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 课内语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薜荔(bi)玉簟(tan)鼙鼓(Pi)长歌当哭(dang) B.似霰(san)渌水(li)吐哺(b)停杯投箸(zhi) C.蹩进(pie)訇然(hong)神妪(q)聒碎乡心(guo) D.荠麦(ⅱ)潺湲(yuan)孱头(can)繁文缛(ru)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字音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注音全都正确 的一项”,A项,“玉簟(tan)”应读“dian”,“鼙鼓(Pi1)”应读“pi B项,“似霰(san)”应读“xidn”,“渌水(l)”应读“lu”;C项,“蹩进 (pie)”应读“bie”,“神妪(q)”应读“y”。故选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褥暑兰憭钟鼓馔玉蒸藜炊黍晌东菑 B.肄业绰约诎诎逼人天涯霜雪霁寒霄 C.踯躅沽取芙蓉泣露出师一表真名世 D.汗岑岑寂寥趋之若鹜且放白鹿青涯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字形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 组”,A项,“褥暑”应为“溽暑”,“蒸藜炊黍晌东菑”应为“蒸藜炊黍饷 东菑”;B项,“诎诎逼人”应为“咄咄逼人”,“天涯霜雪霁寒霄”应为“天 涯霜雪霁寒宵”;D项,“汗岑岑”应为“汘涔涔”,“且放白鹿青涯间”应为 “且放白鹿青崖间”。故选C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斗酒十千恣欢谑放纵,无拘束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 B.两朝开济老臣心济:开创观流水兮潺湲潺湲: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C.径须沽取对君酌取:拿取可怜楼上月徘徊可怜:可爱 D.危樯独夜舟危:危险的与佳期兮夕张佳期:美好的时光 【答案】A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 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 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 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 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 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 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 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 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 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 一.课内语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薜荔(bì) 玉簟(tán) 鼙鼓(Pǐ) 长歌当哭(dàng) B. 似霰(sàn) 渌水 (lǜ) 吐哺(bǔ) 停杯投箸(zhù) C. 蹩进(piē) 訇然 (hōng) 神妪(qū) 聒碎乡心(ɡuō) D. 荠麦(jì) 潺湲(yuán) 孱头 (càn) 繁文缛(rù)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注音全都正确 的一项”,A 项,“玉簟(tán)”应读“diàn”,“鼙鼓(Pǐ)”应读“pí”; B 项,“似霰(sàn)”应读“xiàn”,“渌水(lǜ)”应读“lù”;C 项,“蹩进 (piē)”应读“bié”,“神妪(qū)”应读“yù”。故选 D。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褥暑 兰橑 钟鼓馔玉 蒸藜炊黍晌东菑 B. 肄业 绰约 诎诎逼人 天涯霜雪霁寒霄 C. 踯躅 沽取 芙蓉泣露 出师一表真名世 D. 汗岑岑 寂寥 趋之若鹜 且放白鹿青涯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 一组”,A 项,“褥暑”应为“溽暑”,“蒸藜炊黍晌东菑”应为“蒸藜炊黍饷 东菑”;B 项,“诎诎逼人”应为“咄咄逼人”,“天涯霜雪霁寒霄”应为“天 涯霜雪霁寒宵”;D 项,“汗岑岑”应为“汗涔涔”,“且放白鹿青涯间”应为 “且放白鹿青崖间”。故选 C。 3.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斗酒十千恣欢谑 放纵,无拘束 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B. 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开创 观流水兮潺湲 潺湲: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C. 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可怜楼上月徘徊可怜:可爱 D. 危樯独夜舟 危:危险的 与佳期兮夕张 佳期:美好的时光 【答案】A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 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 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 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 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 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 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 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 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 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 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 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 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髙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 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庯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 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 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 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 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 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 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 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 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 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 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的品质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有关,这意味着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 出雄伟的作品 B.艺术作品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者需要能动地 反映现实生活 C.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技巧和态度制约着作品质量,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 作的首要因素。 D.经典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 有多大的关联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总论点,后面几段提出分论点,形成总分的结构。 