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2018年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及解析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一一意大 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 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 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 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 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 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 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 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 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 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 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 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741),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 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 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 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 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 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 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 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 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 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 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 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 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 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 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 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 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湖北省黄石市 2018 年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及解析 本试题卷共 10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 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 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 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 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 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 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 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 )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 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 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 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 20 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 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741),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共收录 4466 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 1821 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 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 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 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 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 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 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 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 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 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 20 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 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 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 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 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 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 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 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 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 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 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 异同。 C.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 的历史信息。 B.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 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 也就不易传播了。 D.21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 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 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 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 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 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 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 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 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 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 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 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 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
A.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 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 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 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 异同。 C.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 的历史信息。 B.20 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 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 也就不易传播了。 D.21 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 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 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 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 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 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 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 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 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 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 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 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 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
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 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 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 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 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 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 园的诗情画意。 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 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 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 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 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 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 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 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 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 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 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 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 不知道人还能 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 意在引出下文对大树的描写,并与第段段末中“树的命运”前后呼应。 B.第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 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C.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 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 象,警示人们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应善待家园。 5.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5分) 6.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奔走的大树”有何含义。(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工农城乡,强农惠农富农,“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 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 (摘编自《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2017年12月30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 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 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 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 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 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 园的诗情画意。 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 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 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 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 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 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 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 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 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 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 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 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 不知道人还能 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 意在引出下文对大树的描写,并与第段段末中“树的命运”前后呼应。 B.第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 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C.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 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 象,警示人们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应善待家园。 5.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5 分) 6.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奔走的大树”有何含义。(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工农城乡,强农惠农富农,“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 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 (摘编自《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2017 年 12 月 30 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清除各种阻碍要素。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进一步构筑和巩固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经 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农业部农村经济硏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 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 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12月29日“新华 每日电讯”) 材料三: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首先,要因地制宜 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 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 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 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 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 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 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促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 术等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 果 (摘编自刘合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个着力点》,2017年12月9日《农民 日报》) 材料四: 以全域乡村旅游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既要继续修好进村、进社、入户的出行路,又要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 展需要适度超前规划修建农村产业路、观光路,提髙农村公路标准,保障游客进 出通畅。完善乡村规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 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社会发展新风尚。要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弘扬力度,提升农民立足农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 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摘编自《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2017年11月9日 《重庆日报》)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三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 历史性变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B.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达到12363 元,其增速髙于城镇居民,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 C.与2012年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 别提高1.7个、9个百分点,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 D.农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至2016年6月底,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2012年有 增加;2016年农村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的四成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清除各种阻碍要素。