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土力学》课程教学资源(工程案例)案例十析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314.7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岩土论坛 GEOTECHN ICAL ENG NEERNGWORLD VOL 9 No 案例十析 李广信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10084 1天气预报与自然灾害预报 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在雨季申视台的天气面 报之后常常紧跟着自然灾害预报。其具体的内容就 是滑坡及泥石流等。为什么降雨会引起边坡失稳 形9 降雨引起滑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它使土体自 图1土中水对士坡稳定性的影响 重变化:饱和度提高造成基质吸力减少甚至完全丧 线也可能引发滑坡。 水库初次蓄水而引发的库区 失,从而伸十的前品度成小:十中水的渗流增加 滑坡就是如此 动力是主要因素。 弗雷德隆德(Fedlund)提出的非饱和土强度准 2土钉墙的灾星 则可表示为”: 诉年来,土红墙在我国基坑工程中广污和讯谢 t=c'+g'amP+(ua-)amP (1) 地推广,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人们的胆子也起 若表示成通常的莫尔-库仑强度准则,则为 来趣大.相应的事故也不少见。总结事故的原因.十 r=c"十o'an 2 有八九是土中水引起的。所以称土中水是土钉墙的 其中,c"=c'十(-.)a9:后一项也称为 灾星似不为过, “假粘聚力”,5=(-)是基质吸力,随者饱和度 一般使用土钉墙支护的基坑或者位于稳定的潜 增加,吸力减少,使粘聚力减小,抗剪强度下降,从而 水位以上,或者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所以由于水 引发滑坡。与此相似。土中水也可能使岩土矿物软 引起的土钉墙失事主要由干隆雨、局部积水,地下管 化、泥化,士体或者岩体裂隙中的士夹层中孔隙水压 线漏水和局部水源等。其原因主要由于土的强度降 力增加也会使土的抗剪强度降低 低。在式(1)中,非饱和土的基质吸力s三(比。- 降雨引起的渗流 般接近于沿坡渗流,其渗流 对于强度的贡献有时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对于粉细 方向与滑裂面方向夹角不大,因而渗透力主要是滑 砂土,粉土和粉质粘土。有人认为这种吸力对于 动力(矩。例如对于有沿坡渗流的砂土坡其安全 府的贡献是一种安全储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系数几乎是无渗流情况的一半(Y'N 因为目前测定强度指标的室内试验极少采用饱和士 土的重度的变化也是引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 的三轴试验,主要讲行原状土(非饱和土)的直剪 。按简单条分法土坡稳定的安全系数为: 验(快剪或者固结快剪,在设计的强度指标中其实 己经包括了吸力所构成的“假粘聚力”亦即其粘聚 >Wisine 力为式(2)的c一日浸水.吸力丧失.强度急剧 从图1和式(3)可见较小的土条(即土坡下 少,土的结构破坏土与土钉间的摩阻力减少,造成 部)o,较大,抗滑力矩也大,有利于稳定:反之,0, 浸水部位土钉墙的垮塌。另外局部的水压力或者渗 较大的土条(即土坡上部)s较大,产生的滑动力 透力的作用也是引发事故的原因之 矩大,抗滑力矩小,不利于稳定。如果降雨使①区的 土变湿,重度增加,则不利于稳定。如果降雨达到下 3翻旧成灾 部积水,②风的土体重度变成浮重度,抗滑力矩 在2003年北京某18m深土钉墙支护的基坑倒 收稿日期】2006-02-18 019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岩土论坛 GEOTECHN ICAL ENG INEER INGWORLD VOL. 9 No. 6 〔收稿日期〕 2006 -02 - 18 案例十析 李广信 (清华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系 北京 100084) 1 天气预报与自然灾害预报 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 ,在雨季电视台的天气预 报之后常常紧跟着自然灾害预报。其具体的内容就 是滑坡及泥石流等 。为什么降雨会引起边坡失稳 呢  降雨引起滑坡的原因有多种, 其中它使土体自 重变化 ;饱和度提高造成基质吸力减少甚至完全丧 失 ,从而使土的抗剪强度减小;土中水的渗流增加滑 动力是主要因素 。 