀来吃。柳西川想换一头瘸腿的,儿子便寻死觅活。 B.柳氏子死去几年后,村里人却在泰山见到了他。他骑着一头骡子,对村里人 颇为客气,谦恭有礼,谈笑寒睻,但一谈起他父亲就变了脸色。 C.柳西川跑到泰山想见儿子,客店主人认为神鬼无常,劝他先藏起来。柳氏子 满怀仇恨陈说的一番话语,令藏在柜子里的柳西川冷汗淋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22 分) 胶州柳西川,法内史之主计仆也。年四十余,生一子,溺爱甚至。纵任之,惟恐 拂。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无何,子病,翁故蓄善骡,子曰:“骡肥可 啖,杀啖我,我病可愈。”柳谋杀蹇劣者。子闻之,大怒骂,疾益甚。柳惧,杀 骡以进,子乃喜。然尝一脔,便弃去。病卒不减,寻死,柳悼叹欲绝。 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登岱。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怪似柳子。比至, 果是。下骡遍揖,各道寒暄。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但问:“在此何作?” 答云:“亦无甚事,东西奔驰而已。”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柳子拱手 曰:“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上骡遂去。众既归寓,亦谓其未 必即来。厌旦俟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众曰:“尊大人日切思慕, 何不一归省侍?”子讶问:“言者何人?”众以柳对。子神色俱变,久之曰:“彼 既见思,请归传语: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言讫,别去。 众归,以情致翁。翁大哭,如期而往,自以其故告主人。主人止之,曰:“曩见 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以我卜之,殆不可见。”柳啼泣不信。主人曰: “我非阻君,神鬼无常,恐遭不善。如必欲见,请伏椟中,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柳如其言。既而子来,问曰:“柳某来否?”主人曰:“无。”子盛气骂曰:“老 畜产那便不来!”主人惊曰:“何骂父?”答曰:“彼是我何父!初与义为客侣, 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资,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言已出门,曰: “便宜他!”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主人呼之出,狼狈而 归。 异史氏曰:“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荡费殆尽,尚不忘于夜台, 怨毒之于人甚矣!” (《聊斋志异·柳氏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便问逆旅主人姓名 旅舍,客舍 B.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 询问,追问 C.趋进笑言 催促 D.曩见公子,情神冷落 先前,从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厌旦俟之 久之曰 B.杀骡以进 众以柳对 C.一人乘骡驶行而来 既而子来 D.柳如其言 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7.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3 分) A.言者何人 B.何不一归省侍 C.彼是我何父 D.在此何作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柳西川四十余岁,生了个儿子,溺爱异常。言无不从,儿子生病,要把家中 那头肥骡杀来吃。柳西川想换一头瘸腿的,儿子便寻死觅活。 B.柳氏子死去几年后,村里人却在泰山见到了他。他骑着一头骡子,对村里人 颇为客气,谦恭有礼,谈笑寒暄,但一谈起他父亲就变了脸色。 C.柳西川跑到泰山想见儿子,客店主人认为神鬼无常,劝他先藏起来。柳氏子 满怀仇恨陈说的一番话语,令藏在柜子里的柳西川冷汗淋漓
D.作者认为,一下子得到很多很多钱财当然快乐无比,可偿还起来就不那么好 受了;而将家产几乎破费净尽,到了阴间还念念不忘,这怨恨也太厉害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4分) 译 文 (2)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3分) 译文 (3)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庚辰西域清明 (元)耶律楚材 凊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 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漫不知名 葡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 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1)有人认为将“玛瑙杯寒醉眼明”中的“醉眼明”改为“醉眼迷”更能体现 出酒醉的情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分) 11.请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共 6分) 1)呦呦鹿鸣 ,我有嘉 宾 (曹操《短歌行》) (2)鹰击长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渔舟唱晚, ;雁阵惊 寒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樊迟未达。子 (《论语》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D.作者认为,一下子得到很多很多钱财当然快乐无比,可偿还起来就不那么好 受了;而将家产几乎破费净尽,到了阴间还念念不忘,这怨恨也太厉害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4 分) 译 文: (2)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3 分) 译 文: (3)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3 分) 译 文: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庚辰西域清明 (元)耶律楚材 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 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漫不知名。 