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进一步构筑和巩固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经 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 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 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17 年 12 月 29 日“新华 每日电讯”) 材料三: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首先,要因地制宜, 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 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 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 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 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 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 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促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 术等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 果。 (摘编自刘合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个着力点》,2017 年 12 月 9 日《农民 日报》) 材料四: 以全域乡村旅游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既要继续修好进村、进社、入户的出行路,又要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 展需要适度超前规划修建农村产业路、观光路,提高农村公路标准,保障游客进 出通畅。完善乡村规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 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社会发展新风尚。要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弘扬力度,提升农民立足农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 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摘编自《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2017 年 11 月 9 日 《重庆日报》)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三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 历史性变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B.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6 年达到 12363 元,其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 C. 与 2012 年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 别提高 1.7 个、9 个百分点,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 D. 农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至 2016 年 6 月底,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 2012 年有 增加;2016 年农村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的四成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四则材料围绕的中心话题是乡村振兴,但各有侧重,材料一揭示的是乡村 振兴的基础,其它三则材料分析的是乡村振兴的途径 B.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政策等体制机制,这给农民 吃了“定心丸”,巩固了城乡社会结构的坚实基础 C.科技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因素,只要依靠科技创新就能激发农村 发展新活力,就能够实现现代技术与农业生态的密切融合。 D.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这样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助于吸引游客。 E.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所以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 务业,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后是挖掘、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9.怎样才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 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十五年,大计京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计事。工部尚书何起鸣在拾遗中,自修坐 是失执政意。给事中陈与郊承风旨并论起鸣、自修,实以攻自修而庇起鸣。于是 二人并罢,并责御史纠起鸣者四人。宪成不平,上疏语侵执政,被旨切责,谪桂 阳州判官 二十一年京察。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及南星被斥,宪 成疏请同罢,不报。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二十二年,宪成举故 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 宪成资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 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落 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土大夫抱道 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 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 攻三才者大哗。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谓 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 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 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宪 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 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疏入,不报。嗣 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 (选自《明史·顾宪成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 供亿/非二百金不办B.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 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 C.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 供亿非二百金不办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这四则材料围绕的中心话题是乡村振兴,但各有侧重,材料一揭示的是乡村 振兴的基础,其它三则材料分析的是乡村振兴的途径。 B. 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政策等体制机制,这给农民 吃了“定心丸”,巩固了城乡社会结构的坚实基础。 C. 科技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因素,只要依靠科技创新就能激发农村 发展新活力,就能够实现现代技术与农业生态的密切融合。 D. 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这样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助于吸引游客。 E.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所以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 务业,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后是挖掘、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9. 怎样才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 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十五年,大计京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计事。工部尚书何起鸣在拾遗中,自修坐 是失执政意。给事中陈与郊承凤旨并论起鸣、自修,实以攻自修而庇起鸣。于是 二人并罢,并责御史纠起鸣者四人。宪成不平,上疏语侵执政,被旨切责,谪桂 阳州判官。 二十一年京察。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及南星被斥,宪 成疏请同罢,不报。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二十二年,宪成举故 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 宪成资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 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落 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 士大夫抱道 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 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 攻三才者大哗。 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谓 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 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 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宪 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 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疏入,不报。嗣 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 (选自《明史•顾宪成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 供亿/非二百金不办 B.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 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 C.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 供亿非二百金不办
