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安徽省绩溪中学_考越教育,联合命制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感谢巢湖春晖学校高贤军老师提供的本试题word版)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 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 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 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 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 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 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 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 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 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 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 育,1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 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 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 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 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 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 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
“皖南八校”2013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安徽省绩溪中学 考越教育 联合命制 2012.9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感谢巢湖春晖学校高贤军老师提供的本试题 word 版)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 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 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 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 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 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 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 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 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 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 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 育,l946 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 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 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 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 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 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 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 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 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 髙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 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 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 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 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 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 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 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 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 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 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 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 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 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 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 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 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 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 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 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 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 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 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 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 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 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 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 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 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 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 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 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 2012 年 6 月《看历史》) 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 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 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 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 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 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 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 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 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 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 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 判者的大本营。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尚希,弘农人也。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范阳卢辩见而异 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服。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 相州而宣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迟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 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遁。及明,迥方觉,令数十骑追 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迴屯兵武陟, 遣尚希领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文帝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岁余,出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加银青光 禄大夫。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 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乇, 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所谓人少官多,十羊九 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用则易得贤才。”帝览而嘉之, 遂罢天下诸郡。后历位瀛州刺史,兵部、礼部二尚书。 尚希性惇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 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 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 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临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 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人赖其利 卒官,谥曰平。 子旻嗣,后封丹水县公,位安定郡丞 (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阳卢辩见而异之异:奇异 B.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视:眼神 C.