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 2015.10.22 【试卷综析】“皖南八校”2016届髙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了 《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中心新颁布的2015年《考试纲要》的要求,准确把握 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 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试卷总体难 度接近2015年的高考,没有偏、怪之类的题目,并且有一定的梯度。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髙考完全一致。 第二,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当 “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这个有一定文化深度和广度的话题;文学类文本阅 读选了《杨老实吃名菜》,引领考生思考时下热点问题。 第三,注重学生能力考查。如第15、16、17题,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同时,还注重考生创新能力的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第四,作文仍然选择了材料文,作文材料“头上长草”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须深 度思考才能找到写作角度,但由于材料与考生有关,考生也容易下笔。 应该说,这份试卷中规中矩,有助于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O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黄培昭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 分,那些接受 “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不过,这期间引发 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 会体系坐标 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英式教育,大体可称 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 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 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 苦练”。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 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 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 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 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 科硏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
“皖南八校”201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 2015. 10.22 【试卷综析】“皖南八校”201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了 《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中心新颁布的 2015 年《考试纲要》的要求,准确把握 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 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试卷总体难 度接近 2015 年的高考,没有偏、怪之类的题目,并且有一定的梯度。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考完全一致。 第二,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当 “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这个有一定文化深度和广度的话题;文学类文本阅 读选了《杨老实吃名菜》,引领考生思考时下热点问题。 第三,注重学生能力考查。如第 15、16、17 题,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同时,还注重考生创新能力的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第四,作文仍然选择了材料文,作文材料“头上长草”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须深 度思考才能找到写作角度,但由于材料与考生有关,考生也容易下笔。 应该说,这份试卷中规中矩,有助于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第 I 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黄培昭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 分,那些接受 “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不过,这期间引发 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 会体系坐标 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英式教育,大体可称 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 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 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 苦练”。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 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 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 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 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 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
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 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相反,艺术、 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 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 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 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 时能力匮乏的窘境。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 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这些活 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 符合本国国情社情。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 孰劣的问题。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 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 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 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 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2015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 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 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D.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 难以独白对应未来的挑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 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B.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 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 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 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 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 学苦练 B.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 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 计算技巧
