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一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地基基础堆载 预压位移沉降监测技术 曲新点 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其基 术方案准确有效地监测了沉管球道地基基础沉路,对深海数土地基基础处理设计和蓝工月右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健词: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深海软士地基基础;堆载预压;沉降位移监测:仪器安装;导线保护 中图分类号:TU75 文献标志码:B D0l:10.14144j.cnk.jzsg.2016.03.007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Preloading,Displacement and Settlement for Immersed-Tube Tunnel Foundation of HK-Zhuhai-Macao Bridge CAO Xinhai ZHANG Haifeng JIANG Jian Shanghai Harbor Quality Control &Testing Co..Ltd Shanghai 201315 1工程概述 2)第2大层:句括②1粘十、②2粉细砂 港珠澳大桥岛球工程东人工岛位于伶仃洋上,靠近香 3)第3大层:包括③1黏土、③2黏土夹砂、③3粉细 砂、③4中砂 该区段荷 4)第4大层:包括④1黏土、④2粉细砂、④3含砾细 载变化较大,沉管隧道基础底(A6、A7、A8)采用挤密 砂、④4中砂、④5含砾相砂、④6圆砾。 砂柱加堆载预压法,沉管两侧防撞结构基础(B3、B4)乳 5)基岩层:包括⑦)1全风化混合片岩、⑦1强风化混合 用挂水砂井加堆载预压法,维载料为嘧石、块石及挡浪块 片岩、⑦3中风化混合片岩。 体。地基处理分区见图1。由于预压完成后沉管位置需升 抄其槽故为便干开物、堆体中部采用5一0mm的壁 位移沉降监测技术 石,两侧回填防台或防冲的块石并在同 区域安装挡浪 3.1 监测原理 实心混凝土(挡浪块体)。 1)液体压差式沉降仪是通过系统内储液和传感器 相对距离的变化来测最沉降值,由储液罐、传感器和液仍 传递管路3部分组成,在传成器理设初期,测试点高程与不 动点顶高程不同,这两点间的高程差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 B4 并计算出来,随若地基沉降的发生,两点之间的压力差发 图1东人工岛过波段沉芒隧道地基处理分区示意 生变化。 根据压力差的变化可以计算出两点之间的高程 化从而得出地基的沉降量 地质概况 2)分层沉降监测拟采用分层多,点位移计进行,多点位 地层主要由第四纪覆盖层(地层代号①~④)及全、 移计是通过系统内不同传感器与电测基座间的相对位移变 强、中、微风化混合花岗岩(地层代号⑦~⑧)组成。具 化来测量不同土层的沉降的.它主要由基座和多个单点位 体地层情况如下」 移传感器组成。位移传感器可以量测出传感器与基座的相 1)第1大层:包括①1淤泥-淤泥质黏土、①2中砂 对位移,将基座理入稳定土层 使之成为 动占 通过固定在不同深度处的传感器读数,计算出各自与安 作者猫介:雪新海(975一),男大专,工程师 基座的相对位移,即为不同土层的沉降变形。 3.2监测内容及技术方案 根据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监测内容主要为表层沉降 268·第386·第3
268 建筑施工·第38卷·第3期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地基基础堆载 预压位移沉降监测技术 曹新海 张海丰 蒋 健 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上海 201315 摘要: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东人工岛过渡段地基基础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50 m,属于深海软土地基,其基础 底采用挤密砂桩加堆载预压法进行处理,堆载预压过程中基础沉降位移监测难度较大。