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卷 、基础知识(每个小题3分,共30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簇拥蹙额箭镞猝不及防一蹴而就B.渎职疑窦案牍穷兵黩武 买椟还珠 C.闪烁朔风硕大数见不鲜横槊赋诗D.氤氲殷红姻缘绿树成阴谙 习武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彩排订阅标新立意引咎辞职 B.苍桑戍边峥嵘岁月 仓皇失措 C.禁锢斡旋万马齐谙无事生非 D.静谧鞭笞通宵达旦 相形见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能防止蚜虫 作物。 (2)急剧的时代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是当今几乎每个中国人都 会体验到的生存现实。 (3)冯老师的“码根码”汉字输入软件已进入电脑市场,他的生活 也有所改善 A.侵害变迁境况B.侵犯变革境况 C.侵犯变迁境遇D.侵害变革境遇 4.下列各句中加黑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B.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 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且无全生,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后使投保人得到一笔赔 偿,减少损失。 D.在“学雷锋,做好事”总结会上,班长高屋建瓴地作总结发言:“我们一定 要向李明学习,心中有着他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大自然的生命母体中,缺乏理性的人类就是癌细胞,它们得意洋洋地膨 胀着,扩张着,癌变着,最终的结果就是与母体一起同归于尽。 在美国所信奉的“民主、自由、人权”背后,不得不支付着沉重的代价
冀中中学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I卷 一、基础知识 (每个小题 3 分,共 3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簇拥 蹙额 箭镞 猝不及防 一蹴而就 B.渎职 疑窦 案牍 穷兵黩武 买椟还珠 C.闪烁 朔风 硕大 数见不鲜 横槊赋诗 D.氤氲 殷红 姻缘 绿树成阴 谙 习武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彩排 订阅 标新立意 引咎辞职 B.苍桑 戍边 峥嵘岁月 仓皇失措 C.禁锢 斡旋 万马齐谙 无事生非 D.静谧 鞭笞 通宵达旦 相形见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能防止蚜虫______作物。 (2)急剧的时代______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是当今几乎每个中国人都 会体验到的生存现实。 (3)冯老师的“码根码”汉字输入软件已进入电脑市场,他的生活______ 也有所改善。 A.侵害 变迁 境况 B.侵犯 变革 境况 C.侵犯 变迁 境遇 D.侵害 变革 境遇 4. 下列各句中加黑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B.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 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后使投保人得到一笔赔 偿,减少损失。 D.在“学雷锋,做好事”总结会上,班长高屋建瓴地作总结发言:“我们一定 要向李明学习,心中有着他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大自然的生命母体中,缺乏理性的人类就是癌细胞,它们得意洋洋地膨 胀着,扩张着,癌变着,最终的结果就是与母体一起同归于尽。 B.在美国所信奉的“民主、自由、人权”背后,不得不支付着沉重的代价
C.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动脑子,这样才能避免少捅娄子少出错 D.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的少数商场年终时使用代金券购物 的不良现象。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 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B.这种极不礼貌的行为,对于稍有一点文化修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 C.有些炎症,西医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抗菌素媲美,而且 副作用小,成本也低 D.小说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 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一 定要密切关注 B、现在国内有的大学二三年级虽都开有中文选修课,但每学年各只有25 学时。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 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 D、辛弃疾的《青玉案》描写的是市民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观灯 的情景 8.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B.④③⑤①②⑥C.③①⑤④②⑥D.④②①⑤ ③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①泉涓涓血始流。 B.①问征夫以前路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①悟以往之不谏。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②夫晋,何厌之有。 10.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B.①问征夫以前路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云无心以出岫。 C.①今臣亡国贱俘。 D.①而彼且奚适也?
