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专题讲座]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在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人体与环境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物质和能量的 交换,因而,人体与环境在物质构成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从细胞、原生质 酶到骨骼、肌肉和皮肤等的组分都是由自然环境中水、氧、氢、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等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1973年,英国生物化学家哈密尔 顿(Hamilton E.I)测试了220名英国人血液和地壳的化学组分及其含量,发现除 去两者构成各自的基本元素外,其他化学元素含量呈明显的相关性(图1)。 莞繁餐经中。—0 婆中·-· 10 / 10 10 10皱 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生存于环境中的人类,适应不新变化的 环境,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遗传学特征。在环境中,人体有着自己的调节能力和 适应能力使得机体能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保持平衡。当然,人体的调节能力和 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当环境变异或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人群时,由于人群中各个个体暴露剂量水 平、暴露时间存在差异,个体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健康与疾病以及对有害因 素遗传易感性不同,可能表现各种不同的反应(图2)
环境学概论专题讲座]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在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人体与环境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物质和能量的 交换,因而,人体与环境在物质构成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从细胞、原生质、 酶到骨骼、肌肉和皮肤等的组分都是由自然环境中水、氧、氢、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等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1973 年,英国生物化学家哈密尔 顿(Hamilton E.I)测试了 220 名英国人血液和地壳的化学组分及其含量,发现除 去两者构成各自的基本元素外,其他化学元素含量呈明显的相关性(图 1)。 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生存于环境中的人类,适应不断变化的 环境,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遗传学特征。在环境中,人体有着自己的调节能力和 适应能力使得机体能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保持平衡。当然,人体的调节能力和 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当环境变异或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人群时,由于人群中各个个体暴露剂量水 平、暴露时间存在差异,个体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健康与疾病)以及对有害因 素遗传易感性不同,可能表现各种不同的反应(图 2)
死亡 生理代状态 生建变化不明显 生理负增加(不引配生理变化 受影响人 82 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健康效应谱) 二.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种类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化学污染物、产生的物理影响 和生物性病原体,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中的数量超过环境稀释、自净能 力,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人体健康危害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影响人体健康角度看,环境 污染一般具有影响人群范围大、作用时间长、污染物种类多等特点。环境污染对 人体的危害,与污染物的浓度、性质、污染途径、作用方式的有关。有的污染物 通过空气、水、食物链等多种介质侵入人体,在短时间内就可造成急性危害;有 的污染物则是小剂量持续不断地侵入人体,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显露出对人体 的慢性危害货源其危害,有的甚至通过遗传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 1.急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大量进入环境,使得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 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未重视环境保护,曾多次发生 工业污染所致的急性中毒事件。例收如,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 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密米糠油事件(误食含多氯联苯的米 糠油)等,曾引发多起人群的急性中毒死亡。 