B.文章从经典的内涵、作者的德艺和创作的艰辛等方面,对文艺创作进行了论 述 C.文章第三段在提出观点后,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德 艺方面的要求 D.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适当化 用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应该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 技巧。 B.错误倾向、低级趣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养德格 格不入 C.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 之作 D.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呕心沥血创作出 来的 【答案】4.B5.D6.C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 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 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 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 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 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 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 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 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 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 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 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 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 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 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摘编自 习 近 平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作品的品质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有关,这意味着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 出雄伟的作品。 B. 艺术作品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者需要能动地 反映现实生活。 C. 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技巧和态度制约着作品质量,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 作的首要因素。 D. 经典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 有多大的关联。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总论点,后面几段提出分论点,形成总分的结构。 B. 文章从经典的内涵、作者的德艺和创作的艰辛等方面,对文艺创作进行了论 述。 C. 文章第三段在提出观点后,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德 艺方面的要求。 D. 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适当化 用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应该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 技巧。 B. 错误倾向、低级趣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养德格 格不入。 C. 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 之作。 D. 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呕心沥血创作出 来的。 【答案】4. B 5. D 6. C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 项”,A项,“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说法错误,想写出雄伟的 作品需要有雄伟的人格,但有了雄伟的人格不一定能写出雄伟的作品;C项,“ 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错,原文为“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 态度”;D项,“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错,与原文“容 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不符。故选B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D项,“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 分析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无比喻论证。路遥的墓碑主要 是引证法,证明文学创作的艰辛。故选D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 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 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说法错误,“文艺工作者有了艺 术定力和执着追求”不一定“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即前 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故选C。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以偏概全、混淆 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 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难得的是同时收获了高收视率与好口 碑。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 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 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 清新之风。这样的节目也应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 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 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 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 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 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 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 量 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 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 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 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 项”,A 项,“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说法错误,想写出雄伟的 作品需要有雄伟的人格,但有了雄伟的人格不一定能写出雄伟的作品;C 项,“艺 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错,原文为“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 态度”;D 项,“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错,与原文“容 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不符。