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 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相反,艺术、 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 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 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 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 时能力匮乏的窘境。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 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这些活 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 符合本国国情社情。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 孰劣的问题。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 “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 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 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 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 2015 年 08 月 21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 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 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D.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 难以独白对应未来的挑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 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B.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 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 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 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 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 学苦练”。 B.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 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 计算技巧
C.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 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 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答案】1.【知识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C 【解析】偷换概念,文中说英式教育是“貌似以‘玩乐’为主”,并非真正的“以 玩乐为主”。 2.【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A 【解析】曲解文意,文章第三段中说“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 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可见并非“总是笑盈盈的”。 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分析综合)。 【答案】B 【解析】B项移花接木,那是“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并非作者观点。 【趣文】J0(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増损瑗多驳 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 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 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 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 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教十家,欲避地东南。抵将军赵固, 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日:“吾能活马 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 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得此, 马活矣。”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归。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顷之马 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固奇之,厚加资给。 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 凶,璞日:“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 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 璞毎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 “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 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 “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时年四十九。 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 (节选自《晋书·郭璞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 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 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答案】1.【知识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 案】C 【解析】偷换概念,文中说英式教育是“貌似以‘玩乐’为主”,并非真正的“以 玩乐为主”。 2.【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 案】A 【解析】曲解文意,文章第三段中说“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 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可见并非“总是笑盈盈的”。 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 案】B 【解析】B 项移花接木,那是“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并非作者观点。 【题文】J0(一)文言文阅读(1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 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 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 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 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 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抵将军赵固, 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日:“吾能活马。” 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 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得此, 马活矣。”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归。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顷之马 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固奇之,厚加资给。 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 凶,璞日:“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 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 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 “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 答曰: “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 “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时年四十九。 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 (节选自《晋书·郭璞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 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 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増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 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 于建平太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 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 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彳 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 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璞喜好经术,博学有髙才,但不善言论,擅长辞赋,且好古文奇字,精通 阴阳占卜之术,曾经跟随客居河东的郭公学习,郭公送给他《青囊中书》九卷。 B.惠帝、怀帝之际,河东发生骚乱。