帝览而嘉之嘉:赞美 D.尚希素有足疾素:向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国家则不亏粟帛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周文王以忧勤损寿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尚希童年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一岁时,他辞别母亲到长安求学,后来 范阳卢辩送他进太学学习。 B.杨尚希机警过人,行事谨慎。在为皇帝发丧时,发现尉迟迥表现反常,断定 他会谋反,于是连夜逃离相州。 C.杨尚希认为当时天下州郡过多,给朝廷和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于是上表 建议合并州郡,宣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 判者的大本营。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尚希,弘农人也。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范阳卢辩见而异 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服。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 相州而宣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迟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 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遁。及明,迥方觉,令数十骑追 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 遣尚希领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文帝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岁余,出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加银青光 禄大夫。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 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 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所谓人少官多,十羊九 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用则易得贤才。”帝览而嘉之, 遂罢天下诸郡。后历位瀛州刺史,兵部、礼部二尚书。 尚希性惇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 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 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 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临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 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人赖其利。 卒官,谥曰平。 子旻嗣,后封丹水县公,位安定郡丞。 (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范阳卢辩见而异之 异:奇异 B.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 视:眼神 C.帝览而嘉之 嘉:赞美 D.尚希素有足疾 素:向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国家则不亏粟帛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 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周文王以忧勤损寿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杨尚希童年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一岁时,他辞别母亲到长安求学,后来 范阳卢辩送他进太学学习。 B.杨尚希机警过人,行事谨慎。在为皇帝发丧时,发现尉迟迥表现反常,断定 他会谋反,于是连夜逃离相州。 C.杨尚希认为当时天下州郡过多,给朝廷和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于是上表 建议合并州郡,宣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杨尚希有脚病,皇帝很关心他,让他担任蒲州刺史,因为蒲州出美酒,利于 养病。到蒲州后,他做了许多惠民的政事。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 吏卒又倍,租调岁减。(6分) 译文: (2)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4分) 译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 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 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2) (6)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故乡的炊烟 郭宗忠 ①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 多么亲切的炊烟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 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 ②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 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
D.杨尚希有脚病,皇帝很关心他,让他担任蒲州刺史,因为蒲州出美酒,利于 养病。到蒲州后,他做了许多惠民的政事。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 吏卒又倍,租调岁减。(6 分) 译文: (2)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4 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①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 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 分) 答: 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2) 。 (3) ,(4) 。(5) ,(6)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周敦颐《爱莲说》)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李清照《声声慢》)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故乡的炊烟 郭宗忠 ①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 多么亲切的炊烟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 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 ②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 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
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 缕炊烟。 ③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 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 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 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 ④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喝下一 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 此起彼伏的鸡叫声,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半路上生产 队的牛棚里燃烧的火光,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犊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 着小牛犊,为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一边的炉火上烧着沸腾的茶炊,父亲推着 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打盹儿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 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 ⑤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儿。是去河边捉鱼,还是去树林 里捉鸟,还是去场院里玩游戏?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 乐。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 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 着有豆粒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 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 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 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 ⑥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年轻 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 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声迷离,能传到对岸的邻村,増加着夜晚的幽深。 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 ⑦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 总是牵着我的思念。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给我炒 花生米,我都蹲在母亲的身边,故乡的炊烟飘满了四合院,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 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 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 ⑧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每一次再 回家时,总是怯怯的。离开故乡再回去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 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冬日暖 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从前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 烈了。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 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 ⑨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让我情思绵绵, 如梦如幻。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 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 (选自2012年3月27日《中国文化报》) 1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12.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6分)
