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检测试卷 语文 命题人:刘建德(常德市教科院)杨传模(澧县一中)宋善军(石门县一中 时量:90分钟总分:150分 、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的一组是 A.踹倒 chuai 岑寂cen 条分缕析1 愀然不乐qia B.锱铢zi 下乘 cheng 探本溯源s 徇私舞弊xun C.踌躇chou 谬种mi 骁勇善战xiao 桀骜不驯j白 D.蹙缩so 倔强je 蓦然回首m 彪炳青史bido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完美,终以卷帙 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B.孤独,荡涤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 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C.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是很好。但是在文学,无 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D.我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我们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身心容易疲惫,思绪容易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目前正在当地执行任务的中国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其住地正是海地首都 太子港,靠近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 B.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就谈不 上品味作品 C.因为用了含铅量超标的汽油,汽车运行中故障频发,不但没省了钱,反倒污染了环 境。 D.纵使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流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 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常德市 2009—2010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检测试卷 语文 命题人:刘建德(常德市教科院) 杨传模(澧县一中) 宋善军(石门县一中) 时量:9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的一组是 A. 踹.倒 chuài 岑.寂 cén 条分缕.析 lǚ 愀.然不乐 qiǎo B. 锱.铢 zī 下乘.chénɡ 探本溯.源 sù 徇.私舞弊 xùn C. 踌.躇 chóu 谬.种 miù 骁.勇善战 xiāo 桀.骜不驯 jié D. 蹙缩. sū 倔.强 jué 蓦.然回首 mò 彪.炳青史 biāo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完美,终以卷帙 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B.孤独,荡涤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 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C.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是很好。但是在文学,无 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D.我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我们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身心容易疲惫,思绪容易紊 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目前正在当地执行任务的中国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其住地..正是海地首都 太子港,靠近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 B.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就谈不 上品味..作品。 C.因为用了含铅量超标的汽油,汽车运行中故障频发,不但没省了钱,反倒..污染了环 境。 D.纵使..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流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 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收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 在这个方面 B.当前,国际反恐怖合作使带有明显恐怖主义色彩的“东突”势力处境十分槛尬,一方 面他们对本拉登恐怖势力被击毁痛心不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表示对美国军事打击 的支持,试图拉开其与本拉登势力的距离 C.如今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因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贴身伴侣,用来尽情 表现个人品位 D.21世纪的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浪潮”,适者生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属 于这个时代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句是 失去理性的人是盲目的,失去情感的人是没有了心肺的,前者很危险,后者很可 怕 ①然而,历史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打着历史理性旗号的偏见煽动起狂热的情感,使人民 甘愿献祭,使生命横遭荼毒。②有人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理性的发展史,对此我有点怀疑 在奥斯维辛事件以后,我们还能如此乐观么?③情感则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不仅是属于个人 的,也是属于时代的:失去它,任何个人和时代都无力前进。④理性是构筑合理现实的基石 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尤其需要理性力量的引导与仲裁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①②③④ ①③④②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南康直节堂记(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日“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 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 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 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A.收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 在这个方面。 B.当前,国际反恐怖合作使带有明显恐怖主义色彩的“东突”势力处境十分尴尬,一方 面他们对本拉登恐怖势力被击毁痛心不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表示对美国军事打击 的支持,试图拉开其与本拉登势力的距离。 C.如今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因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贴身伴侣,用来尽情 表现个人品位。 D.21 世纪的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浪潮”,适者生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属 于这个时代。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句是 失去理性的人是盲目的,失去情感的人是没有了心肺的,前者很危险,后者很可 怕。 。 ①然而,历史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打着历史理性旗号的偏见煽动起狂热的情感,使人民 甘愿献祭,使生命横遭荼毒。②有人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理性的发展史,对此我有点怀疑: 在奥斯维辛事件以后,我们还能如此乐观么?③情感则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不仅是属于个人 的,也是属于时代的;失去它,任何个人和时代都无力前进。④理性是构筑合理现实的基石, 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尤其需要理性力量的引导与仲裁。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二 、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 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 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 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 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 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 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 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 安而不危乎凊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 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屈:屈曲变弯 府史之所蹲伏 蹲伏:蹲着和躺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于史之所蹲伏 惟杉能逐其性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君以客饮于堂上 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 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后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 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做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 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人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 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 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 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 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 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 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屈:屈曲变弯 D.府史之所蹲伏.. 蹲伏:蹲着和躺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府史之.所蹲伏 惟杉能逐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孰能讥之乎 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 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后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 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做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 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人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 A. C. B. D.