郭璞占卜后,想要去东南避难,途中到 了将军赵固那里,郭璞设法将赵固已死的马救活了,赵将军很惊奇欣喜,给了他 很多财物作为报答。 C.王敦将要叛乱的时候,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温峤退下后,郭璞对庾亮 说上天要夺王敦之魄,我们为国家办大事举事必定会成功,于是劝皇帝讨伐王敦。 D.王敦将要起兵时,让郭璞占卜。王敦本来怀疑郭璞,又听他报的凶卦,说 起兵不会成功,后来又说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祸,王敦恼怒,把他抓起来,命 令押到南冈处死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2)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 【答案】4【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 析综合) 【答案】D 【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再结合语境和文言文行文规则进行断句 5.【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 级(理解)。 【答案】C 【解析】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 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6.【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C 【解析】张冠李戴。和庾亮说的是温峤,不是郭璞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 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 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 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 于建平太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 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 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 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 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郭璞喜好经术,博学有高才,但不善言论,擅长辞赋,且好古文奇字,精通 阴阳占卜之术,曾经跟随客居河东的郭公学习,郭公送给他《青囊中书》九卷。 B.惠帝、怀帝之际,河东发生骚乱。郭璞占卜后,想要去东南避难,途中到 了将军赵固那里,郭璞设法将赵固已死的马救活了,赵将军很惊奇欣喜,给了他 很多财物作为报答。 C.王敦将要叛乱的时候,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温峤退下后,郭璞对庾亮 说上天要夺王敦之魄,我们为国家办大事举事必定会成功,于是劝皇帝讨伐王敦。 D.王敦将要起兵时,让郭璞占卜。王敦本来怀疑郭璞,又听他报的凶卦,说 起兵不会成功,后来又说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祸,王敦恼怒,把他抓起来,命 令押到南冈处死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2)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 【答案】4.【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 析综合)。 【答 案】D 【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再结合语境和文言文行文规则进行断句。 5.【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答 案】C 【解析】C 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 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6.【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 案】C 【解析】张冠李戴。和庾亮说的是温峤,不是郭璞
7.【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 解)。 【答案】(1)(郭璞)于是暗中联络了亲戚朋友数十家,准备迁移到东南去避难。 (2)当初,郭璞常说:“杀我的人是山宗。”到这时果然有姓崇的人在王敦面前 说郭璞的坏话。 【解析】(1)“于是”,在这个时候;“潜”,暗中:“姻呢”,亲戚朋友;各 1分,省略句式1分,句意1分。 (2)“初”,当初:“至是”,到这时;“构”,构陷,污蔑;各1分,介宾 短语后置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 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 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 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 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 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 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惠帝、怀帝之际,河东之地首先出现了骚乱。郭璞卜了一卦,丢下书策长叹 声说:“哎呀,老百姓将要陷于异族统治之下了,故乡之地将要受到匈奴的蹂 躏啊。”于是暗中联络了亲戚朋友数十家,准备迁移到东南去避难。他们到达将 军赵固那里,正遇上赵固所乘的一匹好马死了,赵固非常痛惜,不愿接待宾客。 郭璞来见他,守门人不让郭璞进去。郭璞对他说:“我能使马死而复生。”守门 人很吃惊连忙告诉赵固。赵固马上出来见郭璞,对他说:“你能使我的马复活 吗?”郭璞说:“需要健壮的汉子二三十人,每人手持一根长竿,往东走三十里, 在山丘树林里有一个土地庙,使用长竿拍打,就会出来一物,要迅速捉住带回来 得到了这个东西,马就可以复活了。”赵固照着他说的去办,果然捉住了一个像 猴子一样的东西,便带了回来。这个像猴一样的小兽一见死马,便对着死马的鼻 子呼吸,一会儿马就站了起来,昂头嘶呜,吃起料来和平常一样,可那个像猴 样的怪兽却不见了。赵固惊奇欣喜,送了许多钱财作为报答 王敦将要叛乱,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郭璞回答说不能判定。温峤、庾亮 又让为他们占凶吉,郭璞说:“大吉。”郭璞走后,和庾亮议论说:“郭璞说不 明白,是他不敢明言,或许上天要夺王敦之魄。今天我们为国家办大事,郭璞说 大吉,是说明举事必定会成功。”于是劝帝讨伐王敦。当初,郭璞常说:“杀我 的人是山宗。”到这时果然有姓崇的在王敦面前说郭璞的坏话。王敦将要起兵, 让郭璞占卜,郭璞回答:“不会成功。”王敦怀疑他曾劝告过温峤、庾亮,又听 他报的凶卦,便对他说:“你再为我占一卦,看我寿命长短。”郭璞回答:“根 据刚才的卦,你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祸,若是住在武昌,寿长不可限量。”王 敦大怒道:“你的寿命你知道吗?”郭璞说:“我就会死在今天中午。”王敦恼 怒,把他抓起来,命令押到南冈处死。郭璞这年四十九岁。到王敦乱平,追赠为 弘农太守 【题文】K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绥州作① 韦庄 雕阴②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7.【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 解)。 【答 案】(1)(郭璞)于是暗中联络了亲戚朋友数十家,准备迁移到东南去避难。 (2)当初,郭璞常说:“杀我的人是山宗。”到这时果然有姓崇的人在王敦面前 说郭璞的坏话。 【解析】(1) “于是”,在这个时候;“潜”,暗中;“姻呢”,亲戚朋友;各 1 分,省略句式 1 分,句意 1 分。 (2) “初”,当初;“至是”,到这时;“构”,构陷,污蔑;各 1 分,介宾 短语后置 1 分,句意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 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 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 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 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 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 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惠帝、怀帝之际,河东之地首先出现了骚乱。郭璞卜了一卦,丢下书策长叹 一声说:“哎呀,老百姓将要陷于异族统治之下了,故乡之地将要受到匈奴的蹂 躏啊。”于是暗中联络了亲戚朋友数十家,准备迁移到东南去避难。他们到达将 军赵固那里,正遇上赵固所乘的一匹好马死了,赵固非常痛惜,不愿接待宾客。 郭璞来见他,守门人不让郭璞进去。郭璞对他说:“我能使马死而复生。”守门 人很吃惊连忙告诉赵固。赵固马上出来见郭璞,对他说:“你能使我的马复活 吗?”郭璞说:“需要健壮的汉子二三十人,每人手持一根长竿,往东走三十里, 在山丘树林里有一个土地庙,使用长竿拍打,就会出来一物,要迅速捉住带回来。 得到了这个东西,马就可以复活了。”赵固照着他说的去办,果然捉住了一个像 猴子一样的东西,便带了回来。这个像猴一样的小兽一见死马,便对着死马的鼻 子呼吸,一会儿马就站了起来,昂头嘶呜,吃起料来和平常一样,可那个像猴~ 样的怪兽却不见了。赵固惊奇欣喜,送了许多钱财作为报答。 王敦将要叛乱,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郭璞回答说不能判定。温峤、庾亮 又让为他们占凶吉,郭璞说:“大吉。”郭璞走后,和庾亮议论说:“郭璞说不 明白,是他不敢明言,或许上天要夺王敦之魄。今天我们为国家办大事,郭璞说 大吉,是说明举事必定会成功。”于是劝帝讨伐王敦。当初,郭璞常说:“杀我 的人是山宗。”到这时果然有姓崇的在王敦面前说郭璞的坏话。王敦将要起兵, 让郭璞占卜,郭璞回答:“不会成功。”王敦怀疑他曾劝告过温峤、庾亮,又听 他报的凶卦,便对他说:“你再为我占一卦,看我寿命长短。”郭璞回答:“根 据刚才的卦,你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祸,若是住在武昌,寿长不可限量。”王 敦大怒道:“你的寿命你知道吗?”郭璞说:“我就会死在今天中午。”王敦恼 怒,把他抓起来,命令押到南冈处死。郭璞这年四十九岁。到王敦乱平,追赠为 弘农太守。 【题文】K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绥州作① 韦庄 雕阴②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③归时鬓已秋。 