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化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128学时8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物理化学是化学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从物质的物理现 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实验 方面也主要是采用物理学中的方法。该课程科学地、系统地、严谨地 阐明了化学的基本理论,为学生深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 础。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 (1)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了解化学变化中 的一些规律。加深对先行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理 解,做到知识面要宽、基础要深。在基础化的物理化学课程中,重点 在于掌握热力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动力学的 一些新进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 习前人提出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碰到问题时,能 得到一些启发和帮助。 二、课程教学要求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 化学 考核方式: 考试 总学时、学分: 128 学时 8 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物理化学是化学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从物质的物理现 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实验 方面也主要是采用物理学中的方法。该课程科学地、系统地、严谨地 阐明了化学的基本理论,为学生深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 础。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 (1)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了解化学变化中 的一些规律。加深对先行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理 解,做到知识面要宽、基础要深。在基础化的物理化学课程中,重点 在于掌握热力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动力学的 一些新进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 习前人提出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碰到问题时,能 得到一些启发和帮助。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初步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并运 用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等方面的一些 基本问题: 2.初步掌握动力学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掌握化学反应的速率 和机理问题,从而了解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反 应速率的影响,寻找合适的反应条件和生产途径,提高产量。 3.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掌握电导测定的应用,掌握电 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4.初步掌握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并运用热力 学及有关理论来讨论某些性质。 5.具备一些基本的统计热力学的知识和微观结构的概念,更好 地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三、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 学实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以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物理化学和胶 体分散体系为基本结构,内容涉及化学热力学三大定律;相平衡和化 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的电动势、电解与极化作用:化学动 力学基础:表面物理化学和大分子溶液。 本课程理论教学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化学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方法,重点掌握判断变化发生方向和限度的判据,掌握研究变化机
1.初步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并运 用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等方面的一些 基本问题; 2.初步掌握动力学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掌握化学反应的速率 和机理问题,从而了解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反 应速率的影响,寻找合适的反应条件和生产途径,提高产量。 3.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掌握电导测定的应用,掌握电 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4.初步掌握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并运用热力 学及有关理论来讨论某些性质。 5. 具备一些基本的统计热力学的知识和微观结构的概念,更好 地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三、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 学实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以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物理化学和胶 体分散体系为基本结构,内容涉及化学热力学三大定律;相平衡和化 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的电动势、电解与极化作用;化学动 力学基础;表面物理化学和大分子溶液。 本课程理论教学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化学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方法,重点掌握判断变化发生方向和限度的判据,掌握研究变化机
理的基本手段,掌握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内容,了解物理化学 基本原理在实际体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化学热力学既是本课程的基础, 同时又是本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注意本课程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的 相关内容的衔接与联系,做到学科之间有机的统一。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 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 成就,新动向。注意理论的实践性,紧密联系中学化学的教学及物理 化学在科研生产中的应用。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模型、图表、幻灯及录像 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4.因学时有限,而内容较多,因此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分不占总学时,但仍然是大纲要求掌握内容。学生自学部 分,采用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 式。 六、 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1.教学内容 (1)物理化学的建立和发展: (2)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2.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是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