葡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 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1)有人认为将“玛瑙杯寒醉眼明”中的“醉眼明”改为“醉眼迷”更能体现 出酒醉的情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3 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 分) 11.请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共 6 分) (1)呦呦鹿鸣, ,我有嘉 宾 。 (曹操《短歌行》) (2)鹰击长 空,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渔舟唱晚, ;雁阵惊 寒, 。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樊迟未达。子 曰: , 。 (《论语》)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2-15题(16分) 言不尽意”:言者的“失语” 龚举善陈小妹 (1)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普通书写者 时常面临的困惑。法捷耶夫说过:“一个艺术家有时写不上几句,就忽然大失所 望。写出来的不是想要写的。”这显然不是个别现象 (2)有人将文学创作看成是春蚕吐丝,也有人将其喻为蜜蜂酿蜜,都充分表达了对 于作家的生活经验、学术境界和包括语用能力在内的艺术修养的尊重。说到底, 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语用能力的发挥,影响到言传行为的自 由度。 (3生活积累是创作工程的第一环。正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的,“花是需要土壤的 杨柳也需要土壤。黄桷树虽然长在石头上,但根子还是扎在土壤里。艺术之花是 栽在生活的土壤里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长在空气里的。”比较而言, 痛苦的生活似乎更能成就一个作家,此所谓“不平则鸣”、“穷而后工”。据统 计,生于1835-1940年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30经历过家庭的不幸,尤其 是早年生活的苦难。王蒙则称,“如果高尔基不是在轮船、码头、面包房里而是 在彼得堡的最高学府读‘我的大学’,那也就不成其为高尔基了。”可见,生活 积累本质上是作家言说的基本对象,是意之根、言之源。 (4)王蒙同时强调指出,“靠经验和机智也可以写出轰动一时乃至传之久远的成功 之作,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但这很难持之长久。有些作家,写了 部或数篇令人耳目一新、名扬中外的作品后,马上就显出了‘后力’不继的情况, 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学问素养。光凭经验只能写出直接反映自己的切身经 验的东西。只有有了学问,用学问来熔冶、提炼、生发自己的经验,才能触类旁 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生活与艺术、现实与历史、经验与想象、思想与形体… 从而不断开拓扩展,不断与时代同步前进,从而获得一个较长久、较旺盛、较开 阔的艺术生命。”这是颇有见地的。从更为开放的视野来看,一个人语用能力的 高低,不仅与生活积累相关,而且与其哲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心理学、 生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综合学养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宽阔的知识视野和深 厚的学问素养,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驾驭语言。反之,视野的狭窄和学养的 贫弱将直接限制语用的灵活性、自由度和时空感,最终造成言传上的“失语” 所以茅盾指出:“普通所谓‘文艺修养’,不仅指一个作家阅读过不少的前代巨 匠的名著,而且也指到他对于文学理论上的理解,对于一般文化艺术的广大的知 识。一个作家并不一定要先获得文学理论和一般文化艺术的知识,然后才能创作, 这是不消说的:可是,一个作家的不断的精进,事实上却有赖于这方面的修养。 (5上述因素,不同程度地干扰着作家言以尽意企图的实现,因而时常出现辞不达 意或“哑言”状态就不足为怪。这便是刘勰所说的“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结 果自然是“言所不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可以擅自放弃语用追求。恰恰相 反,言说主体应努力走进生活,用心提高学养,以求言意间的最高贴近度。也就 是说,“只有符号运用时语义明确、语构规范并与接受者的符号系统相对应,符 号才能发挥它的语用效果,符号才具有生命。而没有语用效果的符号,即‘读不 懂’的符号,就像红灯、陷阱、悬崖,阻绝了人类情感或意义传达之通道,必使 符号自身陷入危机之中。 (有删节) 12.下列各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12-15 题(16 分) “言不尽意”:言者的“失语” 龚举善 陈小妹 ⑴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普通书写者 时常面临的困惑。法捷耶夫说过:“一个艺术家有时写不上几句,就忽然大失所 望。写出来的不是想要写的。”这显然不是个别现象。 ⑵有人将文学创作看成是春蚕吐丝,也有人将其喻为蜜蜂酿蜜,都充分表达了对 于作家的生活经验、学术境界和包括语用能力在内的艺术修养的尊重。说到底, 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语用能力的发挥,影响到言传行为的自 由度。 ⑶生活积累是创作工程的第一环。正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的,“花是需要土壤的, 杨柳也需要土壤。黄桷树虽然长在石头上,但根子还是扎在土壤里。艺术之花是 栽在生活的土壤里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长在空气里的。”比较而言, 痛苦的生活似乎更能成就一个作家,此所谓“不平则鸣”、“穷而后工”。据统 计,生于 1835-1940 年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30%经历过家庭的不幸,尤其 是早年生活的苦难。王蒙则称,“如果高尔基不是在轮船、码头、面包房里而是 在彼得堡的最高学府读‘我的大学’,那也就不成其为高尔基了。”可见,生活 积累本质上是作家言说的基本对象,是意之根、言之源。 ⑷王蒙同时强调指出,“靠经验和机智也可以写出轰动一时乃至传之久远的成功 之作,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但这很难持之长久。