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化学、材料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112学时7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1、掌握元素周期律;掌握近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化 学知识;掌握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热力 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2、运用原理掌握有关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基本规律,具有 对一般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推断能力。 3、正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科学思 维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4、掌握重要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用途,为今后 学习后继课程的打下基础。 5、学习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 动力学、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具有运用化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 分析、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掌握常见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能够利用无机化学的基 础知识进行自主实验,解决化学实验中相关的问题。 7、能够将化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解决化学工程相关的 科学问题,有效地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8、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社会道德。使学 生具有责任担当、贡献社会、保护环境等意识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 化学、材料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112 学时 7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 课程教学目的 1、掌握元素周期律;掌握近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化 学知识;掌握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热力 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2、运用原理掌握有关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基本规律,具有 对一般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推断能力。 3、正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科学思 维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4、掌握重要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用途,为今后 学习后继课程的打下基础。 5、学习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 动力学、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具有运用化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 分析、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掌握常见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能够利用无机化学的基 础知识进行自主实验,解决化学实验中相关的问题。 7、能够将化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解决化学工程相关的 科学问题,有效地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8、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社会道德。使学 生具有责任担当、贡献社会、保护环境等意识
9、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具有知识自主更新能力,了解化学化 工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适应化工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二、 课程教学要求 1、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 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 成就。 2、因学时有限,内容较多,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采用 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 3、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微视频、直观教具、录像和计算机辅 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三、先修课程 高中化学 四、 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教学重点:无机化学具体内容可分为理论化学与元素化学两 大部分:其理论部分是无机化学的重,点与难,点,是深刻领会和理解元 素与化合物性质的关键。由于微观离子的运动特点和大学一年级学生 数学、物理基础的限制,这部分内容讲解时要根据学生情况掌握“深 度”。元素部分应以周期为纬,以族为经,经纬交叉,讨论有关元素 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制备、性质递变规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
9、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具有知识自主更新能力,了解化学化 工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适应化工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二、 课程教学要求 1、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 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 成就。 2、因学时有限,内容较多,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采用 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 3、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微视频、直观教具、录像和计算机辅 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三、 先修课程 高中化学 四、 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教学重点:无机化学具体内容可分为理论化学与元素化学两 大部分:其理论部分是无机化学的重点与难点,是深刻领会和理解元 素与化合物性质的关键。由于微观离子的运动特点和大学一年级学生 数学、物理基础的限制,这部分内容讲解时要根据学生情况掌握“深 度”。元素部分应以周期为纬,以族为经,经纬交叉,讨论有关元素 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制备、性质递变规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
的存在方式,并对其规律作出相应的理论解释。这部分必须突出结构 决定性质这一本质规律,既解决了讲授元素知识的枯燥性,又能突出 纲,纲举目张,使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变得较容易记忆。 课程教学难点:抽象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各种平衡的本质 及相互关系;各种化合物的性质和典型应用。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 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1学时) 1.教学内容 (1)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2)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和前景。 (3)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和要求。 2.重、难点提示 (1)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7学时) 1.教学内容 (1)了解氢原子光谱、Bor原子结构理论、电子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化和能级等概念。 (2)了解原子轨道、概率密度、概率、电子云等概念。 (3)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名称、符号、取值和意义。熟悉s、D、d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形 状和空间伸展方向。 (4)掌握多电子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熟练写出常见元素原子 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确定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⑤)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结构特征、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