2.慢性危害 环境中有毒化学物质小剂量、长时间地作用于人体,可以引起慢性中毒。这 些污染物短时期内一般不显示明显的危害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积累,使机 体生长和生理生化功能发生变化,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 慢性危害有如下特点: (1)在环境污染物长期作用下,机体免疫功能、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将明显减 弱,对生物感染的敏感性将增加,一般健康状况逐步下降,表现为人群中患病率 死亡率增高,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2)在小剂量环境污染物长期作用下,可直接造成机体某些慢性疾患。如慢性
二.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种类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化学污染物、产生的物理影响 和生物性病原体,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中的数量超过环境稀释、自净能 力,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人体健康危害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影响人体健康角度看,环境 污染一般具有影响人群范围大、作用时间长、污染物种类多等特点。环境污染对 人体的危害,与污染物的浓度、性质、污染途径、作用方式的有关。有的污染物 通过空气、水、食物链等多种介质侵入人体,在短时间内就可造成急性危害;有 的污染物则是小剂量持续不断地侵入人体,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显露出对人体 的慢性危害货源其危害,有的甚至通过遗传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 1.急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大量进入环境,使得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 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未重视环境保护,曾多次发生 工业污染所致的急性中毒事件。例如,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 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密米糠油事件(误食含多氯联苯的米 糠油)等,曾引发多起人群的急性中毒死亡。 2.慢性危害 环境中有毒化学物质小剂量、长时间地作用于人体,可以引起慢性中毒。这 些污染物短时期内一般不显示明显的危害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积累,使机 体生长和生理生化功能发生变化,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 慢性危害有如下特点: (1)在环境污染物长期作用下,机体免疫功能、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将明显减 弱,对生物感染的敏感性将增加,一般健康状况逐步下降,表现为人群中患病率、 死亡率增高,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2)在小剂量环境污染物长期作用下,可直接造成机体某些慢性疾患。如慢性
阻塞性肺部疾患。这是与大气污染物长期作用和气象因素变化有关的一组肺部疾 病。它的发生与个体体质、敏感性、机体免疫水平等内因有关。随着大气污染的 加重,居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在疾病死亡中占有较大比重。 (3)在环境污染物中有些污染物如铅、汞、镉、砷、氟及其化合物和某些脂溶 性强,又不易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如有机氯类(DDT、TCDD、PCBs等)能较长时间 贮存在人体的组织和器官中,尽管它们在环境中浓度低,由于能在人体内持续性 蓄积,导致受污染的人群体内浓度明显增加。体内长期蓄积的毒物对所贮留的器 官和组织的损害随着蓄积浓度的增加而加重,贮存于脂肪组织中的毒物在机体出 现异常如疾病、妊娠等情况下,由于生理或病理变化的影响。蓄积的毒物可能从 蓄积的器官或组织中动员出来,而造成对肌体的损害。同时,机体内有毒物质还 可能通过胎盘屏障或人奶传递给胚胎或婴幼儿,对下一代的健康产生危害。 (4)当环境中同时存在多种有害污染物时,在长期作用下,可能出现污染物的 慢性联合作用。例如氟铝、氟砷联合作用等。 环境污染慢性危害所致的机体不良反应和损害结局,大多数都不具有特异性 损害特征,更由于时间长,影响机体反应的因素复杂,故不易确定该污染物与机 体慢性损害的因果关系。 三物理污染的健康影响 1.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通常,把使人烦躁的、讨厌的、不需要的声音都叫噪音。城市噪声污染的来 源主要有三种:一是交通运输噪声,它是游动性的,干扰范围大,影响人员多 使人烦躁不舒适,但一般不损害健康,普通公共汽车噪声为80分贝;二是工业 噪声,它是局限的,但总强度较大,一般机床噪声80分贝,纺织机、空压机为 105一115分贝;三是公共活动噪声,包括家庭、公寓和娱乐场所的噪声,一般 在80分贝以下。 长时间接触噪声,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有: (1)可使听觉器官引起”特异性”病变,造成听觉器官的损伤。根据国际标准 化组织1SO)的调查统计长期接触85分贝(A)噪声40年后耳聋发病率为21% 如果人们突然暴露在强烈的噪声下如爆破),可造成听觉的急性损伤。 (2)可引起“非特异性”病变,对全身各系统,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 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损伤。在噪声的长期作用,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 过程平衡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张力遭到破坏。噪声可引起高血压发病率 增高、心电图发生改变乃至心肌损害。噪声还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升高、胃肠道 消化功能障碍。噪声对基础代谢、免疫力、内分泌等都有一定影响