有些作家,写了一 部或数篇令人耳目一新、名扬中外的作品后,马上就显出了‘后力’不继的情况,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学问素养。光凭经验只能写出直接反映自己的切身经 验的东西。只有有了学问,用学问来熔冶、提炼、生发自己的经验,才能触类旁 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生活与艺术、现实与历史、经验与想象、思想与形体…… 从而不断开拓扩展,不断与时代同步前进,从而获得一个较长久、较旺盛、较开 阔的艺术生命。”这是颇有见地的。从更为开放的视野来看,一个人语用能力的 高低,不仅与生活积累相关,而且与其哲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心理学、 生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综合学养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宽阔的知识视野和深 厚的学问素养,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驾驭语言。反之,视野的狭窄和学养的 贫弱将直接限制语用的灵活性、自由度和时空感,最终造成言传上的“失语”。 所以茅盾指出:“普通所谓‘文艺修养’,不仅指一个作家阅读过不少的前代巨 匠的名著,而且也指到他对于文学理论上的理解,对于一般文化艺术的广大的知 识。一个作家并不一定要先获得文学理论和一般文化艺术的知识,然后才能创作, 这是不消说的;可是,一个作家的不断的精进,事实上却有赖于这方面的修养。” ⑸上述因素,不同程度地干扰着作家言以尽意企图的实现,因而时常出现辞不达 意或“哑言”状态就不足为怪。这便是刘勰所说的“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结 果自然是“言所不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可以擅自放弃语用追求。恰恰相 反,言说主体应努力走进生活,用心提高学养,以求言意间的最高贴近度。也就 是说,“只有符号运用时语义明确、语构规范并与接受者的符号系统相对应,符 号才能发挥它的语用效果,符号才具有生命。而没有语用效果的符号,即‘读不 懂’的符号,就像红灯、陷阱、悬崖,阻绝了人类情感或意义传达之通道,必使 符号自身陷入危机之中。” (有删节) 12.下列各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 分)
A.作者在第(1)段引用法捷耶夫的话,是为了证明“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 方面的原因”这一观点。 B.作家的生活经验或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语用能力的发挥,影响到言传行为 的自由度。 C.王蒙认为,学问素养高就一定可以避免“有些作家,写了一部或数篇令人耳 目一新、名扬中外的作品后,马上就显出了‘后力’不继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出 现 D.茅盾认为,“一个作家的不断精进”,事实上有赖于文学理论和一般文化艺 术知识的修养。 E.作者认为,言说主体应努力走进生活,用心提高学养,才可能最大程度的降 低“言不尽意”的出现几率。 13.下列各项中对全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14.请简要分析第(3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15.作者认为“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全文,用自己 的语言把这些原因概括出来。(4分)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选择,并把对应的方框涂黑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15分) 拜见朱鹅 陈忠实 朱鹦在中国,也只是在陕西洋县一地有。洋县在秦岭南麓,汉江边上,有平坦的 坝子,有曲线优美舒展温柔的缓坡,有重叠起伏一袭秀气的丘陵,有挺拔伟岸弥 漫着原始森林气息的秦岭群峰,有如画如诗的田畴和稻地,更有性情温和天性怡 然的乡民……在世界各地的朱鹎相继灭绝(日本仅余一只失去繁育能力的老鸟) 的现今,洋县却存留住了这种鸟儿。 想到今天就可以看到朱鹎,竟有拜谒的激动和忐忑。这种心态源自既久的关于朱 的传闻的神秘。90年代初,第一次从报刊上看到在陕西洋县发现朱鹗的消息, 看到了这种前所未闻的稀世珍禽的倩影,尽管报纸上照片的印刷质量极差,然而 这鸟儿的仙姿丽影依然显现,留下来一个梦幻丽人的记忆。那时候,同时就滋生 了想一睹其风姿的欲望,整整十年了,曾经有过下汉中途经洋县的行程,却没有 机缘去攀见,欲望便滞积在心里,愈久愈强烈 十年里,有关朱鹎的印象不断地加深着。朱鹎在南美的丛林里已经消失了,不再 重现。朱鹎在日本仅存一只,也到了年迈色衰失掉繁殖本能的奄奄状态,绝灭是 注定了的。日本国民为这种鸟儿即将面临的灭绝,几乎举国哀怨,且有自省,他 们的许多东西都趋世界前列,而一个小鸟的保护却屡遭失挫,以至眼巴巴看着它 绝世而去。朱鹎被日本人视为国鸟,有某种悠长的情结。据说日本人通过几种途 径渴求得到中国朱,以弥补国人心里那份永久的遗憾和亏欠,直到天皇访华向
A.作者在第⑴段引用法捷耶夫的话,是为了证明“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 方面的原因”这一观点。 B.作家的生活经验或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语用能力的发挥,影响到言传行为 的自由度。 C.王蒙认为,学问素养高就一定可以避免“有些作家,写了一部或数篇令人耳 目一新、名扬中外的作品后,马上就显出了‘后力’不继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出 现。 D.茅盾认为,“一个作家的不断精进”,事实上有赖于文学理论和一般文化艺 术知识的修养。 E.作者认为,言说主体应努力走进生活,用心提高学养,才可能最大程度的降 低“言不尽意”的出现几率。 13.下列各项中对全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⑴⑵⑶∥⑷∥⑸ B.⑴∥⑵⑶∥⑷⑸ C.⑴∥⑵⑶⑷∥⑸ D.⑴⑵∥⑶∥⑷⑸ 14.请简要分析第⑶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4 分) 15.作者认为“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全文,用自己 的语言把这些原因概括出来。(4 分) 四、本大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选择,并把对应的方框涂黑。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15 分) 拜见朱鹮 陈忠实 朱鹮在中国,也只是在陕西洋县一地有。洋县在秦岭南麓,汉江边上,有平坦的 坝子,有曲线优美舒展温柔的缓坡,有重叠起伏一袭秀气的丘陵,有挺拔伟岸弥 漫着原始森林气息的秦岭群峰,有如画如诗的田畴和稻地,更有性情温和天性怡 然的乡民……在世界各地的朱鹮相继灭绝(日本仅余一只失去繁育能力的老鸟) 的现今,洋县却存留住了这种鸟儿。 想到今天就可以看到朱鹮,竟有拜谒的激动和忐忑。这种心态源自既久的关于朱 鹮的传闻的神秘。90 年代初,第一次从报刊上看到在陕西洋县发现朱鹮的消息, 看到了这种前所未闻的稀世珍禽的倩影,尽管报纸上照片的印刷质量极差,然而 这鸟儿的仙姿丽影依然显现,留下来一个梦幻丽人的记忆。那时候,同时就滋生 了想一睹其风姿的欲望,整整十年了,曾经有过下汉中途经洋县的行程,却没有 机缘去攀见,欲望便滞积在心里,愈久愈强烈。 十年里,有关朱鹮的印象不断地加深着。朱鹮在南美的丛林里已经消失了,不再 重现。朱鹮在日本仅存一只,也到了年迈色衰失掉繁殖本能的奄奄状态,绝灭是 注定了的。日本国民为这种鸟儿即将面临的灭绝,几乎举国哀怨,且有自省,他 们的许多东西都趋世界前列,而一个小鸟的保护却屡遭失挫,以至眼巴巴看着它 绝世而去。朱鹮被日本人视为国鸟,有某种悠长的情结。据说日本人通过几种途 径渴求得到中国朱鹮,以弥补国人心里那份永久的遗憾和亏欠,直到天皇访华向