的存在方式,并对其规律作出相应的理论解释。这部分必须突出结构 决定性质这一本质规律,既解决了讲授元素知识的枯燥性,又能突出 纲,纲举目张,使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变得较容易记忆。 课程教学难点:抽象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各种平衡的本质 及相互关系;各种化合物的性质和典型应用。 五、 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 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1 学时) 1. 教学内容 (1) 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2) 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和前景。 (3) 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和要求。 2.重、难点提示 (1) 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7 学时) 1. 教学内容 (1) 了解氢原子光谱、Bohr 原子结构理论、电子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化和能级等概念。 (2) 了解原子轨道、概率密度、概率、电子云等概念。 (3)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名称、符号、取值和意义。熟悉 s、p、d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形 状和空间伸展方向。 (4) 掌握多电子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熟练写出常见元素原子 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确定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5) 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结构特征、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
性的变化规律。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原子轨道的四个量子数 (2)多电子原子基态电子分布 (3)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 (1)原子轨道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原子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第二章分子结构(7学时) 1.教学内容 (1)掌握共价键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 (2)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概念和轨道杂化类型,能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简单分子和离子 的几何构型。 (③)熟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掌握用该理论推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的 方法。 (4)了解分子轨道的概念、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能级图和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分 布,并推测其磁性和稳定性(键级)。 (⑤)了解共轭大Π键、等电子体原理、键能、键长、键角等概念。 (6)熟悉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了解分子的偶极矩和变形性及其变化规律,了解分子 间力的产生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7)熟悉氢键形成的条件、特点及对物质某些物性的影响。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共价键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 (2)杂化轨道理论: (③)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学难点: (1)分子轨道理论: (2)共轭大Π键
性的变化规律。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原子轨道的四个量子数 (2) 多电子原子基态电子分布 (3) 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 (1) 原子轨道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原子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第二章 分子结构 (7 学时) 1. 教学内容 (1) 掌握共价键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 (2) 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概念和轨道杂化类型,能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简单分子和离子 的几何构型。 (3) 熟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掌握用该理论推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的 方法。 (4) 了解分子轨道的概念、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能级图和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分 布,并推测其磁性和稳定性(键级)。 (5) 了解共轭大 Π 键、等电子体原理、键能、键长、键角等概念。 (6) 熟悉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了解分子的偶极矩和变形性及其变化规律,了解分子 间力的产生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7) 熟悉氢键形成的条件、特点及对物质某些物性的影响。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共价键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 (2) 杂化轨道理论; (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学难点: (1) 分子轨道理论; (2) 共轭大 Π 键
第三章晶体结构(3学时) 1.教学内容 (1)了解晶体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了解一些基本的晶体学基本概念(自学)。 (2)了解金属晶体的三种密堆积结构及其特征。熟悉金属键的形成和特征。 (3)了解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熟悉晶格能的概念和离子电荷、半径对晶格能 的影响:熟悉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了解晶格能的热化学计算方 法。 (4)掌握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⑤)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特点(自学)。 2.重、难点提示 敦学重点: (1)离子电荷、半径对晶格能的影响: (2)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3)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配合物(4学时) 1.教学内容 (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和立体结构(自学): (3)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与中心离子杂化轨道的关系。 掌握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 关系。 (4)了解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了解八面体场中d电子的分布和高自旋、低自 旋配合物等概念,并能推测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 (⑤)了解配合物的颜色与d-d跃迁的关系(自学)。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配合物价键理论。 教学难点: (1)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关系
第三章 晶体结构 (3 学时) 1. 教学内容 (1) 了解晶体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了解一些基本的晶体学基本概念(自学)。 (2) 了解金属晶体的三种密堆积结构及其特征。熟悉金属键的形成和特征。 (3) 了解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熟悉晶格能的概念和离子电荷、半径对晶格能 的影响;熟悉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了解晶格能的热化学计算方 法。 (4) 掌握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5) 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特点(自学)。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离子电荷、半径对晶格能的影响; (2) 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3) 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 配合物 (4 学时) 1. 教学内容 (1)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和立体结构(自学); (3) 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与中心离子杂化轨道的关系。 掌握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 关系。 (4) 了解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了解八面体场中 d 电子的分布和高自旋、低自 旋配合物等概念,并能推测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 (5) 了解配合物的颜色与 d-d 跃迁的关系(自学)。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 配合物价键理论。 教学难点: (1) 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关系
