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班别_ 学号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整理 6、《世说新语》两则 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 文 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 文。忽然间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长子胡儿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 得满天飞舞 有危险了。”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彐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陈太丘与友期 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 译文 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 人走家 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 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 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 《论语》十二章 原文和译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 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改变志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 是君子吗?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
1 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班别 姓名 学号 5、《世说新语》两则 原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 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 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 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 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 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0、《论语》十二章 原文和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 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 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整理 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 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子曰:“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 有危险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 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 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 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 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0、虽有嘉肴《礼记·学记》 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臆断呢?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30、智于疑邻 数后知甲+考是其批能早反也知图,然后能自世,故日教学相长也联支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 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译 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 修筑它,一定有盗贼来儈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 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天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窃是隔 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壁那个老人干的 25、河中石善纪昀 0、塞告失马 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n)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好骑, 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 为钾 遽不为福乎? 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e)铁钯(p),寻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 ?”家富良马 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 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a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译文: 靠近长成一带的们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胡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人的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e)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那匹马(竟然)带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不是祸害吗”他家是有的是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掉下来,摔断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了大腿。人们都来慰问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1)断欤 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 沙场。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了性命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了 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 多里,没找到(它们的)痕迹 个讲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 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 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 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 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 (底面)一半的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 (去下果 石头又会再次(向 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 然在(上游)几里外 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
2 20、虽有嘉肴 《礼记·学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 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 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 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 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5、河中石兽 纪昀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 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了 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 多里,没找到(它们的)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 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 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 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 (底面)一半的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 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 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 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臆断呢? 30、智子疑邻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 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 修筑它,一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 天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窃是隔 壁那个老人干的。 30、塞翁失马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 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长成一带的们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胡 人的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 那匹马(竟然)带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 不是祸害吗”他家是有的是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掉下来,摔断 了大腿。人们都来慰问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 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 沙场。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