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语文八校联考试卷(2017年2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灾异与人事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 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 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 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 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 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 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 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 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 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 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 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 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 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 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 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 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 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 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
2017 届语文八校联考试卷(2017 年 2 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 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 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 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 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 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 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 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 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 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 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 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 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 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 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 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 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 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 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
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 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 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 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 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 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 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 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 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 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 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 《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 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 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 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 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 会格外小心谨慎
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 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 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 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 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 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 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 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 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 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 .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 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 .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 《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 .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 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 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 .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 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 .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 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 .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 会格外小心谨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 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 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 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 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30年,也在前30年;不 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陈 翰伯。 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一起,参与领 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 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冋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毛泽东 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年7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 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 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 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 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年8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力量 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建制,延续“百 年商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 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査了很多材料, 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 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 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 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 . “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 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 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 30 年,也在前 30 年;不 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陈 翰伯。 20 世纪 30 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一起,参与领 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 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同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毛泽东、 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 年 7 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 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 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 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 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 年 8 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力量。 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建制,延续“百 年商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 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查了很多材料, 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 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
招魂纸下,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文字, 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 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8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 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395种;经济学著作115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 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93种;历史和历史学66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 伯、越南、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伯 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略举两例: 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1972年,遭受迫害的陈翰伯从干校调回北京。1975年, 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书出版十年编辑规划”。那时,很少人相信这 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翰伯却固执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陈原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 “1975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年的实践,证明这 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来自人民, 是现实的。”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在叫好 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年4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 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四人帮’ 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 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 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解放后曾 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 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陈翰 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 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
招魂纸下,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文字, 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 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 8 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 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 395 种;经济学著作 115 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 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 93 种;历史和历史学 66 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 伯、越南、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伯 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略举两例: 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1972 年,遭受迫害的陈翰伯从干校调回北京。1975 年, 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书出版十年编辑规划”。那时,很少人相信这 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翰伯却固执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陈原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 “1975 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 年的实践,证明这 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 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来自人民, 是现实的。”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在叫好 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 年 4 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 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四人帮’ 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 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 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解放后曾 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 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陈翰 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 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
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 (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 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常参加记者埃 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 国民党统治区,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 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 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E.本文语言平实,选取传主60年人生经历中的典型材料,表现了陈翰伯在中国出版界的 重要地位及其政治、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 5.为什么说陈翰伯是中国出版界的一位重要人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6.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 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 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 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
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 (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20 世纪 30 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常参加记者埃 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 国民党统治区,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 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 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E.本文语言平实,选取传主 60 年人生经历中的典型材料,表现了陈翰伯在中国出版界的 重要地位及其政治、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 5.为什么说陈翰伯是中国出版界的一位重要人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 分) 6.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 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 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 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 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
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 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 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 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 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 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 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 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妺妺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 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 身边那么个失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 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 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 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 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 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 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 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 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 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 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 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羡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 “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
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 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 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 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 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 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 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 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 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 身边那么个失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 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 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 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 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 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 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 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 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 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 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 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羡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 “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
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 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 能理解这一点。 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 了上来。一看到妺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 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 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妺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 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 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 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截取生活横断面,写我和徐美红回我老家过年丢猪找猪的小事,表现了城市与乡 村在环境、观念、处理问题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别。 B.徐美红之所以能看上我这乡下娃,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而是因为她觉得在学报上 发表过三篇论文的我有出息,和我结合有美好前途。 C.徐美红的到来在村子里所引起的强烈震动、不会吸烟的乡亲把我父亲敬的烟夹耳朵上、 厕所和猪圈相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乡村的愚昧。 D.年三十下午,母亲、妹妹、父亲包饺子,不让我和徐美红帮忙,丢猪后给徐美红打圆 场,说明他们把来自大城市的徐美红看得格外尊贵。 E.丢猪以后,一家人陷入慌乱,赶紧去找猪,忽略了第一次上门的徐美红;一气之下, 她离开我家,父亲赶紧借车子,让我到新安店去追她。 8.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 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 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 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 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 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 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 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 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 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品截取生活横断面,写我和徐美红回我老家过年丢猪找猪的小事,表现了城市与乡 村在环境、观念、处理问题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别。 B.徐美红之所以能看上我这乡下娃,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而是因为她觉得在学报上 发表过三篇论文的我有出息,和我结合有美好前途。 C.徐美红的到来在村子里所引起的强烈震动、不会吸烟的乡亲把我父亲敬的烟夹耳朵上、 厕所和猪圈相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乡村的愚昧。 D.年三十下午,母亲、妹妹、父亲包饺子,不让我和徐美红帮忙,丢猪后给徐美红打圆 场,说明他们把来自大城市的徐美红看得格外尊贵。 E.丢猪以后,一家人陷入慌乱,赶紧去找猪,忽略了第一次上门的徐美红;一气之下, 她离开我家,父亲赶紧借车子,让我到新安店去追她。 8.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 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 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 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 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 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 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 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 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 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吴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 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 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 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 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 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 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9.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 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 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 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 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 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 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 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 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 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 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 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 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 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 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3 分)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1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 事 B.“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笼”,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籍不畏权贵。庞新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 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挤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 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月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 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 并在青润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5分) 译文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14~15题。(11分)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敫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欻乃:指渔歌,一说指 摇橹声
1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 “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 事。 B . “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 . “笼”,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 .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庞籍不畏权贵。庞新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 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挤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 防止朋 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月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 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 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l)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 14~15 题。(11 分) 渔 翁①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 摇橹声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欻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柳宗元谪居永州时著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写作主旨与本诗大致相同。 15.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2)《庄子·逍遥游》中对大鹏鸟徙于南溟广击水、高飞升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3)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 了成为美景,而且 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 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②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址的石窟群, 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③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 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 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柳宗元谪居永州时著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写作主旨与本诗大致相同。 15.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 2 )《 庄 子 · 逍 遥 游 》 中 对 大 鹏 鸟 徙 于 南 溟 广 击 水 、 高 飞 升 进 行 描 写 的 句 子 是 “ , ”。 (3)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 了成为美景,而且“ , ”, 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第Ⅱ卷 (表达题 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① 《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 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②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址的石窟群, 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③ 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 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④ 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 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