曲单于④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因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最 髙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蔡琰:字文 姬,三国时人。④单于:曲 调名 8.颈联中“笑”和“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加以赏析。(5分) 9.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6 分) 【答案】8.【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 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 【答案】“笑”指欢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妃出塞路经绥州,连路边的 花儿都露出笑脸;“秋”,指秋霜,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蔡琰归汉路过绥州 时鬓已秋霜。(3分)“笑”和“秋”写出了作者深层的感叹:我也是带着希冀 与笑意来绥州的,归去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2分) 【解析】由“花”应笑可知是拟人,由“蔡琰”的“鬓已秋”可知“秋”是借代 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诗句,说说“笑”和“秋”在诗句中的含义及体现作者的情 感即可。 9.【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晩景图:(1分)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曲 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2分)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了作者 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了对前途的担 忧。(3分) 【解析】抓住尾联中的“单于”“烽烟”“扶苏城”“月”等意象,描摹图画, 再结合全诗以及注释体味作者的情感 【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常妄自尊大、师心白用的 人,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 ”两句来进行驳斥和劝诫。 (2)诸葛亮智谋过人,胸怀天下,贏得皇叔三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蜀 汉两朝。杜甫面对“锦官城”内的武侯祠,以十分的敬意用“ 对 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做了高度的概括。 (3)人生苦短,相对于广阔的天地和横流的沧海,又何其渺小卑微。苏子在《赤 壁赋》中用“ 两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这一深沉的感伤。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3)寄蜉 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考生先通过对情景的揣摩、品味,推断出所填写的答案。这就要求考生 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把“名篇名句”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答题时要注意看命 题者所设计的“情景”究竟怎样,据此调动记忆库中的积累来填写句子 【题文】N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③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④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因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最 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蔡琰:字文 姬,三国时人。④单于:曲 调名。 8.颈联中“笑”和“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加以赏析。(5 分) 9.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6 分) 【答案】8.【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 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 【答 案】“笑”指欢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妃出塞路经绥州,连路边的 花儿都露出笑脸;“秋”,指秋霜,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蔡琰归汉路过绥州 时鬓已秋霜。(3 分)“笑”和“秋”写出了作者深层的感叹:我也是带着希冀 与笑意来绥州的,归去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2 分) 【解析】由“花”应笑可知是拟人,由“蔡琰”的“鬓已秋”可知“秋”是借代 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诗句,说说“笑”和“秋”在诗句中的含义及体现作者的情 感即可。 9.【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 案】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1 分)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曲 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2 分)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了作者 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了对前途的担 忧。(3 分) 【解析】抓住尾联中的“单于”“烽烟”“扶苏城”“月”等意象,描摹图画, 再结合全诗以及注释体味作者的情感。 【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常妄自尊大、师心白用的 人,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 , ”两句来进行驳斥和劝诫。 (2)诸葛亮智谋过人,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蜀 汉两朝。杜甫面对“锦官城”内的武侯祠,以十分的敬意用“ ”对 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做了高度的概括。 (3)人生苦短,相对于广阔的天地和横流的沧海,又何其渺小卑微。苏子在《赤 壁赋》中用“ ,____ 两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这一深沉的感伤。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级(识记)。 【答 案】(1)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3)寄蜉 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考生先通过对情景的揣摩、品味,推断出所填写的答案。这就要求考生 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把“名篇名句”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答题时要注意看命 题者所设计的“情景”究竟怎样,据此调动记忆库中的积累来填写句子。 【题文】N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杨老实吃名菜 李德泽 杨老实今年70多岁了,一生都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过的,正宗的乡 巴佬。 近来,他儿子当了局长。在一个双休日,局长开着小车回老家,把他接 到城里去享享福,报答养育之恩。 乡间“茅屋出公卿”,杨老实自然高兴,乜就随小车进了局长之家。 局长对读高中的儿子说:“我没有空闲。你就陪爷爷到城里各个地方去 逛一逛。爷爷老了,你把钱管好。他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吧。 于是,孙儿陪着杨老实逛街。中午,孙儿牵着爷爷的手,走进一家名菜 大酒楼,在豪华的餐厅内入坐。服务小姐走来递给一本名牌莱谱说:“你们要吃 什么菜,请点吧。” 孙儿就说:“爷爷,你喜欢吃啥就点啥,我付钱就是了!”杨老实翻开 莱谱一看,感到莱名很新鲜,一连点了5个菜。 不一会儿,服务小姐就端莱上枭。杨老实一看,顿觉奇怪,就指着一个 个细瓷盘子问是什么莱名。服务小姐也就指着一个个盘子甜甜地做了介绍。 杨老实终于明白:“母子相会”,原来是凉拌的煮熟黄豆铺底,上面放 着豆芽。“小二黑结婚”是在盘子里放了两个剥去黑壳的皮蛋。“青龙卧雪”是 盘子里装点白糖,上面放一根青黄瓜。“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居然是红烧猪 蹄,然后在四周镶一圈香莱。“一国两制”竟然是一盘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 杨老实望着菜,默然沉思:这些东西,也不过是我们乡下常吃的东西而 己。城里有文化的人真聪明,取些怪好听的名字 服务小姐又送来一瓶酒,开瓶盖倒了两杯,放在他俩的面前,然后飘然 而去 孙儿一边给爷爷拈莱,一边劝爷爷喝酒。杨老实喝了两口酒,感到不舒 服道:“这是什么酒?怎样像潲水味呢?” 孙儿笑着说:“爷爷,这是名牌啤酒,不太醉人,喝习惯了就好喽。” 杨老实拈莱入口,皱着眉说:“这莱也少,味道也不合我的口。 孙儿接上话:“爷爷,如今不像以往那些年成了,图多填肚子。现在好 多人都讲究玩味了,还都讲究档次哩!你多吃几次,习惯了就合口味了。 酒毕。孙儿说:“爷爷,再吃碗名牌‘羊拉面’吧?” 杨老实心想:羊怎么拉面呢?稀奇。又是啥鬼名堂?我得看看。想到此, 他就答道: 要得。 孙儿叫来服务小姐,立马就端来两碗“羊拉面”。杨老实用筷子一撬, 竞没有一片羊肉,直问服务小姐是何道理。小姐灿然一笑说:“做面条的师傳姓 杨。杨师傅有一手做面条的绝技,在食品技艺大赛上获过金奖,已成名人。以名 人作广告,就将面条命名为‘羊拉面’喽。 杨老实听完,叹了两口气:“唉!唉!真会骗人。” 吃罢。杨老实看见孙儿摸出三张100元钞票,买单结了账。他一下子头 昏眼花,惊呼:“怎么这么贵哟!我们乡下要卖好多谷子才够哟!” 孙儿劝道:“爷爷,你辛苦一辈子,爸让你享受享受 杨老实愤然道:“我再也不来享口福喽!真是‘名莱’宰我们乡巴佬没 商量。我还是回乡下去吃原汁原味的好!
