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从词到文章的组织》选录 按:《浅说从词到文章的组织》是我所写,最近作了第 七次修订。下面选录的是该书从开头到第一部分末的全部内容, 依次为《抄自〈中学语文教学)里的话》《目录》、《第一部分关 于语言的组织和主要矛盾的解决》。它们讲述的是对于阅读作文 的教与学的认识,谨请网友们过目。 作者彭广胥 (he:http://blog.sinacom.cn/u/2611297251) 写于2014年11月22日
《浅说从词到文章的组织》选录 按: 《浅说从词到文章的组织》是我所写,最近作了第 七次修订。下面选录的是该书从开头到第一部分末的全部内容, 依次为《抄自〈中学语文教学〉里的话》、《目录》、《第一部分 关 于语言的组织和主要矛盾的解决》。它们讲述的是对于阅读作文 的教与学的认识,谨请网友们过目。 作者 彭广胥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11297251) 写于 2014 年 11 月 22 日
抄自《中学语文教学》里的话 ◆语文首先是指一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语文首先是一门科学。百 年现代语文,事实上从来没有过对真正科学精神的追求。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最需要的,是在真正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建 构合宜的教学内容体系。而这,尚未引起语文界同仁的广泛重视。 见2011年第9期封二“名师工作室·上海” 注:语文教学的状况怎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里说,“‘少慢差费’的问题始终是语文教育界人士的心病,”还说 我们需要思考,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个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267页)其实,这个问题的症结就 在“百年现代语文,事实上从来没有过对真正科学精神的追求”。什么是 科学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科学就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 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众所周知,阅读作文在语文的教与学中 举足轻重。《浅说从词到文章的组织》一书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讲述 的虽然是经过优化以后而易学管用的读写基础知识系统,或者说经过优化 后而易学管用的从词到文章的组织的基础知识,但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在阅读作文的教与学中应该如何看待系统的读写基础知识,应该怎样使用 系统的读写基础知识,还缺少一致的认识。因此,我提请诸位读者是否依 次读一读本书中的下列文字:(1)《第一部分关于语言的组织和主要矛 盾的解决》、(2)《关于“记不清”“不明白”的议论》、(3)《语文并非“不 是一门科学”(节选)》、(4)《作文的修改一一〈浅说〉使用举例(二)》 (5)《读写中的混乱和教与学的改革(节选)》、(6)《写给李副部长的信(节 选)》、(7)《优化并使用读写基础知识系统(节选)》(后面6篇均在“附录” 中)。以上是我抄录那些话以后想说的,不当之处,请予批评。谢谢 作者注于2014年11月10日
抄自《中学语文教学》里的话 ◆语文首先是指一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语文首先是一门科学。百 年现代语文,事实上从来没有过对真正科学精神的追求。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最需要的,是在真正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建 构合宜的教学内容体系。而这,尚未引起语文界同仁的广泛重视。 ——见 2011 年第 9 期封二 “名师工作室·上海” ——————— 注: 语文教学的状况怎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解读》里说,“‘少慢差费’的问题始终是语文教育界人士的心病,”还说 “我们需要思考,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个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年 3 月版,第 267 页)其实,这个问题的症结就 在“百年现代语文,事实上从来没有过对真正科学精神的追求”。什么是 科学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科学就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 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众所周知,阅读作文在语文的教与学中 举足轻重。《浅说从词到文章的组织》一书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讲述 的虽然是经过优化以后而易学管用的读写基础知识系统,或者说经过优化 后而易学管用的从词到文章的组织的基础知识,但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在阅读作文的教与学中应该如何看待系统的读写基础知识,应该怎样使用 系统的读写基础知识,还缺少一致的认识。因此,我提请诸位读者是否依 次读一读本书中的下列文字:(1)《第一部分 关于语言的组织和主要矛 盾的解决》、(2)《关于“记不清”“不明白”的议论》、(3)《语文并非“不 是一门科学”(节选)》、(4)《作文的修改——〈浅说〉使用举例(二)》、 (5)《读写中的混乱和教与学的改革(节选)》、(6)《写给李副部长的信(节 选)》、(7)《优化并使用读写基础知识系统(节选)》(后面 6 篇均在“附录” 中)。以上是我抄录那些话以后想说的,不当之处,请予批评。谢谢! 作者注于 2014 年 11 月 10 日
