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小题1分) (1)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阿 房宫赋》杜牧) (2) 锦鳞游泳 ,郁郁青青。(范仲 淹《岳阳楼记》) (3)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4)香远益清 (周敦颐《爱莲说》) (5)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二、文言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5题。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 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 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 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 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 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 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α”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 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 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 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 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 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 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 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 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 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 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 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 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 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 仇敌,暮为君臣,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选自《古文观止》
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默写(6 分,每小题 1 分) 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小题 1 分) (1)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阿 房宫赋》杜牧) (2) ,锦鳞游泳, ,郁郁青青。(范仲 淹《岳阳楼记》) (3)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4)香远益清, , 。 (周敦颐《爱莲说》) (5)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6)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2—5 题。 豫让①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 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 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 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 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 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 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 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 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 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 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 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 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 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 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 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 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 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 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 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 仇敌,暮为君臣,覥然②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前435) 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 未遂,被捕,后伏剑自杀。 ②蜆tidn然:羞愧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士,济国之上也 济:救助,帮助 B.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 列:官职、职位。 C.既名知己 名:(被)称作 D.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当:抵得上。 3.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 项是( )(3分) ①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③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国士”作为全文立骨字眼,采用对比的手法对豫让进行了冷静深入 的剖析,观点独到,说理透辟,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B.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是袖 手旁观、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仍不 配为“国士”之称 C.段规、任章、郄疵三人,没听说谁对他们待以国士。段规和任章劝其主君欲 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郄疵的进谏和忠告,其主 君智伯固然没听,但就郄疵而言,大可问心无愧的。他们均堪称忠臣义士。 D.作者虽然责备豫让不能事先进谏,尽臣子之道,不足以称为国士,但在篇末 还是对豫让赞赏有加,认为他远远强于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3分) (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临江仙 (宋)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 疏柳断桥烟 (1)第一句中的两个“尽”字好在哪里?(2分)
【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前 435) 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 未遂,被捕,后伏剑自杀。 ②覥 tiǎn 然:羞愧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国士,济国之上也 济:救助,帮助。 B.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 列:官职、职位。 C.既名知己 名:(被)称作 D.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当:抵得上。 3.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 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 项是( )(3 分) ①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③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国士”作为全文立骨字眼,采用对比的手法对豫让进行了冷静深入 的剖析,观点独到,说理透辟,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B.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是袖 手旁观、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仍不 配为“国士”之称。 C.段规、任章、郄疵三人,没听说谁对他们待以国士。段规和任章劝其主君欲 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郄疵的进谏和忠告,其主 君智伯固然没听,但就郄疵而言,大可问心无愧的。他们均堪称忠臣义士。 D.作者虽然责备豫让不能事先进谏,尽臣子之道,不足以称为国士,但在篇末 还是对豫让赞赏有加,认为他远远强于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⑴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临江仙 (宋)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 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 疏柳断桥烟。 (1)第一句中的两个“尽”字好在哪里?(2 分)