介绍了包括监测技术方案、监 测仪器安装和导线保护等深海地基基础沉降位移监测关键技术,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的监测技 术方案准确有效地监测了沉管隧道地基基础沉降,对深海软土地基基础处理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深海软土地基基础;堆载预压;沉降位移监测;仪器安装;导线保护 中图分类号:TU75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4144/j.cnki.jzsg.2016.03.007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Preloading, Displacement and Settlement for Immersed-Tube Tunnel Foundation of HK-Zhuhai-Macao Bridge CAO Xinhai ZHANG Haifeng JIANG Jian Shanghai Harbor Quality Control &Testing Co., Ltd. Shanghai 201315 1 工程概述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人工岛位于伶仃洋上,靠近香 港侧,西侧与隧道衔接,东侧与大桥衔接,东人工岛过渡 段基础长约480.5 m,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50 m。该区段荷 载变化较大,沉管隧道基础底(A6、A7、A8)采用挤密 砂桩加堆载预压法,沉管两侧防撞结构基础(B3、B4)采 用排水砂井加堆载预压法,堆载料为碎石、块石及挡浪块 体。地基处理分区见图1。由于预压完成后沉管位置需开 挖基槽,故为便于开挖,堆载体中部采用φ5~80 mm的碎 石,两侧回填防台或防冲刷的块石并在局部区域安装挡浪 实心混凝土(挡浪块体)。 A8 B3 B4 C10 A7 C1 C4 A6 图1 东人工岛过渡段沉管隧道地基处理分区示意 2 地质概况 地层主要由第四纪覆盖层(地层代号①~④)及全、 强、中、微风化混合花岗岩(地层代号⑦~⑧)组成。具 体地层情况如下。 1)第1大层:包括①1淤泥-淤泥质黏土、①2中砂。 2)第2大层:包括②1黏土、②2粉细砂。 3)第3大层:包括③1黏土、③2黏土夹砂、③3粉细 砂、③4中砂。 4)第4大层:包括④1黏土、④2粉细砂、④3含砾细 砂、④4中砂、④5含砾粗砂、④6圆砾。 5)基岩层:包括⑦1全风化混合片岩、⑦1强风化混合 片岩、⑦3中风化混合片岩。 3 位移沉降监测技术 3.1 监测原理 1)液体压差式沉降仪是通过系统内储液罐和传感器的 相对距离的变化来测量沉降值,由储液罐、传感器和液体 传递管路3部分组成,在传感器埋设初期,测试点高程与不 动点顶高程不同,这两点间的高程差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 并计算出来,随着地基沉降的发生,两点之间的压力差发 生变化,根据压力差的变化可以计算出两点之间的高程变 化,从而得出地基的沉降量[1]。 2)分层沉降监测拟采用分层多点位移计进行,多点位 移计是通过系统内不同传感器与电测基座间的相对位移变 化来测量不同土层的沉降的,它主要由基座和多个单点位 移传感器组成。位移传感器可以量测出传感器与基座的相 对位移,将基座埋入稳定土层上使之成为不动点,然后再 通过固定在不同深度处的传感器读数,计算出各自与安装 基座的相对位移,即为不同土层的沉降变形。 3.2 监测内容及技术方案 根据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监测内容主要为表层沉降 地基基础 作者简介:曹新海(1975—),男,大专,工程师。 通信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秀康路567号(201315)。 收稿日期:2015-12-06 第三期正.indd 268 2016/3/11 10:24:40
曾新海张海蒋健:港珠澳大桥沉管道地基基础堆载预压位移沉降监测技术 。】 监测和分层沉降监测,表层沉降监测采用液体压差式沉降 间隔2m开1个小洞.使胶管在下沉过程中顺利注水,防止 仪,分层沉降采用分层多点位移计,监测仪器布设在挤密 票浮。将胶管顺导线引入传成器根部。根部导线顺“L”形 砂柱上。沉管隧道东人工岛过渡段监测测点布置横断面见 三通上的小槽压入保护管内。再将“L”形三通下部压入砂 2 面,使高强度胶管与砂面齐平。 南 160沉管能道中心线 北 3))高强度胶管保护范用为抛石区域,导线引出抛石 龄泥块石 块石 后,用普通柔性胶管保护,多余导线盘入导线框内。 4)所有仪器导线长度均根据实际需要定制,保证导线 沉降标☑ 连续,尽量避免水下连接。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进行连接 -5430m 时,采用水下专用防水胶布处理。 