故选 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D 项,“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 分析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无比喻论证。路遥的墓碑主要 是引证法,证明文学创作的艰辛。故选 D。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 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 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说法错误,“文艺工作者有了艺 术定力和执着追求”不一定“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即前 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故选 C。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以偏概全、混淆 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 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难得的是同时收获了高收视率与好口 碑。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 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 V”也出言点评,《中国 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 清新之风。这样的节目也应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 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 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 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 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 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 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 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 量。 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 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 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 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
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 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 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 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 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 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 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 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 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 皆宜”。《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 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 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 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 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岀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昑诵得多的,能带来审 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 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 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 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 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 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 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 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B.《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系列节目的火爆,根源在于它 们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C.习总书记希望学生记住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基 因,他希望我们的教材要保留传统的经典, D.《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传播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让大家对我们中华文 明更加自信,更加喜爱我们自己的文化
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 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 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 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 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 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 2017 年 2 月 1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 2014 年,习 总 书 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 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 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 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 皆宜”。《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 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 2017 年 02 月 08 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 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 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 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 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 2017 年 02 月 09 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 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0 名 18~35 岁的青年进行 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 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 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 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 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 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 年第 12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 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B.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系列节目的火爆,根源在于它 们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C. 习 总 书 记 希望学生记住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基 因,他希望我们的教材要保留传统的经典。 D.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传播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让大家对我们中华文 明更加自信,更加喜爱我们自己的文化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让电视人 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但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 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 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 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9.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答案】7.B8.BI 9.①利用央视强势平台,选择黄金档期;②社会大众渴望了解传统文化。(大 众呼唤传统文化回归)③节目形式的创新,寓教于乐。(或者节目有意思也有意 义)④国人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材料相 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根源在于它们在形式等方面进 行了创新”说法错误,由原文“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 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可以看出 成功根源在于其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获得了好口碑。故选B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 出“正确的两项”,A项,“成功让电视人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 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错,这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电视人自己的思考。原文中 “这样的节目也应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C项,“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 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说法错误,该说法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 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E项,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错误,材料四并未提 到新闻背景。故选BD 9.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 会》热播的原因”,是考査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材料,可以从材料 中筛选出“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 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 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友们对节目的高 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 强烈的了解欲望”“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 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 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 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 根和标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让电视人 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B. 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但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更为全面。 C. 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 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 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 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 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9. 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答案】7. B 8. BD 9. ①利用央视强势平台,选择黄金档期;②社会大众渴望了解传统文化。(大 众呼唤传统文化回归)③节目形式的创新,寓教于乐。(或者节目有意思也有意 义)④国人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材料相 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 项,“根源在于它们在形式等方面进 行了创新”说法错误,由原文“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 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可以看出 成功根源在于其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获得了好口碑。故选 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 出“正确的两项”,A 项,“成功让电视人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 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错,这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电视人自己的思考。原文中 “这样的节目也应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C 项, “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 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说法错误,该说法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 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E 项,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错误,材料四并未提 到新闻背景。故选 BD。 9.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 会》热播的原因”,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材料,可以从材料 中筛选出“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 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 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友们对节目的高 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 强烈的了解欲望”“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 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 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 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 根和标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
