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细胞周期 CELL CYCLE
细胞增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种族的繁衍、个体的发育、机体的修复等都离不开细胞增 殖。一个受精卵发育为初生婴儿,细胞数目增至1012个,长至成年有1014个,而成人体内每 秒钟仍有数百万新细胞产生,以补偿血细胞、小肠粘膜细胞和上皮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细胞增 殖是通过细胞周期(cell cycle)来实现的,而细胞周期的有序运行是通过相关基因的严格监视 和调控来保证的。细胞无限制增长对个体来说意味着癌症,个体无限制繁殖对地球来说意味着 灾难。一个大肠杆菌若按20分钟分裂一次,并保持这一速度,则两天即可超过地球的重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指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所需的时间叫细胞周期 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图13-1):①G1期(g即1),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期DNA复制之前的 间隙时间;②S期(synthesis phase),指DNA复制的时期,只有在这一时期H3TDR才能掺 入新合成的DNA中;③G2期(ga即2),指DNA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④ M期又称D期(mitosis or division),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 M Daughter G2 cells Chromosome condensation Nuclear envelope breakdown Chromosome Chromosome segregation decondensation Reformation of Chromatids nuclear envelope Cytokinesis G ONA synthesis 图13-1细胞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从增殖的角度来看,可将高等动物的细胞分为三类:①连续分裂细胞,在细胞周期中连续 运转因而又称为周期细胞,如表皮生发层细胞、部分骨髓细胞。②休眠细胞暂不分裂,但在适 当的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称G0期细胞,如淋巴细胞、肝、肾细胞等。③不分裂细
细胞增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种族的繁衍、个体的发育、机体的修复等都离不开细胞增 殖。一个受精卵发育为初生婴儿,细胞数目增至 1012个,长至成年有 1014个,而成人体内每 秒钟仍有数百万新细胞产生,以补偿血细胞、小肠粘膜细胞和上皮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细胞增 殖是通过细胞周期(cell cycle)来实现的,而细胞周期的有序运行是通过相关基因的严格监视 和调控来保证的。细胞无限制增长对个体来说意味着癌症,个体无限制繁殖对地球来说意味着 灾难。一个大肠杆菌若按 20 分钟分裂一次,并保持这一速度,则两天即可超过地球的重量。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指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所需的时间叫细胞周期 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图 13-1):①G1期(gap1),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期 DNA 复制之前的 间隙时间;②S 期(synthesis phase),指 DNA 复制的时期,只有在这一时期 H3 -TDR 才能掺 入新合成的 DNA 中;③G2期(gap2),指 DNA 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④ M 期又称 D 期(mitosis or division),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 图 13-1 细胞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从增殖的角度来看,可将高等动物的细胞分为三类:①连续分裂细胞,在细胞周期中连续 运转因而又称为周期细胞,如表皮生发层细胞、部分骨髓细胞。②休眠细胞暂不分裂,但在适 当的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称 G0期细胞,如淋巴细胞、肝、肾细胞等。③不分裂细
