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9104080130 课程名称:生态学基础实验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Ecology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52讲课学时:0实验学时:52 学分:2 适用对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整在实中发建来群,生结学验提实省和能得的,图时生老学生实对灯生态学物学习来 决目现的法和技能,学习并能熟 二、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1)掌握个体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在实践应用中理解其意义: (2)理解种群生态学的原理,掌握种群生命表的编制、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生殖分配的测定、种间竞争和捕食的基本方法: (3)理解群落生态学的原理,掌握巢式样方法确定群落最小面积、植物群落调查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4)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分组进行实验,5人一组 实套课程为基础实验教学通过津置教子室内夹道,吸室外实验的形式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的 四、实验慕本内容 本实验课大纲共列出13个实验,计52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每组人数实验学时主要仪器设备内容摘腰 1 实验基础知识及5 1,了解生态学实验课的目的与基本要生态实 注意事项 求 验室 2、掌握进入生态实验室的注意事项, 生态因子的综合5 A 蒸发器 1,掌握选择观测地点以及安置蒸发器的生态实 测定一) 方法。 验室、室外 2、掌握观测蒸发量的具体方法 生态因子的综合5 曲管地温表。1,掌握用曲管地温表测定浅层土壤温度生态实 测定(二) 士铲、天平、的具体方法 烘箱、干燥器 验室、室外 2、掌握测定土壤水分的具体方法
《生态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9104080130 课程名称:生态学基础实验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Ecolog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52 讲课学时:0 实验学时:52 学 分:2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一门在实验中发展起来的学科,生态学理论都是经过实验的积累和总结而得出的,因此生态学基础实验对于生态学的学习来 说是必须的。 生态学基础实验主要是结合生态学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掌握生态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学习并能熟 练使用生态学研究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目前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 二、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1)掌握个体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在实践应用中理解其意义; (2)理解种群生态学的原理,掌握种群生命表的编制、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生殖分配的测定、种间竞争和捕食的基本方法; (3)理解群落生态学的原理,掌握巢式样方法确定群落最小面积、植物群落调查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4)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分组进行实验,5人一组。 本实验课程为基础实验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室内实验,以及室外实验的形式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 力。 基本要求:课前对实验进行预习,每组在老师指导下能完成实验,并在每次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等主要实验程序。要求学生对教学内 容中的原理部分正确理解,对教学内容中的实验操作部分熟练掌握。 四、实验基本内容 本实验课大纲共列出 13个实验,计 52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每组人数 实验学时 主要仪器设备 内容摘要 承担的实验 室 1 实验基础知识及 注意事项 5 4 1、了解生态学实验课的目的与基本要 求。 2、掌握进入生态实验室的注意事项。 生态实 验室 2 生态因子的综合 测定(一) 5 4 蒸发器 1、掌握选择观测地点以及安置蒸发器的 方法。 2、掌握观测蒸发量的具体方法。 生态实 验室、室外 3 生态因子的综合 测定(二) 5 4 曲管地温表、 土铲、天平、 烘箱、干燥器 1、掌握用曲管地温表测定浅层土壤温度 的具体方法。 2、掌握测定土壤水分的具体方法。 生态实 验室、室外