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 体现”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朝荣,养利知州。向髙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 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举万历十一年进士,三十五年,向高入朝,明年, 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 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大僚或空署,士大夫推择迁转之命往 往不下,上下乖隔甚。廷臣部党势渐成,而中官榷税、开矿,大为民害。帝又宠 郑贵妃,福王不肯之国。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帝心 重向高,体貌优厚,然其言大抵格不用,所救正十二三而已。 锦衣百户王曰乾者,京师奸人也,入皇城放炮上疏,讦奏郑妃内侍姜严山与学等 及妖人王三诏用厌胜术诅咒皇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帝震怒,绕殿行半日 内侍即跪上向高奏。奏言:“此事大类往年妖书,陛下当静处之,稍张皇,则中 外大扰。”帝读竟太息曰:“吾父子兄弟全矣 叶向髙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教有匡救。给事中章允儒请减上供袍 服。奄人激帝怒,命廷杖。向髙论救者再,乃夺俸一年。御史帅众指斥宫禁,奄 人请帝出之外,以向高救免。 忠贤既默恨向髙,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髙。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 以困之。向高数求去。四年四月,给事中傅櫆劾左光斗、魏大中交通汪文言,招 权纳贿,命下文言诏狱。向高言:“文言内阁办事,实臣具题。光斗等交文言事 暧昧,臣用文言显然。乞陛下止罪臣,而稍宽其他,以消缙绅之祸。”因力求速 罢。当是时,忠贤欲大逞,惮众正盈朝,伺隙动。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 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然东林祸自此起 (节选自《明史》,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B.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C.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D.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期间,社会经济 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 B.疏,即奏章,清代称奏折,是古代的官员向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著名 的上疏如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C.中官,原指宫内、朝内之官,后专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役使的官员, 先秦和西汉并非全是阉人。 D.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 用为官宦的代称。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有“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 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叶向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叶向高不阿附魏忠贤阉党,魏忠贤暗中忌恨叶 向高,想借汪文言事件陷害他,因忌惮朝中正直忠诚的大臣而未得逞
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 体现”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朝荣,养利知州。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 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举万历十一年进士,三十五年,向高入朝,明年, 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 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大僚或空署,士大夫推择迁转之命往 往不下,上下乖隔甚。廷臣部党势渐成,而中官榷税、开矿,大为民害。帝又宠 郑贵妃,福王不肯之国。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帝心 重向高,体貌优厚,然其言大抵格不用,所救正十二三而已。 锦衣百户王曰乾者,京师奸人也,入皇城放炮上疏,讦奏郑妃内侍姜严山与学等 及妖人王三诏用厌胜术诅咒皇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帝震怒,绕殿行半日。 内侍即跪上向高奏。奏言:“此事大类往年妖书,陛下当静处之,稍张皇,则中 外大扰。”帝读竟太息曰:“吾父子兄弟全矣。” 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给事中章允儒请减上供袍 服。奄人激帝怒,命廷杖。向高论救者再,乃夺俸一年。御史帅众指斥宫禁,奄 人请帝出之外,以向高救免。 忠贤既默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 以困之。向高数求去。四年四月,给事中傅櫆劾左光斗、魏大中交通汪文言,招 权纳贿,命下文言诏狱。向高言:“文言内阁办事,实臣具题。光斗等交文言事 暧昧,臣用文言显然。乞陛下止罪臣,而稍宽其他,以消缙绅之祸。”因力求速 罢。当是时,忠贤欲大逞,惮众正盈朝,伺隙动。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 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然东林祸自此起。 (节选自《明史》,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B. 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C. 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D. 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期间,社会经济 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 B. 疏,即奏章,清代称奏折,是古代的官员向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著名 的上疏如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C. 中官,原指宫内、朝内之官,后专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役使的官员, 先秦和西汉并非全是阉人。 D. 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 用为官宦的代称。如: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有“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 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叶向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叶向高不阿附魏忠贤阉党,魏忠贤暗中忌恨叶 向高,想借汪文言事件陷害他,因忌惮朝中正直忠诚的大臣而未得逞