理的基本手段,掌握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内容,了解物理化学 基本原理在实际体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化学热力学既是本课程的基础, 同时又是本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注意本课程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的 相关内容的衔接与联系,做到学科之间有机的统一。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 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 成就,新动向。注意理论的实践性,紧密联系中学化学的教学及物理 化学在科研生产中的应用。 3.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模型、图表、幻灯及录像 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4. 因学时有限,而内容较多,因此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分不占总学时,但仍然是大纲要求掌握内容。学生自学部 分,采用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 式。 六、 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1. 教学内容 (1)物理化学的建立和发展; (2)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2.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是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气体(2学时) 1.教学内容 (1)气体分子运动公式、分子速率和能量分布公式: (2)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不同: (3)对比状态原理、压缩因子图: 2.重、难点提示 (1)气体分子的性质: (2)范德华方程式及对比状态原理: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8学时) 1.教学内容 (1)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与环境、热力学平衡态、状态函数、热与功、内能等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功的计算:功的分类、体积功的计算等 (4)可逆过程 (5)热的计算:等容热、等压热与焓、热容与温度的关系、等压热容与等容热容 (6)热力学第一定律对于理想气体的应用: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理想气体的热容 (7)绝热过程及过程方程 (8)热力学第一定律对于实际气体的应用:节流过程、焦耳-汤姆森效应 (9)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化学反应的应用一热化学:反应进度、反应热及其计算 (10)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一一基尔霍夫公式 (11)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各个物理量(功、热、内能变、焓变) 的计算 难点:理解可逆过程、热力学题的解题方法: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2学时) 1.教学内容 (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一一不可逆性: (2)热力学第二定律: (3)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4)熵的概念: (5)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原理: (6)熵变的计算(pVT过程、相变过程、混合过程等) (7)化学反应的熵变计算: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 (8)熵和能量退减:
第一章 气体(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气体分子运动公式、分子速率和能量分布公式; (2) 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不同; (3)对比状态原理、压缩因子图; 2.重、难点提示 (1) 气体分子的性质; (2) 范德华方程式及对比状态原理;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8 学时) 1.教学内容 (1)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与环境、热力学平衡态、状态函数、热与功、内能等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功的计算:功的分类、体积功的计算等 (4)可逆过程 (5)热的计算:等容热、等压热与焓、热容与温度的关系、等压热容与等容热容 (6)热力学第一定律对于理想气体的应用: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理想气体的热容 (7)绝热过程及过程方程 (8)热力学第一定律对于实际气体的应用:节流过程、焦耳-汤姆森效应 (9)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热化学:反应进度、反应热及其计算 (10)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公式 (11)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各个物理量(功、热、内能变、焓变) 的计算; 难点:理解可逆过程、热力学题的解题方法;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12 学时) 1.教学内容 (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 (2)热力学第二定律; (3)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4)熵的概念; (5)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原理; (6)熵变的计算(pVT 过程、相变过程、混合过程等) (7)化学反应的熵变计算: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 (8)熵和能量退减;
(9)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 (10)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亥姆霍兹函数判据与吉布斯函数判据: (11)各个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热力学基本公式、麦克斯韦关系式等 (12)△G、△A的计算(pVT过程、相变过程、混合过程、化学反应等) 2.重、难点提示 重点(1)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概念及几个判据的应用: (2)掌握△G、△S的计算: 难点:△G、△S的计算 第四章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在溶液中的应用(12学时) 1.教学内容 (1)溶液的特点及组成表示法: (2)偏摩尔量: (3)化学势: (4)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混合理想气体、混合实际气体): (5)Raoult定律和理想溶液 (6)Henry定律和理想稀薄溶液(稀溶液依数性) (7)非理想溶液(活度、活度系数、非理想溶液的化学势、标准状态) (8)分配定律一溶质在两互不相溶液相中的分配 2.重、难点提示 重点(1)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2)拉乌尔定律和享利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 难点:偏摩尔量及化学势:标准态的选用: 第五章相平衡(12学时) 1.教学内容 (1)多组分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 (2)相律 (3)单组分系统的两相平衡及其相图 (4)二组分体系的相图(气-液、液-液、固-液)及其应用: (5)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 2.重、难点提示 重点(1)相律及其应用: (2)二组分相图中点、线、面的意义: (3)二组分相图的应用: 难点(1)独立组分数和自由度数的概念 (2)二组分相图(读图、作图、用图) 第六章化学平衡(8学时) 1.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
(9)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 (10)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亥姆霍兹函数判据与吉布斯函数判据; (11)各个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热力学基本公式、麦克斯韦关系式等 (12)△G、△A 的计算(pVT 过程、相变过程、混合过程、化学反应等) 2.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概念及几个判据的应用; (2) 掌握△G、△S 的计算; 难点:△G、△S的计算 第四章 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在溶液中的应用 (12 学时) 1.教学内容 (1)溶液的特点及组成表示法; (2)偏摩尔量; (3)化学势; (4)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混合理想气体、混合实际气体); (5)Raoult 定律和理想溶液 (6)Henry 定律和理想稀薄溶液(稀溶液依数性) (7) 非理想溶液(活度、活度系数、非理想溶液的化学势、标准状态) (8)分配定律―溶质在两互不相溶液相中的分配 2.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2) 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 难点:偏摩尔量及化学势;标准态的选用; 第五章 相平衡(12 学时) 1.教学内容 (1)多组分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 (2)相律 (3)单组分系统的两相平衡及其相图 (4)二组分体系的相图(气-液、液-液、固-液)及其应用: (5)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 2.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相律及其应用; (2) 二组分相图中点、线、面的意义; (3)二组分相图的应用; 难点(1)独立组分数和自由度数的概念 (2) 二组分相图(读图、作图、用图) 第六章 化学平衡 (8 学时) 1.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