目录 抄自《中学语文教学》里的话………… 第一部分关于语言的组织和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1条概述“从词到文章的组织” 第2条吕叔湘、朱德熙评说“办法”,叶圣陶谈论“语感”…… 第3条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解决……………………… 附在第一部分后面可供参考的文字 第二部分 种优化以后的读写基础知识系统 、词、短语、单句 第4条有一“顺口溜”,易学又管用… 第5条谓语陈述主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变换花样· 第6条介词、副词与名词、动词、形容词…… 第7条“的”“地”“得”与名词、动词、形容词………… 第8条文言文中的主谓宾与名词、动词、形容词 第9条白话文中的主谓宾与名词、动词、形容词…… 中··· 第10条不应该忽视语素及语素的构词方式…………… 第11条解释词语的方法……………… 第12条短语与单句的区别及短语的结构形式· 第13条词、短语、单句的一致性… 第14条成分的顺序和成分的省略… 第15条“注重实际,勤于思考,明确意思”… 复句 第16条作为基础的6个例子………………………
1 目 录 抄自《中学语文教学》里的话…………………………………………1 第一部分 关于语言的组织和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 1 条 概述“从词到文章的组织” …………………………………1 第 2 条 吕叔湘、朱德熙评说“办法”,叶圣陶谈论“语感” ……… 第 3 条 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解决…………………………………… 附在第一部分后面可供参考的文字……………………… 第二部分 一种优化以后的读写基础知识系统 一、词、短语、单句 第 4 条 有一“顺口溜”,易学又管用…………………………………… 第 5 条 谓语陈述主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变换花样………………… 第 6 条 介词、副词与名词、动词、形容词……………………………… 第 7 条 “的”“地”“得”与名词、动词、形容词……………………… 第 8 条 文言文中的主谓宾与名词、动词、形容词……………………… 第 9 条 白话文中的主谓宾与名词、动词、形容词……………………… 第 10 条 不应该忽视语素及语素的构词方式…………………………… 第 11 条 解释词语的方法………………………………………………… 第 12 条 短语与单句的区别及短语的结构形式………………………… 第 13 条 词、短语、单句的一致性………………………………………… 第 14 条 成分的顺序和成分的省略……………………………………… 第 15 条 “注重实际,勤于思考,明确意思”…………………………… 二、复句 第 16 条 作为基础的 6 个例子……………………………………………
第17条学复句,请先看有关的5点说明……………… 第18条并列复句… 第19条递进复句………… 第20条“有来无住非礼也” 第21条选择复句…………………………………………… 第22条转折复句… 第23条“其作用与连接分句是基本相同的”…… 第24条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第25条紧缩句和分句的特殊顺序…… 三、语段、文章 第26条为了说明语段、文章的一些说明… 第27条什么叫文章……………………… 第28条5个自然段中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第29条关于对中心的“调整、补充、修改”…… 第30条“要选择就必须有所依据”…… 第31条关于词、句、段的好坏优劣 第32条“学会剖解见闻的方法,养成剖解见闻的习惯”…… 第33条作文的基本要求 第34条作文的基本要求1… 第35条作文的基本要求2 第36条作文的基本要求3 第37条“可以称之为文章的六要素”………………… 第38条中心 第39条题目
2 第 17 条 学复句,请先看有关的 5 点说明………………………………… 第 18 条 并列复句………………………………………………………… 第 19 条 递进复句………………………………………………………… 第 20 条 “有来无住非礼也” …………………………………………… 第 21 条 选择复句………………………………………………………… 第 22 条 转折复句………………………………………………………… 第 23 条 “其作用与连接分句是基本相同的” ………………………… 第 24 条 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第 25 条 紧缩句和分句的特殊顺序……………………………………… 三、语段、文章 第 26 条 为了说明语段、文章的一些说明……………………………… 第 27 条 什么叫文章……………………………………………………… 第 28 条 5 个自然段中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 第 29 条 关于对中心的“调整、补充、修改” …………………………… 第 30 条 “要选择就必须有所依据” …………………………………… 第 31 条 关于词、句、段的好坏优劣……………………………………… 第 32 条 “学会剖解见闻的方法,养成剖解见闻的习惯” …………… 第 33 条 作文的基本要求………………………………………………… 第 34 条 作文的基本要求 1 ……………………………………………… 第 35 条 作文的基本要求 2 ……………………………………………… 第 36 条 作文的基本要求 3 ……………………………………………… 第 37 条 “可以称之为文章的六要素” ………………………………… 第 38 条 中心 …………………………………………………………… 第 39 条 题目 ……………………………………………………………