D.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 供亿/非二百金不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中试称为“举人”,顾宪成 乡试第一,称“解元” B.户部,六部之一,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田地、户籍、科举、赋税等事务。 长官为户部尚书 C.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 士等。 D.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为我国古代著名书 院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宪成刚直不阿,不同流俗。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 宪成不愿同流。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把名字划掉 B.顾宪成持正为官,屡忤人意。他所举荐的人,多与执政者、与皇帝的心意不 合。甚至,考功郎中赵南星把执政者的党徒都罢黜了,也是出于他的主意 C.顾宪成复兴书院,匡正时弊。用小河的税收作书院资费:即便削籍在野仍关 心时政,聚会时往往谈论时事,郡邑行事偶尔有偏激处,必竭力想办法令其改正。 D.顾宪成天资不凡,有志圣学。回乡后致力复兴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 引了众多有志之士,连朝廷之士都仰慕他的风范,东林由此名声大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 (2)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摹近景:其中既有动景, 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 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 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 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 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 为我降下这场雨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 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也是高明的手法
D.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 供亿/非二百金不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中试称为“举人”,顾宪成 乡试第一,称“解元”。 B.户部,六部之一,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田地、户籍、科举、赋税等事务。 长官为户部尚书。 C.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 士等。 D.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为我国古代著名书 院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顾宪成刚直不阿,不同流俗。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 宪成不愿同流。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把名字划掉。 B.顾宪成持正为官,屡忤人意。他所举荐的人,多与执政者、与皇帝的心意不 合。甚至,考功郎中赵南星把执政者的党徒都罢黜了,也是出于他的主意。 C.顾宪成复兴书院,匡正时弊。用小河的税收作书院资费;即便削籍在野仍关 心时政,聚会时往往谈论时事,郡邑行事偶尔有偏激处,必竭力想办法令其改正。 D.顾宪成天资不凡,有志圣学。回乡后致力复兴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 引了众多有志之士,连朝廷之士都仰慕他的风范,东林由此名声大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 (2)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摹近景:其中既有动景, 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 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 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 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 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 为我降下这场雨。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 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也是高明的手法
E、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 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 景 1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 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明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守不失的 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髙》中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表达自己老病孤愁的苍凉心情的 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每一个人物的 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1月16日,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 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左支 右绌,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 困难的他终获成功。 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 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果不想方设法挖掘 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 并不像美国大片《星 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地铁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车厢内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组织定 期主题文化活动, 让一辆辆列车化身为一座座移动图书馆 C.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 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的治国的重大举措。 D.我们运用数字技术让名画《清明上河图》“活”了起来,让观众在鲜活的文 化体验中,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某新锐作家将自己的新书赠给一位老作家,并谦虚写下:“晚辈才疏学浅,奉 上拙作,敬请海涵 B.既然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一得之愚,那么我也谈谈我的意见,仅 供大家参考
E、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 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 景。 1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 点。(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明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守不失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表达自己老病孤愁的苍凉心情的 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每一个人物的 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1 月 16 日,50 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 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 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左支 右绌,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 困难的他终获成功。 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 3000 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 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果不想方设法挖掘 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 并不像美国大片《星 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地铁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车厢内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组织定 期主题文化活动, 让一辆辆列车化身为一座座移动图书馆。 C.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 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的治国的重大举措。 D.我们运用数字技术让名画《清明上河图》“活”了起来,让观众在鲜活的文 化体验中,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某新锐作家将自己的新书赠给一位老作家,并谦虚写下:“晚辈才疏学浅,奉 上拙作,敬请海涵。” B.既然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一得之愚,那么我也谈谈我的意见,仅 供大家参考