②)“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赏析。(4 分) 四、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两位姑姑打电报要聂赫留朵夫顺道去看卡秋莎,而他却不肯前往,卡秋莎冒 着风雨深夜赶到火车站去见他。卡秋莎把脸贴到窗玻璃上敲打窗子,但聂赫留朵 夫没有听到,关上了车窗。无望的卡秋莎想卧轨自杀,但肚里的孩子使她打消了 这个念头。(《复活》) B.第二次探访监狱时,聂赫留朵夫把诉状拿给玛丝洛娃签名,玛丝洛娃请求他帮 助梅尼绍夫母子伸冤。聂赫留朵夫则再次表示要赎罪,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 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了她。玛丝洛娃宽恕了他,但不同意结婚。(《复活》) C.聂赫留朵夫去彼得堡之前到他从姑姑们名下继承的庄园去,看到农村一副破败 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 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 公共事业。(《复活》) D.觉慧因参加学生运动被髙老太爷禁足在家,异常苦闷。一日,他去花园闲逛, 花园里红白梅花正开得盛。他碰见了替太太折梅花的鸣凤。他真诚地告诉鸣凤, 将来一定要娶她。鸣风说要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他,做他的丫头,只要他在旁 边就安心了。(《家》) E.在觉民和觉慧的鼓励下,琴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子剪发的文章。这 在女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倩如最先剪短了头发,几个较有胆量的女同学 也纷纷效仿。琴也想向许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但她母亲坚决反对。(《家》) 8.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真(曹真)曰:“他原是魏人,不得已而降蜀,又何疑乎?”耀(费耀)曰:“都 督不可轻去,只守定本寨。某愿引一军接应他。如成功,尽归都督;倘有奸计 某自支当。 “他”是谁?此选段说的是孔明攻打陈仓失利,“他”建议去袭祁山。请简述事 情的经过和结果。 答 五、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并按要求答题。(6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 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 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 矣
(2)“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赏析。(4 分) 四、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5 分) A. 两位姑姑打电报要聂赫留朵夫顺道去看卡秋莎,而他却不肯前往,卡秋莎冒 着风雨深夜赶到火车站去见他。卡秋莎把脸贴到窗玻璃上敲打窗子,但聂赫留朵 夫没有听到,关上了车窗。无望的卡秋莎想卧轨自杀,但肚里的孩子使她打消了 这个念头。(《复活》) B.第二次探访监狱时,聂赫留朵夫把诉状拿给玛丝洛娃签名,玛丝洛娃请求他帮 助梅尼绍夫母子伸冤。聂赫留朵夫则再次表示要赎罪,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 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了她。玛丝洛娃宽恕了他,但不同意结婚。(《复活》) C.聂赫留朵夫去彼得堡之前到他从姑姑们名下继承的庄园去,看到农村一副破败 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 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 公共事业。(《复活》) D. 觉慧因参加学生运动被高老太爷禁足在家,异常苦闷。一日,他去花园闲逛, 花园里红白梅花正开得盛。他碰见了替太太折梅花的鸣凤。他真诚地告诉鸣凤, 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说要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他,做他的丫头,只要他在旁 边就安心了。(《家》) E.在觉民和觉慧的鼓励下,琴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子剪发的文章。这 在女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倩如最先剪短了头发,几个较有胆量的女同学 也纷纷效仿。琴也想向许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但她母亲坚决反对。(《家》) 8.简答题。(5 分)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真(曹真)曰:“他原是魏人,不得已而降蜀,又何疑乎?”耀(费耀)曰:“都 督不可轻去,只守定本寨。某愿引一军接应他。如成功,尽归都督;倘有奸计, 某自支当。” “他”是谁?此选段说的是孔明攻打陈仓失利,“他”建议去袭祁山。请简述事 情的经过和结果。 答: 五、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并按要求答题。(6 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 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 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 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运:动,指政权的改变。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宣王的“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强调的是自己国家武力的强大,间 接否认攻打燕国取胜是天意。 B、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就是被攻 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C、孟子以为是否攻打燕国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如果不能使百姓“避水火”反 而“水益深,火益热”,就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 D、孟子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齐宣王的 问题 (2)取燕之后,孟子对齐宣王说了下面选段的这句话,请问这句话和上面选段 的文字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试结合两个选段做简要分析。(3分)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孟子·粱惠王下》) 答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 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 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 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 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 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 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 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 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 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 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 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 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 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 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 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 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 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 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 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运:动,指政权的改变。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齐宣王的“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强调的是自己国家武力的强大,间 接否认攻打燕国取胜是天意。 B、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就是被攻 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C、孟子以为是否攻打燕国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如果不能使百姓“避水火”反 而“水益深,火益热”,就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 D、孟子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齐宣王的 问题。 (2)取燕之后,孟子对齐宣王说了下面选段的这句话,请问这句话和上面选段 的文字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试结合两个选段做简要分析。