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 一缕炊烟。 ③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 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 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 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 ④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喝下一 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 此起彼伏的鸡叫声,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半路上生产 队的牛棚里燃烧的火光,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犊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 着小牛犊,为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一边的炉火上烧着沸腾的茶炊,父亲推着 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打盹儿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 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 ⑤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儿。是去河边捉鱼,还是去树林 里捉鸟,还是去场院里玩游戏?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 乐。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 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 着有豆粒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 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 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 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 ⑥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年轻 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 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声迷离,能传到对岸的邻村,增加着夜晚的幽深。 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 ⑦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 总是牵着我的思念。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给我炒 花生米,我都蹲在母亲的身边,故乡的炊烟飘满了四合院,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 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 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 ⑧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每一次再 回家时,总是怯怯的。离开故乡再回去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 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冬日暖 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从前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 烈了。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 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 ⑨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让我情思绵绵, 如梦如幻。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 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 (选自 2012 年 3 月 27 日《中国文化报》) 1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 分) 12.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6 分)
13.文章第②、第⑦自然段都写到母亲,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分析两次所写的 内容情感有何不同。(6分) 14.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经验,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谈谈你的 理解,并写出自己的感悟。(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天谴/盥洗蜂涌/打圆场嬉闹/皇天后土 B.湮没/噩梦寒暄/明信片缔造/叨陪礼对 C.蕴藉/缘份渲泄/大拇指坍缩/度长絜大 D.沧桑/打蜡坐镇/哈密瓜蛰伏/喻之于怀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托举哥”周冲足足将女童托举了十余分钟,女童最后安全着陆,而周冲却 低头走出小区,消失于车水马龙中。 B.近日,关于开征各种税收的建言甚嚣尘上。比如,有人建议开征“绿税”, 即生态环境保护税,还有人提出开征气候变化税。 C.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 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脱胎换骨的希望 D.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 新。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 以入目。”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来经济政策的微调引发了舆论对放松楼市调控的猜测,中央及相关部委虽 然一再强调“限购政策绝不动摇”,但坊间关于调控放松的消息仍铺天盖地。 B.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政治生态的优化和良性发展,是深化改革、保持经济 社会持续发展和社会良性治理的基础和保障 C.这篇论文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世界经济走势作了深入 探讨,令人耳目一新。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重大变革,对广 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 作。 18.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四个短句,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 原意。(5分) 日前某一科学家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在青海湖的裸鲤身上找到迄今为止世界上 唯一的一种灵敏度高、成本低廉、培养速度快、保存简单、使用方便并已经在上 海苏州河治理、汶川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得到验证的水质检测好材料一一非致病 的淡水型发光细菌。 答 19.仿照下列画线的句子,以“野花”和“尘沙”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 子。(4分) 只蚂蚁,以它柔弱的躯体,展示着意志的坚韧;一朵野花, 一粒 尘沙, 答
13.文章第②、第⑦自然段都写到母亲,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分析两次所写的 内容情感有何不同。(6 分) 14.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经验,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谈谈你的 理解,并写出自己的感悟。(8 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 A.天谴/盥洗 蜂涌/打圆场 嬉闹/皇天后土 B.湮没/噩梦 寒暄/明信片 缔造/叨陪礼对 C.蕴藉/缘份 渲泄/大拇指 坍缩/度长絜大 D.沧桑/打蜡 坐镇/哈密瓜 蛰伏/喻之于怀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A.“托举哥”周冲足足将女童托举了十余分钟,女童最后安全着陆,而周冲却 低头走出小区,消失于车水马龙中。 B.近日,关于开征各种税收的建言甚嚣尘上。比如,有人建议开征“绿税”, 即生态环境保护税,还有人提出开征气候变化税。 C.1977 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 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脱胎换骨的希望。 D.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 新。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 以入目。”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近来经济政策的微调引发了舆论对放松楼市调控的猜测,中央及相关部委虽 然一再强调“限购政策绝不动摇”,但坊间关于调控放松的消息仍铺天盖地。 B.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政治生态的优化和良性发展,是深化改革、保持经济 社会持续发展和社会良性治理的基础和保障。 C.这篇论文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世界经济走势作了深入 探讨,令人耳目一新。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重大变革,对广 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 作。 18.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四个短句,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 原意。(5 分) 日前某一科学家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在青海湖的裸鲤身上找到迄今为止世界上 唯一的一种灵敏度高、成本低廉、培养速度快、保存简单、使用方便并已经在上 海苏州河治理、汶川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得到验证的水质检测好材料——非致病 的淡水型发光细菌。 答: 19.仿照下列画线的句子,以“野花”和“尘沙”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 子。(4 分) 一只蚂蚁,以它柔弱的躯体,展示着意志的坚韧;一朵野花, , ;一粒 尘沙, , 。 答: , ; ,