弗雷德隆德 (Fredlund)提出的非饱和土强度准 则可表示为 [ 1] : τ=c′+σ′tanφ′+(ua -uw )tanφ′′ (1) 若表示成通常的莫尔 -库仑强度准则 ,则为: τ=c′′+σ′tanφ′ (2) 其中, c′′=c′+(ua -uw ) tanφ′′, 后一项也称为 “假粘聚力” , s =(ua -uw )是基质吸力 ,随着饱和度 增加, 吸力减少, 使粘聚力减小 ,抗剪强度下降 ,从而 引发滑坡。与此相似, 土中水也可能使岩土矿物软 化 、泥化,土体或者岩体裂隙中的土夹层中孔隙水压 力增加也会使土的抗剪强度降低。 降雨引起的渗流一般接近于沿坡渗流 , 其渗流 方向与滑裂面方向夹角不大 ,因而渗透力主要是滑 动力(矩 )。例如对于有沿坡渗流的砂土坡, 其安全 系数几乎是无渗流情况的一半 (γ′/γsat)。 土的重度的变化也是引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 一 。按简单条分法土坡稳定的安全系数为 : Fs =∑(ci li +Wi cosθi tanφi) ∑Wi sinθi (3) 从图 1和式 (3)可见, θi 较小的土条 (即土坡下 部 )cosθi 较大 ,抗滑力矩也大 ,有利于稳定;反之, θi 较大的土条 (即土坡上部)sinθi 较大, 产生的滑动力 矩大, 抗滑力矩小 ,不利于稳定 。如果降雨使①区的 土变湿 ,重度增加 ,则不利于稳定。如果降雨达到下 部积水 , ②区的土体重度变成浮重度 , 抗滑力矩骤 图 1 土中水对土坡稳定性的影响 减,也可能引发滑坡。水库初次蓄水而引发的库区 滑坡就是如此 。 2 土钉墙的灾星 近年来,土钉墙在我国基坑工程中广泛和迅速 地推广,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人们的胆子也越 来越大,相应的事故也不少见 。总结事故的原因 ,十 有八九是土中水引起的 。所以称土中水是土钉墙的 灾星似不为过 。 一般使用土钉墙支护的基坑或者位于稳定的潜 水位以上 ,或者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所以由于水 引起的土钉墙失事主要由于降雨、局部积水 、地下管 线漏水和局部水源等。其原因主要由于土的强度降 低。在式 (1)中 ,非饱和土的基质吸力 s =(ua -uw ) 对于强度的贡献有时是相当大的 ,尤其是对于粉细 砂土 、粉土和粉质粘土。有人认为这种吸力对于强 度的贡献是一种安全储备 [ 2] , 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 因为目前测定强度指标的室内试验极少采用饱和土 的三轴试验,主要进行原状土(非饱和土 )的直剪试 验(快剪或者固结快剪), 在设计的强度指标中其实 已经包括了吸力所构成的“假粘聚力 ”, 亦即其粘聚 力为式(2)的 c′′。一旦浸水, 吸力丧失 ,强度急剧减 少,土的结构破坏, 土与土钉间的摩阻力减少, 造成 浸水部位土钉墙的垮塌 。另外局部的水压力或者渗 透力的作用也是引发事故的原因之一。 3 翻旧成灾 在 2003年北京某 18m深土钉墙支护的基坑倒 22

岩士工程界第9卷第6期 岩土论坛 塌事故中有一个特殊的问题。那就是它首先发生在 同时通过土钉与错杆,它们的设计拉力都用以计算 施工中改变基坑平面形状的部分。原设计基坑在平 滑动土体的抗滑力矩,可是错杆是施加预应力张拉 面上有一半圆形的突出部分,已经使用土钉墙支护 的,充分发挥其设计拉拔力的位移很小,而土钉没有 开挖到10以下,后又决定将其挖去。这样就从上 自由段不施加预应力,其产生设计拉力时需要的位 而下一段段拆旧, 一段段开挖同时一段段修建新的 移较大那么会不会错杆充分发挥拉力时,土钉尚 土钉墙支护,结果在开挖到1m左右时,下部开挖 没有发挥作用:土钉发挥设计拉力时,错杆已经失效 的己暴露部分土体无法直立,土不断流出,墙后土松 呢?也就是可能发生渐进破坏 动外流.最后基坑到塌 由于士钉是全长注浆,没有预应力张拉。土钉发 桩基的渐进破坏 挥作用需要一定的士体变形,使土达到主动土压力 说起渐进破坏,涉及一个桩基础的案例。某电 状态。这就会使墙后土体发生一定程度的松弛及土 厂的锅炉基础有454根桩,桩长43~68m原设计均 的结构性扰动。在拆除旧的士钉墙时对士体的扰 为嵌岩桩。由于勘察的失误将含粘士的碎石层误 进一步加大,这时士钉情壁后的土已非原状土,土体 认为凝灰岩基岩。致使施工中大部分桩没有嵌岩, 的暴露段不能自稳对己建成的土钉不能提供足够 其中75根可判确为嵌岩桩,其余桩的桩端基本落在 的锚固力。在裁缝业有个说法,宁肯作十件新衣,不 碎石土层,甚至可能落在粘土层上。下部还有10 翻改一件旧衣,就是这个道理, 30m厚粘性土⑤、砾砂⑤,坡积土⑥等。如图23 近来也常遇到下述的情况:在拟开挖的基坑水 所示。 平距离10m之内存在已建的地下结构物。如果原 结构物的基坑施工是采用护坡桩和地下连续墙加锚 888 杆支护的,新基坑在这一段土体使用土钉墙较为可 行:如果旧基坑也是土钉墙支护,这一部分土体实际 己经扰动,新建的土钉墙可能会有上述类似的问题: 如果原来是放坡开挖,肥槽土回填不实则十有八九 会出事。 4挂在树上的鸟巢 最近以来复合土钉墙(或称加强土钉墙)使用 。。。 88 较多,即将土钉与锚杆一起使用,据说可用于较深的 图2板基础下的桩分布平面图(黑点表示嵌岩柱 基坑减少变形。成功的例子不少,失事的案例也时 有发生」 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土钉是被列入加筋( 6mem浅题的,加筋实际上是土与筋材共同作 用.