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8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17.84KB 文档页数:4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癸二酸二异辛酯在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对钢筋的保护作用.癸二酸二异辛酯的加入导致混凝土钢筋的腐蚀电位正移,对钢筋的阳极电化学过程有抑制作用.其缓蚀效果随癸二酸二异辛酯浓度增加而增加,当癸二酸二异辛酯的浓度为2%时,对含有400mg/L Cl-的混凝土模拟液中钢筋电极的缓蚀效率为78.5%.氯离子含量是影响钢筋腐蚀性能和癸二酸二异辛酯阻锈剂作用的重要因素.癸二酸二异辛酯能够在钢筋表面形成沉淀性保护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07KB 文档页数:5
以木材加工行业所产废弃物木屑为原料研制出木屑黄原酸酯,研究了木屑黄原酸酯的使用量、作用时间、pH值和温度对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pH值在5~10范围内,木屑黄原酸酯对Cu2+,Ni2+,Zn2+的去除率达98%以上,处理后废水中Cu2+,Ni2+,Zn2+的含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并对木屑黄原酸酯去除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和木屑黄原酸酯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2.16KB 文档页数:3
以固载杂多酸盐TiSiW12O40/TiO2为多相催化剂,对以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异戊醇和丙酸为原料合成丙酸系列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TiSiW12O40/TiO2是合成丙酸系列酯的良好催化剂.通过较系统地研究醇酸的物质的量的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诸因素对酯收率的影响,得到合成丙酸系列酯的最佳反应条件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3MB 文档页数:13
1,单纯脂,脂肪酸与醇所形成的酯,其中甘油三酯通称为油脂,而高级醇的脂肪酸酯称为蜡。 2,复合酯,除醇和脂肪酸以外,还含有其他物质,如磷脂,鞘磷脂等。 3,萜类和类固醇及其衍生物。 4,衍生脂:上述脂质的水解或氧化产物。 5,结合脂,糖酯和脂蛋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6MB 文档页数:140
亚磷酸三烷基酯作为亲核试剂与卤代烷作用,生成烷基膦酸二烷基酯和一个新的卤代烷: 卤代烷反应时,其活性次序为:R'I >R'Br >R'Cl。除了卤代烷外,烯丙型或炔丙型卤化物、a-卤代醚、a- 或 b-卤代酸 酯、对甲苯磺酸酯等也可以进行反应。当亚酸三烷基酯中三个烷基各不相同时,总是先脱除含碳原子数最少的基团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54.5KB 文档页数:18
脂类是脂肪及类脂的总称,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 有机化合物。脂肪是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称甘油三酯(triglyceride),脂肪的生理功能是 储存能量及氧化供能。类脂包括固醇及其酯、磷脂及糖脂等,是细胞的膜结构重要组 分。 脂酸在体内主要与醇结合成酯。与脂酸结合的醇有甘油(丙三醇)、鞘氨醇及胆固 醇等。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酸通过酯键结合生成的甘油三酯,即脂肪,是机体储存能 量的主要形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43.55KB 文档页数:6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一系列黄原酸甲酸酯捕收剂的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结合Klopman的普遍化微扰理论,研究前线轨道性质(形状和能量)、自然键轨道电荷、电负性、绝对硬度等参数与捕收剂浮选性能之间的相关性.黄原酸甲酸酯的键合原子为C=S双键中的S原子,最高占据轨道能量、自然键轨道电荷、电负性等参数只能推断捕收剂的浮选活性.黄原酸甲酸酯所表现出的选择性,主要是因为黄铜矿表面Cu原子的d轨道电子转移到捕收剂的最低空轨道(LUMO)和能量第二低空轨道(LUMO+1)形成反馈π键,从而增强了捕收剂对黄铜矿的浮选能力.空轨道能量(ELUMO、ELUMO+1)大小可较好地解释捕收剂的选择性强弱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5MB 文档页数:33
▪ 酯的缩合反应(Claisen缩合,Dieckmann缩合,交叉酯缩合),酯缩合反应机理 ▪ 酮的酰基化 ▪ 酮或酯的酰基化反应在合成中的应用 ▪ b - 二羰基化合物的互变异构现象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27MB 文档页数:9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大分子分子参数的新趋势 2.学会用“分子模拟”软件构造聚丙烯酸甲酯 3.用“分子模拟”软件计算聚丙烯酸甲酯构象能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4MB 文档页数:7
为拓宽材料的阻尼温域,增大聚氨酯应用范围,基于聚氨酯的结构可设计性,引入含有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的预聚体制备带长支链的聚氨酯。长支链一端固定一端活动的特点赋予其特有的运动与松弛。甲苯-2,4-二异氰酸酯的存在不仅延长了支链长度,增大了支链与分子间的缠结程度,还使支链含有强极性的吸电子的异氰酸酯基和氨基甲酸酯基,使得支链与主链间具有较强的氢键作用。因此,从氢键及微相分离角度来分别探究聚氨酯阻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支链占比增加,储能模量比值达到268.28,聚氨酯的微相分离程度降低,氢键作用增强,在氢键作用和微相分离程度降低的双重作用下聚氨酯的有效阻尼(阻尼因子大于0.3)温域超过150 ℃(?50~100 ℃),极大改善了聚氨酯弹性体的阻尼性能。此外,加入支链后聚氨酯具有一定的自修复性,对延长聚氨酯的使用寿命有较大意义
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8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