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语文考试说明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 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 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 和适当的难度。 Ⅱ命题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命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 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考 查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着力引导考生获取较为全面的语文 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Ⅲ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 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高了的能力层级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 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 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 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Ⅳ.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 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语言 文字运用”“小说与戏剧”组成考试内容。对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 查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201 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语文考试说明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 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 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 和适当的难度。 Ⅱ.命题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命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考 查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着力引导考生获取较为全面的语文 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Ⅲ.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 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 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 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 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 A、B、C、D、E、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Ⅳ.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 个目标的“语文 1”至"语文 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语言 文字运用”、“小说与戏剧”组成考试内容。对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 查。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 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 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古代诗文阅读包括常见名句名篇默写、浅易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 赏三个方面内容 1.识记A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茼、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 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3)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5)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1)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艺术 (2)赏析作品的内涵、作者的情感,评价作品的艺术魅力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 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 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古代诗文阅读包括常见名句名篇默写、浅易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 赏三个方面内容。 1.识记 A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 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3)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5)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艺术 (2)赏析作品的内涵、作者的情感,评价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加以体察、阐发和评价 (2基于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创造性解读 (3探讨社会、作者与文本的复杂关系 四、写作 表达应用E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摯,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颗,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V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试卷共22题,选择题9题,占27分;非选择题13题,占123分 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表述 题和写作题等。 三、试卷内容、赋分如下: 语言文字运用,7题左右,约24分 2.古代诗文阅读,6题左右,约32分; 3.现代文阅读,8题左右,约34分; 4.写作,1题,60分。 Ⅵ.附录:古代诗文背诵默写篇目 古文(9篇) 1.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言于郑伯,…亦去之”) 2.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3.苏武传(“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复穷厄”) 4.兰亭集序 5.归去来兮辞
(3)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加以体察、阐发和评价 (2)基于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创造性解读 (3)探讨社会、作者与文本的复杂关系 四、写作 表达应用 E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每一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V.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二、试卷结构 试卷共 22 题,选择题 9 题,占 27 分;非选择题 13 题,占 123 分。 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表述 题和写作题等。 三、试卷内容、赋分如下: 1.语言文字运用,7 题左右,约 24 分; 2.古代诗文阅读,6 题左右,约 32 分; 3.现代文阅读,8 题左右,约 34 分; 4.写作,1 题,60 分。 Ⅵ.附录:古代诗文背诵默写篇目 古文(9 篇) 1.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言于郑伯,……亦去之”) 2.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3.苏武传(“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复穷厄”) 4.兰亭集序 5.归去来兮辞
