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语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可谓日新月异。许多城市仅在超短时间内就有了数倍甚至十数倍 的扩张。“新”来的市民或准市民分享着城市生活或准城市生活。但一种“城市 的农村化”的奇特现象也愈发凸显:整洁干净的街道变得拥挤肮脏;静谧的生活 环境变得喧嚣混乱无序。 “城市的农村化”现象带有逆文明的色彩,是用使文明倒退的力量拖曳着社会进 步的脚步,用落后的生活习惯和态度甚至思维方式“改造”中国原有的城市生活 品质和风貌! 可对此现象,人们仍停留在摇头叹气的浅层次上。还不得要领态度的背后有两个 因素:一是把此现象的出现统统归咎于道德缺失、修养不够、见识不多、素质低 下。有些具体主管部门常发些口气强硬的治标不治本的文件,但仍无法把控一些 地区愈演愈烈的势头。二是国人自古就有的“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信念,也懈怠 了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创造性思维。 老祖宗朴素的唯物主义意识不可否定,但逆文明现象的滋生绝非偶然。它其实是 刚进入市场化社会的中国必须认真应对的规律性现象。社会学的一个原理告诉我 们:在重大社会变迁中,物质文化的变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并非同步,往往是 后者落后于前者。 个社会要实现重大历史进步与转型,往往要经过三个层面的变化:器物层面、 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 器物层面的变化可以理解为经济、科技等显见变化。制度层面的变化则表现为新 制度的建立、旧制度的完善更新,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法律规则的变化。制度对于 人们在职业、商业和社会方面的行为刚性约束力,使社会每一个成员对是层面变 化的感受更明显。但真正可使一种社会变化获得文明标志、取得真正历史进步的 “毕业证”,还要靠第三层面的变化。即一种新文明在全社会的最终形成与固化。 研究证明,精神层面的变化与另两层面不同步,且总处在脱节或半脱节状态。 位老艺术评论家曾不客气地抨击如今中国艺术界的某些负面现象:追逐金钱、粗 制滥造、形式奢华、内容贫乏、众多伪劣作品充斥市场。他感慨中国艺术怎会落 到这般田地,喊了几十年的“双百方针”怎会出现社会欣赏水平大为下降的趋 势? 其实,党的领导人在上世纪40年代的延安窑洞里就明白了中国文化须遵循“提 高指导下的普及”这一方针的道理。当时周恩来等人归此方针,在物质基础甚薄 弱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各种兼顾中西文化的各类文化事业。这是领导人们人大力缩 减社会发展中文化落差的一种自觉。若我们不能像周恩来对“文化滞后”有效把 控,以“提髙指导下的普及”引导公众精神文化的自发性流俗倾向,“文化滞 后”的危害就不仅是精神与器物、制度层面不同步的差距,而会给文化倒退洞开 大门,让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受到重创 个社会精神层面的变迁绝不可任意妄为。不掌握其发展规律定会受到无情惩 罚。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同样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异象与乱象,中国须 警觉
福建省漳州市 2017 届高三毕业班 5 月质量检查语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可谓日新月异。许多城市仅在超短时间内就有了数倍甚至十数倍 的扩张。“新”来的市民或准市民分享着城市生活或准城市生活。但一种“城市 的农村化”的奇特现象也愈发凸显:整洁干净的街道变得拥挤肮脏;静谧的生活 环境变得喧嚣混乱无序。 “城市的农村化”现象带有逆文明的色彩,是用使文明倒退的力量拖曳着社会进 步的脚步,用落后的生活习惯和态度甚至思维方式“改造”中国原有的城市生活 品质和风貌! 可对此现象,人们仍停留在摇头叹气的浅层次上。还不得要领态度的背后有两个 因素:一是把此现象的出现统统归咎于道德缺失、修养不够、见识不多、素质低 下。有些具体主管部门常发些口气强硬的治标不治本的文件,但仍无法把控一些 地区愈演愈烈的势头。二是国人自古就有的“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信念,也懈怠 了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创造性思维。 老祖宗朴素的唯物主义意识不可否定,但逆文明现象的滋生绝非偶然。它其实是 刚进入市场化社会的中国必须认真应对的规律性现象。社会学的一个原理告诉我 们:在重大社会变迁中,物质文化的变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并非同步,往往是 后者落后于前者。 一个社会要实现重大历史进步与转型,往往要经过三个层面的变化:器物层面、 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 器物层面的变化可以理解为经济、科技等显见变化。制度层面的变化则表现为新 制度的建立、旧制度的完善更新,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法律规则的变化。制度对于 人们在职业、商业和社会方面的行为刚性约束力,使社会每一个成员对是层面变 化的感受更明显。但真正可使一种社会变化获得文明标志、取得真正历史进步的 “毕业证”,还要靠第三层面的变化。即一种新文明在全社会的最终形成与固化。 研究证明,精神层面的变化与另两层面不同步,且总处在脱节或半脱节状态。一 位老艺术评论家曾不客气地抨击如今中国艺术界的某些负面现象:追逐金钱、粗 制滥造、形式奢华、内容贫乏、众多伪劣作品充斥市场。他感慨中国艺术怎会落 到这般田地,喊了几十年的“双百方针”怎会出现社会欣赏水平大为下降的趋 势? 其实,党的领导人在上世纪 40 年代的延安窑洞里就明白了中国文化须遵循“提 高指导下的普及”这一方针的道理。当时周恩来等人归此方针,在物质基础甚薄 弱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各种兼顾中西文化的各类文化事业。这是领导人们人大力缩 减社会发展中文化落差的一种自觉。若我们不能像周恩来对“文化滞后”有效把 控,以“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引导公众精神文化的自发性流俗倾向,“文化滞 后”的危害就不仅是精神与器物、制度层面不同步的差距,而会给文化倒退洞开 大门,让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受到重创。 一个社会精神层面的变迁绝不可任意妄为。不掌握其发展规律定会受到无情惩 罚。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同样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异象与乱象,中国须 警觉
