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全程突破 [指导内容] 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 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 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 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 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 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 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 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 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 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一一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 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 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 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 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 盲目 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 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 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 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 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一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 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 “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 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 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 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 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 感纯洁等)、奠定情惑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
诗歌鉴赏全程突破 [指导内容]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 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 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 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 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 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 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 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 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 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 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 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 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 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 盲目 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 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 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 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 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 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 “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 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 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 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 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 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
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 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一—“日色冷青 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 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 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 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 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 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 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 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 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 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 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 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 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 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 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 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 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 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 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 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 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 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 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一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竞难以尽表。“自”、 “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 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 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 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 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 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 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己日趋衰败,朝廷里 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 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 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 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 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 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 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 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 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 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 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 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 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 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 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 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 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 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 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 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 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 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 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 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 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 “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 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 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 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 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 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 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 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 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 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 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 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 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 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 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 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 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 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 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 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 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 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 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 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 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 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年高考说明》已作出了明确的 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 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赏类别 鉴赏要目 品质、性格、节操等|“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人形象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形象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 特点 队A,身 映阶碧草自 隔叶黄鹂空女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 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 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 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 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 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 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 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 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 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 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 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 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 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 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 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 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 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 年高考说明》已作出了明确的 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 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举 例 形 象 人形象 品质、性格、节操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 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 关等)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 观,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 李白诗 沉郁顿挫 杜甫诗 语言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边塞诗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通俗、直白 白居易诗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以前有重大调整,一改客观选择题为文字表达题,在很大程度上 增加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査内容(语言、形 象、表达技巧),姑且将此“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抛砖引玉,也冀在备考复习中给考生 们一点帮助 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 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 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 的修辞手法,如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 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 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语 言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 李白诗 沉郁顿挫 杜甫诗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边塞诗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通俗、直白 白居易诗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以前有重大调整,一改客观选择题为文字表达题,在很大程度上 增加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语言、形 象、表达技巧),姑且将此“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抛砖引玉,也冀在备考复习中给考生 们一点帮助。