6.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7.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如是而已” 8.阿房宫赋 9.前赤壁赋 古诗词(24篇 1.小雅·采薇(二章、六章) 《诗经》 2.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 3.短歌行 曹操 4.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汉乐府 5.归园田居 陶渊明 6.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蜀道难 李白 8.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9.蜀相 杜甫 10旅夜书怀 杜甫 1登高 杜甫 12.秋兴八首(其 杜甫 13.登岳阳楼 杜甫 14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1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16锦瑟 李商隐 17李凭箜篌引 李货 18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19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20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2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苏轼 2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23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24永遇乐·京囗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辛弃疾 Ⅶ样卷 语文试题样卷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粗犷恃强凌弱按捺nai楔形文字xie B.谗言纷至踏来干瘪be趟水过河tang C.题字优柔寡断证券quan强人所难 quang D.婉若秘而不宜炽烈ch百舸争流ge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办公室一片繁忙,大家各司其职,对我的到来完全视而不见,不动声色 我只好主动上前作了自我介绍 B.园里有一大片白兰,每到初夏,花儿此起彼伏,竞相开放,有时来不及 采摘就在枝头开过了头,花瓣像摊开手脚的八爪蟹 C.老专家虽已年过八旬,但人心不古,仍然乐观、豁达,坚持看书、看报, 关心时事
6.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7.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如是而已”) 8.阿房宫赋 9.前赤壁赋 古诗词 (24 篇) 1.小雅·采薇(二章、六章) 《诗经》 2.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 3.短歌行 曹操 4.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汉乐府 5.归园田居 陶渊明 6.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蜀道难 李 白 8.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9.蜀相 杜甫 10.旅夜书怀 杜甫 11.登高 杜甫 12.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13.登岳阳楼 杜甫 14.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 1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16.锦瑟 李商隐 17.李凭箜篌引 李货 18.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19.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20.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2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苏轼 2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23.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2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辛弃疾 Ⅶ.样卷 语文试题样卷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粗犷 恃强凌弱 按捺 nai 楔形文字 xie B.谗言 纷至踏来 干瘪 bie 趟水过河 tang C.题字 优柔寡断 证券 quan 强人所难 qiang D.婉若 秘而不宣 炽烈 chl 百舸争流 ge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办公室一片繁忙,大家各司其职,对我的到来完全视而不见,不动声色, 我只好主动上前作了自我介绍。 B.园里有一大片白兰,每到初夏,花儿此起彼伏,竞相开放,有时来不及 采摘就在枝头开过了头,花瓣像摊开手脚的八爪蟹。 C.老专家虽已年过八旬,但人心不古,仍然乐观、豁达,坚持看书、看报, 关心时事
D.近年来,房地产在中国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媒体到老百姓都对 此事津津乐道。 3.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 个大问题一直盘踞在我脑海里①除去足球本身的魅力之外,世界杯怎么 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近来观看世界杯,忽然从中得到了答案②那是一种无 上崇高的精神力量③国家荣誉感④在和平时代,唯有这种国际性的大规模的对 抗赛,才可以唤起那遥远而神圣的情感,那就是⑤为祖国而战⑥ ①②③‖④ A B 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我们羡慕对方的快乐,甚至设想成为对方以便更好地分享那份快乐的 时候,可能对方也正在羡慕着我们。 B.这批名单中不仅有状态良好的老运动员,而且那些不久前入选的新人也 都在联赛中得到锻炼并且表现出色。 c.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交通管 理部门集中力量开展了交通安全宜传和专项治理工作。 D.在三峡工程淹没区的长江干、支流两岸的众多台地上,自古以来就是中 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伦理学的邀请》深入浅出,打动人心,用孩子皆 可明白的词句加以诠释晦涩难懂之道理,提出如何过上好生活的建议,是其高 明之处。书中遣词用句,如一场父子之间再亲切不过却再寻常不过的对话,绝 非仗着哲学家思想家的身份乱七八糟长篇大论地说教,将其打包、压缩,尔后 硬塞到你的嘴里,不撑死你誓不罢休。 书中对“伦理学”这一专业术语最简单的阐述乃是,“人类可以部分发明和 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选择我们觉得最好的;这种‘知道如何生活,也许你更 愿叫它“生活的艺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伦理学”。简言之,伦理学是探求 如何生活得更好的一种理智行为。 那生活的艺术是什么,如何做一个好人?作者首先提出“依愿行事”,给自 己一份“好生活”,而不是对世间一切毫无所谓。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说 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好生活”源自
D.近年来,房地产在中国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媒体到老百姓都对 此事津津乐道。 3.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 ( ) 一个大问题一直盘踞在我脑海里①除去足球本身的魅力之外,世界杯怎么 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近来观看世界杯,忽然从中得到了答案②那是一种无 上崇高的精神力量③国家荣誉感④在和平时代,唯有这种国际性的大规模的对 抗赛,才可以唤起那遥远而神圣的情感,那就是⑤为祖国而战⑥ ┏━━━┳━━━┳━━━┳━━━┳━━━━┳━━━┳━━━━┓ ┃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 A ┃ ┃ ┃ ┃ 。 ┃ ┃ l ┃ ┃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f ┃ ┃ C ┃ ┃ ┃ ┃ ┃ ┃ ┃ ┃ D ┃ ┃ ┃ ┃ f ┃ ┃ 。 ┃ ┣━━━╋━━━╋━━━╋━━━╋━━━━╋━━━╋━━━━┫ ┃ ┃ ┃ ┃ ┃ ┃ ┃ ┃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当我们羡慕对方的快乐,甚至设想成为对方以便更好地分享那份快乐的 时候,可能对方也正在羡慕着我们。 B.这批名单中不仅有状态良好的老运动员,而且那些不久前入选的新人也 都在联赛中得到锻炼并且表现出色。 c.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交通管 理部门集中力量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和专项治理工作。 D.在三峡工程淹没区的长江干、支流两岸的众多台地上,自古以来就是中 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1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5—7 题。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伦理学的邀请》深入浅出,打动人心,用孩子皆 可明白的词句加以诠释晦涩难懂之道理,提出如何过上好生活的建议,是其高 明之处。书中遣词用句,如一场父子之间再亲切不过却再寻常不过的对话,绝 非仗着哲学家思想家的身份乱七八糟长篇大论地说教,将其打包、压缩,尔后 硬塞到你的嘴里,不撑死你誓不罢休。 书中对“伦理学”这一专业术语最简单的阐述乃是,“人类可以部分发明和 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选择我们觉得最好的;这种‘知道如何生活’,也许你更 愿叫它‘生活的艺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伦理学”’。简言之,伦理学是探求 如何生活得更好的一种理智行为。 那生活的艺术是什么,如何做一个好人?作者首先提出“依愿行事”,给自 己一份“好生活”,而不是对世间一切毫无所谓。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说, 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好生活”源自