国家领导人提出这种愿望,于是就有一对名为"友友"和洋洋"的朱鹎从洋县起程 东渡日本,一路专车监护,经西安,举行隆重的赠送仪式,然后直飞东邻岛国, 使人想起那位出塞的汉家女王昭君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有关朱鹎的专题片,一袭嫩白,柔若无骨,在稻田里踯躅是优 雅的,起飞的动作是优雅的,掠过一畦畦稻田和一座座小丘飞行在天空是优雅的 重新落在田埂或树枝上的动作也是一份优雅。这个鸟儿生就的仙风神韵,入得人 眼就是一股清丽,拂人心垢。头顶一抹丹红,长长的紫黑的喙的尖头竟然是红色, 两条细长的腿红色惹眼,白色的翅膀的内里却是红色的,像是白面红里的被子 通体嫩白中点缀着这几点丹朱,凭想象尽可以勾勒它的美妙了 凭着积久的印象和愿望,在即将见到朱鹎的真身时,就有了某种拜谒至仙的感觉。 我在朱鹎救护基地看见的朱鹎是笼养的,未免遗憾,它们无法飞翔起来,只能在 人工搭设的木架上栖息,在笼子固定的沙地上蹒跚,在人和鸟共同筑成的巢窝产 卵孵卵。四月正是朱鹍的繁殖期,不能惊扰。据说受了惊扰的雌鸟激素会受影响, 减少产卵数量,我就甘愿远远地站着 另外的遗憾还是因为时月。处于繁育期的朱鹗,羽毛竟然神奇地变换了,变幻出 身的灰色,据专家说这是鸟儿为了保护自己以迷惑天敌的生理性转换。白色的 羽毛已经变成灰色,从头到尾,那灰色也有深和浅的不同层次,深灰浅灰和灰白 色,像是野战将士的迷彩服。这种羽毛在季节中的变化,最初连专业人员也发生 过错觉,以为在山野里又发现了朱鹎的”新新人类",后来才知闹了笑话,仍然是 朱鹦,灰色的朱鹎是白色的朱鹎适应生存发展的一种色变。 灰色的朱鹎头顶上耀眼的丹红暗淡了,长喙尖头的红色也变成铁红了,长腿的红 色也收敛了艳丽,只有翅膀内里的红色还依旧鲜亮。为了繁育后代,为了繁育期 卧巢和不能远行的安全,这鸟儿一身素装,把天生丽质隐蔽起来,像最爱美的少 妇在月子里的不修边幅和甘愿的邋遢。对我来说,遗憾虽然有,毕竟见到了真实 的朱鹎,优雅依旧,神韵依然,囚在笼子里的栖卧和蹒跚,依然不失其仙风神韵 的优雅 我还是想看到纯如白雪公主的朱鹅,还是渴望观赏朱鹎在稻田和缓坡地带飞翔在 蓝天白云下的仙风神韵。需等到秋天或冬天,朱鹎的幼鸟也能遨翔天空时,哺育 和监护后代的使命宣告完成,就逐渐变换出嫩白的羽毛和几点惹眼的丹红,就可 以看到掠过水田和绿树的仙姿神韵了。 留下遗憾,也留下依恋和向往,待秋后满山红叶时,再到洋县朱鹦聚居的山野来, 再做礼拜。 (选自《陈忠实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6.文章开头描写了陕西洋县的优美风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7.作者印象中的朱鹎和亲眼见到的朱鹦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 18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划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回答19-21题。(15分) 鸡,为什么要叫? 瘦驼 鸡为什么要叫?看上去这个问题显然比不上“鸡为什么要过马路”那样 充满晢思。不过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保罗西格尔 Paul Siegel,他可能会给出你并
国家领导人提出这种愿望,于是就有一对名为"友友"和"洋洋"的朱鹮从洋县起程 东渡日本,一路专车监护,经西安,举行隆重的赠送仪式,然后直飞东邻岛国, 使人想起那位出塞的汉家女王昭君。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有关朱鹮的专题片,一袭嫩白,柔若无骨,在稻田里踯躅是优 雅的,起飞的动作是优雅的,掠过一畦畦稻田和一座座小丘飞行在天空是优雅的, 重新落在田埂或树枝上的动作也是一份优雅。这个鸟儿生就的仙风神韵,入得人 眼就是一股清丽,拂人心垢。头顶一抹丹红,长长的紫黑的喙的尖头竟然是红色, 两条细长的腿红色惹眼,白色的翅膀的内里却是红色的,像是白面红里的被子, 通体嫩白中点缀着这几点丹朱,凭想象尽可以勾勒它的美妙了。 凭着积久的印象和愿望,在即将见到朱鹮的真身时,就有了某种拜谒至仙的感觉。 我在朱鹮救护基地看见的朱鹮是笼养的,未免遗憾,它们无法飞翔起来,只能在 人工搭设的木架上栖息,在笼子固定的沙地上蹒跚,在人和鸟共同筑成的巢窝产 卵孵卵。四月正是朱鹮的繁殖期,不能惊扰。据说受了惊扰的雌鸟激素会受影响, 减少产卵数量,我就甘愿远远地站着。 另外的遗憾还是因为时月。处于繁育期的朱鹮,羽毛竟然神奇地变换了,变幻出 一身的灰色,据专家说这是鸟儿为了保护自己以迷惑天敌的生理性转换。白色的 羽毛已经变成灰色,从头到尾,那灰色也有深和浅的不同层次,深灰浅灰和灰白 色,像是野战将士的迷彩服。这种羽毛在季节中的变化,最初连专业人员也发生 过错觉,以为在山野里又发现了朱鹮的"新新人类",后来才知闹了笑话,仍然是 朱鹮,灰色的朱鹮是白色的朱鹮适应生存发展的一种色变。 灰色的朱鹮头顶上耀眼的丹红暗淡了,长喙尖头的红色也变成铁红了,长腿的红 色也收敛了艳丽,只有翅膀内里的红色还依旧鲜亮。为了繁育后代,为了繁育期 卧巢和不能远行的安全,这鸟儿一身素装,把天生丽质隐蔽起来,像最爱美的少 妇在月子里的不修边幅和甘愿的邋遢。对我来说,遗憾虽然有,毕竟见到了真实 的朱鹮,优雅依旧,神韵依然,囚在笼子里的栖卧和蹒跚,依然不失其仙风神韵 的优雅。 我还是想看到纯如白雪公主的朱鹮,还是渴望观赏朱鹮在稻田和缓坡地带飞翔在 蓝天白云下的仙风神韵。需等到秋天或冬天,朱鹮的幼鸟也能遨翔天空时,哺育 和监护后代的使命宣告完成,就逐渐变换出嫩白的羽毛和几点惹眼的丹红,就可 以看到掠过水田和绿树的仙姿神韵了。 留下遗憾,也留下依恋和向往,待秋后满山红叶时,再到洋县朱鹮聚居的山野来, 再做礼拜。 (选自《陈忠实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6.文章开头描写了陕西洋县的优美风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分) 17.作者印象中的朱鹮和亲眼见到的朱鹮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 分) 18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划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回答 19-21 题。(15 分) 鸡,为什么要叫? 瘦 驼 鸡为什么要叫?看上去这个问题显然比不上“鸡为什么要过马路”那样 充满哲思。不过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保罗西格尔 Paul Siegel,他可能会给出你并
