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诗歌鉴赏高分全攻略 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中所选诗歌表现手法汇总: 以动写静、写乐景写豪情《沁园春·长沙》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 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上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 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意 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寄托和象征《死水》;反讽手法的运用绘画美的语言色彩:写实 和象征交织;舍其形而传其神《老马》:象征的新颖《祖国啊,我亲爱的的祖国》;深刻的哲 理《山民》:反讽和渲染作用《山民》:回忆和对比《卫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韵, 反复呤唱《无衣》:移情《离骚》:铺陈排比的手法、起兴和尾声《孔雀东南飞》:今昔对比 的描写《越中览古》:用写景寄予感慨《石头城》: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登高》;借古人抒 发自己的抱负《蜀相》: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融情入景的写 法《雨霖铃·寒蝉凄切》;虚实相生《雨霖铃·寒蝉凄切》:烘托和映衬《念奴娇·赤壁怀 古》;鉴赏诗歌的情致理趣《鹊桥仙》:清新的,细腻的风格《一剪梅·红酥手》:词中用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扬州慢·淮左名都》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 文、反复等 (2)、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 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 査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 工笔等。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2006 年高考诗歌鉴赏高分全攻略 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中所选诗歌表现手法汇总: 以动写静、写乐景写豪情《沁园春· 长沙》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 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上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 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意 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寄托和象征《死水》;反讽手法的运用绘画美的语言色彩;写实 和象征交织;舍其形而传其神《老马》;象征的新颖《祖国啊,我亲爱的的祖国》;深刻的哲 理《山民》;反讽和渲染作用《山民》;回忆和对比《卫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韵, 反复呤唱《无衣》;移情《离骚》;铺陈排比的手法、起兴和尾声《孔雀东南飞》;今昔对比 的描写《越中览古》;用写景寄予感慨《石头城》;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登高》;借古人抒 发自己的抱负《蜀相》;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融情入景的写 法《雨霖铃· 寒蝉凄切》;虚实相生《雨霖铃·寒蝉凄切》;烘托和映衬《念奴娇· 赤壁怀 古》;鉴赏诗歌的情致理趣《鹊桥仙》;清新的,细腻的风格《一剪梅· 红酥手》;词中用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扬州慢 ·淮左名都》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 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 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 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 工笔等。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 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第一节:修辞技巧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 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 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 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 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第一节:修辞技巧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 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 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 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 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 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 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 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 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 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 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 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 “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 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 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 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的感觉。一个“圆 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 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 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 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 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 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2.拟人 请看下面两首诗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 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 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 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 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 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 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 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 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 “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 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 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 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 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 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 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 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 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2.拟人 请看下面两首诗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 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 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 然纸上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题〗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谷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 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 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K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 3.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 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 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 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 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 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 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 然纸上。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题〗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 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 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 3.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 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 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 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 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 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 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①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诗中以“杜康”代酒。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 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 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 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再举几个例子:边 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 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他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 其他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 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 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6分)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 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①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诗中以“杜康”代酒。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 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 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 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再举几个例子:边 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 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他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 其他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 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 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6 分)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
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 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 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诗家善立题者也。” 请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 左右 例文 贵在想象 我不赞成杨慎的观点,我觉得何文焕的观点是正确的,诗贵在想象 假如用杨慎的观点,用细节分析、科学剖析的话,那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 不能成文啦,白发怎么能“三千丈”,“五尺”就不易啦!“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来了,怎 么才有“一枝”呢?应改为“多枝”,那么还有意境、想象可言吗?“十里蛙声出山泉”,为 何光画蝌蚪就境界全出,因为画面富有想象力:“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何脍炙人口,因为它 对比鲜明,诗味盎然;“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何流芳千古,因为它表现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气 诗贵在酿造想象的境界,欣赏者也要善于理解、玩味。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具 有天壤之别的 例文二 意境是诗的灵魂 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短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 妙的艺术意境。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 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 然而让杨慎一改就索然无味了。倘若按照他的观点,还有诗吗?“一唱雄鸡天下白”怎 么讲得通呢?“天下白”,难道没有“黑”的地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真是一千 里路被冰覆盖? 诗贵在有意境,可以用夸张、渲染、烘托的手法。“小桥流水人家”是用名词展现的意 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用夸张描绘的风采。意境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