内心自由的向往:这个适合我,我想要;那个不适合我,所以我不干。自由就 是做决定,但别忘了要对这些决定承担责任。 接着提到,“任何好生活都不能缺少‘物’,但更不能缺少人…,与人交 往亦是生活艺术的一部分。书中举例《公民凯恩》这部电影,凯恩顽固追求金 钱和财物,像对待无生命物体一样对待他人,孰知永远得不到来自人的友谊尊 重,遑论爱了。最终在空旷的屋子里,形影相吊、郁郁而终。“不要让别人做你 不希望被强迫做的事,是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我们同样可以肯定,所有你 让别人做的事你自己也在做。”弗洛姆在《伦理学与心理分析》中如是说。这与 我们自小朗朗上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视为全书最重要的是“站在他人的位置上”的思与行。为了像别人那 样看问题,获得更大的客观性,而不是驱逐他、占据他。“人们有权——人权 要求别人站在他的位置上,并理解他的行为和感受,全社会都必须承认和接 受这一点,哪怕站在我们对面的是一个马上就要接受法律惩戒的人。” 最后,作者把“享受快乐”融合进生活艺术。如蒙田所说,我们应当攥紧 拳头,咬紧牙关来挽留生命中对快乐的利用,因为岁月会将它们从我们手中 抢走。作者反对无节制享乐,即滥用快乐,否则你会发现生活正在被某种快 乐搞得越来越悲惨,甚至除了它已经没有什么别的能吸引你。同时,他亦反对 用极端的斋戒和强制的禁令来替代它。他因此引用利希滕贝格的话,“节制预示 着愉悦,斋戒则不能,所以世界上的戒酒者总比享受者多。” 5.下列对“伦理学”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 伦理学是一门再亲切不过却再寻常不过的提升自身的学问 伦理学是探究让人们选择最好生活方式的艺术 C.伦理学坚持的原则是不要强迫别人做你不希望做的事 D.伦理学推崇的是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并理解他的行为和感受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与萨瓦特尔观点不相一致的选项是(3 分)() A.“好生活”源自行事自由的向往和责任的承担 B.所有你让别人做的事应该你自己也在做 C.应当努力挽留生命中对快乐的利用,避免它们被岁月抢走 D.节制预示着愉悦,斋戒则不能享受快乐 7.怎样理解“任何好生活都不能缺少‘物’,但更不能缺少“人…?请联 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 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 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 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 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 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 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喻,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 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
内心自由的向往:这个适合我,我想要;那个不适合我,所以我不干。自由就 是做决定,但别忘了要对这些决定承担责任。 接着提到,“任何好生活都不能缺少‘物’,但更不能缺少‘人…,与人交 往亦是生活艺术的一部分。书中举例《公民凯恩》这部电影,凯恩顽固追求金 钱和财物,像对待无生命物体一样对待他人,孰知永远得不到来自人的友谊尊 重,遑论爱了。最终在空旷的屋子里,形影相吊、郁郁而终。“不要让别人做你 不希望被强迫做的事,是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我们同样可以肯定,所有你 让别人做的事你自己也在做。”弗洛姆在《伦理学与心理分析》中如是说。这与 我们自小朗朗上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视为全书最重要的是“站在他人的位置上”的思与行。为了像别人那 样看问题,获得更大的客观性,而不是驱逐他、占据他。“人们有权——人权— —要求别人站在他的位置上,并理解他的行为和感受,全社会都必须承认和接 受这一点,哪怕站在我们对面的是一个马上就要接受法律惩戒的人。” 最后,作者把“享受快乐”融合进生活艺术。如蒙田所说,我们应当攥紧 拳头,咬紧牙关来挽留生命中对快乐的利用,因为岁月会将它们从我们手中一 一抢走。作者反对无节制享乐,即滥用快乐,否则你会发现生活正在被某种快 乐搞得越来越悲惨,甚至除了它已经没有什么别的能吸引你。同时,他亦反对 用极端的斋戒和强制的禁令来替代它。他因此引用利希滕贝格的话,“节制预示 着愉悦,斋戒则不能,所以世界上的戒酒者总比享受者多。” 5.下列对“伦理学”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 分) ( ) A.伦理学是一门再亲切不过却再寻常不过的提升自身的学问 B.伦理学是探究让人们选择最好生活方式的艺术 C.伦理学坚持的原则是不要强迫别人做你不希望做的事 D.伦理学推崇的是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并理解他的行为和感受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与萨瓦特尔观点不相一致的选项是(3 分) ( ) A.“好生活”源自行事自由的向往和责任的承担 B.所有你让别人做的事应该你自己也在做 C.应当努力挽留生命中对快乐的利用,避免它们被岁月抢走 D.节制预示着愉悦,斋戒则不能享受快乐 7.怎样理解“任何好生活都不能缺少‘物’,但更不能缺少‘人…?请联 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5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 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 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 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 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 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 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喻,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 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
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 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竞以言语不择,为周 逖抽肠鲜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 茼。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 教也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 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刘表之 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节选自《颜氏家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成:成才 B.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登:上升 C.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怠慢 D.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于此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父母慈严”和“子女孝顺”的一组是(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B.父母威严而有慈 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简则慈孝不接 C.不忍挞惨其肌肤耳 D.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 故能成其勋业 抑搔痒痛,悬衾箧枕 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强调了教育对普通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孩子出生前后一段时间 的教育方法。 