C.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动脑子,这样才能避免少捅娄子少出错。 D.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的少数商场年终时使用代金券购物 的不良现象。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 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B.这种极不礼貌的行为,对于稍有一点文化修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 C.有些炎症,西医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抗菌素媲美,而且 副作用小,成本也低。 D.小说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 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一 定要密切关注。 B、现在国内有的大学二三年级虽都开有中文选修课,但每学年各只有 25 学时。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 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 D、辛弃疾的《青玉案》描写的是市民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观灯 的情景。 8.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 ③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 A. ①泉涓涓而始流。 B. ①问征夫以前路。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 ①悟以往之不谏。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②夫晋,何厌之有。 10.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B. ① 问征夫以前路。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 云无心以出岫。 C. ① 今臣亡国贱俘。 D. ① 而彼且奚适也?
②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共6分)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 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 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 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 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 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词汇”,遵 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 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 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 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 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 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 产物 1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 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 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 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军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 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 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1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 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 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 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1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 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② 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 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 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 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 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 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词汇”,遵 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 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 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 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 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 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 产物。 1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 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 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 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军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 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 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1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 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 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 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1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 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 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 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 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每个小题2分,共8分)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新。成祖常独呼“新”,遂为名,因以志新字。洪武 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 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致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 巡按福建,奏请都、卫、所不得陵府、州、县,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戢。