第40条支撑中心的内容 ,非,,中, 第41条结构 非 第42条表达方式… 第43条炼字炼句… 四、概括的方法 第44条相加法、并列代替法、主从代替法… 第45条要把各种情况联系起来思考…… 第46条阅读、作文、记忆都需要概括………………… 附录 、关于“记不情”“不明白”议论……………… 2、在阅读中学会理解一—《浅说》使用举例(一) 3、文章的修改一—《浅说》使用举例(二)… 4、读写中的混乱和教与学的改革(节选)… 5、写给李副部长的信(节选)………… 6、优化并使用读写基础知识系统(节选)… 7、语文并非“不是一门科学”(节选) 后记 注:标题中的引号大多数表示引用,即表明原文中有那样的词、短语 或句子
3 第 40 条 支撑中心的内容………………………………………………… 第 41 条 结构 …………………………………………………………… 第 42 条 表达方式………………………………………………………… 第 43 条 炼字炼句………………………………………………………… 四、概括的方法 第 44 条 相加法、并列代替法、主从代替法……………………………… 第 45 条 要把各种情况联系起来思考…………………………………… 第 46 条 阅读、作文、记忆都需要概括…………………………………… 附录 1、关于“记不情”“不明白”议论………………………………………… 2、在阅读中学会理解——《浅说》使用举例(一)…………………… 3、文章的修改——《浅说》使用举例(二)……………………………… 4、读写中的混乱和教与学的改革(节选)……………………………… 5、写给李副部长的信(节选)…………………………………………… 6、优化并使用读写基础知识系统(节选)……………………………… 7、语文并非“不是一门科学”(节选)…………………………………… 后记…………………………………………………………………………… 注:标题中的引号大多数表示引用,即表明原文中有那样的词、短语 或句子
第一部分 关于语言的组织和主要矛盾的解决 (一)《浅说从词到文章的组织》简称《浅说》,讲述的是按照科学 的方法,即符合读写自身规律的方法学会阅读和作文,意在既减轻学生以 及老师的负担,又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诚然,它没有涉及认字、写字、朗 读等内容,但是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举足轻重。 这题目中的“从词到文章的组织”,是就汉语言说的,也可以叫做语 言的组织,包括:(1)将语素组织成词;(2)将词组织成短语:(3)将词、 短语组织成单句;(4)将单句组织成复句;(5)将句子(含单句、复句, 下同)组织成语段;(6)将句子、语段组织成文章(含诗词等,下同)。 这里的“组织”相当于结构,有选择、安排、搭配、连接的意思。 从词到文章的组织,或者说语言的组织与阅读作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 系。阅读,弄懂别人在书面上组织了的语言;作文,力求在书面上把自己 要组织的语言组织好。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就应该注意到语言 的组织,能否考究驾驭语言的组织,有没有这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必然制约着阅读水平、作文水平的高低。 什么是考究驾驭语言的组织的基础知识呢?可以说就是从词到文章 的组织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叫做语言的组织的基础知识,或者叫做读写基 ①[《浅说从词到文章的组织》〕是2014年11月对该书作第七次 修订时所用的题目。在此之前本书还用了两个:第一个《从词一文章的组 织—初中阅读与作文知识序列浅说》,是2009年6月该书开始打印时 所用的;第二个《从词到文章的组织——阅读与作文基础知识序列浅说》
1 第一部分 关于语言的组织和主要矛盾的解决 (一)《浅说从词到文章的组织》①简称《浅说》,讲述的是按照科学 的方法,即符合读写自身规律的方法学会阅读和作文,意在既减轻学生以 及老师的负担,又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诚然,它没有涉及认字、写字、朗 读等内容,但是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举足轻重。 这题目中的“从词到文章的组织”,是就汉语言说的,也可以叫做语 言的组织,包括:(1)将语素组织成词;(2)将词组织成短语;(3)将词、 短语组织成单句;(4)将单句组织成复句;(5)将句子(含单句、复句, 下同)组织成语段;(6)将句子、语段组织成文章(含诗词等,下同)。 这里的“组织”相当于结构,有选择、安排、搭配、连接的意思。 从词到文章的组织,或者说语言的组织与阅读作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 系。阅读,弄懂别人在书面上组织了的语言;作文,力求在书面上把自己 要组织的语言组织好。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就应该注意到语言 的组织,能否考究驾驭语言的组织,有没有这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必然制约着阅读水平、作文水平的高低。 什么是考究驾驭语言的组织的基础知识呢?可以说就是从词到文章 的组织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叫做语言的组织的基础知识,或者叫做读写基 —————— ①[《浅说从词到文章的组织》] 是 2014 年 11 月对该书作第七次 修订时所用的题目。在此之前本书还用了两个:第一个《从词一文章的组 织——初中阅读与作文知识序列浅说》,是 2009 年 6 月该书开始打印时 所用的;第二个《从词到文章的组织——阅读与作文基础知识序列浅说》
