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七章 超敏反应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102.5KB,团购合买
第一节1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病原生物学 课程名称和免疫学 班级 专业,层次临床、全科医学(大专) 授课方式 教师 专业技 (大,小班,大班/学 术职务 时/2学时 实习) 授课题目第七章超敏反应(1) (章,节)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五版),陈兴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7 基本教材减或主要 2.《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2 参考书 3《医学免疫学》本科教材(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08 教学目的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特点: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2.熟悉I、Ⅱl型超敏反应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概念、特点 (10分钟)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特点、常见病及防治原则 (55分钟) 3.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20分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胶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 2.I、Il型超敏反应特点及常见病 难点:I、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安排合理,同意实施。 姜凤良(教研室主任签名)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和免疫学 班级 专业,层次 临床、全科医学(大专) 教 师 专业技 术职务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实习) 大班 学 时 2 学时 授课题目 (章,节) 第七章 超敏反应(1) 第一节 I 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基本教材或主要 参考书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五版),陈兴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7 2.«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2 3.«医学免疫学»本科教材(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0.8 教学目的: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特点;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2.熟悉 I、II 型超敏反应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概念、特点 (10 分钟) 2.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特点、常见病及防治原则 (55 分钟) 3.I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20 分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胶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 2.I、II 型超敏反应特点及常见病 难点:I、I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安排合理,同意实施。 姜凤良(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Il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4.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小结 5分钟 何谓超敏反应?分为哪几型? 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3.简述Ⅱ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复习思考题 4.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作业题 教学后记 第七章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所引起的组织损伤或 生理功能紊乱。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按照发生机制,分为四型 前三型由体液免疫介导,第四型由细胞免疫介导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主要是血清中IgE介导的,因发生迅速,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发生机制 (一)基本特点 1.发生快,消退快

小 结 5 分钟 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2.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3.I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4.I 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何谓超敏反应?分为哪几型? 2.简述 I 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3.简述 II 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4.简述 I 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教学后记 第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所引起的组织损伤或 生理功能紊乱。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按照发生机制,分为四型。 前三型由体液免疫介导,第四型由细胞免疫介导。 第一节 I 型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主要是血清中 IgE 介导的,因发生迅速,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基本特点 1. 发生快,消退快;

2.多无组织损伤,为生理功能紊乱; 3.主要由gE或lgG4介导 4.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二)参与反应的物质: 变应原 2.抗体:IgE或lgG4; 3.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1)细胞膜上有大量的FcER; (2)两种介质原发介质:组按、肝素、蛋白水解酶 继发介质:LTS、PG、PAF。 2)嗜酸性粒细胞 (1)负反馈调节作用 (2)释放致炎因子:LTS、PAF (三)发生过程 致敏阶段 初次 Fc/FcER 变应原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此致敏状态维持半年到数年) 2.发敏阶段 再次 变应原—1gE—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 释放介质—一作用于效应器官和组织,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3.效应阶段 1)平滑肌收缩 2)小血管通透性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3)粘膜腺体分泌升高 *迟缓相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超敏反应,白三烯、PAF是主要介质。 临床常见疾病 (一)全身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最常见 2.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是抗体lgG、IgM和位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参与下 造成靶细胞损伤,又称细胞毒性活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发生机理 (一)靶细胞表面抗原: 细胞固有抗原和自身抗原; 2.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组织细胞上 (二)抗体及其所致细胞毒作用: 活化补体溶解靶细胞:

