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 发展演变历史、创作成就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 的基础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 2、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 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1、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讲析重点。 2、联系的方法 (1)现代作家的相互联系 (2)与现代外国文学的联系 (3)与中国古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联系 (4)与文艺学、美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联系 3、教师讲析与学生试析、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及音像作品赏析相结合
1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 发展演变历史、创作成就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 的基础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 2、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 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1、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讲析重点。 2、联系的方法 (1)现代作家的相互联系 (2)与现代外国文学的联系 (3)与中国古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联系 (4)与文艺学、美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联系 3、教师讲析与学生试析、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及音像作品赏析相结合
[课程内容]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反封建的文学;爱国的文学;开放的文学;多元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1917—1927年文学革命十年(新文学的准备期) 1927-1937年左翼文学十年(新文学的丰收期) 1937—1949年抗战文学十年(新文学的调整期) 第一编1917-1927年的文学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学 社会历史条件 、近代文学的发展 (一)近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1、政治危机 2、民族生存危机 3、传统文化危机 (二)近代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1、1840-1894年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
2 [课程内容] 绪 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反封建的文学;爱国的文学;开放的文学;多元的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1917—1927 年 文学革命十年(新文学的准备期) 1927—1937 年 左翼文学十年(新文学的丰收期) 1937—1949 年 抗战文学十年(新文学的调整期) 第一编 1917—1927 年的文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学、 社会历史条件 一、近代文学的发展 (一)近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1、政治危机 2、民族生存危机 3、传统文化危机 (二)近代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1、1840—1894 年 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
古典文学的继续 、1895-1904年戊戍变法时期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学改良运动) 3、19051916年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派文学 、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 林译小说;周作人、鲁迅合译之《域外小说集》;鲁迅翻译的凡尔纳等 人的作品;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 三、国内外社会政治形势 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民国。 (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各种进步思潮涌入中国。 (三)1919年“五四”爱国反帝运动的爆发,掀起了民主、科学的高 潮 第二节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一)观念、理论主张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第1期)及《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 “八事”一一白话文为文学正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年第2期) “三大主义”一一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 3、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人道主义,为人生的文学
3 古典文学的继续 2、1895—1904 年 戊戍变法时期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学改良运动) 3、1905—1916 年 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派文学 二、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 林译小说;周作人、鲁迅合译之《域外小说集》;鲁迅翻译的凡尔纳等 人的作品;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 三、国内外社会政治形势 (一)1911 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民国。 (二)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各种进步思潮涌入中国。 (三)1919 年“五四”爱国反帝运动的爆发,掀起了民主、科学的高 潮。 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一)观念、理论主张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 年第 1 期)及《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 “八事”——白话文为文学正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 年第 2 期) “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 3、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人道主义,为人生的文学
4、鲁迅 “思想革命” (二)创作实绩 1、小说 鲁迅《狂人日记》等小说作品,显示了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特征 以反封建为主题,形式上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 2、诗歌 胡适的《尝试集》与早期白话诗。 白话、自由体新诗取代了旧体格律诗,为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 础 (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 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 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 2、作家作品 1918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 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 品。 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都作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包括鲁 迅、胡适、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 意义 (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 成为共识。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