是2010年10月作第二次修订时所用的。 础知识。在这个方面,原有的系统或说原有的体系偏难偏繁,不利于学习 和运用,不过经过优化以后则完全可以达到易学而管用的目的。在考研驾 驭语言的组织中,这种知识十分重要。下面姑且举一个例子,它是个段落, 请注意其中的第一个句号 ①《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 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②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回忆 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书。注明出处,下同) 第①句话是第二重复句,分句间的结构如下(第一层“|”表示、第 二层用“‖”表示,依次类推,分句间的关系在竖线下标明。下同):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 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 (转折) (因果) 为什么同学们现在“尽可以随便翻翻”呢?从分句间的关系可以看出, 原因有二:①“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而是为成人写的,自然没有细读 深究的必要;②“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随便翻翻”也还算不上 好高骛远。但是往下读,再问:“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阅历, 回忆所及,再来细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统观全段,尽管在“《朝花夕 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中,意思的重 点在后一个分句,但是答案也只能是前一个分句所说的意思,《朝花夕拾》 是为成人们写的。还有,为什么说“回忆所及”呢?显然是《朝花夕拾》 “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由此可见,“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和 “等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都是同 个因句的果句。原文中的第一个句号把同一个因句的果句截然分开,将
2 是 2010 年 10 月作第二次修订时所用的。 础知识。在这个方面,原有的系统或说原有的体系偏难偏繁,不利于学习 和运用,不过经过优化以后则完全可以达到易学而管用的目的。在考研驾 驭语言的组织中,这种知识十分重要。下面姑且举一个例子,它是个段落, 请注意其中的第一个句号; ①《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 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②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回忆 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书。注明出处,下同) 第①句话是第二重复句,分句间的结构如下(第一层“|”表示、第 二层用“‖”表示,依次类推,分句间的关系在竖线下标明。下同):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 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 (转折) (因果) 为什么同学们现在“尽可以随便翻翻”呢?从分句间的关系可以看出, 原因有二:①“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而是为成人写的,自然没有细读 深究的必要;②“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随便翻翻”也还算不上 好高骛远。但是往下读,再问:“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阅历, 回忆所及,再来细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统观全段,尽管在“《朝花夕 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中,意思的重 点在后一个分句,但是答案也只能是前一个分句所说的意思,《朝花夕拾》 是为成人们写的。还有,为什么说“回忆所及”呢?显然是《朝花夕拾》 “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由此可见,“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和 “等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都是同 一个因句的果句。原文中的第一个句号把同一个因句的果句截然分开,将
前半部分与因句组合,将后半部分划入下一句子,割裂了完整的意思,所 以是不正确的。 再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的第258页里说:“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 号”,“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原文中的第一个句号点在陈述 句或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了吗?这就需要分析一下这个段落中各句 子的成分结构(用表示主语、一一表示谓语、表示宾语、() 表示定语、[]状语)、(〉表示补语、·表示中心语。下同)。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 的)事,同学们侭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 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 唏嘘不已。 "" 从这分析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这个主语有三个谓语。原文中的第 个句号,不是点在这个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而是点在这个句子 的中间,将第一个谓语(尽可以……)与第二、三两个谓语(待……、再 来……)截然分开,强加分配,破坏了完整的句子结构,所以这个句号从 这个方面讲也是不正确的。 原段实际上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第一句,与主语“《朝花夕拾》”搭 配的谓语到“关乎少年儿童的事”。“事”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句号:第二 句,与主语“同学们”搭配的谓语到“再来细读”,“读”后面的逗号应该 改为句号,同时将“随便翻翻”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与主语“我”搭配 的谓语到末了,也就是说,从“我敢说”到末了为第三句。第一句陈述《朝