分层沉降仪 5)导线上印有长度标记。若发生成宋导线被拉断的情 图2监测仪布置横渐面示意 况。可以按照长度标记 时应进行连接 3.5数据采集及传输 3.3仪器埋设 监测数据的采集可采用长导线沿隧道轴向引至钢圆筒 1)在预定孔位处就位,调整钻机攀的角度,使之保持 后讲行陆上采集,具体过程是:由监测仪器伸出的导线通 垂直,然后钻进成孔。 过高强保护管沿管节的轴向引至银钢圆筒.由设置在钢圆筒 2)在钻用的衬程中多次景水深和潮位。以确定最终 上的白动采华设各讲行数摆采生 的泥面高程。 钻孔至非压缩层(④4层)之下大于2m深度 3.6监测频率 处,采用泥浆护壁方法且软土层与砂层需套管跟进,并进 加载期间1~2次,特殊情况时进行加密观测或连续 行彻底清孔。 观测,满载后第1个月为1次,1个月后为每2d监测1次, 3)进行表层沉降监测时,将不动杆连接传感器安放至 直至卸载完成后一周结束。 钻孔底部,然后由潜水员在水下将储液罐等其他部件与之 相接。整个安转过得储罐斜角府不官超15。沉路 4 监测结果及分析 板应置于泥面上,不能悬空:进行分层沉降监测时,钻子 东人工岛过渡段 深度应与作为不动点的基 致,灌注水泥心浆将基座 于T2014年6月1 定,其他锚头及位移传感器根据土体分层标高安装在基座 日开始满载计时,藏至2014年11月30日,过度段基础满载 上,一同放置于钻孔内并安装到位。 预压时间达166d。将施工单位施工及监测大致分为2个阶 4)仪器埋设完成后在孔内进行高压灌浆.回填料为影 段。第1阶段:开始观测至2m碎石知填完成,形成2m的序 润十和水泥砂浆混合物。姚后由潜水品配合将水中的导线 石热层:第2阶段.碎石抛填成堆载设计标高。在过 及外保护管用砂袋压好 沿隧道轴线引至钢圆筒上的自司 度段基础预压施工全过程进行 采集系统 各项监测指标均控制在设计戒值之内,监测结果的典 5)传感器埋设完成后,进行数据的连续采集,待读数 曲线对比见图3。根据整个监测期的数据,主要监测结果及 稳定后即确定为初读数。 计分析如下可 3.4传感器导线保护 聚路。 采用长导线陆上采集的方式讲行数据采集和传输,具 设计堆载标 -1.5m 1 有技术成熟、仪器稳定可靠和便于排查故障等3方面优势 但同时带来的隐忠是导线过长之后, 上部石作业施工及 往来船只对导线产生的安全隐电。因此导线的保护工作对 整个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在本工程的监测过程 日期 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导线进行保护。 1)各组传成器导线串先用尼龙强以间距1m为绑扎点 将其捆好,绳子短而导线长,既避免导线受拉 又可以为 日后地面沉降留出余量 (a)c )C10测点表层沉降 沉降监测结 2)传感器理设完毕后,导线头留在钻探平台上,顺导 线头穿入高压保护胶管,高强度胶管端头连接一个“L”形 1)截至2014年11月30日,各测点表层累计沉降量为 三通,三通外端侧面开一条宽3cm的小相,高强度胶管每 39.0-214.3mm,平均表层沉降量为85.3mm.后期沉降速
2016·3·Building Construction 269 监测和分层沉降监测,表层沉降监测采用液体压差式沉降 仪,分层沉降采用分层多点位移计,监测仪器布设在挤密 砂桩上。沉管隧道东人工岛过渡段监测测点布置横断面见 图2。 沉管隧道中心线 沉降标 锁定回填 块石 块石 北侧 -29.10 m -54.30 m 南侧 41 950 ①1淤泥 ②1黏土 ③1黏土 ④4中砂 分层沉降仪 挤密砂桩底标高 挤密砂桩分界标高 -30.10 m 图2 监测仪器布置横断面示意 3.3 仪器埋设 1)在预定孔位处就位,调整钻机架的角度,使之保持 垂直,然后钻进成孔。 2)在钻孔的过程中多次测量水深和潮位,以确定最终 的泥面高程。钻孔至非压缩层(④4层)之下大于2 m深度 处,采用泥浆护壁方法且软土层与砂层需套管跟进,并进 行彻底清孔。 3)进行表层沉降监测时,将不动杆连接传感器安放至 钻孔底部,然后由潜水员在水下将储液罐等其他部件与之 相接,整个安装过程储液罐倾斜角度不宜超过15°,沉降 板应置于泥面上,不能悬空;进行分层沉降监测时,钻孔 深度应与作为不动点的基座一致,灌注水泥砂浆将基座固 定,其他锚头及位移传感器根据土体分层标高安装在基座 上,一同放置于钻孔内并安装到位。 4)仪器埋设完成后在孔内进行高压灌浆,回填料为膨 润土和水泥砂浆混合物。然后由潜水员配合将水中的导线 及外保护管用砂袋压好,沿隧道轴线引至钢圆筒上的自动 采集系统。 5)传感器埋设完成后,进行数据的连续采集,待读数 稳定后即确定为初读数。 3.4 传感器导线保护 采用长导线陆上采集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具 有技术成熟、仪器稳定可靠和便于排查故障等3方面优势, 但同时带来的隐患是导线过长之后,上部抛石作业施工及 往来船只对导线产生的安全隐患。