B.父母对子女要严慈结合,如果不严格要求,一味溺爱,到后来会适得 其反,悔之晚矣 C.文章用正反两方面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所起到的重 要作用。 D.古代父子分开居住是因为父亲对子女既不能过分亲近,也不能不慈爱。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 终为败德。(5分) ②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2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 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劝学》 12阅读下面两首七言绝句,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夕轻雷落万丝,异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 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竞以言语不择,为周 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 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 教也。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 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刘表之 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 成:成才 B.年登婚宦,暴慢日滋 登:上升 C.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怠慢 D.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焉:于此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父母慈严”和“子女孝顺”的一组是 ( ) A.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B. 父母威严而有慈 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简则慈孝不接 C.不忍挞惨其肌肤耳 D. 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 故能成其勋业 抑搔痒痛,悬衾箧枕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强调了教育对普通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孩子出生前后一段时间 的教育方法。 B.父母对子女要严慈结合,如果不严格要求,一味溺爱,到后来会适得 其反,悔之晚矣。 C.文章用正反两方面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所起到的重 要作用。 D.古代父子分开居住是因为父亲对子女既不能过分亲近,也不能不慈爱。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3 分) 1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 终为败德。(5 分) ②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2 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 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荀子·劝学》 12.阅读下面两首七言绝句,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两首诗的末二句写景状物的表现手法有何相同?描写对象的情态有何不 同?(3分) (2)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有何细微差别?请结合诗句加以具体说明。(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宁溘死以流亡兮, 。(屈原《离骚》) (2)天雨雪,武卧啮雪, ,数日不死。(《苏武传》) (3临帝子之长洲, 。(王勃《滕王阁序》) (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李清照《声声慢》)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雅舍 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 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 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 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我 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 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 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 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 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 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 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 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空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 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 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比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两首诗的末二句写景状物的表现手法有何相同?描写对象的情态有何不 同?(3 分) (2)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有何细微差别?请结合诗句加以具体说明。(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 分) (1)宁溘死以流亡兮, 。(屈原《离骚》) (2)天雨雪,武卧啮雪, ,数日不死。(《苏武传》) (3)临帝子之长洲, 。(王勃《滕王阁序》) (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李清照《声声慢》)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五、(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 雅舍 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 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 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 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我 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 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 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 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 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 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 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 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空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 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 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比