杨老实吃名菜 李德泽 杨老实今年 70 多岁了,一生都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过的,正宗的乡 巴佬。 近来,他儿子当了局长。在一个双休日,局长开着小车回老家,把他接 到城里去享享福,报答养育之恩。 乡间“茅屋出公卿”,杨老实自然高兴,也就随小车进了局长之家。 局长对读高中的儿子说:“我没有空闲。你就陪爷爷到城里各个地方去 逛一逛。爷爷老了,你把钱管好。他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吧。” 于是,孙儿陪着杨老实逛街。中午,孙儿牵着爷爷的手,走进一家名菜 大酒楼,在豪华的餐厅内入坐。服务小姐走来递给一本名牌菜谱说:“你们要吃 什么菜,请点吧。” 孙儿就说:“爷爷,你喜欢吃啥就点啥,我付钱就是了!”杨老实翻开 菜谱一看,感到菜名很新鲜,一连点了 5 个菜。 不一会儿,服务小姐就端菜上桌。杨老实一看,顿觉奇怪,就指着一个 个细瓷盘子问是什么菜名。服务小姐也就指着一个个盘子甜甜地做了介绍。 杨老实终于明白:“母子相会”,原来是凉拌的煮熟黄豆铺底,上面放 着豆芽。“小二黑结婚”是在盘子里放了两个剥去黑壳的皮蛋。“青龙卧雪”是 盘子里装点白糖,上面放一根青黄瓜。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居然是红烧猪 蹄,然后在四周镶一圈香菜。“一国两制”竟然是一盘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 杨老实望着菜,默然沉思:这些东西,也不过是我们乡下常吃的东西而 已。城里有文化的人真聪明,取些怪好听的名字。 服务小姐又送来一瓶酒,开瓶盖倒了两杯,放在他俩的面前,然后飘然 而去。 孙儿一边给爷爷拈菜,一边劝爷爷喝酒。杨老实喝了两口酒,感到不舒 服道:“这是什么酒?怎样像潲水味呢?” 孙儿笑着说:“爷爷,这是名牌啤酒,不太醉人,喝习惯了就好喽。” 杨老实拈菜入口,皱着眉说:“这菜也少,味道也不合我的口。” 孙儿接上话:“爷爷,如今不像以往那些年成了,图多填肚子。现在好 多人都讲究玩味了,还都讲究档次哩!你多吃几次,习惯了就合口味了。” 酒毕。孙儿说:“爷爷,再吃碗名牌‘羊拉面’吧?” 杨老实心想:羊怎么拉面呢?稀奇。又是啥鬼名堂?我得看看。想到此, 他就答道: “要得。” 孙儿叫来服务小姐,立马就端来两碗“羊拉面”。杨老实用筷子一撬, 竞没有一片羊肉,直问服务小姐是何道理。小姐灿然一笑说:“做面条的师傅姓 杨。杨师傅有一手做面条的绝技,在食品技艺大赛上获过金奖,已成名人。以名 人作广告,就将面条命名为‘羊拉面’喽。” 杨老实听完,叹了两口气:“唉!唉!真会骗人。” 吃罢。杨老实看见孙儿摸出三张 100 元钞票,买单结了账。他一下子头 昏眼花,惊呼:“怎么这么贵哟!我们乡下要卖好多谷子才够哟!” 孙儿劝道:“爷爷,你辛苦一辈子,爸让你享受享受!” 杨老实愤然道:“我再也不来享口福喽!真是‘名菜’宰我们乡巴佬没 商量。我还是回乡下去吃原汁原味的好!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局长儿子开着小车接老人进城享享福,要报答养育之恩,可老人来后,局长 却说白己没空,实际上这是一种托辞,表明局长眼里只有权钱,没有真正的孝心 和亲情。 B.小说塑造杨老实人物形象的时候,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 多种描写手法,使形象更为立体、饱满。 C.小说语言口语化、个性化,如“你们要吃什么菜,请点吧”、“不太醉人 喝习惯了就好喽”、“怎么这么贵哟”等,具有鲜明的情感倾向和民族特色 D.小说最后以“杨老实愤然”作结尾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 中,让人回味无穷 E.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杨老实的“老实”和城市人的“聪明” 儿子的初衷和拙劣的结果、杨老实的高兴而来享口福和最后心的煎熬等都构成了 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主题。 (2)小说交代杨老实对于五道名菜的顿悟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杨老实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立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对于小说的批判性主题,人们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在批判城市的不“老实”现象,也有人认为是在批判杨老实为代表的 农村人的“太老实”思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1)【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D项“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错,本文结尾应该说卒章显志;C项 “民族特色”不够准确;A项曲解文意,“表明局长眼里只有权钱,没有真正的 孝心和亲情”错误 (2)【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①揭示了名菜名不副实、玩噱头的现象,折射出城市人有“文化”却 喜爱故弄玄虚、“聪明”不诚信的一面;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杨老实“感到 菜名很新鲜”,当看到端上的菜时“顿觉奇怪”,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下文 写主人公的“不舒服”和“愤然”张本;③烘托了人物心理,形成主人公思想 心理上的逆转,由前面的“高兴”进城“享享福”到“默然沉思”;④结构上, 呼应了文章标题。(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解析】点题,承上启下,考生很容易想到。回答本题考生可先细读所给文字, 分层抓住其层意或关键词语。这一步工作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读之。再分 析所给文字在情节上发生了哪些关联。所谓关联,就是情节发生发展的依据,或 者因果关系。本题中既承接上文杨老实“感到菜名很新鲜”,当看到端上的菜时 “顿觉奇怪”,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下文写主人公的“不舒服”和“愤然” 张本,属于承上启下。再体会此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①憨厚、老实。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过的正宗的乡巴佬,本分 老实,实话实说自己的感受。②直率、好奇。杨老实感到菜名新鲜就想尝尝,面 名稀奇就想看看,而且喜怒形于色。③传统、节约。杨老实没有文化,思想观念 传统,小农意识强烈,不能习惯和适应城市生活:在孙儿结账时直喊贵,则表明 他的节约意识。(6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局长儿子开着小车接老人进城享享福,要报答养育之恩,可老人来后,局长 却说白己没空,实际上这是一种托辞,表明局长眼里只有权钱,没有真正的孝心 和亲情。 