3 . 前半部分与因句组合,将后半部分划入下一句子,割裂了完整的意思,所 以是不正确的。 再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 育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版)的第 258 页里说:“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 号”,“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原文中的第一个句号点在陈述 句或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了吗?这就需要分析一下这个段落中各句 子的成分结构(用 表示主语、——表示谓语、 表示宾语、( ) 表示定语、[ ]状语)、〈 〉表示补语、·表示中心语。下同)。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 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 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 唏嘘不已。 从这分析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这个主语有三个谓语。原文中的第一 个句号,不是点在这个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而是点在这个句子 的中间,将第一个谓语(尽可以……)与第二、三两个谓语(待……、再 来……)截然分开,强加分配,破坏了完整的句子结构,所以这个句号从 这个方面讲也是不正确的。 原段实际上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第一句,与主语“《朝花夕拾》”搭 配的谓语到“关乎少年儿童的事”。“事”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句号;第二 句,与主语“同学们”搭配的谓语到“再来细读”,“读”后面的逗号应该 改为句号,同时将“随便翻翻”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与主语“我”搭配 的谓语到末了,也就是说,从“我敢说”到末了为第三句。第一句陈述《朝
花夕拾》的阅读对象主要内容,表明将在第二句提出阅读要求的理由;第 二句为中心句,对同学们提出阅读要求一一现在只需“随便翻翻”待将 来再细读深究;第三句预言将来细读深究的收效,勉励同学们按要求阅读。 另外,既然前面说了“待”“再来”,那么“细读”就是以后的事了,因此 “你”的前面就应该加上“那时”一词,以照应“待”“再来”的意思, 让句与句之间的连接紧緊凑一些。这样各句结构完整,意思完整,整个段落 的中心也明确了 例子讲述完了。应该说这种发现和纠正毛病的过程,就是一种对别人 组织了的语言进行考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只用了一部分从词到文 章的组织的基础知识,但是如果离开这些知识,就很可能确定不了这句子 的“结尾”,辨别不了这句号的正误,而且该段的中心也就难以凸显出来 再说,如果原文的作者对于从词到文章的组织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并且能 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就不会只凭或基本上凭非理性的语言直觉将其中的句 子无缘无故地砍成两截,强加分配。这种不砍成截,强加分配,或者类似 于不砍成两截,强加分配的调控能力、就是在作文中避免失误和增强表达 效果的能力,就是驾驭语言的组织的能力。 需要说及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凝聚并体现现在语文的工具性当中。” 语言的组织离不开表述正确的意思、中心,因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引 导学生注意吸取文本中的精神营养,促成他们了解自然与社会,学会正确 的思想方法,增强爱国爱民的情感等。但是在阅读文本的课堂上,不应该 搞那些纵情发挥,肆意妙作,离开语文“教语文”花架子,而应该始终在 教、学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过程中,或者说在教、学从词到文章的 组织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以彰显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一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二)接下来说一说学习阅读作文的方法问题、语感问题