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A.有如仳杉特立不倚撒柯布叶侒安而不危乎/凊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B.有如此杉/特立不倚微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C.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凊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译文: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译文: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 要分析。(3分)
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 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A.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B.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C.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 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 要分析。(3 分)
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 建康赏心亭》) (2)怀良辰以孤往,_。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 兮辞》) (3)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李密 《陈情表》)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秋色 北宋时期山东诸城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家喻户晓,历史上对《清明上河 图》的创作年代以及“上河”的涵义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却无 异议。但近年来,随着硏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和收藏鉴赏者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此 画所描绘的并非春景而是秋色。 从《清明上河图》诞生至今,一般都认为该图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京以及汴 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 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赵佶亲笔的瘦金体题鉴“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 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河上春”一句。并且研究者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 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卷 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如此说来,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无疑。 但如果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历史的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令人 难以置信。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 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小孩子光着身子在街上玩耍,河岸小贩的桌子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 草帽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的这-切都说明此时不应该是乍暖还寒的北 方初春季节。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
12.古诗文默写。(6 分,每空 1 分) (1) ,献愁供恨, ? (辛弃疾《水龙吟 登 建康赏心亭》) (2)怀良辰以孤往, 。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 兮辞》) (3)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 ,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李密 《陈情表》)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秋色 北宋时期山东诸城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家喻户晓,历史上对《清明上河 图》的创作年代以及“上河”的涵义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却无 异议。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和收藏鉴赏者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此 画所描绘的并非春景而是秋色。 从《清明上河图》诞生至今,一般都认为该图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京以及汴 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 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赵佶亲笔的瘦金体题鉴“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 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河上春”一句。并且研究者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 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卷 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如此说来,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无疑。 但如果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历史的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令人 难以置信。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 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 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小孩子光着身子在街上玩耍,河岸小贩的桌子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 草帽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该是乍暖还寒的北 方初春季节。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
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仅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淸明节前 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习惯。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 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宋代秋 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我们知道,孟元老和张择端是生活在同 一时代的人物,而《东京梦华录》又是记述北宋汴京风俗人情的重要历史典籍,所述史事当 是准确可信的,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画面中的景致是秋色而非春光。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是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凊明”为名呢?熟悉中 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 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 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画中题款“清明”语,应是作 者张择端进献此画、期待获得皇帝赏识所作的颂扬之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 日翰林呈画本,承平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在于表现承平风物。根据画幅后面张著的一段 题记介绍:“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 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教也。”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张择端是北 宋时期的宫廷画家,这些服务于皇家的画家们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忠心为朝廷服务 描绘这种带有吉祥征兆,歌颂太平盛世的作品应该是他们分内的事。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 画中“清明″一词所代表的准确涵义就不难理解了。 1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京以及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和繁华 热闹景象。 B.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有宋徽宗赵 佶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 C.《清明上河图》上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河上春”一句。 D.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节不但要祭亡灵,还要举