性能互补,形成一种新的复合材料。土钉全长注 浆,通过土与筋材的在微分尺度上的摩阻力约束土 体,提高其抗剪强度使二者合而为一,而土层锚杆 则理格区分自由段与描固段、主动区与被动区,力的 传递和作用十分清晰:错杆对于主动区的土体施加 图3各桩受力的示意图 外部的拉力.增加其稳定性.亦即是一分为二的。在 复合土钉墙中,土钉与土形成一个加筋的整体,类似 单桩的载荷试验表明,两种单桩的荷载沉降曲 编织成一个鸟巢,锚杆则是将这个整体与其外部士 线及极限承载力基本相同,那么在刚性的基础,中 体连起来,类似于将鸟巢挂在树上的拉带,亦即土 心荷载情况下,它们是否能够承受相同的竖向力呢? 钉是加强加筋士体的内部稳定;锚杆是增加其外部 实际上,群桩在相同的基位移情况下,嵌岩桩桩端 稳定 基本没有位移,其桩顶位移全部由桩身压缩产生:其 但是在一此设计计算中,常见一个圆凯滑裂面 他桩由于桩端以下土层的压缩,桩端发生位移,桩身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lournal Electr 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nk23

岩土工程界 第 9卷 第 6期 岩土论坛 塌事故中有一个特殊的问题。那就是它首先发生在 施工中改变基坑平面形状的部分。原设计基坑在平 面上有一半圆形的突出部分 ,已经使用土钉墙支护 开挖到 10m以下 ,后又决定将其挖去 。这样就从上 而下一段段拆旧 ,一段段开挖, 同时一段段修建新的 土钉墙支护 。结果在开挖到 14m左右时, 下部开挖 的已暴露部分土体无法直立,土不断流出 ,墙后土松 动外流 ,最后基坑倒塌 。 由于土钉是全长注浆 ,没有预应力张拉,土钉发 挥作用需要一定的土体变形 ,使土达到主动土压力 状态。这就会使墙后土体发生一定程度的松弛及土 的结构性扰动。在拆除旧的土钉墙时对土体的扰动 进一步加大 ,这时土钉墙壁后的土已非原状土 ,土体 的暴露段不能自稳, 对已建成的土钉不能提供足够 的锚固力。在裁缝业有个说法 ,宁肯作十件新衣,不 翻改一件旧衣,就是这个道理。 近来也常遇到下述的情况:在拟开挖的基坑水 平距离 10m之内存在已建的地下结构物。如果原 结构物的基坑施工是采用护坡桩和地下连续墙加锚 杆支护的,新基坑在这一段土体使用土钉墙较为可 行 ;如果旧基坑也是土钉墙支护 ,这一部分土体实际 已经扰动,新建的土钉墙可能会有上述类似的问题 ; 如果原来是放坡开挖 ,肥槽土回填不实,则十有八九 会出事 。 4 挂在树上的鸟巢 最近以来复合土钉墙 (或称加强土钉墙 )使用 较多, 即将土钉与锚杆一起使用 ,据说可用于较深的 基坑, 减少变形。成功的例子不少,失事的案例也时 有发生 。 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土钉是被列入加筋(rein￾fo rcemen t)专题的, 加筋实际上是土与筋材共同作 用 ,性能互补 ,形成一种新的复合材料 。土钉全长注 浆 ,通过土与筋材的在微分尺度上的摩阻力约束土 体 ,提高其抗剪强度, 使二者合而为一 。而土层锚杆 则严格区分自由段与锚固段、主动区与被动区 ,力的 传递和作用十分清晰:锚杆对于主动区的土体施加 外部的拉力 ,增加其稳定性 ,亦即是一分为二的 。在 复合土钉墙中,土钉与土形成一个加筋的整体 ,类似 编织成一个鸟巢 ,锚杆则是将这个整体与其外部土 体连起来,类似于将鸟巢挂在树上的拉带 。亦即土 钉是加强加筋土体的内部稳定;锚杆是增加其外部 稳定。 但是在一些设计计算中 ,常见一个圆弧滑裂面 同时通过土钉与锚杆, 它们的设计拉力都用以计算 滑动土体的抗滑力矩。可是锚杆是施加预应力张拉 的,充分发挥其设计拉拔力的位移很小 ,而土钉没有 自由段,不施加预应力, 其产生设计拉力时需要的位 移较大。那么会不会锚杆充分发挥拉力时, 土钉尚 没有发挥作用 ;土钉发挥设计拉力时,锚杆已经失效 呢 也就是可能发生渐进破坏 。 5 桩基的渐进破坏 说起渐进破坏 , 涉及一个桩基础的案例 。某电 厂的锅炉基础有 454根桩 ,桩长 43 ~ 68m, 原设计均 为嵌岩桩 。由于勘察的失误, 将含粘土的碎石层误 认为凝灰岩基岩。致使施工中大部分桩没有嵌岩 。 其中 75根可判确为嵌岩桩 ,其余桩的桩端基本落在 碎石土层 ,甚至可能落在粘土层上 。下部还有 10 ~ 30m厚粘性土 ⑤ 、砾砂 ⑤2 , 坡积土 ⑥等 。如图 2、3 所示 。 图 2 筏板基础下的桩分布平面图(黑点表示嵌岩桩) 图 3 各桩受力的示意图 单桩的载荷试验表明, 两种单桩的荷载沉降曲 线及极限承载力基本相同 。那么在刚性的基础 , 中 心荷载情况下 ,它们是否能够承受相同的竖向力呢 实际上,群桩在相同的基础位移情况下 ,嵌岩桩桩端 基本没有位移 ,其桩顶位移全部由桩身压缩产生 ;其 他桩由于桩端以下土层的压缩 ,桩端发生位移,桩身 23