(3 分)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孟子·粱惠王下》) 答: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小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 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 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 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 1840 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 1840 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 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 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 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 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 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 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 20 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 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 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 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 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 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 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 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 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 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 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 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 《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 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 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 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 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 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 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 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 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 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 实依据的 10.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 “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 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 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 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 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 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1.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 灼”心态具体指什么?(4分) 答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而事实证明,1840 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 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 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 20 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 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 《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 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 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 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 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 1865 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 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 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 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 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 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 实依据的。 10.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 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 “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 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 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 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 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 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1.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 灼”心态具体指什么?(4 分) 答: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①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 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 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②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 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 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 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③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 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 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 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 ④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 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 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 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⑤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 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 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 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 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 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 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 最后不可救药 ⑥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 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 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 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 的激动 ⑦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 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 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 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 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 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7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 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 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 出深深的凹痕… ⑧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⑨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 那片土地上去 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 一个伟大
①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 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 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②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 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 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 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③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 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 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 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 之中。 ④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 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 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 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⑤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 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 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 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 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 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 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 远,最后不可救药。 ⑥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 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 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 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 的激动。 ⑦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 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 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 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 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 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 7 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 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 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 出深深的凹痕…… ⑧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⑨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 那片土地上去. 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 一个伟大
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⑩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写到“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是为了点明托 尔斯泰的身份是个耕作的农夫,为下文叙述托尔斯泰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 定下基调。 B、文章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概括与 评价,是对托尔斯泰的朴实与伟大的高度颂扬。 C、文章借托尔斯泰的故事,讽喻某些写作者以贵族自居,不热爱劳作,不重视 健康,将日常写作与身体健康绝然分开,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 远,最后不可救药的现实 D、文章认为一个写作者,只有投身平凡琐碎日常劳动生活,在淳朴的生活中, 才能真正感悟生活、捕捉到鲜活的创作素材进而得到非凡的发现,获得创作灵感 与创作激情。 E、文章第⑦段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农村生活的种种细节,是为了烘托托尔斯泰 身体力行地从事日常劳作的形象,进一步印证托尔斯泰是个“耕作的诗人”。 答案:AC(A项“托尔斯泰的身份是个耕作的农夫”错,应是贵族。C项“不热 爱劳作,不重视健康,将日常写作与身体健康绝然分开”错,应是“把日常劳作 与写作绝然分开,以致无法使自己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 13.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 意?(4分) 答 14.通读全文,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 分离”的。(6分) 答 八、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舟山群岛地处我国东部南北要道,岛屿星罗棋布,港口众多,风光旖旎,发展经 济的得自天然、独特而优厚①的自然条件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因为陆路交通 不便,地缘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面对浩浩荡荡的经济潮流,舟山落后了。 如今梦寐以求的连岛大桥已经开始兴建,“ tianguan( 变通途”不再是 遥不可及的梦想,舟山经济的腾飞指日可待,百万市民无不欢欣鼓舞。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的写出正确的字形。(1分) tianguan( (2)请根据加点字的意思,在①处填上一个成语,使表达更简练。(1分) (3)划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加以改正,修改 为: (1分) 16.阅读下列语句,先剔除一个与段意关系不够密切的句子,再把剩余的句子组 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①特别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果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不加制约,就会 使一些意志薄弱者滥用手中的权力
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⑩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文章开篇写到“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是为了点明托 尔斯泰的身份是个耕作的农夫,为下文叙述托尔斯泰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 定下基调。 B、文章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概括与 评价,是对托尔斯泰的朴实与伟大的高度颂扬。 C、文章借托尔斯泰的故事,讽喻某些写作者以贵族自居,不热爱劳作,不重视 健康,将日常写作与身体健康绝然分开,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 远,最后不可救药的现实。 D、文章认为一个写作者,只有投身平凡琐碎日常劳动生活,在淳朴的生活中, 才能真正感悟生活、捕捉到鲜活的创作素材进而得到非凡的发现,获得创作灵感 与创作激情。 E、文章第⑦段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农村生活的种种细节,是为了烘托托尔斯泰 身体力行地从事日常劳作的形象,进一步印证托尔斯泰是个“耕作的诗人”。 答案:AC(A 项“托尔斯泰的身份是个耕作的农夫”错,应是贵族。C 项“不热 爱劳作,不重视健康,将日常写作与身体健康绝然分开”错,应是“把日常劳作 与写作绝然分开,以致无法使自己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 13.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 意?(4 分) 答: 14.通读全文,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 分离”的。(6 分) 答: 八、语言文字运用(13 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 分) 舟山群岛地处我国东部南北要道,岛屿星罗棋布,港口众多,风光旖旎,发展经 济的得自天然、独特而优厚①的自然条件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因为陆路交通 不便,地缘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面对浩浩荡荡的经济潮流,舟山落后了。 如今梦寐以求的连岛大桥已经开始兴建,“tiānqiàn( )变通途”不再是 遥不可及的梦想,舟山经济的腾飞指日可待,百万市民无不欢欣鼓舞。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的写出正确的字形。(1 分)tiānqiàn( ) (2)请根据加点字的意思,在①处填上一个成语,使表达更简练。(1 分) ① (3)划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加以改正,修改 为: (1 分) 16.阅读下列语句,先剔除一个与段意关系不够密切的句子,再把剩余的句子组 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 分) ①特别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果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不加制约,就会 使一些意志薄弱者滥用手中的权力