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 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 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诗家善立题者也。” 请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 字 左右。 1. 例文一: 贵在想象 我不赞成杨慎的观点,我觉得何文焕的观点是正确的,诗贵在想象。 假如用杨慎的观点,用细节分析、科学剖析的话,那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 不能成文啦,白发怎么能“三千丈”,“五尺”就不易啦!“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来了,怎 么才有“一枝”呢?应改为“多枝”,那么还有意境、想象可言吗?“十里蛙声出山泉”,为 何光画蝌蚪就境界全出,因为画面富有想象力;“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何脍炙人口,因为它 对比鲜明,诗味盎然;“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何流芳千古,因为它表现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气 势。 诗贵在酿造想象的境界,欣赏者也要善于理解、玩味。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具 有天壤之别的。 例文二: 意境是诗的灵魂 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短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 妙的艺术意境。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 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 然而让杨慎一改就索然无味了。倘若按照他的观点,还有诗吗?“一唱雄鸡天下白”怎 么讲得通呢?“天下白”,难道没有“黑”的地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真是一千 里路被冰覆盖? 诗贵在有意境,可以用夸张、渲染、烘托的手法。“小桥流水人家”是用名词展现的意 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用夸张描绘的风采。意境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 2.
何文焕的话说得有道理。“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因为所 谓“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指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景 物,不必拘泥于见闻,可以写意中的虚景,也可以把眼前的实景和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 杜牧就是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 景图。如果像杨慎说的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这两句诗写了七种意象。莺啼是从听觉上感受的,春风是从触觉上感受的,红花、绿叶、 水村、山郭、酒旗,是从视觉上感受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容易 把读者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静景动景构成对比,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 鲜明。所有景物都和“江南舂”这个规定情境相适应,统一构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图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 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 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 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 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 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 到极点 8.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9.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 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何文焕的话说得有道理。“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因为所 谓“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指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景 物,不必拘泥于见闻,可以写意中的虚景,也可以把眼前的实景和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 杜牧就是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 景图。如果像杨慎说的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这两句诗写了七种意象。莺啼是从听觉上感受的,春风是从触觉上感受的,红花、绿叶、 水村、山郭、酒旗,是从视觉上感受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容易 把读者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静景动景构成对比,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 鲜明。所有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规定情境相适应,统一构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图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 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 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 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 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 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 到极点。 8.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9.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 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0.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1.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 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02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 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 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 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 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 成奇特的艺术境界。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 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 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 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 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 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 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 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 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 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0.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1.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 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02 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 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 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 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 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 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 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 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 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 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 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 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 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 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 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
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 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 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 指建功立业。如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具体分析,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 ②此诗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这技巧上的妙处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 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 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 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 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 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 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 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 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 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⑧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 “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 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 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 指建功立业。如: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具体分析, 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 ②此诗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注: 折柳: 即 “折杨柳”, 古乐曲名,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 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这技巧上的妙处。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 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 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 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 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 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 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 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 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 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 “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 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 成了隐者的代称。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表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本诗写景有何特点?本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②简析颔联、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③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比作,又将比作,表这了诗人和对友人的 (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 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 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阅读许浑《谢亭送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①第二句的“急”字在写景抒情上有何作用? ②本诗二四句写景的色调不同,人物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③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悄感?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 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 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 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 成了隐者的代称。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① 本诗写景有何特点?本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② 简析颔联、 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③ 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比作 ,又将 比作 ,表这了诗人 和对友人的 。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 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 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阅读许浑《谢亭送别》, 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①第二句的“急”字在写景抒情上有何作用? ②本诗二四句写景的色调不同, 人物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③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悄感?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 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 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