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 内容提要:本章详细闻述犯罪主体对自 己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重点:犯罪故 犯罪过失 认识错误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 ◼ 内容提要:本章详细阐述犯罪主体对自 己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 重点:犯罪故意 ◼ 犯罪过失 ◼ 认识错误
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概念和意义 ■1、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 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2、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罪过、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无罪过事件、认识错误 3、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4、犯罪的不同罪过形式及其意义 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
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 一、概念和意义 ◼ 1、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 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 2、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罪过、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无罪过事件、认识错误 ◼ 3、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 4、犯罪的不同罪过形式及其意义 ◼ 二、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
第二节犯罪故意(1) 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犯罪故意的概念 1、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 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2、犯罪故意不同于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1、关于故意的学说——容认说
第二节犯罪故意(1) ◼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 ㈠犯罪故意的概念 ◼ 1、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 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 2、犯罪故意不同于故意犯罪。 ◼ ㈡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 1、关于故意的学说——容认说
第二节犯罪故意(2) 2、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明知 A、如何理解明知的内容 ■a、对行为本身的认识 ■b、对行为结果的认识 ■C、对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 ■B、犯罪故意内容是否要求包含违法性 认 不要求刑事违法性认识 要求对行为和结果有危害性的认识
第二节犯罪故意(2) ◼ 2、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明知 ◼ A、如何理解明知的内容 ◼ a、对行为本身的认识 ◼ b、对行为结果的认识 ◼ c、对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 ◼ B、犯罪故意内容是否要求包含违法性 认识?——不要求刑事违法性认识,只 要求对行为和结果有危害性的认识
第二节犯罪故意(3) C、如何理解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社会结果? a、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要发生危害结果 ■b、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要发生危害结果 3、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A、希望—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 B、放任—听之任之地心理态度 ■3、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
第二节犯罪故意(3) ◼ C、如何理解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社会结果? ◼ a、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要发生危害结果 ◼ b、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要发生危害结果 ◼ 3、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 A、希望——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 ◼ B、放任——听之任之地心理态度 ◼ 3、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
第二节犯罪故意(4) 犯罪故意的类型 ■()直接故意 1、明知+希望一一明知自己的必然或者 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 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明知包括两种表现形式: ■A、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 ■B、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
第二节犯罪故意(4) ◼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 ㈠直接故意 ◼ 1、明知+希望——明知自己的必然或者 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 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2、明知包括两种表现形式: ◼ A、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 ◼ B、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
第二节犯罪故意(5) 3、希望——积极追求危害结果发生 A、目的明确 ■B、态度积极 C、意志坚决 ■4、一般对危害结果的认识并不要求很 具体 ■5、某些犯罪的故意要求行为人认识到 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如:销赃罪)
第二节犯罪故意(5) ◼ 3、希望——积极追求危害结果发生 ◼ A、目的明确 ◼ B、态度积极 ◼ C、意志坚决 ◼ 4、一般对危害结果的认识并不要求很 具体 ◼ 5、某些犯罪的故意要求行为人认识到 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如:销赃罪)
第二节犯罪故意(6) (间接故意 ■1、明知+放任一一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 心理态度。 2、认识因素一—明知可能 A、只能是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不能出现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的情况一一为什么?
第二节犯罪故意(6) ◼ ㈡间接故意 ◼ 1、明知+放任——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 心理态度。 ◼ 2、认识因素——明知可能 ◼ A、只能是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 B、不能出现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的情况——为什么?
第二节犯罪故意(7) C、设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还继续实施该行为,行为人 就是在积极追求该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心 态就是希望,不是放任。 ■D、“明知必然”与“放任”存在逻辑上的矛 盾 ■3、意志因素—放任 A、放任不是希望,不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 发生
第二节犯罪故意(7) ◼ C、设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还继续实施该行为,行为人 就是在积极追求该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心 态就是希望,不是放任。 ◼ D、 “明知必然”与“放任”存在逻辑上的矛 盾 ◼ 3、意志因素——放任 ◼ A、放任不是希望,不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 发生
第二节犯罪故意(8) B、放任——既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也不 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又并不阻止危害结 果的发生,而是听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C、危害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意志 ■D、对危害结果持听之任之地态度 4、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的三种情况: ■A、“无所谓”一一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 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第二节犯罪故意(8) ◼ B、放任——既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也不 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又并不阻止危害结 果的发生,而是听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 C、危害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意志 ◼ D、对危害结果持听之任之地态度 ◼ 4、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的三种情况: ◼ A、 “无所谓”——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 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