4 4、鲁迅 “思想革命” (二)创作实绩 1、小说 鲁迅《狂人日记》等小说作品,显示了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特征。 以反封建为主题,形式上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 2、诗歌 胡适的《尝试集》与早期白话诗。 白话、自由体新诗取代了旧体格律诗,为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 础。 (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 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 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 2、作家作品: 1918 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 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 品。 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都作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包括鲁 迅、胡适、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 三、意义 (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 成为共识。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
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 五四”文学革命揭开了新文学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新 阶段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 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为人生。 影响:产生了“人生派”文学。 二、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1925年为界,前期有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后期有冯乃超等。 会刊:《创造》系列刊物,《洪水》等。 主张:前期的“表现内心要求”,“为艺术而艺术”;后期的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 三、其它社团 (一)新月派始末及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对“格律化新诗”的 理论与创作贡献。 (二)湖畔诗社以汪静之为代表的爱情诗创作 (三)浅草—一沉钟社以冯至为代表的诗歌创作。 (四)语丝社与鲁迅、周作人、废名、林语堂
5 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 “五四”文学革命揭开了新文学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新 阶段。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 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一、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 绍钧等 12 人。 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为人生。 影响:产生了“人生派”文学。 二、创造社 1921 年 7 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1925 年为界,前期有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后期有冯乃超等。 会刊:《创造》系列刊物,《洪水》等。 主张:前期的“表现内心要求”,“为艺术而艺术”;后期的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 三、其它社团 (一)新月派始末及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对“格律化新诗”的 理论与创作贡献。 (二)湖畔诗社以汪静之为代表的爱情诗创作。 (三)浅草——沉钟社以冯至为代表的诗歌创作。 (四)语丝社与鲁迅、周作人、废名、林语堂
(五)莽原社、未名社述略。 第四节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 与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论争 二、与胡先驢、梅光迪、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的论争 、与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论争 第二章鲁迅的前期创作 第一节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基本情况 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 三、创作概况 第二节小说创作 《呐喊》、《彷徨》概述 (一)题材、主题:思想批判、文化反思;叛逆精神 (二)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经验和榜样 二、《狂人日记》 (一)主题 旨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 人”本质,表现了作者的“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人道主义情 怀,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二)狂人形象 1、显在特征(迫害狂):多疑、思维混乱、语言错杂、行为乖张 2、内在实质(精神战士):清醒、勇敢、孤独、痛苦 (三)艺术创新
6 (五)莽原社、未名社述略。 第四节 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 一、与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论争 二、与胡先驌、梅光迪、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的论争 三、与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论争 第二章 鲁迅的前期创作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 三、创作概况 第二节 小说创作 一、《呐喊》、《彷徨》概述 (一)题材、主题:思想批判、文化反思;叛逆精神。 (二)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经验和榜样。 二、《狂人日记》 (一)主题 旨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 人”本质,表现了作者的“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人道主义情 怀,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二)狂人形象 1、显在特征(迫害狂):多疑、思维混乱、语言错杂、行为乖张 2、内在实质(精神战士):清醒、勇敢、孤独、痛苦 (三)艺术创新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反讽。 (四)对新文学的贡献 小说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想 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意义 、孔乙已 (一)主题 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封建教育体制及观念的“吃人”本质;统治者(得 意的读书人)的残酷、愚昧民众的麻木对人的精神、肉体虐杀。 (二)人物形象 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及观念毒害的畸形知识分子典 型 2、看客形象:麻木 (三)艺术成就 1、咸亨酒店的概括力 2、生活片断的概括力 、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描写的作用 四、《药》 (一)主题 1、封建统治者的双重残酷性:对革命者的肉体迫害,对民众的精神迫 害 2、民众的愚昧:“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 不知道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 (二)人物 1、华老栓:勤劳、自私、愚昧的民众代表