岩土论坛 GEOTECHN ICAL ENG NEERNGWORLD VOL 9 No 平移,压缩变形较小.这样,嵌岩桩将分担更大竖向 130kPa这比没有车库时的△=257kPa要小很多 力,可能使桩身混凝土达到抗压强度而破坏丧失承 如果有地下水,又有如下几种算法。 载能力:然后将荷载向桩端土相对较硬的桩上转移, (2)按10m土层计算加权平均重度Y.和等效 使其破坏:最后使其余的桩破坏,导致整个桩筏基础 埋深。 失稳。是一种渐进破坏 -(3×18+7×10)10=12 4kN m',d=(3 在目前较为流行的长短桩,疏桩、调平柱等设计 ×25+20)124=766m 中,经常某些桩按极限承载力设计,一定要进行共同 △=133kPa这比没有车库时的△=177kPa也 作用的分析,避免这种渐进破坏的情况 要小很多 (3)由于等代的埋深d小于10m加权平均重 6悬桩及其事故 度不宜用10m土层计算按实际情况计算加权 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J94-94)中规 平均重度如下: 定:桩基应穿透湿陷性黄士层” 对于深厚填土和 =[(d-7)×18+7×10)10d=(3×25+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桩基这是十分重要的. 20)N.,得到的d=9m。=106Wm,△f= 有一个夯扩桩基础建在有深厚沉积黄土的山沟 135kPa比(2)计算的稍大 场地。夯扩体部分没有落在原状地基士上,悬在湿陷 (2)、(3)两种算法中没有计及车库本身受到的 性黄土层中。单桩载荷试验表明其单桩承载力相当 浮力,如果扣除车库的浮力,计算如下: 高,满足设计要求。但是建筑物建成以后,由于降雨 (4)Y.取为124wmd=(3×25+20 造成柱端士湿陷,建筑物整体不均匀沉降,房屋裂 70)124=20m.△f=28kPa 缝,酿成事故 (5)油于d小于水深m应取为土的浮重度 近年来由于城市地价飙升,原城乡接合部成为 Y=10N血,d=25m△f=30Pa反而稍高于 房地产商所倾爱的地段。但是这些地区常常存在规 (4)的计算结果 模巨大的建筑材料(砂石料)取士坑,后用建筑垃圾 上述的前三种算法不计车库的浮力,显然高估 及杂填土填平。这些地区首选的基础方案是各类桩 了地基承载力,第(4)算法平均重度计算不够合理。 基础。夯扩桩也是主要的桩型。但是一定不要做成 第(5)种算法较为合适。如果地下车库自重不足 悬柱,否则后患无穷。 抵抗浮力.其至需要抗浮桩承担浮力,则地基承载力 上述两个例子表明。单桩的性状与群桩不同,考 的深度修正部分为零。这个问题涉及: 虑了上部结构一基础一桩的共同作用以后的桩的受 ①如何计算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Y? 力变形情况与单桩载荷试验的情况也不同, 2加何计算年数理深d? 7基础旁边有个洞 ③是否应扣除地下水对于车库的浮力? 而问题又似乎并不是这样简单,车库与建筑物 目前在城市住宅楼和办公之下和之旁建造地下 基础型式、尺寸大小,连接方式、施工方法与次序也 车库已经十分普遍天然地基旁的纯地下结构对于 有很大影响, 地基承载力的影响一般采用等代埋深法,或称为等 (a)如果车库与律筑物基础为整体筏板,尺寸 代土层法 也不大是否二者可以当作 一个整体的建筑物,承载 有一筏板基础埋深10m一侧修建一个同深度 力按基底以上的实际土层厚度d计算: 的三层地下车库,每层自重25kN血',上部覆土m (b)如果二者基础是分开的,或者设有后浇带 覆土重度为20kW血地下水位距设计地面3m水 主体建筑物竣工后,才浇筑后浇带。在图4中,车库 上土的重度为18kWm,水下为20kN血,地基承 的宽度①小于地基整体破坏的范围,那么实际的基 载力的深度修正系数=1.5问承载力的深度修 础旁侧超载不止车库的自重,还包括 一部分基底以 正部分为多少? 上的地基土重,承载力会高一些 这一问题有如下几种情况与计算方法, (©)如果车库尺寸很大整体性也较好,车库② (1如果没有地下水, 的宽度大于地基整体破坏的范围,那么实际的基础 △=y(d-05.d=(3X25+20)A8= 旁侧超载是整体车库的总自重,承载力也会高一·些 53加,计算得到的深度修正部分的承载力为△= 看来在这种情况中,很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 China Academie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

岩土论坛 GEOTECHN ICAL ENG INEER INGWORLD VOL. 9 No. 6 平移, 压缩变形较小。这样 ,嵌岩桩将分担更大竖向 力 ,可能使桩身混凝土达到抗压强度而破坏,丧失承 载能力 ;然后将荷载向桩端土相对较硬的桩上转移 , 使其破坏;最后使其余的桩破坏 ,导致整个桩筏基础 失稳。是一种渐进破坏。 在目前较为流行的长短桩 、疏桩 、调平桩等设计 中 ,经常某些桩按极限承载力设计,一定要进行共同 作用的分析 ,避免这种渐进破坏的情况。 6 悬桩及其事故 在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 J 94 - 94) [ 3] 中规 定 :“桩基应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对于深厚填土和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桩基这是十分重要的 。 