阻塞性肺部疾患。这是与大气污染物长期作用和气象因素变化有关的一组肺部疾 病。它的发生与个体体质、敏感性、机体免疫水平等内因有关。随着大气污染的 加重,居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在疾病死亡中占有较大比重。 (3)在环境污染物中有些污染物如铅、汞、镉、砷、氟及其化合物和某些脂溶 性强,又不易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如有机氯类(DDT、TCDD、PCBs 等)能较长时间 贮存在人体的组织和器官中,尽管它们在环境中浓度低,由于能在人体内持续性 蓄积,导致受污染的人群体内浓度明显增加。体内长期蓄积的毒物对所贮留的器 官和组织的损害随着蓄积浓度的增加而加重。贮存于脂肪组织中的毒物在机体出 现异常如疾病、妊娠等情况下,由于生理或病理变化的影响。蓄积的毒物可能从 蓄积的器官或组织中动员出来,而造成对肌体的损害。同时,机体内有毒物质还 可能通过胎盘屏障或人奶传递给胚胎或婴幼儿,对下一代的健康产生危害。 (4)当环境中同时存在多种有害污染物时,在长期作用下,可能出现污染物的 慢性联合作用。例如氟铝、氟砷联合作用等。 环境污染慢性危害所致的机体不良反应和损害结局,大多数都不具有特异性 损害特征,更由于时间长,影响机体反应的因素复杂,故不易确定该污染物与机 体慢性损害的因果关系。 三.物理污染的健康影响 1.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通常,把使人烦躁的、讨厌的、不需要的声音都叫噪音。城市噪声污染的来 源主要有三种:一是交通运输噪声,它是游动性的,干扰范围大,影响人员多, 使人烦躁不舒适,但一般不损害健康,普通公共汽车噪声为 80 分贝;二是工业 噪声,它是局限的,但总强度较大,一般机床噪声 80 分贝,纺织机、空压机为 105—115 分贝;三是公共活动噪声,包括家庭、公寓和娱乐场所的噪声,一般 在 80 分贝以下。 长时间接触噪声,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有: (1)可使听觉器官引起“特异性”病变,造成听觉器官的损伤。根据国际标准 化组织(ISO)的调查统计,长期接触 85 分贝(A)噪声,40 年后耳聋发病率为 21%。 如果人们突然暴露在强烈的噪声下(如爆破),可造成听觉的急性损伤。 (2)可引起“非特异性”病变,对全身各系统,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 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损伤。在噪声的长期作用,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 过程平衡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张力遭到破坏。噪声可引起高血压发病率 增高、心电图发生改变乃至心肌损害。噪声还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升高、胃肠道 消化功能障碍。噪声对基础代谢、免疫力、内分泌等都有一定影响
2放射性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放射性核素一般放出3种辐射,即α粒子、β粒子和V射线。c粒子不能穿透 皮肤,粒子能穿透皮肤,但不能到达体内深处,V射线有穿透能力,因此在外 照射时能产生危害。 环境的人为放射性污染产生于5种情况:①核武器试验;②生产核燃料;③核 电站事故;④船舶、火箭的核能使用;:⑤工农业、医学和科学研究中使用放射性 同位素。 放射性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很大(表1,主要表现在:①诱发癌症。动物实 验表明,大剂量放射性物质辐射后,经一定潜伏期可使各种组织发生肿瘤,并有 随辐射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山崎等人对日本长崎遭 受原子弹爆炸危害的生育期妇女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发现,受照射严重的妇女 其胎儿和婴儿死亡率明显的增高。米勒等人还发现孕妇遭受照射还能引起畸胎 表1 放射性核素对健康的危害 射类型 主要形器官 半疑册 可能 生的危 款组、生殖器官 30年 生殖腺组织 全身 5760年 甲状酸中 24400年 上骨炼 摘自瓦尔鲍博特G.L,194 3.微波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辐射,其波长处于无线电波与远红外线之间,频率为 300MHz一300GH忆。生存环境中电磁波的主要辐射源有二:一是自然界的电磁 场如太阳辐射及地球磁场、雷击等);二是人工辐射源如调频广播和电视发射天 线、移动电话等)。 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眼睛的白内障和角膜损害。当频率在500MHz 以上、功率在10mW/cm2以上的电磁波辐射眼睛时,可导致白内障。毫米波照 射眼睛时,则主要是引起角膜损害。环境电磁波对人体的慢性作用,主要为神经 衰弱症候群,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以及失眠等症状,少数出现月经周 期紊乱、性机能低下的症状。受微波作用的人,还会出现轻度白细胞减少和血小 板减少的症状。 四化学污染的健康危害 化学污染物通常通过三条途径侵入人体,即呼吸道吸收、消化道吸收和皮肤 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烟尘,主要通过呼吸道作用于人体;水体和土壤中的 化学毒物,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一些脂溶性毒物,如苯 有机磷酸酯类和农药,以及能与皮肤的脂酸根结合的毒物,如汞、砷等,可经皮