胞,指不可逆地脱离细胞周期,不再分裂的细胞,又称终端细胞,如神经、肌肉、多形核细胞 等等。 细胞周期的时间长短与物种的细胞类型有关,如:小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周期为10小 时,人类胃上皮细胞24小时,骨髓细胞18小时,培养的人了成纤维细胞18小时,CHO细 胞14小时,HLa细胞21小时。不同类型细胞的G1长短不同,是造成细胞周期差异的主要 原因。 二、细胞周期时间的测定 标记有丝分裂百分率法(percentage labeled mitoses,PLM)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细胞周 期时间的方法。其原理是对测定细胞进行脉冲标记、定时取材、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显示标记 细胞,通过统计标记有丝分裂细胞百分数的办法来测定细胞周期。 有关名词: TG1:G1期的持续时间 TG2:G2期的持续时间 Ts:S期的持续时间 TM:M期的持续时间 Tc:一个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 PLM:标记的有丝分裂细胞所占的比例 TDR:胸腺嘧啶核苷,是DNA的特异前体,能被S期细胞摄入,而掺进DNA中。通常 使用的是H或者14C标记的TDR。 测定原理(图13-2): ①待测细胞经HTDR标记后,所有S期细胞均被标记。 ②S期细胞经G2期才进入M期,所以一段时间内PLM=0。 ③开始出现标记M期细胞时,表示处于S期最后阶段的细胞,已渡过G2期,所以从 PLM=0到出现PLM的时间间隔为TG2。 ④S期细胞逐渐进入M期,PLM上升,到达到最高点的时候说明来自处于S最后阶段 的细胞,已完成M,进入G1期。所以从开始出现M到PLM达到最高点(≈100%)的时间间 隔就是TM
胞,指不可逆地脱离细胞周期,不再分裂的细胞,又称终端细胞,如神经、肌肉、多形核细胞 等等。 细胞周期的时间长短与物种的细胞类型有关,如:小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周期为 10 小 时,人类胃上皮细胞 24 小时,骨髓细胞 18 小时,培养的人了成纤维细胞 18 小时,CHO 细 胞 14 小时,HeLa细胞 21 小时。不同类型细胞的 G1长短不同,是造成细胞周期差异的主要 原因。 二、细胞周期时间的测定 标记有丝分裂百分率法(percentage labeled mitoses,PLM)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细胞周 期时间的方法。其原理是对测定细胞进行脉冲标记、定时取材、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显示标记 细胞,通过统计标记有丝分裂细胞百分数的办法来测定细胞周期。 有关名词: TG1:G1期的持续时间 TG2:G2期的持续时间 TS:S 期的持续时间 TM:M 期的持续时间 TC:一个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 PLM:标记的有丝分裂细胞所占的比例 TDR:胸腺嘧啶核苷,是 DNA 的特异前体,能被 S 期细胞摄入,而掺进 DNA 中。通常 使用的是 3H 或者 14C 标记的 TDR。 测定原理(图 13-2): ① 待测细胞经 3H-TDR 标记后,所有 S 期细胞均被标记。 ② S 期细胞经 G2期才进入 M 期,所以一段时间内 PLM=0。 ③开始出现标记 M 期细胞时,表示处于 S 期最后阶段的细胞,已渡过 G2期,所以从 PLM=0 到出现 PLM 的时间间隔为 TG2。 ④ S 期细胞逐渐进入 M 期,PLM 上升,到达到最高点的时候说明来自处于 S 最后阶段 的细胞,已完成 M,进入 G1期。所以从开始出现 M 到 PLM 达到最高点(≈100%)的时间间 隔就是 TM
⑤当PLM开始下降时,表明处于S期最初阶段的细胞也已进入M期,所以出现LM到 PLM又开始下降的一段时间等于Ts。 ⑥从LM出现到下一次LM出现的时间间隔就等于Tc,根据Tc=Tc1+Ts+Tc2+TM即可求 出的TG1长度。 事实上由于一个细胞群体中Tc和各时相不尽相同,第一个峰常达不到100%,以后的峰 会发生衰减,PLM不一定会下降到零,所以实际测量时,常以(TG2+1/2TM)-TG2的方式求出 TMo PLM 100 +12TM 50 0 TM 图13-2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间与PLM的关系 三、细胞同步化 细胞同步化(synchronization)是指在自然过程中发生或经人为处理造成的细胞周期同步 化,前者称自然同步化,后者称为人工同步化。 (一)自然同步化 1.多核体 如粘菌只进行核分裂,而不发生胞质分裂,形成多核体。数量众多的核处于同一细胞质 中,进行同步化分裂,使细胞核达108,体积达5~6cm。疟原虫也具有类似的情况。 2.某些水生动物的受精卵
⑤ 当 PLM 开始下降时,表明处于 S 期最初阶段的细胞也已进入 M 期,所以出现 LM 到 PLM 又开始下降的一段时间等于 TS。 ⑥ 从 LM 出现到下一次 LM 出现的时间间隔就等于 TC,根据 TC=TG1+TS+TG2+TM 即可求 出的 TG1长度。 事实上由于一个细胞群体中 TC 和各时相不尽相同,第一个峰常达不到 100%,以后的峰 会发生衰减,PLM 不一定会下降到零,所以实际测量时,常以(TG2+1/2TM)-TG2的方式求出 TM。 图 13-2 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间与 PLM 的关系 三、细胞同步化 细胞同步化(synchronization)是指在自然过程中发生或经人为处理造成的细胞周期同步 化,前者称自然同步化,后者称为人工同步化。 (一)自然同步化 1.多核体 如粘菌只进行核分裂,而不发生胞质分裂,形成多核体。数量众多的核处于同一细胞质 中,进行同步化分裂,使细胞核达 108,体积达 5~6cm。疟原虫也具有类似的情况。 2.某些水生动物的受精卵