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仅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 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习惯。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 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宋代秋 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我们知道,孟元老和张择端是生活在同 一时代的人物,而《东京梦华录》又是记述北宋汴京风俗人情的重要历史典籍,所述史事当 是准确可信的,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画面中的景致是秋色而非春光。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是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清明”为名呢?熟悉中 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 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也有 “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 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画中题款“清明”语,应是作 者张择端进献此画、期待获得皇帝赏识所作的颂扬之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 日翰林呈画本,承平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在于表现承平风物。根据画幅后面张著的一段 题记介绍:“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 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教也。”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张择端是北 宋时期的宫廷画家,这些服务于皇家的画家们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忠心为朝廷服务, 描绘这种带有吉祥征兆,歌颂太平盛世的作品应该是他们分内的事。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 画中“清明”一词所代表的准确涵义就不难理解了。 1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理由的一项是(3 分) A.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京以及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和繁华 热闹景象。 B.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有宋徽宗赵 佶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 C.《清明上河图》上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河上春”一句。 D.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节不但要祭亡灵,还要举
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卷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14.下列各句中,不能直接证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春景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清明上河图》画中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小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 河岸小贩的桌子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等御暑御阳物品在《清明上河图》画 面上也随处可见。 B.在《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 C.《清明上河图》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 D.《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 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的场景,作者的理由是 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2分) 爱晚亭谢冰莹 (1)萧索的微风,吹动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溪水,和着婉转的鸟声。这是一曲多么美 的自然音乐呵! (2)枝头的鸣蝉,大概有点疲倦了?不然,何以它们的声音这样断续而凄楚呢? (3)溪水总是这样穿过沙石,流过小草轻软地响着,它大概是日夜不停的吧? (4)翩翩的蝶儿已停止了它们的工作躺在丛丛的草间去了。惟有无数的蚊儿还在绕着 树枝一去来地乱飞。 (5)浅蓝的云里映出从东方刚射岀来的半边新月,她好似在凝视着我,睁着眼睛紧紧 地盯望着我一望着在这溪水之前,绿树之下,爱晚亭旁之我一我的狂态。 (6)我乘着风起时大声呼啸,有时也蓬头乱发地跳跃着。哦哦,多么有趣哟!当我左 手提着绸裙,右臂举起轻舞时,那一副天真娇戆而又惹人笑的狂态完全照在清澄的水里。于 是我对着溪水中舞着的影儿笑了,她也笑了!我笑得更厉害,她也越笑得起劲。于是我又望 着她哭,她也皱着眉张开口向我哭。我真的流起泪来了,然而她也掉了泪。她的泪和我的泪
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卷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14.下列各句中,不能直接证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春景的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清明上河图》画中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小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 河岸小贩的桌子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等御暑御阳物品在《清明上河图》画 面上也随处可见。 B.在《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 C.《清明上河图》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 D.《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 15.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的场景,作者的理由是 什么?请分条陈述。(6 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2 分) 爱晚亭 谢冰莹 (1)萧索的微风,吹动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溪水,和着婉转的鸟声。这是一曲多么美 的自然音乐呵! (2)枝头的鸣蝉,大概有点疲倦了?不然,何以它们的声音这样断续而凄楚呢? (3)溪水总是这样穿过沙石,流过小草轻软地响着,它大概是日夜不停的吧? (4)翩翩的蝶儿已停止了它们的工作躺在丛丛的草间去了。惟有无数的蚊儿还在绕着 树枝一去一来地乱飞。 (5)浅蓝的云里映出从东方刚射出来的半边新月,她好似在凝视着我,睁着眼睛紧紧 地盯望着我──望着在这溪水之前,绿树之下,爱晚亭旁之我──我的狂态。 (6)我乘着风起时大声呼啸,有时也蓬头乱发地跳跃着。哦哦,多么有趣哟!当我左 手提着绸裙,右臂举起轻舞时,那一副天真娇戆而又惹人笑的狂态完全照在清澄的水里。于 是我对着溪水中舞着的影儿笑了,她也笑了!我笑得更厉害,她也越笑得起劲。于是我又望 着她哭,她也皱着眉张开口向我哭。我真的流起泪来了,然而她也掉了泪。她的泪和我的泪
竟一样多,一样的快慢掉在水里 (7)有时我跟着虾蟆跳,它跳入草里,我也跳入草里,它跳在石上蹲着,我也蹲在石 的上面,可是它洞然一声跳进溪水里,我只得怅惘地痴望着它很自由地游行罢了。 (8)更有时乌唱歌,我也唱歌;但是我的嗓子干了,声音嘶了。它还在很得意很快活 似的唱着。 (9)最后,我这样用了左手撑持着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蔚蓝的云里的那几片白絮似 的柔云,和向我微笑的淡月。 (10)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无限的针刺着一般,我倦极了,倒在绿茸茸的嫩草上悠 悠地睡了。和煦的春风,婉转的鸟声,一阵阵地,一声声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乡。 (11)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腊刚亡的两个表弟妹。祖母很和蔼地在微 笑着抱住我亲吻,弟妺则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毛野人的故事》,我似醒非醒地在觉伤心, 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12)清醒了,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 (13)然而当我斜倚石栏,倾听枫声,睨视流水,回忆过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时, 不觉又是“清泪斑斑襟上垂”了。 (14)但是,清风吹千了泪痕,散发罩住着面庞的时候,我又拾起头来望着行云和流 水,青山和飞鸟微微地苦笑了一声。 (15)唉 (16)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 命,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我愿所有的过去和未 来的泪珠,都付之流水!