2.放射性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放射性核素一般放出 3 种辐射,即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α粒子不能穿透 皮肤,β粒子能穿透皮肤,但不能到达体内深处,γ射线有穿透能力,因此在外 照射时能产生危害。 环境的人为放射性污染产生于 5 种情况:①核武器试验;②生产核燃料;③核 电站事故;④船舶、火箭的核能使用;⑤工农业、医学和科学研究中使用放射性 同位素。 放射性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很大(表 1)。主要表现在:①诱发癌症。动物实 验表明,大剂量放射性物质辐射后,经一定潜伏期可使各种组织发生肿瘤,并有 随辐射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山崎等人对日本长崎遭 受原子弹爆炸危害的生育期妇女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发现,受照射严重的妇女, 其胎儿和婴儿死亡率明显的增高。米勒等人还发现,孕妇遭受照射还能引起畸胎。 3.微波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辐射,其波长处于无线电波与远红外线之间,频率为 300MHz—300GHz。生存环境中电磁波的主要辐射源有二:一是自然界的电磁 场(如太阳辐射及地球磁场、雷击等);二是人工辐射源(如调频广播和电视发射天 线、移动电话等)。 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眼睛的白内障和角膜损害。当频率在 500MHz 以上、功率在 10mW/cm2以上的电磁波辐射眼睛时,可导致白内障。毫米波照 射眼睛时,则主要是引起角膜损害。环境电磁波对人体的慢性作用,主要为神经 衰弱症候群,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以及失眠等症状,少数出现月经周 期紊乱、性机能低下的症状。受微波作用的人,还会出现轻度白细胞减少和血小 板减少的症状。 四.化学污染的健康危害 化学污染物通常通过三条途径侵入人体,即呼吸道吸收、消化道吸收和皮肤 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烟尘,主要通过呼吸道作用于人体;水体和土壤中的 化学毒物,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一些脂溶性毒物,如苯、 有机磷酸酯类和农药,以及能与皮肤的脂酸根结合的毒物,如汞、砷等,可经皮
肤被人体吸收 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表现为特异性损害,即引起急性或慢性中 毒,以及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也可以表现为非特异性损害,如使 些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下降等。不论污染物引起的疾病是急性还是 慢性,大多数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都有其自己的方式(表2)。 表2 某些化学污染物的健康危害 污染物类别 污染物名称主要受影响的器宫污染物类别 污染物名称主要受影响的器官 一、芽吸道污染物 三,特异性污染物 肺,激剂 二氧化硫 呼吸道内表层 变态反应原 环氧树脂 皮肤 吸通内表 呼吸道 致麻物质 粉尘 石黄 的问质组 甲状 二氧化硅 市间质组 碳基锦 肺、鼻突 石蝴 窄息性物质 皮陆 硫化氧 手要中根 苯并。1能 二、全身性污染物 神经系约 致突变物质 大多数全身污 药、 乘物:有机求 有机磷类神经肌肉突触 五生物性污染的健康影响 所谓生物性污染主要是指寄生虫卵、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病原体,随着粪 便、痰、吐沫等排泄物静如环境后,污染空气、土壤、水源等。其危害是造成寄 生虫病和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1.寄生虫卵污染及其健康危害 许多寄生虫卵(如蛔虫、钩虫、血吸虫等)都在肠道内排卵,虫卵随粪便排出 体外,如未经无害化处理就用作肥料使用,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寄生虫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蛔虫卵在适宜的土 壤中便会孵化成具有感染性虫卵,这种虫卵可通过瓜果、蔬菜和不干净的手由食 物经口进入体内。蛔虫不论是幼虫还是成虫,可以在肠道、消化道引起多种疾病 甚至引起中枢性神经症状。钩虫卵在适宜土壤温度下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钩蚴 卵,当人们下地时,钩蚴就会钻进皮肤侵入体内。钩蚴进入人体内,穿过微血管 进入肺时,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成虫在肠黏膜上寄生,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紊乱 由于不断吸血造成慢性失血,而引起缺铁性贫血。血吸虫卵则是在适宜的水温下
肤被人体吸收。 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表现为特异性损害,即引起急性或慢性中 毒,以及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也可以表现为非特异性损害,如使一 些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下降等。不论污染物引起的疾病是急性还是 慢性,大多数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都有其自己的方式(表 2)。 五.生物性污染的健康影响 所谓生物性污染主要是指寄生虫卵、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病原体,随着粪 便、痰、吐沫等排泄物静如环境后,污染空气、土壤、水源等。其危害是造成寄 生虫病和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1.