如海胆卵可以同时授精,最初的3次细胞分裂是同步的,再如大量海参卵受精后,前9 次细胞分裂都是同步化进行的。 3.增殖抑制解除后的同步分裂 如真菌的休眠孢子移入适宜环境后,它们一起发芽,同步分裂。 (二)人工同步化 1.选择同步化 1)有丝分裂选择法:使单层培养的细胞处于对数增殖期,此时分裂活跃,M1高。有丝 分裂细胞变圆隆起,与培养皿的附着性低,此时轻轻振荡,M期细胞脱离器壁,悬浮于培养液 中,收集培养液,再加入新鲜培养液,依法继续收集,则可获得一定数量的中期细胞。其优点 是,操作简单,同步化程度高,细胞不受药物伤害,缺点是获得的细胞数量较少。(分裂细胞 约占1%~2%) 2)细胞沉降分离法:不同时期的细胞体积不同,而细胞在给定离心场中沉降的速度与其 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可用离心的方法分离。其优点是可用于任何悬浮培养的细胞,缺点是 同步化程度较低。 2.诱导同步化 1)DNA合成阴断法:选用DNA合成的抑制剂,可逆地抑制DNA合成,而不影响其他时 期细胞的运转,最终可将细胞群阻断在S期或GS交界处。5-氟脱氧尿嘧啶、羟基脲、阿糖 胞苷、氨甲蝶呤、高浓度ADR、GDR和TDR,均可抑制DNA合成使细胞同步化。其中高浓 度TDR对S期细胞的毒性较小,因此常用TDR双阻断法诱导细胞同步化: 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基中加入过量TDR,(Hela,2molL;CHO, 7.5molL)。S期细胞被抑制,其它细胞继续运转,最后停在G1/S交界处。 移去TDR。洗涤细胞并加入新鲜培养液、细胞又开始分裂。当释放时间大于Ts时,所有 细胞均脱离S期,再次加入过量TDR,细胞继续运转至G/S交界处,被过量TDR抑制而停 止。 优点是同步化程度高,适用于任何培养体系。可将几乎所有的细胞同步化。缺点是产生 非均衡生长,个别细胞体积增大。 2)中期阻断法:利用破坏微管的药物将细胞阻断在中期,常用的药物有秋水仙素和秋水 仙酰胺,后者毒性较少。优点是无非均衡生长现象,缺点是可逆性较差
如海胆卵可以同时授精,最初的 3 次细胞分裂是同步的,再如大量海参卵受精后,前 9 次细胞分裂都是同步化进行的。 3.增殖抑制解除后的同步分裂 如真菌的休眠孢子移入适宜环境后,它们一起发芽,同步分裂。 (二)人工同步化 1.选择同步化 1)有丝分裂选择法:使单层培养的细胞处于对数增殖期,此时分裂活跃,MI 高。有丝 分裂细胞变圆隆起,与培养皿的附着性低,此时轻轻振荡,M 期细胞脱离器壁,悬浮于培养液 中,收集培养液,再加入新鲜培养液,依法继续收集,则可获得一定数量的中期细胞。其优点 是,操作简单,同步化程度高,细胞不受药物伤害,缺点是获得的细胞数量较少。(分裂细胞 约占 1%~2%) 2)细胞沉降分离法:不同时期的细胞体积不同,而细胞在给定离心场中沉降的速度与其 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可用离心的方法分离。其优点是可用于任何悬浮培养的细胞,缺点是 同步化程度较低。 2.诱导同步化 1)DNA 合成阴断法:选用 DNA 合成的抑制剂,可逆地抑制 DNA 合成,而不影响其他时 期细胞的运转,最终可将细胞群阻断在 S 期或 G/S 交界处。5-氟脱氧尿嘧啶、羟基脲、阿糖 胞苷、氨甲蝶呤、高浓度 ADR、GDR 和 TDR,均可抑制 DNA 合成使细胞同步化。其中高浓 度 TDR 对 S 期细胞的毒性较小,因此常用 TDR 双阻断法诱导细胞同步化: 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基中加入过量 TDR,(Hela,2mol/L;CHO, 7.5mol/L)。S 期细胞被抑制,其它细胞继续运转,最后停在 G1/S 交界处。 移去 TDR。洗涤细胞并加入新鲜培养液、细胞又开始分裂。当释放时间大于 TS时,所有 细胞均脱离 S 期,再次加入过量 TDR,细胞继续运转至 G1/S 交界处,被过量 TDR 抑制而停 止。 优点是同步化程度高,适用于任何培养体系。可将几乎所有的细胞同步化。缺点是产生 非均衡生长,个别细胞体积增大。 2)中期阻断法:利用破坏微管的药物将细胞阻断在中期,常用的药物有秋水仙素和秋水 仙酰胺,后者毒性较少。优点是无非均衡生长现象,缺点是可逆性较差
第二节有丝分裂 一、 细胞分裂的类型 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可分为无丝分裂(amitosis)、有丝分裂(mitosis)和减数分裂(meiosis) 三种类型。 无丝分裂又称为直接分裂,由R.Remark(1841)首次发现于鸡胚血细胞。表现为细胞核 伸长,从中部缢缩,然后细胞质分裂,其间不涉及纺锤体形成及染色体变化,故称为无丝分 裂。无丝分裂不仅发现于原核生物,同时也发现于高等动植物,如植物的胚乳细胞、动物的胎 膜,间充组织及肌肉细胞等等。 有丝分裂,又称为间接分裂,由W.Fleming(1882)年首次发现于动物及E.Strasburger (1880)年发现于植物。特点是有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这种 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 减数分裂是指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分裂方式,是高等动植物配子体形成 的分裂方式。 二、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人为的划分为六个时期:间期 (interphase)、前期prophase)、前中期(premetaphase)、中期(metaphase)、后期 (anaphase)和末期(telophase)。其中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主要进行DNA复制等准 备工作。 (一)前期 前期(图13-3)的主要事件是:①染色质凝缩,②分裂极确立与纺锤体开始形成,③核 仁解体,④核膜消失。 前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染色质通过螺旋化和折叠,变短变粗,形成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分辨 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含2个染色单体