不少于鸡为什么过马路的理由来。西格尔是研究鸡的博士,他听得懂鸡的语言 虽然对于大多数人,鸡的语言无非就是母鸡下蛋“咯咯达”和公鸡打鸣“咯咯 咯”,但是西格尔博士大概能听懂30种不同的“鸡话”。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鸡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夫多妻的它们总有一大堆家庭琐事要处理。特别是作为 家长的公鸡,更是要担负很多指挥和决策任务。比如,当公鸡发现了食物,它便 会发出叫声呼唤妻妾们前来分享。如果发现的是蚯蚓或者豆子这样的美味,它的 叫声频率会比较高;反之,如果它发现的不过是些米粒,米粒对鸡的吸引力并不 是很大,它的呼唤声频率便会较低。同样的,如果一只鸡发现了威胁,它也会发 出警告,威胁来自空中还是地面,警告声是不一样的,其他的鸡作出的反应也不 同 至于公鸡打鸣,鸡语专家告诉我们,那是一种“主权宣告”,一方面提 醒家庭成员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警告临近的公鸡不要打它家眷的主意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佛洛 Bryant Furlow等人就尝试解码公鸡的打鸣声。他们的 研究不太像是在做生物学实验,反而是像给明星灌唱片。佛洛他们动用了髙灵敏 度定向麦克风,高档录音机,音频分析软件和苹果电脑。至于“歌手”,那是 20只一岁大的雄性原鸡 Gallus gallus,也就是家鸡的野生种。经过录音和分析 佛洛他们发现,雄鸡的鸣叫与它们体内雄激素的水平密切相关,雄激素水平越高, 鸣叫声越宏亮低沉,同时这样的雄鸡鸡冠越大,体型越健硕,战斗力越强 公鸡什么时候打鸣?当然是早上了,金鸡报晓嘛。对不起,你错了。实 际上,公鸡很多时候都打鸣。有人统计过,白天里,一只公鸡大概每小时打鸣 次,只不过早上那第一声鸡叫划破了黎明的宁静,临近的公鸡不甘示弱纷纷宣誓 主权,如此接力下去,让人印象深刻,而嘈杂的白天,人们忙着各种各样的事 就不会太留意这些打鸣的公鸡了 早上公鸡为什么打鸣?首先我们要知道,一般情况下,夜里,鸡都在睡觉。在这 个前提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做一下解剖学,深入到鸡的脑袋里去看一看。鸡的大 脑里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叫做松果体,这个小小的腺体曾经是我们的老祖先视觉系 统的重要部分。但是现在它位于脑的中央,不过它与视觉神经还有藕断丝连的关 系。松果体可以分泌一种称为褪黑素 Melatonin的物质,爱美的女士们不要被这 个名字误导,它仅可以让青蛙的体色变淡。松果体是受光线控制的,只有伸手不 见五指,松果体才会分泌褪黑素,如果有光射入眼睛(其实眼皮并不能挡住太多 光线),褪黑素的分泌便被抑制。褪黑素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它能抑制性激 素的分泌。一天之中,当晨光乍现,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雄鸡便不由自主地 “司晨”。公园里提着鸟笼的大爷也知晓这个道理,平常鸟笼都被厚厚的布罩盖 着,一旦摘下布罩,光线惊醒了鸟儿的“鸣叫中枢”,歌咏会便开始了 “牝鸡司晨”,也就是母鸡打鸣。一般地,母鸡体内只有左侧的卵巢输卵管发育, 右侧的保持着未分化的状态。如果它左侧的卵巢发生了故障,右侧那个未分化的 卵巢就会发育成睾丸,并且产生雄激素。在雄激素的催促下,母鸡,哦不,它现 在已经是个合格的公鸡,就会操起司晨的任务来 在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也可以安享黑暗静谧的夜晚。不 过有时候遇到满月,皎洁的月光偶尔也会刺激太过敏感的公鸡“起夜”。而到了 战乱时候,鸡犬不宁,被声音和火光惊扰的公鸡夜啼的概率大大增加,于是古人 以“雄鸡夜鸣”为战争的凶兆 现代社会,尤其是广大城市,人工照明的普及早已消弭了昼夜的区别, 与100年前相比,目前人们的“黑夜”普遍缩短了好几个小时。不但人本身深受
不少于鸡为什么过马路的理由来。西格尔是研究鸡的博士,他听得懂鸡的语言。 虽然对于大多数人,鸡的语言无非就是母鸡下蛋“咯咯达”和公鸡打鸣“咯咯 咯”,但是西格尔博士大概能听懂 30 种不同的“鸡话”。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鸡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夫多妻的它们总有一大堆家庭琐事要处理。特别是作为 家长的公鸡,更是要担负很多指挥和决策任务。比如,当公鸡发现了食物,它便 会发出叫声呼唤妻妾们前来分享。如果发现的是蚯蚓或者豆子这样的美味,它的 叫声频率会比较高;反之,如果它发现的不过是些米粒,米粒对鸡的吸引力并不 是很大,它的呼唤声频率便会较低。同样的,如果一只鸡发现了威胁,它也会发 出警告,威胁来自空中还是地面,警告声是不一样的,其他的鸡作出的反应也不 同。 至于公鸡打鸣,鸡语专家告诉我们,那是一种“主权宣告”,一方面提 醒家庭成员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警告临近的公鸡不要打它家眷的主意。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佛洛 Bryant Furlow 等人就尝试解码公鸡的打鸣声。他们的 研究不太像是在做生物学实验,反而是像给明星灌唱片。佛洛他们动用了高灵敏 度定向麦克风,高档录音机,音频分析软件和苹果电脑。至于“歌手”,那是 20 只一岁大的雄性原鸡 Gallus gallus,也就是家鸡的野生种。经过录音和分析, 佛洛他们发现,雄鸡的鸣叫与它们体内雄激素的水平密切相关,雄激素水平越高, 鸣叫声越宏亮低沉,同时这样的雄鸡鸡冠越大,体型越健硕,战斗力越强。 公鸡什么时候打鸣?当然是早上了,金鸡报晓嘛。对不起,你错了。实 际上,公鸡很多时候都打鸣。有人统计过,白天里,一只公鸡大概每小时打鸣一 次,只不过早上那第一声鸡叫划破了黎明的宁静,临近的公鸡不甘示弱纷纷宣誓 主权,如此接力下去,让人印象深刻,而嘈杂的白天,人们忙着各种各样的事, 就不会太留意这些打鸣的公鸡了。 早上公鸡为什么打鸣?首先我们要知道,一般情况下,夜里,鸡都在睡觉。在这 个前提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做一下解剖学,深入到鸡的脑袋里去看一看。鸡的大 脑里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叫做松果体,这个小小的腺体曾经是我们的老祖先视觉系 统的重要部分。但是现在它位于脑的中央,不过它与视觉神经还有藕断丝连的关 系。松果体可以分泌一种称为褪黑素 Melatonin 的物质,爱美的女士们不要被这 个名字误导,它仅可以让青蛙的体色变淡。松果体是受光线控制的,只有伸手不 见五指,松果体才会分泌褪黑素,如果有光射入眼睛(其实眼皮并不能挡住太多 光线),褪黑素的分泌便被抑制。