B.小说塑造杨老实人物形象的时候,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 多种描写手法,使形象更为立体、饱满。 C.小说语言口语化、个性化,如“你们要吃什么菜,请点吧”、“不太醉人, 喝习惯了就好喽”、 “怎么这么贵哟”等,具有鲜明的情感倾向和民族特色。 D.小说最后以“杨老实愤然”作结尾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 中,让人回味无穷。 E.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杨老实的“老实”和城市人的“聪明”、 儿子的初衷和拙劣的结果、杨老实的高兴而来享口福和最后心的煎熬等都构成了 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主题。 (2)小说交代杨老实对于五道名菜的顿悟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杨老实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的立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对于小说的批判性主题,人们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在批判城市的不“老实”现象,也有人认为是在批判杨老实为代表的 农村人的“太老实”思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答案】(1)【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C(综合分析)。 【答 案】答 E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 【解析】D 项“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错,本文结尾应该说卒章显志;C 项 “民族特色”不够准确;A 项曲解文意,“表明局长眼里只有权钱,没有真正的 孝心和亲情”错误 (2)【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 案】①揭示了名菜名不副实、玩噱头的现象,折射出城市人有“文化”却 喜爱故弄玄虚、“聪明”不诚信的一面;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杨老实“感到 菜名很新鲜”,当看到端上的菜时“顿觉奇怪”,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下文 写主人公的“不舒服”和“愤然”张本;③烘托了人物心理,形成主人公思想、 心理上的逆转,由前面的 “高兴”进城“享享福”到“默然沉思”;④结构上, 呼应了文章标题。(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 分。) 【解析】点题,承上启下,考生很容易想到。回答本题考生可先细读所给文字, 分层抓住其层意或关键词语。这一步工作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读之。再分 析所给文字在情节上发生了哪些关联。所谓关联,就是情节发生发展的依据,或 者因果关系。本题中既承接上文杨老实“感到菜名很新鲜”,当看到端上的菜时 “顿觉奇怪”,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下文写主人公的“不舒服”和“愤然” 张本,属于承上启下。再体会此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 案】①憨厚、老实。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过的正宗的乡巴佬,本分 老实,实话实说自己的感受。②直率、好奇。杨老实感到菜名新鲜就想尝尝,面 名稀奇就想看看,而且喜怒形于色。③传统、节约。杨老实没有文化,思想观念 传统,小农意识强烈,不能习惯和适应城市生活;在孙儿结账时直喊贵,则表明 他的节约意 识。(6 分)
【解析】回答本题先通读全文,找到杨老实的相关情节,再根据语言、心理描写 来把握人物性格。 【思路点拨】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表现 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 格的直接表露,至于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更不待言。作品中人物的行动, 又是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所以,人物的外貌、语言、行 动、心理、细节描写都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 (4)【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 力层次为F(探究)。 【答案】观点一:是在批判城市的不“老实”现象。小说通过叙写杨老实进城 吃名菜的故事情节,以点带面地揭示了城乡思想观念、文明习惯的差异性,用杨 老实质朴老实的言行心理来反衬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中存在的 名不副实、钻营机巧、追求奢华虚名的不“老实”现象,杨老实的不适应、不习 惯和作者的批判意图正好相合。 观点二:是在批判杨老实为代表的农村人的“太老实”思想。小说通过叙写杨 老实进城吃名菜的故事情节,以点带面地揭示了城乡思想观念、文明习惯的差异 性,在塑造杨老实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赋予了深沉的情感,借着城市生活的背 景,既有讴歌他老实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一面,也以点带面委婉地批判了杨老实 们思想观念传统落后、固执而不知变通“太老实”的一面,(8分,任选一角度,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显然是开放性试题,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考生只需立足文本谈理解 即可。 【思路点拨】分析小说的主题最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和 情感内涵,尤其是情感内涵。具体做法为:“言为心声”,小说是作者思想的反 映,对小说主题的挖掘分析,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性格和作者对生活、人生,对 作品中人、事、物态度的分析。