第二节 有丝分裂 一、细胞分裂的类型 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可分为无丝分裂(amitosis)、有丝分裂(mitosis)和减数分裂(meiosis) 三种类型。 无丝分裂又称为直接分裂,由 R. Remark(1841)首次发现于鸡胚血细胞。表现为细胞核 伸长,从中部缢缩,然后细胞质分裂,其间不涉及纺锤体形成及染色体变化,故称为无丝分 裂。无丝分裂不仅发现于原核生物,同时也发现于高等动植物,如植物的胚乳细胞、动物的胎 膜,间充组织及肌肉细胞等等。 有丝分裂,又称为间接分裂,由 W. Fleming (1882)年首次发现于动物及 E. Strasburger (1880)年发现于植物。特点是有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这种 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 减数分裂是指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分裂方式,是高等动植物配子体形成 的分裂方式。 二、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人为的划分为六个时期:间期 (interphase)、前期(prophase)、前中期(premetaphase)、中期(metaphase)、后期 (anaphase)和末期(telophase)。其中间期包括 G1期、S 期和 G2期,主要进行 DNA 复制等准 备工作。 (一)前期 前期(图 13-3)的主要事件是:①染色质凝缩,②分裂极确立与纺锤体开始形成,③核 仁解体,④核膜消失。 前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染色质通过螺旋化和折叠,变短变粗,形成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分辨 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含 2 个染色单体
图13-3前期两个中心体向两极移动(图片来自htp:www.wadsworth.org) 早在S期两个中心粒已完成复制,在前期移向两极,两对中心粒之间形成纺锤体微管,当 核膜解体时,两对中心粒已到达两极,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纺锤体,纺锤体微管包括(图13- 8): ①着丝点微管(kinetochore mt):由中心体发出,连接在着丝点上,负责将染色体牵引 到纺锤体上,着丝点上具有马达蛋白。 ②星体微管(astral mt):由中心体向外放射出,末端结合有分子马达,负责两极的分 离,同时确定纺锤体纵轴的方向。 ③极体微管(polar mt或overlap mt)):由中心体发出,在纺锤体中部重叠,重叠部位结 合有分子马达,负责将两极推开。 有两类马达蛋白参与染色体、分裂极的分离,一类是dynein,另一类是kinesin。 植物没有中心粒和星体,其纺锤体叫作无星纺锤体,分裂极的确定机理尚不明确
图 13-3 前期两个中心体向两极移动(图片来自 http://www.wadsworth.org/) 早在 S 期两个中心粒已完成复制,在前期移向两极,两对中心粒之间形成纺锤体微管,当 核膜解体时,两对中心粒已到达两极,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纺锤体,纺锤体微管包括 (图 13- 8): ①着丝点微管(kinetochore mt):由中心体发出,连接在着丝点上,负责将染色体牵引 到纺锤体上,着丝点上具有马达蛋白。 ②星体微管(astral mt):由中心体向外放射出,末端结合有分子马达,负责两极的分 离,同时确定纺锤体纵轴的方向。 ③极体微管(polar mt 或 overlap mt):由中心体发出,在纺锤体中部重叠,重叠部位结 合有分子马达,负责将两极推开。 有两类马达蛋白参与染色体、分裂极的分离,一类是 dynein,另一类是 kinesin。 植物没有中心粒和星体,其纺锤体叫作无星纺锤体,分裂极的确定机理尚不明确
(二)前中期 指由核膜解体到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equatorial plane)这一阶段(图13-4)。纺锤体微 管向细胞内部侵入,与染色体的着丝点结合。着丝点处的分子马达使染色体向微管的负端移 动。在光镜下可以看到,此时染色体也就是既向一极移动也向另一极移动,是以振荡的方式移 向纺锤体中部的。其原因是姊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点都结合有微管和分子马达。 图13-4左,前中期;右,中期(图片来自http://www.wadsworth.org/) (三)中期 指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图13-4右、13-5),到姊妹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极的一段 时间,纵向观动物染色体呈辐射状排列。染色体两边的牵引力就像拔河一样达到平衡。 图13-5中期.右图显示与染色体联接的微管(图片来自http://www.wadsworth.org/)