因此导线的保护工作对 整个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在本工程的监测过程 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导线进行保护[2]。 1)各组传感器导线事先用尼龙绳以间距1 m为绑扎点 将其捆好,绳子短而导线长,既避免导线受拉,又可以为 日后地面沉降留出余量。 2)传感器埋设完毕后,导线头留在钻探平台上,顺导 线头穿入高压保护胶管,高强度胶管端头连接一个“L”形 三通,三通外端侧面开一条宽3 cm的小槽,高强度胶管每 间隔2 m开1个小洞,使胶管在下沉过程中顺利注水,防止 漂浮。将胶管顺导线引入传感器根部,根部导线顺“L”形 三通上的小槽压入保护管内。再将“L”形三通下部压入砂 面,使高强度胶管与砂面齐平。 3)高强度胶管保护范围为抛石区域,导线引出抛石区 后,用普通柔性胶管保护,多余导线盘入导线框内。 4)所有仪器导线长度均根据实际需要定制,保证导线 连续,尽量避免水下连接。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进行连接 时,采用水下专用防水胶布处理。 5)导线上印有长度标记,若发生成束导线被拉断的情 况,可以按照长度标记一一对应进行连接。 3.5 数据采集及传输 监测数据的采集可采用长导线沿隧道轴向引至钢圆筒 后进行陆上采集,具体过程是:由监测仪器伸出的导线通 过高强保护管沿管节的轴向引至钢圆筒,由设置在钢圆筒 上的自动采集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3.6 监测频率 加载期间1~2次/d,特殊情况时进行加密观测或连续 观测,满载后第1个月为1次/d,1个月后为每2 d监测1次, 直至卸载完成后一周结束。 4 监测结果及分析 东人工岛过渡段沉管隧道基础于2013年12月1日开始 堆载,2014年6月17日堆载达到设计标高,于2014年6月18 日开始满载计时,截至2014年11月30日,过渡段基础满载 预压时间达166 d。将施工单位施工及监测大致分为2个阶 段。第1阶段:开始观测至2 m碎石抛填完成,形成2 m的碎 石垫层;第2阶段:碎石抛填完成~堆载至设计标高。在过 渡段基础预压施工全过程进行了施工监测,预压施工期间 各项监测指标均控制在设计警戒值之内,监测结果的典型 曲线对比见图3。根据整个监测期的数据,主要监测结果及 计算分析如下[3]。 250 200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200 250 150 120 90 60 30 0 30 60 2 m碎石垫层 12-2 4-1 7-30 11-27 2 m碎石垫层 12-2 4-1 7-30 11-27 岛内回填砂超载 累计堆载高度20 m 设计堆载标高-12 m 累计堆载高度11.9 m 日期 日期 设计堆载标高-1.5 m C1 加载过 程线 C10 加载过 程线 加载高度/(10-1 m) 加载高度/(10-1 m) 沉降量/mm 沉降量/mm (a)C1测点表层沉降 (b)C10测点表层沉降 图3 基础沉降监测结果 1)截至2014年11月30日,各测点表层累计沉降量为 39.0~214.3 mm,平均表层沉降量为85.3 mm,后期沉降速 曹新海 张海丰 蒋 健: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地基基础堆载预压位移沉降监测技术 第三期正.indd 269 2016/3/11 10:24:41
曾新海张海丰荐使:港珠澳大桥沉管道地基是础堆我预压位移沉降监测技术 ⊙ 率均趋于稳定。挤密砂桩桩底下卧士层经堆载预压加固施 5结语 工后.最大分层沉降量为40.9mm.其余测点最大分层沉降 】)采用的监测方案、监测仪器安装和导线保护等源 量均小于10mm,表明挤密砂桩桩底下卧土层土体强度较 海地基基础沉降监测技术.解决了国内深海地基基础沉降 高,未发生较大的压缩变形。 监测的技术难题。准确地获取了堆载预压阶段港秩魂大榜 2)第1阶段2m碎石垫层抛填及恒教稳压过程对C1测 岛隧工程沉管隧道东人工岛过渡段地基基础位移沉降 点有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C1测点靠近人工岛的西部 有效地指导了堆载预压施工操作。对深海软士地基基 头,受到潮汐影响.堆积了大量的淤泥.导致这一区域 础处理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地质情况按羌,从而沉隆位移量拉大:而此阶段对C10 2)堆载预压情况下,地质越芜的区域地基沉隆位移 点的影响不大,这是因为该区域地基经过挤密加固,从而 最相对械大,荷载越大,地基沉降位移绿相对越大,过满 提高了地基承载力。 