20.为提倡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某校语文组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校内阅读文学经 典讨论会,假如你作为学生代表应邀参加这次活动并发言,请你为这次活动准备 则简短的发言。要求:联系你阅读过的文学经典,谈谈阅读文学经典的好处 观点鲜明,并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50字以上。(6分) 答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个人向禅师请教怎样掌握更多的智慧。禅师笑了笑,从桌子上拿了一个苹果, 咬了一口。过了好一会儿,禅师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对着这个 人说:“来,把这些吃下去!” 这个人惊惶地说:“大师,这一一这怎么能吃呢?” 禅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正如汲取别人的智 慧,必须经过你亲自去咀嚼。”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B(不是“不重视”,原文“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2.D(一至三自然段阐述的不是“大学的历史意义”,而是“大学的功能”。) 3.A(B原文“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是选择关系。C主宾倒置,原文是“ 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D强加因果和把未然 说成已然。) 4.A(异:对……感到惊异) 5.D(D“因为”;A表示比较/“对、对于”;B“就、便”/表示假设,“就 算”;C与“所”连用,表被动/“替、给”) 6.C(采纳了他意见的是文帝,不是宣帝) 7.(1)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地,(却)几个县并列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 一千,(却)两个郡分开管辖。配备的官员又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官吏士 卒成倍增长,征收的粮食赋税一年年减少。(“或、领、日、租调”各1分,语 句通顺2分) (2)希望陛下总领要点,责成宰相去负责。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适宜皇上亲 自去处理的。(“举、宰辅、亲”各1分,语句通顺1分) 8.一个寂寞孤独、乐观旷达、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诗人行走在谪戍伊犁的 途中,面对高耸壮美的天山,行人稀少,环境空旷,不免感到寂寥;“相对笑 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还能笑着面对的乐观旷达;“满头晴雪”实质暗含诗人的不 忘国事壮志难酬。(形象2分,简析2分)(酌情给分) 9.①借景抒情。如第 句,高耸壮美的天山导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 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②比喻。如,第 句中“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天山上的积雪,非常贴切。第四 句中的“晴雪”是晴天的积雪,用来比喻诗人的白发。③拟人。“我与山灵相对 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
20.为提倡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某校语文组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校内阅读文学经 典讨论会,假如你作为学生代表应邀参加这次活动并发言,请你为这次活动准备 一则简短的发言。要求:联系你阅读过的文学经典,谈谈阅读文学经典的好处; 观点鲜明,并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50 字以上。(6 分) 答: 五、(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一个人向禅师请教怎样掌握更多的智慧。禅师笑了笑,从桌子上拿了一个苹果, 咬了一口。过了好一会儿,禅师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对着这个 人说:“来,把这些吃下去!” 这个人惊惶地说:“大师,这——这怎么能吃呢?” 禅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正如汲取别人的智 慧,必须经过你亲自去咀嚼。”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皖南八校”2013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B(不是“不重视”,原文“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2.D(一至三自然段阐述的不是“大学的历史意义”,而是“大学的功能”。) 3.A(B 原文“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是选择关系。C 主宾倒置,原文是“一 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D 强加因果和把未然 说成已然。) 4.A(异:对……感到惊异) 5.D(D“因为”;A 表示比较/“对、对于”;B“就、便”/表示假设,“就 算”;C 与“所”连用,表被动/“替、给”) 6.C(采纳了他意见的是文帝,不是宣帝) 7.(1)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地,(却)几个县并列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 一千,(却)两个郡分开管辖。配备的官员又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官吏士 卒成倍增长,征收的粮食赋税一年年减少。(“或、领、日、租调”各 1 分,语 句通顺 2 分) (2)希望陛下总领要点,责成宰相去负责。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适宜皇上亲 自去处理的。(“举、宰辅、亲”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8.一个寂寞孤独、乐观旷达、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诗人行走在谪戍伊犁的 途中,面对高耸壮美的天山,行人稀少,环境空旷,不免感到寂寥;“相对笑” 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还能笑着面对的乐观旷达;“满头晴雪”实质暗含诗人的不 忘国事壮志难酬。(形象 2 分,简析 2 分)(酌情给分) 9.①借景抒情。如第一、二句,高耸壮美的天山导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 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②比喻。如,第 一句中“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天山上的积雪,非常贴切。第四 句中的“晴雪”是晴天的积雪,用来比喻诗人的白发。③拟人。“我与山灵相对 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
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④双关。“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晴雪”, 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⑤对比。 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答两种即可,每种2 分)(酌情给分) 10.甲:(1)江间波浪兼天涌(2)塞上风云接地阴(3)丛菊两开他日泪(4) 孤舟一系故园心(5)寒衣处处催刀尺(6)白帝城高急暮砧 乙:(1)驽马十驾(2)俯察品类之盛(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4)同是 天涯沦落人(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如今有谁堪摘(每空1分,错字 漏字均不得分) 11.(4分)①内容上:写出了眼前炊烟引发的亲切感觉,触发了思念故乡的情 思,点明了题目;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故乡的炊烟”的回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12.(6分)这篇散文以“故乡的炊烟”为线索,开篇点题,(2分)接着围绕 着炊烟的温暖温馨、甜蜜浪漫、深情揪心的特点展开叙述抒情,(2分)最后表 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挚爱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①形象:刻画了母亲勤劳爱家、吃苦耐劳、贤淑质朴的形象,表达 出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2分)(酌情给分)②不同点:第一次写母亲为父 亲做面汤,由此引出冬夜里的炊烟,表现母亲为家庭的操劳,突出炊烟的温暖。 (2分)第二次写母亲为“我”做吃的,由此引出离别时的炊烟,表现“我”和 母亲离别时的忧伤,突出炊烟的深情。(2分)(酌情给分) 14.(8分)理解: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的是既急切盼望回家, 又怕到家的矛盾心理,是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可能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 而造成的精神痛苦。②文章中“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过了不惑之年,回到 故乡,亲人离世,乡亲老人们也一个个离开,故乡的落寞景象使“我”精神痛苦 (每点2分,共4分)(意恩对即可) 感悟:①乡情普遍存在。②乡情最易打动人,最能引发共鸣。③乡情是文学的永 恒主题。④乡情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答出两点,表述合理,即可得4分)(酌 情给分) 15.D(A涌拥B礼鲤C渲宣) 16.A(B.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不合语境。C.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不合语境。D.不忍卒读 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合语境。) 17.B(A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放在“中央”前。C介词残缺,在“和” 后面加“与”。D主客体倒置,在“广大人民群众”后加“来说”。) 18.答案示例:日前某一科学家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在青海湖的裸鲤身上首次发 现一种非致病的的淡水型发光细菌。这种细菌是一种水质检测好材料。它灵敏度 髙、成本低廉、培养速度快、保存简单、使用方便。已经在上海苏州河治理、汶 川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得到验证。(5分,酌情给分) 19.参考示例:以它卑微的色彩,装扮着自然的美丽:以它孤独的身影,汇成了 沙漠的广袤。(每处2分,酌情给分) 20.参考示例:同学们,名著是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排比)。我们可以从《论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 《史记》中学得严谨的态度。让我们在古今中外名著的海洋中遨游吧(比喻)!