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6学时) 1.教学内容 (1)热力学术语:体系和环境、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孤立体系的概念、状态和状态函 数、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过程和途径、功、热量、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焓及焓变的概念及计算、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的计算、标准生 成焓、盖斯定律及几种热效应的计算: (3)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自发性的关系、标准生成自由能及其计算、范特 霍夫等温方程的计算、熵和熵变、标准熵变的计算、吉布斯一赫姆霍兹方程。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化学热力学的四个状态函数一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 (2)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自发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范特霍夫等温方程的计算、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 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4学时) 1.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化学平衡: (2)平衡常数表达式(化学平衡定律)及其书写、经验平衡常数(实验平衡常数)和标 准平衡常数,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力平衡常数概念及其关系: (③)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关系及其有关计算: (4)利用反应熵和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平衡的质量判据): (⑤)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及相关计算。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标准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2)标准平衡常数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1)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及其相关计算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6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热力学术语:体系和环境、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孤立体系的概念、状态和状态函 数、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过程和途径、功、热量、内能;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焓及焓变的概念及计算、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的计算、标准生 成焓、盖斯定律及几种热效应的计算; (3) 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自发性的关系、标准生成自由能及其计算、范特 霍夫等温方程的计算、熵和熵变、标准熵变的计算、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化学热力学的四个状态函数—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 (2) 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自发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范特霍夫等温方程的计算、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 第六章 化学平衡常数(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化学平衡; (2) 平衡常数表达式(化学平衡定律)及其书写、经验平衡常数(实验平衡常数)和标 准平衡常数,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力平衡常数概念及其关系; (3)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关系及其有关计算; (4) 利用反应熵和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平衡的质量判据); (5) 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及相关计算。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标准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2) 标准平衡常数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1) 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及其相关计算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6 学时) 1.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 (2)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一一质量作用定律(速率方程),反应级数,速率常数: (3)有效碰撞理论的基本要点,有效碰撞的条件,有效碰撞、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 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要点,活化络合物,活化能: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一一阿仑尼乌斯公式: (⑤)化学反应机理简介、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 (6)催化剂的基本特征,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机制。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及其测定: (2)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 (3)反应机理,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 教学难点: (1)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及其测定: (2)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 第八章水溶液(2学时) 1.教学内容 (1)稀溶液的通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一一拉乌尔定律, 溶液的沸点上升,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渗透现象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氛、活度、活度系数、离 子强度。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溶液的渗透压。 教学难点: (1)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氛、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 第九章酸碱平衡(6学时) 1.教学内容 (1)熟悉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五号宋体) (2)熟悉水的离子积和H的概念,了解区分效应和拉平效应: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 (2)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速率方程),反应级数,速率常数; (3) 有效碰撞理论的基本要点,有效碰撞的条件,有效碰撞、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 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要点,活化络合物,活化能; (4)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阿仑尼乌斯公式; (5) 化学反应机理简介、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 (6) 催化剂的基本特征,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机制。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及其测定; (2) 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 (3) 反应机理,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 教学难点: (1) 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及其测定; (2) 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 第八章 水溶液(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稀溶液的通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 溶液的沸点上升,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渗透现象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氛、活度、活度系数、离 子强度。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溶液的渗透压。 教学难点: (1)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氛、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 第九章 酸碱平衡(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熟悉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五号宋体) (2) 熟悉水的离子积和 pH 的概念,了解区分效应和拉平效应;
(3)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电离常数和平衡组成的计算。 熟悉多元弱酸的分步解离平衡,了解其平衡组成的计算:熟悉酸碱两性物质的电离, 了解酸式盐溶液pH的近似计算: (④)了解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概念,掌握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以及溶液 pH的计算:熟悉缓冲溶液的配制: (⑤)了解酸碱电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6)了解酸碱指示剂: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组成的计算: (3)同离子效应: (4)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以及溶液H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弱电解质溶液PH值的计算: (2)缓冲溶液的配制。 第十章沉淀-溶解平衡((2学时) 1.教学内容 (1)熟悉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掌握标准溶度积常数及其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和有关计算: (2)掌握溶度积规则,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3)熟悉pH对难溶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及有关计算: (4)了解分步沉淀和两种沉淀间的转化及有关计算。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2)沉淀生成、溶解的计算。 教学难点: (1)DH对难溶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6学时)