褪黑素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它能抑制性激 素的分泌。一天之中,当晨光乍现,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雄鸡便不由自主地 “司晨”。公园里提着鸟笼的大爷也知晓这个道理,平常鸟笼都被厚厚的布罩盖 着,一旦摘下布罩,光线惊醒了鸟儿的“鸣叫中枢”,歌咏会便开始了。 “牝鸡司晨”,也就是母鸡打鸣。一般地,母鸡体内只有左侧的卵巢输卵管发育, 右侧的保持着未分化的状态。如果它左侧的卵巢发生了故障,右侧那个未分化的 卵巢就会发育成睾丸,并且产生雄激素。在雄激素的催促下,母鸡,哦不,它现 在已经是个合格的公鸡,就会操起司晨的任务来。 在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也可以安享黑暗静谧的夜晚。不 过有时候遇到满月,皎洁的月光偶尔也会刺激太过敏感的公鸡“起夜”。而到了 战乱时候,鸡犬不宁,被声音和火光惊扰的公鸡夜啼的概率大大增加,于是古人 以“雄鸡夜鸣”为战争的凶兆。 现代社会,尤其是广大城市,人工照明的普及早已消弭了昼夜的区别, 与 100 年前相比,目前人们的“黑夜”普遍缩短了好几个小时。不但人本身深受
人工白昼”带来的褪黑素水平下降引发的种种健康问题(诸如儿童性早熟,乳 腺癌和结肠癌的高发,以及更普遍的情绪波动)的困扰,跟着人混的其他动物也 跟着遭殃。经常有报道说某小区里“无德居民”擅自养鸡,结果半夜鸡叫不断, 引发邻里纠纷。英国的国鸟是欧亚鸲 Eithacus rubecula,这种俗称知更鸟的小 鸟现在完全不“知更”了,根据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SPB报道,在英国很多 地方它们彻夜鸣叫,都是路灯惹的祸。 由此可见,给地球熄灯一个小时,不管对人类还是包括鸡在内的其他动物,都是 远远不够的。但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我们还回得去吗? (选自《新京报·新知周刊》,有删改) 19.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①他们的研究不太像是在做生物学实验,反而是像给明星灌唱片 ②在英国很多地方它们彻夜鸣叫,都是路灯惹的祸 20.结合全文,分条概述鸡叫的各种原因。(5分) 21.文章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 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6分) (1)有一次,马克·吐温与一位夫人对坐。他想与这位夫人套近乎,对她赞美道: “您真漂亮。”可夫人将了他一军,让马克·吐温讨了个没趣,高傲地回应:“可 惜我实在无法同样赞美你。”马克·吐温毫不介意地笑笑说:“夫人,只要像我 一样说假话就行了。” 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 是 (3 分) (2)李媛走进教室,习惯地用餐巾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扔在地上。 同学张婧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李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随手将 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后面的垃圾篓。 张婧的话言外之意 是 23.我国每年大约生产450亿双一次性木筷,消耗林木资源近500万立方米〔 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3000一4000双筷子),我们一年要吃掉 2500万棵树。学校“保护地球家园志愿者”服务队打算走上街头,倡议大家保 护生态环境,抵制“一次性”筷子。 请你为服务队设计两条宣传语,要求:①主题鲜明。②两条各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③每条不超过20字(6分) 六、作文(60分) 24
“人工白昼”带来的褪黑素水平下降引发的种种健康问题(诸如儿童性早熟,乳 腺癌和结肠癌的高发,以及更普遍的情绪波动)的困扰,跟着人混的其他动物也 跟着遭殃。经常有报道说某小区里“无德居民”擅自养鸡,结果半夜鸡叫不断, 引发邻里纠纷。英国的国鸟是欧亚鸲 Eithacus rubecula,这种俗称知更鸟的小 鸟现在完全不“知更”了,根据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 RSPB 报道,在英国很多 地方它们彻夜鸣叫,都是路灯惹的祸。 由此可见,给地球熄灯一个小时,不管对人类还是包括鸡在内的其他动物,都是 远远不够的。但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我们还回得去吗? (选自《新京报·新知周刊》,有删改) 19.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①他们的研究不太像是在做生物学实验,反而是像给明星灌唱片。 ②在英国很多地方它们彻夜鸣叫,都是路灯惹的祸。 20.结合全文,分条概述鸡叫的各种原因。(5 分) 21.文章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五、本大题 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 22.“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 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6 分) (1)有一次,马克•吐温与一位夫人对坐。他想与这位夫人套近乎,对她赞美道: “您真漂亮。”可夫人将了他一军,让马克•吐温讨了个没趣,高傲地回应:“可 惜我实在无法同样赞美你。”马克·吐温毫不介意地笑笑说:“夫人,只要像我 一样说假话就行了。” 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 是: (3 分) (2)李媛走进教室,习惯地用餐巾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扔在地上。 同学张婧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李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随手将 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后面的垃圾篓。 张婧的话言外之意 是: (3 分) 23.我国每年大约生产 450 亿双一次性木筷,消耗林木资源近 500 万立方米〔 一 棵生长了 20 年的大树,仅能制成 3 000 一 4 000 双筷子),我们一年要吃掉 2500 万棵树。学校“保护地球家园志愿者”服务队打算走上街头,倡议大家保 护生态环境,抵制“一次性”筷子。 请你为服务队设计两条宣传语,要求:①主题鲜明。②两条各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③每条不超过 20 字(6 分) 六、作文(60 分) 24.