要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挖掘,还必须抓住两个方面: 是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内容、思想与时代背景;二是把握小说中的词语的含义、 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 【题文】0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童庆炳:与书为友的作家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与书为友的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于2015 年6月14日下午突发心脏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0岁。作为文艺理论界 的泰斗,童庆炳曾培养过该领域众多知名学者,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 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1936年12月27日,童庆炳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乡一个淸贫的农 家。读小学时,童庆炳常考第一名。1949年夏,童庆炳出乎父亲意料地以全县 第三名的成绩跨进了连城一中的校门。 读完初一后,迫于生计压力,“家中老大”的他被父亲强令辍学回家 走上扛担挑柴之路。可他心有不甘,几次向父亲提出复学的要求,然而父亲毫无 妥协之意。1950年的一天,他不顾一切拿起行李和几斤米,还有祖母给的送终 钱——四块银元,离开家毅然朝通往县城的路走去,他发誓哪怕是当乞丐也要把 书读完,要成为一个大写意的人
【解析】回答本题先通读全文,找到杨老实的相关情节,再根据语言、心理描写 来把握人物性格。 【思路点拨】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表现 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 格的直接表露,至于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更不待言。作品中人物的行动, 又是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所以,人物的外貌、语言、行 动、心理、细节描写都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 (4)【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 力层次为 F(探究)。 【答 案】观点一:是在批判城市的不“老实”现象。小说通过叙写杨老实进城 吃名菜的故事情节,以点带面地揭示了城乡思想观念、文明习惯的差异性,用杨 老实质朴老实的言行心理来反衬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中存在的 名不副实、钻营机巧、追求奢华虚名的不“老实”现象,杨老实的不适应、不习 惯和作者的批判意图正好相合。 观点二:是在批判杨老实为代表的农村人的“太老实”思想。小说通过叙写杨 老实进城吃名菜的故事情节,以点带面地揭示了城乡思想观念、文明习惯的差异 性,在塑造杨老实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赋予了深沉的情感,借着城市生活的背 景,既有讴歌他老实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一面,也以点带面委婉地批判了杨老实 们思想观念传统落后、固执而不知变通“太老实”的一面,(8 分,任选一角度,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显然是开放性试题,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考生只需立足文本谈理解 即可。 【思路点拨】分析小说的主题最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和 情感内涵,尤其是情感内涵。具体做法为:“言为心声”,小说是作者思想的反 映,对小说主题的挖掘分析,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性格和作者对生活、人生,对 作品中人、事、物态度的分析。要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挖掘,还必须抓住两个方面: 一是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内容、思想与时代背景;二是把握小说中的词语的含义、 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 【题文】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童庆炳:与书为友的作家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与书为友的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于 2015 年 6 月 14 日下午突发心脏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 80 岁。作为文艺理论界 的泰斗,童庆炳曾培养过该领域众多知名学者,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 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1 936 年 12 月 27 日,童庆炳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乡一个清贫的农 家。读小学时,童庆炳常考第一名。1949 年夏,童庆炳出乎父亲意料地以全县 第三名的成绩跨进了连城一中的校门。 读完初一后,迫于生计压力,“家中老大”的他被父亲强令辍学回家, 走上扛担挑柴之路。可他心有不甘,几次向父亲提出复学的要求,然而父亲毫无 妥协之意。1 950 年的一天,他不顾一切拿起行李和几斤米,还有祖母给的送终 钱——四块银元,离开家毅然朝通往县城的路走去,他发誓哪怕是当乞丐也要把 书读完,要成为一个大写意的人
1952年,童庆炳初中即将毕业时,偷偷报考了邻县的龙岩师范学校, 并且顺利考取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可战战兢兢的他一直等到一次父亲喝酒兴起的 时候逼着父亲当着朋友的面写下一张字据后,才得以延续自己的读书生涯。 龙岩师范学校的校风、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们的修养,给童庆炳留下了非 常美好的记忆。他在这里不仅成长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还爱上了读书和 写作。 1955年,师范毕业的童庆炳通过参加苛刻的保送大学的考试,进入了 北京师范大学,遇上了黎锦煕、黄药眠、启功等一大批名师巨匠,这给了他充分 深入研读经典的机会 1958年7月,童庆炳提前一年毕业,在北师大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任助教。1961年开始“疯狂”地研读《红楼梦》。 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童庆炳写了一篇近两万字的论文:《高鹗续(红 楼梦〕的功过》,论文在曹雪芹逝世两百周年之际,刊载于1963年<</SPA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的“红楼梦研究专刊”。