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八校2016届高三阶段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 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 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髙。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 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 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髙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 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 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 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 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 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 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 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 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 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 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 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 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 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 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 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 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 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福建省漳州八校 2016 届高三阶段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 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 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 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 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 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 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 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 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 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 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 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 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 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 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 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 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 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 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 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 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 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 《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 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 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 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 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 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 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 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 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 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 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 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 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 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 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 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 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 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 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 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 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 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 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 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 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 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 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 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 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 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 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 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 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 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 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 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 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 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 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 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 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 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 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 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 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 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
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 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 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 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 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 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 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 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 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 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 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 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 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5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 倾酒绿,借颜红
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 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 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 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 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 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 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 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 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 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 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 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 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5 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 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③故人谁念我, 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指有兽头 装饰的火盆。③上国:京城。 8、本词开篇三句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9、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 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两句诗是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 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千古佳句是: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 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 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 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 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 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 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 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 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 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 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 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 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 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 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 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③故人谁念我, 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指有兽头 装饰的火盆。③上国:京城。 8、本词开篇三句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 分) 9、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 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 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千古佳句是: _________,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 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 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 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 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 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 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 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 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 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 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 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 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 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 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 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
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 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 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 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 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 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 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 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 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 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 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 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 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 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 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 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 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 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 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 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 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柿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 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6分) (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 分)
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 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 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 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 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 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 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 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 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 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 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 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 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 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 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 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 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 年第 9 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 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 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 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 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 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6 分) (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 分)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 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 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粉墨王侯”谭鑫培 在中国艺术史上,“粉墨王侯”谭鑫培对京剧的贡献,不仅在于开创了一大流派 谭派,更重要的是,他完成了将徽、汉、昆、梆子诸腔转化为成熟的京剧剧种的 任务。 在谭鑫培之前,尽管京剧在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时代已经创立,但草创时期 的京剧杂有汉(腔)、京(腔)、秦(腔)、昆(曲)、梆(子腔)的特点。至谭氏时代, 他以天纵之资,“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序), 正式确立了以京、汉语音为主,包含湖广韵、中州调的“复合型”京剧音韵体系 谭鑫培对京剧的众多行当都有重要影响,尤以对老生行的影响最大。谭氏以前, 老生行由“老生三杰”一一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创立了一种兼济壮美 (气势)、优美(韵味)的整体性风格。程、余时代,正值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在内 忧外患的形势之下,对慷慨悲壮、充满阳刚之气的唱腔高度认同。因而这一时期 的老生唱腔,古朴简练,圆洪庄重,平正无巧,拉长声,翻高唱,放悲音,直腔 直调,激越饱满。应该说,程、余、张完成了京剧唱腔的第一次创制,但总体上 仍不出以气势取胜的范围。随着京剧自身的演进和成熟,当时已经出现壮美(气 势)和优美(韵味)分流演进的趋势。谭鑫培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集长庚、二奎 九龄等人之长,广泛地从小生腔、青衣腔、大鼓腔、皮影腔中吸收营养,进行旋 律、节奏的巧妙变化,使京剧从“老三杰”诸腔杂陈的阶段,走向音韵声腔统- “唱念做打”全面发展、突出人物塑造的成熟时期,迈出了具有开创性和历史性 的一步,“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自皮黄以来,谭氏一人而已”(陈彦 衡<旧剧丛谈》),实在不为过誉。谭鑫培完成了京剧由重壮美向重优美的风格转 换,确立了百年京剧以韵味取胜的主导地位 从中国艺术史的角度考察,谭是继程长庚之后奠定京剧国剧地位的关键人物。程 长庚之前或同时期的北京舞台,既不乏一些名伶名角,同时也是一个诸腔杂陈 多派竞争的时代,京剧还没有定型,尚有徽派、汉派、京派之分;同时昆曲、梆 子等剧种也常和京剧同台争胜,还不能说程长庚身后的京剧就已经具备了他派艺 术无可比拟的宗主地位。但历史的偶然性赋予了京剧一种历史的机缘:在程长庚 身后又出现了一位能将徽、汉、京融于一体的后继者谭鑫培。谭氏以其独特的艺 术魅力,使上至太后、皇帝、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各个阶层成为京剧的忠 实观众。清末的北京街头,到处是对谭派唱腔的众口模仿:“家国兴亡谁管得, 满城争说‘叫天儿’。”