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用专业:化学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降解规律, 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作用的学科,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使学生了解大气、水、土壤、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掌握各类污染 的分布、迁移转化、形成过程和机制,掌握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培养学生对受污染环境进行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技术 的能力。 二、 课程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等内容。培养学生在污染物迁 移、转化、归趋,以及受污染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实践思维和逻辑思维, 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理论 进行受污染环境修复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四、 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重点: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土 壤、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用专业: 化学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 课程教学目的 《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降解规律, 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作用的学科,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使学生了解大气、水、土壤、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掌握各类污染 的分布、迁移转化、形成过程和机制,掌握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培养学生对受污染环境进行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技术 的能力。 二、 课程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等内容。培养学生在污染物迁 移、转化、归趋,以及受污染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实践思维和逻辑思维, 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理论 进行受污染环境修复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四、 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重点: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土 壤、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
效应为主线,全面深入地阐明基本原理、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 识。 五、 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解为主,适当结合学生讨论及科研论文检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授课手段:多媒体课件,讨论等。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介绍环境化学和环境污染物: 2.重、难点提示 (1)环境化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第2章大气环境化学(8学时) 1.教学内容 (1)介绍环境化学和环境污染物: (2)了解大气的层结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3)掌握污染物遵循这些规律而发生的迁移过程,特别是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 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4)了解描述大气污染的数学模式和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2。重、难点提示 (1)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污染物遵循这些规律而发生的迁移过程。 (2)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第3章水环境化学(8学时) 1.教学内容 (1)介绍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水
效应为主线,全面深入地阐明基本原理、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 识。 五、 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解为主,适当结合学生讨论及科研论文检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授课手段:多媒体课件,讨论等。 六、 课程教学内容 第 1 章 绪论(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介绍环境化学和环境污染物; 2.重、难点提示 (1) 环境化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第 2 章 大气环境化学(8 学时) 1.教学内容 (1) 介绍环境化学和环境污染物; (2) 了解大气的层结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3) 掌握污染物遵循这些规律而发生的迁移过程,特别是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 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4)了解描述大气污染的数学模式和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2.重、难点提示 (1) 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污染物遵循这些规律而发生的迁移过程。 (2) 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第 3 章 水环境化学(8 学时) 1.教学内容 (1) 介绍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水
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水质模型: (2)了解天然水的基本性质,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进行沉淀-溶解、氧化还 原、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絮凝-沉降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并运用所学原理计 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溶解度,以及天然水中各类污染物的E计算 机E-pH图的制作。了解颗粒物在水环境中聚集和吸附-解吸的基本原理: (3)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 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4)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 2.重、难点提示 (1)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 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2)解决废水问题的基本原则以及废水净化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第4章土壤环境化学(8学时) 1.教学内容 (1)介绍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3)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2.重、难点提示 (1)土壤的吸附、酸碱和氧化还原特性。 (2)重金属离子和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 (3)主要农药和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的转化规律与效应。 第5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6学时) 1.教学内容 (1)介绍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介绍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3)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污染物质的毒性。 2.重、难点提示 (1)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2)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水质模型; (2) 了解天然水的基本性质,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进行沉淀-溶解、氧化还 原、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絮凝-沉降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并运用所学原理计 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溶解度,以及天然水中各类污染物的pE 计 算 机pE-pH 图的制作。了解颗粒物在水环境中聚集和吸附-解吸的基本原理; (3) 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 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4) 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 2.重、难点提示 (1) 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 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2) 解决废水问题的基本原则以及废水净化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第 4 章 土壤环境化学(8 学时) 1.教学内容 (1) 介绍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3)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2.重、难点提示 (1) 土壤的吸附、酸碱和氧化还原特性。 (2) 重金属离子和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 (3) 主要农药和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的转化规律与效应。 第 5 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介绍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介绍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3)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污染物质的毒性。 2.重、难点提示 (1)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2) 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3)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和致突变、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 (4)有关重要辅酶的功能。 七、实验教学内容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绪论 2 0 大气环境化学 P 0 三 水环境化学 8 0 四 土壤环境化学 8 0 五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 过程及毒性 6 0 总计 32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开卷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环境化学》(第2版),戴树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环境化学》(第1版),何遂源编,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
(3) 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和致突变、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 (4) 有关重要辅酶的功能。 七、实验教学内容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绪论 2 0 二 大气环境化学 8 0 三 水环境化学 8 0 四 土壤环境化学 8 0 五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 过程及毒性 6 0 总计 32 九、 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开卷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十、 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环境化学》(第 2 版),戴树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环境化学》(第 1 版),何遂源编,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