段基础满载预压时间达166d后,各个监测点的固结度满足 3)第2阶段抛填量大,持续时间长,加载面积大 计要求,可进行过段基础堆载的 主要用船只在水面上进行抛石,导致加载体对地基带来的 3)过渡段不同位置表层沉降差异较大,挤密砂桩和 附加应力要大得多,从而对地基的影响也最为明显,这个 堆载预压有效地解决了沉管安装后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可 阶段的沉降位移量占总位移量的90%以上。 为类似丫程提世参者。 4)过渡段基种预压期间,最大沉隆量发生在靠近东 工岛西部岛头C1测点。堆载预压达到设计标高时,C1测点 【参考文献〗 的沉降量为160mm左右,因该处在设计荷载之上进 了超 陈.苏宗贤,陈越港珠澳大桥沉管通新技术隧道建设 载预压(覆盖了部分岛内回填砂),故沉降量明显增大, 215(5:39-03 最终达到214.3mm。 ☒李哈汀.胥新伟,高洲,等港珠漠大桥沉管隧进施工监测系桃儿中国 5)采用双曲线拟合法对实测沉降曲线进行固结度计 港流建设015八:4-52 算.各个监测点的固结度为918%-985%.平均固结度为 引何祥荣书小丹港珠澳大桥沉帝能道工程花工过程肌,铜人教师 95.5%。 145270-271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上接第267页) 5结语 较结果如表1所示」 本工程从开挖至顺利筑底,施工周期8个月左右,通过 规范钢筋绑扎、支模安装、浇筑混凝士等技术措施使支撑 表1人工监测与自动化监测奢化是过出 轴力控制在安全范用内:适时降水以严格控制地下水位 工阶段 时化 同时抓紧 期以尽可能减少地下连续墙变形。从上可以 出,在自动化监测的时间内,人工监测数据与自动化监测 2道支撞0.5 94 07 10.3 g 数据互补,成功地为项目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第3道支撑 25.3 24.5 第4道支 25 478 51.4 【参考文献刀 5适 山何态兵,张华自动化监调在地铁深抗工中的用肌云南水 化测开始 行当天的人 发电20154- 日张友良陈从新刘小面向对原的深基监测模型及系开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亿1:1061-1064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出具曲线图,再与人工监测 周唐川.陈章,策悬抗监测信息分析系统实现的方法1,福建电脑 的数据进行对比,基本符合基坑变化情况。但在长期监测 实践中,我们发现自动化监测与人工监测数据有时候存在 间王华强,汤石男深基抗工安全监测的一休化解决方案说想肌域 定的差异。 市轨道交通研究2 经分析,造成两者数据不一致,既有偶然因素(施工 [古华龙邓浩,幸丹峰,等深坑工程监测现我和发展建监督 现场车载带来的影响、挖机镐头机带来的振动等),又有 测与造价,2008(2:32-35. 系统性因素(监测起点时间不一致、基准点不一致等), 问叶菲,周小俊张风梅.建就基玩工程标准化监测研究城市勘测, 这些要在今后的应用中予以重视。 20153:151-153. 270过筑随I·第38卷·第3明
270 建筑施工·第38卷·第3期 率均趋于稳定。挤密砂桩桩底下卧土层经堆载预压加固施 工后,最大分层沉降量为40.9 mm,其余测点最大分层沉降 量均小于10 mm,表明挤密砂桩桩底下卧土层土体强度较 高,未发生较大的压缩变形。 2)第1阶段2 m碎石垫层抛填及恒载稳压过程对C1测 点有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C1测点靠近人工岛的西部岛 头,受到潮汐影响,堆积了大量的淤泥,导致这一区域的 地质情况较差,从而沉降位移量较大;而此阶段对C10测 点的影响不大,这是因为该区域地基经过挤密加固,从而 提高了地基承载力。 3)第2阶段抛填量大,持续时间长,加载面积大,且 主要用船只在水面上进行抛石,导致加载体对地基带来的 附加应力要大得多,从而对地基的影响也最为明显,这个 阶段的沉降位移量占总位移量的90%以上。 4)过渡段基础预压期间,最大沉降量发生在靠近东人 工岛西部岛头C1测点。堆载预压达到设计标高时,C1测点 的沉降量为160 mm左右,因该处在设计荷载之上进行了超 载预压(覆盖了部分岛内回填砂),故沉降量明显增大, 最终达到214.3 mm。 5)采用双曲线拟合法对实测沉降曲线进行固结度计 算,各个监测点的固结度为91.8%~98.5%,平均固结度为 95.5%。 