此后的百年光景,京剧迎来了一个高度普及化和大众化 的新时代,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谭鑫培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将社会加于艺人身上的“下贱”意识 大大扫除,有力推进了京剧艺术的职业化。在谭氏之前,艺人社会地位很低,艺 人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也缺乏基本的认同。如享有盛名20年的郭宝臣终身不灌 唱片、不教徒弟、不留影像,自谓“不愿自误误人”。即使是有“伶圣”之称的 程长庚晚年也要让长子出京“寄籍正定,事耕读”,反映出其内心也不以演艺为 高尚行业。但谭鑫培却从不把自己当“戏子”,即便是在王公大臣面前也不卑不 亢,不以执业梨园为贱,还开创了世家梨园的传统。“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 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 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粉墨王侯”谭鑫培 在中国艺术史上,“粉墨王侯”谭鑫培对京剧的贡献,不仅在于开创了一大流派 谭派,更重要的是,他完成了将徽、汉、昆、梆子诸腔转化为成熟的京剧剧种的 任务。 在谭鑫培之前,尽管京剧在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时代已经创立,但草创时期 的京剧杂有汉(腔)、京(腔)、秦(腔)、昆(曲)、梆(子腔)的特点。至谭氏时代, 他以天纵之资,“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序), 正式确立了以京、汉语音为主,包含湖广韵、中州调的“复合型”京剧音韵体系。 谭鑫培对京剧的众多行当都有重要影响,尤以对老生行的影响最大。谭氏以前, 老生行由“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创立了一种兼济壮美 (气势)、优美(韵味)的整体性风格。程、余时代,正值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在内 忧外患的形势之下,对慷慨悲壮、充满阳刚之气的唱腔高度认同。因而这一时期 的老生唱腔,古朴简练,圆洪庄重,平正无巧,拉长声,翻高唱,放悲音,直腔 直调,激越饱满。应该说,程、余、张完成了京剧唱腔的第一次创制,但总体上 仍不出以气势取胜的范围。随着京剧自身的演进和成熟,当时已经出现壮美(气 势)和优美(韵味)分流演进的趋势。谭鑫培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集长庚、二奎、 九龄等人之长,广泛地从小生腔、青衣腔、大鼓腔、皮影腔中吸收营养,进行旋 律、节奏的巧妙变化,使京剧从“老三杰”诸腔杂陈的阶段,走向音韵声腔统一、 “唱念做打”全面发展、突出人物塑造的成熟时期,迈出了具有开创性和历史性 的一步,“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自皮黄以来,谭氏一人而已”(陈彦 衡<旧剧丛谈》),实在不为过誉。谭鑫培完成了京剧由重壮美向重优美的风格转 换,确立了百年京剧以韵味取胜的主导地位。 从中国艺术史的角度考察,谭是继程长庚之后奠定京剧国剧地位的关键人物。程 长庚之前或同时期的北京舞台,既不乏一些名伶名角,同时也是一个诸腔杂陈、 多派竞争的时代,京剧还没有定型,尚有徽派、汉派、京派之分;同时昆曲、梆 子等剧种也常和京剧同台争胜,还不能说程长庚身后的京剧就已经具备了他派艺 术无可比拟的宗主地位。但历史的偶然性赋予了京剧一种历史的机缘:在程长庚 身后又出现了一位能将徽、汉、京融于一体的后继者谭鑫培。谭氏以其独特的艺 术魅力,使上至太后、皇帝、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各个阶层成为京剧的忠 实观众。清末的北京街头,到处是对谭派唱腔的众口模仿:“家国兴亡谁管得, 满城争说‘叫天儿’。”此后的百年光景,京剧迎来了一个高度普及化和大众化 的新时代,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谭鑫培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将社会加于艺人身上的“下贱”意识 大大扫除,有力推进了京剧艺术的职业化。在谭氏之前,艺人社会地位很低,艺 人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也缺乏基本的认同。如享有盛名 20 年的郭宝臣终身不灌 唱片、不教徒弟、不留影像,自谓“不愿自误误人”。即使是有“伶圣”之称的 程长庚晚年也要让长子出京“寄籍正定,事耕读”,反映出其内心也不以演艺为 高尚行业。但谭鑫培却从不把自己当“戏子”,即便是在王公大臣面前也不卑不 亢,不以执业梨园为贱,还开创了世家梨园的传统。“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
载轰如雷”这是百年前一代文坛骁将梁启超对谭鑫培的赞誉。伴随着百年来京剧 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伶界大王”谭鑫培之名,不仅没有消散于历史尘埃之 中,反而熠熠生辉,至今回响不绝 相关链接 ①谭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 箭衣戏或折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炼……所演各剧,在剧词 和表演艺术上多有加工改革之处。又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 因此不常演王帽戏;演《定军山》的黄忠,不戴帅盔而戴扎巾,都是为了掩 其所短而发挥其所长。(百度百科) ②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其创始的谭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个京剧艺术流派。他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京剧大师。此 外,他还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里面表演了自己的京剧拿 手片段。(《北京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A.文章第一段简要概括了谭鑫培对京剧做出的巨大贡献一一开创流派、使剧种成 熟,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B.谭鑫培以天纵之资,正式确立了以京、汉语音为主,包含湖广韵、中州调的“复 合型”京剧音韵体系,从而完成了京剧的创立 C.在“气势”“韵味”两种风格流派分流演进的过程中,谭鑫培完成了京剧由重 壮美向重优美的风格转换,确立了京剧以韵味取胜的主导地位 D.文章结尾引用了梁启超先生对谭鑫培的赞誉,梁先生的话不仅赞扬了谭鑫培在 京剧界声名远扬、影响深远,而且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E.文中大量使用了京剧专业术语,这不仅是行文的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较为详细 地介绍传主在京剧方面的建树),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章多次提到程长庚,这对写谭鑫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谭鑫培在奠定国剧地位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请简要回答。(6分) (4)你认为谭鑫培能够超越前人,在京剧艺术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 分) A、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在山水田园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在昔日庞德公的栖隐地, 感受着晨钟暮鼓的幽静和寂寥。 B、他从2005年7月起,进入高老师曾供职的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忝列 门墙,跟随高老师学习书画鉴定近十年,获益良多 C、溶洞里的石钟乳和石笋,形态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 也值得观赏,真可谓是钟灵毓秀。 D、在年底的这次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立下惩治腐败的“誓言”。刮骨疗毒的 决心让那些心存侥幸的腐败分子一时坐立不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载轰如雷”这是百年前一代文坛骁将梁启超对谭鑫培的赞誉。伴随着百年来京剧 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伶界大王”谭鑫培之名,不仅没有消散于历史尘埃之 中,反而熠熠生辉,至今回响不绝。 相关链接 ①谭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 箭衣戏或 折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炼……所演各剧,在剧词 和表演艺术上多有加工改革之 处。又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 因此不常演王帽戏;演《定军山》的黄忠,不戴帅盔而 戴扎巾,都是为了掩 其所短而发挥其所长。 (百度百科) ②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其创始的谭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 个京剧艺 术流派。他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京剧大师。此 外,他还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 电影《定军山》,在里面表演了自己的京剧拿 手片段。 (《北京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第一段简要概括了谭鑫培对京剧做出的巨大贡献——开创流派、使剧种成 熟,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B.谭鑫培以天纵之资,正式确立了以京、汉语音为主,包含湖广韵、中州调的“复 合型”京剧音韵体系,从而完成了京剧的创立。 C.在“气势”“韵味”两种风格流派分流演进的过程中,谭鑫培完成了京剧由重 壮美向重优美的风格转换,确立了京剧以韵味取胜的主导地位。 D.文章结尾引用了梁启超先生对谭鑫培的赞誉,梁先生的话不仅赞扬了谭鑫培在 京剧界声名远扬、影响深远,而且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E.文中大量使用了京剧专业术语,这不仅是行文的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较为详细 地介绍传主在京剧方面的建树),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章多次提到程长庚,这对写谭鑫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谭鑫培在奠定国剧地位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请简要回答。(6 分) (4)你认为谭鑫培能够超越前人,在京剧艺术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3 分) A、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在山水田园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在昔日庞德公的栖隐地, 感受着晨钟暮鼓的幽静和寂寥。 B、他从 2005 年 7 月起,进入高老师曾供职的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忝列 门墙,跟随高老师学习书画鉴定近十年,获益良多。 C、溶洞里的石钟乳和石笋,形态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 也值得观赏,真可谓是钟灵毓秀。 D、在年底的这次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立下惩治腐败的“誓言”。刮骨疗毒的 决心让那些心存侥幸的腐败分子一时坐立不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 分)
