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2017.3.10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 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 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 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 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 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 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 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 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 个新的知识阶层一一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 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 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 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 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 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 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一一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 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 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 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 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一一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一一则是他们读 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 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 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髙价值范畴是“德”而 不是“道”。原因不难理解:“道”这一概念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 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 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 和引导“势”,即君权。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 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 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 (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 就需要一个至髙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 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 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 届高三 3 月联考语文试题 2017.3.10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 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 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 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 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 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 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 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 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 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 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 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 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 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 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 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 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 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 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 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 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 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 不是“道”。原因不难理解:“道”这一概念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 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 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 和引导“势”,即君权。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 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 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 (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 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 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 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 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 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 礼乐仪式等各种知 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 是其早期形态, 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 出仕作为读书 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相伴相随,是这个阶层的一张标签。如果 追寻“道统”意 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2.下列表述中,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士大夫文化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 和合法性依据 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 扬主体精神。 C.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 实现政治变革。 D.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 精神旗帜。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道“敦孝 悌此乐何极, 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孟 子所谓“彼一时, 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 文化的传统。隋 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D.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 文”由此依附 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 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 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 礼乐仪式等各种知 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 是其早期形态, 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 出仕作为读书 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相伴相随,是这个阶层的一张标签。如果 追寻“道统”意 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2.下列表述中,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士大夫文化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 和合法性依据。 B.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 扬主体精神。 C.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 实现政治变革。 D.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 精神旗帜。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道“敦孝 悌此乐何极, 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孟 子所谓“彼一时, 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 文化的传统。隋 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D.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 “文”由此依附 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陈志华,1929年秋生于浙江宁波,18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建筑学 专家。 20世纪80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 究一条有700多 年历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 成片成片地在 “城镇建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 外的传统建 筑。此时,整60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 铺、作坊、牌坊、小桥, 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 关系、文化活动 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 中国建筑史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 无反顾地转向乡 土建筑。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 土建筑遗产的 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 方法论,在民 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把乡土建筑 放在完整的 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 重研究它们与历 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 村落进行个案研 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査,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 集、访问、参与, 他们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乡土建筑时,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是当地官员的阻挠。在浙江某市, 曾有当地副市 长亲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 不得卖饭给他 们,旅馆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1993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 卷资料,右眼视 网膜前后两次脱落,但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乡土建筑的 研究得不到各 方的支持,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陈 志华无意之中 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 来支付调研开 支
陈志华,1929 年秋生于浙江宁波,18 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建筑学 专家。 20 世纪 80 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 究一条有 700 多 年历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 成片成片地在 “城镇建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 外的传统建 筑。此时,整 60 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 铺、作坊、牌坊、小桥, 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 关系、文化活动 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 中国建筑史。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 无反顾地转向乡 土建筑。从 1989 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 土建筑遗产的 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 方法论,在民 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把乡土建筑 放在完整的 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 重研究它们与历 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 村落进行个案研 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 集、访问、参与, 他们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乡土建筑时,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是当地官员的阻挠。在浙江某市, 曾有当地副市 长亲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 不得卖饭给他 们,旅馆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1993 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 卷资料,右眼视 网膜前后两次脱落,但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乡土建筑的 研究得不到各 方的支持,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陈 志华无意之中 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 来支付调研开 支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一经 出版,便引起了广泛 的关注。