4 花夕拾》的阅读对象主要内容,表明将在第二句提出阅读要求的理由;第 二句为中心句,对同学们提出阅读要求——现在只需“随便翻翻”,待将 来再细读深究;第三句预言将来细读深究的收效,勉励同学们按要求阅读。 另外,既然前面说了“待”“再来”,那么“细读”就是以后的事了,因此 “你”的前面就应该加上“那时”一词,以照应“待”“再来”的意思, 让句与句之间的连接紧凑一些。这样各句结构完整,意思完整,整个段落 的中心也明确了。 例子讲述完了。应该说这种发现和纠正毛病的过程,就是一种对别人 组织了的语言进行考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只用了一部分从词到文 章的组织的基础知识,但是如果离开这些知识,就很可能确定不了这句子 的“结尾”,辨别不了这句号的正误,而且该段的中心也就难以凸显出来。 再说,如果原文的作者对于从词到文章的组织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并且能 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就不会只凭或基本上凭非理性的语言直觉将其中的句 子无缘无故地砍成两截,强加分配。这种不砍成截,强加分配,或者类似 于不砍成两截,强加分配的调控能力、就是在作文中避免失误和增强表达 效果的能力,就是驾驭语言的组织的能力。 需要说及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凝聚并体现现在语文的工具性当中。” ①语言的组织离不开表述正确的意思、中心,因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引 导学生注意吸取文本中的精神营养,促成他们了解自然与社会,学会正确 的思想方法,增强爱国爱民的情感等。但是在阅读文本的课堂上,不应该 搞那些纵情发挥,肆意妙作,离开语文“教语文”花架子,而应该始终在 教、学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过程中,或者说在教、学从词到文章的 组织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以彰显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二)接下来说一说学习阅读作文的方法问题、语感问题。 ——————
①语文的人文性,凝聚并体现现在语文的工具性当中]引自语文出 版社王旭明社长的《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见2014年5月13日《光明 日报》 关于学习阅读作文的方法,素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 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诚然这些 可以说是传统的学习阅读作文的方法,有值得借鉴的方面,如重视实践, 重视积累等。但是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有人试图以“百遍”“三百 首”和“万卷”之类去取代读写基础知识,甚至以大师司马迁、韩愈、柳 宗元、苏轼、曹雪芹他们为例子去否定读写基础知识,那就不对了。下面 请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煕于1951年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里 的有关论述 早先的人学写文章的办法是熟读古人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 会吟诗也会吟’,这话学诗的适用,学写文章的也适用。熟能生巧,这个 方法的确有点效验。但是现在的学习条件不同了,这个老办法就不适用了, 至少是不完全适用了。学习条件怎样不同呢?第一,从前学写文章是少数 人的事情,而且这少数人也不必学别的,可以在这一件事情上花上十年 十年的功夫;现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文章,而且还有许多别的东西要学习, 谁也不能在这一件事情上花太多的时间,熟读几百篇文章就难于办到了。 第二,从前的人读的都是经典著作,广博一点,经、史、子、集可以琳琅 满架,简陋一点,也还有一部《古文观止》:而且读的只是这些书,不太 会接触到不通顺的文章(在雕版印刷的时代,不通顺的文章是不大有机会 刻出来的)。现在就不然了。我们每天看书、看报、看杂志,看的东西很 多,而且里面往往瑕瑜可见,扑朔迷离,叫人对于文章的好和坏,语句的 正和误,不容易有正确的认识。”因此“不得不学点语法修辞的知识”(引
5 ①[语文的人文性,凝聚并体现现在语文的工具性当中] 引自语文出 版社王旭明社长的《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见 2014 年 5 月 13 日《光明 日报》。 关于学习阅读作文的方法,素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 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诚然这些 可以说是传统的学习阅读作文的方法,有值得借鉴的方面,如重视实践, 重视积累等。但是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有人试图以“百遍”“三百 首”和“万卷”之类去取代读写基础知识,甚至以大师司马迁、韩愈、柳 宗元、苏轼、曹雪芹他们为例子去否定读写基础知识,那就不对了。下面 请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于 1951 年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里 的有关论述: “早先的人学写文章的办法是熟读古人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 会吟诗也会吟’,这话学诗的适用,学写文章的也适用。熟能生巧,这个 方法的确有点效验。但是现在的学习条件不同了,这个老办法就不适用了, 至少是不完全适用了。学习条件怎样不同呢?第一,从前学写文章是少数 人的事情,而且这少数人也不必学别的,可以在这一件事情上花上十年二 十年的功夫;现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文章,而且还有许多别的东西要学习, 谁也不能在这一件事情上花太多的时间,熟读几百篇文章就难于办到了。 第二,从前的人读的都是经典著作,广博一点,经、史、子、集可以琳琅 满架,简陋一点,也还有一部《古文观止》;而且读的只是这些书,不太 会接触到不通顺的文章(在雕版印刷的时代,不通顺的文章是不大有机会 刻出来的)。现在就不然了。我们每天看书、看报、看杂志,看的东西很 多,而且里面往往瑕瑜可见,扑朔迷离,叫人对于文章的好和坏,语句的 正和误,不容易有正确的认识。”因此“不得不学点语法修辞的知识”(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