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④双关。“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晴雪”, 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⑤对比。 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答两种即可,每种 2 分)(酌情给分) 10.甲:(1)江间波浪兼天涌 (2)塞上风云接地阴 (3)丛菊两开他日泪 (4) 孤舟一系故园心 (5)寒衣处处催刀尺 (6)白帝城高急暮砧 乙:(1)驽马十驾 (2)俯察品类之盛(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同是 天涯沦落人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如今有谁堪摘(每空 1 分,错字 漏字均不得分) 11.(4 分)①内容上:写出了眼前炊烟引发的亲切感觉,触发了思念故乡的情 思,点明了题目;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故乡的炊烟”的回忆。(每点 2 分, 意思对即可) 12.(6 分)这篇散文以“故乡的炊烟”为线索,开篇点题,(2 分)接着围绕 着炊烟的温暖温馨、甜蜜浪漫、深情揪心的特点展开叙述抒情,(2 分)最后表 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挚爱之情。(2 分)(意思对即可) 13.(6 分)①形象:刻画了母亲勤劳爱家、吃苦耐劳、贤淑质朴的形象,表达 出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2 分)(酌情给分)②不同点:第一次写母亲为父 亲做面汤,由此引出冬夜里的炊烟,表现母亲为家庭的操劳,突出炊烟的温暖。 (2 分)第二次写母亲为“我”做吃的,由此引出离别时的炊烟,表现“我”和 母亲离别时的忧伤,突出炊烟的深情。(2 分)(酌情给分) 14.(8 分)理解: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的是既急切盼望回家, 又怕到家的矛盾心理,是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可能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 而造成的精神痛苦。②文章中“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过了不惑之年,回到 故乡,亲人离世,乡亲老人们也一个个离开,故乡的落寞景象使“我”精神痛苦。 (每点 2 分,共 4 分)(意恩对即可) 感悟:①乡情普遍存在。②乡情最易打动人,最能引发共鸣。③乡情是文学的永 恒主题。④乡情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答出两点,表述合理,即可得 4 分)(酌 情给分) 15.D(A 涌 拥 B 礼 鲤 C 渲 宣) 16.A(B.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不合语境。C.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不合语境。D.不忍卒读: 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合语境。) 17.B(A 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放在“中央”前。C 介词残缺,在“和” 后面加“与”。D 主客体倒置,在“广大人民群众”后加“来说”。) 18.答案示例:日前某一科学家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在青海湖的裸鲤身上首次发 现一种非致病的的淡水型发光细菌。这种细菌是一种水质检测好材料。它灵敏度 高、成本低廉、培养速度快、保存简单、使用方便。已经在上海苏州河治理、汶 川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得到验证。(5 分,酌情给分) 19.参考示例:以它卑微的色彩,装扮着自然的美丽;以它孤独的身影,汇成了 沙漠的广袤。(每处 2 分,酌情给分) 20.参考示例:同学们,名著是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排比)。我们可以从《论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 《史记》中学得严谨的态度。让我们在古今中外名著的海洋中遨游吧(比喻)!
(①开头称呼1分;②观点鲜明,能联系读过的文学经典,讲明阅读文学经典的 好处3分,没有联系作品该项只能得1分;③恰当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分) 21.【写作提示】本材料的主旨较明显:苹果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白己来品尝 与体会的。同样,真正的智慧只有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才能获得。如此,可从以下 角度来直意:强调凡事只有身体力行、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其中的真意(绝知此 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除了你白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只有自己不断实 践、反省、思考,才会有自己宝贵的经验;在获取智慧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 没有捷径可走等等。也可从禅师的角度立意:教育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探究, 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等。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尚希是弘农人。杨尚希童年时就失去父亲。十一岁时,辞别母亲请求到长安接 受学业。范阳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让他进入太学学习,杨尚希专心钻研, 孜孜不倦,同辈的人都很佩服他。宣帝的时候,派杨尚希安抚慰问山东、河北, 到相州时宣帝驾崩,他跟相州总管尉迟迥在驿馆发丧。