7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反讽。 (四)对新文学的贡献 小说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想 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意义。 三、孔乙己 (一)主题 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封建教育体制及观念的“吃人”本质;统治者(得 意的读书人)的残酷、愚昧民众的麻木对人的精神、肉体虐杀。 (二)人物形象 1、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及观念毒害的畸形知识分子典 型。 2、看客形象:麻木 (三)艺术成就 1、咸亨酒店的概括力 2、生活片断的概括力 3、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描写的作用 四、《药》 (一)主题 1、封建统治者的双重残酷性:对革命者的肉体迫害,对民众的精神迫 害。 2、民众的愚昧:“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 不知道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 (二)人物 1、华老栓:勤劳、自私、愚昧的民众代表
2、康大叔:残暴、贪婪的统治者 3、夏瑜:勇敢而寂寞的先驱者 4、看客:(丁字街口看杀头的人们;茶馆里议论的茶客)麻木 (三)艺术特点 下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明线与暗线交错。景物描写暗示社会环 境,烘托人物心理。通过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五、《阿Q正传》—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 (一)主题 展示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奴性人格,揭示更新、改造国民灵魂的重 要性和艰巨性 (二)人物形象:阿Q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的流浪农民典型, 也是长期专制统治、压迫下扭曲国民性的集中代表。他在现实中永远处于 失败、屈辱的境地,但在内心,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奴隶地位采取辩护、 粉饰、盲目自尊的态度;惯于以“忘却”或向更弱小者泄愤来转嫁屈辱, 求得自我满足。 (三)艺术风格 悲喜剧结合,出色的讽刺艺术。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 间离效果”在小说中并存。 六、《故乡》 (一)主题 揭露封建等级制度及观念,封建迷信对人灵魂的毒害,揭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经济的凋蔽;寄希望于未来,表达开拓前进的愿望 (二)人物
8 2、康大叔:残暴、贪婪的统治者 3、夏瑜:勇敢而寂寞的先驱者 4、看客:(丁字街口看杀头的人们;茶馆里议论的茶客)麻木 (三)艺术特点 下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明线与暗线交错。景物描写暗示社会环 境,烘托人物心理。通过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五、《阿 Q 正传》——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 (一)主题 展示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奴性人格,揭示更新、改造国民灵魂的重 要性和艰巨性。 (二)人物形象:阿 Q 阿 Q 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的流浪农民典型, 也是长期专制统治、压迫下扭曲国民性的集中代表。他在现实中永远处于 失败、屈辱的境地,但在内心,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奴隶地位采取辩护、 粉饰、盲目自尊的态度;惯于以“忘却”或向更弱小者泄愤来转嫁屈辱, 求得自我满足。 (三)艺术风格 悲喜剧结合,出色的讽刺艺术。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 “间离效果”在小说中并存。 六、《故乡》 (一)主题 揭露封建等级制度及观念,封建迷信对人灵魂的毒害,揭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经济的凋蔽;寄希望于未来,表达开拓前进的愿望。 (二)人物
闺土(少年一一壮年之对比及所揭示的意义) 七、《祝福》《离婚》 《祝福》通过祥林嫂揭示了与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封建神权对穷苦妇 女造成的精神痛苦;《离婚》中爱姑的幻想与屈服,表明封建统治的“权威” 压力和人们的软弱苍白的精神实质 八、《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一)题材 “五四”知识青年的进步与局限,抗争与困窘。 (二)主题 “五四”知识青年是个性解放的积极发动者、实践者,也是个性解放 局限性后果的承担者。中国“人”的解放不是单纯的 九、《肥皂》《高老夫子》 挖掘旧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伪善和卑劣。 十、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 为人生、改良人生的新小说观;反封建的主题;外国文艺思想与民族 传统文艺观念的结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技巧的 融合,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中心的结构方式;白描手法,画眼睛的手法;洗 炼、峭拔、幽默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散文、杂文创作 、《野草》 (一)写作背景:社会及个人的“不幸”与压抑 (二)内容特色 1、意蕴丰厚 (1)典型化的意象。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颓败线的颤动》、《秋
9 闺土(少年——壮年之对比及所揭示的意义) 七、《祝福》《离婚》 《祝福》通过祥林嫂揭示了与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封建神权对穷苦妇 女造成的精神痛苦;《离婚》中爱姑的幻想与屈服,表明封建统治的“权威” 压力和人们的软弱苍白的精神实质。 八、《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一)题材 “五四”知识青年的进步与局限,抗争与困窘。 (二)主题 “五四”知识青年是个性解放的积极发动者、实践者,也是个性解放 局限性后果的承担者。中国“人”的解放不是单纯的。 九、《肥皂》《高老夫子》 挖掘旧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伪善和卑劣。 十、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 为人生、改良人生的新小说观;反封建的主题;外国文艺思想与民族 传统文艺观念的结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技巧的 融合,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中心的结构方式;白描手法,画眼睛的手法;洗 炼、峭拔、幽默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散文、杂文创作 一、《野草》 (一)写作背景:社会及个人的“不幸”与压抑 (二)内容特色 1、意蕴丰厚 (1)典型化的意象。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颓败线的颤动》、《秋
夜》 (2)社会人生的矛盾内容。《这样的战士》、《死火》 2、悲剧美 (1)追求中的忧郁美 (2)内心冲突的诀绝 (3)抗争中的悲壮美 (4)氛围中的悲凉美 (三)艺术特色 1、荒诞变形手法的广泛运用;例:《影的告别》 2、运用隐喻、象征手法,用曲笔传达感受与思想 例:《腊叶》、《过客》、《秋夜》 3、形象的重叠,造成形象的模糊性。 例:《影的告别》、《狗的驳诘》 4、具有绘画美、音乐美的含蓄凝炼的语言。 例:《淡淡的血痕》、《求乞者》、《雪》 二、《朝花夕拾》 (一)内容 亲切动人,充满人情味的对自己童年、青少年生活及亲人、友人的回 忆及怀念。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范爱农》。 爱憎分明,旨在进行社会批判。例如《无常》、《二十四孝图》、《狗、 猫、鼠》 (二)艺术成就和特色 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承;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形象;渗
10 夜》 (2)社会人生的矛盾内容。《这样的战士》、《死火》 2、悲剧美 (1)追求中的忧郁美 (2)内心冲突的诀绝 (3)抗争中的悲壮美 (4)氛围中的悲凉美 (三)艺术特色 1、荒诞变形手法的广泛运用;例:《影的告别》 2、运用隐喻、象征手法,用曲笔传达感受与思想。 例:《腊叶》、《过客》、《秋夜》 3、形象的重叠,造成形象的模糊性。 例:《影的告别》、《狗的驳诘》 4、具有绘画美、音乐美的含蓄凝炼的语言。 例:《淡淡的血痕》、《求乞者》、《雪》 二、《朝花夕拾》 (一)内容 亲切动人,充满人情味的对自己童年、青少年生活及亲人、友人的回 忆及怀念。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范爱农》。 爱憎分明,旨在进行社会批判。例如《无常》、《二十四孝图》、《狗、 猫、鼠》 (二)艺术成就和特色 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承;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形象;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