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 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 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 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 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 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 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 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岀泂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 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 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一一沉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 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 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髙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 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 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 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 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 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 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 地,年龄 58 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 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 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 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 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 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ε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 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 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 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 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 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一一杂草丛生,野花 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 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双調]折桂令 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卬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 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ε“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淸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 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 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 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 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 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 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柴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 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 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 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 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 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 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 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 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 “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 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 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 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 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 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 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 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村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 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 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 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 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 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 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一一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 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 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 一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 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 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 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 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 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 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 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 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 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 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 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 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 ——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 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 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
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一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仁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 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 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 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 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 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 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 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 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 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髙远辽阔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 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 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一一谁知可爱信如今 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 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 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 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 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 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 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 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 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 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 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 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 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 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 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 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 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 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 [诗歌集苯] 李白(701—-762)字太白,凉武昭王九世孙,蜀人。天才奇特,游长安,贺知章见其文 曰:“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论当世事,诏供奉翰林,眷遇甚优。因忤杨贵妃,放还 永王迫致之府,起兵,白逃回。坐永王府僚当诛。先是尝救郭子仪,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 诏长放夜郎,赦还。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其诗纵横变化, 凌云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 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 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 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 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 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 一筹。 [诗歌集萃] 李白(701—762)字太白,凉武昭王九世孙,蜀人。天才奇特,游长安,贺知章见其文 曰:“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论当世事,诏供奉翰林,眷遇甚优。因忤杨贵妃,放还。 永王迫致之府,起兵,白逃回。坐永王府僚当诛。先是尝救郭子仪,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 诏长放夜郎,赦还。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其诗纵横变化, 凌云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东面博望山,西南梁山,两山夹峙长江如门,形 势险要。总名天门。②楚江:长江流经春秋时楚国疆域的一段。③“两岸”二句:可以看出 诗人是在舟中行进时望天门山,描写景物极富动态。“日边”,指水天相接处。 [鉴赏提示]李白的《天门山》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可能是他出蜀漫游时的 作品。开头两句,诗人以自己奇异的感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尾两句 则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 清晰,形象生动。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②天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折柳:即《折杨 柳》,古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这两句意思说,只是听到了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 就使人想到杨柳轻扬的春天;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却看不到春天的景色。④金鼓:以金为 饰的战鼓。⑤直:径自,一往直前的意思。楼兰:汉西域部族名,所居故地在今新疆鄯善县 东南一带。汉武帝时,派遣使者通西域,楼兰王勾结匈奴单于,杀汉使者多人。元凤四年(前 77)汉昭帝派平乐监傅介子用计杀死楼兰王,威慑西域。唐代诗歌中,常以“破楼兰”代指 平定边患。这里指用这个典故,描写边防战士杀敌立功的愿望 [鉴赏提示]这首诗从描写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显示边防将士不畏艰苦、勇敢共敌的英雄 气概,歌颂他们忠勇为国的高尚品质,实际也是诗人以身许国政治豪情的反映。前四句极写 边地的苦寒,以同季节的内地景物相对照。五六句抒写战斗生活的紧张,洋溢着乐观的情绪。 最后两句,才把边地将士的意志直接表达出来,所向无敌,激昂慷慨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洛阳附近的巩县,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约从二十岁起,开始了将近十年的漫游生活,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结识了不少同时 代的著名诗人。天宝五年(746),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到长安,但 进取无门,生活贫困,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叛军陷长安时,诗 人在逃亡途中被俘,脱险后到达肃宗驻地灵武,授官左拾遗,不久即被贬弃官。此后转辗到 达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其间一度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参谋,阶官是检校工部员外 郎。永泰元年(765)诗人离蜀东归,又因四川兵乱留滞夔州,大历三年(768)始出峡,漂 泊于今湖南、湖北一带,不幸客死郴州途中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他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在颠沛流离 的生活中逐渐接近下层人民群众。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写出了时代的呼声、人民 的要求,以及祖国河山的壮丽,因而为后世称为“诗史”、“图经”。杜诗以沉郁顿挫著 称,诗人自己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他的创作除了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外 还有深厚的学习基础。诗人绝大部分的作品在艺术上千锤百炼,精工周密,创作态度异 常严谨,堪为后代诗人楷模。杜甫和李白齐名,也称“李杜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注]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东面博望山,西南梁山,两山夹峙长江如门,形 势险要。总名天门。②楚江:长江流经春秋时楚国疆域的一段。③“两岸”二句:可以看出 诗人是在舟中行进时望天门山,描写景物极富动态。“日边”,指水天相接处。 [鉴赏提示]李白的《天门山》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可能是他出蜀漫游时的 作品。开头两句,诗人以自己奇异的感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尾两句 则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 清晰,形象生动。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②天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折柳:即《折杨 柳》,古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这两句意思说,只是听到了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 就使人想到杨柳轻扬的春天;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却看不到春天的景色。④金鼓:以金为 饰的战鼓。⑤直:径自,一往直前的意思。楼兰:汉西域部族名,所居故地在今新疆鄯善县 东南一带。汉武帝时,派遣使者通西域,楼兰王勾结匈奴单于,杀汉使者多人。元凤四年(前 77)汉昭帝派平乐监傅介子用计杀死楼兰王,威慑西域。唐代诗歌中,常以“破楼兰”代指 平定边患。这里指用这个典故,描写边防战士杀敌立功的愿望。 [鉴赏提示]这首诗从描写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显示边防将士不畏艰苦、勇敢共敌的英雄 气概,歌颂他们忠勇为国的高尚品质,实际也是诗人以身许国政治豪情的反映。前四句极写 边地的苦寒,以同季节的内地景物相对照。五六句抒写战斗生活的紧张,洋溢着乐观的情绪。 最后两句,才把边地将士的意志直接表达出来,所向无敌,激昂慷慨。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洛阳附近的巩县,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约从二十岁起,开始了将近十年的漫游生活,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结识了不少同时 代的著名诗人。天宝五年(746),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到长安,但 进取无门,生活贫困,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叛军陷长安时,诗 人在逃亡途中被俘,脱险后到达肃宗驻地灵武,授官左拾遗,不久即被贬弃官。此后转辗到 达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其间一度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参谋,阶官是检校工部员外 郎。永泰元年(765)诗人离蜀东归,又因四川兵乱留滞夔州,大历三年(768)始出峡,漂 泊于今湖南、湖北一带,不幸客死郴州途中。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他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在颠沛流离 的生活中逐渐接近下层人民群众。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写出了时代的呼声、人民 的要求,以及祖国河山的壮丽,因而为后世称为“诗史”、“图经”。杜诗以沉郁顿挫著 称,诗人自己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他的创作除了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外, 还有深厚的学习基础。诗人绝大部分的作品在艺术上千锤百炼,精工周密,创作态度异 常严谨,堪为后代诗人楷模。杜甫和李白齐名,也称“李杜”。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