C.保险推销员小芳对顾客说:“王大爷,请您记下我们的服务电话,方便您以后 的垂询 D.著名画家张老请攻读硕士的小李写艺术评论,小李说:“江水泱泱,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我只恨自己学识浅薄,不堪重任,还请见谅。”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6分) 传统思想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但霍金则认为,宇 宙有自己的时间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 ,不占有 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后来,这个“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由此开 始,物质逐渐形成。宇宙起初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进,它的空间越来越大 其中蕴含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最终形成星系。宇 宙的空间一直持续不断地扩大,膨胀,直至今日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根据你的理解,推断双方和解所达成的大致结果,并 简要陈述推断理由。(5分) 2016年9月,四川省简阳市的侯某因患脑梗阻塞住院治疗,这期间由四名子女 轮流照顾。出院后,其生活不能自理,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调解和见证下,四名子 女达成协议,载明侯某随长子生活,费用等由侯某名下资金置办,不足部分由长 子-一人承担,如老人去世后有剩余财产由长子一人继承等内容。11月22日, 侯某病情恶化去世,长子依照协议继承遗产 2017年8月中旬,老人的其他三个子女提起诉讼,称他们在父母生前尽了赡养 义务,主张调解协议无效,故诉请法院依法平均分割遗产。同时称在母亲生前达 成的放弃继承的协议,系继承开始之前作出的,不符合法律规定,应认定该协议 无效。 子女赡养老人既是美德,也是我国继承法明文规定的应尽义务。此案涉及伦理亲 情,即便协议表述真实,但以放弃继承而不赡养或以继承遗产为目的赡养,有违 公序良俗,不应倡导和支持。继承法规定,有赡养能力和赡养条件的继承人,不 尽赡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法院在查明事实基础上,释法明 理,从亲情、道德角度加以引导,让双方珍惜亲情,互作让步,最终达成和解。 (1)和解结果(不超过25个字)(2分): (2)推断理由(不超过5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7年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会后合影时,习总书记看 到全国道德模范93岁的院士黄旭华和81岁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在代表们中 间站着,便走上前握住他们的手,邀请两位老人在前排首长席位就座,这个暖心 的举动让在场者深受触动,掌声经久不息。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 抄袭 2018年黄石市高三年级五月适应性考试参考答案 1.B(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C项, 偷换概念。原文是“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不是记 录“古代歌曲”。D项,未然变成已然。原文是“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C.保险推销员小芳对顾客说:“王大爷,请您记下我们的服务电话,方便您以后 的垂询。” D.著名画家张老请攻读硕士的小李写艺术评论,小李说:“江水泱泱,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我只恨自己学识浅薄,不堪重任,还请见谅。”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6 分) 传统思想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但霍金则认为,宇 宙有自己的时间起点,它大约诞生于 150 亿年前,那时,___________,不占有 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后来,这个“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由此开 始,物质逐渐形成。宇宙起初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进,它的空间越来越大, ___________,其中蕴含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最终形成星系。宇 宙的空间一直持续不断地扩大,膨胀,直至今日。 21.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根据你的理解,推断双方和解所达成的大致结果,并 简要陈述推断理由。(5 分) 2016 年 9 月,四川省简阳市的侯某因患脑梗阻塞住院治疗,这期间由四名子女 轮流照顾。出院后,其生活不能自理,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调解和见证下,四名子 女达成协议,载明侯某随长子生活,费用等由侯某名下资金置办,不足部分由长 子-一人承担,如老人去世后有剩余财产由长子一人继承等内容。11 月 22 日, 侯某病情恶化去世,长子依照协议继承遗产。 2017 年 8 月中旬,老人的其他三个子女提起诉讼,称他们在父母生前尽了赡养 义务,主张调解协议无效,故诉请法院依法平均分割遗产。同时称在母亲生前达 成的放弃继承的协议,系继承开始之前作出的,不符合法律规定,应认定该协议 无效。 子女赡养老人既是美德,也是我国继承法明文规定的应尽义务。此案涉及伦理亲 情,即便协议表述真实,但以放弃继承而不赡养或以继承遗产为目的赡养,有违 公序良俗,不应倡导和支持。继承法规定,有赡养能力和赡养条件的继承人,不 尽赡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法院在查明事实基础上,释法明 理,从亲情、道德角度加以引导,让双方珍惜亲情,互作让步,最终达成和解。 (1)和解结果(不超过 25 个字)(2 分): (2)推断理由(不超过 50 个字)(3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2017 年 11 月 17 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会后合影时,习 总 书 记 看 到全国道德模范93岁的院士黄旭华和81岁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在代表们中 间站着,便走上前握住他们的手,邀请两位老人在前排首长席位就座,这个暖心 的举动让在场者深受触动,掌声经久不息。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 抄袭。 2018 年黄石市高三年级五月适应性考试参考答案 语 文 1. B(A 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C 项, 偷换概念。原文是“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不是记 录“古代歌曲”。D 项,未然变成已然。原文是“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2.B〖第2段并未详细论证中西方乐谱符号的来源,只提及了“西方唱法(do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 3.D(原文只是说“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而工尺谱目前还未达 到“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这一高度,夸大事实。) 4.B(B.“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错) 5.(1)开头首先借“奔走的大树”引出对小时候村里“不走”的大树的回忆 (2分) (2)其次具体描述“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2分) (3)最后总结全文,告诉人们应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1分) 6.(1)“奔走的大树”不仅指的是从农村移植到城市的树。(1分) (2)“奔走的大树”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情感的变化紧紧围绕着“大树的命 运”。(2分) (3)“奔走的大树”的“奔走”既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 的做法:也警示人们应不忘根本,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3分) 7.B(“其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无依据) 8.AD(B项“这”指代内容有误,原文是“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 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C项“只要……就……” 说法太绝对;E项“首先……其次…最后…”分析不对。 9.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通过产业 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振兴乡村。增强乡村的文 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10.A“东林”为人名,作“辄以”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D;供亿:供给, 作“馆谷”的谓语,“供亿”后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关使到,东林就以文 书招请,假使关使没有应邀前往,也必定给予丰厚的报酬:讲学所至,仆人随从 如云,县令令馆舍予以供应,没有二百金办不到。 11.B户部”不负责科举。 12.C“用小河的税收作书院资费”表述不正确,原文为“谓浒墅有小河,东林 专其税为书院费”,用小河的税收作书院资费等语都是徐兆魁污蔑诋毁东林党人 的话,是毫无根据的诋毁之语;“郡邑行事偶尔有偏激处”错,原文为“郡邑行 事偶相左,必令改图 左”,是意见不同、不合的意思,而不是偏激 13.徐兆魁之流于是把这作为为攻击东林党的借口,徐兆魁上奏疏攻击顾宪成, 肆意诋毁他。(口实:借口;腾疏:上奏疏;恣意,肆意。) 坚守道义(或:抱有远大志向)而又不合时宜(或:不随波逐流)的士大夫,大 多辞官归隐于林泉山野,听到(顾宪成办书院的)消息后,纷纷响应归附,以致 学舍容纳不下。(抱道:坚守道义;忤时:不合时宜;响附:响应归附。) 参考译文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年(1576)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八年中进 士,授职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宪成不干。同 僚代他签名,他自己拿笔去掉。 万历十五年(1587),考核京城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管考核事宜,工部尚书 何起鸣排在拾遗之列(在纠正过失中),辛自修因这件事不合执政者之意而获罪。 给事中陈与郊秉承皇帝旨意,把何起鸣、辛自修一同论罪,实际上是攻击辛自修 而庇护何起鸣。于是二人都被罢官,并责备检举何起鸣的四位御史。顾宪成为他