B.叶向髙仁厚友爱,救助同僚。叶向高极力救助受太监排挤的章允儒、帅众等, 其中,帅众指责宫廷禁令,太监请皇帝出城避乱,因叶向高救助得免。 C.叶向高位高望重,尽忠职守。朝廷内外矛盾重重时,居相位的叶向高忧虑国 事,敬奉公务,坚持原则,竭尽忠诚 D.叶向高睿智稳健,善处突发事件。京城奷人王曰乾鸣炮告状,事涉皇家内部 权力争夺,处理棘手;叶向高及时上奏,建议皇帝冷处理,皇帝内心释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10.D11.C12.B 13.(1)刚怀上叶向高那会儿,他母亲逃避倭寇,在道路旁的一个破厕所中把 他生了下来。几次差一点死了,幸亏有神明帮助他。 (2)至于遵循(顺应)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 穷无尽的境界的人,他还凭借什么呢!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 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 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 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难断处,辅之以日 常的文学积累,再加以排除法。“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这句中,“冲主”,释 义为年幼的君主。“事冲主”意为“侍奉年幼的君主”,语意已经完整,加入 “相”反而干扰语意,因此可以排除A、C项。“然犹数有匡救”中“数 般有动词(数落、责备、详察、计算、列举”等)、名词(年数、底细、技艺 策略、规律、天命等)、形容词(屡次、亲密、通“速”、细小等),在这里译 为“多次、屡次”,做状语来修饰后面的“有匡救”,语意更通顺,再排除B 项,故选择D项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C项,“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役使的官员”有误,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 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故选C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 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 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B项,“太监请皇帝岀城避乱”错,正确意思是“太监请求皇帝把 他派往外地”。故选B。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査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 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B项有曲解文意 的错误。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 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B. 叶向高仁厚友爱,救助同僚。叶向高极力救助受太监排挤的章允儒、帅众等, 其中,帅众指责宫廷禁令,太监请皇帝出城避乱,因叶向高救助得免。 C. 叶向高位高望重,尽忠职守。朝廷内外矛盾重重时,居相位的叶向高忧虑国 事,敬奉公务,坚持原则,竭尽忠诚。 D. 叶向高睿智稳健,善处突发事件。京城奸人王曰乾鸣炮告状,事涉皇家内部 权力争夺,处理棘手;叶向高及时上奏,建议皇帝冷处理,皇帝内心释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刚怀上叶向高那会儿,他母亲逃避倭寇,在道路旁的一个破厕所中把 他生了下来。几次差一点死了,幸亏有神明帮助他。 (2)至于遵循(顺应)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 穷无尽的境界的人,他还凭借什么呢!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 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 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 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难断处,辅之以日 常的文学积累,再加以排除法。“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这句中,“冲主”,释 义为年幼的君主。“事冲主”意为“侍奉年幼的君主”,语意已经完整,加入 “相”反而干扰语意,因此可以排除 A、 C 项。“然犹数有匡救”中“数”一 般有动词(数落、责备、详察、计算、列举”等)、名词(年数、底细、技艺、 策略、规律、天命等)、形容词(屡次、亲密、通“速”、细小等),在这里译 为“多次、屡次”,做状语来修饰后面的“有匡救”,语意更通顺,再排除 B 项,故选择 D 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 C 项,“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役使的官员”有误,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 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故选 C。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 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 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B 项,“太监请皇帝出城避乱”错,正确意思是“太监请求皇帝把 他派往外地”。故选 B。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 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 B 项有曲解文意 的错误。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 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句中:“甫”,刚,刚刚;“生道旁败厕中”,状语后置句,在道路旁的一个破 厕所中把他生了下来;“濒”,接近,靠近:“相”,帮助。(2)句中:“乘”, 遵循,顺应;“御”,把握,驾驭;“辩”,通“变”,变化;宾语前置“恶乎 待”,凭借什么。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做过养利知州。刚怀上叶向高那会儿, 他母亲逃避倭寇,在道路旁的一个破厕所中把他生了下来。几次差一点死了,幸 亏有神明帮助他。考中万历十一年进土,万历三十五年,叶向高进入朝廷,第 年,首辅朱赓死了,次辅李廷机因为人言而长期闭门不出,于是叶向高就成为唯 的宰相 那个时候,皇帝在位已有很长时间了,懒于上朝,国家大事无人过问,有些重要 的官职都空缺着,士大夫的任命往往又不下达,君臣之间很有隔膜。廷臣们逐渐 形成各种帮派,而宦官征税、开矿,极大地危害了民众。皇帝又宠幸郑贵妃,福 王不肯回自己的封国。叶向高因为德高望重而成为宰相,忧国忧民,一心为公, 每逢主持政事都很尽忠效力。皇帝很看重叶向高,表面上对他态度很好,但他提 的意见却不大采用,十条意见只能接受 条而已。 锦衣百户王曰乾,是京师的奸人,王曰乾进入皇城放炮上疏,攻击郑贵妃的内侍 姜严山跟孔学以及妖邪的王三诏用巫术诅咒皇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皇帝 感到震惊和愤怒,绕着宫殿走了半天。内侍立即跪着呈上叶向高的奏疏。奏疏说: “这事跟往年的妖书有些类似,陛下应当以不变应万变,皇上若稍有惊慌,那么 朝廷内外就会大乱。”皇帝读完后叹息说:“我父子兄弟的名誉能够保全了。” 叶向第二次当宰相,事奉年幼的皇上,不能像神宗时忠诚直谏,但还是有多次纠 正。给事中章允儒请求减少上供的袍服。太监激皇帝发怒,命令廷杖章允儒。叶 向髙两次上疏营救,于是剥夺章允儒俸禄一年。御史帅众指责宫廷事务,太监请 求皇帝把他派往外地,因为叶向高的营救而得以幸免。 魏忠贤既然已经怀恨叶向髙,而当时朝臣跟魏忠贤对抗的都依靠叶向髙,魏忠贤 于是总是故意拿一些小事,责备叶向高,使他为难。叶向高多次要求辞职。天启 四年(1624)四月,给事中傅魁弹劾左光斗、魏大中勾结汪文言,利用职权接受贿 赂,皇帝下诏命令将汪文言下狱。叶向高说:“汪文言在内阁办事,实际是我提 名的。左光斗等人勾结汪文言的事情不明不白,我任用汪文言却是清楚的。乞求 陛下只处罚我一人,而宽免其他人,来消除官员们的灾祸。”于是叶向高极力要 求尽快罢免自己。在当时,魏忠贤想独揽大权,害怕那些在朝的正人君子,等候 时机下手。得到傅魁的奏疏十分高兴,想借此罗织东林党人的罪名,最终忌惮叶 向高等旧臣,连同左光斗等人都没有定罪,只处罚汪文言一人。然而东林党的灾 难从此开始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听赵秀才弹琴