(摘编自秦晓鹰《逆文明现象与文化滞后》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城市的农村化”的表现一项是 A.随着许多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相当多的农民变成了市民,但他们的思想意识、 文明程度等还无法完全适应城市生活。 B.“新”来的市民或准市民虽然身份变了,但生活习惯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 他们的一些行为与城市文明显得极不协调。 C.“新”来市民用落后的生活习惯、态度和思维方式,给中国原有的城市生活 品质和风貌造成破坏,并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D.近年来,各地纷纷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从根本上转变 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对“城市的农村化”这种逆文明现象缺乏从社会的历史进步与转型的层 面去认识,所以治理起来相当困难,常常是治标不治本。 B.在社会大变迁中,器物层面的变化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变化并不同步, 般在属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层面变化之前实现 C.旧制度的完善更新,及各方面法律规则的变化,使新文明在全社会范围内蔚 然成风,这象征着社会变化取得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D.民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流俗倾向具有自发性,如果能像我们党四十年代那样 发展文化事业,就可能有效缩减经济发展与文化的落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农村化”的逆文明现象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产物,其发生有既定的规 律,因而也必然是无法治理的 B.中国艺术界存在诸多负面现象,实际上是当下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变化与器 物层面、制度层面处在脱节或半脱节状态的反映 C.周恩来等人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方针,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事业,说明 文化滞后”的现象是能够有效把控的 D.文中用“劣币驱逐良币”作类比,说明“文化滞后”现象若不扼止,文明人 可能被不文明者同化,“文明逆流”终将出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微笑在瞬间 北溟 我曾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不怕孤独而且还乐于享受孤独的人。孤独时,自己的心就 像大海、像草原,任思想、任想象、仼各种各样的情感游弋、驰骋。我不喜欢交 际也害怕交际,宁愿封闭自己,固守属于自己的一方孤独。但是,那次在南行列 车上,我发现了一个陌生的自我一一一个希望走出孤独的自我。 大年三十,我乘上了南去的列车,换了票,找到铺位,草草地安顿一下就躺下了。 觉醒来,我略略扫视一下车厢中我住的这个单元,连我在内只有两位旅客。那 位卧在我对面的铺位上,用毛毯蒙着头,委屈地蜷缩着 夜色渐渐浓了,车厢里的灯显得更亮。这时传来那位蒙头旅客吃“年夜饭”的声 音,我很好奇这位蒙头旅客是什么模样,恰巧他慢慢翻过身来 令我惊讶的是对方竟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孩子,一身学生装束,显得清新淡雅 这时,她也在注视着我,目光有些犹豫,有些羞怯,在对视的一瞬间,我觉得应
(摘编自秦晓鹰《逆文明现象与文化滞后》)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城市的农村化”的表现一项是 A.随着许多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相当多的农民变成了市民,但他们的思想意识、 文明程度等还无法完全适应城市生活。 B.“新”来的市民或准市民虽然身份变了,但生活习惯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 他们的一些行为与城市文明显得极不协调。 C.“新”来市民用落后的生活习惯、态度和思维方式,给中国原有的城市生活 品质和风貌造成破坏,并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D.近年来,各地纷纷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从根本上转变 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对“城市的农村化”这种逆文明现象缺乏从社会的历史进步与转型的层 面去认识,所以治理起来相当困难,常常是治标不治本。 B.在社会大变迁中,器物层面的变化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变化并不同步, 一般在属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层面变化之前实现。 C.旧制度的完善更新,及各方面法律规则的变化,使新文明在全社会范围内蔚 然成风,这象征着社会变化取得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D.