A、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 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B、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惨剧的历史。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孩 子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 个削减到67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1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组成 前呼后应的排比句。(4分) 枚古老而美丽的月亮,沉淀在江河的激流与浩瀚里, ,沉淀 在稻谷的光泽与禾香里;也沉淀在文化的博大与风韵里, ,沉淀在宋 词的悠扬与浪漫里。在任何一个地方掬起一捧水,都会有一个月亮。 16、下面这则材料是被网友誉为“最给力局长”的郑宇民在民企峰会上接受央视 主持人董倩采访时的一段精彩对话,要求表现郑宇民“智斗”的艺术效果。(4 分) 董倩:以前我们都站着说,这次为什么坐着说,是不是因为气比较短了? 郑宇民: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都是坐着说话的。我不愿意站着说话是因 为②。你是央企穿着高跟鞋,我代表民企,我穿着平底鞋,我们站在一起,我觉 得不公平,应该坐下来平起平坐,你就没有了高跟鞋的优势 17、在下面横线,续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字数大致相等。(6分)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荷因夏而 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分) 我们到河边仔细去看游鱼。凡是水流较急的地方,鱼口都面对着流向,不肯随波 逐流而下。身为一条鱼,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身体平衡,作一条堂堂正正的鱼; 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摄取上帝在水中为它们准备的养分。倘若它们调转方向,放 弃努力,就会翻滚、散乱,昏沉沉地被冲到浅滩上,最终丧命。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 2016届高三阶段漳州八校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说法有误,应是“有大量的倡导廉 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夸大其词) 2.D(“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并非“表 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官场清廉的良好愿望。 3.A(“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无据。)
A、近日,深圳一名年仅 35 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 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B、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惨剧的历史。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孩 子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 113 个削减到 67 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1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组成 前呼后应的排比句。(4 分) 一枚古老而美丽的月亮,沉淀在江河的激流与浩瀚里, ,沉淀 在稻谷的光泽与禾香里;也沉淀在文化的博大与风韵里, ,沉淀在宋 词的悠扬与浪漫里。在任何一个地方掬起一捧水,都会有一个月亮。 16、下面这则材料是被网友誉为“最给力局长”的郑宇民在民企峰会上接受央视 主持人董倩采访时的一段精彩对话,要求表现郑宇民“智斗”的艺术效果。(4 分) 董倩:以前我们都站着说,这次为什么坐着说,是不是因为气比较短了? 郑宇民: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都是坐着说话的。我不愿意站着说话是因 为②。你是央企穿着高跟鞋,我代表民企,我穿着平底鞋,我们站在一起,我觉 得不公平,应该坐下来平起平坐,你就没有了高跟鞋的优势。 17、在下面横线,续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字数大致相等。(6 分)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荷因夏而 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 热; , , , ; , , , 。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我们到河边仔细去看游鱼。凡是水流较急的地方,鱼口都面对着流向,不肯随波 逐流而下。身为一条鱼,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身体平衡,作一条堂堂正正的鱼; 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摄取上帝在水中为它们准备的养分。倘若它们调转方向,放 弃努力,就会翻滚、散乱,昏沉沉地被冲到浅滩上,最终丧命。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 明。 2016 届高三阶段漳州八校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C (“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说法有误,应是“有大量的倡导廉 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夸大其词) 2. D(“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并非“表 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官场清廉的良好愿望。) 3. A(“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无据。)
4.D(根据原文,前两句以“者……也”为标志表判断,所以应该在“者”之后 停顿,这样可以排除A、B两项;“已丰于昔”构成独立的句子,而“由是观之” 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样可以排除C项。原文标点:“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 吏也。今校数岁之巾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 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C(“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6.C(“他亲自审讯”错,原文说“洽以白提点刑狱”;另外“将二人杀掉”也 不准确,原文说“盗闻之,白伏”) 7.(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 足之情呢?(得分点:以、孰与……乎、全各1分,句意2分)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 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得分点:“者……也”判断句式、获、中各1分,句意 2分) 参考译文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读书,从《六经》 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 的书,无所不读。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干说:“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 续,像你们这样的没有几个人啊 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贷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 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 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推行推排法, 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 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査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奷行就无从隐藏 了。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它作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有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服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 力使官吏摇摆不定,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此逮捕关押的人很多。张洽将此案上 报提点刑狱,杀了他。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恰逢有兄弟 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 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 顿时醒悟。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 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卖的。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 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张洽考虑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 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 说:“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 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 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就可以免除了。 太守醒悟,因而罢免了都吏,而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他当永新县知县。有 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 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服罪。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进监狱,第二天上报 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张洽从少年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平常与 般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 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
4.D(根据原文,前两句以“者……也”为标志表判断,所以应该在“者”之后 停顿,这样可以排除 A、B 两项;“已丰于昔”构成独立的句子,而“由是观之” 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样可以排除 C 项。原文标点:“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 吏也。今校数岁之巾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 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C(“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6.C(“他亲自审讯”错,原文说“洽以白提点刑狱”;另外“将二人杀掉”也 不准确,原文说“盗闻之,白伏”) 7.(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 足之情呢?(得分点:以、孰与……乎、全各 1 分,句意 2 分)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 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得分点:“者……也”判断句式、获、中各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读书,从《六经》 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 的书,无所不读。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干说:“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 续,像你们这样的没有几个人啊。” 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贷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 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 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推行推排法, 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 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奸行就无从隐藏 了。