寄生虫卵污染及其健康危害 许多寄生虫卵(如蛔虫、钩虫、血吸虫等)都在肠道内排卵,虫卵随粪便排出 体外,如未经无害化处理就用作肥料使用,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寄生虫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蛔虫卵在适宜的土 壤中便会孵化成具有感染性虫卵,这种虫卵可通过瓜果、蔬菜和不干净的手由食 物经口进入体内。蛔虫不论是幼虫还是成虫,可以在肠道、消化道引起多种疾病, 甚至引起中枢性神经症状。钩虫卵在适宜土壤温度下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钩蚴 卵,当人们下地时,钩蚴就会钻进皮肤侵入体内。钩蚴进入人体内,穿过微血管 进入肺时,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成虫在肠黏膜上寄生,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紊乱, 由于不断吸血造成慢性失血,而引起缺铁性贫血。血吸虫卵则是在适宜的水温下
先癖化成毛蚴,通过中间宿主钉螺再孵化成尾蚴钻出钉螺体外,在人下水活动时 尾蚴钻入皮肤侵入体内。血吸虫侵入体内,慢性期肝脏、脾脏明显肿大。出现消 化不良,尾蚴随血流沉积在脑组织时,可引起瘢痫、肌肉抽搐等。儿童感染吸血 虫病,常引起生长发育障碍。 2.肠道致病菌、结核菌污染及其危害 肠道致病菌和病毒(如伤寒、痢疾菌和肝炎病毒)是病人排出的粪便未经消毒 或无害化处理,污染水源而引起的传染病。 伤寒、细菌性痢疾都是发病急、危害严重的疾病。结核病至今仍是危害人类 健康的严重疾病。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结核菌有两种:人型结核菌和件型结核菌。 人型结核菌易引起肺结核牛型结核菌主要引起肠道结核。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是: ①含肺结核菌尘埃吐沫飞沫通过呼吸道侵入肺脏;②肠结核的结核菌在牛体内 随牛奶排出,当人喝了未经消毒处理的牛奶而引起患病。 3.布鲁氏菌的传染和危害 布鲁氏菌疫区的病牛、病羊等病畜是这种疾病的传染源。人喝了未经消毒的 奶或吃了奶制品,可经消化道感染此病。这种病通过粪便等排出,污染牧草、棚 圈垫草。人畜接触了这种病菌,病菌可经过皮肤侵入人体内引起感染。 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2一4周内发病,患者常出现颈部淋巴肿大和腹部沟 淋巴结肿大、贫血。如不及时治疗,病程可延长至数年,并遗留有骨关节运动障 碍和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4.冠状病毒与SARS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非典型肺炎是一个新的疾病名称。但事实上,在20世 纪30年代就已经有过"非典型肺炎"发生,其英文名为Atypical Pneumonias. 系指一组具有肺火表现,如发热、头痛、咳嗽、咳痰等症状,肺部X线片有浸 润阴影等肺炎体征,而病原体并不明确或油非细菌性病原体引发的肺炎,总称为 非典型肺炎。既往有因为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军团菌、立 克次体等分别引发非典型肺炎流行的记载。1976年美国、西班牙、瑞典、荷兰、 英国等先后均有过因军团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的报道。因其他病原体引发非典型 肺炎流行也曾发生过。但是,并非所有非典型肺炎均表现一样,正是由于其肺炎 表现的不典型性,使不同病原体引发的非典型肺炎表现差异极大,严重程度各不 相同,传染性也各不相同 2003年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由于传染性强,被世界卫生组织统称为“严重 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英文简称为SARS(Serious Atypical Respiratory
先孵化成毛蚴,通过中间宿主钉螺再孵化成尾蚴钻出钉螺体外,在人下水活动时 尾蚴钻入皮肤侵入体内。血吸虫侵入体内,慢性期肝脏、脾脏明显肿大。出现消 化不良,尾蚴随血流沉积在脑组织时,可引起癫痫、肌肉抽搐等。儿童感染吸血 虫病,常引起生长发育障碍。 2.肠道致病菌、结核菌污染及其危害 肠道致病菌和病毒(如伤寒、痢疾菌和肝炎病毒)是病人排出的粪便未经消毒 或无害化处理,污染水源而引起的传染病。 伤寒、细菌性痢疾都是发病急、危害严重的疾病。结核病至今仍是危害人类 健康的严重疾病。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结核菌有两种:人型结核菌和牛型结核菌。 人型结核菌易引起肺结核,牛型结核菌主要引起肠道结核。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是: ①含肺结核菌尘埃吐沫(飞沫)通过呼吸道侵入肺脏;②肠结核的结核菌在牛体内 随牛奶排出,当人喝了未经消毒处理的牛奶而引起患病。 3.布鲁氏菌的传染和危害 布鲁氏菌疫区的病牛、病羊等病畜是这种疾病的传染源。人喝了未经消毒的 奶或吃了奶制品,可经消化道感染此病。这种病通过粪便等排出,污染牧草、棚 圈垫草。人畜接触了这种病菌,病菌可经过皮肤侵入人体内引起感染。 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2—4 周内发病,患者常出现颈部淋巴肿大和腹部沟 淋巴结肿大、贫血。如不及时治疗,病程可延长至数年,并遗留有骨关节运动障 碍和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4.冠状病毒与 SARS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非典型肺炎是一个新的疾病名称。但事实上,在 20 世 纪 30 年代就已经有过“非典型肺炎”发生,其英文名为 Atypical Pneumonias , 系指一组具有肺火表现,如发热、头痛、咳嗽、咳痰等症状,肺部 X 线片有浸 润阴影等肺炎体征,而病原体并不明确或由非细菌性病原体引发的肺炎,总称为 非典型肺炎。既往有因为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军团菌、立 克次体等分别引发非典型肺炎流行的记载。1976 年美国、西班牙、瑞典、荷兰、 英国等先后均有过因军团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的报道。