有一个夯扩桩基础建在有深厚沉积黄土的山沟 场地, 夯扩体部分没有落在原状地基土上 ,悬在湿陷 性黄土层中 。单桩载荷试验表明其单桩承载力相当 高 ,满足设计要求 。但是建筑物建成以后 ,由于降雨 造成桩端土湿陷 , 建筑物整体不均匀沉降 , 房屋裂 缝 ,酿成事故 。 近年来由于城市地价飙升, 原城乡接合部成为 房地产商所倾爱的地段。但是这些地区常常存在规 模巨大的建筑材料(砂石料)取土坑 ,后用建筑垃圾 及杂填土填平。这些地区首选的基础方案是各类桩 基础, 夯扩桩也是主要的桩型。但是一定不要做成 悬桩, 否则后患无穷。 上述两个例子表明,单桩的性状与群桩不同,考 虑了上部结构 -基础 -桩的共同作用以后的桩的受 力变形情况与单桩载荷试验的情况也不同 。 7 基础旁边有个洞 目前在城市住宅楼和办公之下和之旁建造地下 车库已经十分普遍, 天然地基旁的纯地下结构对于 地基承载力的影响一般采用等代埋深法 , 或称为等 代土层法。 有一筏板基础埋深 10m, 一侧修建一个同深度 的三层地下车库 ,每层自重 25kN /m 2 ,上部覆土 1m, 覆土重度为 20 kN /m 3 ,地下水位距设计地面 3m,水 上土的重度为 18 kN /m 3 ,水下为 20 kN /m 3 , 地基承 载力的深度修正系数 ηd =1. 5。问承载力的深度修 正部分为多少 这一问题有如下几种情况与计算方法 : (1)如果没有地下水, Δf =ηd γm (d - 0. 5), d =(3 ×25 +20) /18 = 5. 3m 。计算得到的深度修正部分的承载力为 Δf = 130kPa,这比没有车库时的 Δf =257kPa要小很多 。 如果有地下水 ,又有如下几种算法 : (2)按 10m土层计算加权平均重度 γm 和等效 埋深 : γm =(3 ×18 +7 ×10) /10 =12. 4kN /m 3 , d =(3 ×25 +20) /12. 4 =7. 66m Δf =133kPa, 这比没有车库时的 Δf =177kPa也 要小很多 。 (3)由于等代的埋深 d 小于 10m, 加权平均重 度 γm 不宜用 10m 土层计算, 按实际情况计算加权 平均重度如下 : γm =[ (d - 7) ×18 +7 ×10) /10, d =(3 ×25 + 20) /γm , 得到的 d =9m, γm =10. 6kN /m 3 , Δf = 135kPa。比 (2)计算的稍大 。 (2)、(3)两种算法中没有计及车库本身受到的 浮力 ,如果扣除车库的浮力,计算如下: (4)γm 取为 12. 4 kN /m 3 , d =(3 ×25 +20 - 70) /12. 4 =2. 0m, Δf =28kPa. (5)由于 d 小于水深 7m, γm 应取为土的浮重度 γ′=10kN /m 3 , d =2. 5m, Δf =30kPa。反而稍高于 (4)的计算结果 。 上述的前三种算法不计车库的浮力, 显然高估 了地基承载力 ,第(4)算法平均重度计算不够合理 , 第(5)种算法较为合适。如果地下车库自重不足以 抵抗浮力 ,甚至需要抗浮桩承担浮力,则地基承载力 的深度修正部分为零。这个问题涉及: ①如何计算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 γm  ②如何计算等效埋深 d ③是否应扣除地下水对于车库的浮力 而问题又似乎并不是这样简单 ,车库与建筑物 基础型式 、尺寸大小、连接方式 、施工方法与次序也 有很大影响。 (a)如果车库与建筑物基础为整体筏板 , 尺寸 也不大,是否二者可以当作一个整体的建筑物,承载 力按基底以上的实际土层厚度 d 计算 ; (b)如果二者基础是分开的, 或者设有后浇带 , 主体建筑物竣工后 ,才浇筑后浇带 。在图 4中 ,车库 的宽度①小于地基整体破坏的范围 ,那么实际的基 础旁侧超载不止车库的自重, 还包括一部分基底以 上的地基土重 ,承载力会高一些。 (c)如果车库尺寸很大,整体性也较好, 车库 ② 的宽度大于地基整体破坏的范围 ,那么实际的基础 旁侧超载是整体车库的总自重 ,承载力也会高一些。 看来在这种情况中, 很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 24

岩土工程界第9卷第6期 岩土论坛 定计算中,扬压力总是从自重项扣除,而不是加入荷 载项4在条分法进行稳定分析时,滑弧底部的 水压力也是从垂直于滑弧面的力N中扣除 9大面积荷载 图4基础旁车库对承载力影响示意图 人们常常认为只要说是“大面积荷载”,对于附 研究解决 加应力分布、地基沉降和固结就是一维问题,可以完 全按一维的方法解决。这是一种误解,下面这个问 8敌军还是我军? 题可以说明这一误解。大面积堆载以下测得各层中 有一个挡土墙如图5所示,填土和地基土都是 点的起始超静孔隙水压力如下: 砂土,墙后水位与填土齐平,墙前水位与地面齐平 表1 计算它的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 编号 土层 顶部高程m顶部沉降m超静几压k 粉质粘士 20 230 190 粘士 50 200 120 ③ 粉顺粘土 150 0 70 有人通过上述数据反算出第②层土的模量为E =120X10015=8000kPa应当指出.