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 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 硬的。在别处蚁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 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 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一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 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 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斕,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濛濛之际,“雅 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 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 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 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 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 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 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 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14如何理解“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这句话?(2分) 15.文章第四段的结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 16.“雅舍”的简陋、不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概况说明。(4分) 17文章第三段从哪些角度写了“邻人”、“鼠子”和“蚊子”的特征?它在语言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5分) 18.文章写于抗战时期,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文本,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结合 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作者所持人生态度的感受。(7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9将下面的长句改为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 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在深度融人全球化的今天,与不同意识形态和体制的国家的经济、政治交 往日渐频繁和密切的同时,中国必须不断学习如何与世界相处
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 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 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 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 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 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 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濛濛之际,“雅 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 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 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 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 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 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 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 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14.如何理解“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这句话?(2 分) 15.文章第四段的结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 分) 16.“雅舍”的简陋、不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概况说明。(4 分) 17.文章第三段从哪些角度写了“邻人”、“鼠子”和“蚊子”的特征?它在语言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5 分) 18.文章写于抗战时期,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文本,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结合 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作者所持人生态度的感受。(7 分) 六、(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2 分) 19.将下面的长句改为由 4 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 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在深度融人全球化的今天,与不同意识形态和体制的国家的经济、政治交 往日渐频繁和密切的同时,中国必须不断学习如何与世界相处
20.阅读下面的句子。 当前,①有些人采取一种盲目的态度,②不加分析,不辨是非,③认为 切外来文化都很优秀,④其中的某些流派和方法更被一些人看做海外奇珍, ⑤竞五体投地、顶礼膜拜。 (1)为使语意连贯,句中有一部分需要修改。这一部分是:。(填序号 即可)可修改为 (2在句末再续上一句话,需语意连贯。 续写的话是: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段话。 隔壁新搬来一个租户,一个离婚男人带着一个8、9岁的孩子辛苦过活 每天扛着大板锹到处去找苦力活,挣点儿血汗钱。可生活再艰辛,他脸上也看 不到有一丝愁苦。 每天晚上,他会去捡一些小贩扔掉的蔬菜,给孩子做出合口的饭菜,孩 子吃得饱穿得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个下大雪的周末,因为没活,他提前回来了,手里拎着两条鱼。看见 我,就热情地邀我去喝两盅。那天晚上他喝得有些兴奋,竟然哼起了小曲儿。 我有些难以理解,这大雪一下就是好几天,没活干了,他怎么还高兴得起来? 而他自有高论:正因为这样我才应该快乐啊。你想,本来明天就是痛苦的一天, 如果今天也跟着痛苦,那我岂不是赔了?两天都不快乐。 围绕这个故事,甲、乙双方进行了一场辨论赛。 甲方认为:是这么个道理,痛苦不能避免,却可以缩短。 乙方认为: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不是缩短痛苦,而是回避痛苦 如果你是辫手,你会怎样反驳对方的论点?请你写一段辩论词,字数 80-100字。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22三个口渴的人到泉边喝水。第一个人用玉碗盛着喝,第二个人用竹管吸 着喝,第三个人用手捧着喝。用玉碗喝的人觉得自己高贵,用竹管喝的人觉得 自己有情调,用手捧着喝的人惬意地说:“这水真甜。” 三个人用不同的方式喝到了水,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关注的东西不同, 感受也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很多。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阅读下面的句子。 当前,①有些人采取一种盲目的态度,②不加分析,不辨是非,③认为 一切外来文化都很优秀,④其中的某些流派和方法更被一些人看做海外奇珍, ⑤竞五体投地、顶礼膜拜。 (1)为使语意连贯,句中有一部分需要修改。这一部分是:____。(填序号 即可)可修改为: (2)在句末再续上一句话,需语意连贯。 续写的话是: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段话。 隔壁新搬来一个租户,一个离婚男人带着一个 8、9 岁的孩子辛苦过活, 每天扛着大板锹到处去找苦力活,挣点儿血汗钱。可生活再艰辛,他脸上也看 不到有一丝愁苦。 每天晚上,他会去捡一些小贩扔掉的蔬菜,给孩子做出合口的饭菜,孩 子吃得饱穿得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一个下大雪的周末,因为没活,他提前回来了,手里拎着两条鱼。看见 我,就热情地邀我去喝两盅。那天晚上他喝得有些兴奋,竟然哼起了小曲儿。 我有些难以理解,这大雪一下就是好几天,没活干了,他怎么还高兴得起来? 而他自有高论:正因为这样我才应该快乐啊。你想,本来明天就是痛苦的一天, 如果今天也跟着痛苦,那我岂不是赔了?两天都不快乐。 围绕这个故事,甲、乙双方进行了一场辩论赛。 甲方认为:是这么个道理,痛苦不能避免,却可以缩短。 乙方认为: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不是缩短痛苦,而是回避痛苦。 如果你是辩手,你会怎样反驳对方的论点?请你写一段辩论词,字数 80—100 字。 七、写作(本大题 60 分) 22.三个口渴的人到泉边喝水。第一个人用玉碗盛着喝,第二个人用竹管吸 着喝,第三个人用手捧着喝。用玉碗喝的人觉得自己高贵,用竹管喝的人觉得 自己有情调,用手捧着喝的人惬意地说:“这水真甜。” 三个人用不同的方式喝到了水,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关注的东西不同, 感受也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很多。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