2013年3月6日,一乘机老人突发心脏病,东方航空公司航班紧急备降三亚滞 留16小时,滞留旅客因为航班延误造成损失,心生不满,“本来备降就是为了 救人,我们乘客又没有延误责任。”后又觉得补偿方案不合理拒绝再登机,飞机 只好载着其他乘客先行离去。该事件引来网上众多关注,有的网友大赞航空公司 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处理及时;有的网友指责旅客冷漠、缺乏包容心;也有 的网友说:“16个小时都被困在机场,谁受得了啊。”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B[A.浑浊zhu6/蛰zhe伏、锋镝di/贬谪zh白、首创 chuang/创 chuang举: B.园圃p/逮捕b、烘hong托/哄hang骗、记载z6i/超载zdi;C.安静jing/ 绥靖jng、渎d职/木椟d、量ling具/胆量ling;D.疏浚jn/逡qn巡、 稍shao息/口哨shao、卡qia壳/关卡qia] 2.A[A.炙手可热:炙,烤;本语意指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 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常误用为“热门”之义) B.你方唱罢我登场:你刚唱完,我就登上场来。一般用于权力更迭,属于政治 讽刺的说法。C.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形容做事 卖力。D.无疾而终:没有病就死了,是死亡的一种最高境界。比喻事物未受外 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即事情的发展最终走入末路,没有任何结果。] 3.B[A.成分残缺,在“在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后加“车程”。C.语义重 复,“悉”即“知道”。D.不合逻辑,“目前”指现今,时下,而“分享了” 则是过去时,可将“了”去掉。] 4.C[从“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和句③中“其过程”可看出③在最前面 可排除B和D,①句从时间与文化背景上对③句内容进一步介绍,接着⑤句就谈 到众多国家对茶文化的态度,在众多态度中有了②句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 享受来推广”,但在这一致的态度中却是有④句饮茶习惯的不同,其中就有⑥句 中国的饮茶习惯的不同。] 5.C[趋:疾走,奔向] 6.D[其: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A.之:代词,他/音节助词,可不 译。B.以: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介词,可译为“用、拿”。C.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时间副词,可译为“不久”] 7.D[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作”前。A项“何 代词“什么”的意思。B项“何”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C.项“何”代词“哪里,什么”的意思 8.A[柳氏子是“大怒骂”;“寻死”意为“不久死去”] 9.(1)儿子长大后,浪荡奢侈不守规矩,柳西川一生的积蓄被挥霍殆净。[4 分。荡侈:浪荡奢侈,1分;逾检:不守规矩,1分;囊积:一生的积蓄,1分; 大意1分]
2013 年 3 月 6 日,一乘机老人突发心脏病,东方航空公司航班紧急备降三亚滞 留 16 小时,滞留旅客因为航班延误造成损失,心生不满,“本来备降就是为了 救人,我们乘客又没有延误责任。”后又觉得补偿方案不合理拒绝再登机,飞机 只好载着其他乘客先行离去。该事件引来网上众多关注,有的网友大赞航空公司 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处理及时;有的网友指责旅客冷漠、缺乏包容心;也有 的网友说:“16 个小时都被困在机场,谁受得了啊。”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2.不少于 800 字。3.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B[A.浑浊 zhuó/蛰 zhé 伏、锋镝 dí/贬谪 zhé、首创 chuàng/创 chuàng 举; B.园圃 pǔ/逮捕 bǔ、烘 hōng 托/哄 hǒng 骗、记载 zǎi/超载 zài;C.安静 jìng/ 绥靖 jìng、渎 dú 职/木椟 dú、量 liáng 具/胆量 liàng;D.疏浚 jùn/逡 qūn 巡、 稍 shào 息/口哨 shào、卡 qiǎ 壳/关卡 qiǎ] 2.A[A.炙手可热:炙,烤;本语意指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 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常误用为“热门”之义) B.你方唱罢我登场:你刚唱完,我就登上场来。一般用于权力更迭,属于政治 讽刺的说法。C.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形容做事 卖力。D.无疾而终:没有病就死了,是死亡的一种最高境界。比喻事物未受外 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即事情的发展最终走入末路,没有任何结果。] 3.B[A.成分残缺,在“在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后加“车程”。C.语义重 复,“悉”即“知道”。D.不合逻辑,“目前”指现今,时下,而“分享了” 则是过去时,可将“了”去掉。] 4.C[从“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和句③中“其过程”可看出③在最前面, 可排除 B 和 D,①句从时间与文化背景上对③句内容进一步介绍,接着⑤句就谈 到众多国家对茶文化的态度,在众多态度中有了②句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 享受来推广”,但在这一致的态度中却是有④句饮茶习惯的不同,其中就有⑥句 中国的饮茶习惯的不同。] 5.C[趋:疾走,奔向] 6.D[其: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A.之:代词,他/音节助词,可不 译。B.以: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介词,可译为“用、拿”。C.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时间副词,可译为“不久”] 7.D[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作”前。A 项“何” 代词“什么”的意思。B 项“何”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C.项“何”代词“哪里,什么”的意思] 8.A[柳氏子是“大怒骂”;“寻死”意为“不久死去”] 9.(1)儿子长大后,浪荡奢侈不守规矩,柳西川一生的积蓄被挥霍殆净。[4 分。荡侈:浪荡奢侈,1 分;逾检:不守规矩,1 分;囊积:一生的积蓄,1 分; 大意 1 分]