5 结语 1)采用的监测方案、监测仪器安装和导线保护等深 海地基基础沉降监测技术,解决了国内深海地基基础沉降 监测的技术难题,准确地获取了堆载预压阶段港珠澳大桥 岛隧工程沉管隧道东人工岛过渡段地基基础位移沉降数 据,有效地指导了堆载预压施工操作。对深海软土地基基 础处理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堆载预压情况下,地质越差的区域地基沉降位移 量相对越大,荷载越大,地基沉降位移量相对越大,过渡 段基础满载预压时间达166 d后,各个监测点的固结度满足 设计要求,可进行过渡段基础堆载的卸载施工。 3)过渡段不同位置表层沉降差异较大,挤密砂桩和 堆载预压有效地解决了沉管安装后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可 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 陈韶章,苏宗贤,陈越.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新技术[J].隧道建设, 2015(5):396-403. [2] 李哈汀,胥新伟,高潮,等.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监测系统[J].中国 港湾建设,2015(7):49-52. [3] 何祥荣,韦小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施工过程[J].俪人:教师, 2014(5):270-271. 〖 参考文献 〗 曹新海 张海丰 蒋 健: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地基基础堆载预压位移沉降监测技术 (上接第267页) 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人工监测与自动化监测变化量对比 施工阶段 人工监测/mm 自动化监测/mm 累计变化 日变化量 累计变化量 日变化量 累计变化量 量差异/% 第2道支撑 0.5 9.4 0.7 10.3 9 第3道支撑 1.3 25.3 1.2 24.5 3 第4道支撑 2.5 47.8 2.6 51.4 7 第5道支撑 1.6 55.7 1.6 58.6 5 第6道支撑 2.0 65.5 2.2 69.7 6 注:自动化监测累计变化量的起始值取自动化监测开始运行当天的人工 监测累计变化量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出具曲线图,再与人工监测 的数据进行对比,基本符合基坑变化情况。但在长期监测 实践中,我们发现自动化监测与人工监测数据有时候存在 一定的差异。 经分析,造成两者数据不一致,既有偶然因素(施工 现场车载带来的影响、挖机镐头机带来的振动等),又有 系统性因素(监测起点时间不一致、基准点不一致等), 这些要在今后的应用中予以重视[5-6]。 5 结语 本工程从开挖至顺利筑底,施工周期8个月左右,通过 规范钢筋绑扎、支模安装、浇筑混凝土等技术措施使支撑 轴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适时降水以严格控制地下水位; 同时抓紧工期以尽可能减少地下连续墙变形。从上可以看 出,在自动化监测的时间内,人工监测数据与自动化监测 数据互补,成功地为项目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1] 何寨兵,郭振华.自动化监测在地铁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J].云南水 力发电,2015(2):4-6. [2] 张友良,陈从新,刘小巍.面向对象的深基坑监测模型及系统开发[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Z1):1061-1064. [3] 唐川,陈章.深基坑监测信息分析系统实现的方法[J].福建电脑, 2004(6):58-59. [4] 王华强,汤石男.深基坑施工安全监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设想[J].城 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69-70. [5] 吉华龙,邓浩,章丹峰,等.深基坑工程监测现状和发展[J].建筑监督检 测与造价,2008(2):32-35. [6] 叶菲,周小俊,张凤梅.建筑基坑工程标准化监测研究[J].城市勘测, 2015(3):151-153. 〖 参考文献 〗 第三期正.indd 270 2016/3/11 10: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