为了讲行这 图了挡士墙的抗候覆稳定计算简图 种反算还需要明确:(1)饱和土:(2)瞬时加载:(3 压缩模量E, 这个问题的计算似乎十分简单,各力对于点A 如果第①层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近似等于基底 取矩,抗顿覆力矩被倾覆力矩除就是安全系数。亦 附加压力A=190kPa可见在第②层土中附加应力 即 已经明显扩散.远不是一维应力状态。Skemptor M F,一M 和Bmm提出的“考虑三向变形效应的单向压缩 (4) 分层总和法”建议用超静孔隙水压力代替附加应 那么是否所有的逆时针力矩都是倾覆力矩,顺 力计算沉降其计算的沉降S与通常的分层总和法 时针力矩都是抗倾覆力矩呢?问题在于分清哪些是 计算结果S间关系为: 荷载哪些是抗力,亦即分区敌我。这里共有四个 S=H 7 力.其中主动土压力E,和墙后的水压力E是荷载 其中共=A十(1十A)a其中Q为与土层的附加 墙体自重W是抗力:那么基底的扬压力P是荷载 应力分布有关的系数.可见这样计算的沉降与孔用 吗?实际上它并不是荷载,而只是减少了墙体的自 系数A及附加应力分布有关 。简单按计算的沉 重。计算公式如下, 降反算压缩模量E.是不对的 Fs=W.-Pex 其实问愿是否符合一维应力状态,不是荷载面 (5) E.z十Ewz 积的大小,而是荷载尺寸2如与压缩层厚度H之比 为什么基底的扬压力P产生的力矩不加在分 图6表示了圆形荷载不同aH比估时比奥固结 母,而减在分子呢?假设墙前后的水位是平的(如 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的固结度与时间的关系曲 图中虚线所示,那么计算墙的自重用墙体材料的 线(图中的虚线)。可见只有比值aH大于10时 浮重度计算抗力是很容易理解的。亦即 者才比较接近。图中a为荷载的半径H为压缩 W=D)x 土层的厚度。 Fs-E.z+EEE (6) 可见问题是否近似一维状态,除了荷载面积大 可见与浮力一样,扬压力是减少了墙的自重,它 以外,还必须压缩土层较薄。而只要是“大面积荷 并不是荷载。亦即它实际上是一部分(由于浮力) 载”就认为地基土中附加应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等 想出战斗的“我军(或友军)”而非加入战斗的“敌 于基底附加压力,沉降与固结都是一维状态是十分 军”,在所有的挡水的墙,坝、闸的抗滑、抗倾覆稳 错误的. (C)1994-019 China Ae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

岩土工程界 第 9卷 第 6期 岩土论坛 图 4 基础旁车库对承载力影响示意图 研究解决。 8 敌军还是我军  有一个挡土墙如图 5所示, 填土和地基土都是 砂土, 墙后水位与填土齐平, 墙前水位与地面齐平 。 计算它的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 。 图 5 挡土墙的抗倾覆稳定计算简图 这个问题的计算似乎十分简单 ,各力对于点 A 取矩, 抗倾覆力矩被倾覆力矩除就是安全系数 。亦 即 : F s = MR MS (4) 那么是否所有的逆时针力矩都是倾覆力矩 ,顺 时针力矩都是抗倾覆力矩呢 问题在于分清哪些是 荷载, 哪些是抗力, 亦即分区敌我 。这里共有四个 力 ,其中主动土压力 E a 和墙后的水压力 Ew 是荷载 , 墙体自重 W 是抗力 ;那么基底的扬压力 Pw 是荷载 吗  实际上它并不是荷载 ,而只是减少了墙体的自 重 。计算公式如下: FS = Wx -Pw xw Ea za +Ew zw (5) 为什么基底的扬压力 Pw 产生的力矩不加在分 母 ,而减在分子呢  假设墙前后的水位是平的 (如 图中虚线所示 ), 那么计算墙的自重用墙体材料的 浮重度计算抗力是很容易理解的。亦即: FS = W′x Ea za +Ew zw = (W -Pw )x Ea za +Ew zw (6) 可见与浮力一样 ,扬压力是减少了墙的自重,它 并不是荷载。亦即它实际上是一部分 (由于浮力 ) 退出战斗的 “我军 (或友军)”, 而非加入战斗的 “敌 军 ”。在所有的挡水的墙 、坝 、闸的抗滑 、抗倾覆稳 定计算中 ,扬压力总是从自重项扣除,而不是加入荷 载项 [ 4] [ 5] 。在条分法进行稳定分析时 ,滑弧底部的 水压力也是从垂直于滑弧面的力 N 中扣除。 9 大面积荷载 人们常常认为只要说是 “大面积荷载” ,对于附 加应力分布、地基沉降和固结就是一维问题 ,可以完 全按一维的方法解决。这是一种误解。下面这个问 题可以说明这一误解。大面积堆载以下测得各层中 点的起始超静孔隙水压力如下 : 表 1 编号 土层 顶部高程 m 顶部沉降 mm 超静孔压 kPa ① 粉质粘土 2. 0 230 190 ② 粘土 5. 0 200 120 ③ 粉质粘土 15. 0 50 70 有人通过上述数据反算出第②层土的模量为 E =120 ×10 /0. 15 =8000kPa。应当指出 ,为了进行这 种反算还需要明确 :(1)饱和土 ;(2)瞬时加载;(3) 压缩模量 E s。 如果第①层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近似等于基底 附加压力 p0 =190kPa,可见在第 ②层土中附加应力 已经明显扩散。远不是一维应力状态 。 