(2)我恰好还有件小事,来不及叙谈了,明天去拜访你们。[3分。适:恰好, 1分;谒:拜访,1分,大意1分。] (3)(像柳西川这样)突然得到巨额财富,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他还钱的时候 多难堪。[3分。何如:”为什么,有什么”的意思1分;省略句,补充(像柳 西川这样),类似.的意思1分;大意1分。] 0.(1)不同意。(1分)“明”在此处是明白、清醒之意。诗人本想借酒浇 愁麻醉自己,但却越喝越清醒。(1分)写出了诗人的愁情(思乡之情/思乡之 愁)的强烈、浓厚、深重。(1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1分)作者在清明时节经过西 域边城,耳闻间间关关的鸟鸣,目睹漫山遍野的山花这样一幅清新明媚、有声有 色的春景图,却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者用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乐景衬哀 情/衬托/反衬)的手法,鸟鸣清脆、山花烂漫却难解诗人心头的相思之苦,难 以明说诗人的思乡之愁,所以自然而然转入颈联描写美酒入愁肠,心却因乡思而 乱。本想借酒麻醉自己却越喝越清醒,想起家乡故园的梨花在清明节也已绽开 诗人已“鹧鸪声”作结,更添乡思之浓。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 情。[艺术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艺术手法要与诗句分析相统一] 11.(1)食野之苹 鼓瑟吹笙 (2)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由 (3)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4)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2.DE[A项引用法捷耶夫的话是为了证明,“‘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普通书 写者时常面临的困惑”。B项原文是“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 语用能力的发挥”。C项王蒙强调的是“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学术境界”,二者缺 13.C[第(1)段表明“失语”问题的常见性,第(2)总述“失语”问题的原因,第 (3)段与第(4)段分述生活积累和学术境界两个原因,第(5)段总结全文提出解决办 14.①直接证明“痛苦的生活似乎更能成就一个作家”的观点,间接证明“生活 积累是创作工程的第一环”的观点(或间接证明“生活积累本质上是作家言说的 基本对象,是意之 之源”的观点 ②列举数字,使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划线出各1分) 15.①生活积累不足(或言说主体没有努力走进生活)2分 ②学术修养不够(或视野的狭窄和学养的贫弱造成言传上的“失语”或作家没有 用心提高学养)2分注:答“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语用能力 的发挥,影响到言传行为的自由度”或“生活积累是创作工程的第一环”或“生 活积累本质上是作家言说的基本对象,是意之根、言之源”或“一个人语用能力 的高低,不仅与生活积累相关,而且与其哲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心理学、 生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综合学养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宽阔的知识视野和深 厚的学问素养,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驾驭语言”等表述只给1分,不重复给 分 该题是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失语”的原因,因而答案要能直接回答问 题,而“生活积累是创作工程的第一环”等表述不能正面直接回答问题。 16.①以朱鹎的存留地陕西洋县的美丽风景来烘托朱鹦的迷人风姿 ②与结尾作者渴望观赏朱鹍在稻田和缓坡飞翔的内容枃成呼应 ③先写朱鹦的存留地的优美风光,自然引出下文对朱鹎的介绍
(2)我恰好还有件小事,来不及叙谈了,明天去拜访你们。[3 分。适:恰好, 1 分;谒:拜访,1 分,大意 1 分。] (3)(像柳西川这样)突然得到巨额财富,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他还钱的时候 多难堪。[3 分。何如:”为什么,有什么”的意思 1 分;省略句,补充(像柳 西川这样),类似.的意思 1 分;大意 1 分。] 10.(1)不同意。(1 分)“明”在此处是明白、清醒之意。诗人本想借酒浇 愁麻醉自己,但却越喝越清醒。(1 分)写出了诗人的愁情(思乡之情/思乡之 愁)的强烈、浓厚、深重。(1 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1 分)作者在清明时节经过西 域边城,耳闻间间关关的鸟鸣,目睹漫山遍野的山花这样一幅清新明媚、有声有 色的春景图,却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者用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乐景衬哀 情/衬托/反衬)的手法,鸟鸣清脆、山花烂漫却难解诗人心头的相思之苦,难 以明说诗人的思乡之愁,所以自然而然转入颈联描写美酒入愁肠,心却因乡思而 乱。本想借酒麻醉自己却越喝越清醒,想起家乡故园的梨花在清明节也已绽开, 诗人已“鹧鸪声”作结,更添乡思之浓。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 情。[艺术手法 1 分,结合诗句分析 2 分,艺术手法要与诗句分析相统一] 11.(1)食野之苹 鼓瑟吹笙 (2)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 由 (3)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4)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12.DE[A 项引用法捷耶夫的话是为了证明,“‘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普通书 写者时常面临的困惑”。B 项原文是“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 语用能力的发挥”。C 项王蒙强调的是“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学术境界”,二者缺 一不可。] 13.C[第⑴段表明“失语”问题的常见性,第⑵总述“失语”问题的原因,第 ⑶段与第⑷段分述生活积累和学术境界两个原因,第⑸段总结全文提出解决办 法。] 14.①直接证明“痛苦的生活似乎更能成就一个作家”的观点,间接证明“生活 积累是创作工程的第一环”的观点(或间接证明“生活积累本质上是作家言说的 基本对象,是意之根、言之源”的观点) ②列举数字,使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划线出各 1 分) 15.①生活积累不足(或言说主体没有努力走进生活)2 分 ②学术修养不够(或视野的狭窄和学养的贫弱造成言传上的“失语”或作家没有 用心提高学养)2 分注:答“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语用能力 的发挥,影响到言传行为的自由度”或“生活积累是创作工程的第一环”或“生 活积累本质上是作家言说的基本对象,是意之根、言之源”或“一个人语用能力 的高低,不仅与生活积累相关,而且与其哲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心理学、 生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综合学养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宽阔的知识视野和深 厚的学问素养,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驾驭语言”等表述只给 1 分,不重复给 分 该题是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失语”的原因,因而答案要能直接回答问 题,而“生活积累是创作工程的第一环”等表述不能正面直接回答问题。 16.①以朱鹮的存留地陕西洋县的美丽风景来烘托朱鹮的迷人风姿。 ②与结尾作者渴望观赏朱鹮在稻田和缓坡飞翔的内容构成呼应。 ③先写朱鹮的存留地的优美风光,自然引出下文对朱鹮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