竟一样多,一样的快慢掉在水里。 (7)有时我跟着虾蟆跳,它跳入草里,我也跳入草里,它跳在石上蹲着,我也蹲在石 的上面,可是它洞然一声跳进溪水里,我只得怅惘地痴望着它很自由地游行罢了。 (8)更有时鸟唱歌,我也唱歌;但是我的嗓子干了,声音嘶了。它还在很得意很快活 似的唱着。 (9)最后,我这样用了左手撑持着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蔚蓝的云里的那几片白絮似 的柔云,和向我微笑的淡月。 (10)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无限的针刺着一般,我倦极了,倒在绿茸茸的嫩草上悠 悠地睡了。和煦的春风,婉转的鸟声,一阵阵地,一声声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乡。 (11)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腊刚亡的两个表弟妹。祖母很和蔼地在微 笑着抱住我亲吻,弟妹则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毛野人的故事》,我似醒非醒地在觉伤心, 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12)清醒了,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 梦。 (13)然而当我斜倚石栏,倾听枫声,睨视流水,回忆过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时, 不觉又是“清泪斑斑襟上垂”了。 (14)但是,清风吹干了泪痕,散发罩住着面庞的时候,我又拾起头来望着行云和流 水,青山和飞鸟微微地苦笑了一声。 (15)唉! (16)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 命,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我愿所有的过去和未 来的泪珠,都付之流水!
(17)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 (18)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与林间鸣鸟! (19)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 (20)我愿以热烈的一颗赤心,浮之于太空! 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归乌有,化归乌有呵 (21)淡淡的阳光,穿过丛密的树林,穿过天顶,渐渐地往西边的角上移去,归鸦掠 过我的头顶,呜呀呜呀地叫了几声;蝉声也嘈杂起来,流水的声音似乎也宏大了,林间的晩 风也开始了它们的工作,我忽而打了—个寒噤,觉得有些凉意了,站起来整理了衣裙,低头 望望我坐着的青草,已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了。 (22)“春风吹来,露珠润了之后,它该能恢复原状吧?″我很悲伤地叹息着说。 (23)我提起裙子,走下亭来,一个正在锄土的农夫,忽然伸了伸腰,回转头来目不 转睛地望着我—一直到我拐弯之后,他才收了视线。 一九二六年春于麓山之昆涛亭 注:谢冰莹,女,湖南冷水江铎山人。小时随父读四书五经,后就读于湖南省立 第一女校(又名湖南第一女子师范),未毕业即投笔从戎,于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 事政治学校 16.请分析划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6分) ①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答 ②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 17.请用四个词概括作者的情绪变化。(4分) 1、 18.文章的第段至第δ描写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19.文章的第(23)段写到一个正在锄土的农民,请探究其作用。(6分)
(17)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 (18)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与林间鸣鸟! (19)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 (20)我愿以热烈的一颗赤心,浮之于太空! 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归乌有,化归乌有呵! (21)淡淡的阳光,穿过丛密的树林,穿过天顶,渐渐地往西边的角上移去,归鸦掠 过我的头顶,呜呀呜呀地叫了几声;蝉声也嘈杂起来,流水的声音似乎也宏大了,林间的晚 风也开始了它们的工作,我忽而打了一个寒噤,觉得有些凉意了,站起来整理了衣裙,低头 望望我坐着的青草,已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了。 (22)“春风吹来,露珠润了之后,它该能恢复原状吧?”我很悲伤地叹息着说。 (23)我提起裙子,走下亭来,一个正在锄土的农夫,忽然伸了伸腰,回转头来目不 转睛地望着我──一直到我拐弯之后,他才收了视线。 一九二六年春于麓山之昆涛亭 注:谢冰莹,女,湖南冷水江铎山人。小时随父读四书五经,后就读于湖南省立 第一女校(又名湖南第一女子师范),未毕业即投笔从戎,于 1926 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 事政治学校。 16.请分析划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6 分) ①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答: ②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 答: 17.请用四个词概括作者的情绪变化。(4 分) 1、 2、 3、 4、 18.文章的第○2段至第○5描写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6 分) 19.文章的第(23)段写到一个正在锄土的农民,请探究其作用。(6 分)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1题,6分) 20.仔细观察下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发挥想象,说说它的含义。 EXPO SHANGHAI CHINA 21.请就下面的新闻写一则新闻短评,要求语言简洁,观点鲜明,100字左右 中新社联合国1月20日电(记者孙宇挺)针对近来有关中国等国国际救援队在海地重 点救自己人的说法主管人道主义救援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翰·霍姆斯22日在联合国总 部记者会上予以严词驳斥。 他表示,有些流言声称,国际搜救队在工作时更侧重于救助国际人士,而非海地人,他 认为这些指责亳无真实性可言。霍姆斯强调,国际搜救队在救援时一视同仁,总体上非常公 霍姆斯表示,“中国搜救队的确与美国搜救队一道合作,在克里斯托弗饭店的搜救行动 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他们也出现在其他的地点,而并非仅集中在一个地方。我不认为这属 于厚此薄彼。这样的暗示对于那些做实事的人来说完全是一种侮辱。” 海地在1月12日发生地震后,中国迅速派遣了一支救援队。海地当地时间14日凌晨 二点多,中国救援队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抵达太子港机场,随后很快赶往联合国 海地稳定特派团所在地克里斯托弗饭店开展搜救工作。16日,在经过几十个小时的连续艰 苦作业后,搜救队找到了八名中方人员以及联海特派团负责人阿纳比等联合国官员的遗体。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中年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这时他已经是参议员在政坛上炙手可热
六、选做题(2 小题任选 1 题,6 分) 20.仔细观察下面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发挥想象,说说它的含义。 21.请就下面的新闻写一则新闻短评,要求语言简洁,观点鲜明,100 字左右。 中新社联合国 1 月 20 日电 (记者 孙宇挺)针对近来有关中国等国国际救援队在海地重 点救自己人的说法,主管人道主义救援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翰•霍姆斯 22 日在联合国总 部记者会上予以严词驳斥。 他表示,有些流言声称,国际搜救队在工作时更侧重于救助国际人士,而非海地人,他 认为这些指责毫无真实性可言。霍姆斯强调,国际搜救队在救援时一视同仁,总体上非常公 平。 霍姆斯表示,“中国搜救队的确与美国搜救队一道合作,在克里斯托弗饭店的搜救行动 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他们也出现在其他的地点,而并非仅集中在一个地方。我不认为这属 于厚此薄彼。这样的暗示对于那些做实事的人来说完全是一种侮辱。” 海地在 1 月 12 日发生地震后,中国迅速派遣了一支救援队。海地当地时间 14 日凌晨 二点多,中国救援队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抵达太子港机场,随后很快赶往联合国 海地稳定特派团所在地克里斯托弗饭店开展搜救工作。16 日,在经过几十个小时的连续艰 苦作业后,搜救队找到了八名中方人员以及联海特派团负责人阿纳比等联合国官员的遗体。 七、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中年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这时他已经是参议员,在政坛上炙手可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