Skempton 和 B je rrum 提出的 “考虑三向变形效应的单向压缩 分层总和法 ”, 建议用超静孔隙水压力代替附加应 力计算沉降,其计算的沉降 Sc 与通常的分层总和法 计算结果 S 间关系为: Sc =μc s (7) 其中 μc =A +(1 +A)α,其中 α为与土层的附加 应力分布有关的系数。可见这样计算的沉降与孔压 系数 A及附加应力分布有关 [ 6] 。简单按计算的沉 降反算压缩模量 E s是不对的。 其实问题是否符合一维应力状态 ,不是荷载面 积的大小 ,而是荷载尺寸 2a 与压缩层厚度 H 之比 。 图 6表示了圆形荷载不同 a H/ 比值时比奥固结与 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的固结度与时间的关系曲 线(图中的虚线 )。可见只有比值 a H/ 大于 10时 , 二者才比较接近 。图中 a 为荷载的半径, H 为压缩 土层的厚度。 可见问题是否近似一维状态, 除了荷载面积大 以外 ,还必须压缩土层较薄 。而只要是 “大面积荷 载”就认为地基土中附加应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等 于基底附加压力,沉降与固结都是一维状态是十分 错误的。 25

岩土论坛 GEOTECHN CAL ENG NEER NGWORLD VOL9 No 6 (水平方向)问题的叠加。轴对称的固结要求将不 /=0 盖。 同平面布置的砂井与地基土等效于同心圆,才能解 =0. 快亮 答。所以这种近似的等效是必要的。而在计算复合 地基置换率时,这种等效概念就毫无必要了。不如 让设计者直接用简单的几何计算面积。 上述的布置如果是一般三角形、矩形和其他不 2X10107 规则布置,如何计算等效面积呢?有趣的是在一次 图6一维固结与三维固结曲线的比较 考试中,条件是桩布置在等边三角形的重心处计算 置换率。几乎90%的人仍然使用105s计算,这显 然少算了一半。看来等效直径的概念害人不浅。 10舍近求远的等效直径 在复合地基的置换率计算中,常常引进一个等 效直径d,如果断面为圆形的桩,等边三角形布 置时,d.=1053正方形布置时,d.=113s矩形形 布置时,d。=113。置换率m=d。二.这种 等效直径本来就是通过等效圆的面积与原来每个桩 所对应的面积相等折算出来的,完全无需这种舍近 图7复合地基中不同布置的桩及其置换率计算简图 而求远的方法。对于等边三角形布置情况,每个三 角形中有桩的断面积3×60°=180的扇形面积,亦 以上案例是作者在教学中的课堂案例分析和 即半个圆断面积。所以: 在同行间的讨论中的个人意见。一己之见,难免偏 m=半个圆面积正三角形面积一d孕:- 颇。不当指出,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0907d&=d(105s)1 (8) 【刂弗雷德隆德非饱和土力学陈仲颐等译,1997年,北京:中国 同样对于正方形布置,每个正方形中有4×90° 建筑工业出版社 =360,亦即一个整圆。 习李广信,基坑支护结构上水土压力的分算与合算《岩士工程 学报》2000223期.348-352 m=一个圆面积征方形面积=交d公=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上」94-94)1995年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0785d=d2113s)2 (9) 吴媚玲编著,土工建筑物,1991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表明,等效圆和等效直径的概念和方法,是舍 【习《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GJ120-99,1999年,中国建筑 近求远,将简单问题复杂化。那么这一概念从何而 工业出版社 来的呢?其实它来源于也是地基处理手段的砂井渗 李广信主编高等土力学,2004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流固结问题。由于在砂井排水固结中,是将问题分 17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上J9-2002J220-2002)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解为一个一维固结(上下方向)和一个轴对称固结 国际工程地质和环境协会主席A mou l教授和 王思敬院士考察陕西黄土地质灾害 国际工程地质和环境协会终身名誉主席AmmH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于5月12日-16日对陕西延 安黄土地质灾害进行了现场考察与地调局专家就黄土高原滑坡、崩塌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风险管理和防治工程进行 了深入交流。AmuH先生应邀在西安地矿所作了题为“粘土和泥岩中的不连续系统"和“混凝土骨料的碱性反应”的学 术报告。Amoul先生通过分析俄罗斯、英国,瑞士和法国的粘土层剖面.发现了在深埋区的粘土层存在裂隙。他认为粘 土层中闭合状态的不连续裂隙在应力释放的情况下,能够重新张开。这项研究对于边坡稳定分析、地基处理和核废料存 贮室选择有重要影响, 01China Aeademie Joural Electroni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