(2)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 (3)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4)复相化学平衡 (5)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6)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同时化学平衡 (8)反应的耦合 (9)近似计算 2.重、难点提示 重点:(1)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和平衡常数的关系: (2)平衡常数与平衡组成的计算: (3)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难点:(1)标准摩尔反应吉氏函数和平衡常数的关系 (2)化学反应平衡组成的计算 第七章统计热力学基础(10学时) 1.教学内容 (1)玻兹曼统计 (2)玻色一爱因斯坦统计和费米一狄拉克统计(自学) (3)配分函数 (4)各配分函数的求法及其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 (5)分子的全配分函数 (6)用配分函数计算反应吉布斯函数和平衡常数 2.重、难点提示 重点:了解最概然分布和配分函数: 难点:配分函数的计算: 第八章电解质溶液(10学时) 1.教学内容 (1)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2)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4)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 (5)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自学) 2.重、难点提示 重点(1)电导率、摩尔电导的物理意义: (2))电导法的应用: 难点:电导法的应用、电解质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因子 第九章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10学时) 1.教学内容
(2)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 (3)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4)复相化学平衡 (5)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6)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同时化学平衡 (8)反应的耦合 (9)近似计算 2.重、难点提示 重点:(1) 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和平衡常数的关系; (2) 平衡常数与平衡组成的计算; (3)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难点:(1)标准摩尔反应吉氏函数和平衡常数的关系 (2)化学反应平衡组成的计算 第七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10 学时) 1.教学内容 (1)玻兹曼统计 (2)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和费米-狄拉克统计 (自学) (3)配分函数 (4)各配分函数的求法及其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 (5)分子的全配分函数 (6)用配分函数计算反应吉布斯函数和平衡常数 2.重、难点提示 重点:了解最概然分布和配分函数; 难点:配分函数的计算; 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10 学时) 1.教学内容 (1)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2)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4) 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 (5)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自学) 2.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电导率、摩尔电导的物理意义; (2) 电导法的应用; 难点:电导法的应用、电解质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因子 第九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10 学时) 1.教学内容
(1)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 (2)电动势的测定 (3)可逆电池的书写方法及电动势的取号 (4)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5)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6)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7)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2.重、难点提示 重点:电动势法的应用、电动势的计算、电池与化学反应的互译 难点:电动势产生的原因、根据化学反应设计电池 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6学时) 1.教学内容 (1)分解电压 (2)极化作用 (3)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 (5)化学电源 2.重、难点提示 重点:理解极化作用、极化的后果: 难点:电极极化产生的原因: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12学时) 1.教学内容 (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2)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 (3)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4)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的动力学特点 (5)几种典型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点 (6)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仑尼乌斯公式) (7)关于活化能 (8)链反应 (9)拟定反应机理的一般方法(平衡假设、稳态近似) 2.重、难点提示 重点(1)掌握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2)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点: (3)学会应用阿累尼乌斯公式: 难点:由实验数据建立动力学方程的方法、由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
(1)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 (2)电动势的测定 (3)可逆电池的书写方法及电动势的取号 (4)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5)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6)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7)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2. 重、难点提示 重点:电动势法的应用、电动势的计算、电池与化学反应的互译 难点:电动势产生的原因、根据化学反应设计电池 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6 学时) 1.教学内容 (1)分解电压 (2)极化作用 (3)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 (5)化学电源 2. 重、难点提示 重点:理解极化作用、极化的后果; 难点:电极极化产生的原因;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12 学时) 1.教学内容 (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2)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 (3)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4)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的动力学特点 (5)几种典型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点 (6)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仑尼乌斯公式) (7)关于活化能 (8)链反应 (9)拟定反应机理的一般方法(平衡假设、稳态近似) 2. 