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第6章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史庆轩 标题
第6 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第 6 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史庆轩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标 题
第6章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6.1结构布置 >62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结构分类和分析方法 6.3整截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4双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5多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6整体小开口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7壁式框架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8剪力墙分类的判别受力特点对比和计算参数判别 69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 主要内容
第6 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6.1 结构布置 6.2 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6.3 整截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4 双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5 多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6 整体小开口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7 壁式框架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8 剪力墙分类的判别 6.9 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 重点、难点: 结构分类和分析方法 受力特点对比和计算参数判别
第6章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61结构布置 小开间横墙承重 6.1.1墙体承重方案 大开间横墙承重 大间距纵、横墙承重 1)小开间横墙承重 特点:每开间设置承重横墙,间距为2.7~3.9,适用于住宅、旅馆等 小开间建筑 优点:不需要隔墙;采用短向楼板,节约钢筋等。 缺点:横墙数量多,承载力未充分利用,建筑平面布置不灵活,房屋自 重及侧向刚度大,水平地震作用大 6.1结构布置
第6 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6.1 结构布置 6.1 结构布置 6.1.1 墙体承重方案 1)小开间横墙承重 特点:每开间设置承重横墙,间距为2.7~3.9m,适用于住宅、旅馆等 小开间建筑。 优点:不需要隔墙;采用短向楼板,节约钢筋等。 缺点:横墙数量多,承载力未充分利用,建筑平面布置不灵活,房屋自 重及侧向刚度大,水平地震作用大。 大间距纵、横墙承重 小开间横墙承重 大开间横墙承重
第6章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大开间横墙承重 特点:每两开间设置一道承重横墙,间距一般6~8m。楼盖多采用混凝土 梁式板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 优点:使用空间大,平面布置灵活;自重较轻,基础费用相对较少。 缺点:楼盖跨度大,楼盖材料增多。 3)大间距纵、横墙承重 特点:每两开间设置一道横墙,间距为8m左右。楼盖采用混凝土双向板, 或在每两道横墙之间布置一根进深梁,形成纵、横墙混合承重。 从使用功能、技术经济指标、受力性能等方面来看,大间距方案较优 越。目前趋向于采用大间距、大进深、大模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的 剪力墙结构体系 6.1结构布置
第6 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6.1 结构布置 2)大开间横墙承重 特点:每两开间设置一道承重横墙,间距一般6~8m。楼盖多采用混凝土 梁式板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 优点:使用空间大,平面布置灵活;自重较轻,基础费用相对较少。 缺点:楼盖跨度大,楼盖材料增多。 3)大间距纵、横墙承重 特点:每两开间设置一道横墙,间距为8m左右。楼盖采用混凝土双向板, 或在每两道横墙之间布置一根进深梁,形成纵、横墙混合承重。 从使用功能、技术经济指标、受力性能等方面来看,大间距方案较优 越。目前趋向于采用大间距、大进深、大模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的 剪力墙结构体系
第6章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算种故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6.1.2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1)宜沿主轴方向双向或多向布置,不同方向的剪力墙宜联结在 起,应尽量拉通、对直;抗震设计时,宜使两个方向侧向刚度接近;剪 力墙墙肢截面宜简单、规则。 2)剪力墙布置不宜太密,使结构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若侧向刚度 过大,不仅加大自重,还会使地震力增大 3)剪力墙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 4)剪力墙长度较大时,可通过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若干均匀的独立 墙段。墙段的长度不宜大于8m 5)剪力墙的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宜避免使用错洞墙和叠合错 洞墙 6.1结构布置
第6 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6.1 结构布置 1)宜沿主轴方向双向或多向布置,不同方向的剪力墙宜联结在一 起,应尽量拉通、对直;抗震设计时,宜使两个方向侧向刚度接近;剪 力墙墙肢截面宜简单、规则。 2)剪力墙布置不宜太密,使结构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若侧向刚度 过大,不仅加大自重,还会使地震力增大。 3)剪力墙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 4)剪力墙长度较大时,可通过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若干均匀的独立 墙段。墙段的长度不宜大于8m。 5)剪力墙的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宜避免使用错洞墙和叠合错 洞墙。 6.1.2 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第6章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6)当剪力墙与平面外方向的梁连结时,可加强剪力墙平面外的抗弯刚度和 承载力(可在墙内设置扶壁柱、暗柱或与梁相连的型钢等措施);或减小梁 端弯矩的措施(如设计为铰接或半刚接)。 7)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长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高层结构不 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 适当降低。 6.1结构布置
第6 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6.1 结构布置 6)当剪力墙与平面外方向的梁连结时,可加强剪力墙平面外的抗弯刚度和 承载力(可在墙内设置扶壁柱、暗柱或与梁相连的型钢等措施);或减小梁 端弯矩的措施(如设计为铰接或半刚接)。 7)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长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高层结构不 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 适当降低
第6章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顶芻宦种占兽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62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1)竖向荷载作用下,各片剪力墙承受的压力可近似按各肢剪 力墙负荷面积分配 2)水平荷载作用下,各片剪力墙承受的水平荷载可按结构平 面协同工作分析。即研究水平荷载在各榀剪力墙之间分配问题 的一种筒化分析方法。 剪力墙结构平面图 6.2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第6 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6.2 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6.2 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1)竖向荷载作用下,各片剪力墙承受的压力可近似按各肢剪 力墙负荷面积分配; 2)水平荷载作用下,各片剪力墙承受的水平荷载可按结构平 面协同工作分析。即研究水平荷载在各榀剪力墙之间分配问题 的一种简化分析方法。 剪力墙结构平面图
第6章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621剪力墙的分类 根据剪力墙洞口的有无、大小、形状和位置等,可将其划 分为以下几类: 整截面墙 整体小开口墙 联肢墙 壁式框架 6.2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第6 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6.2 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6.2.1 剪力墙的分类 1、根据剪力墙洞口的有无、大小、形状和位置等,可将其划 分为以下几类: 整截面墙 整体小开口墙 联肢墙 壁式框架
第6章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算种拔古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1)整截面墙 几何判定: (1)剪力墙无洞口; (2)有洞口,墙面洞口面积不大 于墙面总面积的16%,且洞口间的净 距及洞口至墙边的距离均大于洞口 长边尺寸 受力特点: 可视为上端自由、下端固定的竖向 整截面墙 悬臂构件 6.2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第6 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6.2 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1)整截面墙 几何判定: (1)剪力墙无洞口; (2)有洞口,墙面洞口面积不大 于墙面总面积的16%,且洞口间的净 距及洞口至墙边的距离均大于洞口 长边尺寸。 受力特点: 可视为上端自由、下端固定的竖向 悬臂构件。 整截面墙
第6章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算种故古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整体小开口墙 几何判定: (1)洞口稍大一些,且沿竖向成列布置; (2)洞口面积超过墙面总面积的16%,但洞 口对剪力墙的受力影响仍较小。 受力特点: 水平荷载下,由于洞口的存在,墙肢中 已出现局部弯曲,其截面应力可认为由墙体 的整体弯曲和局部弯曲二者叠加组成,截面 整体小开口墙 变形仍接近于整截面墙。 6.2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第6 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 6.2 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2)整体小开口墙 几何判定: (1)洞口稍大一些,且沿竖向成列布置; (2)洞口面积超过墙面总面积的16%,但洞 口对剪力墙的受力影响仍较小。 受力特点: 水平荷载下,由于洞口的存在,墙肢中 已出现局部弯曲,其截面应力可认为由墙体 的整体弯曲和局部弯曲二者叠加组成,截面 变形仍接近于整截面墙。 整体小开口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