民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流俗倾向具有自发性,如果能像我们党四十年代那样 发展文化事业,就可能有效缩减经济发展与文化的落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农村化”的逆文明现象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产物,其发生有既定的规 律,因而也必然是无法治理的。 B.中国艺术界存在诸多负面现象,实际上是当下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变化与器 物层面、制度层面处在脱节或半脱节状态的反映。 C.周恩来等人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方针,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事业,说明 “文化滞后”的现象是能够有效把控的。 D.文中用“劣币驱逐良币”作类比,说明“文化滞后”现象若不扼止,文明人 可能被不文明者同化,“文明逆流”终将出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微笑在瞬间 北溟 我曾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不怕孤独而且还乐于享受孤独的人。孤独时,自己的心就 像大海、像草原,任思想、任想象、任各种各样的情感游弋、驰骋。我不喜欢交 际也害怕交际,宁愿封闭自己,固守属于自己的一方孤独。但是,那次在南行列 车上,我发现了一个陌生的自我——一个希望走出孤独的自我。 大年三十,我乘上了南去的列车,换了票,找到铺位,草草地安顿一下就躺下了。 一觉醒来,我略略扫视一下车厢中我住的这个单元,连我在内只有两位旅客。那 一位卧在我对面的铺位上,用毛毯蒙着头,委屈地蜷缩着。 夜色渐渐浓了,车厢里的灯显得更亮。这时传来那位蒙头旅客吃“年夜饭”的声 音,我很好奇这位蒙头旅客是什么模样,恰巧他慢慢翻过身来。 令我惊讶的是对方竟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孩子,一身学生装束,显得清新淡雅。 这时,她也在注视着我,目光有些犹豫,有些羞怯,在对视的一瞬间,我觉得应
该对她微笑一下,尤其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事实上,我在心里已经这样做了, 但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 用完餐,我找出一本书漫不经心地翻着,心里却在猜测着这位女孩子在这种时候 出远门的意图。她显然不像我,一看便知是单位里的“出差模子”,行装简便, 上车倒头便睡。她是探亲?旅游?还是赌气离家出走?我不安地抬头看了她一眼: 她眼睛怔怔地盯着漆黑的窗外,神情像她的心思,令人捉摸不透。但我似乎看出 了她内心的一片孤独 书上的话我一句也没有读进去,恻隐之心鼓励着我去接近她,和她交谈。可是她 羁留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全无理会我的意思。我突然发现,我想接近她,和她 交谈的动机中,蛰伏着强烈的想排遣自己的孤独的潜意识。 我决定鼓起勇气给那个女孩一个微笑。但是,那个女孩子已经躺下了,仍用毛毯 蒙着头,仍蜷缩着。明天吧,我发誓明天不仅要对她微笑,还要问候一声“新年 好!”子夜时分,远远传来阵阵辞旧迎新的爆竹声。我心头一热,这些爆竹给人 们带来了多少希望啊。正是靠着一个又一个希望的支撑,人们才能在孤独中活着 阳光透过车窗斜射过来。那个女孩已经起来了,正侧脸看着窗外。列车出隧道, 阳光正好照在那个女孩子的脸上,松软的头发面部的茸毛勾勒出一圈金色的轮 廓。我静静地欣赏着,觉得像一幅画。女孩子似乎觉察到了,突然回过头来。这 本是我向她致意的最好时机,可我却因猝不及防而掉转了目光 午后,我悄悄地在纸上写了“新年好”3个大字想置于她能看到的地方,但最后 还是将它夹进书里。整个下午我都在自责,感到孤独难以忍受,却没有力量自拔 渴望坦诚,又缺乏付出坦诚的勇气,这正是我的悲剧性所在 当列车缓缓驶进终点站时,夜色已笼罩。她几经努力终于将箱子拉了出来,微微 喘息着转过身来,并惊讶地发现我竟一直站在她身后。我想,我一定是对她微笑 了,没有强迫的成分,笑得很自然,她立即回报了一个羞怯而感激的微笑 下车后,我为她招了一辆出租车,并帮她把行李安置好,她默默看着,有些茫然。 等她坐进车里,我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书,抽出那张纸条递给她。她展开 一看,有些激动,也从包里拿出一张叠得方方的纸条递给我,原来也是“新年 好 车启动了,我们彼此微笑着挥挥手。这时,她的眼里已噙满泪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次与女孩有了正面交流的机会,“我”觉得应该对她微笑一下,可是, 因为顾虑和习惯,“我”错过了这个机会 B.第二次有了交流机会,“我”却猝不及防地掉转了目光,写出了“我”明明 想和“她”交流,却无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矛盾情态。 C.小说讲述了一个车厢偶遇的故事,在特殊的时间、封闭的空间,细腻而真实 地描写了两个陌生的旅人的心灵交会,情节波澜起伏。 D.小说结尾“我”用最后的努力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暖的结局,两张写着“新 年好”的纸条,使这场偶遇平添了温暖和美丽。 5.小说主要以列车的车厢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以“车启动了,我们彼此微笑着挥挥手。这时,她的眼里已噙满泪水 为结尾,小说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该对她微笑一下,尤其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事实上,我在心里已经这样做了, 但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 用完餐,我找出一本书漫不经心地翻着,心里却在猜测着这位女孩子在这种时候 出远门的意图。她显然不像我,一看便知是单位里的“出差模子”,行装简便, 一上车倒头便睡。她是探亲?旅游?还是赌气离家出走?我不安地抬头看了她一眼: 她眼睛怔怔地盯着漆黑的窗外,神情像她的心思,令人捉摸不透。但我似乎看出 了她内心的一片孤独。 书上的话我一句也没有读进去,恻隐之心鼓励着我去接近她,和她交谈。可是她 羁留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全无理会我的意思。我突然发现,我想接近她,和她 交谈的动机中,蛰伏着强烈的想排遣自己的孤独的潜意识。 我决定鼓起勇气给那个女孩一个微笑。但是,那个女孩子已经躺下了,仍用毛毯 蒙着头,仍蜷缩着。