重、难点提示 重点(1)掌握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2)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点; (3)学会应用阿累尼乌斯公式; 难点:由实验数据建立动力学方程的方法、由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8学时) 1.教学内容 (1)碰撞理论 (2)过渡态理论 (3)单分子反应理论 (4)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5)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弛豫方法) (6)光化学反应 (7)催化反应动力学 2.重、难点提示 重点:了解碰撞理论与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由实验数据建立动力学方程的方法: 第十三章表面物理化学(12学时) 1.教学内容 (1)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2)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 (3)Young-Laplace方程的应用 (4)溶液的表面吸附现象 (5)液一液界面的性质 (6)固-液界面一一润湿作用 (7)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8)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 (9)气一固多相催化反应 2.重、难点提示 重点:表面张力的概念、表面吉布斯自由能的意义: 难点(1)表面张力的概念: (2)表面曲率与蒸气压的关系: 第十四章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6学时) 1.教学内容 (1)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性 (2)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3)溶胶的动力性质 (4)溶胶的光学性质 (5)溶胶的电学性质 (6)双电层理论和号电势 (7)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8 学时) 1.教学内容 (1)碰撞理论 (2)过渡态理论 (3)单分子反应理论 (4)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5)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弛豫方法) (6)光化学反应 (7)催化反应动力学 2. 重、难点提示 重点:了解碰撞理论与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由实验数据建立动力学方程的方法; 第十三章 表面物理化学(12 学时) 1.教学内容 (1)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2)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 (3)Young-Laplace 方程的应用 (4)溶液的表面吸附现象 (5)液—液界面的性质 (6)固-液界面——润湿作用 (7)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8)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 (9)气-固多相催化反应 2. 重、难点提示 重点:表面张力的概念、表面吉布斯自由能的意义; 难点(1)表面张力的概念; (2)表面曲率与蒸气压的关系; 第十四章 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6 学时) 1.教学内容 (1)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性 (2)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3)溶胶的动力性质 (4)溶胶的光学性质 (5)溶胶的电学性质 (6)双电层理论和ξ电势 (7)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8)乳状液 (9)凝胶双电层理论和ξ电势 (10)大分子溶液 (11)唐南平衡和聚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 2.重、难点提示 重点(1)溶胶的稳定性及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2)判断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 难点:双电层理论和ξ电势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气体 2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8 三 热力学第二定律 12 四 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在溶液中的应用 12 五 相平衡 12 六 化学平衡 8 七 统计热力学基础 10 八 电解质溶液 10 九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10 十 电解与极化作用 6 十一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12 十二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8 十三 表面物理化学 12 十四 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子溶液 6 总计 128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 2.成绩构成:(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结合平时成绩、课堂提问、作业、出勤等 情况,综合给予评定)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物理化学》(上、下)(第五版),南京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物理化学》(第二版),复旦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Physical Chemistry》(第九版),Perter Atkins等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20l0年。 【5】《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应用实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编,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2010年
(8)乳状液 (9)凝胶双电层理论和ξ电势 (10)大分子溶液 (11)唐南平衡和聚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 2. 重、难点提示 重点(1)溶胶的稳定性及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2)判断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 难点:双电层理论和ξ电势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气体 2 二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8 三 热力学第二定律 12 四 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在溶液中的应用 12 五 相平衡 12 六 化学平衡 8 七 统计热力学基础 10 八 电解质溶液 10 九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10 十 电解与极化作用 6 十一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12 十二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8 十三 表面物理化学 12 十四 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子溶液 6 总计 128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 2.成绩构成:(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结合平时成绩、课堂提问、作业、出勤等 情况,综合给予评定) 九、 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物理化学》(上、下)(第五版),南京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2】《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3】《物理化学》(第二版),复旦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Physical Chemistry》(第九版),Perter Atkins 等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年。 【5】《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应用实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编,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2010 年
审核意见 执笔人:张丽敏 课程所属系:化学系 系主任意见: 系主任签字 年月 日 学院院意见: 院长签字 年 月 日
审 核 意 见 执笔人:张丽敏 课程所属系:化学系 系主任意见: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学院院意见: 院长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