②只有强化对权力的制约,才能防止权力腐败,保证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 ③权力制约,就是权力所有者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 限制与约束。 ④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是对其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 的情况进行监督 ⑤由于权力是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具有强制性和不对等性,当其不受 限制地被运用时,必然出现无限扩张的异化倾向。 ⑥制约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有规则的、透明的、双 向的约束方式 (1)应删除的一句是 (1分) (2)正确的排序是 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 2012年10月,哈尔滨面向全国招聘457名“事业编制”环卫工人,不料引来万 人角逐。其中,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最终,有7位研究生成功当上 了环卫工,22人落选。今年1月14日,媒体报道了一位落选研究生“王洋 在他看来,只要是带编制的工作,即使是做环卫工,也在所不惜一—“就算是死, 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这位研究生对“编制”的迷恋程度,令人震撼。看到如此多的“佼佼者”争当环 卫工,不要认为他们读书读“傻”了。其实,他们绝不是热衷当环卫工,而是奔 着编制去的。只要通过考试,就能拥有事业编制身份,相当于捧到了“铁饭碗 不但能在城市里落下户口,还可以享受“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将来的子女教 育也会水到渠成……因此研究生才不介意当一名环卫工人。 对于“研究生为“编制”竞聘环卫工”的现象,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见 解。(150字以内) 答 九、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在英国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著名 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 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 发现我不能改变我们的国家,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当然,这 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 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 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漳州一中2013届高三年上学期期末考 语文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1)檐牙高啄,钩心斗角
②只有强化对权力的制约,才能防止权力腐败,保证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 ③权力制约,就是权力所有者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 限制与约束。 ④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是对其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 的情况进行监督。 ⑤由于权力是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具有强制性和不对等性,当其不受 限制地被运用时,必然出现无限扩张的异化倾向。 ⑥制约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有规则的、透明的、双 向的约束方式。 (1)应删除的一句是________(1 分) (2)正确的排序是 (2 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 分) 2012 年 10 月,哈尔滨面向全国招聘 457 名“事业编制”环卫工人,不料引来万 人角逐。其中,29 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最终,有 7 位研究生成功当上 了环卫工,22 人落选。今年 1 月 14 日,媒体报道了一位落选研究生“王洋”。 在他看来,只要是带编制的工作,即使是做环卫工,也在所不惜——“就算是死, 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这位研究生对“编制”的迷恋程度,令人震撼。看到如此多的“佼佼者”争当环 卫工,不要认为他们读书读“傻”了。其实,他们绝不是热衷当环卫工,而是奔 着编制去的。只要通过考试,就能拥有事业编制身份,相当于捧到了“铁饭碗”, 不但能在城市里落下户口,还可以享受“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将来的子女教 育也会水到渠成……因此研究生才不介意当一名环卫工人。 对于“研究生为“编制”竞聘环卫工”的现象,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见 解。(150 字以内) 答: 九、作文(70 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70 分) 在英国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著名 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 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 发现我不能改变我们的国家,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当然,这 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 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 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写一篇 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漳州一中 2013 届高三年上学期期末考 语文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默写(6 分,每小题 1 分) 1、(1)檐牙高啄,钩心斗角
(2)沙鸥翔集,岸芷汀兰 (3)雕栏玉砌应犹在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无案牍之劳形 、文言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2.D【ABC项正确,D项的“当”是“担当、胜任”的意思 3.B【②④⑤三句分别是从忠诚烈士应该具有政治预见性,防患于未然,敢于犯 言直谏三个方面来说明,是作者认为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表现。 而①句是说豫让在智伯被赵襄子杀死后为其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 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在祸患发生之后,凭血气之勇,沽 名钓誉,因而豫让并非忠臣义士。③句说的是遇到知己,不能在动乱之前就扶助 危难,防患于未然,却在事情失败之后才去牺牲献身的,这是不足取的。⑥句说 的是豫让在智伯死后,才受不了怨恨恼怒之情,心甘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中 这没什么可称道的。】 4.D【ABD三项正确,D项错在“赞赏有加”和“远远强于”。作者只是将豫让 和那些厚颜无耻之徒进行了比较,说明他们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凸显的是豫让 的小忠小义,而非“竭尽智谋,忠告善道”名垂后世的义士。】 5.翻译句子: (1)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想用这种做法来使天下后世做臣子却怀有二心 的人感到惭愧。【得分点:“以”、“愧”,语句通顺各1分】(3分) (2)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 促使智伯思想骄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得分点:“骄”、“速”以及句子的 通顺各1分】 【参考译文】 具有君子美德的士人建立功名、侍奉主人,既然被称作知己,那就应当竭尽智谋, 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还未显露时就消除它,在动乱发生之 前保障社会的安定,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活着是著名的忠臣,死后 做高尚的英灵,流芳百世,照耀史册,这才是完美的士人。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 不能拯救危难于动乱之前,而在事情失败之后才去献身自尽,以此来沽名钓誉, 迷惑世人,夸耀于社会,这在君子看来,都是不足取的 我曾经因此评论过豫让。豫让做智伯的家臣,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 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 唉!豫让的死应该可以称为忠了,可惜他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为 什么呢?看他漆身吞炭,对他朋友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是想用 这种做法来使天下后世做臣子却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这能说他不忠吗?等 看到他连续三次跳起来,用剑来刺赵襄子的衣服,赵襄子责备他不为中行氏而死, 却单单为智伯而死的时候,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 所以我也用一般人的态度去报答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用国士的行为 来报答他。”就从这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了。 段规侍奉韩康子,仼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 章却都尽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来使他志气骄 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郄疵却 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灭亡,但是郄