明天吧,我发誓明天不仅要对她微笑,还要问候一声“新年 好!”子夜时分,远远传来阵阵辞旧迎新的爆竹声。我心头一热,这些爆竹给人 们带来了多少希望啊。正是靠着一个又一个希望的支撑,人们才能在孤独中活着。 阳光透过车窗斜射过来。那个女孩已经起来了,正侧脸看着窗外。列车出隧道, 阳光正好照在那个女孩子的脸上,松软的头发面部的茸毛勾勒出一圈金色的轮 廓。我静静地欣赏着,觉得像一幅画。女孩子似乎觉察到了,突然回过头来。这 本是我向她致意的最好时机,可我却因猝不及防而掉转了目光。 午后,我悄悄地在纸上写了“新年好”3 个大字想置于她能看到的地方,但最后 还是将它夹进书里。整个下午我都在自责,感到孤独难以忍受,却没有力量自拔; 渴望坦诚,又缺乏付出坦诚的勇气,这正是我的悲剧性所在。 当列车缓缓驶进终点站时,夜色已笼罩。她几经努力终于将箱子拉了出来,微微 喘息着转过身来,并惊讶地发现我竟一直站在她身后。我想,我一定是对她微笑 了,没有强迫的成分,笑得很自然,她立即回报了一个羞怯而感激的微笑。 下车后,我为她招了一辆出租车,并帮她把行李安置好,她默默看着,有些茫然。 等她坐进车里,我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书,抽出那张纸条递给她。她展开 一看,有些激动,也从包里拿出一张叠得方方的纸条递给我,原来也是“新年 好”。 车启动了,我们彼此微笑着挥挥手。这时,她的眼里已噙满泪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次与女孩有了正面交流的机会,“我”觉得应该对她微笑一下,可是, 因为顾虑和习惯,“我”错过了这个机会。 B.第二次有了交流机会,“我”却猝不及防地掉转了目光,写出了“我”明明 想和“她”交流,却无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矛盾情态。 C.小说讲述了一个车厢偶遇的故事,在特殊的时间、封闭的空间,细腻而真实 地描写了两个陌生的旅人的心灵交会,情节波澜起伏。 D.小说结尾“我”用最后的努力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暖的结局,两张写着“新 年好”的纸条,使这场偶遇平添了温暖和美丽。 5.小说主要以列车的车厢为中心叙 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 分) 6.小说以“车启动了,我们彼此微笑着挥挥手。这时,她的眼里已噙满泪水” 为结尾,小说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戏痴葛存壮 生扮演配角、常演反派的葛存壮,在银幕上“死”过的次数不少。而角色结局 越惨,观众掌声往往越热烈 葛老确实与众不同。 当年拍电影也算革命,工资一样,组织分配角色。其他人乐得清闲,葛存壮却每 天早出晚归。听说导演凌子风组里缺个日本鬼子,他主动请缨。 有人心疼他“身形瘦,颧骨高”,演不了主角,可他并不在意。 凌子风喜欢这个年轻人的认真劲,邀请他演大反派。他扮的坏人果真和别人不同, 有影人评价:“跟样板戏中的那些脸谱比起来,他的表演有人味儿。” 晚年的葛老觉得,这和自己从小观察“坏人”分不开。童年被扫荡部队捉到村前 空地训话,好奇的他不害怕,主动端详起鬼子;长大后被送去私人医院当学徒, 又见识了各式日本人,脑子里存的形象,表演时都能用上 至于其他,就全靠演技。有时连家人都被“蒙”住了。老伴儿看见《小二黑结婚》 里他扮演的流氓金旺,忍不住抱怨,“演这么像?太恶心了,以后别演这些了 葛老一听乐了。正面人物演不了,且角儿没个性,倒是反面人物能放开手脚演。 “文革”时,导演想把他一个“伟光正”的角色换成被嘲讽的,不好意思跟葛老 开口。没想他满口答应,理由竟是“这角色比之前的更出戏啊。” “是个角色就要演好。跑龙套出身的,挑啥啊。”葛老曾说。 “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演员张山在年轻时就被葛老提醒过。 当年拍《小花》时,刘晓庆、唐国强都还是小演员,葛存壮成了最大的“腕儿” 他没明星架子、天天买来好酒,如今年轻演员说戏,把自己当半个导演。拍摄结 束,大家都把他当偶像。 他拍戏,还带着酒。”和葛存壮搭过戏的于洋感叹,这人鬼把戏是真享受,“到 了晚上他喝多了,就开始给剧组表演唱歌,还总唱什么《天涯歌女》。” 晚年的葛老依然如此。唯一一次遭罪,恐怕是晩年扮演配角闻一多。那时他满嘴 仅剩的三颗牙耽误了定妆,牙齿比剧中人物的长出一小截,他一狠心把牙都拔了。 熟悉葛老的人都知道,他一生有两次主张请戏 一次是演齐白石。他主动请缨,说为此角色准备了10年。其实为此他学了多的 毛笔字和图画,收藏了一副齐白石的眼镜。开拍前他跑去纪录片厂,把齐老的纪 录片录回来反复看,最后果然拿了个奖 第二次是想和儿子葛优搭戏。那时葛优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演主角,恰好有个 角色适合,葛老特高兴。没想儿子听说要和爸爸同台,怵了,最后不了了之。 最后几年,葛老总不遗憾,但私下常和新朋唠叨:“要是能和儿子飙场戏,那该 多痛快啊。 晚年被人尊称为“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葛存壮,今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87岁 有媒体总结,他是个“演了一辈子反派的大好人 “戏无大小。”老爷子最后一次上大银幕,是《建国大业》里一个没名字的代表 有人替他惋惜,他回了这么一句。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相关链接 1949年,葛存壮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开始了电影演员的生涯。1997年, 出演电影《周恩来伟大的朋友》的齐白石,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由中国最 具权威的艺术家组成,又被称为“专家奖”)最佳男配角奖。2005年,第25届