初级生产力的测5 溶氧仪、采水1,通过测定黑、白瓶溶解氧的变化,掌生态实 器晨自声美定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实验技验室.室外 2 了解测定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 意义。 温嘻对角类呼吸5 玻璃角杠恒1。掌摆陆温度升高测定鱼举呼吸速率的生态实 速率的影响 温水浴锅。计实验方法, 时器 计数器2、适过鱼吸速车随温度变化的 验室 规律,验证范霍夫定律, 计算器、调查1、掌两种不同种群生命表编制的基本生态实 材料 方法 验室 2、了解种群生命表编制的意义, 植物种群的空间5 绳子、铁钉1,学习并掌据调直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生态实 分布格局 具体方法 验室、室外 植物种裙群生殖分5 剪刀、烘箱、1、掌握测定情物种群生殖分配的具体实生态实 配的视定 天平 验方法。技术 验室、室外 2。了解生殖分配是植物的一种选择性适 应. 捕食者的功能反5 砂纸圆盘、坐1、理解Holling圆盘实验的基本原理, 生态实 应定 标细 动物食者功能反应的美测定力验室 2、了解被食者种群密度对捕食者捕食效 率的影响。 落调查和5 4 方格纸、记录1,辨识校园内典型的植物 种类,并记录生态实 表格 其特征以达到独立识别的程度。 验室、室外 (一) 植物群落调音和5 测绳、皮卷1、掌握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调直的方法。生态实 分析的基本方法 尺、钢 2、通过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达到识验室、室外 别群落的目的。 巢式样方法确定5 测绳。皮卷1、掌握巢式样方法确定样方面积的月体生态实 种面积曲线 尺、钢钉 方法 验室、室外 3 重金属在水生食5 4 投影仪 1、了解重金属在水生食物链中的积累。生态实 物链中的积累和 分布 2、了解生物浓缩与生物放大 验室 五、实验报告 学生都硬写实 报 实验报告的实 的 材料、仪器和药品, 尤其是 验原理可以简要写,突出重点,说 部分。更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以及他人的所成果进行论.如果实过中有特珠现象发生时,针情况法镇体的时论 2、实验报告须附原始实验数据及图片、照片等材料。 3、指导教师要对实验报告进行认真批阅。针对报告中出现的问题或独到见解要写出评语并在课程结束后及时上报学生实验成。 六、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实验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 不及格四个等次予以评定
4 初级生产力的测 定 5 4 溶氧仪、采水 器、黑、白瓶 1、通过测定黑、白瓶溶解氧的变化,掌 握测定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实验技 术。 2、了解测定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 意义。 生态实 验室、室外 5 温度对鱼类呼吸 速率的影响 5 4 玻璃鱼缸、恒 温水浴锅、计 时器、计数器 1、掌握随温度升高测定鱼类呼吸速率的 实验方法。 2、通过观察鱼类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 规律,验证范霍夫定律。 生态实 验室 6 种群生命表的编 制与存活曲线 5 4 计算器、调查 材料 1、掌握两种不同种群生命表编制的基本 方法。 2、了解种群生命表编制的意义。 生态实 验室 7 植物种群的空间 分布格局 5 4 绳子、铁钉 1、学习并掌握调查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 具体方法 生态实 验室、室外 8 植物种群生殖分 配的测定 5 4 剪刀、烘箱、 天平 1、掌握测定植物种群生殖分配的具体实 验方法、技术。 2、了解生殖分配是植物的一种选择性适 应。 生态实 验室、室外 9 捕食者的功能反 应测定 5 4 砂纸圆盘、坐 标纸 1、理解Holling圆盘实验的基本原理, 学习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功能反应的测定方 法。 2、了解被食者种群密度对捕食者捕食效 率的影响。 生态实 验室 10 植物群落调查和 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 5 4 方格纸、记录 表格 1、辨识校园内典型的植物种类,并记录 其特征以达到独立识别的程度。 生态实 验室、室外 11 植物群落调查和 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 5 4 测绳、皮卷 尺、钢钉 1、掌握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调查的方法。 2、通过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达到识 别群落的目的。 生态实 验室、室外 12 巢式样方法确定 种-面积曲线 5 4 测绳、皮卷 尺、钢钉 1、掌握巢式样方法确定样方面积的具体 方法。 生态实 验室、室外 13 重金属在水生食 物链中的积累和 分布 5 4 投影仪 1、了解重金属在水生食物链中的积累。 2、了解生物浓缩与生物放大。 生态实 验室 五、实验报告 1、每次实验完成后,学生都要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实验目的、材料、仪器和药品,尤其是实验原理可以简要写,突出重点,说 明问题即可。实验步骤根据自己做实验的实际过程写,要将实验程序写清楚。尤其要注重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部分。要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以及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如果实验过程中有特殊现象发生时,要针对此情况进行具体的讨论与分 析。 2、实验报告须附原始实验数据及图片、照片等材料。 3、指导教师要对实验报告进行认真批阅。针对报告中出现的问题或独到见解要写出评语并在课程结束后及时上报学生实验成绩。 六、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实验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次予以评定
实验成绩评定以实验报告为主,兼及考勤、实验操作技能、学习态度等方面。学生不得迟到域早退。确因有事不能参加实验者,必须 向指导教师书面请假,而且事后要进行补课,方可评定成绩。三次无故不到者将取消实验成绩。 大纲制订人:李亚宁 大纲审定人:刘庆余 制订日期:2013.1.9
实验成绩评定以实验报告为主,兼及考勤、实验操作技能、学习态度等方面。学生不得迟到或早退。确因有事不能参加实验者,必须 向指导教师书面请假,而且事后要进行补课,方可评定成绩。三次无故不到者将取消实验成绩。 大纲制订人:李亚宁 大纲审定人:刘庆余 制订日期:2013.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