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中药新药复方制剂中医药理论申报资料 撰写指导原则(试行) 为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 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按照《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 求》中临床研究申报资料涉及的中医药理论相关要求,撰写 了《中药新药复方制剂中医药理论申报资料撰写指导原则》 (试行)。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注册申请涉及的 中医药理论阐述。其他中药注册申请涉及中医药理论阐述 的,可参照执行。 一、处方组成及功能主治简述 应当规范表述处方组成,功能主治。 处方组成药味名称应当与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 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材/饮片标准或炮制规范中收载的规 范名称一致,应当明确每日用各药味药量。中药复方制剂药 味的排列顺序需符合中医药的组方原则。 主治需说明处方的具体临床定位,注意区别疾病治疗、 对证治疗和症状治疗的表述;说明药物作用特点,如疾病治 疗、症状缓解或减轻、对联合用药物的影响等。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其功能主治采用中医药术 语表述。 1
1 附件 1 为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 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按照《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 求》中临床研究申报资料涉及的中医药理论相关要求,撰写 了《中药新药复方制剂中医药理论申报资料撰写指导原则》 (试行)。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注册申请涉及的 中医药理论阐述。其他中药注册申请涉及中医药理论阐述 的,可参照执行。 一、处方组成及功能主治简述 应当规范表述处方组成,功能主治。 处方组成药味名称应当与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 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材/饮片标准或炮制规范中收载的规 范名称一致,应当明确每日用各药味药量。中药复方制剂药 味的排列顺序需符合中医药的组方原则。 主治需说明处方的具体临床定位,注意区别疾病治疗、 对证治疗和症状治疗的表述;说明药物作用特点,如疾病治 疗、症状缓解或减轻、对联合用药物的影响等。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其功能主治采用中医药术 语表述
二、中医药理论对主治的基本认识 应当说明与主治相关的中医药理论来源。 阐述主治病证的发病原因、疾病发展过程及转归、病证 的分期分型等。 运用中医药理论说明与病因病机对应的证候特点、治则 治法,以及治疗优势和特点。 使用的中医药理论依据应标明出处,来源于古代医籍 的,应标明所属的篇、卷、册,可提供原文;来源于现代中 医药理论研究或医家论述的,应当提供文献或其他相关成果 等资料,并且论证中医药理论的合理性。 三、拟定处方的中医药理论 (一)处方来源及历史沿革 应当明确处方来源,并简要说明处方药味、处方药量、 剂型、适用人群(主治及人群范围)、用法用量及疗程等的 演变情况及依据。可使用文字或表格(见表1)描述处方变 化情况。 表1处方变化情况梳理 处方 变化情况 变化 药味及药量 剂型 适用人群用法用量 疗程 依据 处方1 处方2 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应当依据原 文中相关内容,通过文字或表格(见表2)简述处方源流(各 朝代使用情况、历代医评)。应当通过文字或表格(见表3、 表4、表5)列明申报处方与原处方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 2
2 二、中医药理论对主治的基本认识 应当说明与主治相关的中医药理论来源。 阐述主治病证的发病原因、疾病发展过程及转归、病证 的分期分型等。 运用中医药理论说明与病因病机对应的证候特点、治则 治法,以及治疗优势和特点。 使用的中医药理论依据应标明出处,来源于古代医籍 的,应标明所属的篇、卷、册,可提供原文;来源于现代中 医药理论研究或医家论述的,应当提供文献或其他相关成果 等资料,并且论证中医药理论的合理性。 三、拟定处方的中医药理论 (一)处方来源及历史沿革 应当明确处方来源,并简要说明处方药味、处方药量、 剂型、适用人群(主治及人群范围)、用法用量及疗程等的 演变情况及依据。可使用文字或表格(见表 1)描述处方变 化情况。 表 1 处方变化情况梳理 处方 变化情况 变化 药味及药量 剂型 适用人群 用法用量 疗程 依据 处方 1 处方 2 … 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应当依据原 文中相关内容,通过文字或表格(见表 2)简述处方源流(各 朝代使用情况、历代医评)。应当通过文字或表格(见表 3、 表 4、表 5)列明申报处方与原处方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
主治、药味、药量等方面的对比资料,并给出相应的考证内 容,说明处方各药味药量确定的依据。如申报处方在药味基 原和炮制方面有变化,应当在此处说明。基于古代经典名方 加减化裁的,还应当阐述加减化裁的具体理由,其中源于多 个经典名方的,应当阐述其组合使用的缘由,以便为经典名 方的确认及人用经验的支持提供依据。 表2处方源流分析 序号 朝代 出处 作者 论述内容 1 2 表3处方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分析 原方 申报处方 是否一致 (否,请说明理由) 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主治 注:如原文中处方相关信息有缺失,可提供其他论述或研究作为佐 证。 表4处方药味名对比 原方药味名 现处方药味名 考据情况 药味1 药味2 … 注:若无古今药味名差异的,可不列此项。如药味基原和炮制有 变化的,应当在此处说明。 表5处方各药味药量对比 原方药量药量换算现处方选择药量 药量选择依据
3 主治、药味、药量等方面的对比资料,并给出相应的考证内 容,说明处方各药味药量确定的依据。如申报处方在药味基 原和炮制方面有变化,应当在此处说明。基于古代经典名方 加减化裁的,还应当阐述加减化裁的具体理由,其中源于多 个经典名方的,应当阐述其组合使用的缘由,以便为经典名 方的确认及人用经验的支持提供依据。 表 2 处方源流分析 序号 朝代 出处 作者 论述内容 1 2 … 表 3 处方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分析 原方 申报处方 是否一致 (否,请说明理由) 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主治 注:如原文中处方相关信息有缺失,可提供其他论述或研究作为佐 证。 表 4 处方药味名对比 原方药味名 现处方药味名 考据情况 药味 1 药味 2 … 注:若无古今药味名差异的,可不列此项。如药味基原和炮制有 变化的,应当在此处说明。 表 5 处方各药味药量对比 原方药量 药量换算 现处方选择药量 药量选择依据