句中:“甫”,刚,刚刚;“生道旁败厕中”,状语后置句,在道路旁的一个破 厕所中把他生了下来;“濒”,接近,靠近;“相”,帮助。(2)句中:“乘”, 遵循,顺应;“御”,把握,驾驭;“辩”,通“变”,变化;宾语前置“恶乎 待”,凭借什么。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做过养利知州。刚怀上叶向高那会儿, 他母亲逃避倭寇,在道路旁的一个破厕所中把他生了下来。几次差一点死了,幸 亏有神明帮助他。考中万历十一年进士,万历三十五年,叶向高进入朝廷,第二 年,首辅朱赓死了,次辅李廷机因为人言而长期闭门不出,于是叶向高就成为唯 一的宰相。 那个时候,皇帝在位已有很长时间了,懒于上朝,国家大事无人过问,有些重要 的官职都空缺着,士大夫的任命往往又不下达,君臣之间很有隔膜。廷臣们逐渐 形成各种帮派,而宦官征税、开矿,极大地危害了民众。皇帝又宠幸郑贵妃,福 王不肯回自己的封国。叶向高因为德高望重而成为宰相,忧国忧民,一心为公, 每逢主持政事都很尽忠效力。皇帝很看重叶向高,表面上对他态度很好,但他提 的意见却不大采用,十条意见只能接受二、三条而已。 锦衣百户王曰乾,是京师的奸人,王曰乾进入皇城放炮上疏,攻击郑贵妃的内侍 姜严山跟孔学以及妖邪的王三诏用巫术诅咒皇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皇帝 感到震惊和愤怒,绕着宫殿走了半天。内侍立即跪着呈上叶向高的奏疏。奏疏说: “这事跟往年的妖书有些类似,陛下应当以不变应万变,皇上若稍有惊慌,那么 朝廷内外就会大乱。”皇帝读完后叹息说:“我父子兄弟的名誉能够保全了。” 叶向第二次当宰相,事奉年幼的皇上,不能像神宗时忠诚直谏,但还是有多次纠 正。给事中章允儒请求减少上供的袍服。太监激皇帝发怒,命令廷杖章允儒。叶 向高两次上疏营救,于是剥夺章允儒俸禄一年。御史帅众指责宫廷事务,太监请 求皇帝把他派往外地,因为叶向高的营救而得以幸免。 魏忠贤既然已经怀恨叶向高,而当时朝臣跟魏忠贤对抗的都依靠叶向高,魏忠贤 于是总是故意拿一些小事,责备叶向高,使他为难。叶向高多次要求辞职。天启 四年(1624)四月,给事中傅魁弹劾左光斗、魏大中勾结汪文言,利用职权接受贿 赂,皇帝下诏命令将汪文言下狱。叶向高说:“汪文言在内阁办事,实际是我提 名的。左光斗等人勾结汪文言的事情不明不白,我任用汪文言却是清楚的。乞求 陛下只处罚我一人,而宽免其他人,来消除官员们的灾祸。”于是叶向高极力要 求尽快罢免自己。在当时,魏忠贤想独揽大权,害怕那些在朝的正人君子,等候 时机下手。得到傅魁的奏疏十分高兴,想借此罗织东林党人的罪名,最终忌惮叶 向高等旧臣,连同左光斗等人都没有定罪,只处罚汪文言一人。然而东林党的灾 难从此开始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听赵秀才弹琴
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淡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髙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14.下面对诗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有 异曲同工之妙。 B.第二句写玉音清脆,让人渐觉气定神闲,写出了琴声清雅的特点 C.诗中运用了典故,《幽兰操》是孔子所作,卓氏指卓文君。诗中风趣的写出 不必弹幽兰曲也能引起卓文君的琴心,从侧面表现了音乐的感染力。 D.本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音乐,只是李贺的诗 用了湘夫人、女娲、吴刚等神话典故,使得全诗想象更瑰丽,立意更新奇 E.本诗侧重于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而《李凭箜篌引》不但描摹音 乐,还增加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15.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赏析 【答案】14.DE15.琴声轻细时如蜜蜂围着野花浅吟低唱,洪亮处似蝉抱柳梢 竭力鸣叫。此联正面描写描写琴声,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声写声,写出琴声时 而细致短促,时而洪亮连绵的变化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 项”,D项,赏析错误。选项关联了课内诗歌《李凭箜篌引》,増加了题目的难 度。《李凭箜篌引》除“昆山玉碎凤凰叫”是直接描写音乐外,都是从侧面表现 声音的感染力。而本诗除第二句与尾联外,基本是从正面来描写声音。E项,“《李 凭箜篌引》不但描摹音乐,还增加了诗人的情感寄托”赏析错误。《李凭箜篌引》 和本诗均只描摹音乐,没有感情寄托。故选DE 15.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赏析”,是考 査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髙柳迸残声”意思是琴 声轻细时如蜜蜂围着野花浅吟低唱,洪亮处似蝉抱柳梢竭力鸣叫。这是从正面直 接描写琴声。描写时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琴声轻细时比作蜜蜂围着野花浅吟低唱, 琴声洪亮处比作蝉抱柳梢竭力鸣叫。生动形象写出了琴声时而细致短促,时而洪 亮连绵的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诗词的表达技巧,一般认为,诗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分 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 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 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考生可先答出诗中采用了哪些手法,再结合诗句分 析,要先总述后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③,响廊④深映月华空
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淡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14. 下面对诗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有 异曲同工之妙。 B. 第二句写玉音清脆,让人渐觉气定神闲,写出了琴声清雅的特点。 C. 诗中运用了典故,《幽兰操》是孔子所作,卓氏指卓文君。诗中风趣的写出 不必弹幽兰曲也能引起卓文君的琴心,从侧面表现了音乐的感染力。 D. 本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音乐,只是李贺的诗 用了湘夫人、女娲、吴刚等神话典故,使得全诗想象更瑰丽,立意更新奇。 E. 本诗侧重于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而《李凭箜篌引》不但描摹音 乐,还增加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15. 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赏析。 【答案】14. DE 15. 琴声轻细时如蜜蜂围着野花浅吟低唱,洪亮处似蝉抱柳梢 竭力鸣叫。此联正面描写描写琴声,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声写声,写出琴声时 而细致短促,时而洪亮连绵的变化。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 项”,D 项,赏析错误。选项关联了课内诗歌《李凭箜篌引》,增加了题目的难 度。《李凭箜篌引》除“昆山玉碎凤凰叫”是直接描写音乐外,都是从侧面表现 声音的感染力。而本诗除第二句与尾联外,基本是从正面来描写声音。E 项,“《李 凭箜篌引》不但描摹音乐,还增加了诗人的情感寄托”赏析错误。《李凭箜篌引》 和本诗均只描摹音乐,没有感情寄托。故选 DE。 1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赏析”,是考 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意思是琴 声轻细时如蜜蜂围着野花浅吟低唱,洪亮处似蝉抱柳梢竭力鸣叫。这是从正面直 接描写琴声。描写时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琴声轻细时比作蜜蜂围着野花浅吟低唱, 琴声洪亮处比作蝉抱柳梢竭力鸣叫。生动形象写出了琴声时而细致短促,时而洪 亮连绵的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诗词的表达技巧,一般认为,诗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分 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 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 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考生可先答出诗中采用了哪些手法,再结合诗句分 析,要先总述后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 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 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③,响廊④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 官终殿中侍御史,一生未得重用。