戏痴葛存壮 一生扮演配角、常演反派的葛存壮,在银幕上“死”过的次数不少。而角色结局 越惨,观众掌声往往越热烈。 葛老确实与众不同。 当年拍电影也算革命,工资一样,组织分配角色。其他人乐得清闲,葛存壮却每 天早出晚归。听说导演凌子风组里缺个日本鬼子,他主动请缨。 有人心疼他“身形瘦,颧骨高”,演不了主角,可他并不在意。 凌子风喜欢这个年轻人的认真劲,邀请他演大反派。他扮的坏人果真和别人不同, 有影人评价:“跟样板戏中的那些脸谱比起来,他的表演有人味儿。” 晚年的葛老觉得,这和自己从小观察“坏人”分不开。童年被扫荡部队捉到村前 空地训话,好奇的他不害怕,主动端详起鬼子;长大后被送去私人医院当学徒, 又见识了各式日本人,脑子里存的形象,表演时都能用上。 至于其他,就全靠演技。有时连家人都被“蒙”住了。老伴儿看见《小二黑结婚》 里他扮演的流氓金旺,忍不住抱怨,“演这么像?太恶心了,以后别演这些了。” 葛老一听乐了。正面人物演不了,且角儿没个性,倒是反面人物能放开手脚演。 “文革”时,导演想把他一个“伟光正”的角色换成被嘲讽的,不好意思跟葛老 开口。没想他满口答应,理由竟是“这角色比之前的更出戏啊。” “是个角色就要演好。跑龙套出身的,挑啥啊。”葛老曾说。 “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演员张山在年轻时就被葛老提醒过。 当年拍《小花》时,刘晓庆、唐国强都还是小演员,葛存壮成了最大的“腕儿”。 他没明星架子、天天买来好酒,如今年轻演员说戏,把自己当半个导演。拍摄结 束,大家都把他当偶像。 “他拍戏,还带着酒。”和葛存壮搭过戏的于洋感叹,这人鬼把戏是真享受,“到 了晚上他喝多了,就开始给剧组表演唱歌,还总唱什么《天涯歌女》。” 晚年的葛老依然如此。唯一一次遭罪,恐怕是晚年扮演配角闻一多。那时他满嘴 仅剩的三颗牙耽误了定妆,牙齿比剧中人物的长出一小截,他一狠心把牙都拔了。 熟悉葛老的人都知道,他一生有两次主张请戏。 一次是演齐白石。他主动请缨,说为此角色准备了 10 年。其实为此他学了多的 毛笔字和图画,收藏了一副齐白石的眼镜。开拍前他跑去纪录片厂,把齐老的纪 录片录回来反复看,最后果然拿了个奖。 第二次是想和儿子葛优搭戏。那时葛优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演主角,恰好有个 角色适合,葛老特高兴。没想儿子听说要和爸爸同台,怵了,最后不了了之。 最后几年,葛老总不遗憾,但私下常和新朋唠叨:“要是能和儿子飙场戏,那该 多痛快啊。” 晚年被人尊称为“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葛存壮,今年 3 月因病逝世,享年 87 岁。 有媒体总结,他是个“演了一辈子反派的大好人”。 “戏无大小。”老爷子最后一次上大银幕,是《建国大业》里一个没名字的代表, 有人替他惋惜,他回了这么一句。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相关链接 1949 年,葛存壮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开始了电影演员的生涯。1997 年, 出演电影《周恩来伟大的朋友》的齐白石,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由中国最 具权威的艺术家组成,又被称为“专家奖”)最佳男配角奖。2005 年,第 25 届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由观众投票产生,又被称为“观 众奖”)获终身成就奖 (摘编自百度百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葛存壮饰演的反派角色结局越悲惨,观众越开心,说明他对反派人物有深刻 的理解,而且演技高,表演很成功。 B.葛存壮的外形条件欠佳,不适合演正面人物,因而一辈子演的都是反派人物, 对此他并不在意,每个角色都演得很认真 C.关于细心观察,脑子里储存着观察得来的形象,加上表演认真,使葛存壮的 表演形象逼真,十分接地气、有人味儿。 D.葛存壮为人率真,关心同行,对后辈既不摆架子、又真心帮助他们,高尚的 艺德和对表演的热爱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葛存壮不计角色好坏,认真演绎的干劲曾打动导演凌子风,他受邀出演的反 派人物果然不同凡响,获得影评人的高度评价 B.葛存壮从自己一生的演艺生涯悟出了道理,他要求一些跑龙套出身的青年演 员什么角色都能演好,这样才能在艺术上有所成就 C.葛存壮认为戏无大小,不论什么角色都要认真演,晚年扮演配角闻一多,因 为牙齿比剧中人物长出一小截,他拔去了仅剩的三颗牙。 D.作为富有声望的老戏骨,葛存壮曾主张提出与儿子葛优搭戏,想以合作形式 提携儿子葛优,最终却未能实现,这成为他的一大遗憾 E.葛存壮演戏认真演技髙,他所饰演的反派角色极大地受到观众的欢迎,但影 评专家更倾向认可葛存壮主演的齐白石这类正派角色。 9.作为一位“表演艺术家”,葛存壮因演配角、反派而成名。请结合材料,就 角色的大小、人物的好坏与成就的高低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父忠,仕至宜都太守。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 主簿,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值张昌作乱,郡县多从之,潭独起兵 斩昌别率邓穆等。襄阳太守华恢上潭领建平太守,以疾固辞。遂周旋征讨,以军 功赐爵都亭侯。绥抚荒余,咸得其所。寻被元帝檄,使讨江州刺史华轶。潭至庐 陵,会轶已平,而湘川贼杜弢犹盛。时甘卓屯宜阳,为杜弢所逼。潭进军救卓, 卓上潭领长沙太守,固辞不就 帝为晋王,除屯骑校尉,迁宗正卿,以疾告归。会王含、沈充等攻逼京都,潭遂 于本县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义军,众以万数,自假明威将军。乃进赴国 难,至上虞。明帝手诏潭为冠军将军,领会稽内史。潭即受命。义众云集时,有 野鹰飞集屋梁,众咸惧。潭曰:“起大义,而刚鸷之鸟来集,破贼必矣。”遣长 史孔坦领前锋过浙江,追蹑充。 成帝即位,出为吴兴太守。苏峻反,加潭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郡军事。 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会陶侃等下 潭率众与诸军并势,东西猗角。遣督护沈伊距管商于吴县,为商所败,潭自贬还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 33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由观众投票产生,又被称为“观 众奖”)获终身成就奖。 (摘编自百度百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葛存壮饰演的反派角色结局越悲惨,观众越开心,说明他对反派人物有深刻 的理解,而且演技高,表演很成功。 B.葛存壮的外形条件欠佳,不适合演正面人物,因而一辈子演的都是反派人物, 对此他并不在意,每个角色都演得很认真。 C.关于细心观察,脑子里储存着观察得来的形象,加上表演认真,使葛存壮的 表演形象逼真,十分接地气、有人味儿。 D.葛存壮为人率真,关心同行,对后辈既不摆架子、又真心帮助他们,高尚的 艺德和对表演的热爱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葛存壮不计角色好坏,认真演绎的干劲曾打动导演凌子风,他受邀出演的反 派人物果然不同凡响,获得影评人的高度评价。 