(二)前中期 指由核膜解体到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equatorial plane)这一阶段(图 13-4)。纺锤体微 管向细胞内部侵入,与染色体的着丝点结合。着丝点处的分子马达使染色体向微管的负端移 动。在光镜下可以看到,此时染色体也就是既向一极移动也向另一极移动,是以振荡的方式移 向纺锤体中部的。其原因是姊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点都结合有微管和分子马达。 图 13-4 左,前中期; 右,中期(图片来自 http://www.wadsworth.org/) (三)中期 指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图 13-4 右、13-5),到姊妹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极的一段 时间,纵向观动物染色体呈辐射状排列。染色体两边的牵引力就像拔河一样达到平衡。 图 13-5 中期,右图显示与染色体联接的微管(图片来自 http://www.wadsworth.org/)
(四)后期 指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后,标志这一时期结束 (图13-6)。 图13-6后期姊妹染色单体分离(图片来自htp:www.wadsworth.org/) 后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图13-7):①后期A,指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 染色体着丝点微管在着丝点处去组装而缩短,在分子马达的作用下染色体向两极移动,体外实 验证明即使在不存在ATP的情况下,染色体着丝点也有连接到正在去组装的微管上的能力 使染色体发生移动。②后期B,指两极间距离拉大的过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极体微管延长,结 合在极体微管重叠部分的马达蛋白提供动力,推动两极分离,另一方面星体微管去组装而缩 短,结合在星体微管正极的马达蛋白牵引两极距离加大。可见染色体的分离是在微管与分子马 达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图13-8)。 后期A,B是用药物鉴定出来的,如紫杉酚(txol))能结合在微管的(+)端,抑制微管(+) 端去组装,从而抑制后期A。动物中通常先发生后期A,再后期B,但也有些只发生后期A, 还有的后期A、B同时发生。植物细胞没有后期B
(四)后期 指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后,标志这一时期结束 (图 13-6)。 图 13-6 后期姊妹染色单体分离(图片来自 http://www.wadsworth.org/) 后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图 13-7):①后期 A,指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 染色体着丝点微管在着丝点处去组装而缩短,在分子马达的作用下染色体向两极移动,体外实 验证明即使在不存在 ATP 的情况下,染色体着丝点也有连接到正在去组装的微管上的能力, 使染色体发生移动。②后期 B,指两极间距离拉大的过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极体微管延长,结 合在极体微管重叠部分的马达蛋白提供动力,推动两极分离,另一方面星体微管去组装而缩 短,结合在星体微管正极的马达蛋白牵引两极距离加大。可见染色体的分离是在微管与分子马 达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图 13-8)。 后期 A,B 是用药物鉴定出来的,如紫杉酚(taxol)能结合在微管的(+)端,抑制微管(+) 端去组装,从而抑制后期 A。动物中通常先发生后期 A,再后期 B,但也有些只发生后期 A, 还有的后期 A、B 同时发生。植物细胞没有后期 B
Anaphase B Anaphase A (pole-pole separation) (chromosome-to-pol movement) 图13-7后其A染色体分离,后期B两极延伸 Kinetochore Astral MT MT ①Motor 3 Motor Centrosome Polar MT 2 Motor Cell cortex Plasma membrane 图13-8马达蛋白和微管系统共同协作,使染色体分离 (五)未期 末期(图13-9)是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至形成两个新细胞为止的时期。末期涉及子核 的形成和胞质分裂两个方面
图 13-7 后其 A 染色体分离,后期 B 两极延伸 图 13-8 马达蛋白和微管系统共同协作,使染色体分离 (五)末期 末期(图 13-9)是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至形成两个新细胞为止的时期。末期涉及子核 的形成和胞质分裂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