2. 多无组织损伤,为生理功能紊乱; 3. 主要由 IgE 或 IgG4 介导; 4.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二)参与反应的物质: 1. 变应原; 2. 抗体:IgE 或 IgG4; 3. 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1) 细胞膜上有大量的 FcεR; (2) 两种介质 原发介质:组按、肝素、蛋白水解酶; 继发介质:LTS、PG、PAF。 2)嗜酸性粒细胞: (1) 负反馈调节作用; (2) 释放致炎因子:LTS、PAF。 (三)发生过程: 1.致敏阶段 初次 Fc/ FcεR 变应原————IgE——————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此致敏状态维持半年到数年) 2.发敏阶段 再次 变应原————IgE———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 ———释放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和组织,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3.效应阶段 1) 平滑肌收缩; 2) 小血管通透性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3) 粘膜腺体分泌升高。 * 迟缓相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超敏反应,白三烯、PAF 是主要介质。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全身过敏反应; 1. 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最常见。 2. 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第二节 II 型超敏反应 是抗体 IgG、IgM 和位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NK 细胞参与下, 造成靶细胞损伤,又称细胞毒性活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理 (一)靶细胞表面抗原: 1.细胞固有抗原和自身抗原; 2.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组织细胞上。 (二)抗体及其所致细胞毒作用: 1.活化补体溶解靶细胞;

2.调理、免疫粘附作用吞噬靶细胞 3.通过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 临床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血型不合的输血引起RBC破坏。 (二)新生儿溶血症:母子ABO、Rh血型不合均可引起 (三)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1.半抗原型 2.免疫复合物型; 3.自身免疫病型 (四)肺-肾综合征 (五)甲状腺机能亢进:又称刺激型超敏反应。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病原生物学 课程名标和免疫学 班级 专业,层次临床、全科医学(大专) 专业技 教师 术职务 (大,小班,大班学|2学时 实习) 授课题目第七章超敏反应(2) (章,节) 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 基本教材棫或主要参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五版),陈兴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7 2《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2 考书 3医学免疫学》本科教材(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0.8 教学目 1.熟悉Ⅲl、IV型超敏反应机制、特点及常见病:各型超敏反应比较。 2.了解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教学内容 1.Ⅲ型超敏反应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45分钟) 2.IV型超敏反应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20分钟) 3.各型超敏反应比较 (15分钟) 4.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病(简介) (10分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胶片

2.调理、免疫粘附作用吞噬靶细胞; 3.通过 ADCC 作用破坏靶细胞。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血型不合的输血引起 RBC 破坏。 (二)新生儿溶血症:母子 ABO、Rh 血型不合均可引起。 (三)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1.半抗原型; 2.免疫复合物型; 3.自身免疫病型。 (四)肺-肾综合征。 (五)甲状腺机能亢进:又称刺激型超敏反应。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和免疫学 班级 专业,层次 临床、全科医学(大专) 教 师 专业技 术职务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实习) 大班 学 时 2 学时 授课题目 (章,节) 第七章 超敏反应(2) 第三节 III 型超敏反应 第四节 IV 型超敏反应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 考书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五版),陈兴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7 2.«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2 3.«医学免疫学»本科教材(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0.8 教学目的: 1.熟悉 III、IV 型超敏反应机制、特点及常见病;各型超敏反应比较。 2. 了解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教学内容: 1.III 型超敏反应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45 分钟) 2.IV 型超敏反应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20 分钟) 3.各型超敏反应比较 (15 分钟) 4.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病(简介) (10 分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胶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Il、IV型超敏反应特点及常见病 难点:Il、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安排合理,同意实施 姜凤良_(教研室主任签名) 月日 1.I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小结 2.IV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5分钟 1.简述Ⅲl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2.简述IV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教学后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III、IV 型超敏反应特点及常见病 难点:III、IV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安排合理,同意实施。 姜凤良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小 结 5 分钟 1.III 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2.IV 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简述 III 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2.简述 IV 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常见病。 教学后记