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它作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有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服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 力使官吏摇摆不定,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此逮捕关押的人很多。张洽将此案上 报提点刑狱,杀了他。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恰逢有兄弟 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 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 顿时醒悟。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 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卖的。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 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张洽考虑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 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 说:“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 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 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就可以免除了。” 太守醒悟,因而罢免了都吏,而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他当永新县知县。有 一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 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服罪。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进监狱,第二天上报 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张洽从少年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平常与一 般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 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一
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 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 8、【答案】开篇三句描写了严冬风雪图:岁末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 风猎猎,寒冷凄清,昏暗寂寥。(1分)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勒出了一个 严冬凄清寂寥的环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分) 【解析】此题考査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第一问要求描绘图景,首先要抓住开篇三句写道哪些景,这些景怎么样,用主谓 短语描述景象,还要关注时间(节候)、地点、天气,还要点明景象的特点。分 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从营造氛围、表情达意、奠定情感基调等方面考虑 9、【答案】①上片写年老的词人在寒冷冬夜倾酒自酌,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感 (1分)②下片以“官梅”自喻,表达虽被贬异乡、身有羁绊,但不失梅的孤傲 髙洁;(1分)③结尾处既有词人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 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2分) 【解析】此题考査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D(鉴赏评 价)。 【答案】赏析作者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看作者写了哪些具体内 容,然后根据诗歌内容进一步概括作者的情感。一首诗当中,作者的情感往往是 复杂的,所以还要注意其情感的复杂性,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分点作答。 10、(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1、(1)B3分,E2分,D1分(A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 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 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C“写出老木人缘 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D还有对 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2)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 ②“渐渐消散的炊烟”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 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 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朝代变迁的感叹。 (3)①老态龙钟;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③都表现出了忠诚, 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4)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 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②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③城镇化进 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 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①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 消失。②老木悊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 ③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 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 (表明观点2分,理由言之有理可得6分) 12.(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①D梁启超和谭 鑫培是同时代的人,而“影响深远”是指百年之后,不是梁启超的赞誉;A 无中生有,第一段没有提到谭鑫培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B张冠李戴,京剧 在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时代已经创立)
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 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 8、【答案】开篇三句描写了严冬风雪图:岁末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 风猎猎,寒冷凄清,昏暗寂寥。(1 分)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勒出了一个 严冬凄清寂寥的环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 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 第一问要求描绘图景,首先要抓住开篇三句写道哪些景,这些景怎么样,用主谓 短语描述景象,还要关注时间(节候)、地点、天气,还要点明景象的特点。分 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从营造氛围、表情达意、奠定情感基调等方面考虑。 9、【答案】①上片写年老的词人在寒冷冬夜倾酒自酌,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感; (1 分)②下片以“官梅”自喻,表达虽被贬异乡、身有羁绊,但不失梅的孤傲 高洁;(1 分)③结尾处既有词人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 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2 分)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 D(鉴赏评 价)。 【答案】赏析作者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看作者写了哪些具体内 容,然后根据诗歌内容进一步概括作者的情感。一首诗当中,作者的情感往往是 复杂的,所以还要注意其情感的复杂性,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分点作答。 10、(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1、(1)B3 分,E2 分,D1 分(A 第 2 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 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 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C“写出老木人缘 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D 还有对 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2)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 ②“渐渐消散的炊烟”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 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 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朝代变迁的感叹。 (3)①老态龙钟;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 ③都表现出了忠诚, 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4)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 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②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③城镇化进 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 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①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 消失。②老木惁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 ③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 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 (表明观点 2 分,理由言之有理可得 6 分) 12.(1)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D 梁启超和谭 鑫培是同时代的人,而“影响深 远”是指百年之后,不是梁启超的赞誉;A 无中生有,第一段没有提到谭鑫培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B 张冠李戴,京剧 在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时代已经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