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改种香花于 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兰叶小:长得不茂盛④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 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写实景,“十万人家”写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吴国歌舞升 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 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眼前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 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 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 韵律和谐。 17.试比较本诗与李白《越中览古》在主旨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答案】16.AD17.主旨方面,相同点,二诗都写了通过昔盛今衰,表达了盛 衰无常的感慨。不同点是杨诗还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手法上,两首诗都 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荒芜,进行对比。不同之 处:《吴中书事》还运用了用典和直抒胸臆的手法,作者用范蠡的典故,表达了 对其功成名就的羡慕,结尾抒发了自己不得重用的愁苦之情。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 项”,A项,“首联描写实景”说法错误,描写的并非实景,而是虚景:D项, 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 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 感。故选AD。 17.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试比较本诗与李白《越中览古》在主旨和表现手法 上的异同”,是考查学生比较赏析能力。比较赏析的角度是诗歌主旨情感和表达 手法。杨诗首联为以景写古,写出当年吴国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颔联用典 用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归隐的典故。范蠡历来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世 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功成名就又激流勇 退的典范。因此,运用范蠡的典故,蕴含有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 不能自主的无奈。颈联写景。怀古咏史诗多为“怀古事,写现景”,景色应为诗 人眼前所见。本联着重于“自”“空”二字,“自”独自,“空”徒劳的,写尽 景色虽好,可无人赏识之意。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 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尾联中,“尊”为樽,酒器:“暇”,空闲;“但” 只,只能。前句意为现在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 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出“愁”字,“谁 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虽无人理解,但看不出有 “欲辞官归隐”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亦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语,但 范文意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这首七
尊前多暇但怀古, 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 官终殿中侍御史,一生未得重用。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改种香花于 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兰叶小:长得不茂盛④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 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实景,“十万人家”写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吴国歌舞升 平的景象。 B. 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 灭之后归隐一事。 C. 颈联描写眼前之景,意蕴丰富, “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 染响廊空寂无人。 D. 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 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 韵律和谐。 17. 试比较本诗与李白《越中览古》在主旨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答案】16. AD 17. 主旨方面,相同点,二诗都写了通过昔盛今衰,表达了盛 衰无常的感慨。不同点是杨诗还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手法上,两首诗都 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荒芜,进行对比。不同之 处:《吴中书事》还运用了用典和直抒胸臆的手法,作者用范蠡的典故,表达了 对其功成名就的羡慕,结尾抒发了自己不得重用的愁苦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 项”,A 项,“首联描写实景”说法错误,描写的并非实景,而是虚景;D 项, 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 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 感。故选 AD。 17.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试比较本诗与李白《越中览古》在主旨和表现手法 上的异同”,是考查学生比较赏析能力。比较赏析的角度是诗歌主旨情感和表达 手法。杨诗首联为以景写古,写出当年吴国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颔联用典, 用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归隐的典故。范蠡历来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世 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功成名就又激流勇 退的典范。因此,运用范蠡的典故,蕴含有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 不能自主的无奈。颈联写景。怀古咏史诗多为“怀古事,写现景”,景色应为诗 人眼前所见。本联着重于“自”“空”二字,“自”独自,“空”徒劳的,写尽 景色虽好,可无人赏识之意。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 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尾联中,“尊”为樽,酒器;“暇”,空闲;“但”, 只,只能。前句意为现在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 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出“愁”字,“谁 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虽无人理解,但看不出有 “欲辞官归隐”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亦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语,但 范文意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这首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