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 生矣!”至,果雪之。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擢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 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 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下前抗声曰:“陛 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按察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 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他日,帝悔,问侍臣曰: “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妻有节操,新未遇时,缝纫自给;及贵,遇赴同宦妻内宴,荆布如田家妇 诸妇惭,尽易其衣饰。新死无子,妻归,甚贫。广东巡抚杨信民曰:“周志新当 代第一人,可使其夫人终日馁耶?”时时贴给之。妻死,浙人仕广东者皆会葬。 注释:“都、卫、所”,军事部门:“府、州、县”,地方行政部门。 14.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未遇时,缝纫自给 未遇:未得到君主的任用 B.卫、官相见均礼 均礼:都要行礼 C.以善决狱称 决狱:判决案件 D.擢贿作威福 擢贿:夺取不义之财,收受贿赂 1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为“冷面寒铁” B.至以其名怖 小孩 北驱余并往,而不在使者之且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C.岭外乃有此人 D.帝愈怒,令 戮之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枉杀之矣 16.下列各组句子,能直接表现周新“直臣”的一项是()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 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 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 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4---17 题 (每个小题 2 分,共 8 分)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新。成祖常独呼“新”,遂为名,因以志新字。洪武 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 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致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 巡按福建,奏请都、卫、所不得陵府、州、县,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戢。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 生矣!”至,果雪之。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擢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 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 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下前抗声曰:“陛 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按察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 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他日,帝悔,问侍臣曰: “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妻有节操,新未遇时,缝纫自给;及贵,遇赴同宦妻内宴,荆布如田家妇。 诸妇惭,尽易其衣饰。新死无子,妻归,甚贫。广东巡抚杨信民曰:“周志新当 代第一人,可使其夫人终日馁耶?”时时贴给之。妻死,浙人仕广东者皆会葬。 注释:“都、卫、所”,军事部门;“府、州、县”,地方行政部门。 14.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未遇时,缝纫自给 未遇:未得到君主的任用 B.卫、官相见均礼 均礼:都要行礼 C.以善决狱称 决狱:判决案件 D.擢贿作威福 擢贿:夺取不义之财,收受贿赂 1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目为“冷面寒铁” B.至以其名怖 小孩 北驱余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C.岭外乃有此人 D.帝愈怒,令 戮之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枉杀之矣 16.下列各组句子,能直接表现周新“直臣”的一项是( )
A.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B.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C.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擢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 D.伏陛下抗声曰…… 1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新冤死与他过分耿直,没有对阴险狠毒的纪纲及其手下作威作福的千户 作出应有的准备和防范是分不开的 B.明成祖一向倚重锦衣卫,并利用他们来打击异己。 C.周新在朝廷上敢于直言,被视为“冷面寒铁”,对违法者多有弹劾,贵戚 震惧,因此对他受诬无人挺身相助。 D.明成祖偏听偏信,一时误听了锦衣卫头目的恶言中伤 l卷 四.18、翻译下面句子:(7分) (1)京师中,致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 (2)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归绝句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诗人原序:“得(李)复言.(白)乐天书。”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元稹 自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元和五年作者被贬为江陵府(今湖北江 陵)士曾参军。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1)此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作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古诗文默写(5分) 1、既自以心为形役, 泉涓涓而始流 3、阎闾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愿乞终养。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9题。(20分 黄昏了,慢慢地,像是偷偷走着。紫丁香色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 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 静的田野里躺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