岩土论坛 GEOTECHN ICAL ENG INEER INGWORLD VOL. 9 No. 6 图 6 一维固结与三维固结曲线的比较 10 舍近求远的等效直径 在复合地基的置换率计算中, 常常引进一个等 效直径 de [ 7] , 如果断面为圆形的桩 ,等边三角形布 置时, de =1. 05s;正方形布置时, de =1. 13s;矩形形 布置时 , de =1. 13 s1 s2 。置换率 m =d 2 /de 2 。这种 等效直径本来就是通过等效圆的面积与原来每个桩 所对应的面积相等折算出来的, 完全无需这种舍近 而求远的方法。对于等边三角形布置情况 , 每个三 角形中有桩的断面积 3 ×60°=180°的扇形面积 ,亦 即半个圆断面积 。所以: m =半个圆面积 /正三角形面积 = π 8 d 2 / 3 4 s 2 = 0. 907d 2 /s 2 =d 2 /(1. 05s) 2 (8) 同样对于正方形布置 ,每个正方形中有 4 ×90° =360°,亦即一个整圆。 m =一 个圆面积 /正方形 面积 = π 4 d 2 /s 2 = 0. 785d 2 /s 2 =d 2 /(1. 13s) 2 (9) 这表明 ,等效圆和等效直径的概念和方法 ,是舍 近求远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那么这一概念从何而 来的呢  其实它来源于也是地基处理手段的砂井渗 流固结问题 。由于在砂井排水固结中, 是将问题分 解为一个一维固结(上下方向)和一个轴对称固结 (水平方向)问题的叠加 。轴对称的固结要求将不 同平面布置的砂井与地基土等效于同心圆, 才能解 答。所以这种近似的等效是必要的 。而在计算复合 地基置换率时 ,这种等效概念就毫无必要了。不如 让设计者直接用简单的几何计算面积。 上述的布置如果是一般三角形 、矩形和其他不 规则布置 ,如何计算等效面积呢  有趣的是在一次 考试中,条件是桩布置在等边三角形的重心处,计算 置换率。几乎 90%的人仍然使用 1. 05s计算, 这显 然少算了一半 。看来等效直径的概念害人不浅。 图 7 复合地基中不同布置的桩及其置换率计算简图 以上案例是作者在教学中的课堂案例分析和 在同行间的讨论中的个人意见, 一己之见, 难免偏 颇。不当指出 ,敬请指正 。 参 考 文 献 [ 1] 弗雷德隆德, 非饱和土力学, 陈仲颐等译, 1997年, 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 2] 李广信, 基坑支护结构上水土压力的分算与合算, 《岩土工程 学报》2000, 22, 3期:348 - 352。 [ 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 J 94 - 94)1995年, 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 4] 吴媚玲编著, 土工建筑物, 1991年,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5]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 99), 1999年, 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 6] 李广信主编, 高等土力学, 2004年,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7]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 J79 - 2002, J 220 - 2002) 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国际工程地质和环境协会主席 A rnould教授和 王思敬院士考察陕西黄土地质灾害 国际工程地质和环境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A rnou ld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于 5 月 12 日 - 16日对陕西延 安黄土地质灾害进行了现场考察, 与地调局专家就黄土高原滑坡、崩塌的形成机理, 分布规律, 风险管理和防治工程进行 了深入交流。 Arnould先生应邀在西安地矿所作了题为“粘土和泥岩中的不连续系统”和“混凝土骨料的碱性反应”的学 术报告。 Arnould先生通过分析俄罗斯、英国、瑞士和法国的粘土层剖面, 发现了在深埋区的粘土层存在裂隙。 他认为粘 土层中闭合状态的不连续裂隙在应力释放的情况下, 能够重新张开。 这项研究对于边坡稳定分析、地基处理和核废料存 贮室选择有重要影响。 26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