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 是抗原与体内相应抗体(lgG、lgM)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在某些条件下,免疫复合物 未被及时清除,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等组织,活化补体、血小板等并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 而引起的血管及周围炎症,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发生机制 定数量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1.抗原物质在体内的持续存在 2.可溶性抗原量与抗体比例轻度过剩时; 3.免疫复合物局部沉积 (二)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 1.活化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在局部浸润并释放溶酶体酶 2.使血小板聚集并活化 3.活化凝血系统导致微血栓形成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 Arthus反应:动物实验性局部超敏症, 2.局部过敏反应:长期注射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2.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SLE和RA 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 由致敏的T细胞受到抗原再次刺激造成的免疫病理过程,又称细胞介导型。因反应出 现较慢,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发生机制: (一)T细胞致敏 抗原肽一MHCⅡ类CD4TH 抗原肽一MHC1类—— CD"Tc (二)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 1.THl的作用:释放TNF-B、IN-Y、ⅡL-2等,形成局部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 主的炎症。 2.致敏T的作用:穿孔素、FasL、丝氨酸蛋白酶导致靶细胞死亡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传染性超敏反应:在某些胞内寄生菌、病毒、真菌感染过程中,机体对相应微生物抗 原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由于是在传染过程中发生的,故称为传染性超敏反应。 (二)接触性皮炎 (三)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 第五节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查找变应原,避免接触。 二、脱敏注射和减敏治疗:

第三节 III 型超敏反应 是抗原与体内相应抗体(IgG、IgM)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在某些条件下,免疫复合物 未被及时清除,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等组织,活化补体、血小板等并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 而引起的血管及周围炎症,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一定数量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1.抗原物质在体内的持续存在; 2.可溶性抗原量与抗体比例轻度过剩时; 3.免疫复合物局部沉积。 (二)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 1.活化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在局部浸润并释放溶酶体酶; 2.使血小板聚集并活化; 3.活化凝血系统导致微血栓形成。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 反应:动物实验性局部超敏症。 2.局部过敏反应:长期注射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SLE 和 RA。 第四节 IV 型超敏反应 由致敏的 T 细胞受到抗原再次刺激造成的免疫病理过程,又称细胞介导型。因反应出 现较慢,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T 细胞致敏 抗原肽—MHC-II 类———CD4 +TH 抗原肽—MHC-I 类———CD8 +Tc (二)致敏 T 细胞的效应阶段: 1.TH1 的作用:释放 TNF-β、IFN-γ、IL-2 等,形成局部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 主的炎症。 2.致敏 Tc 的作用:穿孔素、FasL、丝氨酸蛋白酶导致靶细胞死亡。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传染性超敏反应:在某些胞内寄生菌、病毒、真菌感染过程中,机体对相应微生物抗 原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由于是在传染过程中发生的,故称为传染性超敏反应。 (二)接触性皮炎。 (三)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 第五节 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查找变应原,避免接触。 二、脱敏注射和减敏治疗:

1.脱敏注射:注射抗毒素血清时,如遇皮试阳性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 射方法,称为脱敏注射。 *原理: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注射耗尽了致敏靶细胞中预存的颗粒,使机体处于暂时的脱敏 状态 2.减敏治疗:治疗外源性哮喘及荨麻疹时,以小剂量变应原间隔一周左右,多次反复皮下 注射可防止疾病复发 原理:变应原反复注射机体产生了特异性lgG类循环抗体,阻止了变应原与致敏细胞 表面IgE的结合,从而阻断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这种特异性IgG抗体称为封闭性抗体。 三、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肾上腺素、麻黄素 4.免疫抑制剂甲氨喋呤

1.脱敏注射:注射抗毒素血清时,如遇皮试阳性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 射方法,称为脱敏注射。 * 原理: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注射耗尽了致敏靶细胞中预存的颗粒,使机体处于暂时的脱敏 状态。 2.减敏治疗:治疗外源性哮喘及荨麻疹时,以小剂量变应原间隔一周左右,多次反复皮下 注射可防止疾病复发。 * 原理:变应原反复注射机体产生了特异性 IgG 类循环抗体,阻止了变应原与致敏细胞 表面 IgE 的结合,从而阻断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这种特异性 IgG 抗体称为封闭性抗体。 三、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苯海拉明、扑尔敏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肾上腺素、麻黄素 4.免疫抑制剂 甲氨喋呤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