B.葛存壮从自己一生的演艺生涯悟出了道理,他要求一些跑龙套出身的青年演 员什么角色都能演好,这样才能在艺术上有所成就。 C.葛存壮认为戏无大小,不论什么角色都要认真演,晚年扮演配角闻一多,因 为牙齿比剧中人物长出一小截,他拔去了仅剩的三颗牙。 D.作为富有声望的老戏骨,葛存壮曾主张提出与儿子葛优搭戏,想以合作形式 提携儿子葛优,最终却未能实现,这成为他的一大遗憾。 E.葛存壮演戏认真演技高,他所饰演的反派角色极大地受到观众的欢迎,但影 评专家更倾向认可葛存壮主演的齐白石这类正派角色。 9.作为一位“表演艺术家”,葛存壮因演配角、反派而成名。请结合材料,就 角色的大小、人物的好坏与成就的高低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父忠,仕至宜都太守。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 主簿,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值张昌作乱,郡县多从之,潭独起兵 斩昌别率邓穆等。襄阳太守华恢上潭领建平太守,以疾固辞。遂周旋征讨,以军 功赐爵都亭侯。绥抚荒余,咸得其所。寻被元帝檄,使讨江州刺史华轶。潭至庐 陵,会轶已平,而湘川贼杜弢犹盛。时甘卓屯宜阳,为杜弢所逼。潭进军救卓, 卓上潭领长沙太守,固辞不就。 帝为晋王,除屯骑校尉,迁宗正卿,以疾告归。会王含、沈充等攻逼京都,潭遂 于本县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义军,众以万数,自假明威将军。乃进赴国 难,至上虞。明帝手诏潭为冠军将军,领会稽内史。潭即受命。义众云集时,有 野鹰飞集屋梁,众咸惧。潭曰:“起大义,而刚鸷之鸟来集,破贼必矣。”遣长 史孔坦领前锋过浙江,追蹑充。 成帝即位,出为吴兴太守。苏峻反,加潭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郡军事。 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会陶侃等下, 潭率众与诸军并势,东西猗角。遣督护沈伊距管商于吴县,为商所败,潭自贬还 节
寻而峻平,潭以母老,辄去官还余姚。诏转镇军将军。以前后功,进爵武昌县侯。 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 赖之 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以母忧去职。服阙, 以侍中、卫将军征。年七十九,卒于位。追赠左光禄大夫,谥曰孝烈。 (节选自《晋书·虞潭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 海抄/百转赖之/ B.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 海抄/百转赖之/ C.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 海抄/百转赖之/ D.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 海抄/百转赖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 为首席、主管。 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筒,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 所用文书的专称。 C.服阙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 服除”同义。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行迹所立,用来褒贬善恶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 朝廷赐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潭清正有操守,屡次推辞他人的举荐。虞潭平叛有有功,得到华恢、甘卓 等人的举荐,他却极力推辞,最后推辞不了才接受屯骑校尉一职。 B.虞潭有主见,善于化解危机。王含、沈充攻近京城,他果断组织义兵勤王救 国:接受皇帝任命后,机智化解危机,派兵追击沈充的部队。 C.虞潭遇事冷静,攻防有略。面对苏峻叛军的强大势力,虞潭担仼总督后并没 有立即组织进攻,而是待各处援军到来后才派兵去抵挡 D.虞潭忠于职责,鞠躬尽瘁。虞潭身处国家多事之秋,多次领兵平定国内的叛 乱,为国尽忠,晚年还担任侍中、卫将军等职,最终死在任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5 分 (2)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雪诗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熱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寻而峻平,潭以母老,辄去官还余姚。诏转镇军将军。以前后功,进爵武昌县侯。 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 赖之。 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以母忧去职。服阙, 以侍中、卫将军征。年七十九,卒于位。追赠左光禄大夫,谥曰孝烈。 (节选自《晋书•虞潭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 海抄/百转赖之/ B.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 海抄/百转赖之/ C.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 海抄/百转赖之/ D.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 海抄/百转赖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 为首席、主管。 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筒,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 所用文书的专称。 C.