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三十五章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86KB,团购合买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 班级 专业,层次临床、全科医学(大专) 授课方式 专业技 教师 (大,小班,大班/学 时 2学时 术职务 实习) 授课题目(章,第三十五章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节) 第三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五版),陈兴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7 基本教械或主2.《人体寄生虫学》本科教材(第六版),李雍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2 要参考书3医学免疫学》本科教材(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008 4医学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教学目的: 掌握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 2、熟悉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流行环节:防治原则 3、了解机体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 教学内容: 寄生现象 10分钟 2.寄生虫和宿主的种类 20分钟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5分钟 4.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20分钟 5.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10分钟 6.寄生虫病的流行 10分钟 7.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0分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投影胶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寄生虫的基本概念 难点:寄生虫免疫 教研室审阅意见 安排合理,同意实施 姜凤良(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和免疫学 班级 专业,层次 临床、全科医学(大专) 教 师 专业技 术职务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实习) 大班 学 时 2 学时 授课题目(章, 节) 第三十五章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第一节 寄生虫与宿主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基本教材或主 要参考书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五版),陈兴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7 2. «人体寄生虫学»本科教材(第六版),李雍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2 3.«医学免疫学»本科教材(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0.8 4.医学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教学目的: 1、掌握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 2、熟悉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流行环节;防治原则。 3、了解机体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 教学内容: 1.寄生现象 10 分钟 2.寄生虫和宿主的种类 20 分钟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5 分钟 4.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20 分钟 5.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10 分钟 6.寄生虫病的流行 10 分钟 7.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0 分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投影胶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寄生虫的基本概念 难点: 寄生虫免疫 教研室审阅意见 安排合理,同意实施。 姜凤良(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概念 1、寄生虫:某些低等动物,长期或短暂依附于另一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 并给对方造成损害 2、宿主:被寄生的生物 3、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4、感染阶段: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小结 宿主种类 1、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3、储蓄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染脊椎动物 复习思|1、寄生虫、宿主的概念 考题作2、带虫免疫、伴随免疫的概念 业题 教学 后记 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寄生现象 1、共栖 1、共栖 2、互利共生 3、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 基本概念 1、寄生虫:某些低等动物,长期或短暂依附于另一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 造成损害。 2、宿主:被寄生的生物 3、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小 结 基本概念 1、寄生虫:某些低等动物,长期或短暂依附于另一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 并给对方造成损害。 2、宿主:被寄生的生物。 3、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4、感染阶段: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宿主种类 1、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3、储蓄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染脊椎动物 复习思 考题作 业题 1、 寄生虫、宿主的概念 2、 带虫免疫、伴随免疫的概念 教学 后记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一、寄生现象 1、共栖 1、共栖 2、互利共生 3、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得利, 另一方受害。 基本概念 1、寄生虫:某些低等动物,长期或短暂依附于另一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 造成损害。 2、宿主:被寄生的生物。 3、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4、感染阶段: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5、世代交替:寄生虫兼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生殖方式才能完成一代发育。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影响 1、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 2、某些器官逐渐发达 3、新器官产生 4、体形变化 二、寄生虫和宿主种类 寄生虫种类 1、依寄生部位:(体内、体外) 2、依寄生性质:(专性、兼性、偶然、机会致病寄生虫) 3、依寄生时间:(长期、暂时) 4、依生物学系统:动物界5个门,10余个纲见教材表1 宿主种类 1、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3、储蓄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染脊椎动物 4、转续宿主:含有滞育状态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夺取营养:营养不良、发育障碍 2、机械性损伤:阻塞、压迫、叮咬 3、毒性作用与过敏反应:寄生虫分泌物、排泄物及代谢产物可致宿主发热,出现炎症, 坏死,溃疡,脓肿,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类型 (1)消除性免疫:消除寄生虫,抵抗再感染 (2)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未消除,一定程度上能抵抗再感染。 带虫免疫:疟疾患者发作停止后,体内仍有低密度原虫,维持一定保护性免疫力,对 同种疟原虫再感染具有一定抵抗力。 伴随免疫:血吸虫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力对体内活的成虫无明显杀伤效应,但可杀伤 再次侵袭的童虫。 3、免疫逃避 (1)抗原性改变:抗原变异,抗原伪装 (2)抑制或破坏宿主免疫应答 (3)解剖位置隔离 五、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2、免疫学检查 六、寄生虫病的流行 1、流行基本环节

4、感染阶段: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5、世代交替:寄生虫兼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生殖方式才能完成一代发育。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影响 1、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 2、某些器官逐渐发达 3、新器官产生 4、体形变化 二、寄生虫和宿主种类 寄生虫种类: 1、依寄生部位:(体内、体外) 2、依寄生性质: (专性、兼性、偶然、机会致病寄生虫) 3、依寄生时间: (长期、暂时) 4、依生物学系统:动物界 5 个门,10 余个纲 见教材表 1 宿主种类 1、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3、储蓄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染脊椎动物 4、转续宿主:含有滞育状态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夺取营养: 营养不良、发育障碍 2、机械性损伤:阻塞、压迫、叮咬 3、毒性作用与过敏反应:寄生虫分泌物、排泄物及代谢产物可致宿主发热,出现炎症, 坏死,溃疡,脓肿,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类型 (1)消除性免疫 :消除寄生虫,抵抗再感染 (2)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未消除,一定程度上能抵抗再感染。 带虫免疫:疟疾患者发作停止后,体内仍有低密度原虫,维持一定保护性免疫力,对 同种疟原虫再感染具有一定抵抗力。 伴随免疫:血吸虫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力对体内活的成虫无明显杀伤效应,但可杀伤 再次侵袭的童虫。 3、免疫逃避: (1)抗原性改变:抗原变异,抗原伪装 (2)抑制或破坏宿主免疫应答 (3)解剖位置隔离 五、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2、免疫学检查 六、寄生虫病的流行 1、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寄生虫病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经口感染 2)、经皮肤感染 3)、经媒介昆虫感染 4)、经接触感染 5)、经胎盘感染 (3)、易感人群 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2、流行特点 (1)地方性 (2)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 自然疫源性有些寄生虫在荒漠地区脊椎动物之间传播,人进入该地区,可传播给人 自然疫源地 3,流行因素 (1)自然因素:温度,湿度 (2)生物因素:储存宿主、中间宿主、媒介昆虫 (3)社会因素:文化、教育、卫生 七、寄生虫病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⑴、传染源:寄生虫病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 ⑵、传播途径 1)、经口感染 2)、经皮肤感染 3)、经媒介昆虫感染 4)、经接触感染 5)、经胎盘感染 ⑶、易感人群 : 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2、流行特点 (1)地方性 (2)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 自然疫源性 有些寄生虫在荒漠地区脊椎动物之间传播,人进入该地区,可传播给人。 自然疫源地 3,流行因素 (1)自然因素:温度,湿度 (2)生物因素:储存宿主、中间宿主、媒介昆虫 (3)社会因素:文化、教育、卫生 七、寄生虫病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