药味1 药味2 … (二)方解 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围绕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和 治则治法,清晰阐释组方原理,体现方证一致。药味出现顺 序应与“处方”中顺序一致。 一般可以采用“君臣佐使”的组方分析理论进行分析: 对于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齐备者,方解中应当明确君药、 臣药、佐药和使药及其配伍原理,说明单味药的功效或多味 药相合的功效;对于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难以齐备或确 定者,应当明确君药及其功效,其他药味至少按其方药作用 归类,分清主次,说明配伍原理和功效。 难以采用“君臣佐使”的方式进行方解的,可以采用其 他符合中医药理论的组方配伍分析方法。 方解应当归纳全方的功能和配伍特点。 (三)用法用量 应当结合主治病证、用药人群、药性理论等特点和人用 经验或临床实践的结果,说明用法用量确定的依据。对于中 医特色的用法(如药引、穴位给药等),应当着重阐述其所 依据的中医药理论。 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可结合经典 名方古籍中的记载,说明用法用量确定的依据。 四、处方功能主治确定的理论依据 结合中医药理论对主治的普遍认识及处方情况,对处方
4 药味 1 药味 2 … (二)方解 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围绕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和 治则治法,清晰阐释组方原理,体现方证一致。药味出现顺 序应与“处方”中顺序一致。 一般可以采用“君臣佐使”的组方分析理论进行分析: 对于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齐备者,方解中应当明确君药、 臣药、佐药和使药及其配伍原理,说明单味药的功效或多味 药相合的功效;对于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难以齐备或确 定者,应当明确君药及其功效,其他药味至少按其方药作用 归类,分清主次,说明配伍原理和功效。 难以采用“君臣佐使”的方式进行方解的,可以采用其 他符合中医药理论的组方配伍分析方法。 方解应当归纳全方的功能和配伍特点。 (三)用法用量 应当结合主治病证、用药人群、药性理论等特点和人用 经验或临床实践的结果,说明用法用量确定的依据。对于中 医特色的用法(如药引、穴位给药等),应当着重阐述其所 依据的中医药理论。 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可结合经典 名方古籍中的记载,说明用法用量确定的依据。 四、处方功能主治确定的理论依据 结合中医药理论对主治的普遍认识及处方情况,对处方
进行综合评述,分析说明处方功能主治确定的理论依据,可 依据组方配伍法则与所治疗疾病病因病机契合度、处方传承 来源是否清晰等方面进行阐述。 五、处方安全性分析 (一)用药剂量 列明处方中各药味的日用量,及其在国家药品标准、药 品注册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材/饮片标准或炮制规范 中的用量范围。如有超出范围的情况,可提交相关资料以说 明合理性。可参考下表: 药味名 日用量 标准中用量 引用标准出处 处方药味1 处方药味2 (二)配伍禁忌及毒性药味 说明处方中是否含有中药传统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 畏)。明确处方是否含已有标准中标注具有毒性的药味。同 时,如涉及现代药理毒理研究或临床应用发现有安全性风险 的药味,应当一并列出。 (三)使用处方的禁忌与注意 根据中医药理论及处方特点,规范表述基于中医病证或 体质等因素需要慎用、禁用者;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情况下 的禁忌;在饮食以及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等方面的注意。如 有药后调护,应当予以明确。 六、和同类品种的比较 与已上市组方类同、功能主治一致的品种进行对比,以 说明处方的特点和优势。 5
5 进行综合评述,分析说明处方功能主治确定的理论依据,可 依据组方配伍法则与所治疗疾病病因病机契合度、处方传承 来源是否清晰等方面进行阐述。 五、处方安全性分析 (一)用药剂量 列明处方中各药味的日用量,及其在国家药品标准、药 品注册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材/饮片标准或炮制规范 中的用量范围。如有超出范围的情况,可提交相关资料以说 明合理性。可参考下表: 药味名 日用量 标准中用量 引用标准出处 处方药味 1 处方药味 2 (二)配伍禁忌及毒性药味 说明处方中是否含有中药传统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 畏)。明确处方是否含已有标准中标注具有毒性的药味。同 时,如涉及现代药理毒理研究或临床应用发现有安全性风险 的药味,应当一并列出。 (三)使用处方的禁忌与注意 根据中医药理论及处方特点,规范表述基于中医病证或 体质等因素需要慎用、禁用者;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情况下 的禁忌;在饮食以及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等方面的注意。如 有药后调护,应当予以明确。 六、和同类品种的比较 与已上市组方类同、功能主治一致的品种进行对比,以 说明处方的特点和优势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如有其他需补充的内容,可在此项下提供。 八、参考文献 应当以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列明参考文献。 九、附件 所依据的中医药理论如有文献或成果支持,应在此处 提供相关附件;如有古代医籍支持,可在此处提供原文。 6
6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如有其他需补充的内容,可在此项下提供。 八、参考文献 应当以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列明参考文献。 九、附件 所依据的中医药理论如有文献或成果支持,应在此处 提供相关附件;如有古代医籍支持,可在此处提供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