A.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B.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C.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擢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 D.伏陛下抗声曰…… 1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新冤死与他过分耿直,没有对阴险狠毒的纪纲及其手下作威作福的千户 作出应有的准备和防范是分不开的。 B.明成祖一向倚重锦衣卫,并利用他们来打击异己。 C.周新在朝廷上敢于直言,被视为“冷面寒铁”,对违法者多有弹劾,贵戚 震惧,因此对他受诬无人挺身相助。 D.明成祖偏听偏信,一时误听了锦衣卫头目的恶言中伤。 Ⅱ卷 四.18、翻译下面句子:(7 分) (1)京师中,致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 (2)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西归绝句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诗人原序:“得(李)复言.(白)乐天书。”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元稹 自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元和五年作者被贬为江陵府(今湖北江 陵)士曾参军。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1)此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作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古诗文默写(5 分) 1、既自以心为形役, ? 2、 ,泉涓涓而始流。 3、阎闾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 。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5、 ,愿乞终养。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21---29 题。(20 分) 黄昏了,慢慢地,像是偷偷走着。紫丁香色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 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 静的田野里躺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
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的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 着黑色补丁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桅索一样。额头上流着汗, 城市又那么远!幼小的奴隶们,处在穷苦的羁轭之下,孩子眼睛里燃烧着老人的 安静和悲哀,城市很远!很远!许多惬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汽车都 要在你们身边开过去,他们一生中不曾尝过苦难杯子一一他们,使你们受苦的他 们。他们知道什么?在佳姆一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那 么舒服,又那么开心!饥饿这黑鬼并不向那里伸手。烦恼也不在那里织着涂胶的 网。他们知道什么?… “妈妈,这些孩子们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惬意的人 问着。 “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着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太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习惯了。” 那些赤脚的停下了,喘着气,满脸怨恨地望着,又拖起了他们的小车。他 们用袖子揩去额上的汗,脏黑的脖子的血管涨大了,又向前走去。一阵阵的灰土 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在第二辆车子的木柴上,坐着 个小小的助手一一蓝眼睛的小姑娘。血,暗红的血迹,在她的小脚凝结了。但 是,她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a你对谁笑,金发的小奴隶呀!对苦难… 对你的雪白,天真的灵魂,你笑着。b可是明天?明天,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 卷去了你的青春,好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c而且,拖着小车,这里看到黑 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欢乐,你就不再微笑了。d阴影要罩上你的天 真的脸,湿润的眼睛要露出仇恨,你就跟着你的褴褛的哥哥们,举起了你的小小 的、黑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保加利亚)斯米尔宁斯基《赤脚的 孩子》 21.“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静的田野躺着。”这个比喻,显然与穷苦 孩子的命运有关,换个角度,如果文章是表现“惬意的人”的快乐,这条“大路” 可以用什么来比喻?(2分) 22.“孩子们的眼睛燃烧着老人的安静和悲哀。”在这里,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是(2分) A.幼小的奴隶们,思想上和老人一样已成熟起来了。 B.幼小的奴隶们,失去了反抗力,精神上已经变得有点麻木了。 C.幼小的奴隶们,正在默默地滋长着反抗的意识。 D.幼小的奴隶们,悲哀已经变得淡漠,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23.“城市又那么远!”“城市很远!很远!”反复这些话,旨在表现(2分)
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的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 着黑色补丁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桅索一样。额头上流着汗, 城市又那么远!幼小的奴隶们,处在穷苦的羁轭之下,孩子眼睛里燃烧着老人的 安静和悲哀,城市很远!很远!许多惬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汽车都 要在你们身边开过去,他们一生中不曾尝过苦难杯子——他们,使你们受苦的他 们。他们知道什么?在佳姆—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那 么舒服,又那么开心!饥饿这黑鬼并不向那里伸手。烦恼也不在那里织着涂胶的 网。他们知道什么?…… “妈妈,这些孩子们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惬意的人 问着。 “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着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太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习惯了。” 那些赤脚的停下了,喘着气,满脸怨恨地望着,又拖起了他们的小车。他 们用袖子揩去额上的汗,脏黑的脖子的血管涨大了,又向前走去。一阵阵的灰土 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在第二辆车子的木柴上,坐着 一个小小的助手——蓝眼睛的小姑娘。血,暗红的血迹,在她的小脚凝结了。但 是,她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 a 你对谁笑,金发的小奴隶呀!对苦难…… 对你的雪白,天真的灵魂,你笑着。 b 可是明天?明天,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 卷去了你的青春,好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 c 而且,拖着小车,这里看到黑 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欢乐,你就不再微笑了。d 阴影要罩上你的天 真的脸,湿润的眼睛要露出仇恨,你就跟着你的褴褛的哥哥们,举起了你的小小 的、黑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保加利亚)斯米尔宁斯基《赤脚的 孩子》〕 21.“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静的田野躺着。”这个比喻,显然与穷苦 孩子的命运有关,换个角度,如果文章是表现“惬意的人”的快乐,这条“大路” 可以用什么来比喻?(2 分) 22.“孩子们的眼睛燃烧着老人的安静和悲哀。”在这里,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是(2 分) A.幼小的奴隶们,思想上和老人一样已成熟起来了。 B.幼小的奴隶们,失去了反抗力,精神上已经变得有点麻木了。 C.幼小的奴隶们,正在默默地滋长着反抗的意识。 D.幼小的奴隶们,悲哀已经变得淡漠,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23.“城市又那么远!”“城市很远!很远!”反复这些话,旨在表现(2 分)