服阙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 “服除”同义。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行迹所立,用来褒贬善恶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 朝廷赐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虞潭清正有操守,屡次推辞他人的举荐。虞潭平叛有有功,得到华恢、甘卓 等人的举荐,他却极力推辞,最后推辞不了才接受屯骑校尉一职。 B.虞潭有主见,善于化解危机。王含、沈充攻近京城,他果断组织义兵勤王救 国;接受皇帝任命后,机智化解危机,派兵追击沈充的部队。 C.虞潭遇事冷静,攻防有略。面对苏峻叛军的强大势力,虞潭担任总督后并没 有立即组织进攻,而是待各处援军到来后才派兵去抵挡。 D.虞潭忠于职责,鞠躬尽瘁。虞潭身处国家多事之秋,多次领兵平定国内的叛 乱,为国尽忠,晚年还担任侍中、卫将军等职,最终死在任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5 分) (2)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雪诗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②熱:烧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诗的首联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 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熱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周回”来修饰“熱” 红炉、“下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雪天里的征歌逐舞、纵情酣 饮、寻欢作乐,场面令人愉悦。 D.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 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E.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宝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秾丽, 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 但他们常识却超过一般人,这 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客观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两句对 秦在六国的尽情搜刮与挥霍无度的情形进行了责问,揭露秦的自私无道。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希望收复中原、一战 成名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两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两项是(4分) A.不为不必要的社交耗费时间和才华,不在经营酒桌朋友的过程中忘记理想, 这是独处能带给人的独一无二的感受 B.人事部门选拔干部时不断探索创新人用人机制,提高干部工作规范化、科学 化水平,防止身无长物者蒙混过关 C.“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选活动旨在纪念徐霞客这位中国旅游界当之无愧的先 驱,塑造有尊严、有涵养的中国游客形象。 D.我们虽然始终以居高临下的目光俯视着还没长大的孩子们,心中却也明白他 们的未来远非我们可以预测和限量 E.春运期间,车站设备车间那些年轻的值班员每天都要为60多部列车加水,每 人平均日行四万多步,他们却依然精神矍烁。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知常达变、建功立业过程中形成和培育的基本思想理 念,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B.现在每年有无数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而某些时候,金钱的多寡、权势的大 小,成为了决定他们生存的因素 C.鉴于这所学校积极探索全民阅读新思路的做法初见成效,有人建议在全国中 小学推广该校的“学生家庭书房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②爇:烧。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诗的首联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 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周回”来修饰“爇” 红炉、“下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雪天里的征歌逐舞、纵情酣 饮、寻欢作乐,场面令人愉悦。 D.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 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E.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宝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秾丽, 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 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 ”,但他们常识却超过一般人,这 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客观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两句对 秦在六国的尽情搜刮与挥霍无度的情形进行了责问,揭露秦的自私无道。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希望收复中原、一战 成名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两句是“ , ”。 