因其他病原体引发非典型 肺炎流行也曾发生过。但是,并非所有非典型肺炎均表现一样,正是由于其肺炎 表现的不典型性,使不同病原体引发的非典型肺炎表现差异极大,严重程度各不 相同,传染性也各不相同。 2003 年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由于传染性强,被世界卫生组织统称为“严重 急 性 呼 吸 道 综 合 征 , 英 文 简 称 为 SARS(Serious Atypical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病原体已经确定为冠状病毒的变异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 传播。至于SARS病毒的宿主,目前认为可能是果子狸,也有认为是蝙蝠。 冠状病毒直径为80~160nm,为有包膜的单股RNA病毒,属冠状病毒科 至少有4株可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OC43株在成人中能引起发热、胰腺炎、心 包炎等。 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起病,一般在被感染后10天之内 发病,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主要呈现持续高热,常在39℃以上,甚至达40℃ 以上,高热多持续不退,偶然伴有怕冷、寒颤;②伴或不伴有头痛、关节酸痛、 全身酸痛、乏力、胸痛、腹泻;③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有 的病情严重患者咯血量较多。严重者出现呼吸加快,呼气短促,并可进展为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频率超出30次/分钟以上,呼吸极度费力却不能满足呼吸 供氧要求。肺部体重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干、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临床表现中不同的患者可呈现出侧重部分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 (WBC)计数一般不升高,甚至降低。胸部X线或CT检查发现肺部有不同程 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样玫变,少数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 影;常为双侧改变,特别是阴影的变化或进展,阴影可在48小时内增大一倍以 上,由单侧进展为双侧。阴影吸收消散较慢。大部分患者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不 一致,即从病情出发似乎不可能出现如此,之大的阴影,然而,X线胸片却明确出 现了严重的肺部阴影。 参考文献 1.朱颜明等,《环境地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学敏等,《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 3.谭见安等,《地球环境与健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Syndrome)。SARS 病原体已经确定为冠状病毒的变异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 传播。至于 SARS 病毒的宿主,目前认为可能是果子狸,也有认为是蝙蝠。 冠状病毒直径为 80~160nm,为有包膜的单股 RNA 病毒,属冠状病毒科, 至少有 4 株可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OC43 株在成人中能引起发热、胰腺炎、心 包炎等。 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起病,一般在被感染后 10 天之内 发病,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主要呈现持续高热,常在 39℃以上,甚至达 40℃ 以上,高热多持续不退,偶然伴有怕冷、寒颤;②伴或不伴有头痛、关节酸痛、 全身酸痛、乏力、胸痛、腹泻;③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有 的病情严重患者咯血量较多。严重者出现呼吸加快,呼气短促,并可进展为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频率超出 30 次/分钟以上,呼吸极度费力却不能满足呼吸 供氧要求。肺部体重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干、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临床表现中不同的患者可呈现出侧重部分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 (WBC)计数一般不升高,甚至降低。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发现肺部有不同程 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少数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 影;常为双侧改变,特别是阴影的变化或进展,阴影可在 48 小时内增大一倍以 上,由单侧进展为双侧。阴影吸收消散较慢。大部分患者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不 一致,即从病情出发似乎不可能出现如此之大的阴影,然而,X 线胸片却明确出 现了严重的肺部阴影。 参考文献 1.朱颜明等,《环境地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陈学敏等,《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年版 3.谭见安等,《地球环境与健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