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 第二十三章螺旋体
第二十二章 支原体、立克次体、 衣原体 第二十三章 螺旋体
目的要求 1、掌握: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 旋体的定义。 2、熟悉:钩端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免疫性及微生物学检査。 3、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的主 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
目 的 要 求 1、掌握: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 旋体的定义。 2、熟悉:钩端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免疫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的主 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
第一节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形态上呈 多型性、能通过细菌滤器、并能在无生 命培养基上独立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 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学性状: 1、无细胞壁,呈多形性,大小为02 03m,可通过细菌滤器,以二分裂繁殖 为主。含胆固醇较多,对二性霉素B敏感
第一节 支原体 ⚫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形态上呈 多型性、能通过细菌滤器、并能在无生 命培养基上独立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 细胞型微生物。 一、生物学性状: 1、无细胞壁,呈多形性,大小为0.2~ 0.3μm,可通过细菌滤器,以二分裂繁殖 为主。含胆固醇较多,对二性霉素B敏感
2、营养要求高,必须在含血清、酵母浸膏 和胆固醇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生长缓 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有鉴别意 义 3、抵抗力较弱
3、抵抗力较弱。 2、营养要求高,必须在含血清、酵母浸膏 和胆固醇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生长缓 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有鉴别意 义
4、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区别 主要性状 支原体 细菌L型 来源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细菌胞壁缺陷的 的独立微生物 变异型 返祖 在任何情况下除去抗生素等物质可 不能变成细菌回复为细菌原有形态 遗传 在遗传上 在遗传上与细菌相关 与细菌无关 培养 培养基中 般不需要胆固醇 需加胆固醇 生长生长慢,菌落较小,菌落稍大,直径 直径01~03m 0.5~1.0um
4、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区别 主要性状 支原体 细菌L型 来源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的独立微生物 细菌胞壁缺陷的 变异型 返祖 在任何情况下 不能变成细菌 除去抗生素等物质可 回复为细菌原有形态 遗传 在遗传上 与细菌无关 在遗传上与细菌相关 培养 培养基中 需加胆固醇 一般不需要胆固醇 生长 生长慢,菌落较小, 直径0.1~0.3μm 菌落稍大,直径 0.5~1.0μm
肺炎支原体 1、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 3、所致疾病: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溶脲脲原体: 1、经性接触,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 2、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早产、死胎 和新生儿呼吸道感染
二、肺炎支原体: 1、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 3、所致疾病: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三、溶脲脲原体: 1、经性接触,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 2、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早产、死胎 和新生儿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与吸血节肢动物关系密切,专性细胞内 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学性状: 1、生物学性状与细菌接近,有细胞壁,大 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光镜可见。G, 多形态,球杆状
第二节 立克次体 ⚫ 立克次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与吸血节肢动物关系密切,专性细胞内 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生物学性状: 1、生物学性状与细菌接近,有细胞壁,大 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光镜可见。G-, 多形态,球杆状
2、含DNA和RNA 3、专性胞内寄生。 ↓、多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以节肢动 物为媒介或宿主。 5、对人有致病的有立克次体属、柯克斯 体属、罗沙利马体属与埃立克体属
2、含DNA和RNA。 3、专性胞内寄生。 4、多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以节肢动 物为媒介或宿主。 5、对人有致病的有立克次体属、柯克斯 体属、罗沙利马体属与埃立克体属
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内毒素、磷脂酶A。 2、致病机理: (1)在吞噬细胞内大量增殖,导致细胞破 裂 (2)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 3、免疫性:以细胞免疫为主,病后有较强 免疫力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内毒素、磷脂酶A。 2、致病机理: (1)在吞噬细胞内大量增殖,导致细胞破 裂。 (2)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 3、免疫性:以细胞免疫为主,病后有较强 免疫力
4、所致疾病: (1)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传 播媒介为人虱。 (2)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传 播媒介为鼠虱。 (3)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传播媒介 为恙螨。 (4)Q热立克次体:Q热。传播途径为呼 吸道、消化道
4、所致疾病: (1)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传 播媒介为人虱。 (2)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传 播媒介为鼠虱。 (3)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传播媒介 为恙螨。 (4)Q热立克次体:Q热。传播途径为呼 吸道、消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