(3) 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电离常数和平衡组成的计算。 熟悉多元弱酸的分步解离平衡,了解其平衡组成的计算;熟悉酸碱两性物质的电离, 了解酸式盐溶液 pH 的近似计算; (4) 了解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概念,掌握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以及溶液 pH 的计算;熟悉缓冲溶液的配制; (5) 了解酸碱电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6) 了解酸碱指示剂;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组成的计算; (3) 同离子效应; (4) 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以及溶液 pH 的计算。 教学难点: (1) 弱电解质溶液 PH 值的计算; (2) 缓冲溶液的配制。 第十章 沉淀-溶解平衡(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熟悉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掌握标准溶度积常数及其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和有关计算; (2) 掌握溶度积规则,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3) 熟悉 pH 对难溶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及有关计算; (4) 了解分步沉淀和两种沉淀间的转化及有关计算。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2) 沉淀生成、溶解的计算。 教学难点: (1) pH 对难溶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第十一章 电化学基础(6 学时)
1.教学内容 ()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氧化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电池电动势的概念: (3)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Nernst方程式及其有关的计算,电极电势的应 用: (4)掌握元素电势图、pH值-电势图及其应用: (⑤)熟悉电解的基本原理: (6)了解各种实用电池。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原电池的组成: (2)标准电极电势及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判定。 教学难点: (1)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 (2)元素电势图、pH值-电势图及其应用。 第十二章配位平衡(3学时) 1.教学内容 (1)掌握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2)熟悉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中心原子和配体的影响: (3)掌握配合物的性质,氧化与还原和酸碱性对配合物的影响及有关计算: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2)沉淀溶解、氧化还原与配合平衡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1)沉淀溶解、氧化还原与配合平衡中电极电势的有关计算。 第十三章氢、稀有气体(2学时) 1.教学内容 (1)氢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了解稀有气体的发现简史:
1.教学内容 (1) 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氧化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电池电动势的概念; (3) 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Nernst 方程式及其有关的计算,电极电势的应 用; (4) 掌握元素电势图、pH 值-电势图及其应用; (5) 熟悉电解的基本原理; (6) 了解各种实用电池。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原电池的组成; (2) 标准电极电势及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判定。 教学难点: (1) 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 (2) 元素电势图、pH 值-电势图及其应用。 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3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掌握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2) 熟悉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中心原子和配体的影响; (3) 掌握配合物的性质,氧化与还原和酸碱性对配合物的影响及有关计算; 2. 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2) 沉淀溶解、氧化还原与配合平衡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1) 沉淀溶解、氧化还原与配合平衡中电极电势的有关计算。 第十三章 氢、稀有气体 (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氢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 了解稀有气体的发现简史;
(3)掌握稀有气体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结构特点: (4)了解稀有气体的用途。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氢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②)稀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1)稀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结构特点。 第十四章卤素(6学时) 1.教学内容 (1)掌握卤素单质、氢化物、金属卤化物和非金属卤化物、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 性质、制备和用途: (2)掌握非金属卤化物的水解反应: (3)了解氟的特殊性: (4)了解拟卤素的性质、卤素互化物和拟卤化物的概念。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卤素单质、氢化物、金属卤化物和非金属卤化物、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 制备。 教学难点: (1)卤素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 第十五章氧族元素(8学时) 1.教学内容 (1)掌握氧、臭氧、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结构和性质: (2)掌握单质硫、硫的氢化物、氧化物、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 (3)掌握硫化物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臭氧、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结构和性质: (2)硫的氢化物、氧化物、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 (3)硫化物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3) 掌握稀有气体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结构特点; (4) 了解稀有气体的用途。 2. 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氢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 稀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1) 稀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结构特点。 第十四章 卤素 (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掌握卤素单质、氢化物、金属卤化物和非金属卤化物、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 性质、制备和用途; (2) 掌握非金属卤化物的水解反应; (3) 了解氟的特殊性; (4) 了解拟卤素的性质、卤素互化物和拟卤化物的概念。 2. 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卤素单质、氢化物、金属卤化物和非金属卤化物、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 制备。 教学难点: (1) 卤素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 第十五章 氧族元素 (8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掌握氧、臭氧、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结构和性质; (2) 掌握单质硫、硫的氢化物、氧化物、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 (3) 掌握硫化物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2. 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臭氧、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结构和性质; (2) 硫的氢化物、氧化物、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 (3) 硫化物沉淀的生成和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