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 识到乡土建筑 的价值,1999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得到消息后,陈 志华感到又喜又怕:喜的是中国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受到全世界的 认可;怕的是 “申遗”以后,名气大了,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 保存完好的乡土 生态会遭到破坏。 现在,陈志华的研究和他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摘编自周斌《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相关链接 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现在,重心总在建设城市,乡土保护严 重不力。我的 想法是国家要成立相关机构,来统一研究、保护和管理。我更重视的或者说更理 想化的希望 是,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我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 (陈志华《乡土建筑很美,一点也不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志华认为,散落于乡土民间的一宅一堂、一石一木,是当地资源、生活 方式、家庭观念等 沉淀的结果,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B.陈志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乡土建筑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注重研究对象与 历史形成的各 种环境关系,在整体与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 C.调查中,地方官员的误会、身体的不适、资料的匮乏、经费的短缺等困难, 并没有阻止住陈 志华,相反,他却表现出乐观与坚定 D-陈志华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努力促成西递、宏村申遗,又在申遗成功后表 达了担忧。这显 示出他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及前瞻性的眼光。 5.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了哪些努力?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加以概括。(4分) 6.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 建筑有重要意 义?请结合材料说明。(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 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一经 出版,便引起了广泛 的关注。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 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 识到乡土建筑 的价值,1999 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得到消息后,陈 志华感到又喜又怕:喜的是中国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受到全世界的 认可;怕的是 “申遗”以后,名气大了,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 保存完好的乡土 生态会遭到破坏。 现在,陈志华的研究和他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摘编自周斌《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相关链接 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现在,重心总在建设城市,乡土保护严 重不力。我的 想法是国家要成立相关机构,来统一研究、保护和管理。我更重视的或者说更理 想化的希望 是,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我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 (陈志华《乡土建筑很美,一点也不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陈志华认为,散落于乡土民间的一宅一堂、一石一木,是当地资源、生活 方式、家庭观念等 沉淀的结果,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B.陈志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乡土建筑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注重研究对象与 历史形成的各 种环境关系,在整体与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 C.调查中,地方官员的误会、身体的不适、资料的匮乏、经费的短缺等困难, 并没有阻止住陈 志华,相反,他却表现出乐观与坚定。 D-陈志华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努力促成西递、宏村申遗,又在申遗成功后表 达了担忧。这显 示出他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及前瞻性的眼光。 5.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了哪些努力?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加以概括。(4 分) 6.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 建筑有重要意 义?请结合材料说明。(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 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
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 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 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 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 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 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 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 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 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 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 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 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 “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 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 “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 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 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 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 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 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 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 然坚持着晨诵,连 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 生那里回到现 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 督好气又好笑 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 瞅一眼站成一排 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 你能打过方 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 由脸红了说: “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 儿……”说罢一甩手 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 地说:“你诵 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 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 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 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 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 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 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 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 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 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 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 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 “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 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 “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 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 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 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 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 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 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 然坚持着晨诵,连 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 生那里回到现 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 督好气又好笑 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 瞅一眼站成一排 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 你能打过方 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 由脸红了说: “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 儿……”说罢一甩手 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 地说:“你诵 一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 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 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 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 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 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 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 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 个爱好和平、 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B.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 迫于无奈,是应景 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 C.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 民声,也表达了朱 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主人公朱先生形象生动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小说刻画了他爱读诗书、不 畏权贵、低调淡 泊、勇敢从容的性格特征。 E.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 描写,将人物放 和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 8.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 9.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谈谈你的 理解。(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 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 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 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 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 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 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 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 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 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一 个爱好和平、一 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B.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 迫于无奈,是应景 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已此行安危的忧虑。 C.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 民声,也表达了朱 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 主人公朱先生形象生动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小说刻画了他爱读诗书、不 畏权贵、低调淡 泊、勇敢从容的性格特征。 E.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 描写,将人物放 和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 8.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4 分) 9.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谈谈你的 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 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 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