(2)沙鸥翔集,岸芷汀兰 (3)雕栏玉砌应犹在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无案牍之劳形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每小题 3 分) 2.D【ABC 项正确,D 项的“当”是“担当、胜任”的意思。】 3.B【②④⑤三句分别是从忠诚烈士应该具有政治预见性,防患于未然,敢于犯 言直谏三个方面来说明,是作者认为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表现。 而①句是说豫让在智伯被赵襄子杀死后为其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 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在祸患发生之后,凭血气之勇,沽 名钓誉,因而豫让并非忠臣义士。③句说的是遇到知己,不能在动乱之前就扶助 危难,防患于未然,却在事情失败之后才去牺牲献身的,这是不足取的。⑥句说 的是豫让在智伯死后,才受不了怨恨恼怒之情,心甘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中, 这没什么可称道的。】 4.D【ABD 三项正确,D 项错在“赞赏有加”和“远远强于”。作者只是将豫让 和那些厚颜无耻之徒进行了比较,说明他们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凸显的是豫让 的小忠小义,而非“竭尽智谋,忠告善道”名垂后世的义士。】 5.翻译句子: 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想用这种做法来使天下后世做臣子却怀有二心 的人感到惭愧。【得分点:“以”、“愧”,语句通顺各 1 分】(3 分) ⑵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 促使智伯思想骄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得分点:“骄”、“速”以及句子的 通顺各 1 分】 【参考译文】 具有君子美德的士人建立功名、侍奉主人,既然被称作知己,那就应当竭尽智谋, 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还未显露时就消除它,在动乱发生之 前保障社会的安定,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活着是著名的忠臣,死后 做高尚的英灵,流芳百世,照耀史册,这才是完美的士人。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 不能拯救危难于动乱之前,而在事情失败之后才去献身自尽,以此来沽名钓誉, 迷惑世人,夸耀于社会,这在君子看来,都是不足取的。 我曾经因此评论过豫让。豫让做智伯的家臣,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 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 唉!豫让的死应该可以称为忠了,可惜他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为 什么呢?看他漆身吞炭,对他朋友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是想用 这种做法来使天下后世做臣子却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这能说他不忠吗?等 看到他连续三次跳起来,用剑来刺赵襄子的衣服,赵襄子责备他不为中行氏而死, 却单单为智伯而死的时候,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 所以我也用一般人的态度去报答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用国士的行为 来报答他。”就从这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了。 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 章却都尽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来使他志气骄 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郄疵却 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灭亡,但是郄
疵的智谋及其忠告,已经可以无愧于心了。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 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当智伯求索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 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 谏自己的主君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的封地,不应互相侵夺,这是 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就要产生忿恨 之心;人家给了,就产生骄横之心。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致;骄 横必然傲视一切,傲视一切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 再劝谏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劝谏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 而死的做法安排在这个时候来死。这样一来,智伯纵然顽固愚昧,但也会受他至 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 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如能这祥,豫让虽然死了也还像活着 样,难道不胜过斩衣而死吗? 但豫让在那时,竟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看着智伯的危亡,就 像越人远远地看着秦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成败,所谓国士的报答竟然 能像这个样子吗?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 刺客的行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虽然这 样,用国士的标准来评价豫让,豫让的确是担当不起的了。可是同那些早晨还是 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相比,他们又都是豫让的罪 人了。唉!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1)“尽”生动地写出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反映了诗人内 心的希望与失望,表现了强烈的乡思。(2分 (②)词人(想象)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 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 (2分)这两句营造了凄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怀 念。(2分) 四、文学名著阅读(10分,每小题5分) 7.AB(A.“要聂赫留朵夫顺道去看卡秋莎”有误,应为“要聂赫留朵夫顺道去看 她们”;“玛丝洛娃宽恕了他,但不同意结婚”有误,应为“玛丝洛娃没有宽恕 他,也不同意结婚”。) 8.“他”是姜维。(1分)他写信给曹真,说自己降蜀是不得已,意欲归魏。(1 分)要曹真遇蜀诈败,待举火为号,烧蜀人粮草,曹真再翻身掩之,孔明可擒 (1分)曹真信之,命费耀领兵五万,依姜维所言行动,(1分)结果中了埋伏, 费耀自刎身死,余众尽降。(1分) 五、文化经典阅读(6分) 9.(1)A(齐宣王此话强调的是齐国与燕国国力相当,而齐国能在短时间内战胜 燕国纯属天意。)(3分) (2)两个选段共同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做事情要尊重人民的 意愿。(或答: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1分) 上面选段:孟子则主张应根据被攻打国的百姓的意愿决定是否占领这个国家。 “侵占与否”都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说明统治者做事情要尊重人民的意愿。 (2分)
疵的智谋及其忠告,已经可以无愧于心了。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 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当智伯求索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 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 谏自己的主君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的封地,不应互相侵夺,这是 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就要产生忿恨 之心;人家给了,就产生骄横之心。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致;骄 横必然傲视一切,傲视一切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 再劝谏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劝谏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 而死的做法安排在这个时候来死。这样一来,智伯纵然顽固愚昧,但也会受他至 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 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如能这祥,豫让虽然死了也还像活着 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而死吗? 但豫让在那时,竟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看着智伯的危亡,就 像越人远远地看着秦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成败,所谓国士的报答竟然 能像这个样子吗?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 刺客的行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虽然这 样,用国士的标准来评价豫让,豫让的确是担当不起的了。可是同那些早晨还是 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相比,他们又都是豫让的罪 人了。唉!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1)“尽”生动地写出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反映了诗人内 心的希望与失望,表现了强烈的乡思。(2 分 (2)词人(想象)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 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 (2 分)这两句营造了凄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怀 念。(2 分) 四、文学名著阅读(10 分,每小题 5 分) 7.AB(A. “要聂赫留朵夫顺道去看卡秋莎”有误,应为“要聂赫留朵夫顺道去看 她们”;“玛丝洛娃宽恕了他,但不同意结婚”有误,应为“玛丝洛娃没有宽恕 他,也不同意结婚”。) 8.“他”是姜维。(1 分)他写信给曹真,说自己降蜀是不得已,意欲归魏。(1 分)要曹真遇蜀诈败,待举火为号,烧蜀人粮草,曹真再翻身掩之,孔明可擒。 (1 分)曹真信之,命费耀领兵五万,依姜维所言行动,(1 分)结果中了埋伏, 费耀自刎身死,余众尽降。(1 分) 五、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1)A(齐宣王此话强调的是齐国与燕国国力相当,而齐国能在短时间内战胜 燕国纯属天意。)(3 分) (2)两个选段共同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做事情要尊重人民的 意愿。(或答: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1 分) 下面选段:孟子反对君主在战争过后侵害、侵占被占领国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 上面选段:孟子则主张应根据被攻打国的百姓的意愿决定是否占领这个国家。 “侵占与否”都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说明统治者做事情要尊重人民的意愿。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