2. B〖第 2 段并未详细论证中西方乐谱符号的来源,只提及了“西方唱法(do re mi fa so la si )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 3. D(原文只是说“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而工尺谱目前还未达 到“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这一高度,夸大事实。) 4. B( B.“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错 ) 5.(1)开头首先借“奔走的大树”引出对小时候村里“不走”的大树的回忆。 (2 分) (2)其次具体描述“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2 分) (3)最后总结全文,告诉人们应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1 分) 6.(1)“奔走的大树”不仅指的是从农村移植到城市的树。(1 分) (2)“奔走的大树”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情感的变化紧紧围绕着“大树的命 运”。(2 分) (3)“奔走的大树”的“奔走”既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 的做法;也警示人们应不忘根本,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3 分) 7. B (“其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无依据) 8. AD(B 项 “这”指代内容有误,原文是“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 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 ; C 项“只要……就……” 说法太绝对;E 项“首先……其次……最后…”分析不对。 9.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通过产业 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振兴乡村。增强乡村的文 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10.A“东林”为人名,作“辄以”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 A、D;供亿:供给, 作“馆谷”的谓语,“供亿”后句,排除 C.句子翻译为:关使到,东林就以文 书招请,假使关使没有应邀前往,也必定给予丰厚的报酬;讲学所至,仆人随从 如云,县令令馆舍予以供应,没有二百金办不到。 11.B 户部”不负责科举。 12. C “用小河的税收作书院资费”表述不正确,原文为“谓浒墅有小河,东林 专其税为书院费”,用小河的税收作书院资费等语都是徐兆魁污蔑诋毁东林党人 的话,是毫无根据的诋毁之语;“郡邑行事偶尔有偏激处”错,原文为“郡邑行 事偶相左,必令改图”,“左”,是意见不同、不合的意思,而不是偏激。 13. 徐兆魁之流于是把这作为为攻击东林党的借口,徐兆魁上奏疏攻击顾宪成, 肆意诋毁他。(口实:借口;腾疏:上奏疏;恣意,肆意。) 坚守道义(或:抱有远大志向)而又不合时宜(或:不随波逐流)的士大夫,大 多辞官归隐于林泉山野,听到(顾宪成办书院的)消息后,纷纷响应归附,以致 学舍容纳不下。(抱道:坚守道义;忤时:不合时宜;响附:响应归附。) 参考译文: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年(1576)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八年中进 士,授职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宪成不干。同 僚代他签名,他自己拿笔去掉。 万历十五年(1587 ),考核京城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管考核事宜,工部尚书 何起鸣排在拾遗之列(在纠正过失中),辛自修因这件事不合执政者之意而获罪。 给事中陈与郊秉承皇帝旨意,把何起鸣、辛自修一同论罪,实际上是攻击辛自修 而庇护何起鸣。于是二人都被罢官,并责备检举何起鸣的四位御史。顾宪成为他
们抱不平,上疏申辩,言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严厉责备,贬为桂阳 州判官 万历二十一年(1593),京官考核。考功郎中赵南星将与执政者有私交的人全部 罢黜了,这件事实际上是顾宪成主持的。等到赵南星被斥退,顾宪成上奏请求 同罢官,没有得到准许。不久升为文选郎中,他推举的人与执政的都有抵触。万 历二十二年,顾宪成推举前大学士王家屏,违背了皇上的旨意,被削籍遣送回家。 顾宪成聪明过人,幼年就有志于圣学。既然被削籍在家,更加深入研究,力主排 斥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学说。无锡旧有东林学院,是宋代杨时讲道的地 方,顾宪成与其弟顾允成倡导修复它,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 建。落成后,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髙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 辈在其中讲学,学者称他为泾阳先生。当时,坚守道义违背时俗的士大夫,全都 退隐山林,闻风响应,以致学舍容纳不下。顾宪成曾经说:“在朝廷做官,志向 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 是不这样做的。”所以他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 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名声大噪,而忌恨的人也多。 等到淮南巡抚李三才被弹劾,顾宪成送信给叶向高、孙丕扬为他恢复名誉。御史 吴亮将它刻在邸抄中,攻击李三才的人大哗。而那时于玉立、黄正宾等人依附其 间,颇有轻浮好事的名声。徐兆魁之徒于是以此为攻击东林党的口实,徐兆魁在 奏疏上攻击顾宪成,肆意诋毁。声称浒墅有条小河,东林党占用其税收作为书院 的费用。关使到,东林就以文书招请,假使关使没有应邀前往,也必定给予丰厚 的报酬;讲学所至,仆人随从如云,县令令馆舍予以供应,没有二百金办不到; 聚会时必定谈论时事,郡邑做事偶然与他们意见不同,必令郡邑改正;受了黄正 宾贿赂。他的话没有一句得到证实。光禄丞吴炯上奏为顾宪成一一辩白,因而说: 顾宪成送信救李三才,是有些出格,我尝责怪他,顾宪成也后悔。现在顾宪成 被诬告,天下将因此作为讲学的惩戒,闭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耗 减,不是小事情啊!”奏疏上后,皇上不予回答。嗣后攻击顾宪成的人没有断绝 等到他死后,还有人攻击 说明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査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査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 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 达句顺。 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 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 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 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 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们抱不平,上疏申辩,言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严厉责备,贬为桂阳 州判官。 万历二十一年(1593),京官考核。考功郎中赵南星将与执政者有私交的人全部 罢黜了,这件事实际上是顾宪成主持的。等到赵南星被斥退,顾宪成上奏请求一 同罢官,没有得到准许。不久升为文选郎中,他推举的人与执政的都有抵触。万 历二十二年,顾宪成推举前大学士王家屏,违背了皇上的旨意,被削籍遣送回家。 顾宪成聪明过人,幼年就有志于圣学。既然被削籍在家,更加深入研究,力主排 斥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学说。无锡旧有东林学院,是宋代杨时讲道的地 方,顾宪成与其弟顾允成倡导修复它,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 建。落成后,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 辈在其中讲学,学者称他为泾阳先生。当时,坚守道义违背时俗的士大夫,全都 退隐山林,闻风响应,以致学舍容纳不下。顾宪成曾经说:“在朝廷做官,志向 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 是不这样做的。” 所以他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 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名声大噪,而忌恨的人也多。 等到淮南巡抚李三才被弹劾,顾宪成送信给叶向高、孙丕扬为他恢复名誉。御史 吴亮将它刻在邸抄中,攻击李三才的人大哗。而那时于玉立、黄正宾等人依附其 间,颇有轻浮好事的名声。徐兆魁之徒于是以此为攻击东林党的口实,徐兆魁在 奏疏上攻击顾宪成,肆意诋毁。声称浒墅有条小河,东林党占用其税收作为书院 的费用。关使到,东林就以文书招请,假使关使没有应邀前往,也必定给予丰厚 的报酬;讲学所至,仆人随从如云,县令令馆舍予以供应,没有二百金办不到; 聚会时必定谈论时事,郡邑做事偶然与他们意见不同,必令郡邑改正;受了黄正 宾贿赂。他的话没有一句得到证实。光禄丞吴炯上奏为顾宪成一一辩白,因而说: “顾宪成送信救李三才,是有些出格,我尝责怪他,顾宪成也后悔。现在顾宪成 被诬告,天下将因此作为讲学的惩戒,闭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耗 减,不是小事情啊!” 奏疏上后,皇上不予回答。嗣后攻击顾宪成的人没有断绝, 等到他死后,还有人攻击。 说明: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 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 达句顺。 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 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 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 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 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