A.孩子们在穷苦的羁轭下无可奈何的心情 B.孩子们想尽快到达城市的急切心情。 C.孩子们对城市的无限向往 D.孩子们心中的目标非常渺茫。 24.作者写佳姆一戈利雅大饭店欢乐的音乐,别墅中舒适豪华的生活,惬意的 人们扬起尘土的汽车,意在(2分) A.通过画面的渲染烘托,暴露出不合理制度的根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B.通过画面做出情境的对比,表现贫富差别,从而鞭挞不合理的制度。 C.通过画面的强烈反差,构成对比,揭露造成赤脚的孩子悲惨命运的根源。 D.通过画面的渲染烘托,暴露社会的阴暗面,表现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5.“不,亲爱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话表现了那位母亲怎样的内心世界? (2分) 26.蓝眼睛姑娘“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2 分 A.表现小姑娘开朗的性格,唤起人们对小姑娘悲惨命运的同情 B.表现小姑娘虽承受重大的生活压力,仍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C.将小姑娘置身于陷其苦而不知其苦的境地,使人觉得,其令人怜爱之处, 正在这天真和无邪之中。 D.表现小姑娘善良的性格,心里充满幻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 27.“你的青春用了温柔的、天鹅绒一样的眼睛望着”一句话插入文中“” 处,才能使上下文衔接起来(2分) Bb D. d 28.“这里看到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快乐。”句中的“这里” 和“那里”分别是指什么?(各限15个字以内)(2分) 29.(1)“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两个世界”分别指什么?(15字 以内) (2)“一个是多余的”是哪一个?为什么?(限70字以内)(2分) 六、语言运用 30.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可删可 不删。请将必须删去的和不能删去的找出来,把各自序号分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2分)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们①长期以来对本刊的②支持,进一步地③提高本刊 的④质量,更好地满足大家的⑤阅读要求,现本刊拟⑥决定开展读者调查活动, 读者意见表已⑦附在本期中,本刊⑧希望广大读者认真地⑨填写读者意见表,并
A.孩子们在穷苦的羁轭下无可奈何的心情。 B.孩子们想尽快到达城市的急切心情。 C.孩子们对城市的无限向往。 D.孩子们心中的目标非常渺茫。 24.作者写佳姆—戈利雅大饭店欢乐的音乐,别墅中舒适豪华的生活,惬意的 人们扬起尘土的汽车,意在(2 分) A.通过画面的渲染烘托,暴露出不合理制度的根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B.通过画面做出情境的对比,表现贫富差别,从而鞭挞不合理的制度。 C.通过画面的强烈反差,构成对比,揭露造成赤脚的孩子悲惨命运的根源。 D.通过画面的渲染烘托,暴露社会的阴暗面,表现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25.“不,亲爱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话表现了那位母亲怎样的内心世界? (2 分) 26.蓝眼睛姑娘“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2 分) A.表现小姑娘开朗的性格,唤起人们对小姑娘悲惨命运的同情。 B.表现小姑娘虽承受重大的生活压力,仍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C.将小姑娘置身于陷其苦而不知其苦的境地,使人觉得,其令人怜爱之处, 正在这天真和无邪之中。 D.表现小姑娘善良的性格,心里充满幻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 27.“你的青春用了温柔的、天鹅绒一样的眼睛望着”一句话插入文中“ ” 处,才能使上下文衔接起来(2 分) A.a B.b C.c D.d 28.“这里看到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快乐。”句中的“这里” 和“那里”分别是指什么?(各限 15 个字以内)(2 分) 29.(1)“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两个世界”分别指什么?(15 字 以内) (2) “一个是多余的”是哪一个?为什么?(限 70 字以内)(2 分) 六、语言运用 30.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可删可 不删。请将必须删去的和不能删去的找出来,把各自序号分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2 分)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们①长期以来对本刊的②支持,进一步地③提高本刊 的④质量,更好地满足大家的⑤阅读要求,现本刊拟⑥决定开展读者调查活动, 读者意见表已⑦附在本期中,本刊⑧希望广大读者认真地⑨填写读者意见表,并
⑩及时寄回本刊编辑部。 (1)必须删去的是: (2)不能删去的是: 31.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 以修改。(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 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髙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 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3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鱼靠着能胀缩的鳔,储气浮沉。但鲨鱼无鳔,它需要拼命游才能不葬身大海 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结果,它成为海上霸王。当我在水族馆里看着鲨鱼永 不疲倦地游来游去时,隔着玻璃,有种敬畏。鲨鱼无镖却成为海上霸王,这“无 镖”现象引发我们什么感想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答题纸 注意:1、所有选择题按题号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 2、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 18、翻译下面句子:(7分) (1)京师中,致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 (2)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19、(1)
⑩及时寄回本刊编辑部。 (1)必须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 以修改。(4 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 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 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鱼靠着能胀缩的鳔,储气浮沉。但鲨鱼无鳔,它需要拼命游才能不葬身大海。 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结果,它成为海上霸王。当我在水族馆里看着鲨鱼永 不疲倦地游来游去时,隔着玻璃,有种敬畏。 鲨鱼无镖却成为海上霸王,这“无 镖”现象引发我们什么感想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答题纸 注意:1、所有选择题按题号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 2、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 18、翻译下面句子:(7 分) (1)京师中,致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 (2)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19、(1)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场
0、古诗文默写(5分) 4 21 25、 28、“这里 “那里”: 29、(1) (2)
(2) 20、古诗文默写(5 分) 1、 ? 2、 , 3、 , 。 4、 。5、 , 21、 25、 28、“这里”: “那里”: 29、(1) (2)
30、(1)必须删去的是 ;(2)不能删去的是 31、(1)将 改为 (2)将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30、(1)必须删去的是:__________;(2)不能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 31、(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