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 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 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竞不用。升称病 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 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 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 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 大议,辄见访问。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 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 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 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时难者以太史公 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 三十一事。诏以下博士。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 震于雷霆/而朝云 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 于雷霆而朝/云 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 /于雷霆而朝云/ 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 震于雷霆/而朝云 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 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 说法。 C.博土,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 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 期颐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廷, 历数国家的种 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 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 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竞不用。升称病 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 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 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 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 大议,辄见访问。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 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 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 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时难者以太史公 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 三十一事。诏以下博士。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 震于雷霆/而朝云 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 /于雷霆而朝/云 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 /于雷霆而朝云/ 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 震于雷霆/而朝云 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 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 说法。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 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 期颐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廷, 历数国家的种 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 成年后教授后 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在奏疏中, 他赞美同僚 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让博士之位于他们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 因为太史公司马 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2)《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 无因得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 人年轻时儒雅谦 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 收到了很好 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 戎马生涯和塞 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 豪迈、卓尔不 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 也与诗人所选 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用桑叶凋零时“ ”的景 象起兴作比,感叹自己 年华逝去,容颜憔悴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 成年后教授后 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在奏疏中, 他赞美同僚 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让博士之位于他们。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 因为太史公司马 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2)《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 无因得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 人年轻时儒雅谦 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 收到了很好 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 戎马生涯和塞 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 豪迈、卓尔不 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 也与诗人所选 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用桑叶凋零时“ ”的景 象起兴作比,感叹自己 年华逝去,容颜憔悴
(2)《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 所以不可一方面极力搜刮,另一方面却“ (3)在《陋室铭》中,刘禹锡描写了陋室的雅致环境和闲适生活,并以 为例,证明这样的陋室一点也不简陋。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 人员多是兼职, 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②石油测井作业常使用到的放射源,是国家专控的危险物品,与放射源打交 道的测井员工 常被社会误解,有着难言之隐的苦衷。 ③被誉为“中华第一庙会”的北京地坛庙会在丁酉年新春拉开大幕,来自全 国各地的近百 万游客煕来攘往,南腔北调,尽享节日的欢乐。 ④我们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应具有母语保护意识和自觉,但过犹不及, 保护母语也要 注意适度。 ⑤帕金森症患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 便 ⑥一个人再有才干,若是无人赏识,或入错了行,也是明珠暗投,很难有所 建树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巴黎协定》生效,使得国际上又有了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 议,解决了《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一直存在的空白。 B.目前,国家机器入创新中心正加快组建,将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 标志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 C.几年来,中国文联以学术建设为依托,学术评论的当下性、针对性进 一步增强,学术评论的社会影响力、传播力进一步提高 D.民族地区文化扶贫,既要敢于作为,又要顺势而为,善于用“巧”的 办法,做“柔”的文章,达到“和”的成效。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生活需要保持仪式感。美学家说: 神话不存在了, 仪式的圣洁性还 在。”再小的事,③带着仪式感去做,④能保持一份敬畏 感 获得一些超越 性的价值。我们唯有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仪式感, 能让 仪式发挥承载文化 符号的功能。这,或许能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2)《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 “___ _”, 所以不可一方面极力搜刮,另一方面却“ 。 (3)在《陋室铭》中,刘禹锡描写了陋室的雅致环境和闲适生活,并以 “____ , ”为例,证明这样的陋室一点也不简陋。 第Ⅱ卷(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 3000 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 人员多是兼职, 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②石油测井作业常使用到的放射源,是国家专控的危险物品,与放射源打交 道的测井员工 常被社会误解,有着难言之隐的苦衷。 ③被誉为“中华第一庙会”的北京地坛庙会在丁酉年新春拉开大幕,来自全 国各地的近百 万游客熙来攘往,南腔北调,尽享节日的欢乐。 ④我们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应具有母语保护意识和自觉,但过犹不及, 保护母语也要 注意适度。 ⑤帕金森症患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 便。, ⑥一个人再有才干,若是无人赏识,或入错了行,也是明珠暗投,很难有所 建树。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巴黎协定》生效,使得国际上又有了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 议,解决了《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一直存在的空白。 B.目前,国家机器入创新中心正加快组建,将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 标志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 C.几年来,中国文联以学术建设为依托,学术评论的当下性、针对性进 一步增强,学术评论的社会影响力、传播力进一步提高。 D.民族地区文化扶贫,既要敢于作为,又要顺势而为,善于用“巧”的 办法,做“柔”的文章, 达到“和”的成效。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生活需要保持仪式感。美学家说:“ ① 神话不存在了, __② 仪式的圣洁性还 在。”再小的事,③带着仪式感去做,__④ 能保持一份敬畏 感, ⑤ 获得一些超越 性的价值。我们唯有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仪式感, ⑥ 能让 仪式发挥承载文化 符号的功能。这,或许能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虽然目前人类还没有在火星上找到可用的水源,①,这样看来我们 也许能通过加热土壤来取水 还可以用除湿机来抽取空气中的水。但 无论如何,火星上的水是非常宝贵的。据悉,神舟十一号搭载的两名航天员在太 空中无论是洗澡水还是洗脚水, ③,就像一位航天员曾说过的:“我今天 喝下去的咖啡,就是用昨天喝过的咖啡冲的 21.下面是某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工作流程,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 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数据库 息查面)(图书借阅)(图述)(图书信息)(读者信)(借阅管理 读者 管理员 登录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而名声大噪的谷歌机器人阿法狗( Alphal) 连续挑战人类髙手,在击败众多顶尖棋手后,又迎来围棋泰斗一—“棋圣”聂卫 平的挑战。一番激战后,聂卫平执白告负,“阿法狗”赢得第54场胜利。获胜 后,“阿法狗”在屏幕上打出了“谢谢聂老师”五个字。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A(“决定”有误,原文表述为: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 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 2.D(不是原因,是表现) 3.D(“依附”不合原文,原文相应表述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 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 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4.B(A“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有误,C“资料的匮乏”无依据,D“努力促 成”无依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虽然目前人类还没有在火星上找到可用的水源, ① ,这样看来我们 也许能通过加热土壤来取水。 ② ,还可以用除湿机来抽取空气中的水。但 无论如何,火星上的水是非常宝贵的。据悉,神舟十一号搭载的两名航天员在太 空中无论是洗澡水还是洗脚水, ③,就像一位航天员曾说过的:“我今天 喝下去的咖啡,就是用昨天喝过的咖啡冲的。” 21.下面是某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工作流程,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 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因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而名声大噪的谷歌机器人阿法狗( AlphaGO) 连续挑战人类高手,在击败众多顶尖棋手后,又迎来围棋泰斗——“棋圣”聂卫 平的挑战。一番激战后,聂卫平执白告负,“阿法狗”赢得第 54 场胜利。获胜 后,“阿法狗”在屏幕上打出了“谢谢聂老师”五个字。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A(“决定”有误, 原文表述为: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 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 2.D(不是原因,是表现) 3.D(“依附”不合原文,原文相应表述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 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 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4.B(A“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有误,C“资料的匮乏”无依据,D“努力促 成”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