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思《梦入桃花源》
陈思思《梦入桃花源》
例析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解题方略 主研:徐世英 工作率依:肃·民勤回中 200年4月7日
例析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解题方略 主讲:徐世英 工作单位:甘肃·民勤四中 2006年4月1日
解题方略】破题解答的途径 一、作者文题(作者情况、诗词题目) 二、序评注释(小序赏评、诗词注释) 三、外围知识(写作背景、相关知识) 四、意象分析(具体物象、情感意象) 五、题目要求(审清题目、科学解答)
【解题方略】破题解答的途径 ❖ 一、作者文题(作者情况、诗词题目) ❖ 二、序评注释(小序赏评、诗词注释) ❖ 三、外围知识(写作背景、相关知识) ❖ 四、意象分析(具体物象、情感意象) ❖ 五、题目要求(审清题目、科学解答)
【典型体例】2006年第一次高考诊断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 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典型体例】2006年第一次高考诊断 ❖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 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题目要求】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表现 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冷(2)这首词中,苏轼最欣赏的是“郴 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二句 请简述你对这两句词的理解。(4分)
【题目要求】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表现 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2)这首词中,苏轼最欣赏的是“郴 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二句。 请简述你对这两句词的理解。(4分)
考生考场解题实况】 令一、作者文题(作者情况、诗词题目) 1、作者:秦观(北宋词人,婉约派,学习过 他的《鹊桥仙》;苏轼的妹夫,妻子苏小妹 “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他学生知道不多, 此为解题障碍一。 ☆2、题目:试题只给出词牌“踏莎行”,没有 给出具体题目,仅词牌名看不出什么,此为 解题障碍二
【考生考场解题实况】 ❖ 一、作者文题(作者情况、诗词题目) ❖ 1、作者:秦观(北宋词人,婉约派,学习过 他的《鹊桥仙》;苏轼的妹夫,妻子苏小妹; “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他学生知道不多, 此为解题障碍一。 ❖ 2、题目:试题只给出词牌“踏莎行”,没有 给出具体题目,仅词牌名看不出什么,此为 解题障碍二
相关链接】(一) 令【作者】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 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东坡 的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 四学士。 秦观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 如这首《踏莎行》,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 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 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相关链接】(一) ❖【作者】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 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东坡 的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 四学士。 ❖ 秦观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 如这首《踏莎行》,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 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 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相关链接】(二)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 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 无数。 冷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 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 暮暮
【相关链接】(二) ❖秦观《鹊桥仙》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 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 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 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 暮暮
相关链接】(三) 秦观与苏小妹结婚之日,苏小妹想出新 婚之夜三难新郎的主意,洞房之夜,苏小妹 将秦观关在门外,命丫环给他三道试题,答 出来,才能入洞房。 秦观轻而易举地答出了前两道题。丫环 念出第三道题的上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苏小妹) 投石冲开水底天(秦少游)
【相关链接】(三) ❖ 秦观与苏小妹结婚之日,苏小妹想出新 婚之夜三难新郎的主意,洞房之夜,苏小妹 将秦观关在门外,命丫环给他三道试题,答 出来,才能入洞房。 ❖ 秦观轻而易举地答出了前两道题。丫环 念出第三道题的上联: ❖ 闭门推出窗前月(苏小妹) ❖ 投石冲开水底天(秦少游)
【考生考场解题实况】 令二、序评注释(小序赏评、诗词注释) 试题中既无词前小序、名家鉴赏评价,也无 任何提示注释,此为解题障碍三。 三、外围知识(写作背景、相关知识) 考生对该词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几乎是空 白,此为解题障碍四
【考生考场解题实况】 ❖ 二、序评注释(小序赏评、诗词注释) ❖ 试题中既无词前小序、名家鉴赏评价,也无 任何提示注释,此为解题障碍三。 ❖ 三、外围知识(写作背景、相关知识) ❖ 考生对该词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几乎是空 白,此为解题障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