杨尚希出来对身边人说: 蜀公哭泣不哀伤而且眼神不安定,将会有别的图谋。我们不离开,将遭受灾 难。”就连夜逃跑。等到天亮的时候,尉迟迥才发觉,命令几十个骑兵追赶,没 有追上,杨尚希就回到京城。高祖因为杨尚希宗室的声望,又背离尉迟迴到京城, 待他很优厚。等到尉迟迥在武陟驻兵,高祖就派杨尚希率领宗室兵马三千人镇守 潼关。不久任命他为司会中大夫。 文帝继位,任命杨尚希为度支尚书,爵位升为公。一年后,离京担任河南道行台 兵部南书,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杨尚希当时看到天下分的州郡太多,就上表说 “从秦代统一天下,停止封侯,改设郡守,汉代、魏朝到晋代,邦邑设置多次更 改。我看现在郡县数量,比古代多出一倍多,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地,(却) 几个县并列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二乇,(却)两个郡分开管辖。配备的官员 又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増多,官吏十卒成倍増长,征收的粮食赋税一年年减少 这就是所说的人口少官员多,十只羊九个人放牧。现在要保存重要的去除空闲的 (职位),把小的(郡县)合并为大的,国家就不会缺少粮食布帛,挑选任用官 员就容易得到贤能的人才。”皇帝看了奏表赞美嘉奖他,就废除了天下诸郡原有 的设置。后来杨尚希历任瀛州刺史,兵部、礼部两部的尚书。 杨尚希生性敦朴淳厚,又因为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声望,被朝廷重视。皇上 常常在太阳起来时上朝,太阳西斜仍不感到疲倦,杨尚希进谏说:“周文王因为 忧愁勤政而缩短了寿命,武王因为安闲快乐而延长了寿命。希望陛下总领要点, 责成宰相去负责。鳘杂琐碎的事务,不是适宜阜上亲自去处理的。”皇上髙兴地 说:“您真是关爱我的人啊。”杨尚希向来有脚病,皇上对他说:“蒲州出产美 酒,足以用来养病,委屈您到那里去任职。”于是杨尚希离开京城担任蒲州刺史, 兼任本州宗团骠骑。杨尚希在蒲州,有很多惠民的政事,又引来瀵水,建堤坝防 洪,开垦稻田几千顷,百姓依靠这些得到好处。杨尚希在任上去世,谥号“平” 儿子杨曼继承爵位,后来封为丹水县公,位至安定郡丞
(①开头称呼 1 分;②观点鲜明,能联系读过的文学经典,讲明阅读文学经典的 好处 3 分,没有联系作品该项只能得 1 分;③恰当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2 分) 21.【写作提示】本材料的主旨较明显:苹果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白己来品尝 与体会的。同样,真正的智慧只有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才能获得。如此,可从以下 角度来直意:强调凡事只有身体力行、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其中的真意(绝知此 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除了你白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只有自己不断实 践、反省、思考,才会有自己宝贵的经验;在获取智慧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 没有捷径可走等等。也可从禅师的角度立意:教育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探究, 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等。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尚希是弘农人。杨尚希童年时就失去父亲。十一岁时,辞别母亲请求到长安接 受学业。范阳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让他进入太学学习,杨尚希专心钻研, 孜孜不倦,同辈的人都很佩服他。宣帝的时候,派杨尚希安抚慰问山东、河北, 到相州时宣帝驾崩,他跟相州总管尉迟迥在驿馆发丧。杨尚希出来对身边人说: “蜀公哭泣不哀伤而且眼神不安定,将会有别的图谋。我们不离开,将遭受灾 难。”就连夜逃跑。等到天亮的时候,尉迟迥才发觉,命令几十个骑兵追赶,没 有追上,杨尚希就回到京城。高祖因为杨尚希宗室的声望,又背离尉迟迥到京城, 待他很优厚。等到尉迟迥在武陟驻兵,高祖就派杨尚希率领宗室兵马三千人镇守 潼关。不久任命他为司会中大夫。 文帝继位,任命杨尚希为度支尚书,爵位升为公。一年后,离京担任河南道行台 兵部南书,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杨尚希当时看到天下分的州郡太多,就上表说: “从秦代统一天下,停止封侯,改设郡守,汉代、魏朝到晋代,邦邑设置多次更 改。我看现在郡县数量,比古代多出一倍多,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地,(却) 几个县并列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一千,(却)两个郡分开管辖。配备的官员 又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官吏士卒成倍增长,征收的粮食赋税一年年减少。 这就是所说的人口少官员多,十只羊九个人放牧。现在要保存重要的去除空闲的 (职位),把小的(郡县)合并为大的,国家就不会缺少粮食布帛,挑选任用官 员就容易得到贤能的人才。”皇帝看了奏表赞美嘉奖他,就废除了天下诸郡原有 的设置。后来杨尚希历任瀛州刺史,兵部、礼部两部的尚书。 杨尚希生性敦朴淳厚,又因为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声望,被朝廷重视。皇上 常常在太阳起来时上朝,太阳西斜仍不感到疲倦,杨尚希进谏说:“周文王因为 忧愁勤政而缩短了寿命,武王因为安闲快乐而延长了寿命。希望陛下总领要点, 责成宰相去负责。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适宜皇上亲自去处理的。”皇上高兴地 说:“您真是关爱我的人啊。”杨尚希向来有脚病,皇上对他说:“蒲州出产美 酒,足以用来养病,委屈您到那里去任职。”于是杨尚希离开京城担任蒲州刺史, 兼任本州宗团骠骑。杨尚希在蒲州,有很多惠民的政事,又引来瀵水,建堤坝防 洪,开垦稻田几千顷,百姓依靠这些得到好处。杨尚希在任上去世,谥号“平”。 儿子杨曼继承爵位,后来封为丹水县公,位至安定郡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