这篇论文发表后,童庆炳受到了学 界的注意,他也被调回中文系,开始了教学研究之路。 1963年9月,童庆炳被教育部派到越南国立河内师范大学任教,讲解 中囯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教学过程中,他重 新注译了屈原的《离骚》,还系统地钻研中国文学史,为学生编写了深入浅出的 讲义,此外还编写了几十万字的作品注释。那段日子是紧张、劳累的,他却视之 为一种精神享受。 967年9月,他又被派往阿尔巴尼亚的国立地拉那大学历史语言系任 教。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告诉他,图书室就在地下室,带一把改锥和一个手电筒 就可以进去了。于是,他在午休时间溜进了那个不大的地下室,顺着手电筒的光 线,看到了《鲁迅全集》《诗经》《楚辞》《左传》《史记》等书籍以及王维、 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选集,还有歌德、席勒、海涅等作家的经典作品。与这些 书籍为友,童庆炳觉得自己空前的“富”。 1970年夏天,童庆炳回国。回国后,他烧了一年锅炉,“靠边站”① 了一年。这又给他创造了一次自学的良机:当时,北师大图书馆已经允许借书, 童庆炳基本上每周或每半个月都会借一次书。他的床头、桌上和枕头边永远摞着 一尺多高的书籍和读书卡片、笔记本。 在童庆炳的夫人曾恬看来,如果说在越南教书时,童庆炳所看的书相当 于让他读了个硕士的话,那么,在“文革”期间,他等于是读了个博士。 多年的读书、思考和探究,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丰收季节:1978年童 庆炳发表论文《略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1979年发表论文《再论形象思维 的基本特征》……童庆炳几乎是以一年一部理论作品的频率出现在文艺界,在 6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出版了30余部著作,发表了近300篇学术论文,外加两 部小说和一部散文随笔集。 1985年,北师大文艺学开始招博士生和硕士,他竟不辞劳苦地超额带 了13个,并且这些“童家军”经过他一丝不苟的调理和引领,如今基本上都成 了中国文艺学界的中坚力量。教学中,他经常对学生强调,要用生命来投入,才 能真正把学问做好。 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文艺学学科带头人,童庆炳以提携年轻人为己任, 时刻关心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成长。1993年,在《东方丛刊》组织的“诗学大奖 赛”中,王一川的论文得了一等奖,获奖金一万元;作为导师的童庆炳,他的论
1 952 年,童庆炳初中即将毕业时,偷偷报考了邻县的龙岩师范学校, 并且顺利考取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可战战兢兢的他一直等到一次父亲喝酒兴起的 时候逼着父亲当着朋友的面写下一张字据后,才得以延续自己的读书生涯。 龙岩师范学校的校风、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们的修养,给童庆炳留下了非 常美好的记忆。他在这里不仅成长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还爱上了读书和 写作。 1 955 年,师范毕业的童庆炳通过参加苛刻的保送大学的考试,进入了 北京师范大学,遇上了黎锦熙、黄药眠、启功等一大批名师巨匠,这给了他充分 深入研读经典的机会。 1 958 年 7 月,童庆炳提前一年毕业,在北师大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任助教。1 961 年开始“疯狂”地研读《红楼梦》。 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童庆炳写了一篇近两万字的论文:《高鹗续(红 楼梦)的功过》,论文在曹雪芹逝世两百周年之际,刊载于 1 963 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的“红楼梦研究专刊”。这篇论文发表后,童庆炳受到了学 界的注意,他也被调回中文系,开始了教学研究之路。 1 963 年 9 月,童庆炳被教育部派到越南国立河内师范大学任教,讲解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教学过程中,他重 新注译了屈原的《离骚》,还系统地钻研中国文学史,为学生编写了深入浅出的 讲义,此外还编写了几十万字的作品注释。那段日子是紧张、劳累的,他却视之 为一种精神享受。 1 967 年 9 月,他又被派往阿尔巴尼亚的国立地拉那大学历史语言系任 教。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告诉他,图书室就在地下室,带一把改锥和一个手电筒 就可以进去了。于是,他在午休时间溜进了那个不大的地下室,顺着手电筒的光 线,看到了《鲁迅全集》《诗经》《楚辞》《左传》《史记》等书籍以及王维、 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选集,还有歌德、席勒、海涅等作家的经典作品。与这些 书籍为友,童庆炳觉得自己空前的“富”。 1 970 年夏天,童庆炳回国。回国后,他烧了一年锅炉,“靠边站”① 了一年。这又给他创造了一次自学的良机:当时,北师大图书馆已经允许借书, 童庆炳基本上每周或每半个月都会借一次书。他的床头、桌上和枕头边永远摞着 一尺多高的书籍和读书卡片、笔记本。 在童庆炳的夫人曾恬看来,如果说在越南教书时,童庆炳所看的书相当 于让他读了个硕士的话,那么,在“文革”期间,他等于是读了个博士。 多年的读书、思考和探究,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丰收季节:1978 年童 庆炳发表论文《略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1979 年发表论文《再论形象思维 的基本特征》……童庆炳几乎是以一年一部理论作品的频率出现在文艺界,在 60 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出版了 30 余部著作,发表了近 300 篇学术论文,外加两 部小说和一部散文随笔集。 1 985 年,北师大文艺学开始招博士生和硕士,他竟不辞劳苦地超额带 了 13 个,并且这些 “童家军”经过他一丝不苟的调理和引领,如今基本上都成 了中国文艺学界的中坚力量。教学中,他经常对学生强调,要用生命来投入,才 能真正把学问做好。 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文艺学学科带头人,童庆炳以提携年轻人为己任, 时刻关心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成长。1993 年,在《东方丛刊》组织的“诗学大奖 赛”中,王一川的论文得了一等奖,获奖金一万元;作为导师的童庆炳,他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