第Ⅱ卷(表达题 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两项是(4 分) A.不为不必要的社交耗费时间和才华,不在经营酒桌朋友的过程中忘记理想, 这是独处能带给人的独一无二的感受。 B.人事部门选拔干部时不断探索创新人用人机制,提高干部工作规范化、科学 化水平,防止身无长物者蒙混过关。 C.“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选活动旨在纪念徐霞客这位中国旅游界当之无愧的先 驱,塑造有尊严、有涵养的中国游客形象。 D.我们虽然始终以居高临下的目光俯视着还没长大的孩子们,心中却也明白他 们的未来远非我们可以预测和限量。 E.春运期间,车站设备车间那些年轻的值班员每天都要为 60 多部列车加水,每 人平均日行四万多步,他们却依然精神矍烁。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知常达变、建功立业过程中形成和培育的基本思想理 念,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B.现在每年有无数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而某些时候,金钱的多寡、权势的大 小,成为了决定他们生存的因素。 C.鉴于这所学校积极探索全民阅读新思路的做法初见成效,有人建议在全国中 小学推广该校的“学生家庭书房
D.时至今日,耕读传家仍让人回味和向往,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在工业 文明到来后,生命的异化太严重。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真相变得稀缺,舆情①争先恐后、喧宾夺主。吃瓜群众“面朝八卦、春暖花 开”②成了最廉价的娱乐,而③严肃事实娱乐化,④意味着真相尚未分娩 ⑤已离席退场,舆论的狂欢表面热闹,内里只有寂寞与萧条。⑥,舆情“反 转”也便成为常见现象 A一定更只要就也/ B必定就倘若那么而进而 C势必/一旦往往却因而 D必然也假如常常/而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许多人都曾有如此经历:某段旋律在脑海里一直萦绕,①,那声音越是在 耳边闹腾。这种现象叫“耳虫效应”。确实,有些歌曲就是②,比如曲 调简单、不断重复、节奏感强是“耳虫曲”的制胜法定。简单又熟悉的旋律和好 记的歌词最得耳虫的心。所以那些你可能不大瞧得上的“口水歌”③,让 你想忘难忘,欲罢不能。 21.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写一段话,说明2015年中国青年进行创业的动机 变化。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见字如面》是黑龙江卫视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节目,旨在用书信 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 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该节 目播出后赢得超高人气 《朗读者》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 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文 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观众纷纷赞扬,“感谢节目让我们得以 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 两档节目的火爆,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D.时至今日,耕读传家仍让人回味和向往,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在工业 文明到来后,生命的 异化太严重。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当真相变得稀缺,舆情 ① 争先恐后、喧宾夺主。吃瓜群众“面朝八卦、春暖花 开” ② 成了最廉价的娱乐,而 ③ 严肃事实娱乐化, ④ 意味着真相尚未分娩, ⑤ 已离席退场,舆论的狂欢表面热闹,内里只有寂寞与萧条。 ⑥ ,舆情“反 转”也便成为常见现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一定 更 只要 就 也 / B 必定 就 倘若 那么 而 进而 C 势必 / 一旦 往往 却 因而 D 必然 也 假如 常常 / 而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许多人都曾有如此经历:某段旋律在脑海里一直萦绕, ① ,那声音越是在 耳边闹腾。这种现象叫“耳虫效应” 。确实,有些歌曲就是 ② ,比如曲 调简单、不断重复、节奏感强是“耳虫曲”的制胜法定。简单又熟悉的旋律和好 记的歌词最得耳虫的心。所以那些你可能不大瞧得上的“口水歌” ③ ,让 你想忘难忘,欲罢不能。 21.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写一段话,说明 2015 年中国青年进行创业的动机 变化。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见字如面》是黑龙江卫视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节目 ,旨在用书信 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 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该节 目播出后赢得超高人气。 《朗读者》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 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文 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观众纷纷赞扬,“感谢节目让我们得以 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 两档节目的火爆,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